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1.23 《探索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一线三直角”(专项练习)(基础篇)-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苏科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24 《探索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一线三直角”(专项练习)(巩固篇)-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苏科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26 《探索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斜边上的中线(专项练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苏科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27 《探索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过端点作中线的垂线(专项练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苏科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2.1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知识讲解)-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苏科版)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1.25 《探索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一线三直角”(专项练习)(培优篇)-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苏科版)
展开专题1.25 《探索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一线三直角”
(专项练习)(培优篇)
知识储备:
1、模型一: 三垂直全等模型
图一
如图一,∠D=∠BCA=∠E=90°,BC=AC。 结论:Rt△BDC≌Rt△CEA
2、拓展:模型二: 三等角全等模型
图二
如图二,∠D=∠BCA=∠E,BC=AC。 结论:△BEC≌△CDA
一、单选题
1.在正方形中,直线经过对角线,的交点,过,两点分别作直线的垂线,交直线于点,.若,,则长为( )
A.2 B.3 C.2或6 D.3或7
2.如图,Rt△ABC中,∠C=90°,BC=6,DE是△ABC的中位线,点D在AB上,把点B绕点D按顺时针方向旋转α(0°<α<180°)角得到点F,连接AF,BF.下列结论:①△ABF是直角三角形;②若△ABF和△ABC全等,则α=2∠BAC或2∠ABC;③若α=90°,连接EF,则S△DEF=4.5;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二、填空题
3.如图,AO⊥OM,OA=7,点B为射线OM上的一个动点,分别以OB,AB为直角边,B为直角顶点,在OM两侧作等腰Rt△OBF、等腰Rt△ABE,连接EF交OM于P点,当点B在射线OM上移动时,则PB的长度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4.在中,,直线经过点C,且于D,于E,
(1)当直线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显然有:(不必证明);
(2)当直线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直接写出这个等量关系.
5.在中,,,点是的中点,点是射线上的一个动点(点不与点、、重合),过点作于点,过点作于点,连接,.
(问题探究)如图1,当点在线段上运动时,延长交于点,
(1)求证:≌;
(2)与的数量关系为:______(直接写结论,不需说明理由);
(拓展延伸)
(3)①如图2,当点在线段上运动,的延长线与的延长线交于点,的大小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的度数;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在射线上运动时,若,,直接写出的面积,不需证明.
6.(1)(问题原型)如图1,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BC=8.将边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D,连结CD,过点D作△BCD的BC边上的高DE,易证△ABC≌△BDE,从而得到△BCD的面积为 .
(2)(初步探究)如图2,在Rt△ABC中,∠ACB=90°,BC=a,将边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D,连接CD.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BCD的面积并说明理由.
(3)(简单应用)如图3,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BC=a,将边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D,连接CD,直接写出△BCD的面积(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7.已知Rt△ABC,∠ACB=90°,AC=BC,点D是斜边的中点,经过点C引一条直线l(不与AC、BC重合并且不经过点D).
操作:经过点A作AE⊥l,经过点B作BF⊥l,连接DE、DF,猜想△DEF的形状并证明.
8.(提出问题)如图1,在直角中,∠BAC=90°,点A正好落在直线l上,则∠1、∠2的关系为
(探究问题)如图2,在直角中,∠BAC=90°,AB=AC,点A正好落在直线l上,分别作BD⊥l于点D,CE⊥l于点E,试探究线段BD、CE、D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决问题)如图3,在中,∠CAB、∠CBA均为锐角,点A、B正好落在直线l上,分别以A、B为直角顶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E和等腰直角三角形BCF,分别过点E、F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M、N.
①试探究线段EM、AB、F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若AC=3,BC=4,五边形EMNFC面积的最大值为
9.如图,线段AB=4,射线BG⊥AB,P为射线BG上一点,以AP为边作正方形APCD,且点C、D与点B在AP两侧,在线段DP上取一点E,使∠EAP=∠BAP,直线CE与线段AB相交于点F(点F与点A、B不重合).
(1)求证:AEP≌CEP;
(2)判断CF与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请直接写出AEF的周长.
10.如图,在△ABC中,∠ACB=90°,AC=6,BC=8.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C—C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点Q从点B出发沿折线BC—CA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A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分别过P、Q两点作PE⊥l于E,QF⊥l于F.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
(1)当P、Q两点相遇时,求t的值;
(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CP的长(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3)当△PEC与△QFC全等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CQ的长.
