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第1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第2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词往往借助典故表情达意,古诗阅读,孔子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诗歌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古诗词往往借助典故表情达意。本诗中,诗人借用“闻笛赋”表达了_______之情;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句的化用,希望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2.下面这首诗与本诗同为刘禹锡在被贬谪期间所做,他们都共同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特点?请你结合两首诗中的具体形象简要分析。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①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②唱黄鸡③。
    注:①蕲(qí)水:县名,距苏轼贬谪之地黄州不远。②白发:老年。③唱黄鸡:感叹时光流逝,人生不可能长久。
    3.下列对《行路难》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宴席上酒食的昂贵,与下句的“不能食”形成强烈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B.三、四句中“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一连串动作,刻画出一个食不甘味、苦闷彷徨的诗人形象。
    C.五、六句以“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诗人以此感慨自己仕途多艰,怀才不遇。
    D.七、八句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含蓄地表达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心灰意冷,想要垂钓溪上、荡舟日边的愿望。
    4.请结合《行路难》《浣溪沙》中的画线句,分别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面对困境仍然乐观进取的精神的。

    5.古诗阅读。
    _____
    杜牧
    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
    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
    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
    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
    (1)五、六两句中的“初散蝶”和“即闻蝉”写出了春日怎样的特点?
    (2)请给这首诗拟个题目,并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望岳》,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全诗紧紧扣住题目中“①________”字写景,多角度描写了泰山之②________。其中“阴阳割昏晓”,用一个“③________”字,便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可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7.请你结合诗句,说说本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在古典诗词中,登高赋诗抒怀是文人的一个传统,每有登临必有诗作。下列诗句中和杜甫“登高望岳”时的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9.《卖炭翁》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_______,而对宫使则充满了_______,这些情感蕴含在诗歌的叙述、描写和强烈的_______手法之中。
    10.请结合诗中具体内容,说说你怎样理解宫使“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行为。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裁悠战,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宛淑女,琴瑟友之。
    (1)关于《诗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B.《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C.其中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D.西周时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所以《诗经》表现的是贵族而不是平民的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情态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第一句中“_____”两字以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第二句中“_____”字形象地写出了狂风威力之大。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B.“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安史之乱。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人发出的呼喊,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D.全诗先抒情,后叙事,既写了诗人的贫寒、困窘,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雨脚如麻未断绝”。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3.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___。
    1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出南山怎样的景象?这两句诗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客路”和“行舟”,点明诗人正漂泊在外,既呼应题目中的“次”,又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以“平”“阔”写出了长江潮水上涨、江面开阔的景象,以“正”“悬”写出了小舟顺着和风、挂帆而行的景象。
    C.颈联写江上日落、黑夜降临和江上春来、旧年已过的景象,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新事物在旧事物灭亡后诞生。
    D.尾联借“雁足传书”的故事,写诗人希望北归的鸿雁捎一封家书到自己的家乡洛阳,传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16.古代诗歌中还有许多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如“①____,②______”也表达了这种感情。(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7.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不仅表现作者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且表现他盼望战乱频繁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祸中解脱出来。
    C.“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18.“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早年便立下的宏伟志愿。即使存于乱世,他始终心怀天下。“家国情怀”从未在他的心中褪去。请结合此诗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杜甫的“家国情怀”的理解。
    【链接材料】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答:____________

