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7)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79756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7)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79756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7)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79756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5) 试卷 1 次下载
-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6) 试卷 1 次下载
-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8) 试卷 1 次下载
-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9) 试卷 1 次下载
-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10) 试卷 1 次下载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7)
展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台风的功与过
①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9月有 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台风降雨量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台风中心的高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中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
3.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
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
5.找出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并简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二、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小蜜蜂影响大生态(节选)
蜜蜂属于传粉动物。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显示,传粉动物参与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生产。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的传粉效果最优,增产贡献最大;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南宋诗人杨万里《蜂儿诗》将蜜蜂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现得淋漓尽致:“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犹带百花香。”
蜜蜂被称为“自然之子”“人类益友”。研究显示,蜜蜂的体重虽然只有约100毫克,尚不及一滴水重量的一半,但其短暂的一生能够酿造出达自身重量30倍的蜂蜜。蜂蜜一直是甜美的代名词,被誉为“天赐的礼物”。自古以来,国人对蜂蜜的营养和美味极为推崇,视其为养生祛病、健体强身的天然保健品。此外,蜜蜂还能提供诸多健康长寿因子——花粉、蜂胶、蜂蜡和蜂王浆等蜂产品。
其实,蜜蜂酿蜜只是它为人类贡献的很小一部分,传粉才是它的丰功伟绩;因此,蜜蜂又被誉为“月下老人”“农业之翼”。蜜蜂是自然界中植物生存、繁衍的媒介,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障。
目前,地球上已知植物共有22万多种,除蒲公英等不多的植物靠自然风传送花粉外,有16万种靠昆虫传粉,其中依靠蜜蜂传粉的占85%。粗略统计,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来传授花粉。
实践证明,利用蜜蜂传粉,可使作物增产普遍到达10%以上,其中,油菜增产15%—20%,果树增产20%—30%,部分果蔬产量甚至可以成倍增长。同时,蜜蜂传粉能够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控制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残留,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有数据显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100倍以上,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突出。
蜜蜂还被称为“生命使者”“环境哨兵”。它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因子、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充当着环境质量监测员的角色,是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蜜蜂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了异常敏锐的嗅觉,对周围环境极为敏感,可以识别出许多种细微的气味。蜂群的数量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多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
同时,蜜蜂的传粉促成了作物的联姻和受孕。这不仅可以我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而且有利于提高植物杂交概率,为其杂交进化提供可能,进而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如果说大自然的生物链组成具有神奇的密码,那么蜜蜂就是破解密码的大咖工匠。蜜蜂一旦消失,粮食、棉油、蔬果、木材等植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也就不再有下一代的繁衍,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崩溃。爱因斯坦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只能活4年!”
(摘编自刘国信《小蜜蜂影响大生态》)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粉动物对于人类生存十分重要,它们生产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
B.自然界植物的传粉方式分为两种:一是自然风传粉,一是昆虫传粉。
C.实践证明,通过蜜蜂传粉,能够使农作物生产全部增产10%以上。
D.蜜蜂数量能够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少的地方,生态环境一定不好。
7.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思路,说明蜜蜂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的重要影响。
B.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说明蜜蜂虽然微小,但它的贡献却很大。
C.第④段中的“粗略统计”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表明接下来的数据分析不是准确计算。
D.最后一段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意在说明蜜蜂从地球上消失后,地球上的粮食只够人类生活4年。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的生态系统最为重要。
B.在蜜蜂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之中,传粉远远比酿蜜对人类要重要得多。
C.与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相比,其直接产值对人类而言已经毫不重要。
D.没有蜜蜂的传粉,自然界的生物链将会中断,这对生态系统将是一场灾难。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风能即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太阳福射造成地球表面各部分受热不均匀,引起大气层中压力分布不平衡,在水平气压梯度的作用下、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形成风。
风能资源的总储量非常巨大,一年中技术可开发的能量的5.3×1013千瓦时。风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储量大、分布广。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风能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得到开发利用、通过风力机将风的动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和热能等。
风能资源决定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风能密度是单位迎风面积可获得的风的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和空气密度成正比关系。
材料二:
风能为洁净的能量来源。风能设施日趋进步、大量生产降低成本,在适当地点、风力发电成本已低于其它发电机。风能设施多为不立体化设施,可保护陆地和生态。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很环保、很洁净。风力发电节能环保
利用风来产生电力所需的成本已经降低许多,即使不舍其他外在的成本,在许多适当地点使用风力发电的成本已低于燃油的内燃机发电了。风力发电年增率在2002年时约25%,现在则是以38%的比例快速成长。2003年美国的风力发电成长就超过了所有发电机的平均成长率。自2004年起、风力发电更减为在所有新式能源中已是最便宜的了。在2005年风力能源的成本已降到1990年代时的五分之一,两且随着大瓦教发电机的使用,下降趋势还会持续.