11.综合与实践
一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山冲学校数学社团的活动主题是《三角板的数学思考》.
问题提出:(1)两个含的全等三角板可以拼成的三角形是 .
(2)两个含的全等三角板可以拼成的三角形是 .
华罗庚小组:利用两个全等的含三角板,可以摆成各种不同的图形.
(3)如图,当是多少度时,说明理由.
(4)直接写出一对相等的角(三角板内角除外).
(5)陈省身小组:用一个含的三角板和一个三角尺如图摆放, 和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12.(1)如图1,已知:在中,,,直线经过点,,垂足分别为点、.证明:①;②.
(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中,,、、三点都在上,并且有,其中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3,过的边、向外作正方形和正方形,是边上的高,延长交于点,求证:是的中点.
13.直角三角形中,,直线过点.
(1)当时,如图1,分别过点和作直线于点,直线于点,与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2)当,时,如图2,点与点关于直线对称,连接,点是上一点,点是上一点,分别过点作直线于点,直线于点,点从点出发,以每秒的速度沿路径运动,终点为,点从点出发,以每秒的速度沿路径运动,终点为,点同时开始运动,各自达到相应的终点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当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时,求的值.
14.如图,以的边和,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和,连接,是的高,延长交于点,过点作的垂线交于点.
(1)求证:;
(2)求证:点是的中点.
15.如图,中,,,点为射线上一动点,连结,作且.
(1)如图1,过点作交于点,求证:;
(2)如图2,连结交于点,若,,求证:点为中点.
(3)当点在射线上,连结与直线交于点,若,,则______.(直接写出结果)
16.如图1,在中,,,直线经过点,且于点,于点.易得(不需要证明).
(1)当直线绕点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你认为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写出此时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直线绕点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请直接写出此时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
17.如图1,在中,,,分别过、两点作过点的直线的垂线,垂足为、;
(1)如图1,当、两点在直线的同侧时,猜想,、、三条线段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2,当、两点在直线的两侧时,、、三条线段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点从点出发沿路径向终点运动;点从点出发沿路径向终点运动.点和分别以每秒2和3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开始运动,只要有一点到达相应的终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分别过和作于,于.问:点运动多少秒时,与全等?(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18.如图,,,,求的度数.
19.提出问题:如图1,将三角板放在正方形ABCD上,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在对角线AC上,一条直角边经过点B,另一条直角边交边DC与点E,求证:PB=PE
分析问题:学生甲:如图1,过点P作PM⊥BC,PN⊥CD,垂足分别为M,N通过证明两三角形全等,进而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学生乙:连接DP,如图2,很容易证明PD=PB,然后再通过“等角对等边”证明PE=PD,就可以证明PB=PE了.
解决问题:请你选择上述一种方法给予证明.
问题延伸:如图3,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在对角线AC上,一条直角边经过点B,另一条直角边交DC的延长线于点E,PB=PE还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D
【分析】
依据已知条件求出,,根据证,推出,,即可得到的长.
【详解】
解:如图,当直线与线段不相交时,
,,,
,,
,
又正方形中,,
,
,,
;
如图,当直线与线段相交时,
,,,
,,
,
又正方形中,,
,
,,
;
故选D.
【点拨】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本题要注意思考全面,直线与线段有两种情况(相交、不相交),不能遗漏.
2.C
【分析】
①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和旋转的性质得出,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判断;
②分两种情况讨论:或,分别求α即可 ;
③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首先证明 ,然后得出,最后利用即可求解.
【详解】
①∵DE是△ABC的中位线,
.
由旋转可知,
,
.
,
,
即 ,
∴△ABF是直角三角形,故①正确;
,
.
若△ABF和△ABC全等,
当时,
;
当时,
,
综上所述,若△ABF和△ABC全等,则α=2∠BAC或2∠ABC,故②正确;
过点F作交ED的延长线于点G,
∵DE是的中位线,
,
.
,
.
,
,
.
,
.
,D为AB中点,
.
在和中,
,
,故③正确;
所以正确的有:①②③.
故选: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3.
