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记叙文阅读(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记叙文阅读
一.试题(共15小题)
1.(2021秋•武隆区校级期末)阅读孙道荣的《在没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乡的客人》一文,完成问题。
①老家亲戚的孩子结婚,遨请他去喝喜酒。他欣然应允。
②回到了故乡,从车站走出来,他却有点恍惚了,喜宴是明天,他不知道是直奔亲戚家好,还是该先找个酒店住下,明天再赶过去?
③这是母亲过世后,他第一次返乡。父亲早年就过世了,3年前,母亲也走了。
④办究母亲的丧事,他在县城的妹妹家小住了几日。临别时,妹妹对他说:“哥,以后回来你就上我家住吧。”当时他点点头。
⑤但是,当他再次回来,站在熟悉又陌生的车站出口,他忽然发觉,自己不知道该往哪去了。
⑥以前当然不是这样。
⑦父母在时,每次回来,不管多晚,他都不担心,他会打个车,直奔县城20里外的家,那个他从小长大的乡村。
⑧有时候,他会提前告诉父母他要回来;有时,他也会忽然就出现在了家门口,让父母又惊又喜,嗔怪他搞突然袭击。
⑨也有时候,他并不急于回家,先到县城的妹妹家歇个脚,然后,再和妹妹全家,一大帮子人,浩浩荡荡地回乡。
⑩一到村头,就看见了手搭额头眺望的老母亲,露水打湿了她的裤脚,天知道她从几点就站在村口了,一定是妹妹提前告诉了老母亲。
⑪每次这样兴师动众地回来,陈旧的老宅,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老宅只在他们回来时,才再一次呈现出欢乐、饱满的样子。
⑫这才是他熟悉的老宅的味道,家的味道。
⑬但这一次,他恍然不知去处。
⑭他自然还可以像以往那样,先到妹妹家去。他和妹妹很亲,妹妹的儿女也和他这个舅舅很亲,但是,那终归是妹妹的家。
⑮以前落个脚,甚至小住几日,都没有关系,因为他是有自己的家的——父母在家里等着他,他随时可以回家。
⑯现在,再去妹妹家,就只能住那儿了,而不是中转一下,他真正成了一个借居的客人。想到这里,他突然提不起兴致去妹妹家。
⑰还是先回老屋看看吧。
⑱他在心里,用了老屋这个词,而不是家。父母不在了,那里也不是家了。
⑲他叫了辆车,回到老屋,对司机说,你在路边等等我,我还要回城的。老屋的一个墙角,已经坍塌。母亲去世后,他和妹妹们将母亲的遗物整理好,锁上门,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⑳他绕着老屋转了几圈,残破的老屋,和心中那个家,一起坍塌一地。
㉑在村口,他遇见一位邻居。邻居说:“回……”话说了一半,又咽了回去,变成了邀请:“要不,上我家坐坐吧。”
㉒他谢了乡邻,那一刻,他意识到,对这个从小长大的村庄来说,他是客了。
㉓他乘车回了城,入住一家酒店。
㉔犹豫了一下,他还是给妹妹打了电话,告诉她,他在县城,住在某某酒店。妹妹嗔怪说:“住什么酒店,咋不来家里住?”他讪笑无语。妹妹又说,“那你过来吃晚饭吧。”他答应了。
㉕在妹妹家楼下,遇见了买菜回来的妹妹。邻居看看他,对妹妹说:“家里来客了?”妹妹立即说:“什么客,我哥!”
㉖妹妹的话,让他感动,可是,他知道,那个邻居说的没错。
㉗在妹妹家,他是客;在故乡,他也是客。
㉘那天晚上,他喝了不少。回到酒店,迷迷糊糊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问:“爸,你明天在家吗?我们回家来哦。”他告诉儿子:“我回老家了,但是,你妈在家呢。”
㉙放下电话,他泪流满面。
㉚在家乡,他已是客了。但是,只要他在,妻子在,远方的家就还是儿子的家呢!
(1)根据文章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回老家情形
亲人态度(反应)
以前
提前告诉父母
/
①
②
和县城的妹妹全家浩浩荡荡回乡
母亲在村口眺望
现在
恍然不知去处;回老屋看看后入住酒店,打电话告知妹妹。
③
(2)按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①也有时候,他并不急于回家,先到县城的妹妹家歇个脚,然后,再和妹妹全家,一大帮子人,浩浩荡荡地回乡。(请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每次这样兴师动众地回来,陈旧的老宅,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3)结合全文,请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文中的“他”所经历的或许是很多人所经历的,内心的酸楚皆源于光阴在跑,皆缘于父母在老。
B.妹妹嗔怪说:“住什么酒店,昨不来家里住?”妹妹之所以嗔怪,是因为住酒店需要花钱,在妹妹家里住则可以省钱。
C.“他绕着老屋转了几圈,残破的老屋,和心中那个家,一起坍塌一地。”这句话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去世后他再回老家时悲伤失落的复杂心境。
D.文章采用插叙的记叙方式,交代了母亲在世时他回老家的情形,与母亲去世后再回老家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5)下面是摘选的部分网友对本文的留言,请你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自选角度,写下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留言。
路无止境:这是每个人终将面临的事实,或早或晚而已!故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希望大家都珍惜有父母的日子,不要等到无家可归时才后悔自己没有好好陪伴父母!
海阔天空:老家是一个能让人忘掉所有,回归淳朴的地方;一个能让人找回初心、回归心灵的地方……再美的风景,再好的住处,再香的美食,都抵不过老家的容貌!
守护者:这是多少从农村努力奋斗到城市里人们的同感啊,我们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在努力,殊不知不经意间我们成了故乡的客人,“独在家乡为异客”的客人!
你的留言:
2.(2021秋•西峡县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夜行
薛培政
①“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就像被水洗过一样……”九十多岁的凤山爷,说起1941年白露前夜的月亮,依然啧啧称奇。
②1938年的秋天,为了抗日,八路军来到了鲁中南地区,我就担任了地下交通员。
③那天刚擦黑,镇上开羊肉馆的刘大眼来了,他是我的上线。一看他眨着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我就知道,有任务了。他摸出一张二指宽的纸条,交代我,务必在天亮前送到部队首长手中。我抽了袋烟,琢磨一下行程,向婆娘交代几句,就出发了。
④按说六十多里路,天亮前赶到不算啥,但自从鬼子来了之后,就在路上修了很多据点,国民党的部队也陆续进驻城西和南边的山区。方圆几十里的地盘上,日军、伪军、国民党、土匪盘根错节,敌我难辨。要将情报安全送到,就难了。
⑤出村后,大路不敢走,便疾步钻进了村南的野猫沟。
⑥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行极为不利。为了隐蔽,我顺手拔草编了个草帽戴在头上,悄悄前行。还好,一路上,除了几声狼嚎,也还顺利。
⑦从沟里出来,要过一个三岔路口,这是进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各路武装经常出没的地方。我躲在庄稼地里仔细观察,见没有动静,就想快速通过——没走几步,忽然看到西边路上有个人影一晃,我惊得头皮一麻。
⑧站在明处的我,躲是躲不过去了。定了定神,小声朝那边喊道:“兄弟,都是过路人,出来吧!”
⑨不一会儿,那人站到我面前,庄稼人打扮。对方先开口了:“这位大哥,半夜三更,要去哪儿啊?”
⑩“唉,老娘病了,要去水泉村抓药哩!”我看了对方一眼,“这位兄弟是——”
⑪“俺是沟北刘家坡的,驴跑了,出来找驴哩。您从东边来,有没有看见大灰驴啊?”
⑫“没有啊,要不您再找找?”我想尽快甩掉对方,离开此地。
⑬“哦,那我再往前找找。”说罢,便朝南边那条小路上走去。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也是我要走的路啊,怎么办?改道已经来不及了:“正好,我也走这边,咱俩就做个伴吧!”
⑭“那好,大哥请!”望见他不经意的一个手势,我就对他不敢小觑了。
⑮半夜了,月亮依然亮得让人晃眼,青纱帐边的小路上,虫子忽近忽远地叫着。不明身份的结伴同行,非但没觉得壮胆,反让人心里发毛。每走一段路,他或说脚心被石头硌了一下,装作磕鞋;我或埋怨裤子被露水打湿,要拧裤腿。我俩心照不宣,变换着行进的位置,谁走在前面,都用余光左右扫视,提防来自背后的袭击。
⑯突然,“扑棱棱”一响,几只野鸡腾空而起!霎时,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时朝腰间摸去。虽虚惊一场,彼此已多少猜出了对方的身份,相互对视一眼,继续赶路。
⑰走出青纱帐,停下脚步,趴在草丛中,仔细观察周围动静。南边村口新建的炮楼上,探照灯照来照去;东边大路上,摩托车“突突”地来回穿梭。只有西边一片寂静,只能从西边绕过去了。我朝他使个眼色,他会意地与我同时起身,悄然向西摸了过去。
⑱原来,西边不远处是一条深沟,站在沟边朝下看,深不见底,只见他紧紧身上的衣服,沿着沟边滚了下去。我正惊讶,就听见他在下面小声喊道:“下来吧。”我也照他的姿势,下到沟里。
⑲穿过那条深沟,又前行十几里山路,在一个岔路口,他向我抱拳拱手告别。我沿路向东去,他朝西进山了。
⑳月亮偏西,天快亮时,我终于赶到了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便加快脚步朝前奔去。
(选文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从情节上看,文中多处埋下伏笔,请找出一处,简要分析其作用。
(3)第⑥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4)小说中作者是怎样塑造“同行者”的?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2021秋•栾城区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葵花
①这是一个乡下女孩的名字。大多数的孩子们不能理解:一个城里的女孩,怎么起了一个乡下女孩才会起的名字?
②这是一个长得干干净净的女孩,文静而瘦弱的女孩。
③这个女孩没有妈妈。妈妈两年前得病死了。爸爸要到干校,只好将她带在身边,一同从城市来到大麦地。除了爸爸,她甚至没有一个亲戚,因为她的父母都是孤儿。爸爸无论走到哪,都得将她带在身边。
④刚来的那些日子,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
⑤好大一个芦苇荡啊!
⑥好像全部世界就是一个芦苇荡。
⑦她个子矮,看不到远处,就张开双臂,要求爸爸将她抱起来。爸爸弯腰将她抱起,举得高高的:“看看,有边吗?”
⑧一眼望不到边。
⑨那是初夏,芦苇已经长出长剑一般的叶子,满眼的绿。
⑩爸爸曾经带她去看过大海。她现在见到了另一片大海,一片翻动着绿色波涛的大海。这片大海散发着好闻的清香。她在城里吃过由芦苇叶裹的粽子,她记得这种清香。但那清香只是淡淡的,哪里比得上她现在所闻到的。清香带着水的湿气,包裹着她,她用鼻子用力嗅着。
⑪起风了,芦苇荡好像忽然变成了战场,成千上万的武士,挥舞着绿色的长剑,在天空下有板有眼地劈杀起来,四下里发出沙拉沙拉的声音。
⑫一群水鸟谅恐地飞上了天空。葵花害怕了,双手搂紧了爸爸的脖子。
⑬大芦苇荡,既吸引着葵花,也使她感到莫名的恐惧。她总是一步不离地跟随着爸爸,生怕自己被芦苇荡吃掉似的,特别是大风天,四周的芦苇波涛汹涌地涌向天边,又从天边涌向干校时,她就会用手死死地抓住爸爸的手或是他的衣角,两只乌黑的眼睛,满是紧张。
⑭爸爸不能总陪着她。爸爸到这里,是劳动的,并且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爸爸要割芦苇,要与很多人一起,将苇地变成良田,变成一方方鱼塘。天蒙蒙亮,芦苇荡里就会响起起床的号声。那时,葵花还在梦中。爸爸知道,当她醒来看不到他时,她一定会害怕,一定会哭泣。但,爸爸又舍不得将她从睡梦中叫醒。爸爸会用因劳动而变得粗糙的手,轻轻抚摸着她细嫩而温暖的面颊,然后叹息一声,拿着工具,轻轻将门关上,在朦胧的曙色中,一边在心里惦着女儿,一边与很多人一起,走向工地。
⑮在这整整一天的时间里,葵花只能独自走动。她去鱼塘边看鱼,去食堂看炊事员烧饭,从这一排房子走到另一排房子。大部分的门都锁着,偶尔有几扇门开着:或许是有人生病了,或许是有人干活的地点就在干校的院子里。那时,她就会走到门口,朝里张望着。也许,屋里会有一个无力却又亲切的声音招呼她:“葵花,进来吧。”葵花站在门口,摇摇头。站了一阵,她又走向另外的地方。
⑯有人看到,葵花常常在与一朵金黄的野菊花说话,在与一只落在树上的乌鸦说话,在与叶子上几只美丽的瓢虫说话……
⑰晚上收工,常常已是月光洒满芦荡时。昏暗的灯光下,当爸爸终于与她会合时,爸爸的心里会感到酸溜溜的。爸爸就让葵花枕在他的胳膊上,给她讲故事。屋子外面,芦苇被风吹得沙沙作响。离开爸爸,已经一天了,她会情不自禁地往爸爸身上贴去。爸爸也会不时地用力接抱一下她,这使她感到十分的惬意。熄了灯,父女俩说着话,这是一天里最温馨美好的时光。
(1)结合第④~⑩段内容,说说芦苇荡有什么特点让葵花充满了新鲜感。
(2)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起风了,芦苇荡好像忽然变成了战场,成千上万的武士,挥舞着绿色的长剑,在天空下有板有眼地劈杀起来,四下里发出沙拉沙拉的声音。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儿童视角描写生活,描绘了一段特定时期的自然风物和社会人情。
B.作者的语言带有人物的个性和温度,朴实自然又清新灵动,具有散文的韵味。
C.文中的爸爸带着女儿从城市来到乡下,面对命运的起伏淡然而坚韧。
D.葵花常常与野菊花、乌鸦、瓢虫说话,表现了爸爸对无人照看的女儿特别放心。
(4)小说的结尾写道:“熄了灯,父女俩说着话,这是一天里最温馨美好的时光。”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4.(2021秋•桃城区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时光中的外祖母
①我靠在外祖母身上,椅子摇摇晃晃的,我往下靠的时候,还担心它随时会被我压垮。外祖母今年95岁了,她那曾慈爱注视着我的双眼此刻正耷拉着,眼皮几乎要合上。我凑到她耳边轻声问道:还记得我吗?她睁大眼睛看了看我,点了点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句询问已经成了不常来的访客的开场白。慢慢淡忘掉的人和事,与原本中气十足的嗓门一道,被打包好扔进匆匆时光。
②之前,外祖母还能走动的时候,常喜欢从房间走到客厅,听大家热热闹闹地说话,感受屋子里的烟火气。但慢慢地,年龄的增长让她变得力不从心,走动时双腿好似支撑不住她重量一样打着颤,有几次甚至摔倒在地上,把全家老小都吓了一大跳。
③或许是意识到自己给大家带来了麻烦,外祖母后来只是一天到晚坐着,坐在房间角落的长椅上,打量着她几十年来饮食起居的这一方小天地。随着她的目光流转,好像每一片瓦片、每一面墙壁、每一块地砖都睁开眼睛活了起来,叽叽喳喳地打开了话匣子,聊起许多早已被时光长河裹走的前尘往事。我旁观着这份无声的热闹,又过了许久,一声微弱的叹息闯进我的脑海中。
④一天到晚只呆坐在房间里,大家担心她太无聊,于是将她平日里坐的长椅调换了方向,放在房间门口。到了晚上,人们散坐在客厅开始喝茶聊天,外祖母也在喧闹人群的簇拥下眯起了眼,打起了盹。脸上皱纹如沟壑连绵,黑斑好像比我上次来到时看到的还要多,一头银发在灯光照射下闪着微光,宣誓着属于它们的主权。她很快睡着又很快醒来,念叨着要喝水。我拿着碗一勺一勺地喂她,她只喝两三勺,但喝得很快,神色很像小孩子,但脸庞是干瘪的。小孩子长大,脸颊像是只气球被缓缓打上了空气,而当人慢慢变老,气球仿佛一下子气太足了爆开来,把圆润撕扯得支离破碎。
⑤我听见大家在讨论照顾外祖母的不易,白天如同没有人注意到的小孩子,发了一个又一个脾气想得到大家的关注,不是吵着要喝水就是要上厕所,晚上得到大家的陪伴后心满意足地安分下来。过了一会儿,不知道被什么话题戳中了笑点,又开始大笑起来。无奈与欢悦交织在这小屋中,在某一隅唤出了一只精灵,叩开了外祖母紧闭的眼帘。那精灵又忽地溜走。看不见到访的人,帘子又被缓缓降下。
⑥爸妈和我说,我小的时候,外祖母常来陪我,走一段远远的路,带我出门买玩具、看风景。他们还说,我小的时候有一次拿石头把外祖母的头上砸出了一个大包,让大家都着急得不得了。可是我都记不起来了,只有留存下来的一些照片,让我得以回溯那段被外祖母带大的童年。我所就读的小学离外祖母家只有几步之遥,放学后我常在那里等着妈妈下班了开着摩托来领我回家。我记得起妈妈摩托车发动机的声响,常在外祖母面前炫耀,她也不觉得厌烦,每次都夸奖我,好像每一次听我说起这件事,都如第一次般新鲜。
⑦我慢慢长大,背起行囊离开小岛去读书。家离学校很远,往往几个星期才回家享受一个短短的假期,自然也不再经常去外祖母家走动。她的腿脚也没之前那样利索,在我没意识到的时候,衰老在她的血液里、筋骨里生根发芽。当我回过神来时,原来已过了这么久……
⑧外祖母的鼻息逐渐放慢,似乎已经睡熟了。脸上的皱纹翕张着,好像随着每一次呼吸嵌得越来越深。我站起身,将外祖母连同她身上的被子一并抱回床上。拉上蚊帐,仿佛为这一方天地轻轻地关上了门。门外是挡不住的春去秋来,鸟叫声、蝉鸣声、落叶声、刮风声,一股脑顺着缝隙偷溜进门里,去往老人梦中的世界。
⑨我忘掉了过往与她相处的点滴细节,但忘记不了的是她对儿孙的疼爱和牵挂。不论何时,子孙们总会为她殷勤守候,让外祖母安然入梦。
