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远华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远华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本模块共2题,共20分)
1.(10分)古诗文默写。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是: , 。
(6)越是危急的时刻,越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我们要像《论语》十二章中所说的那样: , 。
(7)如果非要损害道义而追求富贵,孔子告诫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 , 。
2.(10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在大街小巷传唱,爱国主义情感让无数人热泪盈眶①(A.kuāng B.kuàng);北京冬奥盛会,中华文化与奥运精神交相辉映,全世界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的自信、包容、开放;面对世纪疫情,无数人以生命奔赴使命、用甲__________ (A.挚爱 B.至爱)守护苍生,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这十年,我们扎②(A.zā B.zhā )实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乙__________(A.协调 B.融合)的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丰富和物的全面发展,书写了民族复兴之路上精神复兴的壮丽篇章。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丙__________。
(1)给①和②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字母)
(2)给甲和乙选择恰当的词语。(只填字母)
(3)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4)给丙处的三个句子排序,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②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③切合中国实际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二、阅读(本模块共题,共20分)
3.(6分)阅读这首诗歌,回答以下各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面四个选项中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边塞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一夜”和“尽望”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D.整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深沉情感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发挥联想与想象,对前两句所展现出的画面进行描述。
4.(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请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差可拟:
②因风起:
③尊君在不:
④相委而去: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下面将谢道韫的诗句和谢朗的诗句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感,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B.“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C.“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
D.“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4)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元方是从哪几个方面批驳友人的?
②元方自己的行为与他的言语之间有没有矛盾之处?
5.(2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看海
(刘群华)
①父亲是看故乡的山长大的。在故乡,只要打开一扇门,群山便迎着晨曦,耸峰立岭,鱼脊般威武地逶迤而来。我小的时候,常听父亲问在海南当兵的人:“山的那头连着海吗?海比门前的河大多少呢?”当兵的人没有回答,只呵呵地笑。
②那之后,父亲总翻阅我课本中和图画中的大海,看大海的气势和刚毅,看大海的惊涛骇浪和宽广辽阔,他把有大海的图画和文字都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③有一回,他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病榻上看电视,画面上是南海的椰树、沙滩、海贝,以及天空一样深邃的海面。他顿时高兴了,从病榻上坐了起来,他流露的激动,仿佛看到了真正的海。
④父亲年轻时也萌生过几次看海的念头。可那时生活拮据,哪有空闲和能力去看海?结果只是念头一闪罢了,像一盏灯刚点燃,又摁灭了。
⑤早些年,我考上山东的大学。父亲收拾着简陋的铺盖,喃喃道:“帮我看看海,看它是个啥样子?”我点头。可是,父亲的计划和寄托又落空了。我的学校离海很远,读书生活不易,我哪还敢迈出脚去听海的涛声?
⑥我托住在海边的同学给我带一张海的照片,和几个小小的海螺。然后,我把这些寄了回去。父亲收到大海绚丽的照片,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浪花翻滚,席卷着娇小的海鸥,在几个小小的海螺里,嗅一嗅,依稀还残留着大海的咸风,父亲觉得满足了。他反复端详照片,照片被他的手指捏脏了,捏旧了,最后还恋恋不舍地问我:“海水是咸的吗?真的在阳光下海滩上都是一层白霜似的盐粉吗?”我没有去过,只能嗯嗯回应。他的眼睛盯着我,终于看出了什么,坚定地说:“一定要去看看海!”我抿着嘴唇使劲地点头。
⑦大海已经在父亲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在我的心里,也潜移默化地茁壮成长了。
⑧今年我去了海南。临行前,我问父亲:“你去不?”他摇了摇头,他伸了伸那双已经走不了的腿。
⑨我乘飞机来到三亚。宾馆三面临海,绿树掩映。只要我打开靠海湾的窗子,大海的气息便汹涌而来。这片海湾还没有开发,有着自然的美丽。破晓时分,晨曦铺过翠绿的海面,像一树春的桃花在风浪的皱褶里闪烁、跳跃。海湾的近处有礁,有屿,有岛。海湾的远处也有礁,有屿,有岛。我立于天地之间,风从我的身边穿插,像渔船一样匆匆忙忙。也有小船在近海撒网,收获的恐怕不是海鲜,而是一份水珠飞溅的明媚心情。
⑩我用手机拨打视频电话,父亲躺在轮椅上接听了。我说:“听到了吗?这是海的声音!”这声音像故乡的潺潺水流,从河滩直泄而下,又像暴风骤雨,打在门前单薄的树叶上!父亲在那边静静地听着,认真地听着,连连说道:“我听到了!我听到了!”