材料三: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里。
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300瓦/米,以上,有的可达500瓦/米2 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可达7000小时以上。
2.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瓦/米'以上,将风能功率密度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风能功率密度在500瓦/米3以上如台山、平潭、东山、南鹿、大陈、嵊泗、南澳、马祖、马公、东沙等。可利用小时数约在7000-8000小时,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内陆是丘陵连绵,所以风能丰富地区仅在海岸50km之内,再向内陆不但不是风能丰富区,反而成为全国最小风能区,风能功率密度仅50瓦/米2左右,基本上是风能不能利用的地区。
内陆风能丰富地区,在两个风能丰富带之外,风能功率密度一般在100w/m²以下,可以利用小时数3000小时以下。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风能也较丰富,如都阳湖附近较周围地区风能就大,湖南徜山、安徽的黄山、云南太华山等也较平地风能为大。但是这些只限于很小范围之内,不像两大带那样大的面积,特别是三北地区面积更大。
青藏高原海拔4000m以上,这里的风速比较大,但空气密度小,如在4000m的空气密度大致为地面的67%,也就是说,同样是8m/s的风速,在平原上风能功率密度为313.6w/m²,而在4000m只为209.9w/m²,而这里年平风速在3~5m/s,所以风能仍属一般地区。
9.下面对“风能”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是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
B.风能是一种洁净能源,是可再生能源。
C.我国沿海地区风能丰富,内陆地区除“三北”地区外,就没有了丰富的风能。
D.风能资源决定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
10.阅读材料,说说风能有哪些优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寥寥数笔,境界全出,写的是华北的春雨:
一日清晓,宝钗春困已醒,零帷下榻,微觉轻寒,启户视之,见园中土润苔青,原来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于是唤起湘云等人来,一面梳洗,湘云因说两腮作痒,恐又犯了杏痂痹,因问宝钗耍些蔷薇硝来。(引自《红楼梦》)
太观园中的春雨果然稀罕,从“几点”二字和宝钗只是“微觉轻寒”可知,这场冷空气的强度并不大,故而降水量级不大,强度也不强————只是落了几点微雨,湿润了青苔而已。这场微雨描写非常符合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稀少的特点。
文中提到的“杏痴癣”,又名桃花癖或吹花癖,是春癖的一种。春季阳光充足、紫外线照射强,加上温度小、风沙大,空气中容易漂浮着浮尘、花粉等过敏原。皮肤敏感的人在受到相应刺激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炎症反应,如春痹。从湘云两腮瘙痒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当时的空气比较干燥,也从侧面印证了华北春雨之稀缺。
(摘自刘浩《文学中的万千气象》,《百科知识》2022年第7期)
材料二:
在唐代,由长安到天竺有南北两路可选。南路路程短,但需要穿过荆棘丛生、蛇蝎遍地、瘴气弥漫的西南地区,可谓险象环生;北路路程虽远,但安全系数高。唐僧师徒选取的是北路,即从长安西行,经河西走廊到西域,然后南下到天竺。虽然《西游记》是虚构小说,但取经途中的经历无疑多以西域诸国为原型。
我国西北地区是欧亚最大的干旱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空气干燥,地表蒸发量大。其中,新疆东部和南部、甘肃河西走廊西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多为沙漠和戈壁,是极干旱区。虽然古今气候略有差异,但西域远离海洋、水汽条件不足的事实并未改变,因此唐僧师徒取经途中遇到许多干旱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根据《干湿气候等级》国家标准,干湿气候指数是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与气候年平均蒸发量的比值。依据这一指数,可将干湿气候类型分为6类(见下表)。
干旱区
湿润区
此外,还可根据年降水量来判定干旱区域。一般而言,年降水量为200~450毫米的,是半干旱区年降水量为35~200毫米的,是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35毫米的,是极干早区。以上两种判定方法得到的结果大体一致。
(摘自刘浩《文学中的万千气象》,《百科知识》2022年第10期)
材料三:
前几天,笔者遇到了这样一道语文题∶《三衢道中》一诗所描绘的是哪个季节?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诗中最明显的表征时间的字眼为“梅子黄时”,它是揭开本诗季节之谜的钥匙。由于唐宋诗中普遍采用的是农历月划分法,尊重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原意,我们可确定猜州地区梅子黄时的季节应该是夏季。《三衢道中》首句提到,梅子黄时该来的雨没有来,反而天天晴朗。那么,梅子为何会跟雨扯上关系呢?原来,每年公历6~7月,我国江淮流域经常出现连续降水过程,由于正值梅子黄熟之时,故而将此时的雨称为“梅雨”或“黄梅雨”。