【分析】
根据题意过点E作EN⊥BM,垂足为点N,首先证明△ABO≌△BEN,得到BO=ME;进而证明△BPF≌△MPE并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如图,过点E作EN⊥BM,垂足为点N,
∵∠AOB=∠ABE=∠BNE=90°,
∴∠ABO+∠BAO=∠ABO+∠NBE=90°,
∴∠BAO=∠NBE,
∵△ABE、△BFO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B=BE,BF=BO;
在△ABO与△BEN中,
,
∴△ABO≌△BEN(AAS),
∴BO=NE,BN=AO;
∵BO=BF,
∴BF=NE,
在△BPF与△NPE中,
,
∴△BPF≌△NPE(AAS),
∴BP=NP= BN,BN=AO,
∴BP= AO= ×7=.
故答案为:.
【点拨】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并灵活运用有关定理进行分析.
4.(1)见解析;(2)见解析;(3)DE=BE-AD
【分析】
(1)由于△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由此即可证明△ADC≌△CEB,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2)由于△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由此仍然可以证明△ADC≌△CEB,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也可以解决问题;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仍然△ADC≌△CEB,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DE=BE-AD.
【详解】
解:(1)∵△ABC中,∠ACB=90°,
∴∠ACD+∠BCE=90°,
又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ADC=∠CEB=90°
∴∠ACD+∠DAC=90°,
∴∠BCE=∠DAC,
在△ADC和△CEB中,
,
∴△ADC≌△CEB(AAS),
∴CD=BE,CE=AD,
∴DE=CD+CE=AD+BE;
(2)∵△ABC中,∠ACB=90°,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ADC=∠CEB=90°,∠ACD+∠BCE=∠BCE+∠CBE=90°,
而AC=BC,
∴△ADC≌△CEB,
∴CD=BE,CE=AD,
∴DE=CE-CD=AD-BE;
(3)如图3,
∵△ABC中,∠ACB=90°,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ADC=∠CEB=90°,∠ACD+∠BCE=∠BCE+∠CBE=90°,
∴∠ACD=∠CBE,
∵AC=BC,
∴△ADC≌△CEB,
∴CD=BE,CE=AD,
∴DE=CD-CE=BE-AD;
DE、AD、BE之间的关系为DE=BE-AD.
【点拨】此题需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也利用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一个探究性题目,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5.(1)见解析;(2);(3)①不变,,理由见解析;②的面积为或.
【分析】
(1)根据题意可知,又因为,所以,即可证明≌;
(2)由(1)知≌,所以AF=CE,又因为BO=CO,∠COE=∠BOG,∠OCE=∠OBG,即可证明 △BOG≌△COE,所以BG=AF;
(3)①由题可证,又因为点是的中点,所以,即可证明≌,由(1)可得由(1)可得≌,根据即可求得度数;②根据和即可求得的面积;
【详解】
(1)∵,,
∴,
∴,
又∵,
∴,
又∵,
∴≌;
(2),
∵≌,
∴ AF=CE,
又∵ BO=CO,∠COE=∠BOG,∠OCE=∠OBG,
∴△BOG≌△COE,
∴BG=CE,
∴BG=AF;
(3)①不变,,如图2,理由如下:
∵,,
∵,
∴,
∴,
∵点是的中点,
∴,
又∵,
∴≌,
∴,,
由(1)可得≌,
∴,,
∴,
∴在中,,
∵∴,
又∵,
∴.
②的面积为或
在图2中,,
且,,
∴;
在图3中,,
且,,
∴.
【点拨】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动点问题以及三角形求面积的问题,正确掌握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6.(1)【问题原型】32;(2)【初步探究】△BCD的面积为a2;(3)【简单应用】△BCD的面积为a2
【分析】
问题原型:如图1中,△ABC≌△BDE,就有DE=BC=8.进而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论;
初步探究:如图2中,过点D作BC的垂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E,由垂直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BC≌△BDE,就有DE=BC=a.进而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论.
简单运用:如图3中,过点A作AF⊥BC与F,过点D作DE⊥BC的延长线于点E,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出BF=BC,由条件可以得出△AFB≌△BED就可以得出BF=DE,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可以得出结论.
【详解】
解:【问题原型】
如图1中,
如图1中,过点D作BC的垂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E.
∴∠BED=∠ACB=90°,
∵线段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D,
∴AB=BD,∠ABD=90°.
∴∠ABC+∠DBE=90°.
∵∠A+∠ABC=90°.
