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试卷A卷附详细解析学生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复习试卷A卷附详细解析学生版,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个不是光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物理复习试卷A卷附详细解析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蜡烛的正立实像 B.蜡烛的倒立实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2.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个不是光源( )
A.太阳 B.月亮 C.恒星 D.萤火虫。
3.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
A.减小20° B.减小40° C.增大20° D.增大40°
4.平静的池面上映出了空中飞翔的小鸟,小明说:“快来看,鸟和鱼在水中比赛呢!”他看到的“鸟”和“鱼”实际上是( )
A.“鸟”是实像,“鱼”是虚像
B.“鸟”是虚像,“鱼”是实像
C.“鸟”和“鱼”都是实像
D.“鸟”和“鱼”都是虚像
5.初三级同学在拍毕业照时,照相机镜头上正停着一只苍蝇,则拍出来的照片( )
A.会有一只正立、放大的苍蝇
B.不会出现苍蝇,但有一个大黑点
C.不会出现苍蝇,但比正常情况下暗一些
D.会有一只倒立、放大的苍蝇
6.在图甲、乙所示的虚线方框内各放置一个透镜,两束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如图所示,则( )
A.甲为凹透镜,乙为凸透镜
B.甲为凸透镜,乙为凹透镜
C.甲、乙都为凸透镜
D.甲、乙都为凹透镜
7.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
A.仍然平行 B.会聚 C.发散 D.无法确定
8.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在光屏上再次成一个清晰的像,应该( )
A.保持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左移
B.保持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右移
C.保持凸透镜和光屏都不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9.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25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
C.当u=15cm时成缩小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20cm处的过程中,像移动的速度比物体移动的速度快
10.音乐会上男中音放声歌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关于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D.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11.小明用同样参数的示波器在与声源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做了几次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声波振动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都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都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都相同
D.甲、丁的音色和响度都相同
12.下列关于超声和次声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A.次声和超声都是人能听见的
B.人们利用超声监测地震、台风和海啸
C.B超是一种能发射次声波的仪器
D.声呐是一种定向发射和接收超声的定位仪
13.为防治噪声,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中减弱噪声的是( )
A.将市区的工厂迁往郊外 B.市区内严禁车辆鸣笛
C.种草植树搞好城区绿化 D.在机器上安装消音器
14.下列物体的长度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枚硬币的厚度为5mm
B.乒乓球的直径为10cm
C.物理教科书的宽度为1.8dm
D.课桌的高度为1.2m
15.用甲、乙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如图),关于木块长度的读数,正确的一组是( )
A.5.2cm,5.18cm B.3.2cm,3.18cm
C.3.20cm,3.18cm D.3.2cm,3.2cm
16.小明5次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结果分别为18.52cm、18.52cm、18.10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次的测量数据都是正确的
B.最后结果应记作18.43cm
C.18.50cm中最后一位“0”可以去掉
D.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17.关于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B.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C.误差是由不规范的操作造成的
D.错误是由于测量工具不够精密造成的
18.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月球绕着地球转 B.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C.空气的流动 D.洒在水里的糖使水变甜
19.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20.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为3: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A.2:3 B.4:9 C.1:1 D.9:4
21.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都是10m
D.甲、乙两车都以10m/s匀速运动
22.几位同学使用同一弹簧拉力器锻炼身体,每位同学都可以将弹簧拉力器拉开至两臂伸直。两臂伸直时,对弹簧拉力器拉力最大的是( )
A.力气大的同学 B.手臂长的同学
C.体重大的同学 D.几位同学都一样大
23.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 )
A.5N和10N B.5N和0N C.5N和5N D.0N和5N
24.关于物体的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因为物体本身就有重力,所以重力没有施力物体
C.物体的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D.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成正比
25.如图所示,小球被压缩的弹簧弹出后,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过程中受到( )
A.重力、支持力
B.重力、支持力、摩擦力
C.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弹簧的弹力
D.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使小球向前滚动的力
26.如图所示为一只足球在空中飞行的轨迹,假设当足球飞到最高点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足球将会( )
A.保持静止
B.沿竖直方向加速下落
C.继续沿原有抛物线轨道飞行
D.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27.如图所示,在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放有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小球,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运动,则两小球(设车无限长,其他阻力不计)( )
A.一定相碰 B.一定不相碰
C.若m1<m2,则一定相碰 D.若m1>m2,则一定相碰
28.下列科学家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巨大贡献的是( )
A.阿基米德 B.伽利略 C.帕斯卡 D.托里拆利
29.如图,是一玻璃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 )
A.玻璃杯受到的重力和玻璃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玻璃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玻璃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玻璃杯受到的重力和玻璃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玻璃杯受到的重力和玻璃杯受到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30.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图中分别给出了A、B的受力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面对A的支持力与A受到的重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A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地面对A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A的重力与A对B的支持力的大小之和
D.地面对A的支持力与B对A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31.下列有关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可能产生摩擦力
B.只要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则这两个物体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C.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D.摩擦力总是有害的
32.如图所示,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的A、B两物体,受到两个水平拉力的作用保持静止。已知F1=8N,F2=10N,那么物体B受物体A和水平桌面的摩擦力大小应分别为( )
A.10N、8N B.10N、2N C.8N、0N D.2N、8N
33.关于压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压力的方向总是和物体的接触面垂直
C.压力的大小总是等于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
D.压力的大小总是大于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