根据2017年实施的《梅雨监测指标》,江淮流域的梅雨监测主要有三个依据;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日平均气温条件和雨期雨日毁判识。对于衢州所处的江南地区而言,如果副热带高压脊线在北纬18°~25°,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C,并且出现多日持续的降雨,就意味着这里入梅了。按照上述指标,衢州常年的入梅时间一般在公历6月上旬,与诗中梅子黄时的时间比较吻合。或许,当年的梅雨来得稍稍晚了一些,于是才有了诗人的惬意山行,才有了《三衢道中》这首传颂千古的佳作。
(摘自刘浩《文学中的万千气象》,《百科知识》2022年第11期)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述材料呈现了文学作品通过文字记录当地气象特点的事实。
B.材料一主要写《红楼梦》中“几点微雨”的描写与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稀少的特点相符,“杏斑癣”证实空气比较干燥,从侧面印证华北春雨的稀缺。
C.材料二运用画图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干湿气候和干旱区域的特点,《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途经的西域均属半干旱区。
D.材料三画线句中的“一般”表通常,总体上,概括地,“比较”是副词,表示达到一定程度。这两个词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明作者的严谨态度。
12.从三则材料中,你得出了哪些有意义的结论。
五、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一幅古画的动人之旅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通知,要求全面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而古画《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创新实践,为文物活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全新途径,由此,这幅古画开始了它的动人之旅。
②开发文创产品,让文物走进日常生活。2017年9月,故宫博物院以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中心举办了“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活动。同时,故宫博物院还启动了同主题文创产品的研发工作。例如,《千里江山图》异型茶具套组,仿山石造型制作,异型茶壶和公道杯正放为实用器皿,倒置后可做家居摆件装饰。《千里江山图》多功能艺术折扇、《千里江山图》艺术丝巾等亦相继面世。此外,故宫博物院还利用《千里江山图》经典的青绿配色,研发了包括耳饰、戒指等首饰系列,包括尺、镇纸等文具系列,包括手工皂、无火香薰等日用品,真正让青绿山水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寻常百姓家。
③采用数字技术,给人带来沉浸式体验。《千里江山图》的衍生开发与科技结合,寻求跨界突破,以游戏、音乐、数字展览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大众。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的《绘真•妙笔千山》手机游戏,借鉴古画创作技法,通过技术手段,营造出“如入画境”的体验,满足更多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爱好,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除了游戏,2018年7月,故宫博物院还与腾讯创新大赛、QQ音乐联合主办了“古画会唱歌”音乐创新大赛。其中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打造的中国风主题曲《丹青千里》,以现代方式表达传统绘画,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2019年12月,故宫博物院举办“星槎万里——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其中的数码艺术展“千里江山图3.0”糅合了传统美术与数码科技的优势,生动再现出宋代青绿山水巅峰之作的雄浑壮阔,让观众宛若置身于《千里江山图》中,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④传统文化对接时代审美,让文物焕发新生。2022年央视虎年春晚舞台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选段惊艳亮相,好评如潮。该剧以今人视角切入,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舞蹈诗剧的方式诉说了文化的沉淀、发现和传承。《只此青绿》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目光,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只此青绿》首轮演出在南通、上海、苏州、佛山等16个城市进行,演出大约50场。二轮全国巡演走进海口、成都、杭州等近40个城市,演出120余场,目前很多场次的演出已经一票难求。
⑤《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创新之旅,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在具体工作中兼顾文化内涵、数字科技与实用价值,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原文有改动)
13.选文是从哪些方面对《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创新实践进行说明的?