    19.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列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运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秋风的威力,渲染了凄苦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焦灼和痛惜的心情。
    B.诗人用“老无力”“呼不得”“叹息”等词语表现了自己对群童抢茅的愤懑和无奈。
    C.诗人把“雨脚”比作“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正面表现出他的生活十分凄苦。
    D.诗歌结尾并未停留在对诗人不幸境遇的描述上,而是借助议论和抒情,推己及人,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
    (2)有人认为诗歌结尾“呜呼”有些突兀,没起到什么作用,可以删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本诗内容说明理由。
    20.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选项中对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甲】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茅草乱飞渡江而去,散落在对岸的江边,飞得高的挂在了高高的树梢,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到了池塘水中,写出了风力之大和诗人无力挽救草屋的焦急、痛惜之情。
    【乙】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南村群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然狠心当面做抢掠的事,写出了群童的恶劣、无赖之相和诗人的怨愤之情。
    【丙】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屋漏床湿没有干爽的地方,房顶的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写出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凄苦。
    (2)诗歌最后一节直抒胸臆,触动读者心灵。请你结合诗句内容说说触动读者心灵的原因是什么。
    21.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全诗前三节叙事:第一节写秋风破屋,吹飞茅草;第二节写①_____;第三节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第四节转为议论抒情,写诗人在沉思中振作起来,祈求广厦存寒士,表达了诗人②_____的情怀。
    (2)杜甫《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本诗画线句都写到了下雨的情景。请你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借“雨”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2.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这首诗开头写秋风怒号,一个“①_____”字直接写出狂风破屋威力之大。通过群童抱茅写出了诗人的②_____心情。接着,作者由秋雨中自家生活的穷困艰苦推己“③_____”,表示宁愿④_____,也要使天下人得到安乐,表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
    (2)人们常把本诗与白居易的《卖炭翁》相提并论。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怀有何相同之处。
    23.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以下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关于本诗的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愤慨不已,对他们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C.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D.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两句诗展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爱及天下、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襟怀和崇高理想。
    (2)诗中“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的?
    24.阅读《过山农家》,完成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下对各项中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
    (2)后两句诗中的“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     怀念故人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选取了“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表现出刚健昂扬的精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白鹤凌空直冲云霄的形象,寄托着作者乐观的情怀和昂扬的斗志。

    【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赏析。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故表达的是怀念故人之情。
    隔千里兮共明月:地虽千里之隔,而明月却可共享。这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同,都是写人们分隔千里,但是能够共享明月,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
    2.本题考查主旨和形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形象的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这两句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秋词》中的形象是“鹤”。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诗人借一只孤独的、凌云的、奋进的鹤的形象,展现出一种高昂的气概、奋进的精神、凌云的壮志。
    故两首诗都借具体形象展现了诗人积极乐观、昂扬奋进的精神。
    3.D
    4.示例:《行路难》中画线句,借用典故,运用比喻,写出诗人觉得即使仕途多艰,但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冲破一切困难,到达理想的彼岸。《浣溪沙》中的画线句,运用反问和比喻,借溪水西流,比喻人生未必不能老当益壮,表现出诗人即使在贬谪生活中,也不感伤迟暮,充满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3.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写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借用典故,表现诗人渴望的重用,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愿望;“含蓄地表达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心灰意冷,想要垂钓溪上、荡舟日边的愿望”分析有误;
    故选D。
    4.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行路难》中的画线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是:我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诗人运用宗悫的典故,用“长风破浪”和“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坚定信念,李白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背景),仕途坎坷,但是他相信自己终会冲破重重阻碍,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信心,表达了诗人执着进取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浣溪沙》中的画线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流淌呢!所以,不要在年老时感叹时光的流逝。“谁道人生无再少?”为反问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在说人生是可以有“再少”的机会的;“门前流水尚能西”,借流水向西流淌喻指人生未必不能老当益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注释“蕲水:县名,距苏轼贬谪之地黄州不远”可知,苏轼仕途坎坷,被贬偏远,但是其未曾感伤年岁已大(不感伤迟暮),充满对未来的希冀,与不懈的追求。
    5.(1)春光易逝,伤感春天的美景难长在,感叹时光流逝太匆匆。
    (2)惜春。能够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叹息,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解析】(1)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意思是一小片花丛中,浮华刚刚落尽,蝴蝶就已经不见了踪影。高大的柳树才长出新芽,春蝉却早早爬上了树梢。“初”本身有起初的意思,在这里是刚刚开始的意思,“初”修饰“散蝶”,慨叹蝶儿消失的太快,也就是感叹春天的短暂。“即”本身有就的意思,在这首诗里是马上、就的意思,“即”修饰“闻蝉”表明夏天已经到来了,还是感叹春光易逝。
    (2)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根据诗句“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没有办法延缓几日春光,谁又怎能把美好时光留住)”“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一小片花丛中,浮华刚刚落尽,蝴蝶就已经不见了踪影。高大的柳树才长出新芽,春蝉却早早爬上了树梢)”在这首古诗中,杜牧描写的风景虽然美丽,但字里行间却透着淡淡的忧伤。读完这首古诗后,会给人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欲留青春长驻,无奈春将已去!随着花开花谢,岁月悄然流逝,诗人虽有怜惜之意,却无回天之力。只能看着时光渐行渐远,叹息时节无声变迁。所以,即使眼前的风景再美,也终归会有暗淡的一天。即使人们对青春年华再留恋,却也不得不接受岁月无情的现实。所以题目和“珍惜春天”有关即可。如“惜春”“恋春”等。
    【点睛】参考译文:
    花开了又落下,时节在无声变迁,没有办法延缓几日春光,谁又怎能把美好时光留住。一小片花丛中,浮华刚刚落尽,蝴蝶就已经不见了踪影。高大的柳树才长出新芽,春蝉却早早爬上了树梢。满眼都是繁华盛景不知该向谁边。闭上眼睛静静倾听,山间声声杜鹃的鸣叫。
    6.     望     高大(壮美)     割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的意思是:我一定会登上泰山的顶峰,从最高峰浏览群山的渺小,这句话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抒发了作者对实现理想强大的信心。体现了作者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心,抒发了他的豪情壮志。
    8.B