34.用50牛的水平力把重30牛的正方体木块紧压在竖直墙壁上,如图所示,这时木块对墙壁的压力为( )
A.20 牛 B.30 牛 C.50 牛 D.80 牛
35.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着三个实心铁制圆柱,对桌面的压强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一样大
36.如图所示,用吸管吸饮料,让饮料进入口中的力是( )
A.大气压力 B.饮料的重力
C.手握玻璃杯的力 D.玻璃杯对饮料的支持力
37.下列物体没有受到浮力作用的是( )
A.在水中嬉戏的小鸭 B.在蓝天飞翔的老鹰
C.深海潜游的鲸鱼 D.深入河底的桥墩
38.将一个乒乓球放入倒置的饮料瓶中,然后向瓶内注入水将乒乓球浸没,如图所示,乒乓球保持静止状态则乒乓球( )
A.仍受水的浮力
B.不受水的浮力,也不受水对它的压力
C.不受水的浮力,但受水对它的压力
D.无法判断
39.如图所示,圆锥体重为G,悬浮在水中时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为F1,向下的压力为F2这两个力之间的关系是( )
A.F1>F2 B.F1=F2 C.F1<F2 D.无法判断
40.水平桌面上的烧杯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轻轻放入一个小球后,从烧杯中溢出100g的水,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g=10N/kg)
A.小球所受浮力可能等于1N
B.水对烧杯的压强一定增大
C.小球的质量可能小于100g
D.小球的体积一定等于100cm3
二.填空题(共7小题)
41.根据如图所示的公交车内的现象判断,公交车在运动过程中突然 (“加速”或“减速”),乘客由于 而向前倾倒。
42.如图所示,用手握住重8N的瓶子保持静止,手对瓶子的压力为10N,此时瓶子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为 N,方向为 (选填“竖直向下”或“竖直向上”)。
43.地铁已成为北京的主要绿色交通工具之一,乘坐地铁需要进行安全检查,如图是安检时传送带运行的示意图。某乘客把一行李箱放在水平传送带上。在行李箱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的过程中,行李箱 (选填“受到”或“不受”)摩擦力的作用,你判断的理由是 。
44.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和丙所示。由图象可知,0﹣2s内,物体是 (选填“运动”,“静止”)的,当t=1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N。2s~4s物体加速运动,推力 (选填“大于”、“小于”、“等于”)摩擦力,t=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t=5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
45.如图所示,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小明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长方体木块A,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不计弹簧测力计的自重,在木板运动的过程中,木块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 ,拉动速度变大,弹簧测力计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6.如图所示,质地均匀的长方体重8N,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0.02m2,则它对桌面的压强为 Pa。若将图中阴影部分切除,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将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47.最早测出大气压数值的科学家是 。高山上普通锅煮不熟饭,是因为高度越高大气压强就越 (选填“大”或“小”),普通锅密封性能差,从而使锅内水的沸点 (选填“小于”、“等于”、“大于”)100℃。
三.作图题(共1小题)
48.“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画图说明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A点代表没有水的枯井底部青蛙所在位置,用阴影表示青蛙能够看到天的范围)
四.实验探究题(共8小题)
49.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硬纸板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硬纸板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1)实验时从硬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硬纸板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其中硬纸板的作用是 。
(2)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如果将光线沿着BO方向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5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如图乙,要使像能够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调整。
(3)在上一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蜡烛适当 (选填“左”或“右”)移。
5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陡”或“缓”)些。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BC= cm,tBC= s,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52.如图所示,小丽利用天平、玻璃杯、体积为20cm3的金属块、细线等器材测量蜂蜜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 刻度线上,调节横梁平衡。
(2)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蜂蜜如图甲所示,用天平称出蜂蜜和玻璃杯的总质量m0,其示数如图乙所示,m0= g。
(3)将金属块浸没在蜂蜜中,金属块不接触玻璃杯并保持静止,且蜂蜜无溢出,如图丙所示。天平平衡后,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为m=150.4g,则蜂蜜密度ρ= g/cm3;
(4)小明用天平测出同种蜂蜜和玻璃杯的总质量后,将浓稠粘滞的蜂蜜沿量筒壁缓缓倒入量筒内测量体积,再用天平测出剩余蜂蜜和玻璃杯总质量。对比小丽的测量方法,小明所测得的密度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53.小明想了解不溶于水的化工原料石英粉的密度,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他利用天平(含砝码),一个玻璃杯、足量的水,就能完成测量石英粉密度的实验。下面是小明的实验步骤:
(1)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尖对准分度标尺的情况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端调。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空玻璃杯的质量m0,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游码在称量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空玻璃杯的质量m0= g。
(3)给玻璃杯中装适量石英粉,使其表面水平,并在该水平面对应杯壁处做标记,测量出 的总质量m1。
(4)将石英粉全部倒出,给玻璃杯装水至标记处,测量出 的总质量m2。
(5)写出石英粉密度的表达式ρ= 。(用相应的符号表示)
(6)这种测量方式所测得石英粉的密度比实际值 (选填“大”或“小”)。
54.在“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实验中,让木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木块在三种不同水平面上运动段距离后分别停留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1)实验需要木块从同一斜面的 开始下滑,目的使小车到斜面底端的 相同。
(2)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木块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
(3)推论:如果木块在水平面受到的阻力为零,木块将 。
(4)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 。
A.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B.科学家猜想的基础上
C.直接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D.实验和科学推理相结合的基础上
55.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在实验中选择小卡片的目的是 (选填“考虑”、“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 (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
56.如图是小张设计“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示意图。
(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必须沿 方向拉着物块A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在四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最大的是 (选填“甲”“乙”“丙”或“丁”)。
(3)比较 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比较 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均选填“甲、乙”“甲、丙”或“乙、丙”)
(4)比较甲、丁两次实验,发现甲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丁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张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你认为这个观点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5)如图戊是小张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对实验的完成效果较好。实验时,小张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
五.计算题(共3小题)
57.汽车向放置在路边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如图所示,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m?