⑪我把镜头对准一个小岛,葱茏的岛上树木黛青,如故乡田垄里一颗安静的青螺。我说:“看到了吗?那就是海岛!”父亲兴奋地说:“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我尝了尝脚下的海水,这细腻清澈的水像孩子的小手一样润滑,抚摸着我的脚踝,又如一条条故乡的泥鳅,从我的指间漏走了。我舔了舔手,说:“感觉到了吗?海真的是咸的!还有鱼的腥气!”
⑫这时父亲试图从轮椅上站起来,可几次努力都是徒劳。几十年的梦想,几十年的寄托,在这一刻经由我,终于实现了,就像大海仰望的陆地,像船儿牵挂的彼岸一样,终于合拢到了一块,幸福在了一起。
⑬我说:“这就是你想了无数遍的海。”父亲沉默了,许久才说:“你一定要给我瓢一口海水回来!”一朵浪花溅在我的嘴唇上,混着我的泪水流了下来。或许,海已经融进了我的心里,溢在了我的眼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分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父亲向在海南当兵的人询问大海的样子,对方只笑不答,是因为觉得父亲无知。
B.“我”读大学时仍然无法看到大海,主要是因为学校离大海远,经济条件有限。
C.第⑦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我”前往海南三亚市看海作铺垫。
D.“我”尝海水的味道是因为当年父亲看到照片时问我海水的味道而我无法回答。
(2)请简要概括父亲四次看到“大海”的经历。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①结果只是念头一闪罢了,像一盏灯刚点燃,又摁灭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②他反复端详照片,照片被他的手指捏脏了,捏旧了。(赏析加点词)
(4)全文围绕“看海”展开叙述,为什么还要在第①段交代故乡的环境?
(5)根据文意说说“或许,海已经融进了我的心里,溢在了我的眼里”这句话的涵义。
6.(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济南的冬天
(老舍)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本文作者抓住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2)阅读第④段,用一句话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3)本文作者擅长用比喻,在文中,作者分别将阳光下的老城、雪后的山坡和村庄比成什么?突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4)赏析句子: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7.(12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新课标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课外的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四至六部文学名著,但目前初中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不容乐观,下面是红星中学所做的该校初中生名著阅读情况调查:
【材料二】
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把握全书的内容。特别是像《海底两万里》这样的科幻小说,往往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扣人心弦的悬念,读者很急切地想知道故事或者人物的结局,这时不妨采用快速阅读的方式,先把小说读完再说。
速读可以从平时开始训练,做到以下几点:集中精力、专心致志;默读为主,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至少400字;读的时候视域要宽,不回视,眼睛扫视范围要随训练逐渐扩大;善于抓住书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线索,有所取舍。
——《语文教材七年级(下)》(有改动)
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的目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识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例如,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场面宏大,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就很值得精读。精读就要细读情节、精思原因、鉴赏人物。
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一些不甚精彩的章节。如书中一些渲染夸张打斗场面或环境气氛的诗词,与情节“游离”,可以略而不读。再有,书中少数降妖伏魔故事,套路雷同,情节简单,也可以跳过。
在阅读一些长篇著作时可以将精读和跳读结合运用,抓住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欣赏,忽略那些无关紧要或并不精彩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语文教材七年级(上)》
【材料三】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了解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绝不能给你一个方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朱光潜《谈读书》
(1)下列选项的表述,不符合上面材料意思的一项
A.从红星中学调查的结果看,目前该校初中生爱好读网络小说。
B.速读训练得法,可以使扫视的范围越来越宽,速读快到每分钟读400字以上。
C.阅读一些长篇著作,精读与跳读是可以结合起来交替使用的。
D.朱光潜先生认为,读书就是要快读加慢读,要读两遍以上才行。
(2)根据材料一,说说红星中学的语文老师在名著阅读的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教材介绍的阅读方法与朱光潜文中谈到的读书方法有何异同?