14.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例如,《千里江山图》异型茶具套组,仿山石造型制作,异型茶壶和公道杯正放为实用器皿,倒置后可做家居摆件装饰。
15.下面句子中的加粗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的?
《只此青绿》首轮演出在南通、上海、苏州、佛山等16个城市进行,演出大约50场。
16.结合选文第②段,说说《千里江山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可以有哪些文化创新产品?(答出两个即可)
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南北春雨下出不同性格
刘浩
①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季风区。一年中,伴随着季风的变化,大陆上的降水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稀少,故有“小雨润如酥”“春雨贵如油”等说法;江南地区的春雨较多,正所谓“江南春雨少晴日,露坐青天能几时”。春季的江南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激战的主战场,既容易出现连绵的阴雨,也容易出现短时强降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那么,华北和江南的春雨为何性格如此不同呢?
②春季是冬季风转向夏季风的过渡时节,虽然总体趋势是冬季风慢慢变弱、夏季风逐渐强盛,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两军对垒、互有胜负,呈现拉锯战的态势。当冷空气在春季南下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③第一种情况是干冷空气强劲,暖湿空气柔弱。强劲而干冷的西北风以“短、平、快”的特点快速掠过中东部地区,此时,华北地区的天气现象就表现为大风、降温。其间,如果某地有水汽条件并且存在辐合上升运动,就可能产生短时弱降水。在江南,强冷空气推着柔弱的暖空气东移南撤,形成了冷锋锋面,锋前区域往往会被阴雨笼罩,而后冷空气快速过境,江南地区蓝天重现。
④第二种情况是暖湿空气北上,然后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先北上,渐次占领江南和华北,上述地区近地面风向以南风为主。俗话说“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春季的冷空气也不是吃素的,它们在关键区积蓄到一定程度后会大举南下。由于暖湿空气比较强势,所以冷空气南下的进程阻力较大、行进缓慢,“打太极式”地慢慢推着暖湿空气南撤。在这种情况下,华北表现为连续两三天的绵绵细雨,十分有利于夏粮生产。可惜这种天气形势并不常见,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会渐次减弱、变性,抵达江南时,与盘踞此处的暖湿空气势均力敌,甚至会形成静止锋,此时江南地区降水多,持久且猛烈。
⑤综上所述,当春天的冷空气南下时,华北多数情况下只是刮刮风、降降温,落几滴微雨;而江南则会发生冷暖空气的激烈对峙,从而产生持续性降雨。
(选自《百科知识》2022.04A,有删改)
材料二:
一日清晓,宝钗春困已醒,搴qiān惟下榻,微觉轻寒,启户视之,见园中土润苔青,原来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于是唤起湘云等人来,一面梳洗,湘云因说两腮作痒,恐又犯了杏癍癣,因问宝钗要些蔷薇硝来。
(选自《红楼梦》“第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咤燕绛云轩里召将飞符”)
17.材料二《红楼梦》选段中,寥寥数语描述了华北春雨“少”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阐释这一特点的成因。
18.材料一运用大量诗句、俗语、气象术语和多种修辞手法,各具独特的说明作用。请从俗语和拟人的角度,简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9.对第④段的说明顺序,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暖湿空气北上、江南华北南风为主→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南撤,华北绵绵细雨→形成静止锋、江南降水持久猛烈
B.暖湿空气北上、华北绵绵细雨、干冷空气南下→江南华北南风为主、形成静止锋→暖湿空气南微、江南降水持久猛烈
C.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南撤、华北绵绵细雨→暖湿空气北上、江南华北南风为主→形成静止锋、江南降水持久猛烈
D.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南撤、江南华北南风为主→形成静止锋、江南降水持久猛烈→暖湿空气北上、华北绵绵细雨
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
刘先觉
①中国古典建筑一般是由木结构组成的,外观上明显地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个部分,其中屋顶通常是最引人注目的重点。台基、屋身、屋顶的完美结合,呈现中国古典建筑的整体之美。
②台基位于建筑物底部,既起防潮作用,又有衬托效果。不少大型建筑有好几层台基,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例如,天坛祈年殿就有三层台基,总高达6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衬托着上部以蓝绿色调为主的殿宇,使之更显壮丽恢弘。
③屋身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主体部分。一般为木结构梁架组成,木质结构通常由榫卯连结,榫卯结构有较好的减震效果,从而保证房屋的坚固。外墙与隔墙只不过是起图护作用,因此中国俗语中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因为承重构件是木柱和梁架,而不是墙,这和现代结构中的框架原理颇为相似。建筑正面所排列的柱子形成一些“开间”,两侧的柱子排列则组成了建筑的“进深”,它的大小与数量根据正面开间来定。开间通常是单数,而进深为双数。艺术上为了强调中轴线与中心部位,中间的开间往往较两侧略宽,从而使单调的开间排列显出细微的变化。柱身与柱础也通过油漆与雕刻加以修饰,使建筑更加精致与美观。
