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28页。
图书馆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神庙之中。而我国的图书馆最早并不叫图书馆,而是称“府、阁、台、殿、院、堂、斋、楼”等。在印刷术未被发明之前,还仅仅只是作为王公大臣、皇室专用藏书之所。直到印刷术的出现,才作为平民百姓的阅读之物,家有余财者也可以建立藏书之所。近代以来,图书馆才作为平民百姓皆可进入,并借阅书籍的地方。读书:目的和前提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上图书馆王佐良学习目标1.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2.梳理作者的读书感受与思考,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尝试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课前学习任务1.总结梳理前四篇课文的论证方式和所涉及的学习观;2.预习《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了解文章大意。一、了解作者,探索背景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赫尔曼·黑塞(一)作者介绍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曾经翻译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名篇,如《雷雨》(英译本)、《彭斯选集》《英国诗文选译集》等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和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佐良(一)作者介绍一代学者、翻译家——王佐良(二)写作背景1.黑塞创作文本的背景大约是一战前后,享乐主义开始甚嚣尘上。所以文中会有“为数甚多的年轻人,抛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等描写。基于战争残酷性的反思和自身隐逸浪漫风格的追求,黑塞对于人性拥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二)写作背景2.王佐良先生主攻外国文学及翻译,因此上图书馆的经历也主要围绕英美文化杂志和书籍展开,文中也会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台词引用,无处不体现者外国文化的学术底蕴。文章和作者档案中都提及王佐良先生在武昌文华中学、西南联大、牛津大学,始终坚持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拥有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最终才能在外国文学和翻译领域有如此卓著的建树。文体知识: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的限制。二、阅读文本,品悟内涵(一)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1.读标题,猜内容从标题可知,该文主要谈读书的两个内容: 目的和前提 。2.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目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3.黑塞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1.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2.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3.要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4.用思维导图梳理两篇文章的结构思路读书:目的和前提一、(1.2)读书的目的二、(3-7)读书的前提三、(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阅读杰作段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段2:获得途径之一 ——研读世界文学段3:认识自己,凭爱好读书段4:读书前提:个体的个性或 人格追求段5-7:自己读书经历为例证明获得真正的修养个体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二)阅读《上图书馆》“上图书馆”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表明文章所写的是去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1.读标题,猜内容本文叙述了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总结了自己在国内和国外上图书馆的收获和感受,由此抒发了上图书馆之乐是一种奇趣的感慨,并借此赞美人类的伟大,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抒发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二)阅读《上图书馆》2.本文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1.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2.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创始人:韦棣华清华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大英博物馆图书馆4.用思维导图梳理两篇文章的结构思路上图书馆一、(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二、(4—9)上图书馆的经历三、(10)上图书馆也有奇趣。段4.5: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图书馆段6.7:大学时,清华图书馆段8.9:在英国留学时,包德林图书馆 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学习任务】两篇文章都描述了作者的阅读经历和乐趣,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灰色的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巴尔扎克的作品读前:期待读后:大失所望、厌烦再读:重新发现《老子》《论语》《道德经》等中国经典著作和中国抒情诗及通俗小说满足、惊异、心驰神往收获:1.激发对读书的浓厚兴趣。2. 获取新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启发:1. 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2. 阅历的增长和阅读的不断深入会使读书兴趣发生改变,要顺其自然。1.有丰富的藏书,全部开架。2.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启蒙之乐比“公书林”更神气。进入“新世界”之乐1. 建筑华美,但灯光差。2. 古本用链子锁。3.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苦闷中获得慰藉飘摇中获得宁静之乐建筑华美、气象万千感悟知识、理性、伟大的力量之乐愉快新世界,一片灿烂不平静——豁然开朗“奇趣”【学习任务】两篇文章都描述了作者的阅读经历和乐趣,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三、小结小结黑塞的随笔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王佐良的随笔则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图书馆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神庙之中。而我国的图书馆最早并不叫图书馆,而是称“府、阁、台、殿、院、堂、斋、楼”等。在印刷术未被发明之前,还仅仅只是作为王公大臣、皇室专用藏书之所。直到印刷术的出现,才作为平民百姓的阅读之物,家有余财者也可以建立藏书之所。近代以来,图书馆才作为平民百姓皆可进入,并借阅书籍的地方。读书:目的和前提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上图书馆王佐良学习目标1.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2.梳理作者的读书感受与思考,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尝试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课前学习任务1.总结梳理前四篇课文的论证方式和所涉及的学习观;2.预习《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了解文章大意。一、了解作者,探索背景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赫尔曼·黑塞(一)作者介绍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曾经翻译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名篇,如《雷雨》(英译本)、《彭斯选集》《英国诗文选译集》等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和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佐良(一)作者介绍一代学者、翻译家——王佐良(二)写作背景1.黑塞创作文本的背景大约是一战前后,享乐主义开始甚嚣尘上。所以文中会有“为数甚多的年轻人,抛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等描写。基于战争残酷性的反思和自身隐逸浪漫风格的追求,黑塞对于人性拥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二)写作背景2.王佐良先生主攻外国文学及翻译,因此上图书馆的经历也主要围绕英美文化杂志和书籍展开,文中也会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台词引用,无处不体现者外国文化的学术底蕴。文章和作者档案中都提及王佐良先生在武昌文华中学、西南联大、牛津大学,始终坚持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拥有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最终才能在外国文学和翻译领域有如此卓著的建树。文体知识: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的限制。二、阅读文本,品悟内涵(一)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1.读标题,猜内容从标题可知,该文主要谈读书的两个内容: 目的和前提 。2.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目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3.黑塞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1.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2.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3.要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4.用思维导图梳理两篇文章的结构思路读书:目的和前提一、(1.2)读书的目的二、(3-7)读书的前提三、(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阅读杰作段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段2:获得途径之一 ——研读世界文学段3:认识自己,凭爱好读书段4:读书前提:个体的个性或 人格追求段5-7:自己读书经历为例证明获得真正的修养个体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二)阅读《上图书馆》“上图书馆”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表明文章所写的是去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1.读标题,猜内容本文叙述了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总结了自己在国内和国外上图书馆的收获和感受,由此抒发了上图书馆之乐是一种奇趣的感慨,并借此赞美人类的伟大,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抒发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二)阅读《上图书馆》2.本文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1.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2.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创始人:韦棣华清华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大英博物馆图书馆4.用思维导图梳理两篇文章的结构思路上图书馆一、(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二、(4—9)上图书馆的经历三、(10)上图书馆也有奇趣。段4.5: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图书馆段6.7:大学时,清华图书馆段8.9:在英国留学时,包德林图书馆 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学习任务】两篇文章都描述了作者的阅读经历和乐趣,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灰色的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巴尔扎克的作品读前:期待读后:大失所望、厌烦再读:重新发现《老子》《论语》《道德经》等中国经典著作和中国抒情诗及通俗小说满足、惊异、心驰神往收获:1.激发对读书的浓厚兴趣。2. 获取新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启发:1. 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2. 阅历的增长和阅读的不断深入会使读书兴趣发生改变,要顺其自然。1.有丰富的藏书,全部开架。2.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启蒙之乐比“公书林”更神气。进入“新世界”之乐1. 建筑华美,但灯光差。2. 古本用链子锁。3.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苦闷中获得慰藉飘摇中获得宁静之乐建筑华美、气象万千感悟知识、理性、伟大的力量之乐愉快新世界,一片灿烂不平静——豁然开朗“奇趣”【学习任务】两篇文章都描述了作者的阅读经历和乐趣,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三、小结小结黑塞的随笔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王佐良的随笔则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