∴∠A=∠DBE.
在△ABC和△BDE中,
,
∴△ABC≌△BDE(AAS)
∴BC=DE=8.
∵S△BCD=BC•DE
∴S△BCD=32,
故答案为32.
【初步探究】
△
BCD的面积为a2.
理由:如图2中,过点D作BC的垂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E.
∴∠BED=∠ACB=90°
∵线段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E,
∴AB=BD,∠ABD=90°.
∴∠ABC+∠DBE=90°.
∵∠A+∠ABC=90°.
∴∠A=∠DBE.
在△ABC和△BDE中,
,
∴△ABC≌△BDE(AAS)
∴BC=DE=a.
∵S△BCD=BC•DE
∴S△BCD=a2;
【简单应用】
△
BCD的面积为a2.
如图3中,过点A作AF⊥BC与F,过点D作DE⊥BC的延长线于点E,
∴∠AFB=∠E=90°,BF=BC=a.
∴∠FAB+∠ABF=90°.
∵∠ABD=90°,
∴∠ABF+∠DBE=90°,
∴∠FAB=∠EBD.
∵线段BD是由线段AB旋转得到的,
∴AB=BD.
在△AFB和△BED中,
,
∴△AFB≌△BED(AAS),
∴BF=DE=a.
∵S△BCD=BC•DE,
∴S△BCD=•a•a=a2.
∴△BCD的面积为a2.
【点拨】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运用,解答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关键.
7.△D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见详解.
【分析】
可先证明Rt△ACE与Rt△CBF全等,再通过边角关系证明△AED≌△CFD,进而可得AE与DE相等,即为等腰三角形.
【详解】
解:△D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如图,连接CD,∵AE⊥CE,BF⊥CE,
∴∠AEC=∠BFC=90°,
∵∠ACE+∠BCF=90°,∠BCF+∠CBF=90°,
∴∠ACE=∠CBF,
在△ACE与△CBF中,
,
∴△ACE≌△CBF(AAS),
∴AE=CF,∠CAE=∠BCF,
∵∠CAB=∠DCB=45°,
∴∠FCD=∠DAE,
又AD=CD,
∴△AED≌△CFD,
∴ED=FD,∠ADE=∠CDF,
∴∠EDF=∠ADE+∠ADF=∠CDF+∠ADF=90°,
∴△D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拨】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能够运用三角形的全等得出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8.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理由见解析;解决问题:①,理由见解析;②.
【分析】
提出问题:根据平角的定义、角的和差即可得;
探究问题:先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角的和差可得,然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可得,最后根据线段的和差即可得;
解决问题:①如图(见解析),同探究问题的方法可得,再根据线段的和差即可得;
②如图(见解析),同探究问题的方法可得,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可得,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将五边形EMNFC面积表示出来,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提出问题:,
,
故答案为:;
探究问题:,理由如下:
,
,
,
由提出问题可知,,
,
在和中,,
,
,
,
即;
解决问题:①,理由如下:
同探究问题的方法可证:,
,
即;
②如图,过点C作于点D,
同探究问题的方法可证:,
,
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
,
五边形EMNFC面积为,
,
,
,
则当面积取得最大值时,五边形EMNFC面积最大,
设的BC边上的高为,则,
在中,、均为锐角,
当时,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
面积的最大值为,
则五边形EMNFC面积的最大值为,
故答案为:.
【点拨】本题考查了垂直的定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等知识点,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是解题关键.
9.(1)见解析;(2),见解析;(3)8.
【分析】
(1)四边形正方形,则平分,,,即可求解;
(2),则,而,则,又,则即可求解;
(3)证明,则,,即可求解.
【详解】
解:(1)证明:四边形正方形,
平分,,
,PE=PE
;
(2),理由如下:
,
,
,
,
,,
,
,
;
(3)过点 作.
,,
,
,
又,
,
,,
,
,
.
【点拨】本题为四边形综合题,涉及到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等知识点,其中(3),证明,是本题的关键.
10.(1)t的值为秒;(2)CP的长为;(3)当△PEC与△QFC全等时,满足条件的CQ的长为5或2.5或6
【分析】
(1)由题意得t+3t=6+8,即可求得P、Q两点相遇时,t的值;
(2)根据题意即可得出CP的长为;
(3)分两种情况讨论得出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得t的值,进而即可求得CQ的长.
