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华师大版期末复习必刷题 专题六 实验探究
展开八上期末复习必刷题
专题六 实验探究题
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给出这样一个结论:物体的运动要雅力来维持。因为这个结论在地球上不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直到一千多年后,才有伽利略等人对他的结论表示怀疑,并用实验来间接说明。某中学兴趣小组模拟伽利略的实验,如图所示,他们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观察、比较小车沿不同的平面运动的情况。
(1)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 高度由静止滑下,其目的是让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开始运动时获得相同的 ,小车在各种表面上最终能够停下来是由于力能改变物体的 。
(2)一般人的思维都局限在直接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但科学家们却能发现:物体运动的表面越光滑,相同情况下物体受到的 越小,因此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小车运动的速度改变的越 (选填“快”或“慢/ );并由此推理出进一步的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将
。
(3)同学们进行实验时,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运动时每次都滑出表面,无法得出物体运动的距离,在器材不变的情况下,请你为他们改进一下实验,你的做法是: 。
(4)在大量类似实验基础上,牛顿等科学家经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架在空中水平向右匀速直线飞行的飞机上,自由落下了一颗炸弹。下列给出了几种炸弹落地前与飞机的位置关系的情形(如图所示)。实际上,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炸弹与飞机的位置关系如图 [ (选填“甲”、 “乙” 或“丙”)。
2.小华使用图甲装置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中,应沿 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 运动。
(2)某次正确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为 N ,方向为水平 。
(3)小华利用图丙中场景①和②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请指出她在实验中明 显的不当之处: 。
(4)在某次实验中,小华拉动木块在木板上运动,木块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丁所示。若用F1和F2分别表示0~t1和t1~t2时间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则可判断F1 F2(填“>”“<”或“=”)。
(5)实验中小华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改用图戊所示的方式测量滑动摩擦力, 效果更好,在图戊实验中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当水平向右拉动长木板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沿水平向 。
3.为了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称取200g细沙置于烧杯中;
②将气球置于装置内,将烧杯中的细沙缓缓倒在木板B上,直至气球刚好破裂,称量烧杯中剩余细沙的质量,重复实验3次,并记录平均值;
③改变木板A上塑料钉的数量,用完全相同的气球重复步骤②,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组别
塑料钉数量/枚
细沙的总质量/克
烧杯中剩余细沙的质量/克
1
4
200
152
2
6
200
136
3
8
200
117
4
10
200
95
(1)为完成本实验,小明需要的测量工具为 。
(2)小明选择细沙而不选择砝码来完成实验的原因是 。
(3)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实验能否得出“受力面积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不明显”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
4.小明和小华利用压强计、刻度尺和装有适量水的容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1)图甲中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为 cm.
(2)比较两图可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 (填““增大”、“减小”、“不变”).
(3)比较两图,小明认为:液体内部某处到容器底的距离越大,其压强越小.为研究此问题,小华在乙图中保持金属盒的位置不变,往容器内加水,当水面到容器底的距离L满足条件: ,对比甲图,可说明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
5.小明利用最大刻度值标有2.5 mL的一次性注射器等器材,对大气压的值进行测量。其实验步骤如下:
a.先让注射器吸入少量水,然后将活塞推至注射器底端,当注射器的小孔充满水后,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b.用细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如图所示。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 N。
c.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5cm。
d.根据测量数据,算出大气压的值。
(1)实验所用的器材为: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帽、水和 。
(2)此注射器活塞的横截面积是 cm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大气压强是 。
(3)小明发现,同学们在做此实验时测得的大气压值误差很大,对此小明与同学找出了下列可能的原因:
①橡皮帽封住的注射器小孔中有残余气体;②活塞与注射器筒壁间有摩擦;
③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没有读准; ④活塞与注射器筒壁不完全密封。
上述原因一定会使测量值小于真实值的是 。(填字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小红对小明所做实验进行改进,在完成a、b步骤,活塞口到注射器底端后,添加了“取下封住注射器小孔的橡皮帽,再次水平向右慢慢匀速拉动注射器筒,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 N”这一实验步骤,这是为了 。这样求出的大气压值为 。
