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展开试卷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V—51
一、选择愿: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过程中,反应速率的增大对人类有益的是
A. 金属的腐蚀B. 海水的淡化C. 食物的腐败D. 橡胶的老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金属的腐蚀速率的加快会导致停工、停产,甚至发生危害事故,对人类无益,选项A不符合题意;
B.海水的淡化加快,可以提高淡水资源的利用,对人类有益,选项B符合题意;
C.食物的腐败速率的加快,会导致物质浪费,影响人类食物的使用,对人类无益,选项C不符合题意;
D.橡胶的老化速率的加快,会影响橡胶制品的使用寿命,影响人类的出行、生产、工作等,对人类无益,选项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2. 已知:相同条件下,① 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无法比较与的大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相同条件下,等量的的能量高于。反应②放出的热量更多,又是为放热反应,小于0,故,故选A。
3. 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A与B反应生成C,其化学反应速率分别用,,。已知:,,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是不同的,但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且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详解】由,可知,,故该反应的化学计量之比为3︰2︰3,方程式即为:3A+2B=3C;故选B。
4. 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关于物质熵的大小比较,合理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熵值;相同状态的相同物质,物质的量越大,熵值越大,所以熵值;等量的同物质,熵值关系为:,所以熵值,故选:B。
5.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生铁是铁合金,其抗腐蚀能力比纯铁强
B. 在铁制品上镀铜时,铁制品为阴极
C. 用锡焊接的铁质器件,焊接处易生锈
D. 铁管上镶嵌锌块,铁管不易被腐蚀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铁中含有碳,由于活动性Fe大于C,Fe、C及周围电解质构成原电池,进而腐蚀铁,使得生铁的抗腐蚀能力比纯铁弱,A错误;
B.在铁制品上镀铜时,镀件铁制品为阴极,镀层金属铜为阳极,含有Cu2+的溶液为电镀液,B正确;
C.用锡焊接的铁质器件,铁、锡及周围电解质构成原电池。由于铁的活动性比锡强,所以焊接处铁易被氧化而生锈,C正确;
D.铁管上镶嵌锌块,由于锌的活动性比铁强,首先被腐蚀的是活动性强的锌,故铁管不易被腐蚀,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
6. 为了除去溶液中的,可在加热并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A. B. NaOH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加入一水合氨会生成Mg(OH)2沉淀使镁离子减少并引入新杂质氯化铵,故A错误;
B.加入NaOH易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且新的杂质NaCl,故B错误;
C.金属阳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加入Mg(OH)2,Mg(OH)2与氢离子反应,可起到调节溶液pH的作用,促进铁离子的水解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而除去,且不引入新的杂质,故C正确;
D.加入Na2CO3,生成碳酸镁沉淀使镁离子减少引入新的杂质NaCl,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 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某些化合价见下表。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L的简单氢化物的键长小于R的简单氢化物的键长
B. L、X、Z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 X、Y、Z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是
D. 分子中所有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结合题意,根据L、M、R的化合价易知分别为F、O、Cl;Q的化合价为、,说明Q为C或Si,结合其原子半径大于M,但又小于R,说明Q为C;T的化合价为、,说明T为N或P,结合其原子半径大于R,说明为T为P;X、Y、Z的原子半径大于T,结合它们的化合价知分别为Al、Mg、Na。
【详解】A.F原子半径小于Cl,故HF的键长小于HCl的键长,故A正确;
B.F-、Al3+、Na+三种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故顺序为,故B正确;
C.Mg为第ⅡA元素,s能级全充满,p能级全空,较稳定,故电离能大于Al,故电离能大小顺序为,故C错误;
D.CO2中个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故D正确;
故选C。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能级能量一定比s能级的能量高
B. 原子的核外电子仅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才产生原子光谱
C. 2p、3p、4p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
D. 2p和3p轨道的形状均为哑铃形
【答案】D
【解析】
【详解】A.p能级能量与s能级的能量比较还要考虑能层的影响,故A错误;
B.原子光谱有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两种,故B错误;
C.2p、3p、4p能级的轨道数均为3,故C错误;
D.p轨道的形状为哑铃形,故D正确;
故选D。