【详解】
解:(1)由题意得t+3t=6+8,
解得:t=(秒),
当P、Q两点相遇时,t的值为秒;
(2)由题意可知AP=t,
则CP的长为;
(3)当P在AC上,Q在BC上时,
∵∠ACB=90,
∴∠PCE+∠QCF=90°,
∵PE⊥l于E,QF⊥l于F.
∴∠EPC+∠PCE=90°,∠PEC=∠CFQ=90°,
∴∠EPC=∠QCF,
∴△PCE≌△CQF,
∴PC=CQ,
∴6﹣t=8﹣3t,解得t=1,
∴CQ=8﹣3t=5;
当P在AC上,Q在AC上时,即P、Q重合时,则CQ=PC,
由题意得,6﹣t=3t﹣8,
解得:t=3.5,
∴CQ=3t﹣8=2.5,
当P在BC上,Q在AC上时,即A、Q重合时,则CQ=AC=6,
综上,当△PEC与△QFC全等时,满足条件的CQ的长为5或2.5或6.
【点拨】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线段的动点问题,根据题意得出关于t的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11.(1)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或者等边三角形;(2)等腰直角三角形;(3),详见解析;(4);(5)△ADC和△CEB全等,详见解析.
【分析】
(1)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解;
(2)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解;
(3)由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可求解;
(4)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求解;
(5)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可证.
【详解】
解:(1)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或者等边三角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
(3)当时,,理由如下:
由题可知:,
又∵,
∴,
∴;
(4);
(5)△ADC和△CEB全等,理由如下:
由题可知:,
∵
∴
∵
∴
∵
∴
∴
在△ADC和△CEB中
∴△ADC≌△CEB(AAS)
【点拨】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灵活运用性质进行推理是本题的关键.
12.(1)①见解析;②见解析;(2)成立:DE=BD+CE;证明见解析;(3)见解析
【分析】
(1)①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即可求解;②由条件可证明△ABD≌△CAE,可得DA=CE,AE=BD,可得DE=BD+CE;
(2)由条件可知∠BAD+∠CAE=180°−α,且∠DBA+∠BAD=180°−α,可得∠DBA=∠CAE,结合条件可证明△ABD≌△CAE,同(1)可得出结论;
(3)由条件可知EM=AH=GN,可得EM=GN,结合条件可证明△EMI≌△GNI,可得出结论I是EG的中点.
【详解】
(1)①∵BD⊥直线l,CE⊥直线l
∴∠BDA=∠CEA=90°
∵∠BAC=90°
∴∠BAD+∠CAE=90°
∵∠BAD+∠ABD=90°
∴∠CAE=∠ABD
②在△ADB和△CEA中
∴△ADB≌△CEA(AAS)
∴AE=BD,AD=CE
∴DE=AE+AD=BD+CE;
(2)成立:DE=BD+CE证明如下:
∵∠BDA=∠BAC=α
∴∠DBA+∠BAD=∠BAD+∠CAE=180°﹣α
∴∠DBA=∠CAE
在△ADB和△CEA中
∴△ADB≌△CEA(AAS)
∴AE=BD、AD=CE
∴DE=AE+AD=BD+CE;
(3)如图过E作EM⊥HI于M,GN⊥HI的延长线于N
∴∠EMI=GNI=90°
由(1)和(2)的结论可知EM=AH=GN
∴EM=GN
在△EMI和△GNI中
∴△EMI≌△GNI(AAS)
∴EI=GI
∴I是EG的中点.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由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到BD=AE、CE=AD是解题的关键.
13.(1)全等,理由见解析;(2)t=3.5秒或5秒
【分析】
(1)根据垂直的定义得到∠DAC=∠ECB,利用AAS定理证明△ACD≌△CBE;
(2)分点F沿C→B路径运动和点F沿B→C路径运动两种情况,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列出算式,计算即可;
【详解】
解:(1)△ACD与△CBE全等.