(4)你的同学小王经常不能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他说:“学习本来就很忙,哪有那么多时间看名著?”你将怎样帮助他?结合材料给他两条具体的建议。
8.(6分)班级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请你把阅读记录补充完整。
(1)关注人物:“我也知道你的本事,我也闻得你的英名,只是你今番越理欺心,纵有腾那,脱不得我手。我就和你讲到西天,见了你那佛祖,也少不得还我人参果树!”此句话是说的。
(2)关注情节: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请联系原著内容,简要说说这次唐僧赶走孙悟空的原因。
(3)关注形象: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道:“哥啊,不说你还好哩,只为说你,他一发无状!”行者道:“怎么说?”八戒道:“我说:‘妖精,你不要无礼,莫害我师父!我还有个大师兄,叫做孙行者。他神通广大,善能降妖。他来时教你死无葬身之地!’那怪闻言,越加忿怒,骂道:‘是个甚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碎着油烹!’”结合选文,分析猪八戒的形象。
三、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世界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部平板等等,那就把它写出来吧!请以《我渴望得到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本模块共2题,共20分)
1.(10分)古诗文默写。
(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是: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6)越是危急的时刻,越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我们要像《论语》十二章中所说的那样: 三军可夺帅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7)如果非要损害道义而追求富贵,孔子告诫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 , 于我如浮云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山岛竦峙(注意“竦”的书写)
(2)闻道龙标过五溪
(3)海日生残夜(注意“生”的书写)
(4)枯藤老树昏鸦
(5)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注意“之”的书写)
(6)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7)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10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在大街小巷传唱,爱国主义情感让无数人热泪盈眶①(A.kuāng B.kuàng);北京冬奥盛会,中华文化与奥运精神交相辉映,全世界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的自信、包容、开放;面对世纪疫情,无数人以生命奔赴使命、用甲__________ (A.挚爱 B.至爱)守护苍生,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这十年,我们扎②(A.zā B.zhā )实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乙__________(A.协调 B.融合)的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丰富和物的全面发展,书写了民族复兴之路上精神复兴的壮丽篇章。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丙__________。
(1)给①和②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字母)
(2)给甲和乙选择恰当的词语。(只填字母)
(3)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4)给丙处的三个句子排序,正确的是 D
①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②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③切合中国实际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根据积累作答。“眶”读作“kuàng”;“扎”读作“zhā”。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挚爱:真挚地爱。至爱:①最喜爱的;最热爱的。②指最喜爱的人或事物。由语境可知,甲处用“挚爱”。协调:①配合得适当;②使配合得适当。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由语境可知,乙处用“协调”。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画线句语序不当,改为: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4)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衔接。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分析。范围有小到大,层层递进,先是“切合中国实际”,再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一步“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序为:③①②。
故选:D。
【解答】答案:
(1)①B ②B
(2)甲A 乙A
(3)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4)D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二、阅读(本模块共题,共20分)
3.(6分)阅读这首诗歌,回答以下各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面四个选项中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边塞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一夜”和“尽望”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D.整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深沉情感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发挥联想与想象,对前两句所展现出的画面进行描述。
【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CD.正确。
B.描绘的是边塞月夜景色,将大漠比作雪,月华比作霜,并不是真正的雪夜景色。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与描绘。作答时,需正确理解指定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适当的理解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前两句的意思是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适当扩写即可。
答案:
(1)C
(2)描绘了一幅登城远望,大漠似雪,月华如霜,凄神寒骨的边城夜色图。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4.(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请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差可拟: 相比
②因风起: 凭借
③尊君在不: 通假字,同“否”。
④相委而去: 舍弃。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下面将谢道韫的诗句和谢朗的诗句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B
A.“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感,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B.“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C.“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
D.“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4)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元方是从哪几个方面批驳友人的?
②元方自己的行为与他的言语之间有没有矛盾之处?