(2)汽车的速度为多少m/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58.聪聪和同学们乘坐汽车去郊游。汽车的正前方有一座山,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靠近,汽车鸣笛,经3s后,聪聪听到回声。(v声=340m/s)求:
(1)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多远?
(2)还需多久才能开到山脚下?
59.如图所示,一边长为10cm,密度为0.6g/cm3的正方体木块,用细线系着置于容器内的水中,g=10N/kg。求:
(1)木块所受的浮力大小。
(2)细线的拉力大小。
(3)细线剪断后,当木块静止时,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
六.解答题(共1小题)
60.如图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若干操作,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选用的操作是③④,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 的关系。
(2)若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应选用的操作是 (填序号)。
(3)由操作可知,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大小为 N。
(4)由操作可知,物体的体积大小为 cm3。
中考物理复习试卷A卷附详细解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
【解答】解: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物体经过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而不是光斑,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成像的物体是蜡烛,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2.【分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解答】解:太阳、恒星、萤火虫本身能发光,是自然光源。月亮自身是不会发光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看见月亮,是因为月亮能够反射太阳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光源的概念,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能够”。
3.【分析】要解决此题,首先要掌握过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要搞清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首先确定入射角,然后计算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
【解答】解:∵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20°,
∴入射角增大2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则反射角也增大20°
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40°。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搞清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特别要掌握反射角与入射角的概念,它们都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4.【分析】明确小鸟和鱼在水中成像的过程,根据实像和虚像的定义,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即可确定它们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解答】解:鸟在水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小鸟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不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所以是虚像。
看到的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成像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看到的鱼的像是由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形成的,不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所以是虚像。
故选:D。
【点评】通过画成像光路图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其成像的性质。
5.【分析】照相机镜头是凸透镜,照相机工作的原理是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镜头的作用是使光透过时,发生折射,只有2倍焦距以外的物体才能在照片上成像。
【解答】解: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工作的。其成像性质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当苍蝇停在镜头上,苍蝇位于凸透镜焦距以内,成的是虚像,光屏接收不到。所以这张照片上没有苍蝇的像,但由于苍蝇挡住了一部分光线,使透过凸透镜的光线减少,故照片会变得稍暗一些。
故选:C。
【点评】这个题目的迷惑性很强,很多同学以为,像上会有苍蝇的像。这是对其成像的光路图不清楚造成的。应该是像的形状不变,但亮度变暗,因为透过的光在减少。
6.【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两束光通过甲后折射光线变的发散了,所以甲是凹透镜;
通过乙后折射光线变的会聚了,所以乙是凸透镜。
故选:A。
【点评】在判断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会聚”还是“发散”时,可用延长入射光线的方法来判断。若入射光线的延长线在折射光线的里面,则光线被发散;反之,光线被会聚。
7.【分析】要判断光线通过玻璃砖后会怎样,关键是要看玻璃砖属于什么透镜.图中,玻璃砖是被气泡分成了两部分,这两部分都属于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如果同学们不对图片进行分析,很容易选B,这是错误的,因为凸形气泡不是玻璃元件,故它不是凸透镜.这是一块玻璃砖被气泡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中间薄、边缘厚,都是凹透镜.因此对照过去的平行光有发散作用,所以C是正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中的一个干扰因素就是那个凸形的气泡,学生往往只注意到了气泡的形状,而忽视了对光线起主要作用的其实是玻璃砖.
8.【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根据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由题意知,物距小于像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根据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可知,为了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光屏应该向左移动。
故选:A。
【点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的难点,在平时学习中要熟练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此题应用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分析很简单。
9.【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解答】解:A、v=u=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v=u=2f=20cm 时,所以f=10cm,故A错误。
B、当u=2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当u=1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故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20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凸像移动的速度比物体移动的速度快,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根据图像确定凸透镜的焦距是解本题的关键,本题的难点是理解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像移动的速度大于物体移到的速度。
10.【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男中音声带的振动频率慢,但振动幅度大,所以其声音的响度大但音调低;女高音声带的振动频率快,但振动幅度小,所以其声音的音调高但响度小;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结合男女发声的不同考查了对响度和音调的影响因素问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11.【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从声音的波形上分析,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不规则的,乐音的波形是规则的。
【解答】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振幅也相等,所以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是甲和乙;故A正确;
B.甲、丙的振动的频率不同,故音调不同,故B错误;
C.乙、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波形不同,故音色不相同,故C错误;
D.甲、丁的振幅不相同,故甲、丁响度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12.【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和次声波都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解答】解:A、超声波和次声波都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人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故A错误;
B、利用次声波可以监测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错误;
C、B超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重要应用,故C错误;
D、声呐能发出超声波和接收超声波,能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实现对物体的定位功能,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广泛应用于科技领域和日常生活中。