(1)阅读选文,请概括文中写了“我”对外祖母的哪些“殷勤守候”。
(2)请对选文中加横线句子进行赏析。
①随着她的目光流转,好像每一片瓦片、每一面墙壁、每一块地砖都睁开眼睛活了起来,叽叽喳喳地打开了话匣子,聊起许多早已被时光长河裹走的前尘往事。
②小孩子长大,脸颊像是只气球被缓缓打上了空气,而当人慢慢变老,气球仿佛一下子气太足了爆开来,把圆润撕扯得支离破碎。
(3)选文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
5.(2021秋•婺城区期末)当代小说阅读。
暖姜
王水玲
把姜袋子拽进过道,小暖出了一身汗。平时都是老韩扛进来,这次自己弄,才知道这么重。
小暖的店设在一楼,四张床位用拉帘隔开,挤挤巴巴的。本来是分散在两层楼的,一个人实在照顾不过来,又舍不得花钱雇人,就把二楼转租了。
租二楼的人姓韩,是个大老粗,识字不多,又有点风湿病,厂子里不好找活儿,就搞起了三轮车拉货。老婆跑了多年,他就一个人带着闺女来县城念书。小暖听说了,找到他,把二楼赊账转给了他。
小暖的理疗店和别人不一样。艾灸用姜,推拿也用姜,而且用的量大。最受顾客青睐的督脉灸,一人一次就是十斤。她没空去批发就委托老韩去买,按里程付他运费。最后这个月,她干脆让他记着账,年底一块儿清算。
每天不等天亮,小暖就蹲在过道里,趁顾客还没到来,一块一块地,挨着刮姜皮。姜皮要不刮去直接打出来,会省很多功夫,姜磨碎了都是黄灿灿的,根本看不出有皮没皮,也没几人知道姜皮性凉,去了效果更好。可小暖宁愿晚睡早起,也不肯偷这个懒。大伙儿不嫌路远店偏,大老远跑来照顾自己,说啥也不能对不起他们。
丈夫没了,闺女在职业学院上学,小暖自己守着这个店。她浑身都是劲儿,能同时照管四张床。其中三人进行督脉灸,一人做推拿。这边微波炉打热姜末,厚厚铺匀了,燃上摆好的艾柱,再赶到那边,拍上姜汁做推拿。
这边喊:“暖老板,这柱艾好像灭了呀。”小暖停下推拿,快速跑过来,钻进布帘,夹下艾灰,把艾绒攥瓷实了,重新续上、然后再跑回那边继续推拿。就这样,推拿经常因此中断,艾灸也时常接不上火。同行不能理解的是,顾客没有一人嫌耽误时间,小暖店里人总是满满的,还经常需要提前预约。
那天飘着雪花,老韩拉回姜来,腿跛得厉害,脸也像只紫茄子。小暖说:“天冷,出门的人少,这会儿有时间,咱就试次艾灸吧,韩哥。”
老韩沉默着,没吱声。
“我一分钱都不会少要的,韩哥放心吧。”小暖低着头说。
推拿经络半小时,艾灸补阳一个小时,等待毛孔收缩还要半小时。艾灸一次用去了大半个上午,老韩很心疼工夫。他活动下身子,腰腿确实热乎,也软和了许多。
她告诉他,先不用付钱了,临过年的时候,和租金一块儿算。
进了腊月,天特别冷,小暖店里更忙了,顾客都约下去好几天。人多,姜用得就多,小暖和老韩更加地勤奋。
连续好多天,很晚才能歇下,小暖浑身酸疼得厉害,胳膊腿儿咋也搁不到床上去。即便背着房子贷款,也不能累死,没成人的闺女还需要照顾呢。明天二十八了,说啥也不干啦。
一大早,她过来收拾东西,发现老韩的三轮早停在门口,昨晚忘了告诉他今日歇业啦。
老韩不下车,只喊小暖自己接姜。小暖拽死拽活地拖进楼里,直喘粗气。她估计老韩风湿犯狠了,赶着跑出来,推说自己扭了腰,请韩哥下来帮个忙,就耽误他一会儿工夫。
老韩犹豫了好一阵子,慢慢推开车门。左脚刚一落地,就倏地缩了回去,仿佛踩到钉子,人也差点跌倒了。他左脚肿成了发面馒头,袜子筒都裂开了口子。
“韩哥,咱很该做次艾灸啦。”她把“很”字咬得很重。和往常那样,她塞过几个包子,说今早没吃完,中午不想吃,让他帮忙解决了。老韩没有推辞。他一瘸一拐地返回二楼,提下来一袋大米和一副对联,然后吃力地爬上床去。
小暖正用微波炉热姜,她转过头说:“我有大米,不要花钱啊韩哥。”
“没……没花,免费的,上级走访给的。”
小暖顿了顿,说:“真巧啊,昨晚房东来电话,说上半年疫情影响生意,免去了二楼的房租,那韩哥的房费就不用交啦。”
“这是……真的吗?”老韩睁圆了眼睛。
“嗯,嗯。”小暖抿起嘴唇,眯着眼睛笑了。
老韩挠了下头皮,也咧开了嘴巴:“批发姜的也说,总照顾他的生意,过年了,这腊月里的姜,就不要钱啦。”
姜末热乎乎地铺上来,艾绒闪烁着火星。一层细密的汗珠,挂满了小暖的额头。老韩僵硬的身子,慢慢地软和下来。
(《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22期)
(1)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老韩沉默着,没吱声。(此时,老韩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写出此时老韩的心理。)
②“韩哥,咱很该做次艾灸啦。”她把“很”字咬得很重。(这里,她为什么要把“很”字咬得很重?)
(2)小说简要交代艾灸店的内容,而花很多笔墨对老韩展开叙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你认为选文中的小暖与《简•爱》中的简•爱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与《简•爱》的内容阐述。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通过对话描写将小说推向高潮。请认真阅读对话,探究其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6.(2021秋•永善县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每朵花本应芬芳
一帮年轻的父母聚在一起,话题不知不觉扯到孩子身上,有人提议,每个人讲个自己孩子的趣事。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要说自己的孩子的趣事,谁不是几箩筐也盛不完啊。
一位妈妈先讲了自己两岁半宝宝的故事。她说,自己的宝贝女儿非常调皮,带她的外婆根本对付不了。有一天,她正在上班,宝宝又在家里淘气了,她就打电话回去,想吓唬吓唬她,故作严肃地对她说:“你要是不乖,等妈妈回家了,一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女儿不吱声了,哈哈,一定是被唬住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女儿突然嗲嗲地说:“妈妈,你别忘了,宝宝喜欢的颜色是粉红色哦。”
多可爱的妞妞啊。众人都笑翻了。
另一位妈妈接着说。她家的宝宝,是个不到三岁的男孩,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不,问题又来了:妈妈,为什么地球在转,我们却感觉不到呢?妈妈想了想,告诉他,那是因为我们很小,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儿子说,但是我有个办法可以感觉得到它在转。说完就在原地转起了圈圈。一连转了十几个圈,最后东倒西歪地停下来了,晕晕乎乎地说,妈妈,我现在感觉到地球在转了。
多伶俐的孩子啊。众人笑得也是东倒西歪。
一个爸爸接了茬。那天,带四岁多的儿子骑车出去玩,骑到半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仲秋的雨,打在身上,已带有丝丝寒意。慌乱之中,赶紧拿出雨披穿上,怕儿子淋雨,所以,用雨披将坐在后座的儿子挡了个严严实实。儿子躲在雨披下面,两只小手将雨披撑起一角,高兴地大叫:“包头雨,今天下包头雨!”多乐观的孩子啊。众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一位妈妈笑着讲起了儿子的一桩糗事。两岁多的儿子在拉便便;突然,放了一个响屁,站在一边的奶奶故意逗他,佯装嫌恶状地问:“宝宝,你刚才是不是放屁了啊?”儿子抬起头,想了想,很镇定地回答道:“不是的。是我的屁股在唱歌呢。”
多幽默的回答啊。众人笑得前仰后合。
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交流着,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有趣,那么可爱,那么搞笑,那么温暖,孩子使他们原本炎的生活,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快乐。
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讲述。我的孩子,今年即将迎来高考,一天24小时中,除了睡觉和吃饭不得不“浪费”(儿子的原话)掉的八九个小时外,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和做题上,他甚至连和我们说句话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了。而我们,因为害怕打扰他,在家里走路都是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的。看着眼前这些年轻的父母们,我忽然想,我的儿子,在他年幼的时候,也是充满童趣,活泼、调皮、可爱、搞怪,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欢笑和温暖。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生活突然变了,变得如此沉闷,如此压抑,如此不堪的呢?
忽然明白,每一朵花,都本应芬芳、灿烂、快乐的,是我们自己先掐灭了孩子的天性,也掐灭了自己的快乐啊。那么,我眼前这些年轻的父母们,在不久之后,他们会不会也和孩子同时一步步地失去快乐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呢?
我希望永远能够嗅到花的芳香,不知道这能不能做到?
(1)用“每朵花本应芬芳”作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2)选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你要是不乖,等妈妈回家了,一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女儿突然嗲嗲地说:“妈妈,你别忘了,宝宝喜欢的颜色是粉红色哦。”
(4)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你也陷入了紧张而忙碌的备考之中了,请你谈谈你的得失。
7.(2021秋•库车市期末)
想偷一本书
王秋珍
①我想偷一本书已经很久了。
②它就放在我们办公室一位同事的桌上,每天,我都能看见它。那蓝色的封面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可是,它寂寞地呆在桌上,从来没人去翻一翻。
③有一次,我看见同事拿起了它。我正暗暗为它高兴,却分明看见我的这位漂亮的女同事,只是用书扫了扫椅子上的灰尘。别的同事走过来走过去,总是低着头忙忙碌碌。那个叫手机的玩意成了大家的最爱,谁会留意一本书呢?
④慢慢的,我看见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我还看见有好几次,漂亮的女同事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书的封面留下了一个圆圈,还带着褶皱,好像一个可怜的孩子歪着嘴巴在哭泣。
⑤我只想把它偷回家。
⑥可是,一想到偷,我的心就像要跳出胸膛。从小,爸爸就教育我,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偷大偷小都是贼。因此,我一天天地看着它,看着办公室来来往往的同事,一直不敢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
⑦可机会还是来了。
⑧那天,我打了一段文字,抬起头,蓦然发现办公室里居然只有我一个人。我按捺住狂跳的心,悄然起身,来到漂亮女同事的桌前。【A】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突然,一个声音从天而降:“你想干嘛?”我的身子斜了斜,差点跌倒。我刚想回答,却听见那人继续在说:“好啦好啦,就你会耍贫嘴。我很忙,没空和你扯东扯西的。”说话间,我看见漂亮女同事飘逸的长裙在办公室里舞动了几步,倏地飘出去了。
⑨我终于把书偷到了手。虽说窃书不算偷,我却感觉脸上有无数只蚂蚁在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文明的我居然会和“偷”这么不文雅的字站在一起。
⑩回家后,我拿出软毛巾轻轻地擦拭封面,又拿出吹风机吹那个固执的圆圈。最后,我把书的封底朝上,放在桌上,再压上了一条厚重的红木小方凳。
⑪次日,我把书拿出来,它又变成了端正的模样。【B】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
⑫我洗净双手,拿出偷来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起来。看着它们,我仿佛又走进了老时光。我看到了自己在养花种菜,在夕阳下徜徉,在厨房的油烟里战斗……
⑬是的,这是我写的书。每一个字,都像芬芳的花,让我驻足,流连。
⑭出版社只给了我50本样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当初,漂亮女同事听说我出书了,就第一时间向我祝贺并要书。没想到,她要的只是一份客套。
⑮是的,只是一份客套。漂亮女同事一直把书放在桌上,从来不曾翻上一篇。如今,她和我的其他同事们一样,一有空就刷微信看网络碎片聊明星八卦,根本没有注意到桌上少了什么。那本曾被她扫过灰尘垫过杯子的书,好像从来都不曾出现过。
⑯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
⑰某天,我终于点开一位微友问道:“你说大家喜欢读什么书啊?”“什么?书?”微友抛出两个问号,继续道,“谁还看书啊?”
⑱我仿佛听见了她在手机前的笑声。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8期,有改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蓦然
②按捺
③倏地
④徜徉
(2)“我”为什么要偷漂亮女同事的书?
(3)第⑦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A】处: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B】处: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酸酸甜甜”一词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5)第⑩段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第⑯段说“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我”为什么会感到不安?
(7)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8)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9)你也一定有自己最珍爱的书吧,请写出书的名字,并说明珍爱的理由。
8.(2021秋•息县期末)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叔叔的胎记
①多年来,叔叔一直珍藏着一个木盒子,里面是一个泛黄的日记本,日记的内容与一位叫六奶奶的老人密切相关。
②叔叔年轻时当过兵,复员后先卖了两年豆腐,后来又办起了豆制品加工厂,经过多年打拼,如今已是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的老总了。但令人费解的是,叔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亲自去沟子村卖豆腐。其实知道内情的人都清楚,叔叔的本意是去看望那位叫六奶奶的老人,是为了陪老人说说话。
③每次寒暄过后,六奶奶都会迫不及待地问叔叔:“你再仔细想想,你爹是不是卖过豆腐?”问完了,她又目不斜视地紧盯着叔叔的胸口,好像那儿藏了什么秘密。
④“大妈,您问过很多遍了,我爹没卖过豆腐。”听完叔叔的话,六奶奶脸上总是露出一副很失望的表情。
⑤六奶奶是个苦命的人,年轻时丈夫去世,她拉扯着三个孩子熬日子。有一年,闹灾荒,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那天,家里断了粮,六奶奶和三个孩子一整天都没吃东西,饿急了的三毛“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常来村里卖豆腐的外地汉子听见孩子的哭声,知道准是饿坏了,于是送来一块砖头大小的豆腐。三个孩子见了豆腐“呼”地围上来,片刻就把冰冷的豆腐抓了个精光。
⑥汉子喝完六奶奶倒下的一碗白开水,起身走了。这时,六奶奶瞅了一眼墙角的大毛,心头一动,一甩门跑了出去,她喊住了汉子,耳语几句后,汉子又折了回来。
⑦汉子留下了挑子里所有的豆腐,还留下了半袋黄豆。六奶奶将大毛交给汉子,在大毛的哭喊声中,汉子拉着他消失在风雪里。
⑧那一年,大毛才8岁。
⑨如今,二毛和三毛已各自成家,六奶奶心里却空荡荡的。尽管她天天催着二毛、三毛打听哥哥的下落,可四处都问遍了,仍然没有大毛的音信。六奶奶每天拿个小木扎坐在家门口,遇见过路的陌生人就急忙上前打听大毛的下落。可是,每次都让她失望。
⑩后来六奶奶病倒了,二毛和三毛轮流守在床前照顾。六奶奶一睁开眼,就是那句老话:“你俩记住,你哥胸前有一块红胎记!”无数次,六奶奶自言自语地絮叨:“都是娘糊涂,没问清那个汉子家住在啥地方,临死前要是能见上大毛一面,我也就知足了……”
ㅤㅤ⑪快到年底时,六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一连几天滴水未进,气若游丝。
ㅤㅤ⑫春节前,叔叔来到六奶奶家中。他扑通一声跪在六奶奶床前,大声喊道:“娘,大毛看您来了!”接着,他流着眼泪解开了上衣扣子,胸前赫然露出一块红灿灿的胎记!