    【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诗句可知,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泰山,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凝望(细望)泰山,诗人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俯望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多角度地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壮美)。
    “阴阳割昏晓”意思是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与遮天蔽日的形象。
    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意为我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诗人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流露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8.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情感。
    结合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杜甫“登高望岳”时的心情是豪迈开怀的,充满了豪情壮志,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A.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表达了诗人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B.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C.表现了诗人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之情,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表达了诗人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的思想感情。
    故选B。
    9.     同情(怜悯)     憎恶(厌恶、憎恨、谴责、批判等)     对比
    10.宫使的这种行为是残酷无情的。他们手拿公文,假借皇帝的命令(手拿文书口称敕)用不值钱并且没有什么用途的纱绫强买老翁一千余斤的炭,而老翁是要指望这一车炭钱活命的(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宫使根本就不管老翁的死活,他们的行为和强盗没有区别。

    【解析】9.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由“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知,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由“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中“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表达出作者对宫使的厌恶和憎恨;
    由“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可知,本诗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卖炭翁的悲惨不幸,也表现了宫市的强买掠夺。通过对比手法,体现出“苦宫市”的主题。
    10.本题考查对市局内容的理解。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而老翁是要指望这一车炭钱活命的,他们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体现了宫使的残酷无情。
    11.(1)D
    (2)D
    (3)《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解析】(1)
    D.《诗经》中的《风》来源于周王朝各地的民间乐曲,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表现的是贵族而不是平民的情感”错误。故选D。
    (2)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男主人公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故选D。
    (3)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特色。《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钟鼓乐之”可见男子是以婚姻为目的的追求,这个过程有对女子勤劳品质的欣赏,有夜不能寐的思念,有娶回家去的幻想,这个过程只看到感情的真挚、热烈,美好、喜悦,一点不低俗,因此说“乐而不淫”;诗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以说“哀而不伤”。
    12.(1)     怒号     卷
    (2)D
    (3)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解析】(1)
    此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和字词的赏析。
    比拟指的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怒号”是将风人格化,即把风当成人来写。故第一空填“怒号”;“卷”的本义就是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故“卷”字写出了狂风威力之大,第二空填“卷”。
    (2)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有误,全诗先描写,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故选D。
    (3)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首先要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再结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示例: 秋天的雨连绵细密,房屋漏下来的雨就像麻线一样,从屋顶垂下来,一点儿也没有断绝的地方。
    13.     东晋     陶渊明
    14.景象:傍晚山间的云气更加美好,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山林。
    感情:隐含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解析】1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饮酒》(其五)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14.本题考查画面描述及情感主旨。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为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联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知,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表现了诗人想远离俗世的纷纷扰扰,远离官场的黑暗(束缚),只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飞鸟结伴而归,过随意而安,恬淡舒适的田园生活;也表现了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
    15.C
    16.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答案
    示例二: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②明月何时照我还?

