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流程及基本技巧 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913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流程及基本技巧 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9131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流程及基本技巧 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9131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流程及基本技巧 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9131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流程及基本技巧 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9131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流程及基本技巧 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9131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流程及基本技巧 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9131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流程及基本技巧 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9131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流程及基本技巧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流程及基本技巧 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流程,读标题,看作者和背景,看注释,看正文找意象,看关键词句,实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读标题二、看作者和背景三、看注释四、看正文找意象五、找关键词句(客观选择题可以帮助我们答题)
一、看标题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标题往往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题目有没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由等内容。2.题目有没有体现出题材。3.题目有没有揭示诗歌线索。4.题目有没有暗示表达技巧。5.题目有没有表达诗歌的情感倾向。
一、(2020 全国新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小题。送别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一、(2020 全国新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小题。送别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思路:标题——“送别”——可以看出“题材”有可能出现的情感,暗含的手法。
一、(2020 全国新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小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15.(3分) B 16.(6分) ①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看作者和背景高考考查诗歌诗人通常有两种情况①作者是陌生的,一般来说,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不会影响对诗歌的鉴赏。②作者是熟知的,则应联系其生平经历及创作来解读诗歌,即有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应从以下几点入手:1.思想性格 2.生活经历 3.风格流派 4.创作背景和目的 5.时代背景(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
二、看作者和背景(诗人常见的写作风格)三曹——苍凉雄健陶渊明——归园之乐王昌龄——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李白——蔑视权贵、飘逸洒脱高适——苍凉悲壮、笔势豪健 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王维——清逸雅致(田园诗),雄浑奇拔(边塞诗) 白居易——通俗易懂,直白晓畅李贺——奇诡变幻李商隐——含蓄绰约杜牧——清丽俊逸陆游——沉着雄放、感情奔放李清照——闲适与愁苦。
一、(2020 全国新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小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 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 。[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一、(2020 全国新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小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 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 。[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思路:一、看标题——“赠别”点名情感“离别之意”。二、看作者——“杜甫”,我们熟悉的诗人,那就要把知识点回忆一下,他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写作风格,时代背景。
一、(2020 全国新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B “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心惊神伤”。2.答案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每点3分)