ㅤㅤ⑬六奶奶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她紧紧盯着叔叔胸前的胎记,凝视许久才缓缓地闭上眼睛……
ㅤㅤ⑭其实,叔叔胸前的胎记是假的,是画上去的,他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六奶奶安心地离开。不过,有件事情却是千真万确的。在老山前线那年,叔叔和一位战友去执行一项侦察任务。任务完成了,那位战友却再也没有回来。整理战友的遗物时,叔叔收藏起他的一本日记。叔叔曾告诉我,那个战友的胸口有一块红胎记。
ㅤㅤ⑮六奶奶走的那天,哭成泪人的叔叔回来后跟我说,这么多年他终于圆了两个梦,一个梦是母亲的,另一个是儿子的。
(作者:孙玉亮。有删改)
(1)请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补充小说的故事情节。
① →六奶奶寻找大毛,结果失望→叔叔到沟子村看望六奶奶,问叔叔身世后失望→六奶奶病倒,想念大毛→② →叔叔画假胎记,圆两个梦:母亲的,儿子的。
(2)根据上下文,发挥想象,在第⑥段“这时,六奶奶瞅了一眼墙角的大毛,心头一动”后补写六奶奶的心理活动。
(3)从全文看,叔叔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说:“六奶奶走的那天,哭成泪人的叔叔回来后跟我说,这么多年他终于圆了两个梦,一个梦是母亲的,另一个是儿子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2021秋•宜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等待那只手
巩高峰
①老头没睡,还在用眼睛的余光悄悄打量我。
②我知道他在等待下手的机会。我也没睡。
③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这一点苗头我还是看得出来的。于是我暗自后悔:要是不贪图那个懒觉,早20分钟起床就能买到卧铺,何至于胆战心惊地和一个老家伙这么对峙着?
④很显然,那老头比我还有经验。因为刚才上车一落座,他竟然目不斜视地看着我,微笑着说:“你长得很像我儿子。”
⑤我在心里冷笑了一声,因为我穿西服、打领带、抱着笔记本电脑,身边还有个寸步不离的密码箱,我就像你儿子?嘀咕完之后,我顺便瞅了瞅他,灰旧夹克、两天以上没刮的胡须、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炯炯双眼。
⑥于是我没吭声,连头都没点,假装没听见。
⑦他讪讪地笑了笑,说:“我三年没见着他了,只偶尔听到他的声音。”
⑧我轻轻打了个冷战。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这老头是个很难缠的对手,一配得上老奸巨猾这个词。
⑨东奔西走,和这个行当的人打交道多了,有输有赢。但一开始就这么跟目标套近乎的,他是第一个。所以,我又瞅了他一眼。我也有两年没和父亲见面了,虽然我也偶尔给他打打电话,寄些钱。
⑩我的预感没错,熄灯后车厢里的人大都睡了,他没有。其实即使没有这种预感我也不会睡着的,我早已练就三昼夜不合眼也能神志清醒的本领。这是经验,也是饭碗。况且我怀里还有张支票,那是分公司这个季度的费用。寸步不离的密码箱不过是个道具,里面是几件换洗下来的内衣。我知道这老头是看得出来的,他那一脸沧桑就是证明。所以我能保持的,只有清醒和谨慎,然后,静静地等待那只手。
⑪我躲在外套里观察他。
⑫夜深了,四周一片漆黑,仿佛隐藏着无数索要的魔爪,敲得车窗玻璃嘣嘣作响,空气中透着阵阵寒意,好像空调不断地向车内吹着冷气。我一直紧绷着肌肉,竖立起来的汗毛往外支撑毛衣,痒痒的。久了,牙齿还开始打起架来,不知是真冷还是我太紧张。
⑬他的眼睛大多数时间望着窗外,车窗外面黑灯瞎火,亏他有这份耐心。于是我有些恍惚,冲着他这份镇定劲儿,到底我和他哪个是猎手哪个是猎物呢?
⑭他动手了。那只手有点小心翼翼,终于还是犹疑着探了过来,漫过我头顶的时候带着一道阴影,让我有些窒息。不过却没有预想中那种高明的熟练,这让我窃喜,在脑海里虚构着人赃俱获的画面。
⑮盖在身上的外套一紧,从脖子往里灌的冷风忽然就没了,我觉得像是突然钻进了被人暖好的被窝。惊讶让我努力睁大了双眼,可是外套领子遮住了我的视线。老头从我上方垂下一声细微的叹息:“唉,一个人在外面劳苦奔波的,不容易。”
⑯我赶紧闭上了眼,用了很大力气,我怕我眼中的泪水溢出来。不知怎么的,我忽然特别希望那只手能停一停,拍我两下。
(1)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一落座老人主动搭讪,我假装没听见→ →夜深了老人多望向窗外,我暗自担心→
(2)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语句有什么作用?
(3)这篇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2021秋•永顺县期末)阅读《故乡(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2)文中“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中的“偶像”是指 。“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中“手制的偶像”是指 。
(3)为什么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是“茫远”?
(4)最后一段为什么又一次写到海边月夜的景色?
(5)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含意。
11.(2021秋•义马市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一树柿子红
①那天,他路过街头,看到一位老人正在卖柿子,通红圆润的一篮柿子看起来煞是养眼。他突然有了吃柿子的兴头,他感到自己似乎有好多年没有吃柿子了,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
②他买了几斤柿子回家,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品尝,却尝不出过去那种香甜、爽口的滋味。他拿着那个咬了一口的柿子在手中翻转着看,看不出与过去的柿子有什么不同。“怎么就尝不出那种味道了呢?”
③他记得,他家门前那棵老柿子树结出的柿子就很好吃,又脆甜又爽口,那味道他至今在回味。他尤其记得,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秋阳中一颗一颗缀在稀疏、斑驳的枝叶间,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显得格外的温暖和喜庆。
④老柿子树是爷爷种下的。柿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一片绿云一样把院落遮掩在其间,露出青色的屋脊。他和邻家的孩子经常在树底下游戏,抢山羊、捉迷藏、种莲子,有时他趴在树身上,感觉树皮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爷爷的手一样温暖。当几粒星子明亮着眼睛的时候,他一家子经常在树底下吃晚饭,饭菜的香味引来了邻家的孩子,饭桌就显得更加热闹了,整个院落似乎要被孩子们的笑声哄抬起来。
⑤自从吃过柿子之后,他就喜欢上了柿子的味道。当树上的柿子长到鸡蛋大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趁着爷爷睡着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找来一根长竹竿,几个人举着往树上一阵乱捅,果子、枝叶就掉了下来,也惊动了屋里的爷爷。爷爷捡起地上的断枝、跌伤的青果,心疼地说:“这些猴崽,果子还这么小,怎么能吃啊?”“都这么大了呢,你是小气爷爷。”一群孩子嚷嚷。“不信啊,你们都来尝尝。”爷爷向着不远处的猴孩们招手。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龇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
⑥柿子成熟的季节,乡邻们都爱来他家串门,围着看这棵老柿树,啧啧称赞。这时,爷爷笑起满脸褶子,就像他喝了一点米酒的样子。柿子终于可以下树了,母亲从屋里搬出高高的长梯,父亲提着篮子小心地爬上去,一颗一颗地摘。那一树的柿子红就被装进了篮子里、竹筐里,浓缩成了一团团浓烈而腾燃的色彩,似乎聚拢了整个秋天。摘柿子的时候,邻居家也来帮忙,小孩们更是围着柿子树欢呼雀跃。这一天,院落就像过节一样闹热。爷爷一户一户上门,把摘下来的柿子,一小筐一小筐地分给左邻右舍的人家。于是,整条村巷都弥漫了柿子的清香。那时,他不明白,爷爷为什么要把自家的柿子分给别人呢?爷爷刮了一下他的鼻子说:“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一条巷弄的,就是一大屋人呢。”爷爷摸着他的头说。
⑦后来,他上学了;再后来,他去外地上学,离开了家。每年柿子成熟的季节,母亲总会托人给他捎来一包柿子,就会让他想起家乡的味道。他的室友在品尝了之后,都说他家的柿子很甜、很脆,很想和他一起去看看他家的柿子树。
⑧那个秋天,他特别想念家,想念那一树的柿子红。他径直回家,看见爷爷坐在那棵柿树下,背景是疏落斑驳的枝叶,是一树的柿子红;母亲在杂房门口喂鸡。蓦然看到他身影的那一刻,爷爷和母亲的眼里似乎一下子涌满了欣喜,看向他的目光和门前落下的阳光一样温暖,他感觉心蓬松得像天上的一朵云。
⑨在经历过若干次工作上的辗转迁徙之后,他也已然两鬓斑白。那时,爷爷老了、走了;父母老了、也走了。他忽然感觉,似乎很久没有回去过了,似乎把那个山旮旯的屋子遗忘了。在看到街头那位卖柿子的老人、尝了一口柿子之后,他突然那么强烈地想回家去看看,看看那棵老柿树。
⑩多年未回,他的面前,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窠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他站在门前,一时怔在那里,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
(1)本文由“一篮红柿子”引出回忆,围绕记忆中的“柿子树”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阅读④到⑤自然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爷爷性格特征的。
(3)本文通篇以“他”的视角来叙述,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说说使用这一人称的好处。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12.(2021秋•巴林左旗期末)阅读《听雨》,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
季羡林
ㅤㅤ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ㅤㅤ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ㅤㅤ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感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ㅤㅤ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朝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ㅤㅤ⑤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ㅤㅤ⑥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的认识,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ㅤㅤ⑦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过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直到垂暮之年,依然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大的愿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可以说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ㅤㅤ⑧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ㅤㅤ⑨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ㅤㅤ⑩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1)哪两个场景让作者“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请概括回答。
(2)请赏析第⑨段划线的句子。
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3)文章多处运用“宕开一笔”(即先腾出几笔写其他无关紧要或相反的内容)的写法,试举一例并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4)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等的态度。结合具体内容简单说说,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3.(2021秋•丰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小说的主题问题
汪曾祺
①有的作家、评论家问我,小说里边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说最重要的是思想。思想就是作家对生活的看法、感受和对生活的思索,诉诸于作品中,就是作品的主题。
②我在山东菏泽有一次讲话,讲完话之后有一个年轻的作家给我写过一个条子,说:“汪曾祺同志,请您谈谈无主题小说。”他的意思很清楚,他以为我的小说是无主题的。我的小说不是无主题,我没有写过无主题小说。
③我觉得,没有主题,作品无法贯串。主题就好像是风筝的脑线,作品就是风筝。没有脑线,风筝放不上去;脑线剪断,风筝就不知飞到哪去了。
④脑线既是帮助作品飞起来的重要因素,同时又给作品一定的制约。好像我们倒杯酒,你只能倒在酒杯里,不能往玻璃板上倒,倒在玻璃板上怎么喝?无主题就有点像把酒倒在玻璃板上。当然,有些主题确实不大容易说得清楚。
⑤综观一些作家的作品,大致总有一个贯串性的主题。比如契诃夫,写了那么多短篇小说,他也有一个贯串性的主题,就是“反庸俗”。高尔基说,契诃夫好像站在路边微笑着对走过的人说:“你们可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这就是他总结的契诃夫整个小说的贯串性主题。鲁迅作品贯串性的主题很清楚,即“揭示社会的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他作品的贯串性主题是“民族品德的发现和重造”。
⑥另外,跟思想主题有关系的就是作家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或者作品的社会功能。没有社会功能,他的小说能激发人什么?所以作家是要有社会责任感的。有人说:“我就是写我自己的,不管自己的作品在社会上起什么作用。”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
⑦作品产生的作用往往是不一样的,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间接,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有的作品确实能让人当场看了比较激动,有所行动。比如解放区农村上演《白毛女》,人们看了非常气愤,有人当时报名参军,上前线打敌人,想给白毛女报仇。这个作用当然就很直接。但有很多小说从接受心理学来说,起的作用不是那么太直接,就好像中国的古话“潜移默化”。一个作品给人的思想情绪总会有影响。一个作品如果使人觉得活着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人还是很美、很富于诗意的,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健康向上的力量,它的影响就是积极的。
⑧法国存在主义者加缪认为任何小说都是“形象化了的哲学”,我很同意他的说法。小说里面总有一定哲学意味,不过层次深浅不一样,但总会关联作者自己独到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作者有什么独特的风格,我说首先是他有独特的思想。
⑨因个人创作风格不同,所以有的小说主题比较明显、单纯,有的小说主题不那么明显,甚至可以说我们允许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相对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的未完成性的特点。一个作品写完后,主题可能并没有完全完成。我们所解释的主题,往往是解释者自己的认识,未必是作家自己的反映。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这一千读者所解释的哈姆莱特都有它的道理,你要莎士比亚本人解释,他大概也不太说得清楚。所以说主题有它一定的模糊性。为什么说不确定性呢?你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也行。主题的解释不能有个标准答案,可以多角度理解,但是必须有你自己独到的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现在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有的说是钗黛恋爱的悲剧,你叫曹雪芹自己来回答《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他也可能不及格。
(原载于《写作》1991年第四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汪曾祺说自己“没有写过无主题小说”,意在强调任何小说都要有主题。
B.优秀的作家,其作品总要用一个贯串性的主题来激发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C.一个作家只有具有了个人独特的思想,才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D.小说主题“相对的不确定性”,是指小说主题可以有多角度个性化理解。
(2)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①选文第3段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
主题就好像是风筝的脑线,作品就是风筝。没有脑线,风筝放不上去;脑线剪断,风筝就不知飞到哪去了。
②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具体说说你对第7段画线句的理解。
但有很多小说从接受心理学来说,起的作用不是那么太直接,就好像中国的古话“潜移默化”。
(3)汪曾祺认为,鲁迅作品贯串性的主题是“揭示社会的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请任选一篇鲁迅的小说为例,具体阐释。
14.(2021秋•双牌县期末)现代文阅读。
一个老母亲最后的愿望
①2013年6月17日上午10时许,湖北省犯人管教所来了一名特殊的服刑人员家属: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穿着看不出原来颜色的灰色外套,一手拿着旧床单系的包袱,一手拄着粗树枝做的拐杖,满身污垢。
②这位老人已经67岁,她告诉管教所民警,已经有12年没有看到儿子了,这次背着馍馍,徒步11天过来,是因为“近来身体越来越差,眼睛快要看不见了,怕活不到儿子出去那天”。
③老人家住在河南确山贫困山区,一家以务农为生,家境贫寒。13年前,儿子入狱,老伴受不了打击去世。去年,小儿子在工地上把腿摔断了,生活更是每况愈下。但物质的贫乏并没有挡住老人思亲的脚步。6月6日清早,老人蒸了两笼馍馍,背上简单的行囊,向湖北省犯人管教出发了。
④一路上,为了节省开支,她晚上睡在屋檐下、公路边,渴了就喝自来水;饿了吃馍馍,捡垃圾堆里的剩菜剩饭吃。从家到管教所,有300多公里路程,老人沿途打听,足足走了11天。
⑤“走进会见室的时候,我一下子就看到母亲了,她瘦了不少,头发全白了,衣服都是脏的,见到我的时候就哭了……”王飞低着头,眼睛里噙着泪水。
⑥因为家庭经济压力很大,他2000年参与盗窃团伙,扒火车时引发重大事故被判处无期徒刑,当时他的孩子刚刚满月。
⑦来武汉途中,有人给了个蛋糕。老人觉得那是好东西,舍不得吃,带给了儿子。见到儿子时,这个小蛋糕已经过期了。
⑧得知母亲步行过来的缘由,王飞心痛不已,从不流泪的他忍不住抱头痛哭。看到儿子在狱中平安健康,听到民警说儿子表现良好,即将于明年4月出狱,老人家反复鼓励儿子在狱内安心改造,平平安安,出来后重新做人,重振家业。
⑨临别前,王飞抓着母亲的手,反复叮嘱“一定要撑到我回家那天”。
⑩王飞母子会见时,民警看见,一个发硬的馍馍从老人家破了洞的包袱中滚出来,老人弯下佝偻的身子蹲下去捡起来,小心翼翼地用衣袖擦了擦,放回包袱里。
⑪好心的民警主动拿出随身的200元捐助给老人作为路费,还买了方便面、饼干等食物送给老人,让老人安心回家。
(《武汉晚报》2014年2月25日作者:张艾 李承远)
(1)文章开头说“湖北省犯人管教所来了一名特殊的服刑人员家属”,这家属“特殊”在哪两点?请简要概括。
(2)全文主要按顺叙的记叙方法叙述老母亲探望儿子的过程,第⑥自然段却运用了什么记叙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下面这个句子。
一个发硬的馍馍从老人家破了洞的包袱中滚出来,老人弯下佝偻的身子蹲下去捡起来,小心翼翼地用衣袖擦了擦,放回包袱里。
(4)读了本文,从母亲和儿子的身上里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简要回答。
15.(2021秋•兴城市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
ㅤㅤ①我家有一块田地,与大路为邻。每年夏天,播种了玉米,路边的那一行常因过往行人的踩踏,总是出苗最晚,好不容易长上来几片弱弱的叶子,又被贪嘴的牛羊吃得稀里哗啦,侥幸存活下来的,到了秋天结出的玉米棒子只有鸡蛋那么大,偶尔有几株身强体壮的,结出大棒子,还未成熟就被行人顺手牵羊掰去煮着吃了,只留下光秃秃的玉米秆杵在地边。
ㅤㅤ②有人建议父亲少种一行玉米,也省得白费劳力,父亲摇摇头说,哪能让这么肥的田白白荒废?有人让父亲在地边筑一道篱笆,父亲微微一笑说,几十米长的篱笆墙,防了行人,也碍了自家,不值当。甚至还有人说,那就在地边每隔一段挖一个深坑或放置一块大石。父亲反诘道,那哪成?万一摔倒了行人,罪过可就大了。
ㅤㅤ③有一年,正是玉米施肥的时节,化肥供应却异常紧张。看着满地面黄肌瘦的玉米苗子嗷嗷待哺,父亲决定掏高价从别人手里倒买几袋化肥。施肥时,我对父亲说,化肥这么金贵,干脆不要给路边的这一行玉米施肥了,简直就是浪费!父亲一边扶起一株被行人踩倒的玉米给根部培土,一边对我说,让地里头的玉米吃着肥料,这一行玉米眼巴巴地望着,这公平合理吗?他不仅没有采纳我的建议,还固执地让我给路边的这行玉米多加些肥料。我很是不解,在心里暗笑他的迂,他这不是给瞎子点灯吗?