13.【分析】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分析四个选择项中减弱噪声的办法,然后与题目中的要求对应即可解决此题。
【解答】:解:A、将市区的工厂迁往郊外,使噪声离人群较远,是消灭噪声的声源。故A不符合题意。
B、市区内严禁车辆鸣笛,防止了声音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
C、种草植树搞好城区绿化,树木相当于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在机器上安装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知道减弱噪声的方法,然后分析四个选择项中的措施,两者对应得到答案。
14.【分析】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4枚一角硬币叠放的高度约10mm,一枚硬币的厚度在2.5mm左右,一元硬币的厚度还要小一些。故A不符合实际;
B、标准乒乓球的直径为4cm。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物理教科书的宽度略大于此数值,在18cm=1.8dm左右。故C符合实际;
D、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m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15.【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由图知:
甲刻度尺上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物体左端与2cm刻度线对齐,读作2.0cm,物体右端在5cm与6cm刻度线之间,偏向5cm刻度线,读作5.2cm,甲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L1=5.2cm﹣2.0cm=3.2cm;
乙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1mm;物体左端与2.0cm刻度线对齐,读作2.00cm,物体右端在5.1cm与5.2cm刻度线之间,偏向5.2cm刻度线,读作5.18cm,乙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L2=5.18cm﹣2.00cm=3.18cm;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刻度尺是日常生活和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基本测量工具,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6.【分析】(1)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
(2)在进行求平均值时,要将错误的数据去掉,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3)估读值不能去掉;
(4)在进行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找出分度值。
【解答】解:
A、五次测量数据中,第三次的实验数据18.10cm与其余四次测量数据相差较大,为错误数据,故A错误;
B、去除错误数据18.10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度应为:≈18.51cm,故B错误;
C、18.50cm中最后一位“0”是估计值,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当刻度正好在整数刻度时,我们就应估读为“0”,故C错误;
D、由数据18.52cm,18.52cm,18.11cm,18.50cm,18.51cm知,此刻度尺估读到mm的下一位,所以分度值为1mm,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减小误差的方法等知识点,难度不大。
17.【分析】(1)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2)误差不同于错误,作为误差来说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
【解答】解:AD、错误操作不规范引起的,不是由于测量工具不够精密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故AD错误;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B正确;
C、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误差不是错误,不是由不规范的操作造成的,故C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18.【分析】运动是大家所熟悉的现象之一,我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运动有关的感性认识。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解答】解:
A、B、C中都存在物体位置之间的变化,所以都属于机械运动;
D选项中的洒在水里的糖使水变甜,是分子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不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D。
【点评】此题重点对机械运动的概念进行考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要看它的位置是否在发生变化。
19.【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答】解:
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
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向右运动;2、静止;3、向左运动,且速度小于风速。
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
故选:D。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0.【分析】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推出时间的计算公式t=求出时间的比。
【解答】解: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可以推出时间的计算公式t=;
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时间的有关计算,要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21.【分析】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解答】解:A、甲图为s﹣t图象,为一过原点直线,由s=vt,速度大小为一定值,v甲===2m/s,
由图乙知,v乙=2m/s,甲车速度等于乙车速度,故A错误;
B、因v甲=2m/s,甲车初速度不为0,不是由静止开始运动,乙车开始计时的速度为2m/s,也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B错误;
C、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经过5s通过的路程:
s′=vt′=2m/s×5s=10m。故C正确。
D、甲以2m/s做匀速直线运动,小车乙以2m/s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强。
22.【分析】弹簧拉力器是利用弹簧发生形变产生的弹力工作的,弹簧伸长越长,说明形变越大,即受到的拉力越大。
【解答】解:同一弹簧拉力器所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所以在两臂伸直时,手臂长的同学使弹簧伸长大,对弹簧拉力器的拉力也就越大。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弹力的理解,知道决定弹力大小的因素是弹簧的伸长量,考查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容易误选A。
23.【分析】弹簧测力计使用时总是在平衡状态下使用的,即弹簧测力计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工作的,此时弹簧测力计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
【解答】解:图甲中,弹簧测力计受到向右的拉力为5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此时墙面给弹簧测力计向左的拉力也是5N;同理,图乙中,当用两个5N的力同时向两侧拉弹簧测力计时,测力计整体要处于平衡状态,故其示数也应为5N,其效果与甲图相同。
故选:C。
【点评】此题根据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分析,要学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来分析弹簧测力计,明确在拉弹簧测力计时,两端同时拉和一端固定拉另一端,其最终的效果是相同的,这就是弹簧测力计受力的相互性。
24.【分析】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心是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的集中点,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解答】解:A、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万有引力的一种,重力并不完全等于万有引力。故A错误;
B、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所以施力物体是地球。故B错误;
C、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与物体的形状及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故C错误;
D、物体所含物质多少叫质量。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我们对重力、重心概念的理解,属于基本概念的考查。正确、全面理解概念是解答的基础。
25.【分析】以小球为研究对象,从竖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进行受力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解:由于是光滑的水平地面,所以摩擦力忽略不计,小球被弹出后,不再受弹簧的作用力,在光滑水平面上滚动的过程中,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的作用。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受力分析,对学生来说,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此类题是常考题型,要掌握。
26.【分析】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当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答】解:足球被踢出后在空中做斜抛运动,当球到达最高点时,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为零,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不为零,如果此时受到的力全部消失,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足球将会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D。