    【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C.“颈联写江上日落”“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新事物在旧事物灭亡后诞生”有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绘的景象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的“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诗人抓住昼夜交替,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选C。
    16.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要求写出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7.C
    18.杜甫从不只沉郁于小家的自怜中,即使自己被困长安城,在烽火之月也为国之残破与凄凉而白首脱发;自己几经周折盖起的草堂被秋风所破,漏屋受冻之余,想的是天下寒士能居有定所。杜甫这种从小我到大我,从小家到大家,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家国情怀。

    【解析】17.C.“归来倚杖自叹息”中“倚杖”指拄着拐杖,展现了诗人年老力衰,拄着拐杖独自叹息的场景;可见“倚杖”照应“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中的“老无力”;而非“为盗贼”;
    故选C。
    18.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春望》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乐景衬哀情,写国都沦陷,城池中草木萋萋,诗人命途多舛,却时时刻刻为国事担忧;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搔”为动词,表现了诗人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才不知不觉搔首徘徊。“不胜”意思是:受不住,不能;写诗人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借助诗人衰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心系国事,不禁伤时忧国的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第一道三段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结尾段运用了议论兼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写作者推己及人,由自身经历联想到天下苍生,诗人愿意为了让天下人都住上高大宽敞的房屋,宁愿牺牲自己,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广济苍生的崇高思想境界。杜甫这种从小我到大我,从小家到大家,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家国情怀。
    19.(1)C
    (2)不能删。作者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情感。

    【解析】(1)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雨脚如麻未断绝”诗人把“雨脚”比作“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侧面表现出他的生活十分凄苦。C项中“正面表现出他的生活十分凄苦”有误。
    故选C。
    (2)
    本题考查诗歌重点词语的赏析。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呜呼”不能删。“呜呼”是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情感,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20.(1)【乙】
    (2)诗歌最后一节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爱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触动读者心灵。

    【解析】(1)
    本题考查辨析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乙】分析不恰当,“写出了群童的恶劣、无赖之相和诗人的怨愤之情”错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写出了作者面对群童抱茅而去的无奈。
    故选【乙】。
    (2)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意思是: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最后一节直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触动读者心灵。
    【点睛】参考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21.(1)     村童偷茅,无可奈何     忧国忧民
    (2)本诗写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春夜喜雨》中写雨,表达了对来得及时、滋滋润万物的春雨的喜爱。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根据“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可概括出:村童偷茅,无可奈何。“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本诗写雨:“自经丧乱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由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春夜喜雨》中写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描写了春雨的特点和和成都雨夜的景象,热情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22.(1)     卷     焦灼、无奈     及人,爱及天下、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襟怀和崇高理想     自己被冻死
    (2)都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具体语句、重点词语加以理解。结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知,第一句中“怒号”两字以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第二句中“卷”字形象地写出了狂风威力之大;结合“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可知,这里写出了群童将茅草抱走时的情形及作者的情态,“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倚杖自叹息”写出作者面对群童的无能为力、焦灼之情;结合“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可知,这里写出了作者的贫寒、困窘,屋子漏雨,连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结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合“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对比。结合“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知,诗意为: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即:推己及人,表明诗人希望美好的理想能够实现的急切,表现诗人为了美好理想,为了天下苍生愿意奉献自己牺牲自己的博大胸襟;结合《卖炭翁》内容可知,作者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据此可知,两位诗人在诗中都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23.(1)B
    (2)表达了作者焦灼苦闷心情。

    【解析】(1)B.“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写被秋风吹散的茅草有的被群童抱走,诗人喝止不住,归家后独自叹息,表现了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的无可奈何;“愤慨不已,对他们进行了强烈的谴责”表述有误;故选B。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意思是: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诗句通过一系列的动词“飞、渡、洒、挂罥、飘转”,展现了茅草翻飞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24.(1)D
    (2)“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物的喜悦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由“却喜晒谷天晴”可知本诗描述的季节是夏季,描写的是夏日的农家生活。A.不同,此句描述的是春天的渭城的旅舍外的情景;B.不同,此句描述的是春天的柳树的生长的情景;C.不同,此句描述的是冬季老翁独钓的情景;D.相同,描写的是夏日割麦的情景。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情感。“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这里连日阴雨,茶叶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雨后初晴,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李白诗歌鉴赏: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李白诗歌鉴赏,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训练题:

    这是一份北京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训练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清代诗论家叶燮曾说过,诗歌的颔联在写景中蕴含哲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模拟训练:

    这是一份北京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模拟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黄鹤楼》,完成后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