9.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注射器中可以收集氢气,故A正确;
B.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盐酸时氢氧化钠溶液应放在碱式滴定管中,且视线注视锥形瓶,故B错误;
C.无保温措施,放出的热量易散失,不能用装置C测定反应热,故C错误;
D.浓硫酸易将硫化钠氧化生成硫、二氧化硫等物质,并且硫化氢可与硝酸银直接反应生成硫化银沉淀,不发生沉淀转化,故D错误;
故选A。
10. 由-烃基丁酸生成-丁内酯()的反应如何:。在25℃时,2L溶液中-烃基丁酸的初始浓度为0.180ml/L,随着反应的进行,测得-丁内酯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适当控制反应温度可提高平衡时-烃基丁酸的转化率
B. 在80—100min内,以-丁内酯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C. 在120min时,-烃基丁酸的转化率为50%
D. 在25℃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适当控制反应温度可使平衡正向移动,可提高平衡时-烃基丁酸的转化率,选项A正确;
B.在80-100min内,以γ-丁内酯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选项B错误;
C.在120min时,-烃基丁酸的转化率为=50%,选项C正确;
D.在25℃时,该反应达平衡时-丁内酯的浓度为0.132ml/L,则-烃基丁酸的浓度为0.048 ml/L,的平衡常数为,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11. 在一定温度下,冰醋酸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加水前导电能力约为零的原因是冰醋酸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B. 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c(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c<a<b
C. 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CH3COOH电离程度最大的是b
D. 在b点加入NaOH固体,可使溶液中c(CH3COO-)增大、c(H+)减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加水以前的冰醋酸是纯净的醋酸,以电解质分子存在,其中无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不能导电,A正确;
B.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能力就越强。由于导电能力:c<a<b,所以溶液中c(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c<a<b,B正确;
C.向冰醋酸中加入水,加水量越多,醋酸电离程度就越大。由图可知加水量:a<b<c,所以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CH3COOH电离程度最大的是c,C错误;
D.在b点加入NaOH固体,CH3COOH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产生CH3COONa和水,使溶液中c(CH3COO-)增大、c(H+)减小,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12. 用活性炭还原NO2可防止空气污染,其反应原理为在密闭容器中1ml NO2和足量C发生上述反应,反应相同时间内测得NO2的生成速率与N2的生成速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1所示;维持温度不变,反应相同时间内得NO2的转化率随压强的变化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中的A、B、C三个点中只有A点的v正=v逆
B. 图2中E点的v逆大于F点的v正
C. 图2中平衡常数K(E)=K(G),则NO2的平衡浓度c(E)=c(G)
D. 在恒温恒容下,向图2中G点平衡体系中充入一定量NO2,与原平衡相比,NO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可知,NO2的生成速率(逆反应速率)应该是N2的生成速率(正反应速率)的2倍时,才能使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达到平衡,只有C点满足,A错误;
B.由图2知,E点反应未达到平衡,F点反应达到平衡,且压强E<F,则E点的v逆小于E点的v正;反应正向进行,则E点的v正小于F点的v正,故E点的v逆小于F点的v正,B错误;
C.由题中信息可知,维持温度不变,即E、G两点温度相同,平衡常数K(E)=K(G)。混合气体中气体压强与浓度有关,压强越大,体积越小,浓度越大,所以G点压强大,浓度大,即c(E)<c(G),C错误;
D.在恒温恒容下,向G点平衡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NO2,相当于增大压强,化学平衡相气体体积减小的逆反应方向移动,最终达到平衡时NO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3. 在常温下,有关下列4种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溶液①、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后,②溶液的pH减小,①溶液的pH增大
B. 分别加水稀释10倍,四种的溶溶液pH:②>①>③>④
C. 将a L溶液④与b L溶液②混合后,若所得溶液的,则
D. 将溶液①、④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Cl-)>c()>c(OH-)>c(H+)
【答案】C
【解析】
【详解】A.①在氨水中存在NH3·H2O的电离平衡:NH3·H2O+OH-,向其中加入NH4Cl,盐电离产生,使溶液中c()增大,电离平衡逆向移动,导致溶液中c(OH-)减小,溶液pH减小;②NaOH是强碱,完全电离,向其中加入NH4Cl,盐电离产生会结合OH-产生弱电解质NH3·H2O,导致溶液中c(OH-)减小,溶液pH也减小,故在溶液①、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后,两溶液的pH均减小,A错误;