【点评】物体不受力或所受合力为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7.【分析】两个物体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突然停止运动后,两物体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速度,并且由于光滑,两物体以相同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运动情况分析两个物体是否相撞。
【解答】解:两个小球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突然停止运动后,两小球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速度,并且由于光滑,两小球水平方向均不受外力,则以相同速度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两个小球一定不相碰,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惯性的理解和应用,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要学会用惯性知识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28.【分析】了解每位科学家在物理学史上做出的贡献,知道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奠定了基础。
【解答】解:根据物理常识可知,阿基米德在研究浮力和杠杆平衡原理中做出了贡献、帕斯卡在研究液体压强方面贡献突出、托里拆利第一个准确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而伽利略、笛卡尔的实验和结论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奠定了基础。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物体的基本知识,根据各个科学家与所学知识的联系进行分析。
29.【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对各选项逐一进行分析。
(1)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2)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解答】解:(1)玻璃杯受到的重力作用在玻璃杯上,玻璃杯对桌面的压力作用在桌面上,两个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且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也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AC错误。
(2)玻璃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玻璃杯的支持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所以是一对平衡力;故B正确,D错误。
故选:B。
【点评】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并且会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30.【分析】平衡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解答】解:
A、地面对A的支持力与A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A上,所以不是相互作用力,故A错误;
B、地面对A的支持力等于A的重力和B的重力之和,所以地面对A的支持力与A的重力大小不相等,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地面对A的支持力等于A的重力和B的重力之和,而A对B的支持力等于B的重力,所以地面对A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A的重力与A对B的支持力的大小之和,故C正确;
D、地面对A的支持力等于A的重力和B的重力之和,而B对A的压力等于B的重力,这两个力大小不相等,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容易混淆,注意区分: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是一个受力物体,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是两个受力物体,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
31.【分析】摩擦力定义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摩擦力既可以作为动力也可以作为阻力,当摩擦力做为动力时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而做为阻力时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生活中的摩擦力有些对人们是有益的,有益的摩擦要增大;有些摩擦对人们是有害的,有害的摩擦要减小。
【解答】解:
AB、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挤压,且有一个相对运动的趋势,故A正确,B错误;
C、滑动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故C错误;
D、有些摩擦对人们有益,例如人走路时,鞋底和地面之间的摩擦,自行车的车把和手之间的摩擦等等都是有益摩擦,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摩擦力的方向和摩擦力的作用,是一道综合性题目。
32.【分析】解题时分别通过以A和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二力平衡及力的合成可得出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解答】解:A在水平向受拉力F2及摩擦力而处于静止状态,故由二力平衡可得,FB对A=F2=10N;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则B受A的摩擦力为10N;
对整体进行分析,则整体在水平向上受F1、F2及地面对B的摩擦力而处于静止状态,故三力的合力应为零,则摩擦力F地对B=F2﹣F1=10N﹣8N=2N;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二力平衡及力的合成,注意整体法在物理学解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注意灵活应用.
33.【分析】(1)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压物体。
(2)压力的大小等于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只有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大小才等于物体重力。
【解答】解:(1)压力的方向总是和物体的接触面垂直,而不一定是竖直向下,故A错误,B正确;
(2)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否则压力大小不等于重力。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压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我们应充分认识它,并把握好压力与重力在大小、方向上的区别。
34.【分析】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称之为压力;因此对墙的压力,当然是指垂直于墙面的力,而物体的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二者一个在竖直方向,一个在水平方向,互不影响。
【解答】解:木块对墙的压力是一个水平方向上的力,这个力来自于50N的水平力,而物体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力,因此,它的重力不会影响压力的大小,故这时木块对墙壁的压力应为50N。
故选:C。
【点评】解决此题应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找出压力的产生原因在哪里,这才是轻松解决此题的诀窍。
35.【分析】对于质地均匀,上下横截面积相同的固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可以采用p=ρgh进行判断。
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p=====ρgh。
【解答】解:三个铁制的实心圆柱体,质地均匀,上下横截面积相同,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
p=p=====ρgh,密度相同,高度不相同,乙图高度最大,故三个圆柱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乙最大。
故选:B。
【点评】p=ρgh的适用范围:对于液体,对液体没有要求。对于固体,固体一定是质地均匀,上下横截面积相同。
36.【分析】用吸管吸饮料是利用大气压强把饮料压入口中,与饮料重力、手握玻璃杯的力、玻璃杯对饮料的支持力无关。
【解答】解:A、吸管吸饮料时,是先把吸管内的空气吸走,使管内气压减小,这样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汽水就被压进吸管里。故A说法正确;
B、饮料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是让饮料进入口中的力,故B说法错误;
C、手握玻璃杯的力,是为了产生摩擦力,摩擦力与重力相互平衡,防止杯子掉落,不是让饮料进入口中的力,C说法错误;
D、玻璃杯对饮料的支持力是饮料重力引起的,不是让饮料进入口中的力,D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能将物理现象与所对应的知识相联系,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7.【分析】浸没在液体或空气中的物体,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强大于向下的压强,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物体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的作用,这个压力差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解答】解:ABC中的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因为液体、气体有流动性,因此液体或气体对浸没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作用力和向下的压力作用,其中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差即物体受到的浮力。故ABC选择中的物体均受浮力作用;
D中的桥墩由于底面埋在地下,不能与水接触,因此桥墩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故桥墩不受浮力作用。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浮力的产生,应从浮力产生的原因上进行分析。