【分析】参考译文:
咏雪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②句意为:凭借着风飞舞。因:凭借。
③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假字,同“否”。
④句意为: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
(2)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内集,家庭聚会。讲论文义,讲诗文。句子翻译为: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信,讲信用。句意为: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结合对原文的理解可知;
ACD.正确;
B.有误,“柳絮”一句为想象,将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飘飞的柳絮,不是写实。
故选:B。
(4)①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中信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无礼和无信亦可)的角度来批评他父亲的朋友的。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可以认为元方做法不妥,因为对方已经认错,就应该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认为认为元方做法对也可,对品行低劣的人就因该让他明白自己的过错就应该有相应的报应。
答案:
(1)①相比;②凭借;③同“否”;④舍弃。
(2)①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3)B
(4)①信用和礼貌。
②示例一:不矛盾。“元方时年七岁“,因为生友人的气而“入门不顾”,体现了孩童的单纯而非言行不一。
示例二:矛盾。元方对惭愧的友人“入门门不顾”,也是“无礼”的行为,一方面指责友人的“无礼“,一方面自己行为“无礼”,是言行不一的体现。
【点评】文言实词“顾”的解释: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
5.(2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看海
(刘群华)
①父亲是看故乡的山长大的。在故乡,只要打开一扇门,群山便迎着晨曦,耸峰立岭,鱼脊般威武地逶迤而来。我小的时候,常听父亲问在海南当兵的人:“山的那头连着海吗?海比门前的河大多少呢?”当兵的人没有回答,只呵呵地笑。
②那之后,父亲总翻阅我课本中和图画中的大海,看大海的气势和刚毅,看大海的惊涛骇浪和宽广辽阔,他把有大海的图画和文字都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③有一回,他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病榻上看电视,画面上是南海的椰树、沙滩、海贝,以及天空一样深邃的海面。他顿时高兴了,从病榻上坐了起来,他流露的激动,仿佛看到了真正的海。
④父亲年轻时也萌生过几次看海的念头。可那时生活拮据,哪有空闲和能力去看海?结果只是念头一闪罢了,像一盏灯刚点燃,又摁灭了。
⑤早些年,我考上山东的大学。父亲收拾着简陋的铺盖,喃喃道:“帮我看看海,看它是个啥样子?”我点头。可是,父亲的计划和寄托又落空了。我的学校离海很远,读书生活不易,我哪还敢迈出脚去听海的涛声?
⑥我托住在海边的同学给我带一张海的照片,和几个小小的海螺。然后,我把这些寄了回去。父亲收到大海绚丽的照片,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浪花翻滚,席卷着娇小的海鸥,在几个小小的海螺里,嗅一嗅,依稀还残留着大海的咸风,父亲觉得满足了。他反复端详照片,照片被他的手指捏脏了,捏旧了,最后还恋恋不舍地问我:“海水是咸的吗?真的在阳光下海滩上都是一层白霜似的盐粉吗?”我没有去过,只能嗯嗯回应。他的眼睛盯着我,终于看出了什么,坚定地说:“一定要去看看海!”我抿着嘴唇使劲地点头。
⑦大海已经在父亲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在我的心里,也潜移默化地茁壮成长了。
⑧今年我去了海南。临行前,我问父亲:“你去不?”他摇了摇头,他伸了伸那双已经走不了的腿。
⑨我乘飞机来到三亚。宾馆三面临海,绿树掩映。只要我打开靠海湾的窗子,大海的气息便汹涌而来。这片海湾还没有开发,有着自然的美丽。破晓时分,晨曦铺过翠绿的海面,像一树春的桃花在风浪的皱褶里闪烁、跳跃。海湾的近处有礁,有屿,有岛。海湾的远处也有礁,有屿,有岛。我立于天地之间,风从我的身边穿插,像渔船一样匆匆忙忙。也有小船在近海撒网,收获的恐怕不是海鲜,而是一份水珠飞溅的明媚心情。
⑩我用手机拨打视频电话,父亲躺在轮椅上接听了。我说:“听到了吗?这是海的声音!”这声音像故乡的潺潺水流,从河滩直泄而下,又像暴风骤雨,打在门前单薄的树叶上!父亲在那边静静地听着,认真地听着,连连说道:“我听到了!我听到了!”
⑪我把镜头对准一个小岛,葱茏的岛上树木黛青,如故乡田垄里一颗安静的青螺。我说:“看到了吗?那就是海岛!”父亲兴奋地说:“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我尝了尝脚下的海水,这细腻清澈的水像孩子的小手一样润滑,抚摸着我的脚踝,又如一条条故乡的泥鳅,从我的指间漏走了。我舔了舔手,说:“感觉到了吗?海真的是咸的!还有鱼的腥气!”