B.①、②都是碱溶液,溶液pH>7;③、④都是酸溶液,溶液pH<7。由于氨水中NH3·H2O是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加水稀释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导致溶液中c(OH-)比等pH的NaOH的大,所以分别加水稀释10倍后,pH:①>②;同理醋酸是弱酸,也存在电离平衡,分别加水稀释10倍后,溶液中c(H+)比HCl的大,溶液中c(H+)越大,溶液的pH就越小,则③、④两种溶液的pH:④>③,故四种溶液都稀释10倍后,溶液的pH大小关系为:①>②>④>③,B错误;
C.NaOH、HCl都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若将a L溶液④与b L溶液②混合后,若所得溶液的pH=4,则,解得a:b=11:9,C正确;
D.由于氨水中NH3·H2O是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NH3·H2O)>10-3 ml/L。HCl是强酸完全电离,c(HCl)=10-3 ml/L。将溶液①、④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为NH4Cl与 NH3·H2O的混合溶液,NH3·H2O的电离作用大于的水解作用,溶液显碱性,所以c()>c(Cl-),c(OH-)>c(H+),且盐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大于弱电解质电离产生的OH-的浓度,故c(Cl-)>c(OH-),因此所得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c(Cl-)>c(OH-)>c(H+),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4. 室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溶液的性质。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1说明具有还原性
B. 溶液中存在
C. 实验3反应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中
D. 实验4得到的溶液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A.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草酸钠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实验1说明具有还原性,故A正确;
B.根据质子守恒得到溶液中存在,故B正确;
C.实验3生成白色沉淀,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中存在溶解平衡即,故C正确;
D.实验4反应后得到溶质为草酸氢钠和氯化铵且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由于溶液显酸性,说明草酸氢根电离大于水解即,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5. 氯碱工业是高耗能产业,一种将电解池与燃料电池相组合的新工艺节能超过30%。在这种工艺设计中,相关物料的传输与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的电极未标出。
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图中X、Y分别是Cl2、H2
B. 图中a、b、c的大小关系为:c>b>a
C. 燃料电池中的负极电极反应为:H2-2e-+2OH-=2H2O
D. 电解池中产生2 ml Cl2时,理论上燃料电池中消耗1 ml O2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电解饱和食盐水,阳极上Cl-失去电子变为Cl2,阴极上水电离产生的H+得到电子变为H2,同时在阴极附近产生NaOH,反应产生的H2可作为燃料电池的原料,故X是Cl2,Y是H2,A正确;
B.在阴极上H+得到变为H2逸出,Na+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阴极室,与产生的OH-结合为NaOH,从阴极流出,故NaOH溶液的浓度:a>b;在燃料电池中,左侧通入燃料H2为负极,右侧通入空气为正极。在燃料电池正极发生反应:O2+4e-+2H2O=4OH-,燃料电池中的离子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而燃料电池中正极氧气得到电子产生OH-,所以反应后NaOH的浓度升高。即c>a,因此图中a、b、c的大小关系为:c>a>b,B错误;
C.在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H2的电极为负极,H2失去电子变为H+,H+再与溶液中的OH-结合形成H2O,故燃料电池中的负极的电极反应为:H2-2e-+2OH-=2H2O,C正确;
D.电解池中产生2 ml Cl2时反应转化4 ml电子。由于同一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因此理论上在燃料电池中消耗1 ml O2,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A、B、C、D、E、F均为36号以前的元素。请完成下列空白:
(1)A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___族。
(2)B元素基态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未成对电子,次外层有2个电子,其元素符号为___________。
(3)C元素基态的正三价离子的3d轨道为半充满,其元素符号为___________,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
(4)D元素基态原子的M层全充满;N层没有成对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了。D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___________区(填“s”、“p”、“d”、“”或“ds”)。其基态原子的价层电子的轨道表示为___________。
(5)E、F元素的基态原子都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它们相互作用可形成中学化学常见的离表示式为子化合物,并且阴、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最高能级的电子对数等于其最高能层的电子层数;则此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二 ②. ⅤA
(2)C或O (3) ①. Fe ②.