38.【分析】浮力是由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而产生。
【解答】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图中小球下部没有水,不能产生向上的压力,因而不受浮力,上部有水,产生向下的压力,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仔细观察图是解题的关键。
39.【分析】先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平衡,然后根据力的合成计算同方向的合力,最后根据平衡力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因为物体悬浮即静止状态,所以物体受力平衡;
又因为物体竖直向上受到水对物体向上的压力、竖直向下受到水对物体向下的压力和重力作用,并且竖直向上的力等于竖直向下的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等于物体的重力。所以F1>F2。
故选:A。
【点评】会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平衡,会根据力的合成和平衡力来判断力的关系。
40.【分析】(1)假设烧杯原来装满水,放入小球后知道排开水的质量,可以求出小球受到的浮力,如果小球漂浮可以求出小球的质量;水深不变,利用液体压强公式分析水对烧杯底的压强变化;
(2)假设烧杯原来装满水,放入小球后知道排开水的质量,可以求出小球受到的浮力,如果小球下沉小球的质量将比排开水的质量大;水深不变,利用液体压强公式分析水对烧杯底的压强变化;
(3)假设烧杯原来没有装满水,排开水的质量比100g大,其他物理量将发生变化。
【解答】解:(1)假设烧杯原来装满水,小球漂浮在水面上,
小球所受浮力:
F浮=G排=m排g=0.1kg×10N/kg=1N,
∵F浮=G排=m排g=G球=m球g,
小球的质量:
m球=m排=100g,
排开水的体积:
v排===100cm3<v球。
放入小球后水深不变,对容器底的压强不变。
(2)假设烧杯原来装满水,小球沉入水底,
小球所受浮力:
F浮=G排=m排g=0.1kg×10N/kg=1N,
∵F浮=G排=m排g<G球=m球g,
小球的质量:
m球>m排=100g,
排开水的体积:
v′排===100cm3=v球。
放入小球后水深不变,对容器底的压强不变。
(3)假设烧杯原来没有装满水,排开水的质量比100g大,小球受到的浮力、小球的质量和体积、容器底受到的压强都要变大。
故选:A。
【点评】本题因条件不明确,分析起来很复杂,灵活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关键。
二.填空题(共7小题)
41.【分析】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利用惯性解释问题时,应先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而后某一部分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而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解答】解:由图可知,人向前倾倒,原因是原来人和车都处于运动状态,当公交车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减速时,人的脚随着车一起减速,而人的上身由于惯性会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由于上身的继续运动而使得人向前倾倒。
故答案为:减速;惯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惯性的应用,用惯性知识解释乘客乘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符合新课标要求,是一道好题。
42.【分析】瓶子静止悬在空中处于平衡状态,符合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所以瓶子受到手竖直向上的摩擦力始终等于瓶子的重力。
【解答】解:
瓶子处于静止状态,属于平衡状态,所以受到的是平衡力,摩擦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瓶子的重力的大小为8N,所以摩擦力也是8N,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
故答案为:8;竖直向上。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摩擦力和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是解答的关键。
43.【分析】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摩擦力。
【解答】解: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可知,行李箱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处于受力平衡状态,没有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不受摩擦力作用。
故答案为:不受;行李箱和传送带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点评】本题考查了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接触、形变、粗糙、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44.【分析】(1)从速度图象中分析0﹣2s时物体的速度大小即可得出当t=1s时物体所处的状态;
(2)首先从速度图象中4﹣6s得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然后对应的从F﹣t图象中得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
【解答】解:(1)由丙图知:0﹣2s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零;则当t=1s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推力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故物体受到的推力F等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即摩擦力为2N;
(2)2s~4s物体加速运动,合力方向向右,推力大于摩擦力;
由丙图知:4﹣6 s时,物体匀速运动,由乙图知:4﹣6s内,推力:F=4N,由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作用,由平衡条件得:f=F=4N;
2s~4s物体加速运动时,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滑动摩擦力不变,为4N;
故答案为:静止;2;大于;4;4。
【点评】v﹣t图象、F﹣t图象相结合,判断出物体各段运动状态,根据平衡状态中二力平衡找出力的大小是本题的关键所在。
45.【分析】(1)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解答】解:(1)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因为木板水平向左运动,所以,木块相对木板来说是水平向右滑动了,因此它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2)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因此拉动速度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会变化。
故答案为:水平向左;不变。
【点评】此题考查滑动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是解答此题关键。
46.【分析】(1)该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p=求出该物体对桌面的压强。
(2)将阴影部分切除,根据p=可知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变化。
【解答】解:(1)长方体对桌面的压力为:F=G=8N;
长方体对桌面的压强为:p===400Pa。
(2)在水平面上压力等于重力,若将图中阴影部分切除,长方体的重力减小,对桌面的压力减小;
设长方体的底面积为S,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S′,没切除时,长方体对桌面的压强:p=,因为S′<S,所以>﹣﹣﹣﹣﹣①
当切除该物体右边的阴影部分,设剩余部分的重力为kG,则受力面积为kS,物体对桌面的压力F′=kG,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为:p′==﹣﹣﹣﹣﹣②;
由①②可知,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会变小。
故答案为:400;变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压强的计算及大小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利用好公式p=,将两次压强的大小均与比较。
47.【分析】托里拆利实验最早测出了大气压的数值;
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有关:海拔高度越高,大气压越小;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解答】解:
最早测出大气压数值的科学家是托里拆利;
高山上普通锅煮不熟饭,是因为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小。普通锅密封性能差,从而使锅内水的沸点小于100℃。
故答案为:托里拆利;小;小于。
【点评】本题考查了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名称、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大气压的应用,考查的是基础知识,是一道基础题。
三.作图题(共1小题)
48.【分析】根据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画出边缘的两条光线,即青蛙看到的范围。
【解答】解:图中A点是青蛙的位置,将A点与井口左边的端点和井口右边的端点相连成一直线,然后在直线上标出箭头,即得到两条射向青蛙眼睛的光线,这两条光线就决定了青蛙的观察范围。如下图阴影部分所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比较简单,是一道基础题。
四.实验探究题(共8小题)
49.【分析】(1)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光的传播路径我们看不见,可通过一些方法间接看到,如通过水雾、烟雾等,这里用光屏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也是通过“平”的光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2)根据光的反射规律:三线共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可做出解答。
(3)根据题目中: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告诉的信息,可以得到此题的答案。