6.科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当流体处于流动状态时,其内部各处的压强有什么规律呢?小李同学将图甲所示的玻璃管装置接到水流稳定的自来水管上,当水在玻璃管中稳定流动时,可看到两个竖直管中液面的高度并不相同,可见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小明同学继续进行下一步探究,如图乙所示:将U形管的一端通过橡胶管与玻璃管相连,向玻璃管中持续稳定的通入气体,并观察实验现象。
(1)图甲中,液体流速较快的是 (选填“A”或“B”) ;由该现象可以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初步结论是 。
(2)小明在图乙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U形管内 侧液柱更长。
(3)下列四种情况中,哪几种情形能够运用上述的实验规律进行解释_____。
A.当房间前后两面窗户都打开时,“过堂风"会把室内侧面摆放的衣柜门吹开
B.将氢气球放手后,它会飘向空中
C.火箭升空
7.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矿石的质量是 g。
(2)因矿石的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照如图乙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 cm3。
(3)矿石密度的测量值为 g/cm3(保留1位小数),图乙中的A到B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
8.在学习了浮力知识后,小明进一步探究浮力的有关问题:
实验一:探究漂浮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1)实验步骤如下:(ρ水=1.0×103kg/m3)
步骤1: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为0.96N;
步骤2:如图乙所示,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
步骤3:如图丙所示,将物体轻轻放入量筒中,发现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由此可知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为 N;
步骤4:观察量筒中水面的变化情况,通过计算可知物体排开水的重力为 N;
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
(2)实验二: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小明又将该物体分别放入两种不同的液体中,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他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小红认为小明的实验不合理,她判断的理由是 ;
液体
液体的密度(g/cm3)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cm3)
物体状态
物体受到的浮力(N)
液体1
0.85
100
沉底
0.80
液体2
1.2
80
漂浮
0.96
(3)该物体在液体1中处于沉底状态,说明物体的密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液体1的密度;若使该物体在液体1中上浮,你的方法是 (写出一种即可)。
9.小科按照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制作简易密度计。
(1)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饮料吸管,在其下端塞入适量金属丝并用石蜡封口。塞入金属丝的目的是使吸管能漂浮在液体中。这根吸管竖直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它露出液面部分的长度 (选填“越长”、“越短”或“”不变”)
(2)小科根据图甲在吸管上标出1.0刻度线(单位g/cm³, 下同),再利用上述关系式进行计算,标出了0.9、1.0、1.1的刻度线,如图乙A,B,C,D所示,则标示正确的图是
(3)将吸管放到水中的情境如丙图(a)所示,测得浸入的长度为H;放到另一液体中的情景如丙图(b)所示,浸入的长度为h。用ρ液、ρ水分别表示液体和水的密度,则h和ρ水、ρ液,H的关系式是h= 。
10.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能检验的变化有很多种,通常只要检验其中之一就可以了。从下列的变化里,选择最易进行操作的是: (填字母)
A.增加的淀粉 B.生成的氧气
C.消耗的氧气 D.消耗的二氧化碳
(2)往三角烧瓶里的水草中,加入二氧化碳释放剂,并将装置置于光照下一段时间后,实验装置U形管左侧的液柱 (填“高于”或“低于”)右侧的液柱。
(3)用这种装置实际测得的淀粉量要小于该过程中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量,理由是: 。
11.“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瓶内均装入澄清石灰水。
(1)如果气体的进出均选择弯管,在实验时,应向甲瓶 ,向乙瓶 。(均选填“吸气”或“呼气”)
(2)经向两瓶内分别呼气、吸气后,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
(3)在本实验中,乙瓶的作用是 ,甲瓶的作用是 。
12.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实验做法如图所示:
⑴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 000倍;
⑵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 μm,重叠了3 000层左右的原子;
⑶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⑷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1 μm金箔包含了3 000层左右的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______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
答案
1.(1)速度;运动状态
(2)阻力;慢;匀速直线运动
(3)减小小车在斜面上释放的高度(或换用倾角更小的斜面)
(4)甲
2.(1)水平方向;匀速直线
(2)3.4N;向左
(3)没有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
(4)=
(5)不一定;向右
3.(1)天平
(2)能连续调节气球对塑料钉的压力大小
(3)能;据表可知,塑料钉数量越多,破裂时所需的细沙质量就越大。即:需要更大的压力作用才能达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4.(1)7
(2)增大
(3)L≥18cm
5.(1)刻度尺
(2)0.5;1.2×105Pa
(3)B
(4)测出活塞与注射器之间的摩擦力;1×105Pa