三、看注释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释,凡是所力口的注释,一定会对理解诗歌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②介绍相关词句一般暗示诗歌所用典故或意境;③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④介绍他 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2020 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苦 笋陆 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
(2020 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苦 笋 陆 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思路:一、看标题——“苦笋”——借物抒怀,所以暗含手法,情感。二、看作者——“陆游”——感情奔放,抗敌御侮。三、看注释——“第二个注释”(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表情作者的观点态度,所以选项C“吩咐不要过多取食”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5 答案 (1)C (2)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解析(1)“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曲解诗意,诗人认为苦笋虽然味苦,但就像魏征直言敢谏一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诗人由此想到魏征的美好品节,于是管束儿童不要过多地采摘,应该给它一个发展的空间,让它经受风雨磨炼,蓬勃生长。(2)本题要求找出魏征和苦笋之间的相似点。历史上的魏征直言敢谏,人多认为“言行无礼”,难以接受,和苦笄的“苦”有相似之处。诗歌颔联“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指出苦笋的“苦节”是与生俱来的,它象征着耿介的性格,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苦笋品质的认可和赞美。颈联中“我见魏征殊媚妩”引唐太宗的话表达唐太宗对魏征方正人格的认可和欣赏。由此可知,苦笋的“苦节”所象征的耿介性格与魏征的方正人格相似,应得到认可。
四、看正文找意象意象往往能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意象——自然意象 、人事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常见意境特点: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2021 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9分)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答:
(2021 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9分)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思路:一、看标题——“赠鹭鸶”得出题材“寄赠诗”,和看能出现的感情,还有“人与物对话”,得出手法“拟人”和语言风格。二、看作者——“辛弃疾”,回忆词人的生平经历,作词风格等知识点。三、看注释——无四、找意象——“鹭鸶”“溪”“鱼儿”“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鳅”,多是自然界的景物和动物,所以主要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整体的感情基调是亲切自然的,通俗易懂的,活泼风趣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 答案(1)D(2)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解析(1)D项,从描写技巧方面鉴赏词的末句,设误点在“听”上,因后半句对应的字是“看”,为视觉描写;这个“听”字很容易被误解为“听觉”描写,但这里的“听”为“听任、听凭”之意,词义理解的错误容易造成对技巧使用的误解。(2)明确了语言鉴赏的角度,以此为维度,条分缕析,品味语言特色。本词采用第二人称,以与鹭鸶对话的形式展开全诗:上阕劝说鹭鸶要怜爱潭中为数不多的几条游鱼;下阕希望鹭鸶饱食之后再乘清风悠闲归来。语言幽默,通俗易懂,亲切自然,表达了词人希望维护山水清幽和谐、物我和谐的愿望,流露出美好的生活情趣。通篇采用拟人修辞,将鹭鸶人格化,增强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五、看关键词句“关键”指关键词和关键句。关键词即所谓的“诗眼”,是指一首或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归园田居》中的“归”,《登高》中的“悲”《短歌行》中的“忧”,《虞美人》中的“愁”等等,
五、看关键词句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 首句(联):从首句了解基调,许多诗词,往往在开头部分,奠定基调,统领全诗。 尾句(联):从尾句了解主旨,在最后一两句升华,卒章显志,或较为鲜明直接地表达出情感、主旨和态度,或婉转含蓄表现郁积在心中的情感。 重要句:隐含诗歌重要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 典故句: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人情感。
(2022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思路:一、看标题和注释——“人日”即“正月初七”二、看作者——“魏了翁”——不了解,但影响不大三、找意象——“春”“南山”“箫鼓”“笛声”“祈福”“耕织”——得出诗人描写的都是热闹的场景,在这盛大的节日里,每个人的表现都具有积极的态度。四、找关键词句——“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得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A项,“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分析错误,诗中“人情苦向南山觅”中的“人情”应是寻春的执着之情,交代了“南山觅”的原因,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2.①珍惜美好,执着追求。作者对“无边春色”执着追寻,一个“苦”字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美好景色的执着追求。②积极乐观,重视劳动。 “祈麦祈蚕”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怀有积极乐观态度,重视劳动生产的重要表现。③遵守孝道,各安其所。“翁”“子”“孙”之间推行孝道友爱,其乐融融。“商”“贾”“农”各安其所,安守本业,自食其力。