ㅤㅤ④随后,父亲经常带着锄头去这块田地,一发现有被行人踩踏过的地方,就用锄头松土,一见着被踩到的玉米苗,就扶起来在根部培土,那些扶也扶不起、站也站不直的,他就用草茎拧成绳,将它绑缚在别的玉米苗上,也让它抬头挺胸地成长。
ㅤㅤ⑤待到秋天,玉米成熟了。地里头的玉米一个个捧着沉甸甸的大棒子,争相炫耀自己的成果。唯独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还和往年一样,被糟蹋得几乎颗粒无收。看着眼前的一幕,我抱怨父亲当初不该不听取我的建议。
ㅤㅤ⑥父亲叼着烟袋,悠悠地吸着烟,微笑着对我说,你看,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虽然没有了玉米棒子,但玉米秆比往年都要粗壮,都要端直,根部的土地也比往年都要松软。
ㅤㅤ⑦我辩驳道,我们要的是珍贵的粮食,而不是当柴草烧的玉米秸秆。
ㅤㅤ⑧父亲缓缓地说,你只看到一行玉米,没有看见满地的丰收。要知道,不是每一株玉米都能生长在田地中央,不要苛求每一株玉米都能结个大棒子。地边的这一行玉米,能够从路人的脚掌下和牛羊的唇齿中存活下来,已属难得,更何况今年又长得这么壮实。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
ㅤㅤ⑨我恍然大悟,再次细细地打量地边的这一行玉米。它们有的叶子已被牛羊啃食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秆子;有的被拦腰折断,只有两尺来高的半茬;有的被掰走了棒子,撕裂的外衣似在秋风中哭诉;还有的两两互相扶持支撑,残损的躯干被父亲用草茎绑缚在一起。但是,它们的根系都很发达,露出地面的霸王根环绕着主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
ㅤㅤ⑩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经历了很多事,接触过很多人,也常常遇到“生长在地边的玉米”,便想起父亲当年田间地头的教诲,对他们不鄙视,不放弃,不苛求,尽己之力施以援手,让他们也把根深深地扎进土地。
(1)请为选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题目并说明理由。
A我的父亲 B长在地边的玉米
(2)阅读选文第②~⑨段,完成下面表格。
主要情节
父亲不顾劝阻坚持种下路边的那一行玉米,并为玉米施肥
②
③
“我”的情感态度
①
抱怨不满
④
(3)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4)选文第⑨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5)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结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B.父亲是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民形象,在我的心里他甚至有些固执和“迂”。
C.选文内容多处前后照应,如第①段与第⑤段、第④段与第⑨段的内容都互相照应。
D.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出父亲对路边这一行玉米的重视。
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记叙文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5小题)
1.(2021秋•武隆区校级期末)阅读孙道荣的《在没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乡的客人》一文,完成问题。
①老家亲戚的孩子结婚,遨请他去喝喜酒。他欣然应允。
②回到了故乡,从车站走出来,他却有点恍惚了,喜宴是明天,他不知道是直奔亲戚家好,还是该先找个酒店住下,明天再赶过去?
③这是母亲过世后,他第一次返乡。父亲早年就过世了,3年前,母亲也走了。
④办究母亲的丧事,他在县城的妹妹家小住了几日。临别时,妹妹对他说:“哥,以后回来你就上我家住吧。”当时他点点头。
⑤但是,当他再次回来,站在熟悉又陌生的车站出口,他忽然发觉,自己不知道该往哪去了。
⑥以前当然不是这样。
⑦父母在时,每次回来,不管多晚,他都不担心,他会打个车,直奔县城20里外的家,那个他从小长大的乡村。
⑧有时候,他会提前告诉父母他要回来;有时,他也会忽然就出现在了家门口,让父母又惊又喜,嗔怪他搞突然袭击。
⑨也有时候,他并不急于回家,先到县城的妹妹家歇个脚,然后,再和妹妹全家,一大帮子人,浩浩荡荡地回乡。
⑩一到村头,就看见了手搭额头眺望的老母亲,露水打湿了她的裤脚,天知道她从几点就站在村口了,一定是妹妹提前告诉了老母亲。
⑪每次这样兴师动众地回来,陈旧的老宅,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老宅只在他们回来时,才再一次呈现出欢乐、饱满的样子。
⑫这才是他熟悉的老宅的味道,家的味道。
⑬但这一次,他恍然不知去处。
⑭他自然还可以像以往那样,先到妹妹家去。他和妹妹很亲,妹妹的儿女也和他这个舅舅很亲,但是,那终归是妹妹的家。
⑮以前落个脚,甚至小住几日,都没有关系,因为他是有自己的家的——父母在家里等着他,他随时可以回家。
⑯现在,再去妹妹家,就只能住那儿了,而不是中转一下,他真正成了一个借居的客人。想到这里,他突然提不起兴致去妹妹家。
⑰还是先回老屋看看吧。
⑱他在心里,用了老屋这个词,而不是家。父母不在了,那里也不是家了。
⑲他叫了辆车,回到老屋,对司机说,你在路边等等我,我还要回城的。老屋的一个墙角,已经坍塌。母亲去世后,他和妹妹们将母亲的遗物整理好,锁上门,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⑳他绕着老屋转了几圈,残破的老屋,和心中那个家,一起坍塌一地。
㉑在村口,他遇见一位邻居。邻居说:“回……”话说了一半,又咽了回去,变成了邀请:“要不,上我家坐坐吧。”
㉒他谢了乡邻,那一刻,他意识到,对这个从小长大的村庄来说,他是客了。
㉓他乘车回了城,入住一家酒店。
㉔犹豫了一下,他还是给妹妹打了电话,告诉她,他在县城,住在某某酒店。妹妹嗔怪说:“住什么酒店,咋不来家里住?”他讪笑无语。妹妹又说,“那你过来吃晚饭吧。”他答应了。
㉕在妹妹家楼下,遇见了买菜回来的妹妹。邻居看看他,对妹妹说:“家里来客了?”妹妹立即说:“什么客,我哥!”
㉖妹妹的话,让他感动,可是,他知道,那个邻居说的没错。
㉗在妹妹家,他是客;在故乡,他也是客。
㉘那天晚上,他喝了不少。回到酒店,迷迷糊糊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问:“爸,你明天在家吗?我们回家来哦。”他告诉儿子:“我回老家了,但是,你妈在家呢。”
㉙放下电话,他泪流满面。
㉚在家乡,他已是客了。但是,只要他在,妻子在,远方的家就还是儿子的家呢!
(1)根据文章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回老家情形
亲人态度(反应)
以前
提前告诉父母
/
① 忽然出现在家门口
② 又惊又喜,嗔怪他搞突然袭击
和县城的妹妹全家浩浩荡荡回乡
母亲在村口眺望
现在
恍然不知去处;回老屋看看后入住酒店,打电话告知妹妹。
③ 妹妹嗔怪;邀请吃晚饭
(2)按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①也有时候,他并不急于回家,先到县城的妹妹家歇个脚,然后,再和妹妹全家,一大帮子人,浩浩荡荡地回乡。(请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每次这样兴师动众地回来,陈旧的老宅,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3)结合全文,请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文中的“他”所经历的或许是很多人所经历的,内心的酸楚皆源于光阴在跑,皆缘于父母在老。
B.妹妹嗔怪说:“住什么酒店,昨不来家里住?”妹妹之所以嗔怪,是因为住酒店需要花钱,在妹妹家里住则可以省钱。
C.“他绕着老屋转了几圈,残破的老屋,和心中那个家,一起坍塌一地。”这句话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去世后他再回老家时悲伤失落的复杂心境。
D.文章采用插叙的记叙方式,交代了母亲在世时他回老家的情形,与母亲去世后再回老家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5)下面是摘选的部分网友对本文的留言,请你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自选角度,写下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留言。
路无止境:这是每个人终将面临的事实,或早或晚而已!故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希望大家都珍惜有父母的日子,不要等到无家可归时才后悔自己没有好好陪伴父母!
海阔天空:老家是一个能让人忘掉所有,回归淳朴的地方;一个能让人找回初心、回归心灵的地方……再美的风景,再好的住处,再香的美食,都抵不过老家的容貌!
守护者:这是多少从农村努力奋斗到城市里人们的同感啊,我们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在努力,殊不知不经意间我们成了故乡的客人,“独在家乡为异客”的客人!
你的留言: 我们在追求是与远方的时候,不要忘记故乡还有惦记我们的父母。我们在成长,父母在慢慢变老,我们不应该总是和父母吵架,要是常回家看看,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家才是我们在心灵的港湾。
【考点】内容理解概括;句段分析;文章语言赏析;插叙;开放探究;词句理解赏析.
【分析】这是一篇反映亲情的文章。文章以“他”父母不在后第一次返乡的经历和感受为线索,表现了父母不在,家就不在的主题。文章的结尾,“他”意识到,虽然父母给他的家不在了,但他和妻子却是远方儿子的家。表达了生命生生不息,亲情代代传承的道理。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联系第⑧段“有时候,他会提前告诉父母他要回来;有时,他也会忽然就出现在了家门口,让父母又惊又喜,嗔怪他搞突然袭击”可知以前他会突然出现在家门口(回老家情形),父母会又惊又喜,嗔怪他搞突然袭击(亲人态度、反应)。联系第㉔段“犹豫了一下,他还是给妹妹打了电话,告诉她,他在县城,住在某某酒店。妹妹嗔怪说:‘住什么酒店,咋不来家里住?’他讪笑无语。妹妹又说,‘那你过来吃晚饭吧。’他答应了”可知此时妹妹的态度反应是“嗔怪,邀请吃晚饭”。
(2)①本题考查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语句。“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联系内容“再和妹妹全家,一大帮子人,浩浩荡荡地回乡”,联系第⑪段“每次这样兴师动众地回来,陈旧的老宅,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老宅只在他们回来时,才再一次呈现出欢乐、饱满的样子”可知此句写出了曾经他和妹妹一家人全都回家,人数多、声势大,热闹欢快,表现了一家人都欢快喜悦的感受,暗含“他”对家的怀念。
②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句。联系文章内容“陈旧的老宅,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老宅以人的情态(兴奋);联系第⑫段“这才是他熟悉的老宅的味道,家的味道”可知此句写出了他回老家时热闹的场面,表现了团聚的喜悦,写出了他回老家的兴奋,暗含对对家的怀念。
(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联系文章内容可知结尾段收束全文,“在家乡,他已是客了“照应文题”在没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乡的客人”;“在家乡,他已是客了。但是,只要他在,妻子在,远方的家就还是儿子的家呢”将他已成为故乡的客人(失去父母)与他的孩子还拥有父母(父母还健在)形成对比,体现了他对家的怀念,对父母的怀念及深情,深化中心。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联系第㉔段“妹妹嗔怪说:住什么酒店,咋不来家里住?他讪笑无语。妹妹又说,‘那你过来吃晚饭吧。’”,联系第⑨段“也有时候,他并不急于回家,先到县城的妹妹家歇个脚,然后,再和妹妹全家,一大帮子人,浩浩荡荡地回乡”,第⑭段“他自然还可以像以往那样,先到妹妹家去。他和妹妹很亲,妹妹的儿女也和他这个舅舅很亲,但是,那终归是妹妹的家”,第⑯段“现在,再去妹妹家,就只能住那儿了,而不是中转一下,他真正成了一个借居的客人”,第2段“邻居看看他,对妹妹说:“家里来客了?妹妹立即说:“什么客,我哥!”等语句可知他与妹妹关系亲近,他以往常常在妹妹家住,如今父母不在了,他在县城住酒店却没有去妹妹家,妹妹此时的“嗔怪”蕴含着浓浓的亲情,是希望他还能像以前一样“回家(去妹妹家)”:所以“妹妹之所以嗔怪,是因为住酒店需要花钱,在妹妹家里住则可以省钱”表述有误。故选B。
(5)本题考查阅读感受。围绕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方面,结合生活实际,表述自己的感悟即可。联系短文内容可知本文主要写了他的父母去世后,他认为没有父母的老屋,自己只是故乡的客人,全文涌动着他对家人的怀念与深情,对故乡的留恋与不舍。据此可留言为:我们在追求诗与远方的时候,不要忘记故乡还有惦记我们的父母。我们在成长,父母在慢慢变老,我们不应该总是和父母吵架,要时常回家看看,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家才是我们在心灵的港湾。
答案:
(1)①忽然出现在家门口。
②又惊又喜,嗔怪他搞突然袭击。
③妹妹嗔怪;邀请吃晚饭。
(2)①“浩浩荡荡”本指水势盛大的样子,在这里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和妹妹全家人一起回老家时人数多、声势浩大、热闹的样子,极具画面感。表现了一家人都欢快喜悦的感受,暗含“他”对家的怀念。
②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宅当做人来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回老家时家里热闹的场景,表现了团聚的喜悦,写出了他回老家的兴奋,暗含对对家的怀念。
(3)照应题目,用他已成故乡的客人和他儿子尚且还拥有父母,拥有父母之爱形成对比,更加深化了中心。
(4)B;
(5)我们在追求诗与远方的时候,不要忘记故乡还有惦记我们的父母。我们在成长,父母在慢慢变老,我们不应该总是和父母吵架,要时常回家看看,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家才是我们在心灵的港湾。
【点评】对于短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短文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阅读短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多读,理解短文内容即可完成。
2.(2021秋•西峡县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夜行
薛培政
①“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就像被水洗过一样……”九十多岁的凤山爷,说起1941年白露前夜的月亮,依然啧啧称奇。
②1938年的秋天,为了抗日,八路军来到了鲁中南地区,我就担任了地下交通员。
③那天刚擦黑,镇上开羊肉馆的刘大眼来了,他是我的上线。一看他眨着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我就知道,有任务了。他摸出一张二指宽的纸条,交代我,务必在天亮前送到部队首长手中。我抽了袋烟,琢磨一下行程,向婆娘交代几句,就出发了。
④按说六十多里路,天亮前赶到不算啥,但自从鬼子来了之后,就在路上修了很多据点,国民党的部队也陆续进驻城西和南边的山区。方圆几十里的地盘上,日军、伪军、国民党、土匪盘根错节,敌我难辨。要将情报安全送到,就难了。
⑤出村后,大路不敢走,便疾步钻进了村南的野猫沟。
⑥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行极为不利。为了隐蔽,我顺手拔草编了个草帽戴在头上,悄悄前行。还好,一路上,除了几声狼嚎,也还顺利。
⑦从沟里出来,要过一个三岔路口,这是进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各路武装经常出没的地方。我躲在庄稼地里仔细观察,见没有动静,就想快速通过——没走几步,忽然看到西边路上有个人影一晃,我惊得头皮一麻。
⑧站在明处的我,躲是躲不过去了。定了定神,小声朝那边喊道:“兄弟,都是过路人,出来吧!”