6.(1)B;流体流速越大,流体压强就越小。
(2)左
(3)A
7.(1)175.6
(2)70
(3)2.5;偏小
8.(1)0.96;0.96;物体受到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没有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3)大于;增大液体1的密度,直到液体密度大于物体的密度(在不改变物体质量的情况下,增大物体的体积,直到所受浮力大于重力)
9.(1)越长
(2)C
(3)水液H
10.(1)B
(2)低于
(3)生成的淀粉在呼吸作用中被消耗
11.(1)呼气;吸气
(2)甲
(3)对照;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12.(1)不会;原子核
(2)B
(3)C
解析
1.(1)速度;运动状态
(2)阻力;慢;匀速直线运动
(3)减小小车在斜面上释放的高度(或换用倾角更小的斜面)
(4)甲
【分析】(1)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与它在斜面上的高度有关,即高度越大,则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越大。物体由静止变运动,由运动变静止、运动方向改变或速度大小改变,都属于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即表面越光滑,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速度减小的越慢,运动时间越长,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大。如果没有阻力,那么速度就不会减慢,即保持相同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据此分析解答。
(3)小车滑出表面,说明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太大,可根据小车速度与它在斜面上的高度的关系分析解答。
(4)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炸弹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即可。
【解答】(1)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 高度由静止滑下,其目的是让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开始运动时获得相同的速度,小车在各种表面上最终能够停下来是由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一般人的思维都局限在直接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但科学家们却能发现:物体运动的表面越光滑,相同情况下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因此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小车运动的速度改变的越慢;并由此推理出进一步的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将匀速直线运动。
(3)同学们进行实验时,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运动时每次都滑出表面,无法得出物体运动的距离,在器材不变的情况下,我的做法是:减小小车在斜面上释放的高度(或换用倾角更小的斜面)。
(4)当炸弹离开飞机后,由于在水平方向受到阻力,因此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逐渐减小。而飞机继续保持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s=vt可知,一段时间后,在水平方向上炸弹会拉在飞机的后面,故选甲。
2.(1)水平方向;匀速直线
(2)3.4N;向左
(3)没有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
(4)=
(5)不一定;向右
【分析】(1)当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受到的摩擦力与拉力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
(2)根据图乙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指针位置读出测力计的示数,然后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计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而木板和毛巾的粗糙程度不同;
(4)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比较拉力的大小;
(5)根据二力平衡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的质量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解答】(1)实验中,应沿水平方向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2)根据图乙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则测力计的示数为3.4N。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f=F=3.4N,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即水平向左。
(3)小华利用图丙中场景①和②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她在实验中明显的不当之处:没有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
(4)根据图像可知,木块在两个阶段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它受到的拉力都等于受到的摩擦力。因为木块受到摩擦力大小保持不变,因此两个拉力相等,即F1=F2;
(5)在图戊中,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木块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保持不变,那么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当水平向右拉动长木板时,相当于木块水平向左运动,那么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沿水平向右。
3.(1)天平
(2)能连续调节气球对塑料钉的压力大小
(3)能;据表可知,塑料钉数量越多,破裂时所需的细沙质量就越大。即:需要更大的压力作用才能达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进而确定需要的测量工具;
(2)砝码的质量比较大,通过调节砝码改变压力时数值变化太大;而细沙的质量很小,可以比较连续的改变压力的大小。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中要测量细沙的总质量和剩余细沙的质量,因此需要测量工具为天平。