④大型古典建筑柱顶上通常有“斗拱”,这些斗拱都是由一块块木构件组合而成,目的是为了支撑硕大的房檐,起着内外平衡、上下连接的作用。这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特有的部分。
⑤屋顶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平顶、悬山顶、拱顶、庑殿顶、歇山顶、重檐顶等十几种。这些屋顶的基本形式又可组合成复杂多变的屋顶组合形体,显示中国古典建筑的高度成就。
⑥古典建筑屋顶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微微地向两侧升高,屋角部分明显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使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上升到一个高峰。屋顶的形式与瓦的色彩在封建社会中也有等级的区分,其中黄色最为高贵,重檐庑殿顶则是最高级别。屋顶上部一般都设有正脊,脊的端部大多做有脊兽或其他装饰。因此,古典建筑的屋顶不仅在艺术上没有沉重庞大的感觉,而且还成为表现建筑艺术的重要部位。你如果登上北京的景山,从北向南俯瞰故宫全景,那些高低起伏的黄色琉璃瓦屋顶组合,真会使你如入仙境。
⑦江南与华南一带私家古典建筑的屋顶,风格与北方官式古典建筑大有区别,它们不像北方那样严谨庄重,而是比较轻巧精致、色调淡雅。粉墙黛瓦,翘角飞檐,分外灵动与秀丽。
(节选自《建筑艺术的语言》,有改动)
20.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什么作用?
21.第③段中“通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22.阅读第⑤~⑦段,说说“屋项”的艺术表现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23.同学们研读全文后,对第④段是否需要删去意见不一。请说说你 观点及理由。
八、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2年5月26日,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填补了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从“理论实验”到“工程应用”质的飞跃,为大规模新型储能技术商业化应用创造可能。
材料二:
在夜晚电力较为富余时,金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会利用多级压缩机,将空气压缩注入地下盐穴,气压达到12~14兆帕,完成了电能到空气压力势能的转换。压缩空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300摄氏度。在国外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这些热能被白白浪费,而我国采取的办法是通过热交换设备将热能储存在几个巨大的储热笼罩中,实现能量的存储转化。到了白天电力需求较大时,压缩空气被释放出来,经储热装置中的热能加热后,成为了数百摄氏度的高温高压气,进入空气透平发电,完成了空气压力势能到电能的转换。多了热交换,少了燃气加热,一进一出后,金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工程的电能转换效率提升至60%以上,并且全过程无燃烧、无排放。
材料三:
在“中国创造”实践方面,依托清华大学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金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申请专利百余项,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研发了高负荷离心压缩机、高参数换热器、大型空气透平等关键设备,实现了主装备的完全国产化。在“中国标准”创建方面,该项目发布了我国首个压缩空气储能电站KKS编码标准,立项压缩空气储能首个国家标准、首个电力行业标准以及3个团体标准,逐渐构建了中国压缩空气储能标准体系。
24.下列关于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的说法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电站运营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大规模新型储能技术商业化应用的阶段。
B.出于安全考虑,电站把空气压缩进盐穴的时间选择在夜间。
C.该项目工程电能转换效率提升了60%以上,并且全过程无燃烧、无排放。
D.该项目立项了多项标准:压缩空气储能首个国家标准、首个电力行业标准以及3个团体标准。
25.概括以上材料中的“中国骄傲”。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这几句话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其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
2.答案:①带来降水。②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③节约生活用水用电,缓解电力紧张程度。④用风力发电,节约原煤。⑤有利于鱼群生长。⑥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
3.答案:不能去掉。文中的“主要”是“绝大部分”的意思,表明“水汽绝大部分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如果去掉,则表明“水汽全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做这类题时先要表明态度,该词不能去掉,然后说出该词在这里表明什么意思,再说去掉以后意思变成怎样的,和文中或者现实不相符合,最后要说出该词的应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所以不能去掉。