【解答】解:(1)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屏表面凹凸不平,光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从图中可以很清晰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因此光屏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还可以利用可折转的光屏确定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光屏还可以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
(2)当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呈现反射光线的F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F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但是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仍然在同一平面内。
(3)由让光线沿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可知,将反射光线改为入射光线,光路图照样成立,体现了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漫;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不能;在;(3)可逆的。
【点评】此题要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要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要验证一个现象是否必须在某一条件下才能成立,实验时只要让这一条件不满足,观察是否出现这一现象即可。
50.【分析】(1)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和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②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③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2)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像与物体的变化方向恰好相反。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
【解答】解:(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并移动光屏,直到白纸上的光斑最小,这个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到焦点的距离为11.0cm,则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
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把蜡烛从远处向凸透镜远离时,物距在不断增大,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所以当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变小。
(2)蜡烛在燃放中不断缩短,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央,可向上移动光屏;或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
(3)近视眼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蜡烛向左远离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11.0;放大;投影仪;左;变小(2)下;(3)左。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焦距的测量及对实验的操作能力,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做到灵活应用。
51.【分析】(1)根据公式v=,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
(2)若要计时方便,应让下车下滑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
(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2mm,sBC为小车在B、C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tBC由B、C两点的时刻之差求出;sAC为小车在A、C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tAC由A、C两点的时刻之差求出;用公式v=计算平AC段均速度;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缓一些。
(3)由图知,sBC=60.0cm﹣10.0cm=50.0cm,tBC=15:35:23﹣15:35:22=1s,
sAC=100.0cm﹣10.0cm=90.0cm=0.90m,tAC=15:35:23﹣15:35:20=3s,
vAC===0.3m/s。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v=;刻度尺;秒表;(2)缓;(3)50.0;1;0.3;(4)大。
【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测量过程中注意时间与路程的统一。
52.【分析】(1)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先调节游码,再调节平衡螺母;
(2)左盘中物体质量等于右盘中物体质量与游码读数之和;
(3)根据丙图示数,求出增加的质量;增加的质量与金属块排开的液体的质量相等,从而求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蜂蜜的密度;
(4)根据质量和体积的变化分析。
【解答】解:(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调节横梁使天平平衡;
(2)由图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烧杯与蜂蜜的总质量m总=100g+20g+2.4g=122.4g,
(3)金属块排开的蜂蜜的质量为:m=150.4g﹣122.4g=28g=0.028kg;
排开的蜂蜜的重力即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为:F浮=G=mg=0.028g×10N/kg=0.28N;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蜂蜜的密度为:
ρ===1.4×103kg/m3=1.4g/cm3;
(4)测出同种蜂蜜和玻璃杯的总质量后,将浓稠粘滞的蜂蜜沿量筒壁缓缓倒入量筒内测量体积,此时会有一部分蜂蜜粘在量筒的内壁上,使得测量的体积偏小,根据密度公式可知,密度会偏大。
故答案为:(1)0;(2)122.4;(3)1.4;(4)偏大。
【点评】本题综合探究了物体密度的测量,同时考查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能求出浮力的大小是解题的关键。
53.【分析】(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一侧时,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
(2)空玻璃杯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3)本实验的难点在于没有量筒,无法直接测出石英粉的体积,因此,可考虑借助已经密度的水,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求出水的体积,从而得出石英粉的体积;至于石英粉的质量则可以将其装入玻璃杯中,通过天平直接测量出,再减去空杯的质量即可。最后利用密度公式推导出石英粉密度的表达式;
(4)石英粉装入玻璃杯中时没有压紧,则测得石英粉的体积将偏大,测得石英粉的密度会偏小。
【解答】解:(1)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
(2)空玻璃杯的质量:m=20g+5g+2.4g=27.4g;
(3)根据等效替代法的测量思路,在给玻璃杯装满石英粉后,应测出玻璃杯和石英粉总质量,记作m1;
(4)根据杯子的容积不变,可将石英粉倒出,再装满水,同样测出玻璃杯和水的总质量,记作m2;
(5)根据测量结果,石英粉的质量m=m1﹣m0;石英粉的体积就等于水的体积,V=,将石英粉的质量和体积,代入密度的公式得:
ρ==ρ水。
(6)若小明在(3)中将石英粉装入玻璃杯中时没有压紧,则测得石英粉的体积将偏大,由ρ=可得,测得石英粉的密度会偏小。
故答案为:(1)右;(2)27.4;(3)玻璃杯和石英粉的总质量;(4)玻璃杯和水;(5)石英粉密度的表达式ρ粉=ρ水.(6)小。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这里合理运用等效替代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这也是实际应用中较为常见和实用的一种方法,值得我们好好掌握。
54.【分析】(1)小车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由静止下滑,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
(2)在速度相等时,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
(3)根据实验现象推理得出结论;
(4)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解答】解:(1)该实验中,为保证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需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下滑;
(2)毛巾接触面粗糙程度最大,木板接触面粗糙程度最小,比较甲、乙、丙三次实验,发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就越远,说明小车运动的速度改变得越慢;
(3)对此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如果水平面光滑,小车在运动时不受阻力,则小车将运动的无限远,小车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4)实际中不存在物体不受力的情况,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来验证,但是个正确的定律,故D正确。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速度;(2)慢;(3)做匀速直线运动;(4)D。
【点评】本题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要掌握实验的现象及结论,知道在此基础上经过推理可得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解此类问题一定要注意思考实验的意义,并能根据所学的其他物理知识分析解决本实验中相关的实验现象。
55.【分析】(1)小卡片质量比较小,重力比较小,可以忽略小卡片的重力;
(2)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小卡片上受到的两个拉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是验证不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是否平衡;
(3)为了验证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则小卡片上受到的两个拉力应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据此可知下一步的操作;
