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60 群落的结构(含解析)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60 群落的结构(含解析)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60 群落的结构(含解析)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60 群落的结构(含解析)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60 群落的结构(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60 群落的结构(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及实例,群落的空间结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63左右,下列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60  群落的结构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群落

    概念要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

    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

    a.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

    2)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植物分层:光照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

    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

    实施计划

    a.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b.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

    c.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d.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e.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的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得出结论

    a.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b.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考向一  种间关系的判断

    1.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

    A.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生物的种间关系指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通常是围绕物质、能量、信息和栖息场所等方面展开的,其中尤其是食物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竞争等。

    依题意可知,某些大型藤本与高大的乔木相互争夺阳光等资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ACD三项均错误,B项正确。

    解题技巧

    通过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技巧

    1)区分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简单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2)区分竞争和捕食:竞争是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不直接获取食物;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存。另外,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

    3)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的判定方法

    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1A为被捕食者。

    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

    2.棉蚜体型微小,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对某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见表。以下说法与调查结果不相符的是

    调查日期(月、日)

    6.10

    6.11

    6.15

    6.20

    6.25

    6.3

    7.5

    7.10

    7.15

    棉蚜数量(只/株)

    0.42

    4.79

    41.58

    261.73

    1181.94

    1978.96

    2175.63

    2171.46

    2173.23

    A.棉蚜与棉花的其他天敌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
    B.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产生抗药性变异
    C.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

    D.调查期间棉蚜种辟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

    【答案】B

    【解析】分析表格:610-715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曲线,K值为217563左右。

    A、棉蚜与棉花的其他天敌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A正确;

    B、农药不会导致棉蚜产生抗药性变异,只能对棉蚜的抗药性进行选择,B错误;

    C、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C正确;

    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棉蚜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属于S型增长,D正确。

     

    考向二  群落结构的种类及成因分析

    3.下列属于群落研究水平的是

    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B.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 

    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群落指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也可以说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

    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种群特征,A错误;B、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标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的特征,B正确;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D错误。

    技法提炼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

    1)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

    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而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4.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育良好的森林群落树冠层影响力最大    

    B.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
    C.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基本上是均匀的 

    D.物候学就是研究生物活动的季节变化

    【答案】C

    【解析】生物群落的结构:

    1、形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

    2、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一)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

    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二)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平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特别提示]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植物是:高山草甸、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3、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A、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树冠层位于群落的最上方,对群落的影响最大,A正确;

    B、表水层阳光丰富,水生植物种类较多,水生动物种类也较多,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B正确;

    C、陆地群落的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不是均匀分布的,C错误;

    D、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D正确。

    考向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的分析

    5.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鲤鱼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若渔网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物种丰富度是群落调查的基本内容
    C.田间某种杂草的随机分布,是生物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

    D.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密度的大小和天敌数目的多少都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种群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是防止珍稀动物被捕杀,提高它们的存活率。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会漏掉较多的鱼,常使调査值偏小,A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B正确;田间某种杂草的随机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天敌数量增多会降低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

    易错警示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6.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可采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对土壤中小动物进行采集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答案】B

    【解析】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进行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正确;可采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对土壤中小动物进行丰富度的统计,B错误;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热性,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正确;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D正确

    1.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槐树林中刺槐树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

    2.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甲表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图甲、图乙分别表示的是捕食、竞争关系

    D.图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3.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4.下列与群落结构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物种组成的季节变化较明显,昼夜变化不明显
    B.森林群落中,多数动物都只限于在12个层次上活动
    C.水生群落中,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D.从水平方向看,陆地群落中的植被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

    5.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曲线不重叠时,M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M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越小,MN种间竞争越激烈

    DMN两物种存在捕食关系

     

    6.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调查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许多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弱,身体微小,常用样方法
    B.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都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C.吸虫器可用于采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

    D.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

    7.下列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    

    B.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内
    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 

    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

    8.蝗虫密度大小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一鳇虫取食量)有较大影响,下图表示某草原两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下列对图示分析错误的是

    A.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和蝗虫种类
    C.狭翅雏蝗密度为5/m2时,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

    D.狭翅雏蝗与亚洲小车蝗间为竞争关系,狭翅雏蝗对草原的危害更大

    9.在榕树花期,榕果由于有苞片,可以防止非传粉小蜂进入其内产卵。只有头部楔形的传粉小蜂才能钻过苞片进入榕果交配、产卵,并帮助榕树传粉。杨氏榕树金小蜂为一种非传粉小蜂,但可以利用传粉榕小蜂咬出的通道更快速地进入榕果并完成产卵。科研人员研究了进入榕果内产卵小蜂种类对榕果种子产量及小蜂产生后代数量的影响,统计相关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榕果内产卵小蜂种类