4.答案:打比方。用“江河中的涡旋”来比喻“台风”,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台风的形状。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使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准确、更具体、更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述事理。因此,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述的事理,抓住标志词语,确定说明方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
5.答案:主旨: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思考:台风有过更有功,提醒我们事物常常有两面性,只有了解相关科学知识,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事物,用辩证、理性的眼光看待自然事物。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主旨句的能力以及个性化阅读能力。筛选主旨句需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再从文章开头和结尾段筛选出中心句即可。第二问属于个性化阅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主旨句谈自己的思考即可。
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得出正确结论。A项有误,原文中说“传粉动物参与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生产”,并非是“生产了”;C项有误,并非“全部增产10%以上”,而是“普遍增产10%以上”;D项有误,原文说“蜂群多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但不是“蜂群少的地方,生态环境一定不好”。故选B。
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D项有误,爱因斯坦的话意在说明:蜜蜂一旦消失,很多植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也就不再有下一代的繁衍,并不是指“粮食只够人类生活4年”。
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的表述不正确,原文中说“有数据显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100倍以上”,并没有否定直接产值的重要性。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C项,“内陆地区除‘三北’地区外,就没有了丰富的风能”与原文“内陆……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风能也较丰富”意思有出入。
10.答案:(1)总储量非常巨大;(2)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环保;(3)分布广:(4)生产成本低;(5) 设施多为不立体化设施,可保护陆地和生态。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材料要点的能力。先找出有关语句,再简要概括和表述。如”风能资源的 总储量非常巨大,一年中技术可开发的能量约5.3x10”千瓦时”可概括为“总储量非常巨大”。
11.答案:C
解析:“《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途经的西域均属半干早区”有误,原文是“其中,新疆东部和南部、甘肃河西走廊西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多为沙漠和戈壁,是极干早区”。
12.答案:示例一:文学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实际,是对生活实际的真实反映。
示例二:依据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资料,结合创作背景,我们可探究出当时的气候气象特点。如《三衢道中》,创作的背景“梅子黄时”,探究出当时的梅雨气候来得稍晚一些,才得以有了惬意的山行。
示例三:我们可依据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记载,结合摘引相关的科学资料,探究出文学作品反映的当时的实际气候气象特点,如《西游记》中的西域,结合《干湿气候等级》图表、年降水量来判定西域大部分范围属极干早区。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内容,从图文材料中找出有价值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从“三则材料”的范围探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可根据三则材料(包含图文)中探究出具有共性特点的结论:文学作品关于气候气象的文字记录是对当时当地的气候气象的真实反映;读者可通过文学作品中关于气候气象的文字记录了解当时当地的气候气象特点。也可根据单则材料探究出个性特点的结论,如从第二则材料中,根据文学作品文字记载,结合摘引的《干湿气候等级》图表、年降水量判定干早区域,得出《西游记》唐僧师徒经过的西域大部分范围属极干早区的结论。
13.答案:①开发文创产品,让文物走进日常生活;②采用数字技术,给人带来沉浸式体验;③传统文化对接时代审美,让文物焕发新生。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②段“开发文创产品,让文物走进日常生活”,第③段“采用数字技术,给人带来沉浸式体验”,第④段“传统文化对接时代审美,让文物焕发新生”即可概括对《千里江山图》文化创新实践介绍的方面。