(4) ①. ds ②.
(5)KCl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可知,A元素存在np能级,则ns能级含有的电子数n为2,故A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2s22p3,A为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ⅤA族。
【小问2详解】
根据题干B元素基态原子最外层有2个未成对电子,次外层有2个电子,则A为碳或氧,故为C或O。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C元素基态的正三价离子的3d轨道为半充满,则C为铁元素,元素符号为Fe,由能量最低原理,其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为。
【小问4详解】
根据题意,D元素基态原子的M层全充满;N层没有成对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则D为铜,位于元素周期表的ds区,其基态原子的价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小问5详解】
根据题意,E、F元素的基态原子都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且它们相互作用形成的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最高能级的电子对数等于其最高能层的电子层数,则E、F分别为钾、氯,其元素符号分别为K、Cl,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KCl。
17. 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做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H4与CO2重整是CO2利用的研究热点之一、该重整反应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反应:
a)
b)
c)
d)
e)
(1)已知相关物质的燃烧热(25℃、101 kPa):
则△H1=___________。
(2)上述反应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
A. 移去部分C(s),反应c、d、e的平衡均向右移动
B. 增大CO2与CH4的浓度,反应a、b、c的正反应速率都增加
C. 加入反应a的催化剂,可提高CH4的平衡转化率
D. 降低反应温度,反应a~e的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3)一定条件下,CH4分解形成碳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该历程分___________步进行,其中,第___________步的正反应活化能最大。
(4)900℃下,将CH4和CO2的混合气体(投料比1:1)按一定流速通过盛有炭催化剂的反应器,测得CH4的转化率受炭催化剂颗粒大小的影响如图所示。(注:目数越大,表示炭催化剂颗粒越小)
由图可知,75 min后CH4转化率与炭催化剂目数的关系为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5)CO2用途广泛,写出基于其物理性质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
【答案】(1)+247.3 kJ/ml (2)BD
(3) ①. 4 ②. 4
(4) ①. 在达到化学平衡前,催化剂的目数越大,CH4转化率越大 ②. 催化剂的颗粒越小,原料气与催化剂的接触更加充分
(5)做冷冻剂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CH4、CO、H2的燃烧热可得热化学方程式:①CH4(g)+2O2(g)=CO2(g)+2H2O(l) △H=-890.3 kJ/ml;②2H2(g)+O2(g)= 2H2O(l) △H=2×(-285.8) kJ/ml;③2CO(g)+O2(g)=CO2(g) △H=2×(-283) kJ/ml,根据盖斯定律,将①-②-③,整理可得△H1=+247.3 kJ/ml;
【小问2详解】
A.由于C是固体,其浓度不变,所以移去部分C(s),反应c、d、e的平衡均不移动,A错误;
B.增大CO2与CH4的浓度,反应a、b、c的反应物的浓度增大,正反应速率都增加,B正确;
C.加入反应a的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但化学平衡不移动,因此不能提高CH4的平衡转化率,C错误;
D.降低反应温度,物质的内能降低,活化分子数减小,分子之间的有效碰撞次数减少,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因此反应a~e的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D;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出现了4个峰,即吸收了4次活化能,经历了4步反应;且从左往右看在这4次活化能吸收中,第4次对应的峰最高,说明第4个反应的正反应方向吸收的能量最多,该步对应的正反应活化能最大;
【小问4详解】
据图可知,75 min后在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前,催化剂目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在相同时间反应的甲烷更多,CH4转化率越大,因为催化剂目数越大,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原料气与催化剂的接触更加充分,反应更完全;