⑨不一会儿,那人站到我面前,庄稼人打扮。对方先开口了:“这位大哥,半夜三更,要去哪儿啊?”
⑩“唉,老娘病了,要去水泉村抓药哩!”我看了对方一眼,“这位兄弟是——”
⑪“俺是沟北刘家坡的,驴跑了,出来找驴哩。您从东边来,有没有看见大灰驴啊?”
⑫“没有啊,要不您再找找?”我想尽快甩掉对方,离开此地。
⑬“哦,那我再往前找找。”说罢,便朝南边那条小路上走去。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也是我要走的路啊,怎么办?改道已经来不及了:“正好,我也走这边,咱俩就做个伴吧!”
⑭“那好,大哥请!”望见他不经意的一个手势,我就对他不敢小觑了。
⑮半夜了,月亮依然亮得让人晃眼,青纱帐边的小路上,虫子忽近忽远地叫着。不明身份的结伴同行,非但没觉得壮胆,反让人心里发毛。每走一段路,他或说脚心被石头硌了一下,装作磕鞋;我或埋怨裤子被露水打湿,要拧裤腿。我俩心照不宣,变换着行进的位置,谁走在前面,都用余光左右扫视,提防来自背后的袭击。
⑯突然,“扑棱棱”一响,几只野鸡腾空而起!霎时,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时朝腰间摸去。虽虚惊一场,彼此已多少猜出了对方的身份,相互对视一眼,继续赶路。
⑰走出青纱帐,停下脚步,趴在草丛中,仔细观察周围动静。南边村口新建的炮楼上,探照灯照来照去;东边大路上,摩托车“突突”地来回穿梭。只有西边一片寂静,只能从西边绕过去了。我朝他使个眼色,他会意地与我同时起身,悄然向西摸了过去。
⑱原来,西边不远处是一条深沟,站在沟边朝下看,深不见底,只见他紧紧身上的衣服,沿着沟边滚了下去。我正惊讶,就听见他在下面小声喊道:“下来吧。”我也照他的姿势,下到沟里。
⑲穿过那条深沟,又前行十几里山路,在一个岔路口,他向我抱拳拱手告别。我沿路向东去,他朝西进山了。
⑳月亮偏西,天快亮时,我终于赶到了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便加快脚步朝前奔去。
(选文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从情节上看,文中多处埋下伏笔,请找出一处,简要分析其作用。
(3)第⑥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4)小说中作者是怎样塑造“同行者”的?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考点】内容理解概括;句段分析;写作手法;开放探究.
【分析】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当了地下交通员的凤山爷,有天夜里去送情报的路上,遇到另一夜行人。两人都为自己的夜行编了个理由,结果两人一路同行,互相提防,直到快到终点时,才相互心照不宣地分了手。文章表现了同行者机智、勇敢,经验丰富、身手不凡。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①段“九十多岁的凤山爷,说起1941年白露前夜的月亮,依然啧啧称奇”可知,人物是凤山爷,事件是1941年抗战时期;根据②段“为了抗日,八路军来到了鲁中南地区,我就担任了地下交通员”可知凤山爷的身份是地下交通员;根据③段“他摸出一张二指宽的纸条,交代我,务必在天亮前送到部队首长手中”可知起因是送情报;根据⑦段“没走几步,忽然看到西边路上有个人影一晃,我惊得头皮一麻”至⑲段“我沿路向东去,他朝西进山了”可知经过是途中与陌生人一路同行,互相提防,最后平安分手;根据⑳段“月亮偏西,天快亮时,我终于赶到了目的地”可知结局是将情报送到。
据此,可概括为:抗日战争时期,当了地下交通员的凤山爷,有天夜里去送情报的路上,遇到另一夜行人。两人都为自己的夜行编了个理由,结果两人一路同行,互相提防,直到快到终点时,才相互心照不宣地分了手。
(2)本题考查伏笔的作用。本题伏笔有:第④段“方圆几十里的地盘上,日军、伪军、国民党、土匪盘根错节,敌我难辨。要将情报安全送到,就难了”、第⑥段“为了隐蔽,我顺手拔草编了个草帽戴在头上,悄悄前行。还好,一路上,除了几声狼嚎,也还顺利”、第⑮段“不明身份的结伴同行,非但没觉得壮胆,反让人心里发毛”,找出一处,简要分析其作用即可。示例一:第④段“方圆几十里的地盘上,日军、伪军、国民党、土匪盘根错节,敌我难辨。要将情报安全送到,就难了”是伏笔,结合⑦段“我躲在庄稼地里仔细观察,见没有动静,就想快速通过——没走几步,忽然看到西边路上有个人影一晃,我惊得头皮一麻”、⑮段“每走一段路,他或说脚心被石头硌了一下,装作磕鞋;我或埋怨裤子被露水打湿,要拧裤腿。我俩心照不宣,变换着行进的位置,谁走在前面,都用余光左右扫视,提防来自背后的袭击”可知,为后文遇上夜行人和一路相互提防埋下伏笔;不仅使情节曲折,内容充实,还形成前后照应,结构上显得严谨。示例二:第⑮段“不明身份的结伴同行,非但没觉得壮胆,反让人心里发毛”,为下文“几只野鸡腾空而起!霎时,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时朝腰间摸去”埋下伏笔。伏笔的作用是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第⑥段划线句“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行极为不利”中描写的是月亮升起来的样子可知,这是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结合③段“那天刚擦黑,镇上开羊肉馆的刘大眼来了”可知,承接上文,交代了天气的变化,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结合⑦段“我躲在庄稼地里仔细观察,见没有动静,就想快速通过——没走几步,忽然看到西边路上有个人影一晃,我惊得头皮一麻”可知,为下文看清不明身份的人作铺垫。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根据⑪段“俺是沟北刘家坡的,驴跑了,出来找驴哩。您从东边来,有没有看见大灰驴啊”此处是语言描写,面对“我”的询问,他马上编出夜行的理由是出门找驴,并询问我看到没有,可见,他的机智;根据⑱段“西边不远处是一条深沟,站在沟边朝下看,深不见底,只见他紧紧身上的衣服,沿着沟边滚了下去”此处是动作描写,可见,他的勇敢;根据⑮段“每走一段路,他或说脚心被石头硌了一下,装作磕鞋”此处是细节描写,可见,他经验丰富;根据⑭段“望见他不经意的一个手势,我就对他不敢小觑了”和⑯段“几只野鸡腾空而起!霎时,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时朝腰间摸去”这两处侧面描写,可见,他的身手不凡。
答案:
(1)抗日战争时期,当了地下交通员的凤山爷,有天夜里去送情报的路上,遇到另一夜行人。两人都为自己的夜行编了个理由,结果两人一路同行,互相提防,直到快到终点时,才相互心照不宣地分了手。
(2)示例:第⑥段,“为了隐蔽,我顺手拔草编了个草帽戴在头上,悄悄前行。还好,一路上,除了几声狼嚎,也还顺利”,暂时的顺利,别没有让“我”放松警惕,为下文突遇夜行人埋下伏笔,情节结构上又起波澜,扣人心弦;
(3)这里的有关月亮的环境描写,承上启下,既交代天气情况,又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为下文“我”和不明身份的人的相遇作铺垫。
(4)他机智、勇敢,经验丰富、身手不凡。①通过人物语言描写:两人相遇之后,同行人编出夜行的理由是出门找驴,足见其机智;②通过动作(细节)描写:“望见他不经意的一个手势”“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时朝腰间摸去”,这些动作足见其身手不凡,经验丰富;③侧面衬托:“我正惊讶,就听见他在下面小声喊道:“下来吧。”我也照他的姿势,下到沟里。”我的惊讶,正是同行人身手不凡的表现。
【点评】概括文章内容的答题方法: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恰当连接,语义通顺。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陈述格式为: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公式中的“何人”,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可以用“我”,也可用主人公;如果是第三人称的文章,必须用主人公。
3.(2021秋•栾城区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葵花
①这是一个乡下女孩的名字。大多数的孩子们不能理解:一个城里的女孩,怎么起了一个乡下女孩才会起的名字?
②这是一个长得干干净净的女孩,文静而瘦弱的女孩。
③这个女孩没有妈妈。妈妈两年前得病死了。爸爸要到干校,只好将她带在身边,一同从城市来到大麦地。除了爸爸,她甚至没有一个亲戚,因为她的父母都是孤儿。爸爸无论走到哪,都得将她带在身边。
④刚来的那些日子,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
⑤好大一个芦苇荡啊!
⑥好像全部世界就是一个芦苇荡。
⑦她个子矮,看不到远处,就张开双臂,要求爸爸将她抱起来。爸爸弯腰将她抱起,举得高高的:“看看,有边吗?”
⑧一眼望不到边。
⑨那是初夏,芦苇已经长出长剑一般的叶子,满眼的绿。
⑩爸爸曾经带她去看过大海。她现在见到了另一片大海,一片翻动着绿色波涛的大海。这片大海散发着好闻的清香。她在城里吃过由芦苇叶裹的粽子,她记得这种清香。但那清香只是淡淡的,哪里比得上她现在所闻到的。清香带着水的湿气,包裹着她,她用鼻子用力嗅着。
⑪起风了,芦苇荡好像忽然变成了战场,成千上万的武士,挥舞着绿色的长剑,在天空下有板有眼地劈杀起来,四下里发出沙拉沙拉的声音。
⑫一群水鸟谅恐地飞上了天空。葵花害怕了,双手搂紧了爸爸的脖子。
⑬大芦苇荡,既吸引着葵花,也使她感到莫名的恐惧。她总是一步不离地跟随着爸爸,生怕自己被芦苇荡吃掉似的,特别是大风天,四周的芦苇波涛汹涌地涌向天边,又从天边涌向干校时,她就会用手死死地抓住爸爸的手或是他的衣角,两只乌黑的眼睛,满是紧张。
⑭爸爸不能总陪着她。爸爸到这里,是劳动的,并且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爸爸要割芦苇,要与很多人一起,将苇地变成良田,变成一方方鱼塘。天蒙蒙亮,芦苇荡里就会响起起床的号声。那时,葵花还在梦中。爸爸知道,当她醒来看不到他时,她一定会害怕,一定会哭泣。但,爸爸又舍不得将她从睡梦中叫醒。爸爸会用因劳动而变得粗糙的手,轻轻抚摸着她细嫩而温暖的面颊,然后叹息一声,拿着工具,轻轻将门关上,在朦胧的曙色中,一边在心里惦着女儿,一边与很多人一起,走向工地。
⑮在这整整一天的时间里,葵花只能独自走动。她去鱼塘边看鱼,去食堂看炊事员烧饭,从这一排房子走到另一排房子。大部分的门都锁着,偶尔有几扇门开着:或许是有人生病了,或许是有人干活的地点就在干校的院子里。那时,她就会走到门口,朝里张望着。也许,屋里会有一个无力却又亲切的声音招呼她:“葵花,进来吧。”葵花站在门口,摇摇头。站了一阵,她又走向另外的地方。
⑯有人看到,葵花常常在与一朵金黄的野菊花说话,在与一只落在树上的乌鸦说话,在与叶子上几只美丽的瓢虫说话……
⑰晚上收工,常常已是月光洒满芦荡时。昏暗的灯光下,当爸爸终于与她会合时,爸爸的心里会感到酸溜溜的。爸爸就让葵花枕在他的胳膊上,给她讲故事。屋子外面,芦苇被风吹得沙沙作响。离开爸爸,已经一天了,她会情不自禁地往爸爸身上贴去。爸爸也会不时地用力接抱一下她,这使她感到十分的惬意。熄了灯,父女俩说着话,这是一天里最温馨美好的时光。
(1)结合第④~⑩段内容,说说芦苇荡有什么特点让葵花充满了新鲜感。
(2)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起风了,芦苇荡好像忽然变成了战场,成千上万的武士,挥舞着绿色的长剑,在天空下有板有眼地劈杀起来,四下里发出沙拉沙拉的声音。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小说采用儿童视角描写生活,描绘了一段特定时期的自然风物和社会人情。
B.作者的语言带有人物的个性和温度,朴实自然又清新灵动,具有散文的韵味。
C.文中的爸爸带着女儿从城市来到乡下,面对命运的起伏淡然而坚韧。
D.葵花常常与野菊花、乌鸦、瓢虫说话,表现了爸爸对无人照看的女儿特别放心。
(4)小说的结尾写道:“熄了灯,父女俩说着话,这是一天里最温馨美好的时光。”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词句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概括;主旨情感;开放探究.