⑫这时父亲试图从轮椅上站起来,可几次努力都是徒劳。几十年的梦想,几十年的寄托,在这一刻经由我,终于实现了,就像大海仰望的陆地,像船儿牵挂的彼岸一样,终于合拢到了一块,幸福在了一起。
⑬我说:“这就是你想了无数遍的海。”父亲沉默了,许久才说:“你一定要给我瓢一口海水回来!”一朵浪花溅在我的嘴唇上,混着我的泪水流了下来。或许,海已经融进了我的心里,溢在了我的眼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分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A.父亲向在海南当兵的人询问大海的样子,对方只笑不答,是因为觉得父亲无知。
B.“我”读大学时仍然无法看到大海,主要是因为学校离大海远,经济条件有限。
C.第⑦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我”前往海南三亚市看海作铺垫。
D.“我”尝海水的味道是因为当年父亲看到照片时问我海水的味道而我无法回答。
(2)请简要概括父亲四次看到“大海”的经历。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①结果只是念头一闪罢了,像一盏灯刚点燃,又摁灭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②他反复端详照片,照片被他的手指捏脏了,捏旧了。(赏析加点词)
(4)全文围绕“看海”展开叙述,为什么还要在第①段交代故乡的环境?
(5)根据文意说说“或许,海已经融进了我的心里,溢在了我的眼里”这句话的涵义。
【分析】本文记叙了父亲四次看到“大海”的经历。大海已经在父亲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在“我”的心里,也潜移默化地茁壮成长了。父亲的理想影响了“我”,“我”最终实现了父亲的夙愿。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有误,对方只笑不答,是因为父亲的问题没有办法具体地回答,并不是“觉得父亲无知”;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那之后,父亲总翻阅我课本中和图画中的大海,看大海的气势和刚毅”概括为:父亲总翻阅“我”课本中和图画中的大海;根据“有一回,他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病榻上看电视,画面上是南海的椰树、沙滩、海贝,以及天空一样深邃的海面。他顿时高兴了,从病榻上坐了起来”概括为:父亲躺在医院的病榻上看到电视上的大海,高兴地坐起来;根据“我托住在海边的同学给我带一张海的照片和几个小小的海螺。然后,我把这些寄了回去。父亲收到照片后,父亲觉得满足了”概括为:“我”托住在海边的同学给“我”带一张海的照片,父亲收到照片后觉得很满足;根据“我乘飞机来到三亚”“我用手机拨打视频电话,父亲躺在轮椅上接听了”概括为:“我”乘飞机到三亚的海边,通过视频电话让父亲看海。
(3)本题考查赏析语言。
①限定赏析角度为修辞。将“念头”比作“一盏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联系上文“可那时生活拮据,哪有空闲和能力去看海”分析,与“刚点燃,又摁灭”一起,形象生动地写出父亲因为生活的拮据不得不放弃看海的念头时的无奈。
②限定赏析角度为词语。“反复”是多次重复的意思,句中修饰“端详”,写父亲看照片一遍又一遍,联系上下文内容可知,照片上是父亲渴望见到的大海的风景,体现了父亲看照片时的仔细和激动。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①段交代了故乡的环境,“只要打开一扇门,群山便迎着晨曦,耸峰立岭,鱼脊般威武地逶迤而来”,强调了故乡周围都是山,父亲是在山里长大的,没有见过海,所以对山那边的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是父亲执着于“看海”的原因。
(5)本题考查句子含义。句中的“海”已经不是眼前的“海”,而是外面的世界;“一定要去看看海”是父亲一辈子的执念和理想。根据⑦段“大海已经在父亲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也在我的心里潜移默化地茁壮成长”可知,父亲的理想影响了“我”,所以说“海已经融进了我的心里”;但是,一辈子生活在大山里的父亲,这个小小的愿望却因为多种原因未实现,最终“我”以视频电话的方式让他实现了愿望,内心很激动。“一朵浪花溅在我的嘴唇上,混着我的泪水流了下来”,海水和泪水都是咸的,所以说“海溢在了我的眼里”。
答案:
(1)A
(2)①父亲总翻阅“我”课本中和图画中的大海;②父亲躺在医院的病榻上看到电视上的大海,高兴地坐起来;③“我”托住在海边的同学给“我”带一张海的照片,父亲收到照片后觉得很满足;④“我”乘飞机到三亚的海边,通过视频电话让父亲看海。
(3)①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父亲因为生活的拮据不得不放弃看海的念头时的无奈。
②“反复”是多次重复的意思,体现父亲看照片时的仔细和激动。
(4)正因为故乡的周围都是山,父亲才会对山那边的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才会执着于“看海”。
(5)“看海”是父亲的执念,父亲一辈子想要“走出去”,然而这个愿望没能实现,后来父亲鼓励“我”看海,其实是把“走出去”这个愿望寄托在“我”身上,“看海”成为一种理想,所以说“海已经融进了我的心里”,而“我”流泪是因为终于实现父亲的夙愿,内心很激动,海水和泪水都是咸的,所以说“海水溢在了我的眼里”。
【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6.(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济南的冬天