14.答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充分有力地说明了“故宫博物院还启动了同主题文创产品的研发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根据第②段画线句中关键词“例如”可知,此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千里江山图》异型茶具套组,仿山石造型制作,异型茶壶和公道杯正放为实用器皿,倒置后可做家居摆件装饰”,列举了《千里江山图》异型茶具套组兼具观赏性、实用性;充分有力地说明了本段“故官博物院还启动了同主题文创产品的研发工作”的内容,使说明内容更具说服力。
15.答案:“大约”表示推测、估计,说明了“演出50场”不是一个准确的数目,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大约”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表示推测、估计,起修饰限制作用。代词解句:《只此青绿》首轮演出在南通、上海、苏州、佛山等16个城市进行,演出了50场左右,“演出50场”不是一个准确的数目。说明文语言特点:“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准确性。
16.答案:示例:雨伞、文具盒等。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应用。根据第②段“故宫博物院还利用《千里江山图》经典的青绿配色,研发了包括耳饰、戒指等首饰系列,包括尺、镇纸等文具系列,包括手工皂、无火香董等日用品,真正让青绿山水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寻常百姓家”可知,《千里江山图》在诸多场景,诸多事物上都能展现,联系实际写两个文化创新产品即可,如:桌布、垫板(文具),等等。
17.答案:因为在华北,南下干冷空气强劲、北上暖湿空气柔弱,如有水汽辐合上升,就会产生短时弱降雨,因而降水“少”。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材料信息。题目要求从材料一中概括华北春雨“少”的原因,故考生要先从材料一中寻找相关句段,然后概括作答。由材料一第①段“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季风区……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稀少”和第②段“春季是冬季风转向夏季风的过渡时节”可概括出“华北处于季风区,且春季是冬季风转向夏季风的过渡时节”这一成因。结合材料一第③段“其间,如果某地有水汽条件并且存在辐合上升运动,就可能产生短时弱降水。在江南,强冷空气推着柔弱的暖空气东移南撤,形成了冷锋锋面”,第④段“第二种情况是暖湿空气北上,然后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先北上,渐次占领江南和华北,上述地区近地面风向以南风为主”的内容,概括出另外两点成因。
18.答案:俗语“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以“还礼”的生活经验,通俗易懂地说明了华北春季冷暖空气交替、你来我往的一种气候现象。“不是吃素的”“打太极式”等拟人手法,把冷暖空气写活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冷空气南下受阻、冷暖空气交锋、行进缓慢的气候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材料一第④段画线句中引用“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这一俗语,通俗地讲解了深奥的气象知识,能够激发读者兴趣;“不是吃素的”“‘打太极式’地”等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冷空气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冷空气南下时的情形。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说明顺序。作答时可围绕第④段逐句梳理分析。根据“暖湿空气先北上,渐次占领江南和华北,上述地区近地面风向以南风为主”可得出“暖湿空气北上、江南华北以南风为主”。根据“春季的冷空气也不是吃素的……在这种情况下,华北的天气现象表现为连续两三天的绵绵细雨”可得出“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南撤、华北绵绵细雨”。根据“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会渐次减弱……持久且猛烈”可得出“形成静止锋、江南降水持久猛烈”。故选:A。
20.答案: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不少大型建筑有好几层台基,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作用的分析。“例如”一词提示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三层台基”高达6米”“三层汉白玉圆台”等数字提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第②段“台基位于建筑物底部,既起防潮作用,又有衬托效果。不少大型建筑有好几层台基,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可知,这里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不少大型建筑有好几层台基,显得更加雄伟壮丽”的观点,显得具有说服力。
21.答案:不能删去。“通常”是指一股情况下,木质结构由榫卯连结,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不符合客观事实。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语言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态度“不能删去”。然后分析词语的意义及语境义。“通常”是指一般情况下,木质结构由榫卯连结,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这样,有一些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如果删去,就变成所有的木质结构都是榫卯连结,这样就不符合原意。故“通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不能删去。