【小问5详解】
固态CO2即为干冰,干冰气化吸收大量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因此可以用于人工降雨或制冷,干冰用于制冷或人工降雨均是利用其物理性质。
18. 钴在硬质高温合金、催化剂等高新技术领域有广泛应用。从某炼锌厂的废渣(含Zn、C、Fe、ZnO、SiO2等)中回收钴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
相关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滤渣1是___________。
(2)若无氧化步骤,对实验的影响是___________。
(3)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___,从流程信息分析,在有机溶剂M中___________(填“ZnSO4”或“CSO4”)溶解度更大。
(4)可用电解水溶液制备金属钴,其装置如下图所示。
①电解池工作时,Ⅱ室溶液的pH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电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5)工业上也可利用次氯酸钠氧化C2+生产C(OH)3沉淀,实现钴的回收。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答案】(1)SiO2
(2)无法有效除去铁元素
(3) ①. 萃取、分液 ②. ZnSO4
(4) ①. 减小 ②.
(5)
【解析】
【分析】废渣(含Zn、C、Fe、ZnO、SiO2等),其中二氧化硅不溶于酸,滤渣1为SiO2,溶液中含有锌离子,亚铁离子,钴离子,经双氧水氧化后,亚铁离子转化为三价铁离子,调节pH值使三价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加入有机溶剂经过萃取分液,水相中含钴离子,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CSO4晶体,有机相含锌离子,经蒸馏得到ZnSO4,据此分析解题。
【小问1详解】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滤渣1成分是SiO2;
【小问2详解】
若无氧化步骤,Fe2+不能转化为Fe3+,Fe2+形成沉淀的溶液的pH与C2+、Zn2+比较接近,导致无法有效分离除铁;
【小问3详解】
由于Zn2+易溶于有机物,而C2+易溶于水中,水与有机物互不相溶,加入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可更好的分离C2+、Zn2+,然后通过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两层液体物质,因此操作1是萃取、分液;
从流程信息分析,有机溶剂M蒸馏分离出ZnSO4,说明在有机溶剂M中ZnSO4溶解度更大;
【小问4详解】
由图可知,该装置为电解池,左侧石墨电极连接电源的正极作阳极,水电离产生的OH-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O2和H+,故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Ⅰ室中阳离子带有的正电荷数大于阴离子带有的负电荷数,放电生成的H+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由Ⅰ室向Ⅱ室移动,钴电极与电源的负极连接,作阴极,C2+在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钴,电极反应式为C2++2e-=C,Ⅲ室中阴离子带有的负电荷数大于阳离子带有的正电荷数,Cl-通过阴离子交换膜由Ⅲ室向Ⅱ室移动,故电解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工业上也可利用NaClO氧化C2+生产C(OH)3沉淀,实现钴的回收。NaClO得到电子被还原为NaCl,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可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19. 氧钒(IV)碱式碳酸铵晶体的化学式为,难溶于水,是制备热敏材料VO2的原料。实验室以V2O5未原料合成该晶体的流程如图:
已知:+4价钒在弱酸性条件下具有还原性,能被O2氧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1中生成了一种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写出该步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步骤2可在如图装置中进行(夹持仪器略去)。
①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
②实验时,先关闭K2,打开K1,当观察到___________(填实验现象)时,再关闭,打开K2。
(3)步骤3洗涤晶体时需用饱和NH4HCO3溶液洗涤3次,再用无水乙醇洗涤2次。选择饱和NH4HCO3的原因是___________,检验用饱和NH4HCO3溶液洗涤沉淀是否干净的操作是___________。
(4)称量w g产品,用KMnO4溶液氧化,再除去多余的KMnO4,最后用c ml/L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滴定过程只发生反应),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V mL,产品中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用含有w、c、V的式子表示)。若实验测得钒的质量分数偏大,则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