【分析】选文写了小女孩葵花随着爸爸去芦苇荡生活,广阔的芦苇荡让她感到害怕,一刻也不离开爸爸。然而爸爸却必须每天早出晚归进行劳动,葵花只能孤独地在院子里逛着,与小花小鸟小虫对话,直到夜晚才能和爸爸在一起享受温馨的父女时光。文章通过细致地描写,反映出孩子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父亲陪伴的渴望,带给人淡淡的忧伤与美好的感受。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第⑤段“好大一个芦苇荡啊”,第⑥段“好像全部世界就是一个芦苇荡”可知,芦苇荡是广大的;
根据第⑩段中的“她现在见到了另一片大海,一片翻动着绿色波涛的大海。这片大海散发着好闻的清香”可知:满眼绿色,有好闻的清香。据此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⑪段画线句是对芦苇荡的描写,为景物描写;“芦苇荡好像忽然变成了战场,成千上万的武士,挥舞着绿色的长剑”一句将芦苇荡比作战场,把芦苇比作武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语句中的“起风了”“在天空下有板有眼地劈杀起来,四下里发出沙拉沙拉的声音”可知,画线句展现了起风后芦苇荡的令人震撼的威力,令人生畏;联系第⑫段“一群水鸟谅恐地飞上了天空。葵花害怕了,双手搂紧了爸爸的脖子”可知,为引出下文葵花的惊恐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根据第⑭段中的“天蒙蒙亮,芦苇荡里就会响起起床的号声。那时,葵花还在梦中。爸爸知道,当她醒来看不到他时,她一定会害怕,一定会哭泣。但,爸爸又舍不得将她从睡梦中叫醒。爸爸会用因劳动而变得粗糙的手,轻轻抚摸着她细嫩而温暖的面颊,然后叹息一声,拿着工具,轻轻将门关上,在朦胧的曙色中,一边在心里惦着女儿,一边与很多人一起,走向工地”可知,爸爸非常担心惦记女儿;“葵花常常与野菊花、乌鸦、瓢虫说话”,表现了葵花的寂寞与天真;本项分析有误;
故选:D。
(4)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第③段“这个女孩没有妈妈。妈妈两年前得病死了。爸爸要到干校,只好将她带在身边,一同从城市来到大麦地”“她甚至没有一个亲戚,因为她的父母都是孤儿”,第⑭段“爸爸不能总陪着她。爸爸到这里,是劳动的,并且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爸爸要割芦苇,要与很多人一起,将苇地变成良田,变成一方方鱼塘。天蒙蒙亮,芦苇荡里就会响起起床的号声”,第⑰段“晚上收工,常常已是月光洒满芦荡时。昏暗的灯光下,当爸爸终于与她会合”可知,爸爸在干校劳动,一早就要上工,他不忍心叫醒女儿,一整天在外劳动,只有晚上才和女儿相见,虽然劳累困倦,但是女儿是他唯一的亲人和牵挂,他非常珍视这一时刻;
根据第⑮段“在这整整一天的时间里,葵花只能独自走动。她去鱼塘边看鱼,去食堂看炊事员烧饭,从这一排房子走到另一排房子”,第⑯段“有人看到,葵花常常在与一朵金黄的野菊花说话,在与一只落在树上的乌鸦说话,在与叶子上几只美丽的瓢虫说话”可知,女儿一整天见不到爸爸,无人照顾,只能与野菊花、乌鸦、瓢虫说话,内心落寞;
联系第⑰段“离开爸爸,已经一天了,她会情不自禁地往爸爸身上贴去。爸爸也会不时地用力接抱一下她,这使她感到十分的惬意”可知,葵花只有晚上才看见爸爸,整天都盼望这一时刻的到来,只有和爸爸在一起才感觉到真正的快乐;
再结合结尾句“熄了灯,父女俩说着话,这是一天里最温馨美好的时光”可知,父女两人相依为命,晚上的时刻是两人的相聚时刻,令人感觉温馨幸福,虽生活困苦孤独但内心仍然存在美好的希望。
答案:
(1)示例:芦苇荡广大,满眼绿色,有好闻的清香。
(2)此句既是景物描写,又在描写中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起风的芦苇荡威力震撼,令人生畏,自然引出了葵花的惊恐。
(3)D
(4)爸爸一早就出门,不忍心叫醒女儿,一整天在外劳动,只有晚上才和女儿相见,虽然劳累困倦,但是女儿是他唯一的亲人和牵挂,他非常珍视这一时刻;女儿一整天见不到爸爸,无人照顾,只有晚上才看见爸爸,整天都盼望这一时刻的到来,只有和爸爸在一起才感觉到真正的快乐。父女俩相依为命,此时此刻令人感觉温馨幸福,生活困苦孤独但内心仍然存在美好的希望。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4.(2021秋•桃城区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时光中的外祖母
①我靠在外祖母身上,椅子摇摇晃晃的,我往下靠的时候,还担心它随时会被我压垮。外祖母今年95岁了,她那曾慈爱注视着我的双眼此刻正耷拉着,眼皮几乎要合上。我凑到她耳边轻声问道:还记得我吗?她睁大眼睛看了看我,点了点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句询问已经成了不常来的访客的开场白。慢慢淡忘掉的人和事,与原本中气十足的嗓门一道,被打包好扔进匆匆时光。
②之前,外祖母还能走动的时候,常喜欢从房间走到客厅,听大家热热闹闹地说话,感受屋子里的烟火气。但慢慢地,年龄的增长让她变得力不从心,走动时双腿好似支撑不住她重量一样打着颤,有几次甚至摔倒在地上,把全家老小都吓了一大跳。
③或许是意识到自己给大家带来了麻烦,外祖母后来只是一天到晚坐着,坐在房间角落的长椅上,打量着她几十年来饮食起居的这一方小天地。随着她的目光流转,好像每一片瓦片、每一面墙壁、每一块地砖都睁开眼睛活了起来,叽叽喳喳地打开了话匣子,聊起许多早已被时光长河裹走的前尘往事。我旁观着这份无声的热闹,又过了许久,一声微弱的叹息闯进我的脑海中。
④一天到晚只呆坐在房间里,大家担心她太无聊,于是将她平日里坐的长椅调换了方向,放在房间门口。到了晚上,人们散坐在客厅开始喝茶聊天,外祖母也在喧闹人群的簇拥下眯起了眼,打起了盹。脸上皱纹如沟壑连绵,黑斑好像比我上次来到时看到的还要多,一头银发在灯光照射下闪着微光,宣誓着属于它们的主权。她很快睡着又很快醒来,念叨着要喝水。我拿着碗一勺一勺地喂她,她只喝两三勺,但喝得很快,神色很像小孩子,但脸庞是干瘪的。小孩子长大,脸颊像是只气球被缓缓打上了空气,而当人慢慢变老,气球仿佛一下子气太足了爆开来,把圆润撕扯得支离破碎。
⑤我听见大家在讨论照顾外祖母的不易,白天如同没有人注意到的小孩子,发了一个又一个脾气想得到大家的关注,不是吵着要喝水就是要上厕所,晚上得到大家的陪伴后心满意足地安分下来。过了一会儿,不知道被什么话题戳中了笑点,又开始大笑起来。无奈与欢悦交织在这小屋中,在某一隅唤出了一只精灵,叩开了外祖母紧闭的眼帘。那精灵又忽地溜走。看不见到访的人,帘子又被缓缓降下。
⑥爸妈和我说,我小的时候,外祖母常来陪我,走一段远远的路,带我出门买玩具、看风景。他们还说,我小的时候有一次拿石头把外祖母的头上砸出了一个大包,让大家都着急得不得了。可是我都记不起来了,只有留存下来的一些照片,让我得以回溯那段被外祖母带大的童年。我所就读的小学离外祖母家只有几步之遥,放学后我常在那里等着妈妈下班了开着摩托来领我回家。我记得起妈妈摩托车发动机的声响,常在外祖母面前炫耀,她也不觉得厌烦,每次都夸奖我,好像每一次听我说起这件事,都如第一次般新鲜。
⑦我慢慢长大,背起行囊离开小岛去读书。家离学校很远,往往几个星期才回家享受一个短短的假期,自然也不再经常去外祖母家走动。她的腿脚也没之前那样利索,在我没意识到的时候,衰老在她的血液里、筋骨里生根发芽。当我回过神来时,原来已过了这么久……
⑧外祖母的鼻息逐渐放慢,似乎已经睡熟了。脸上的皱纹翕张着,好像随着每一次呼吸嵌得越来越深。我站起身,将外祖母连同她身上的被子一并抱回床上。拉上蚊帐,仿佛为这一方天地轻轻地关上了门。门外是挡不住的春去秋来,鸟叫声、蝉鸣声、落叶声、刮风声,一股脑顺着缝隙偷溜进门里,去往老人梦中的世界。
⑨我忘掉了过往与她相处的点滴细节,但忘记不了的是她对儿孙的疼爱和牵挂。不论何时,子孙们总会为她殷勤守候,让外祖母安然入梦。
(1)阅读选文,请概括文中写了“我”对外祖母的哪些“殷勤守候”。
(2)请对选文中加横线句子进行赏析。
①随着她的目光流转,好像每一片瓦片、每一面墙壁、每一块地砖都睁开眼睛活了起来,叽叽喳喳地打开了话匣子,聊起许多早已被时光长河裹走的前尘往事。
②小孩子长大,脸颊像是只气球被缓缓打上了空气,而当人慢慢变老,气球仿佛一下子气太足了爆开来,把圆润撕扯得支离破碎。
(3)选文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
【考点】词句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概括;写作顺序;写作手法.
【分析】本文主要讲了外祖母在“我”小时候无微不至的照顾关心“我”,现在外祖母老了,病了,“我”在她身旁陪伴照顾这她的故事,表达了“我”对外祖母的怀念和感激,呼吁我们要关爱、关心老人。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段和第三段记叙的是作者去探望外祖母,“我”询问她是否还记得自己,陪伴着外祖母,旁观着家人们的议论,可概括为:“我”去看望并耐心地陪伴外祖母。根据第四段中的“我拿着碗一勺一勺地喂她,她只喝两三勺,但喝得很快,神色很像小孩子,但脸庞是干瘪的”可概括为:“我”耐心地喂外祖母喝水。根据第五段中的“无奈与欢悦交织在这小屋中,在某一隅唤出了一只精灵,叩开了外祖母紧闭的眼帘。那精灵又忽地溜走。看不见到访的人,帘子又被缓缓降下。概括为:“我”细致地观察着外祖母的一举一动。根据第八段中的“我站起身,将外祖母连同她身上的被子一并抱回床上,拉上蚊帐,仿佛为这一方天地轻轻地关上了门“可概括为:“我”将睡熟的外祖母抱回床上。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每一片瓦片、每一面墙壁、每一块地砖都睁开眼睛活了起来,叽叽喳喳地打开了话匣子”把屋子里的“每一片瓦片、每一面墙辟每一块地砖”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它们与外相母聊的是“许多早已被时光长河惠走的前尘往事”,祖母已到晚年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和他人正常的交流,她只能和屋子里的各种物事对话,说一些发生在过去时光的事情,表现了外祖母对往日生活的怀念。
②把“孩子的脸颊”比作“气球”,这是比喻修辞手法。孩子的脸庞如同气球打上了空气,突出了孩子脸庞的圆润饱满。人老了以后,就像是气球爆开了,突出了老人脸庞的干瘪。这是对比的手法。比喻和对比的运用,强调了外祖母的苍老,表现了作者对外祖母的怜惜之情。
(3)本题考查记叙的顺序。根据第六段中的“爸妈和我说,我小的时候”可知,这是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所以记叙的顺序是插叙。小时候,外祖母常来陪我,带我买玩具,看风景。我小时候把外祖母的头砸了一个大包。我上小学时,常在外祖母面前炫耀母亲的摩托车。这些事件都体现了儿时外祖母对我的陪伴。表现了外祖母的慈爱与善良。插叙部分丰富了外祖母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文本内容。“我”儿时,外祖母陪伴着我。那么现在外祖母老了,“我”也应该像她关爱我,陪伴“我”一样,关爱着衰老的外祖母,陪伴着孤单的外祖母。
(4)本题考查文本主旨。联系本文末段“我”忘掉了过往与她相处的点滴细节,但忘记不了的是她对儿孙的疼爱和牵挂。不论何时,子孙们总会为她殷勤守候,让外祖母安然入梦可知,作者无法忘记外祖母给自己的疼爱与牵挂,并决意要关爱陪伴着衰老的外祖母,给她以温暖的抚慰。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表现了作者对外祖母的感激与怀念。联系生活实际可知,社会上像外祖母一样的老人很多,尤其是我国正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所以本文还有呼吁社会要关爱老人的意图。
答案:
(1)我去看望并耐心地陪伴外祖母;我耐心地喂外祖母水喝;我细致地观察外祖母的一举一动;我将睡熟的外祖母抱回
床上。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外祖母对往日生活的怀念。
②运用比喻修辞和对比手法,鲜明而形象地写出小孩子的圆润饱满和老年人脸庞的干瘪,突出表现了外祖母的苍老。
(3)这一段是插叙,插入了我小时候外祖母对我的陪伴和关爱,表现出外祖母的慈爱,丰富了人物形象。表达出长大的我们更应当关爱、陪伴衰老的外祖母。
(4)对外祖母的怀念和感激;呼吁社会要关爱老人。
【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5.(2021秋•婺城区期末)当代小说阅读。
暖姜
王水玲
把姜袋子拽进过道,小暖出了一身汗。平时都是老韩扛进来,这次自己弄,才知道这么重。
小暖的店设在一楼,四张床位用拉帘隔开,挤挤巴巴的。本来是分散在两层楼的,一个人实在照顾不过来,又舍不得花钱雇人,就把二楼转租了。
租二楼的人姓韩,是个大老粗,识字不多,又有点风湿病,厂子里不好找活儿,就搞起了三轮车拉货。老婆跑了多年,他就一个人带着闺女来县城念书。小暖听说了,找到他,把二楼赊账转给了他。
小暖的理疗店和别人不一样。艾灸用姜,推拿也用姜,而且用的量大。最受顾客青睐的督脉灸,一人一次就是十斤。她没空去批发就委托老韩去买,按里程付他运费。最后这个月,她干脆让他记着账,年底一块儿清算。
每天不等天亮,小暖就蹲在过道里,趁顾客还没到来,一块一块地,挨着刮姜皮。姜皮要不刮去直接打出来,会省很多功夫,姜磨碎了都是黄灿灿的,根本看不出有皮没皮,也没几人知道姜皮性凉,去了效果更好。可小暖宁愿晚睡早起,也不肯偷这个懒。大伙儿不嫌路远店偏,大老远跑来照顾自己,说啥也不能对不起他们。
丈夫没了,闺女在职业学院上学,小暖自己守着这个店。她浑身都是劲儿,能同时照管四张床。其中三人进行督脉灸,一人做推拿。这边微波炉打热姜末,厚厚铺匀了,燃上摆好的艾柱,再赶到那边,拍上姜汁做推拿。
这边喊:“暖老板,这柱艾好像灭了呀。”小暖停下推拿,快速跑过来,钻进布帘,夹下艾灰,把艾绒攥瓷实了,重新续上、然后再跑回那边继续推拿。就这样,推拿经常因此中断,艾灸也时常接不上火。同行不能理解的是,顾客没有一人嫌耽误时间,小暖店里人总是满满的,还经常需要提前预约。
那天飘着雪花,老韩拉回姜来,腿跛得厉害,脸也像只紫茄子。小暖说:“天冷,出门的人少,这会儿有时间,咱就试次艾灸吧,韩哥。”
老韩沉默着,没吱声。
“我一分钱都不会少要的,韩哥放心吧。”小暖低着头说。
推拿经络半小时,艾灸补阳一个小时,等待毛孔收缩还要半小时。艾灸一次用去了大半个上午,老韩很心疼工夫。他活动下身子,腰腿确实热乎,也软和了许多。
她告诉他,先不用付钱了,临过年的时候,和租金一块儿算。
进了腊月,天特别冷,小暖店里更忙了,顾客都约下去好几天。人多,姜用得就多,小暖和老韩更加地勤奋。
连续好多天,很晚才能歇下,小暖浑身酸疼得厉害,胳膊腿儿咋也搁不到床上去。即便背着房子贷款,也不能累死,没成人的闺女还需要照顾呢。明天二十八了,说啥也不干啦。
一大早,她过来收拾东西,发现老韩的三轮早停在门口,昨晚忘了告诉他今日歇业啦。
老韩不下车,只喊小暖自己接姜。小暖拽死拽活地拖进楼里,直喘粗气。她估计老韩风湿犯狠了,赶着跑出来,推说自己扭了腰,请韩哥下来帮个忙,就耽误他一会儿工夫。
老韩犹豫了好一阵子,慢慢推开车门。左脚刚一落地,就倏地缩了回去,仿佛踩到钉子,人也差点跌倒了。他左脚肿成了发面馒头,袜子筒都裂开了口子。
“韩哥,咱很该做次艾灸啦。”她把“很”字咬得很重。和往常那样,她塞过几个包子,说今早没吃完,中午不想吃,让他帮忙解决了。老韩没有推辞。他一瘸一拐地返回二楼,提下来一袋大米和一副对联,然后吃力地爬上床去。
小暖正用微波炉热姜,她转过头说:“我有大米,不要花钱啊韩哥。”
“没……没花,免费的,上级走访给的。”
小暖顿了顿,说:“真巧啊,昨晚房东来电话,说上半年疫情影响生意,免去了二楼的房租,那韩哥的房费就不用交啦。”
“这是……真的吗?”老韩睁圆了眼睛。
“嗯,嗯。”小暖抿起嘴唇,眯着眼睛笑了。
老韩挠了下头皮,也咧开了嘴巴:“批发姜的也说,总照顾他的生意,过年了,这腊月里的姜,就不要钱啦。”
姜末热乎乎地铺上来,艾绒闪烁着火星。一层细密的汗珠,挂满了小暖的额头。老韩僵硬的身子,慢慢地软和下来。
(《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22期)
(1)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老韩沉默着,没吱声。(此时,老韩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写出此时老韩的心理。)
②“韩哥,咱很该做次艾灸啦。”她把“很”字咬得很重。(这里,她为什么要把“很”字咬得很重?)
(2)小说简要交代艾灸店的内容,而花很多笔墨对老韩展开叙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你认为选文中的小暖与《简•爱》中的简•爱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与《简•爱》的内容阐述。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通过对话描写将小说推向高潮。请认真阅读对话,探究其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考点】词句理解赏析;句段分析;主旨情感;开放探究.