理由如下:∵AD⊥直线l,
∴∠DAC+∠ACD=90°,
∵∠ACB=90°,
∴∠BCE+∠ACD=90°,
∴∠DAC=∠ECB,
在△ACD和△CBE中,
,
∴△ACD≌△CBE(AAS);
(2)由题意得,AM=t,FN=3t,
则CM=8-t,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CF=CB=6,
∴CN=6-3t,
点N在BC上时,△CM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当点N沿C→B路径运动时,由题意得,8-t=3t-6,
解得,t=3.5,
当点N沿B→C路径运动时,由题意得,8-t=18-3t,
解得,t=5,
综上所述,当t=3.5秒或5秒时,△CM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灵活运用分情况讨论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14.(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分析】
(1)先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一对直角相等,且,利用得到;
(2)由(1)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到,再,交延长线于点,同理可得到,等量代换得到,再由一对直角相等且对顶角相等,利用得到,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可得证.
【详解】
证明:(1) ∵,
,
,
,
,
在和中,
,
,
(2)由(1)得,
,
作,交延长线于点,如图;
同理得到,
,
,
在和中,
,
,
.即点是的中点.
【点拨】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K字形全等进行证明是解本题的关键.
15.(1)见解析;(2)见解析;(3)或
【分析】
(1)证明△AFD≌△EA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F=AC,等量代换证明结论;
(2)作FD⊥AC于D,证明△FDG≌△BCG,得到DG=CG,求出CE,CB的长,得到答案;
(3)过F作FD⊥AG的延长线交于点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G=GD,AD=CE=7,代入计算即可.
【详解】
解:(1)证明:∵FD⊥AC,
∴∠FDA=90°,
∴∠DFA+∠DAF=90°,
同理,∠CAE+∠DAF=90°,
∴∠DFA=∠CAE,
在△AFD和△EAC中,
,
∴△AFD≌△EAC(AAS),
∴DF=AC,
∵AC=BC,
∴FD=BC;
(2)作FD⊥AC于D,
由(1)得,FD=AC=BC,AD=CE,
在△FDG和△BCG中,
,
∴△FDG≌△BCG(AAS),
∴DG=CG=1,
∴AD=2,
∴CE=2,
∵BC=AC=AG+CG=4,
∴E点为BC中点;
(3)当点E在CB的延长线上时,过F作FD⊥AG的延长线交于点D,
BC=AC=4,CE=CB+BE=7,
由(1)(2)知:△ADF≌△ECA,△GDF≌△GCB,
∴CG=GD,AD=CE=7,
∴CG=DG=1.5,
∴,
同理,当点E在线段BC上时,,
故答案为:或.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16.(1) 不成立,DE=AD-BE,理由见解析;(2) DE=BE-AD
【分析】
(1)DE、AD、BE之间的数量关系是DE=AD-BE.由垂直的性质可得到∠CAD=∠BCE,证得△ACD≌△CBE,得到AD=CE,CD=BE,即有DE=AD-BE;
(2)DE、AD、BE之间的关系是DE=BE-AD.证明的方法与(1)一样.
【详解】
(1)不成立.
DE、AD、BE之间的数量关系是DE=AD-BE,
理由如下:如图,
∵∠ACB=90°,BE⊥CE,AD⊥CE,,
∴∠ACD+∠CAD=90°,
又∠ACD+∠BCE=90°,
∴∠CAD=∠BCE,
在△ACD和△CBE中,
,
∴△ACD≌△CBE(AAS),
∴AD=CE,CD=BE,
∴DE=CE-CD=AD-BE;
(2)结论:DE=BE-AD.
∵∠ACB=90°,BE⊥CE,AD⊥CE,,
∴∠ACD+∠CAD=90°,
又∠ACD+∠BCE=90°,
∴∠CAD=∠BCE,
在△ACD和△CBE中,
,
∴△ADC≌△CEB(AAS),
∴AD=CE,DC=BE,
∴DE=CD-CE=BE-AD.
【点拨】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旋转前后两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所夹的角等于旋转角.
17.(1)(2)(3)当点运动6秒或10秒时与全等
【分析】
(1)根据题意首先证明,在采用等量替换即可证明.
(2)根据题意首先证明,在采用等量替换即可证明.
(3)根据与全等,列方程即可,注意要分类讨论.
【详解】
(1).理由如下:
∵在中,,
∴,
又∵,
∴,
∴,
∵,
∴,
∴,,
∴.
(2)..理由如下:
∵,,
∴,
∴,
∵,
∴,
∴,
在和中,
∵,,,
∴,
∴,,
∵,
∴,
∴;
(3)解:①当点在上,点在上时,
,
解得,
②当点在上,点在上时,
,
解得.