A.标准溶液被氧化 B.滴定终点时仰视读数
C.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 D.滴定管水洗后未用标准溶液润洗
【答案】(1)
(2) ①. 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②. D装置中出现白色浑浊
(3) ①. 抑制氧钒(Ⅳ)碱式碳酸铵晶体的溶解,减少固体流失 ②.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若不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洗涤干净
(4) ①. % ②. ABD
【解析】
【分析】实验室以V2O5为原料制备氧钒(Ⅳ)碱式碳酸铵晶体,其流程为:V2O5与6 ml/L的HCl、N2H4·2HCl反应制取VOCl2溶液,VOCl2溶液再与NH4HCO3溶液反应即可制得氧钒(Ⅳ)碱式碳酸铵晶体。
【小问1详解】
步骤Ⅰ中V2O5、HCl及N2H4·2HCl反应生成VOCl2,及空气的一种成分和水,根据元素组成可知该气体是N2,该步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①在A装置中CaCO3与HCl反应产生CO2气体,同时由于HCl具有挥发性,会使制取得到的CO2气体中含有HCl杂质,对后续实验产生影响,故B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HCl杂质;
②+4价钒在弱酸性条件下具有还原性,为防止VOCl2被氧气氧化,要用二氧化碳排尽C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滴入VOCl2溶液反应,所以当观察到D装置中出现白色浑浊时,说明整个装置充满了CO2气体,此时打开K2;
【小问3详解】
选择饱和碳酸氢钠的原因是抑制氧钒(Ⅳ)碱式碳酸铵晶体的溶解,减少固体流失;
检验第一次沉淀洗涤干净即在检验是否存在Cl-,具体操作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若不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洗涤干净;
小问4详解】
根据反应可知:,,g,则钒的质量分数为=%。
A.(NH4)2Fe(SO4)2标准溶液被氧化,导致其还原能力降低,则滴定时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偏大,最终会使测定结果偏高,A符合题意;
B.滴定终点时仰视读数,会导致记录的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偏高,以此为标准计算使得最后测定结果偏高,B符合题意;
C.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则会导致记录的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偏低,最后导致测定结果偏低,C不符合题意;
D.滴定管未润洗,(NH4)2Fe(SO4)2标准溶液被稀释,滴定时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偏大,最终会使测定结果偏高,D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ABD。
元素代号
L
M
Q
R
T
X
Y
Z
化合价
、
、
、
原子半径/nm
0.071
0.074
0.077
0.099
0.110
0.143
0.160
0.186
A
B
C
D
测反应生成的体积
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盐酸
测定中和热
验证
t/min
21
50
80
100
120
160
220
0.024
0.050
0.071
0.081
0.090
0.104
0.116
0.132
编号
①
②
③
④
溶液
氨水
氢氧化钠溶液
醋酸
盐酸
pH
11
11
3
3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1
向溶液中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紫红色褪去
2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测得pH约为8
3
向溶液中加入过量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4
向溶液中滴加等体积的HCl溶液,测得pH约为5.5
物质
CH4(g)
CO(g)
H2(g)
燃烧热()
金属离子
C2+
Fe2+
Fe3+
Zn2+
开始沉淀的pH
7.15
6.3
1.5
6.2
沉淀完全的pH
9.15
8.3
2.8
8.2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文件包含预约2024年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2月收心考试-化学试题pdf、预约2024年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2月收心考试-化学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A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A卷)(Word版附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可逆反应 ,下列事实与盐类水解无关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