【分析】本文主要围绕小暖和老韩展开故事,小暖处处关心老韩,主动给他做艾灸不急着要钱,房东免房租,商户不要腊月的姜钱,突出了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关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姜暖”,表现了社会对小暖和老韩这类贫寒人的爱心。
【解答】(1)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
①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第⑨段中“老韩沉默着,没吱声”,这是小暖让老韩做艾灸时,老韩的反应。结合上文第⑦段中“小暖店里人总是满满的,还经常需要提前预约”,可知此时虽然人少,但说不定一会儿就会来人,那样会耽误小暖的生意;结合⑩段“‘我一分钱都不会少要的韩哥放心吧。’小暖低着头说”,可知老韩也担心小暖不收他的钱。由这两点原因可以推测,老韩想的是:艾灸当然对我的身体有好处,可我做上艾灸会不会耽误她做生意,再说我和她是邻居,她要是不好意思收我费用,那不好了,我怎么能占人家便宜呢?大体意思与此接近,符合语境即可。
②本题考查人物语言含义的分析。第18段“‘韩哥,咱很该做次艾灸啦。’她把‘很’字咬得很重”,结合上一段中“他左脚肿成了发面馒头,袜子筒都裂开了口子”可见小暖看到老韩的脚肿得厉害,知道他病情严重,非常痛苦,因此想用自己的手艺为老韩缓解病情,减轻痛苦。可是老韩不会轻易答应做艾灸的,因此小暖把“很”字咬得很重,想让老韩接受她的建议,这个句子写出了小暖对邻居老韩的关心,表现了她关心贫苦人,为人善良的性格。
(2)本题考查人物作用的分析。本文的主人公是小暖,次要人物是老韩。老韩并非可有可无的人物,因为他的存在,才使得小说情节完整,小暖的形象更丰富。结合第④段“小暖的理疗店和别人不一样。艾灸用姜,推拿也用姜,而且用的量大。最受顾客青睐的督脉灸,一人一次就是十斤。她没空去批发就委托老韩去买,按里程付他运费。最后这个月,她干脆让他记着账,年底一块儿清算”,可见老韩用三轮车拉姜,在小暖的生意中也帮了大忙,因此才有了下文第⑧段“那天飘着雪花,老韩拉回姜来,脚跛得厉害,脸也像只紫茄子。小暖说:天冷,出门的人少,这会儿有时间,咱就试次艾灸吧,韩哥”的情节。可见老韩这个人物在文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结合21段中“小暖顿了顿,说:‘真巧啊,昨晚房东来电话,说上半年疫情影响生意,免去了二楼的房租,那韩哥的房费就不用交啦’”,24段中“老韩挠了下头皮,也咧开了嘴巴:‘批发姜的也说,总照顾他的生意,过年了,这腊月里的姜,就不要钱啦’”房东免房租,商户不要腊月的姜钱,这两个情节,都与老韩有关。这两个情节,突出了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关系,深化了文章“暖”的主题。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本文中的小暖,富有爱心,自强自立,与《简•爱》中的简爱性格上有相似之处。根据第⑥段中“丈夫没了,闺女在职业学院上学,小暖自己守着这个店。她浑身都是劲儿,能同时照管四张床”,小暖丈夫去世,为维持生计和供女儿上学,独自一人操持着生意,可见她吃苦耐劳,自立自强;根据第⑤段中“姜皮要不刮去直接打出来会省很多功夫,姜磨碎了都是黄灿灿的,根本看不出有皮没皮,也没几人知道姜皮性凉,去了效果更好。可小暖宁愿晚睡早起,也不肯偷这个懒”小暖宁原自己哥累也不肯哄骗顾客,可几她对顾客角责,做生章有良知,坚守原则;根据第8段“小暖说:‘天冷,出门的人少,这会儿有时间,咱就试次艾灸吧,韩哥’”第12段“她告诉他,先不用付钱了,临过年的时候,和租金一块儿算”第18段中“和往常那样,她塞过几个包子,说今早没吃完,中午不想吃,让他帮忙解决了”小暖处处关心老韩,主动给他做艾灸不急着要钱,可知小暖富有爱心,心地善良。《简爱》中,主人公简爱从小父母双亡,被舅舅收养,舅舅死后,舅母一家人百般虐待她,最后将她送入慈善学校,在那里备受凌辱摧残。从盖兹海德到洛伍德、从桑菲尔德庄园再沼屋,从里德太太到布洛克尔赫斯特、从罗切斯特到圣•约翰,不管遇到怎样的境遇,简爱始终保持自尊自爱,积极向上的初心,从未停止过抗争,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与信念,她独立自主,不慕名利、善良纯洁,饱经风霜而初心不改,最终收获了自由与幸福。简爱尽管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敢于追求地位悬殊、身份高贵的罗切斯特,因为她坚信每个人在精神和人格上是平等的;当她得知罗切斯特疯了的妻子还活着时,她为了追求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毅然选择了离开罗切斯特,体现了她特别讲究尊严,自立自强的性格。
(4)本题考查人物对话和小说主题的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通过和老韩的对话,把小说情节推向了高潮。⑲段中“小暖正用微波炉热姜,她转过头说:我有大米,不要花钱啊韩哥”,第2段“没……没花,免费的,上级走访给的”,对话简洁,充满生活气息。两人的对话中房东免房租,批发姜的商户不要腊月的钱,表现了社会上好心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照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这几段对话,对25段“姜末热乎乎地铺上来,艾绒闪烁着火星。一层细密的汗珠,挂满了小暖的额头。老韩僵硬的身子,慢慢地软和下来”,可见他们都感受到了温暖。这些温暖是来自全社会的,是善良的人们给予的,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人心的温暖。因此这几个段落中人物的对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姜暖”,突出了社会对小暖和老韩这类贫寒人的爱心。
答案:
(1)能做艾灸当然好,可我这会儿做上艾灸会不会耽误她做生意,再说我们这邻里邻居的,她不收我的艾灸费用,那多不好意思啊,我不想占她的便宜。突出了她担心老韩左脚肿胀的病痛,希望韩哥能够做一下艾灸缓解病情的心理,突出她对老韩的关心,表现她的善良。
(2)老韩是文章当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老韩平日的帮忙才有小暖对他的关心和免交房费和姜钱等情节,同时,突出人物的形象,突出了爱的主题。
(3)文中的小暖宁愿早起要刮姜皮增加疗效,可见,她对自己技术的要求高,充满了爱心,有良知;她给老韩艾灸不急着要钱,主动帮她做灸解决他腿痛并给他包子吃,免去他的房租等等,这些细节看出小暖心地特别善良,充满爱心;小暖一人支撑小店,抚养女儿维持生计,可见她自强自立。简爱也有这些特点,他知道阿黛勒难以教导,却依然不离不弃,对它充满关心和爱护,舅妈里德藏了她叔叔给她的关于赠遗产的信,但她最后原谅了舅妈;小时候她受尽欺负,但是还把遗产一部分留给他的表兄弟姐妹,可见简爱的善良。简爱不卑不亢的在中原生活着,当他得知罗切斯特先生还有个合法的妻子,她毅然的选择离开深爱着的罗切斯特先生,可见,她特别讲究尊严、自立自强。
(4)示例:小说对话简洁流畅,又透出淡淡的幽默,很自然地引出文章的结尾老韩不要腊月姜钱,小暖替老韩艾灸,让他们病腿软和下来,既点明题意,又升华了文章的中心:人性的暖正驱赶着一切的恶疾和寒冷,生活的艰辛在人们的爱抚下,慢慢地变得温馨和柔软,这是小人物的善心构筑了一个温暖的世界,也是他们自强不息精神的闪耀。虚虚实实之间透射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爱。
【点评】解答梳理情节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6.(2021秋•永善县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每朵花本应芬芳
一帮年轻的父母聚在一起,话题不知不觉扯到孩子身上,有人提议,每个人讲个自己孩子的趣事。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要说自己的孩子的趣事,谁不是几箩筐也盛不完啊。
一位妈妈先讲了自己两岁半宝宝的故事。她说,自己的宝贝女儿非常调皮,带她的外婆根本对付不了。有一天,她正在上班,宝宝又在家里淘气了,她就打电话回去,想吓唬吓唬她,故作严肃地对她说:“你要是不乖,等妈妈回家了,一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女儿不吱声了,哈哈,一定是被唬住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女儿突然嗲嗲地说:“妈妈,你别忘了,宝宝喜欢的颜色是粉红色哦。”
多可爱的妞妞啊。众人都笑翻了。
另一位妈妈接着说。她家的宝宝,是个不到三岁的男孩,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不,问题又来了:妈妈,为什么地球在转,我们却感觉不到呢?妈妈想了想,告诉他,那是因为我们很小,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儿子说,但是我有个办法可以感觉得到它在转。说完就在原地转起了圈圈。一连转了十几个圈,最后东倒西歪地停下来了,晕晕乎乎地说,妈妈,我现在感觉到地球在转了。
多伶俐的孩子啊。众人笑得也是东倒西歪。
一个爸爸接了茬。那天,带四岁多的儿子骑车出去玩,骑到半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仲秋的雨,打在身上,已带有丝丝寒意。慌乱之中,赶紧拿出雨披穿上,怕儿子淋雨,所以,用雨披将坐在后座的儿子挡了个严严实实。儿子躲在雨披下面,两只小手将雨披撑起一角,高兴地大叫:“包头雨,今天下包头雨!”多乐观的孩子啊。众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一位妈妈笑着讲起了儿子的一桩糗事。两岁多的儿子在拉便便;突然,放了一个响屁,站在一边的奶奶故意逗他,佯装嫌恶状地问:“宝宝,你刚才是不是放屁了啊?”儿子抬起头,想了想,很镇定地回答道:“不是的。是我的屁股在唱歌呢。”
多幽默的回答啊。众人笑得前仰后合。
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交流着,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有趣,那么可爱,那么搞笑,那么温暖,孩子使他们原本炎的生活,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快乐。
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讲述。我的孩子,今年即将迎来高考,一天24小时中,除了睡觉和吃饭不得不“浪费”(儿子的原话)掉的八九个小时外,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和做题上,他甚至连和我们说句话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了。而我们,因为害怕打扰他,在家里走路都是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的。看着眼前这些年轻的父母们,我忽然想,我的儿子,在他年幼的时候,也是充满童趣,活泼、调皮、可爱、搞怪,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欢笑和温暖。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生活突然变了,变得如此沉闷,如此压抑,如此不堪的呢?
忽然明白,每一朵花,都本应芬芳、灿烂、快乐的,是我们自己先掐灭了孩子的天性,也掐灭了自己的快乐啊。那么,我眼前这些年轻的父母们,在不久之后,他们会不会也和孩子同时一步步地失去快乐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呢?
我希望永远能够嗅到花的芳香,不知道这能不能做到?
(1)用“每朵花本应芬芳”作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2)选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你要是不乖,等妈妈回家了,一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女儿突然嗲嗲地说:“妈妈,你别忘了,宝宝喜欢的颜色是粉红色哦。”
(4)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你也陷入了紧张而忙碌的备考之中了,请你谈谈你的得失。
【考点】散文;文章题目;词句理解赏析;写作手法;开放探究.
【分析】文章主要讲述帮年轻的父母聚在一起,话题不知不觉扯到孩子身上,每个人讲个自己孩子的趣事,孩子使他们原本平淡的生活,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快乐。“我”忽然想到儿子,因为要参加高考,变得如此沉闷,如此压抑,如此不堪。作者领悟到是我们自己先掐灭了孩子的天性,也掐灭了自己的快乐。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含义。联系文章内容可知“每朵花本应芬芳”运用比喻,作者将孩子比作花朵,将孩子拥有的童真童趣比作芬芳,使标题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画龙点睛,暗示中心:每一朵花,都本应芬芳、灿烂、快乐的,不能压抑孩子的天性和童真。新颖独特,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联系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将四位孩子的趣事和自己孩子失去芬芳的高中生活进行了对比,从而引发了“我”对此的思考:“看着眼前这些年轻的父母们,我忽然想,我的儿子,在他年幼的时候,也是充满童趣,活泼、调皮、可爱、搞怪,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欢笑和温暖。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生活突然变了,变得如此沉闷,如此压抑,如此不堪的呢?”进而突出了主旨:每一朵花,都本应芬芳、灿烂、快乐的,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不应该被泯灭。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赏析能力。联系文章内容“你要是不乖,等妈妈回家了,一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一句出现在宝宝淘气之后,由此可知此处的“颜色”代表“惩罚”。联系文章内容“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女儿突然嗲嗲地说:“妈妈,你别忘了,宝宝喜欢的颜色是粉红色哦'”,由“没想到”和“嗲嗲地说”可知宝宝并未理解妈妈的意思,此处的“颜色”就是其本来的含义“色彩”。文章通过妈妈和宝宝对色彩的不同理解突出了孩子天真、可爱的天性。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应当通读全文,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加以分析。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注意答案应当包含“得”和“失”这两个基本要素。作答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和情感的真实流露。例:在中考备考之际,我失去了游戏带来的刺激,也失去了篮球场上酣畅淋漓的快乐。但却收获了知识,迎来了高分,收获了父母的微笑,收获了迎战中考的信心,更收获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勇气。
答案:
(1)①比喻,作者将孩子失去天性、失去成长的快乐比作花朵失去芬芳,使标题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画龙点睛,暗示中心。④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2)对比的表现手法。用四个儿童时期孩子的故事和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对比,表达了作者希望孩子永远不要失去快乐的愿望。
(3)妈妈说的“颜色”指要给女儿惩罚,女儿说的“颜色”指色彩。对颜色不同的理解,体现了女儿天真、可爱的天性。
(4)在中考备考之际,我失去了游戏带来的刺激,也失去了篮球场上酣畅淋漓的快乐。但却收获了知识,迎来了高分,收获了父母的微笑,收获了迎战中考的信心,更收获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勇气。
【点评】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
7.(2021秋•库车市期末)
想偷一本书
王秋珍
①我想偷一本书已经很久了。
②它就放在我们办公室一位同事的桌上,每天,我都能看见它。那蓝色的封面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可是,它寂寞地呆在桌上,从来没人去翻一翻。
③有一次,我看见同事拿起了它。我正暗暗为它高兴,却分明看见我的这位漂亮的女同事,只是用书扫了扫椅子上的灰尘。别的同事走过来走过去,总是低着头忙忙碌碌。那个叫手机的玩意成了大家的最爱,谁会留意一本书呢?
④慢慢的,我看见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我还看见有好几次,漂亮的女同事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书的封面留下了一个圆圈,还带着褶皱,好像一个可怜的孩子歪着嘴巴在哭泣。
⑤我只想把它偷回家。
⑥可是,一想到偷,我的心就像要跳出胸膛。从小,爸爸就教育我,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偷大偷小都是贼。因此,我一天天地看着它,看着办公室来来往往的同事,一直不敢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
⑦可机会还是来了。
⑧那天,我打了一段文字,抬起头,蓦然发现办公室里居然只有我一个人。我按捺住狂跳的心,悄然起身,来到漂亮女同事的桌前。【A】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突然,一个声音从天而降:“你想干嘛?”我的身子斜了斜,差点跌倒。我刚想回答,却听见那人继续在说:“好啦好啦,就你会耍贫嘴。我很忙,没空和你扯东扯西的。”说话间,我看见漂亮女同事飘逸的长裙在办公室里舞动了几步,倏地飘出去了。
⑨我终于把书偷到了手。虽说窃书不算偷,我却感觉脸上有无数只蚂蚁在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文明的我居然会和“偷”这么不文雅的字站在一起。
⑩回家后,我拿出软毛巾轻轻地擦拭封面,又拿出吹风机吹那个固执的圆圈。最后,我把书的封底朝上,放在桌上,再压上了一条厚重的红木小方凳。
⑪次日,我把书拿出来,它又变成了端正的模样。【B】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
⑫我洗净双手,拿出偷来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起来。看着它们,我仿佛又走进了老时光。我看到了自己在养花种菜,在夕阳下徜徉,在厨房的油烟里战斗……
⑬是的,这是我写的书。每一个字,都像芬芳的花,让我驻足,流连。
⑭出版社只给了我50本样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当初,漂亮女同事听说我出书了,就第一时间向我祝贺并要书。没想到,她要的只是一份客套。
⑮是的,只是一份客套。漂亮女同事一直把书放在桌上,从来不曾翻上一篇。如今,她和我的其他同事们一样,一有空就刷微信看网络碎片聊明星八卦,根本没有注意到桌上少了什么。那本曾被她扫过灰尘垫过杯子的书,好像从来都不曾出现过。
⑯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
⑰某天,我终于点开一位微友问道:“你说大家喜欢读什么书啊?”“什么?书?”微友抛出两个问号,继续道,“谁还看书啊?”
⑱我仿佛听见了她在手机前的笑声。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8期,有改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蓦然 mò
②按捺 nà
③倏地 shū
④徜徉 cháng
(2)“我”为什么要偷漂亮女同事的书?
(3)第⑦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A】处: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B】处: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酸酸甜甜”一词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5)第⑩段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第⑯段说“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我”为什么会感到不安?
(7)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8)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9)你也一定有自己最珍爱的书吧,请写出书的名字,并说明珍爱的理由。
【考点】小说;内容理解概括;句段分析;主旨情感;写作手法;开放探究.