22.答案:①形式多种多样,显示中国古典建筑的高度成就。②屋顶的形式与瓦的色彩在封建社会中有等级的区分。③南北古典建筑的屋顶风格各异,或严谨庄重,或灵动秀丽。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结合第⑤段“屋顶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平顶、是山顶、拱顶、庑殿顶、歇山顶、重檐顶等十几种。这些屋顶的基本形式又可组合成复杂多变的屋顶组合形体,显示中国古典建筑的高度成就"可得:形式多种多样,显示中国古典建筑的高度成就。结合第⑥段“屋顶的形式与瓦的色彩在封建社会中也有等级的区分,其中黄色最为高贵,重檐庑殿顶则是最高级别”可得:屋顶的形式与瓦的色彩在封建社会中有等级的区分。结合第⑦段“江南与华南一带私家古典建筑的屋顶,风格与北方官式古典建筑大有区别,它们不像北方那样严谨庄重,而是比较轻巧精致、色调淡雅,粉墙黛瓦,翘角飞檐,分外灵动与秀丽“可得:南北古典建筑的屋顶风格各异,或严谨庄重,或灵动秀丽。
23.答案:示例一:不能去掉。“斗拱”连接屋身和屋顶,起着内外平衡的作用,此段在结构上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示例二:可以去掉。此文介绍的是台基、屋身、屋顶,介绍“斗拱”与文章内容无关,显得多余。
解析: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此题不设统一答案。删去或不能删去均可,如不能删去,是因为该段结构上有过渡作用,内容上强调“斗拱”在连接屋身和屋顶上的重要性。如能删去,是因为本文主要介绍的台基、屋身、屋顶。理由充分即可。
24.答案:D
解析: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有误,电站运营标志着我国已进人大规模新型储能技术商业化应用的阶段”有误,联系材料一中“标志着我国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从理论实验到工程应用质的飞跃,为大规模新型储能技术商业化应用创造可能”的内容可知,我国并未进入大规模新型储能技术商业化应用的阶段,只是为其“创造可能”。B.有误,“出于安全考虑,电站把空气压缩进盐穴的时间选择在夜间”有误,联系材料二中“在夜晚电力较为富余时,金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会利用多级压缩机,将空气压缩注入地下盐穴,气压达到12~14兆帕,完成了电能到空气压力势能的转换”的内容可知,把空气压缩进盐穴的时间选择在夜间,是因为夜晚电力较为富余。C.有误,“该项目工程的电能转换效率提升了60%以上”有误,联系材料二中“金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工程的电能转换效率提升至60%以上”的内容可知。D正确。
25.答案:该项目是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研发了多种关键设备,实现了主装备的完全国产化;创建了中国压缩空气储能标准体系。
解析: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过材料一中“2022年5月26日,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填补了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空白”的内容可概括为:该项目是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填补了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空白;通过材料二中“多了热交换,少了燃气加热,一进一出后,金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工程的电能转换效率提升至60%以上,并且全过程无燃烧、无排放”的内容可概括为:金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工程的电能转换效率提升至60%以上。通过材料三中“依托清华大学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金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申请专利百余项,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的内容可概括为:申请专利百余项,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通过材料三中“研发了高负荷离心压缩机、高参数换热器、大型空气透平等关键设备,实现了主装备的完全国产化”的内容可概括为:研发了多种关键设备,实现主装备完全国产化。通过材料三中“在中国标准创建方面,该项目发布了我国首个压缩空气储能电站KKS编码标准,立项压缩空气储能首个国家标准、首个电力行业标准以及3个团体标准,逐渐构建了中国压缩空气储能标准体系的内容可概括为:立项了多项标准,创建了中国压缩空气储能标准体系。
干湿气候指数
大于0.05
0.05~0.2
0.2~0.5
干湿气候类型
极干旱区
干旱区
半干旱区
干湿气候指数
0.5~1.0
1.0~1.65
大于1.65
干湿气候类型
半湿润区
湿润区
极湿润区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10): 这是一份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10),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9): 这是一份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9),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8): 这是一份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8),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文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