(2)小明选择细沙而不选择砝码来完成实验的原因是:能连续调节气球对塑料钉的压力大小。
(3)本实验能得出“受力面积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不明显”的结论,理由:据表可知,塑料钉数量越多,破裂时所需的细沙质量就越大。即:需要更大的压力作用才能达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4.(1)7
(2)增大
(3)L≥18cm
【分析】(1)深度是从液面到研究点的垂直距离;
(2)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压强越大,比较甲、乙两图,确定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变化规律;
(3)甲乙两图中金属盒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不等,如果能够做到此时金属盒受到的压强相等,即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相等,就能够反证小明的观点错误。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为:16cm-9cm=7cm;
(2)比较两图可知,甲中金属盒所在的深度大,对应的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也大,那么得到结论: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甲图中金属盒的深度为7cm,此时只要让乙中金属盒所在的深度为7cm,此时金属盒受到的压强相等,即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相等,那么此时乙中液面到容器底部的距离:11cm+7cm=18cm。因此,只要L≥18cm,就能满足条件。
5.(1)刻度尺
(2)0.5;1.2×105Pa
(3)B
(4)测出活塞与注射器之间的摩擦力;1×105Pa
【分析】(1)根据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选择测量工具;
(2)根据S=VL计算活塞的横截面积,根据p=FS计算压强压强;
(3)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对大气压力的影响,从而确定对大气压强数值的影响;
(4)当取下橡皮帽时,活塞内外的大气压强相等,相互抵消,此时测力计的拉力与活塞受到的摩擦力相互平衡,即摩擦力等于此时的拉力。首先根据F'=F拉-f计算出大气压力,再根据p=FS计算大气压强。
【解答】(1)在实验中,要测量注射器针筒上有刻度部分的长度,因此还需要刻度尺。
(2)此注射器活塞的横截面积S=VL=2.5cm35cm=0.5cm2=5×10−5m2;
此时大气压强为:p=FS=6N5×10−5m2=1.2×105Pa。
(3)①橡皮帽封住的注射器小孔中有残余气体,会对活塞产生向外的压力,导致测力计的示数随偏小,即测量结果偏小,故①符合题意;
②活塞与注射器筒壁间有摩擦,由于与拉力方向相反,因此会使测力计的示数偏大,故②不合题意;
③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没有读准,可能导致测量结果偏大,故③不合题意;
④活塞与注射器筒壁不完全密封,会使里面进入空气,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B。
(4)小红对小明所做实验进行改进,在完成a、b步骤,活塞口到注射器底端后,添加了“取下封住注射器小孔的橡皮帽,再次水平向右慢慢匀速拉动注射器筒,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 N”这一实验步骤,这是为了测出活塞与注射器之间的摩擦力。
此时测出大气作用在活塞上的压力:F'=F拉-f=6N-1N=5N;
则此时大气压强为:p'=F'S=5N5×10−5m2=1.0×105Pa。
6.(1)B;流体流速越大,流体压强就越小。
(2)左
(3)A
【分析】(1)根据V=SL=Svt分析解答。根据p=ρ液gh比较A、B两点压强大小,并根据两点水流速度大小分析得到结论。
(2)根据(1)中的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解答;
(3)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1)根据V=SL=Svt可知,当水的流量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的位置速度越大。因为B点比A点细,所以液体流速较快的是B。而上面液柱的高度hB
(3)A.当房间前后两面窗户都打开时,“过堂风"经过时,柜门外面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于是柜门内侧的空气会把室内侧面摆放的衣柜门吹开,故A符合题意;
B.将氢气球放手后,它会飘向空中,是因为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故B不合题意;
C.火箭升空时,利用火焰向下喷射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故C不合题意。
故选A。
7.(1)175.6
(2)70
(3)2.5;偏小
【分析】(1)矿石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质量;
(2)矿石的体积等于量筒中水的体积的减小量;
(3)根据公式ρ=mV计算矿石的密度。将矿石从烧杯中拿出时,肯定会带出部分水,因此测出的体积是矿石和带出水的总体积,即测出矿石的体积偏大,根据公式ρ=mV确定矿石密度测量值的变化。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矿石的质量;100g+50g+20g+5g=175g。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的质量为0.6g,则矿石的质量为:175g+0.6g=175.6g;
(2)根据图乙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0mL,则矿石的体积:V=200mL-130mL=70mL=70cm3;
(3)矿石的密度为:ρ=mV=175.6g70cm3≈2.5g/cm3。图乙中的A到B的操作会引起矿石的体积偏大,根据公式ρ=mV可知,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8.(1)0.96;0.96;物体受到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没有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3)大于;增大液体1的密度,直到液体密度大于物体的密度(在不改变物体质量的情况下,增大物体的体积,直到所受浮力大于重力)
【分析】(1)步骤3:根据漂浮条件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
步骤4:根据G排=m排g=ρ水V排g计算排开水的重力;
比较浮力和排开水的重力大小,然后得出结论。
(2)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而改变液体的密度。
(3)根据浮沉条件分析解答。
【解答】(1)步骤3:物体漂浮在水面上,则它受到的浮力F浮力=G=0.96N;