③当点在上,点在上时,(t>11)
解得:t=6(舍)
④当点运动到点,点在上时,(11
解得(舍).
所以当点运动6秒或10秒时与全等.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全等证明,关键在于第三问的分类讨论思想,这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应当熟练掌握.
18.∠ACB=90°.
【分析】
作AM⊥直线OC于M,BN⊥直线OC于N.通过AAS证明△AOM≌△OBN,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
作AM⊥直线OC于M,BN⊥直线OC于N.
∵∠ACO=135°,
∴∠ACM=45°,
∴AM=CM,
在△AOM与△OBN中,
,
∴△AOM≌△OBN(AAS),
∴OM=BN,ON=AM=CM,
∴NC=OM=BN,
又∵BN⊥NS.
∴∠BCN=45°,
∴∠ACB=∠ACO-∠BCN=90°.
【点拨】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有一定的综合性,难点是作出辅助线.
19.解决问题:证明见解析;问题延伸:成立,证明见解析.
【分析】
解决问题:对于图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BCD=90°,AC平分∠BCD,而PM⊥BC,PN⊥CD,则四边PMCN为矩形,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得PM=PN,根据四边形内角和得到∠PBC+∠CEP=180°,再利用等角的补角相等得到∠PBM=∠PEN,然后根据“AAS”证明△PBM≌△PEN,则PB=PE;
对于图2,连结PD,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CB=CD,CA平分∠BCD,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BCP=∠DCP,再根据“SAS”证明△CBP≌△CDP,则PB=PD,∠CBP=∠CDP,根据四边形内角和得到∠PBC+∠CEP=180°,再利用等角的补角相等得到∠PBC=∠PED,则∠PED=∠PDE,所以PD=PE,于是得到PB=PD;
问题延伸:对于图3,过点P作PM⊥BC,PN⊥CD,垂足分别为M,N,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BCD=90°,AC平分∠BCD,而PM⊥BC,PN⊥CD,得到四边PMCN为矩形,PM=PN,则∠MPN=90°,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得到∠BPM=∠EPN,然后根据“AAS”证明△PBM≌△PEN,所以PB=PE.
【详解】
解决问题:如图1,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BCD=90°,AC平分∠BCD,
∵PM⊥BC,PN⊥CD,
∴四边PMCN为矩形,PM=PN,
∵∠BPE=90°,∠BCD=90°,
∴∠PBC+∠CEP=180°,
而∠CEP+∠PEN=180°,
∴∠PBM=∠PEN,
在△PBM和△PEN中
∴△PBM≌△PEN(AAS),
∴PB=PE;
如图2,连结PD,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CB=CD,CA平分∠BCD,
∴∠BCP=∠DCP,
在△CBP和△CDP中
,
∴△CBP≌△CDP(SAS),
∴PB=PD,∠CBP=∠CDP,
∵∠BPE=90°,∠BCD=90°,
∴∠PBC+∠CEP=180°,
而∠CEP+∠PEN=180°,
∴∠PBC=∠PED,
∴∠PED=∠PDE,
∴PD=PE,
∴PB=PD;
问题延伸:如图3,PB=PE还成立.
理由如下:过点P作PM⊥BC,PN⊥CD,垂足分别为M,N,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BCD=90°,AC平分∠BCD,
∵PM⊥BC,PN⊥CD,
∴四边PMCN为矩形,PM=PN,
∴∠MPN=90°,
∵∠BPE=90°,∠BCD=90°,
∴∠BPM+∠MPE=90°,
而∠MEP+∠EPN=90°,
∴∠BPM=∠EPN,
在△PBM和△PEN中
,
∴△PBM≌△PEN(AAS),
∴PB=PE.
专题1.24 《探索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一线三直角”(专项练习)(巩固篇)-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苏科版): 这是一份专题1.24 《探索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一线三直角”(专项练习)(巩固篇)-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苏科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模型一,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3 《探索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一线三直角”(专项练习)(基础篇)-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苏科版): 这是一份专题1.23 《探索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一线三直角”(专项练习)(基础篇)-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苏科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模型一,拓展,知识点补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2 《探索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手拉手”(专项练习)(培优篇)-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苏科版): 这是一份专题1.22 《探索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手拉手”(专项练习)(培优篇)-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苏科版),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