    榕果内种子数量

    传粉小蜂后代数量

    杨氏榕树金小蜂后代数量

    传粉榕小蜂

    55

    1085

    0

    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

    100

    105

    807

    A.杨氏榕树金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体型可能相似
    B.榕果内传粉榕小蜂比杨氏榕树金小蜂具有更强的资源竞争能力
    C.杨氏榕树金小蜂进入榕果内产卵有助于榕树传粉

    D.传粉榕小蜂与榕树的关系为互利共生

    102019北京卷·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植物a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11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12.(2018·海南卷)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132018·全国卷)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14.(2018·浙江卷)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152017·北京卷)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1.【答案】A

    【解析】槐树林中刺槐树高低错落有致,只有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能够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C正确;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D正确。

    2.【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甲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甲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不能表示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A正确;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噬菌体与细菌是寄生关系,B错误;据图分析,甲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C正确;丙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斗争都会存在,后期因消失了一种,X种内斗争会加剧,D正确。

    3.【答案】A

    【解析】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A正确;植物之间只有竞争

    关系,B错误;本题中没有体现出群落中有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错误;题干中未涉及物种组成及比例,D错误。

    4.【答案】A

    【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随季节、气候的变化可出现差异,说明群落的物种组成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A错误;森林群落中,多数动物都只限于在12个层次上活动,B正确;水生群落的分解者主要集中在底泥层,水生群落中,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C正确;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从水平方向看,陆地群落中的植被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D正确。

    5.【答案】C

    【解析】由图中曲线可知:b表示生物可摄取食物的种类,b越大,表明生物的可利用资源越多;d可表示两物种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d越大,表明两个物种摄取食物的种类相同部分越少,竞争越不激烈。该曲线只表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食物资源利用曲线。曲线不重叠时,两物种可能在空间资源上存在竞争,A错误;b越大,生物可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适应环境能力越强,B错误;d越小,MN摄取食物的种类相同部分越多,竞争越激烈,C正确;该图并未显示出两物种的数量关系,故无法判断两者是否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

    6.【答案】A

    【解析】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实验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种类的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常用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正确;吸虫器可用于采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C正确;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D正确。

    7.【答案】C

    【解析】1、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水分、养料等也会发生斗争。

    2、种间关系: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即同各生物之间,A正确;种间斗争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所以是发生在群落内,B正确;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群落内部,C错误;群落内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从而发生共生关系,D正确。

    8.【答案】D

    【解析】分析曲线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是牧草量随蝗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量;由题图可知,同一密度条件下,牧草量不同,说明不同蝗虫对牧草的影响不同,当种群密度大于5时,牧草量减少最快的是亚洲小车蝗。

    由分析可知,实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中的曲线模型,A正确;由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和蝗虫种类,B正确;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一鳇虫取食量,狭翅雏蝗密度为5/m2时,牧草产量大于0,故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牧草随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增大而减小的幅度最大,因此对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D错误。

    9.【答案】B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榕树依靠传粉榕小蜂为之传粉,传粉榕小蜂在榕树榕果中产卵,为其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是互利共生关系;另外非传粉杨氏榕树金小蜂也将卵产在榕果内,说明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杨氏榕树金小蜂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根据杨氏榕树金小蜂可以利用传粉榕小蜂咬出的通道更快速地进入榕果并完成产卵可说明杨氏榕树金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体型可能相似,A正确;传粉榕小蜂单独进入榕果内时,传粉小蜂后代数量为1085,而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共同进入榕果内时,传粉小蜂后代数量为105,可见榕果内杨氏榕树金小蜂比传粉榕小蜂具有更强的资源竞争能力,B错误;由表格数据,只有传粉榕小蜂进入榕果产卵时,榕果内种子数量为55,而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共同进入榕果产卵时,榕果内种子数量为100,说明杨氏榕树金小蜂进入榕果内产卵也有助于榕树传粉,C正确;传粉榕小蜂为榕树传粉,榕树为传粉榕小蜂的幼虫提供营养,说明二者的关系为互利共生,D正确。

    10【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植物a单位水体面积氮的吸收量最大,植物c单位水体面积P的吸收量最大,abc均为生产者。

    【详解】三种浮游植物中,aN的吸收量最大,c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c,投放后会增加生物的种类和食物链的数目,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

    11【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

    12.【答案】B

    【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正确。

    13.【答案】B

    【解析】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

    14.【答案】D

    【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

    15.【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可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则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酸雨的影响,故酸雨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C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不能说明群落中其他树种都受酸雨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相关试卷

    高中生物高考考点60 群落的结构-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考点60 群落的结构-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及实例,群落的空间结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63左右,下列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80 PCR技术(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80 PCR技术(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PCR原理,PCR的反应过程,实验操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40 伴性遗传(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40 伴性遗传(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伴性遗传的概念,观察红绿色盲遗传图解,据图回答,伴性遗传病的实例、类型及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