(老舍)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本文作者抓住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2)阅读第④段,用一句话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3)本文作者擅长用比喻,在文中,作者分别将阳光下的老城、雪后的山坡和村庄比成什么?突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4)赏析句子: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分析】《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去了西南地区,因此来到被誉为“泉城“的山东省会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它是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冬天。因此他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老舍先生还善于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解答】(1)此题考查概括事物特点的能力。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能总结概括出冬天的特点即可。作者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
(2)本题考查概括文段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景物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这一段文字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了济南雪后的山色,突出了这些小山太秀气的特点。
(3)本题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赏析能力。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阳光下的老城比成小摇篮,生动地表现了济南“温暖舒适”的特点;把雪后的山坡和村庄比成小水墨画,形象地表现出济南的秀丽如画。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赏析。“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拟人,赋予薄雪害羞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薄雪在夕阳下微露粉色的样子,表现了雪色的娇柔美丽,表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答案:
(1)(2分)响晴、温晴
(2)(2分)描写济南小雪后的美丽山色。
(3)(4分)小摇篮(温暖舒适)、小水墨画(清新雅致、秀美典雅、秀丽如画)
(4)(3分)运用拟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积雪在落日的照耀下慢慢溶化的情景,突出了济南小雪后的温暖。
【点评】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7.(12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新课标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课外的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四至六部文学名著,但目前初中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不容乐观,下面是红星中学所做的该校初中生名著阅读情况调查:
【材料二】
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把握全书的内容。特别是像《海底两万里》这样的科幻小说,往往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扣人心弦的悬念,读者很急切地想知道故事或者人物的结局,这时不妨采用快速阅读的方式,先把小说读完再说。
速读可以从平时开始训练,做到以下几点:集中精力、专心致志;默读为主,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至少400字;读的时候视域要宽,不回视,眼睛扫视范围要随训练逐渐扩大;善于抓住书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线索,有所取舍。
——《语文教材七年级(下)》(有改动)
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的目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识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例如,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场面宏大,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就很值得精读。精读就要细读情节、精思原因、鉴赏人物。
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一些不甚精彩的章节。如书中一些渲染夸张打斗场面或环境气氛的诗词,与情节“游离”,可以略而不读。再有,书中少数降妖伏魔故事,套路雷同,情节简单,也可以跳过。
在阅读一些长篇著作时可以将精读和跳读结合运用,抓住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欣赏,忽略那些无关紧要或并不精彩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语文教材七年级(上)》
【材料三】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了解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绝不能给你一个方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朱光潜《谈读书》
(1)下列选项的表述,不符合上面材料意思的一项 D
A.从红星中学调查的结果看,目前该校初中生爱好读网络小说。
B.速读训练得法,可以使扫视的范围越来越宽,速读快到每分钟读400字以上。
C.阅读一些长篇著作,精读与跳读是可以结合起来交替使用的。
D.朱光潜先生认为,读书就是要快读加慢读,要读两遍以上才行。
(2)根据材料一,说说红星中学的语文老师在名著阅读的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教材介绍的阅读方法与朱光潜文中谈到的读书方法有何异同?