(4)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根据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分析小明与小华的实验设计的优劣。
【解答】解:
(1)实验中选择小卡片,小卡片的重力很小,可以忽略小卡片的重力;
(2)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两个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小卡片运动,说明小卡片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则小卡片上受到的两个拉力应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所以下一步的操作是:将卡片从中间剪开;
(4)如图乙所示的实验,木块在桌面上受摩擦力作用,摩擦力对实验影响较大,而甲实验不受摩擦力的影响,因此甲实验优于乙实验,故选A。
故答案为:(1)不考虑;(2)不能;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3)将卡片从中间剪开;(4)A。
【点评】探究平衡力条件的实验要尽量简化实验,用静止状态来代替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用空中悬着的小卡片代替放在水平桌面的物体,简化实验,便于操作。
56.【分析】(1)木块只有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才等于受到的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据此分析回答;
(3)分析甲乙、乙丙图中控制的量和改变的量,得出研究内容;
(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答题;
(5)根据图示实验装置分析答题。
【解答】解:
(1)实验时为了测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应使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此时滑动摩擦力与拉力的大小相等;
(2)甲、乙两图,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乙的压力大于甲的压力,乙图摩擦力大于甲图摩擦力;甲、丁两图,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甲的压力大于丁的压力,甲图摩擦力大于丁图摩擦力;
乙、丙两图,压力相同,丙比乙接触面粗糙,丙图的摩擦力大于乙图摩擦力;所以丙图的摩擦力最大;
(3)甲、乙两图,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乙比甲的压力大,研究的是摩擦力与压力有关;
乙、丙两图,压力相同,丙比甲接触面粗糙,研究的是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4)由图甲、丁所示实验可知,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而物体间的压力不同,由于没有控制物体间的压力相同,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5)由图戊所示实验可知,拉动木板时物块保持不动,物块处于平衡状态,滑动摩擦力等于测力计的拉力,实验时不一定匀速拉动长木板。
故答案为:(1)水平;(2)丙;(3)甲、乙;乙、丙;(4)大于;错误;(5)不一定。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现象分析,知道实验原理、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清楚图示实验情景即可解题,熟练应用控制变量法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五.计算题(共3小题)
57.【分析】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25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25s的时间;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15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解答】解: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25s=85m;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15s=51m;
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51m=34m;
这34m共用了:t′=△t﹣+=0.9s﹣0.25s+0.15s=0.8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42.5m/s。
故:(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85m;
(2)汽车的速度为42.5 m/s。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找到对应的路程和时间,这是一个难点。
58.【分析】(1)由公式s=vt分别求出汽车和声音通过的路程,声音传播的路程与车行驶的路程之差为司机听到回声时车距高山距离的2倍,据此求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的距离;
(2)知道汽车距山的距离和车速,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t=可以求出汽车行驶的时间。
【解答】解:
(1)由v=可得,3s内车行驶距离:
s车=v车t=20m/s×3s=60m,
3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3s=1020m,
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的距离:
s=(s声﹣s车)=×(1020m﹣60m)=480m;
(2)由v=得汽车到达山脚需要的时间:
t′===24s;
答:
(1)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480m;
(2)还要24s才能开到山脚下。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弄清楚距离关系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59.【分析】(1)已知正方体木块的边长,可以计算出体积(排开水的体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所受浮力;
(2)木块受浮力等于拉力加上重力,据此求绳子对木块的拉力;
(3)根据物体漂浮条件得出细线剪断后,木块受到的浮力,然后根据F浮=ρ水gV排求出木块排开水的体积,总体积减去排开水的体积即为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
【解答】解:(1)由于木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所以V排=V=(10cm)3=1000cm3=1×10﹣3m3,
木块所受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1×10﹣3m3=10N;
(2)根据G=mg和ρ=可得,木块的重力:G木=mg=ρVg=0.6×103kg/m3×1×10﹣3m3×10N/kg=6N。
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可知,木块受到重力、浮力和拉力的作用,
根据力的平衡可知,F浮=F拉+G,
所以,绳子对木块的拉力:F拉=F浮﹣G=10N﹣6N=4N;
(3)细线剪断后,当木块静止时,木块处于漂浮状态,则F浮′=G=6N,
根据F浮=ρ水gV排可得,木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6×10﹣4m3,
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V露=V﹣V排′=1×10﹣3m3﹣6×10﹣4m3=4×10﹣4m3。
答:(1)木块所受的浮力大小为10N。
(2)细线的拉力大小为4N。
(3)细线剪断后,当木块静止时,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为4×10﹣4m3。
【点评】木块在水中的浮力要利用浮力的公式来计算,木块漂浮时的浮力要利用漂浮的条件来求,注意公式的选择,因此,解题时选对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解答题(共1小题)
60.【分析】(1)分析图示情景,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答题。
(2)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应控制液体密度相同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分析图示情景,然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实验序号。
(3)物体浸没在水中时,物体的重力与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4)由浮力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即物体的体积。
【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在实验③④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液体种类不同,液体密度不同,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同,因此由实验③④,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2)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应控制液体密度相同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由图示实验可知,实验②③符合要求。
(3)由图①所示可知物体的重力G=4N,由图③所示可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3N,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F浮=G﹣F=4N﹣3N=1N。
(4)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
则物体体积V=V排===1×10﹣4m3=100cm3;
故答案为:(1)液体密度;(2)②③;(3)1;(4)100。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清楚图示实验情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2/3/3 11:38:41;用户:因材教育;邮箱:307053203@qq.com;学号:399415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重点难点考点复习试卷附详细解析(自组卷共50题)强烈推荐学生版,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复习试卷附详细解析学生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复习试卷附详细解析-教师版,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