一(2021 山东威海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9分)咏怀八十二首(其六)阮 籍昔闻东陵瓜①,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②。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注] ①东陵瓜:汉初人召平在秦破后失侯,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时谓之“东陵瓜”②“五色”两句:咏萧何事。萧何计诛韩信受高祖封赏,众人道贺,召平独劝其勿受,以除高祖猜,心,萧何从其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先写召平所种之瓜及地点,后描述其瓜田连绵,大小瓜连缀成片。 B.“五色曜朝日”有双关意,既指瓜有五色,也喻指萧何煊赫一时的情形。 C.“膏火”句言多财之患犹如膏火自煎,意指盛极当思,不应为钱财所累。 D.全诗以召平和萧何为吟咏对象,通过二人际遇对比,表达追慕古人之情。2.请分析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异同。(6分)答:
一(2021 山东威海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9分)咏怀八十二首(其六)阮 籍昔闻东陵瓜①,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②。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注] ①东陵瓜:汉初人召平在秦破后失侯,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时谓之“东陵瓜”②“五色”两句:咏萧何事。萧何计诛韩信受高祖封赏,众人道贺,召平独劝其勿受,以除高祖猜,心,萧何从其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先写召平所种之瓜及地点,后描述其瓜田连绵,大小瓜连缀成片。 B.“五色曜朝日”有双关意,既指瓜有五色,也喻指萧何煊赫一时的情形。 C.“膏火”句言多财之患犹如膏火自煎,意指盛极当思,不应为钱财所累。 D.全诗以召平和萧何为吟咏对象,通过二人际遇对比,表达追慕古人之情。答案:1.D “追慕古人之情”错,此诗以召平、萧何的对比论证人生的大道理:召平因布衣之身得以安享天年,萧何虽宠禄有加,却犹如膏火自煎,所以宠禄不足赖。
一(2021 山东威海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9分)咏怀八十二首(其六)阮 籍昔闻东陵瓜①,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②。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注] ①东陵瓜:汉初人召平在秦破后失侯,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时谓之“东陵瓜”②“五色”两句:咏萧何事。萧何计诛韩信受高祖封赏,众人道贺,召平独劝其勿受,以除高祖猜,心,萧何从其计。2.请分析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异同。(6分)2.答案 同:都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或对平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异:①阮诗中,诗人希望以平民之身安享天年,表达出对官宦生涯的忧惧。(2 分)②陶诗中,诗人不愿受官场束缚,表达出躬耕田园的喜悦之情。(2分)命题意图 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要求学生比较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异同,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①此诗做于诗人任宣州团联副使时。②春秋时范蠡曾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1.本诗尾联用了春秋时范蠡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等阁远眺,由五湖的美景,联想到隐居于此的范蠡,表现出对范蠡的艳羡之情。B.从范蠡的故事推断,如果杜牧能够建功立业,也会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归隐山水。C.宣州美丽的江南景致并不能带走诗人内心的忧伤,只能徒劳地怀想着范蠡的逍遥。D.诗人感叹自己和历史之间无可跨越的距离,隐含着宦海无涯前途渺茫无望的沮丧。E.诗歌借范蠡的故事和六朝旧痕,抒写人世变易的感慨,为全诗渲染出浓重的沧桑感。2.古人认为杜牧的律诗有豪迈之气,请结合首联,分析此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①此诗做于诗人任宣州团联副使时。②春秋时范蠡曾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1.本诗尾联用了春秋时范蠡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等阁远眺,由五湖的美景,联想到隐居于此的范蠡,表现出对范蠡的艳羡之情。B.从范蠡的故事推断,如果杜牧能够建功立业,也会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归隐山水。C.宣州美丽的江南景致并不能带走诗人内心的忧伤,只能徒劳地怀想着范蠡的逍遥。D.诗人感叹自己和历史之间无可跨越的距离,隐含着宦海无涯前途渺茫无望的沮丧。E.诗歌借范蠡的故事和六朝旧痕,抒写人世变易的感慨,为全诗渲染出浓重的沧桑感。答案:DB(1)B.“也会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归隐山水”错误,杜牧慨叹的是没有范蠡的机遇;D.“无可跨越的距离”错误,诗中有“今古同”的字句。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①此诗做于诗人任宣州团联副使时。②春秋时范蠡曾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2.古人认为杜牧的律诗有豪迈之气,请结合首联,分析此特点。答案:(2)①今昔对比,昔日六朝的文物尽成今日“连空”的荒草,在对比中,营造出一种浓重的人世变易的沧桑感;②时空结合,“草连空”与“今古同”相对,将阔大的空间与悠长的时间融为一体,在无限的时空中体现了怀古的满腔豪情。