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二词句感情题,答题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阅读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 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考点解读: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
词句感情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察,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常用命题方式①这首诗歌第()联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某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简要分析。④某一意象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⑤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1.从标题入手,标题往往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2.从题材类型入手,把握诗歌基本的情感倾向。3.从意象入手,领会情感内涵。4.从创作背景入手,结合诗中描写的社会现实、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等,判断诗歌的时代内容。5.从注释入手,把握特殊的深层内涵。6.从诗眼入手,诗歌有些字词具有点石成金的效果,可以点明诗歌感情基调。 7.从关键句入手,诗歌中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多出现在诗词的末尾。
参考模版:……描写了……内容(情感基调),运用了……技巧,(没有技巧可以省略此步)抒发某人的……的情感。
1、(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5分)精 卫 词王 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人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5分)精 卫 词王 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5分)
解题思路:1、A项,“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误。诗歌第三、四句就是对提问的回答,即问即答,并且后面的诗句充满对精卫的赞美之情,可见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是清楚的。答案:A2、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2、(2020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小题。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 ,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 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处所。1.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 分)
1.答案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每点2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歌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与“常州”有关的信息点。解题思路 题干要求概括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是说,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那些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连续不断,热闹繁华,当地街市却贫瘠冷清,由此可见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市井贫”可知官员来了又走,不把百姓放在心上;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一是读懂诗句,正确理解诗句含意;二是抓住关键词语提炼概括;三是依据题干分点作答。
2.答案: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四点5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我们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知人论世”。解题思路:诗歌最后一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佳士”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常州知州一职:“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作者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的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期望。“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溪两岸春”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易错点快攻 ——分析情感时易遗漏要点 (1)从诗歌本身出发,整体把握,结合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逐句分析。(2)要善于化内容为感情,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那么感情往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xx(感情)”。(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是产生情感的原因)。比如“伤感”这种感情,就有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等。
3、(2019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9 分)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3、(2019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9 分)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2、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那些情感?
1.B “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命题意图: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要求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分析诗句描写的内容、使用的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2.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四种情感,每点1分)解题思路:首先明确诗人遭际。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到了老年,仍漂泊异乡。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等诗句洋溢着愉悦之情;“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抒发生不逢时的苦闷,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我生苦飘零”,流露出飘零之痛。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4、(2018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4、(2018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4、(2018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2.“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1.A “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理解错误,陶渊明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但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不易实践,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审题指导 :先审读题干,注意要选出“不恰当”的一项。再审读选项,抓住其中的易错点.如A项中的“因此”“否定”,B项中的“亲自参与”,C项中的“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 D 项中的“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2.答案 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2分)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2分)解题思路:题干虽然只要求分析最后两句诗包含的思想情感,实际上要通观全诗,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中,陶渊明有感于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愉,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道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改变了想法,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所以陶渊明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归隐之情与济世之心矛盾交织。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展开梦想的翅膀,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词常见情感,看标题,明诗歌类别,依依惜别,赞美高洁,无限喜悦,标题显情感,看作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典故情感题)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三典故情感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思想感情 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一整体情感题,答题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