(4)你的同学小王经常不能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他说:“学习本来就很忙,哪有那么多时间看名著?”你将怎样帮助他?结合材料给他两条具体的建议。
【分析】本题是关于阅读的材料阅读题。分别考查了分别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比对能力,图文转化的能力,对比阅读和概括能力,以及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总结能力。
【解答】(1)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BC.正确;
D.有误,“读书”不对,原文中是对值得读的书要快读加慢读。
故选:D。
(2)解答本题需要读懂图表,然后用语言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新课标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课外的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四至六部文学名著”,可知新课标要求的初中生阅读量较大。据第一幅图表可知从对阅读喜爱程度、每天阅读时长、阅读自觉性可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远低于其他类阅读。据第二幅图表可知初中生阅读困惑依次为:不知道阅读方法、没有时间、阅读速度慢、读了也记不住。
(3)解答本题需要把材料二、三的内容进行对比、归纳、总结。两则材料的相同点都是介绍了读书的两种方法:速读和慢读(或是精读)。不同点是教材介绍的精读、跳读可在同一阅读过程中选择使用,需要根据内容进行选择。朱光潜的快读和慢读则是分两次完成。此外,朱光潜还强调慢读时需要写笔记,而教材中紧介绍了读书的方法。
(4)解答本题需要在理解材料三的基础上作答。首先表明观点阅读是可以挤出时间的。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可以提出每天挤出时间,常年累月坚持就会又会收获。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可从读书的方法上提出建议。通过跳读的方法跳过可忽略的情节,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还可以通过速读的练习,提高阅读速读。
答案:
(1)D。
(2)新课标要求的初中生阅读量较大。红星中学初中生对名著的喜爱度低、每天阅读时长短、自觉阅读的积极性低。很多同学不知道阅读方法,也没有充足时间,还有一部分同学读书速度慢。
(3)同:教材介绍的速读法,就是朱光潜所说的快读法;教材介绍的精读法就是朱光潜所说的慢读法。异:教材介绍的精读法和跳读法可以在同一阅读过程中交替使用,朱光潜强调快读法和慢读法要分成两次运用。教材中介绍的方法着眼于如何阅读朱光潜强调慢读时还要进行笔记,并且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适合的阅读方法。
(4)示例:小王,读名著的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假如你把每天的碎片时间拿出30分钟来,就可以至少看三页书,一个月能看一百页,加上寒暑假和各种小长假,一学期能读两本书。读书时,我们可以选择精读加跳读的方式,有些“游离”的情节和与阅读目的关系不大的情节可以跳过,这能节省时间。阅读名著时还可以进行速读的训练,用扫视的方法,加宽视域,把阅读速度提到每分钟400字以上,这样阅读时间也能减少。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8.(6分)班级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请你把阅读记录补充完整。
(1)关注人物:“我也知道你的本事,我也闻得你的英名,只是你今番越理欺心,纵有腾那,脱不得我手。我就和你讲到西天,见了你那佛祖,也少不得还我人参果树!”此句话是说的。
(2)关注情节: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请联系原著内容,简要说说这次唐僧赶走孙悟空的原因。
(3)关注形象: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道:“哥啊,不说你还好哩,只为说你,他一发无状!”行者道:“怎么说?”八戒道:“我说:‘妖精,你不要无礼,莫害我师父!我还有个大师兄,叫做孙行者。他神通广大,善能降妖。他来时教你死无葬身之地!’那怪闻言,越加忿怒,骂道:‘是个甚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碎着油烹!’”结合选文,分析猪八戒的形象。
【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吴承恩。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记忆。镇元大仙用手搀着行者道说的话,是指孙悟空大闹五庄观,毁了人家的人参果树,所以五庄观主镇元大仙抓了唐僧师徒。
(2)本题考查了解名著内容的能力。《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是叙述唐僧师徒到达宛子山前,千年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接连变成上山送斋的村姑、朝山进香的老妪、老丈来迷惑唐僧,被孙悟空识破并打跑。唐僧责备悟空恣意行凶,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悟空被师父贬回花果山后,唐僧被黄袍怪拿住,原来黄袍怪的夫人是宝象国的百花羞公主,被黄袍怪摄到洞府做压寨夫人,她托唐僧给父亲带信,叫父亲设法搭救她,唐僧到了宝象国把经过和宝象国国王说明,国王一筹莫展,苦无降妖之人,唐僧推荐八戒和沙僧。他们两个不是黄袍怪的对手,双双败下阵来,黄袍怪恼羞成怒使奸计将唐僧变成老虎,无奈八戒上花果山,智激美猴王,悟空下山,唐僧才得脱难。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必须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人物具体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根据“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可知猪八戒运用激将法,是为了激怒悟空救唐僧,体现了猪八戒的聪明,憨厚又懂得用心计。