步骤4:排开水的重力G排=m排g=ρ水V排g=103kg/m3×10N/kg×(296-200)×10-6m3=0.96N;
比较可知得到:物体受到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小红认为小明的实验不合理,她判断的理由是:没有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3)根据浮沉条件可知,该物体在液体1中处于沉底状态,说明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
若要使该物体在液体1中上浮,需要使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那么方法为:增大液体1的密度,直到液体密度大于物体的密度(在不改变物体质量的情况下,增大物体的体积,直到所受浮力大于重力)。
9.(1)越长
(2)C
(3)水液H
【分析】(1)根据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分析即可;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分析吸管上刻度随液体密度的变化规律即可;
(3)根据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推导计算即可。
【解答】(1)密度计始终漂浮在液面上,则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即浮力保持不变。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当液体密度增大时,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
根据V露=V-V排可知,它露出液面的部分长度越大。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ρ液gSh排可知,液面的密度与密度计浸入的深度成反比,即液体密度越大,浸入深度越小,而此时刻度越靠下,那么从上到下,密度计上的刻度值越来越大,且越往下刻度越密集,故选C。
(3)根据丙图可知,密度计受到的浮力相等;
即Fa=Fb;
ρ水gV排=ρ液gV排;
ρ水gSH=ρ液gSh;
ρ水H=ρ液h;
解得:ℎ=ρ水ρ液H。
10.(1)B
(2)低于
(3)生成的淀粉在呼吸作用中被消耗
【分析】(1)根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的反应物和产物分析;
(2)根据光合作用可生成气体,以及气体的压强分析;
(3)根据由于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消耗的O2和产生的CO2体积相等,锥形瓶内气压不变,所以左侧液柱与右侧液柱相比,液面高度相等解答。
【解答】(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氧气和淀粉(葡萄糖),在这些物质中氧气能够助燃,是最好测定的,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实验,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生成,否则没有氧气生成,故选B;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用图中所示的装置,研究水草光合作用时,三角烧瓶里的水草中,加入二氧化碳溶液效果最好,加入该溶液的作用是不断补充CO2,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装置U形管左侧的液柱低于右侧的液柱。
(3)用这种装置测定光合作用,实际测得的物质变化量一般比理论计算求出的物质增加量要偏小,理由是:生成的淀粉在呼吸作用中被消耗。
11.(1)呼气;吸气
(2)甲
(3)对照;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大,石灰水的浑浊就越明显。
【解答】(1)如图为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如果气体的进出均选择弯管,在实验时,应向甲瓶吹气,因为甲瓶中的弯管是深入到石灰水中的,如果向甲瓶吸气就会把瓶中的石灰水吸进口腔内。乙瓶中的弯管没深入到石灰水中,而直管是深入到石灰水的,应该向乙瓶中吸气,因为,如果向乙瓶中吹气,乙瓶中的气压增大,会把石灰水从直管中压出。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而吸入的气体中含较多的氧气,因此,经向两瓶内分别吹气、吸气后,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甲瓶,因为向甲瓶吹气后,吹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本实验,是向甲瓶中吹入二氧化碳,因此,甲瓶的作用是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乙瓶起对照作用。
故答案为:(1)呼气;吸气(2)甲(3)对照;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12.(1)不会;原子核
(2)B
(3)C
【分析】(1)原子分布均匀,则α粒子受到的排斥力大小几乎相同,那么它们的偏转角度相同,就不会有发生大角度散射的情况。原子核在原子中心,体积很小但是质量很大。
(2)α粒子的运动方向不变,说明它们几乎没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即原子内部大部分都是空的,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原子结构的特点判断。
【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1 μm金箔包含了3 000层左右的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选B。
(3)原子中心为原子核,质量很大体积很小,周围是绕核高速运动的电子,原子内部大部分都是空的,故选C。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华师大版期末复习必刷题 专题五 物质的构成: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华师大版期末复习必刷题 专题五 物质的构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物质的构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章 运动和力2 力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章 运动和力2 力当堂检测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运动与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华师大版期末复习必刷题 专题四 植物、人体的物质能量转化: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华师大版期末复习必刷题 专题四 植物、人体的物质能量转化,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植物、人体的物质能量转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