(2)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赏析“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的豪迈之情,“草连空”“今古同”等诗句从今昔对比,突出一种极为荒凉的场景,在这样的场景之中,诗人内心是苦楚的,突出一种沧桑之感;“草连空”与“今古同’展现出时空的旷远,突显出一种豪情。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注]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B.本诗颔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D.诗中“支”“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16.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注]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 食 而 死。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B.本诗颔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D.诗中“支”“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答案:B。提示:“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分析有误,“臣死封疆是此时”是说为保卫国家战死疆场,正是时候。抒发的是一种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注]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16.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用典,“累臣”是古时被拘囚于异国的官吏对所在国家的自称,“衅鼓”意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把血涂在鼓上行祭。点出自己作为被元军俘虏的人,必定会被元军杀戮,表达出自己必死的信念。直抒胸臆,“烈士”古指有抱负作为的人,这里指自己,表达了自知会被杀害但决不投降的决心,临危不惧的气节。对偶和对比,“须信”与“未闻”、“累囚”与“烈士”、“堪衅鼓”与“树降旗”,对仗鲜明,对比强烈,表达出临危不苟的气节。
四、(2021湖南长沙南雅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9分) 冬晴陆 游岁暮常年雪正豪,今年暄暖减绨袍。春回山圃梅争发,睡足茅檐日已高。仓庾家家储旧谷,笙歌店店卖新醪。太平气象方如许,寄语残胡早遁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豪”既写出了雪花洋洋洒洒的壮观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冬晴”之景之情,跃然纸上。B.时为冬日,但已有春意,山上的梅花争先恐后地绽放,蕴含生机,诗人在“睡足”中苏醒,舒畅自然。C.诗中多处虚词的使用灵动有活力,如尾联“方”表示情况正在发生,太平气象如在眼前,令人欣喜。 D.诗中洋溢着喜悦之情,与《示儿》的“悲”形成鲜明对比,但都寄寓了诗人对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2.贺裳评价陆游诗歌“善写眼前景物而音节琅然可听”,请据此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6分)答:
四、(2021湖南长沙南雅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9分) 冬晴陆 游岁暮常年雪正豪,今年暄暖减绨袍。春回山圃梅争发,睡足茅檐日已高。仓庾家家储旧谷,笙歌店店卖新醪。太平气象方如许,寄语残胡早遁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豪”既写出了雪花洋洋洒洒的壮观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冬晴”之景之情,跃然纸上。B.时为冬日,但已有春意,山上的梅花争先恐后地绽放,蕴含生机,诗人在“睡足”中苏醒,舒畅自然。C.诗中多处虚词的使用灵动有活力,如尾联“方”表示情况正在发生,太平气象如在眼前,令人欣喜。 D.诗中洋溢着喜悦之情,与《示儿》的“悲”形成鲜明对比,但都寄寓了诗人对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答案:1.A “又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理解有误。“雪正豪”为“岁暮常年”之景,“常年”,往年,即“豪”非“今年”“冬晴”之景之情,所以作者的感情不能通过“豪”来体现。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能力,借助时间的错位,将错误设置在诗人情感的载体上。
四、(2021湖南长沙南雅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9分) 冬晴陆 游岁暮常年雪正豪,今年暄暖减绨袍。春回山圃梅争发,睡足茅檐日已高。仓庾家家储旧谷,笙歌店店卖新醪。太平气象方如许,寄语残胡早遁逃。2.贺裳评价陆游诗歌“善写眼前景物而音节琅然可听”,请据此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6分)答:2.答案 ①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旧”说明储粮充足,“新”则突出酒的特质,一“旧”-“新”描写细致。②视听结合。“储旧谷”“卖新醪”是所见之景,“笙歌”是所听之音,多角度展现百姓的喜悦,如睹其景,如听其歌,表现太平气象。③使用叠词“家家”“店店”,强调千家万户均如此,韵律悦耳,有回环之美,读来朗朗上口。(每点2分)命题意图 本题引入贺裳对陆游诗歌的评价.要求据此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修辞手法,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终岁不闻丝竹声,特征代本体,材料代本体,人名代著作,专名代泛称,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表现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第6讲 鉴赏技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表层意思,读懂诗,深层意思,解对题,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情感,鉴赏技巧,表达技法,怎么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最简流程(精品课件),共1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