答案:
(1)孙悟空大闹五庄观,毁了人家的人参果树。
(2)唐僧师徒到达宛子山前,千年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接连变成上山送斋的村姑、朝山进香的老妪、老丈来迷惑唐僧,被孙悟空识破并打跑。唐僧责备悟空恣意行凶,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后来八戒再次把孙悟空请了回来。
(3)从本文段内容看,猪八戒有聪明的一面,运用激将法,编造妖怪骂悟空的谎言,激怒悟空,使他愿意出山除妖。
【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三、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世界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部平板等等,那就把它写出来吧!请以《我渴望得到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不少于500字。
【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也可跨越时空,使用一些夸张或者联想手法,写一些离我们生活较远的事件。弄清“渴望”一词的含义,是审题的第一步骤,什么叫“渴望”呢?含义有三:一是指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二是与“愿望”“目标”“理想”等相同,从含义的丰富性可以看出,这道题是开放型命题,可以选动词性的写,写一种行为,也可以选名词性的两个含义写,写一种理想,一种愿望。渴望得到的内容,可以是个人的,就是“小我”的“渴望”,比如我渴望得到一本书、渴望考第一名等,也可以是“大我”的“渴望”,比如渴望整个人类远离战争,渴望我们国家繁荣富强等,第二种思路更好一些。文体一定要写成记叙文。
【解答】
我渴望得到呵护
我没有别人那样高不可攀的理想,也没有别人那样豪言壮语的追求,唯独心里有小小的渴望,就是得到亲人的呵护。
自出生以来,我的亲人对我好像都是不闻不问,所有的关爱都落在哥哥的身上。光环在他的身上是那么耀眼,却深深刺伤了我的心。
一次,我在房间做作业,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哥哥在客厅看他最喜爱的NBA篮球赛,妈妈走过去,轻轻叫了一声:“儿子”,哥哥正看得入了迷,根本听不到妈妈的喊声。妈妈见没反应就径直走向我的房间,用手叩叩门,“玲,你来帮妈妈的忙,去削冬瓜。”“妈,我还有作业没做完,叫哥哥吧!”我说道。
“哥哥在看他爱看的电视,作业可以待会儿写。”
“可是……”
“快点!女孩子应该勤快点!”
眼前的妈妈真的生气了,两眼瞪着我,如果再不去就会……我只好无奈地出去。
看着哥哥在客厅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时而鼓掌,时而欢呼,时而大笑,我的心宛如被插了一刀那般绞痛,一丝丝地渗透着全身。想着想着,一滴滴温热的泪珠滴在手中又圆又大的冬瓜上,然后又滚落到那撒在地上乌青色的零落的冬瓜皮上,我感觉自己正如这冬瓜皮一般被人遗弃、冷落。
“嘶——”血在指间流淌而出,“妈妈,好疼——”我惊恐地叫起来,不知所措。妈妈见状,大叫“还不快点去拿纱布来!真没用!叫你帮忙反而添乱,是不是故意的?!”我使劲地摇头,心里比手还痛。“丁零——”有人来了。“快去开门!真是……”又开始唠叨了。
“奶奶。”开门见是奶奶,我喊了一声,可她只瞧了我一眼,见我手中包扎有纱布,她也没问什么,随便“嗯”了一声,就快步走到客厅,和蔼可亲地抚摸着哥哥的头,从口袋里掏出一样东西,“孙子,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哥哥接过东西,脸上顿时绽开笑容,又拥又抱着奶奶,笑个不停。此时,我已泪流满面,可谁也不知道,谁也看不见。我感到脚一软,重重地摔在地上,我的心有说不出地沉重。
我并不奢望得到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细心照顾,只要有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个关切地眼神,一个小小的呵护,让我受创伤的心得到一丝慰藉,就已足够了。
我渴望得到呵护,非常非常渴望!
【点评】作者的“渴望”是自己亲人的呵护。文章通过把我及哥哥在家中的“待遇”作一个鲜明对比,深刻体现出我“渴望”的缘由。再加上作者细腻的情感描写,如“刺伤”“一丝丝地渗透着全身”“遗弃”“冷落”“沉重”等等,让读者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以情动人”是本文最为成功之处。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pdf、晋江市2024年春初中学科抽测诊断初一语文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默写,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经典不朽,历久弥新,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泉州五中学桥南校区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泉州五中学桥南校区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名著阅读,古诗词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