【分析】本文通过叙述“我”以为同事是个爱书,爱读书的人,故送给她自己写的书,但发现同事并没有珍视它,所以想偷回来,并也成功偷回来的故事,反映了现今社会中传统纸质图书受到冷落,人们整天沉溺于手机的现象。
【解答】(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依据“蓦然”可知“蓦”读“mò”。
②依据“按捺”可知“捺”读“nà”。
③依据“倏地”可知“倏”读“shū”。
④依据“徜徉”可知,“徜”读“cháng”。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我正暗暗为它高兴,却分明看见我的这位漂亮的女同事,只是用书扫了扫椅子上的灰尘。别的同事走过来走过去,总是低着头忙忙碌碌。那个叫手机的玩意成了大家的最爱,谁会留意一本书呢”“慢慢的,我看见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我还看见有好几次,漂亮的女同事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书的封面留下了一个圆圈,还带着褶皱,好像一个可怜的孩子歪着嘴巴在哭泣”句发现,女同事不爱书。“我拿出软毛巾轻轻地擦拭封面,又拿出吹风机吹那个固执的圆圈。最后,我把书的封底朝上,放在桌上,再压上了一条厚重的红木小方凳。次日,我把书拿出来,它又变成了端正的模样。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句写出了“我”心疼自己的书;结合“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句可知,“我”想给书找个懂它的人/爱书的人。由此可以概括:因为是“我”写的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女同事向“我”祝贺并要书,“我”把书送给她,但她却不爱书。“我”心疼自己的书,所以就把书偷回来了。
(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结合“一想到偷,我的心就像要跳出胸膛。从小,爸爸就教育我,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偷大偷小都是贼。因此,我一天天地看着它,看着办公室来来往往的同事,一直不敢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可知,“我”一直想把书拿回来,苦于没有机会。“可机会还是来了”中的“可是”承接上文。“机会还是来了”句引出下文“我终于把书偷到了手。虽说窃书不算偷,我却感觉脸上有无数只蚂蚁在爬”。此段承上启下。
(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A句“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运用比喻的修辞。结合“我按捺住狂跳的心,悄然起身,来到漂亮女同事的桌前”“我的身子斜了斜,差点跌倒”句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偷书时的紧张。
B句结合前文内容来看,我在成功偷书之后,擦拭书面并压平整书本,看着恢复原样的书时,产生了这种“酸酸甜甜”的心理。从“酸酸甜甜”一词的本义来看,它表现了“我”当时心理的复杂:“酸酸”是因为书给了同事,却没有找到懂它的人,让它受了这么长时间的“委屈”;而且为了它。“我”还当了一回“小偷”。“甜甜”则是看着书又回来了,又恢复了原样,觉得无比的快乐。
(5)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判断与作用分析。
“回家后,我拿出软毛巾轻轻地擦拭封面,又拿出吹风机吹那个固执的圆圈。最后,我把书的封底朝上,放在桌上,再压上了一条厚重的红木小方凳”,这段话主要描写了我修复书的过程,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具体地表现出现我对书的珍爱。
(6)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文章在第⑯段说“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 让我彻夜难眠”,接着后一句就给出了答案,原因是“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 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根据理解可概括为:是因为我想到这个忙碌的时代,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我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恐怕很难再找到。
(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阅读感悟的表达。
结合文末作者的思考“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可以看出本文作者通过自己因爱书而产生的“偷书”行为,反映了现今社会中传统纸质图书受到冷落,人们整天沉溺于手机的现象。
(8)本题考查阅读收获。
结合文末作者的思考“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可得出的启示:我们要爱书,爱读书。
(9)本题考查迁移阅读能力。
围绕作品反映的主题,可以选择一本有意义的书,并写出阅读感受。
答案:
(1)①mò
②nà
③shū
④cháng
(2)因为是“我”写的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女同事向“我”祝贺并要书,“我”把书送给她,但她却不爱书。“我”心疼自己的书,所以就把书偷回来了。
(3)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想偷那本书却一直没有合适机会,引出下文终于找到机会偷那本书了。
(4)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偷书时的紧张与慌乱。
②“酸酸甜甜”生动地写出了“我”当时复杂的心理:“酸酸”是因为没有为自己的书找到懂它的人,让它受了“委屈”;而且为了它,“我”还当了一回“小偷”。“甜甜”是因为“我”的书又回来了,又恢复了原样,不用再受“委屈”了。
(5)描写,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我”修复书的过程,表达了“我”对书的珍爱。
(6)“我”想到这个忙碌的时代,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我”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恐怕找不到。
(7)现象:传统纸质图书在社会上受到冷落,很多人沉溺于手机。
看法: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一个不好好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这种现象,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8)我们要爱书,爱读书。
(9)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简•爱》。《简•爱》书中描写的一些人物对我的成长起了许多潜移默化的作用。简爱乐观、坚强、善良,在逆境中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努力去创造于自己的新生活,她身上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是我所推崇的,它告诉我在挫折中不悲观、不失望,而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人生之路上继续前行;而她的朋友海伦身上所体现出的宽容、超脱、真诚也是我所欣赏的。我觉得真诚是立身之本,对同事对朋友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要真诚和宽容。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8.(2021秋•息县期末)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叔叔的胎记
①多年来,叔叔一直珍藏着一个木盒子,里面是一个泛黄的日记本,日记的内容与一位叫六奶奶的老人密切相关。
②叔叔年轻时当过兵,复员后先卖了两年豆腐,后来又办起了豆制品加工厂,经过多年打拼,如今已是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的老总了。但令人费解的是,叔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亲自去沟子村卖豆腐。其实知道内情的人都清楚,叔叔的本意是去看望那位叫六奶奶的老人,是为了陪老人说说话。
③每次寒暄过后,六奶奶都会迫不及待地问叔叔:“你再仔细想想,你爹是不是卖过豆腐?”问完了,她又目不斜视地紧盯着叔叔的胸口,好像那儿藏了什么秘密。
④“大妈,您问过很多遍了,我爹没卖过豆腐。”听完叔叔的话,六奶奶脸上总是露出一副很失望的表情。
⑤六奶奶是个苦命的人,年轻时丈夫去世,她拉扯着三个孩子熬日子。有一年,闹灾荒,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那天,家里断了粮,六奶奶和三个孩子一整天都没吃东西,饿急了的三毛“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常来村里卖豆腐的外地汉子听见孩子的哭声,知道准是饿坏了,于是送来一块砖头大小的豆腐。三个孩子见了豆腐“呼”地围上来,片刻就把冰冷的豆腐抓了个精光。
⑥汉子喝完六奶奶倒下的一碗白开水,起身走了。这时,六奶奶瞅了一眼墙角的大毛,心头一动,一甩门跑了出去,她喊住了汉子,耳语几句后,汉子又折了回来。
⑦汉子留下了挑子里所有的豆腐,还留下了半袋黄豆。六奶奶将大毛交给汉子,在大毛的哭喊声中,汉子拉着他消失在风雪里。
⑧那一年,大毛才8岁。
⑨如今,二毛和三毛已各自成家,六奶奶心里却空荡荡的。尽管她天天催着二毛、三毛打听哥哥的下落,可四处都问遍了,仍然没有大毛的音信。六奶奶每天拿个小木扎坐在家门口,遇见过路的陌生人就急忙上前打听大毛的下落。可是,每次都让她失望。
⑩后来六奶奶病倒了,二毛和三毛轮流守在床前照顾。六奶奶一睁开眼,就是那句老话:“你俩记住,你哥胸前有一块红胎记!”无数次,六奶奶自言自语地絮叨:“都是娘糊涂,没问清那个汉子家住在啥地方,临死前要是能见上大毛一面,我也就知足了……”
ㅤㅤ⑪快到年底时,六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一连几天滴水未进,气若游丝。
ㅤㅤ⑫春节前,叔叔来到六奶奶家中。他扑通一声跪在六奶奶床前,大声喊道:“娘,大毛看您来了!”接着,他流着眼泪解开了上衣扣子,胸前赫然露出一块红灿灿的胎记!
ㅤㅤ⑬六奶奶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她紧紧盯着叔叔胸前的胎记,凝视许久才缓缓地闭上眼睛……
ㅤㅤ⑭其实,叔叔胸前的胎记是假的,是画上去的,他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六奶奶安心地离开。不过,有件事情却是千真万确的。在老山前线那年,叔叔和一位战友去执行一项侦察任务。任务完成了,那位战友却再也没有回来。整理战友的遗物时,叔叔收藏起他的一本日记。叔叔曾告诉我,那个战友的胸口有一块红胎记。
ㅤㅤ⑮六奶奶走的那天,哭成泪人的叔叔回来后跟我说,这么多年他终于圆了两个梦,一个梦是母亲的,另一个是儿子的。
(作者:孙玉亮。有删改)
(1)请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补充小说的故事情节。
① 汉子送豆腐和黄豆,六奶奶将大毛送给汉子 →六奶奶寻找大毛,结果失望→叔叔到沟子村看望六奶奶,问叔叔身世后失望→六奶奶病倒,想念大毛→② 六奶奶病重,春节前叔叔到六奶奶家“认亲” →叔叔画假胎记,圆两个梦:母亲的,儿子的。
(2)根据上下文,发挥想象,在第⑥段“这时,六奶奶瞅了一眼墙角的大毛,心头一动”后补写六奶奶的心理活动。
(3)从全文看,叔叔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说:“六奶奶走的那天,哭成泪人的叔叔回来后跟我说,这么多年他终于圆了两个梦,一个梦是母亲的,另一个是儿子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内容理解概括;形象分析.
【分析】汉子送豆腐和黄豆,六奶奶将大毛送给汉子;六奶奶寻找大毛,结果失望;叔叔到沟子村看望六奶奶,问叔叔身世后失望;六奶奶病倒,想念大毛;六奶奶病重,春节前叔叔到六奶奶家“认亲”;叔叔画假胎记,圆两个梦:母亲的,儿子的。文章表现了叔叔是一个勤劳、善经营、重感情、善良、有智慧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汉子留下了挑子里所有的豆腐,还留下了半袋黄豆。六奶奶将大毛交给汉子,在大毛的哭喊声中,汉子拉着他消失在风雪里”,①概括为:汉子送豆腐和黄豆,六奶奶将大毛送给汉子;结合“春节前,叔叔来到六奶奶家中。他扑通一声跪在六奶奶床前,大声喊道:‘娘,大毛看您来了’”,②概括为:六奶奶病重,春节前叔叔到六奶奶家“认亲”。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那天,家里断了粮,六奶奶和三个孩子一整天都没吃东西,饿急了的三毛‘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常来村里卖豆腐的外地汉子听见孩子的哭声,知道准是饿坏了,于是送来一块砖头大小的豆腐。三个孩子见了豆腐‘呼’地围上来,片刻就把冰冷的豆腐抓了个精光”分析,合理展开想象即可。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叔叔年轻时当过兵,复员后先卖了两年豆腐,后来又办起了豆制品加工厂,经过多年打拼,如今已是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的老总了”表现了叔叔是一个勤劳、善经营的人。“不过,有件事情却是千真万确的。在老山前线那年,叔叔和一位战友去执行一项侦察任务。任务完成了,那位战友却再也没有回来。整理战友的遗物时,叔叔收藏起他的一本日记。叔叔曾告诉我,那个战友的胸口有一块红胎记”“‘娘,大毛看您来了’接着,他流着眼泪解开了上衣扣子,胸前赫然露出一块红灿灿的胎记”表现了叔叔是一个重感情、善良的人。叔叔用假胎记“认亲”,让六奶奶安心离世,用这种方式也完成了为牺牲战友“寻亲”的心愿,表现了叔叔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理解。叔叔的做法有着更高更广的象征意义和代表性(对所有的烈士们及家属们):六奶奶的死,叔叔极其悲伤又欣慰。悲伤的是六奶奶去世了,欣慰的是圆了六奶奶、战友两个人的梦;叔叔一直以来看望六奶奶,主要是替牺牲的战友尽了作儿子的责任,更是替所有牺牲的战友尽一份孝心,慰藉所有烈士的母亲;用假胎记“认亲”,主要是能够让六奶奶知道“儿子大毛”回来了,满足作为母亲的心愿,好让她安心离世,此举也是在圆所有烈士母亲的心愿,能够让她们毫无遗憾地离世。
答案:
(1)①汉子送豆腐和黄豆,六奶奶将大毛送给汉子;②六奶奶病重,春节前叔叔到六奶奶家“认亲”。
(2)示例:唉,汉子能将豆腐送给俺,看样子他是个好人。我的三个孩子没法养活,活命要紧呀!送他一个,孩子也不用跟着我受罪。
(3)①叔叔是一个勤劳、善经营的人。复员后卖过豆腐,办起豆制品加工厂,多年打拼成为老总。②叔叔是一个重感情、善良的人。战友牺牲后收藏他的一本日记,帮他寻找母亲;知道六奶奶寻找大毛的事情后,经常看望她。③叔叔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叔叔用假胎记“认亲”,让六奶奶安心离世,用这种方式也完成了为牺牲战友“寻亲”的心愿。
(4)对于六奶奶的死,叔叔极其悲伤又欣慰。悲伤的是六奶奶去世了,欣慰的是圆了六奶奶、战友两个人的梦;叔叔经常看望六奶奶,主要是替牺牲的战友尽了作为儿子的责任,慰藉他的母亲;用假胎记“认亲”,主要是为了让六奶奶知道“儿子大毛”回来了,满足作为母亲的心愿,好让她安心离世。
【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1、结合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9.(2021秋•宜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等待那只手
巩高峰
①老头没睡,还在用眼睛的余光悄悄打量我。
②我知道他在等待下手的机会。我也没睡。
③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这一点苗头我还是看得出来的。于是我暗自后悔:要是不贪图那个懒觉,早20分钟起床就能买到卧铺,何至于胆战心惊地和一个老家伙这么对峙着?
④很显然,那老头比我还有经验。因为刚才上车一落座,他竟然目不斜视地看着我,微笑着说:“你长得很像我儿子。”
⑤我在心里冷笑了一声,因为我穿西服、打领带、抱着笔记本电脑,身边还有个寸步不离的密码箱,我就像你儿子?嘀咕完之后,我顺便瞅了瞅他,灰旧夹克、两天以上没刮的胡须、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炯炯双眼。
⑥于是我没吭声,连头都没点,假装没听见。
⑦他讪讪地笑了笑,说:“我三年没见着他了,只偶尔听到他的声音。”
⑧我轻轻打了个冷战。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这老头是个很难缠的对手,一配得上老奸巨猾这个词。
⑨东奔西走,和这个行当的人打交道多了,有输有赢。但一开始就这么跟目标套近乎的,他是第一个。所以,我又瞅了他一眼。我也有两年没和父亲见面了,虽然我也偶尔给他打打电话,寄些钱。
⑩我的预感没错,熄灯后车厢里的人大都睡了,他没有。其实即使没有这种预感我也不会睡着的,我早已练就三昼夜不合眼也能神志清醒的本领。这是经验,也是饭碗。况且我怀里还有张支票,那是分公司这个季度的费用。寸步不离的密码箱不过是个道具,里面是几件换洗下来的内衣。我知道这老头是看得出来的,他那一脸沧桑就是证明。所以我能保持的,只有清醒和谨慎,然后,静静地等待那只手。
⑪我躲在外套里观察他。
⑫夜深了,四周一片漆黑,仿佛隐藏着无数索要的魔爪,敲得车窗玻璃嘣嘣作响,空气中透着阵阵寒意,好像空调不断地向车内吹着冷气。我一直紧绷着肌肉,竖立起来的汗毛往外支撑毛衣,痒痒的。久了,牙齿还开始打起架来,不知是真冷还是我太紧张。
⑬他的眼睛大多数时间望着窗外,车窗外面黑灯瞎火,亏他有这份耐心。于是我有些恍惚,冲着他这份镇定劲儿,到底我和他哪个是猎手哪个是猎物呢?
⑭他动手了。那只手有点小心翼翼,终于还是犹疑着探了过来,漫过我头顶的时候带着一道阴影,让我有些窒息。不过却没有预想中那种高明的熟练,这让我窃喜,在脑海里虚构着人赃俱获的画面。
⑮盖在身上的外套一紧,从脖子往里灌的冷风忽然就没了,我觉得像是突然钻进了被人暖好的被窝。惊讶让我努力睁大了双眼,可是外套领子遮住了我的视线。老头从我上方垂下一声细微的叹息:“唉,一个人在外面劳苦奔波的,不容易。”
⑯我赶紧闭上了眼,用了很大力气,我怕我眼中的泪水溢出来。不知怎么的,我忽然特别希望那只手能停一停,拍我两下。
(1)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一落座老人主动搭讪,我假装没听见→ “我”认为他套近乎,想偷取“我”的东西 →夜深了老人多望向窗外,我暗自担心→ “我”明白了他对“我”的疼爱,希望他能再拍“我”。
(2)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语句有什么作用?
(3)这篇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考点】内容理解概括;句段分析;人称.
【分析】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在火车上的一段经历,“我”与老人在列车上相遇,他与“我”的主动打招呼并没有获得“我”的好感,“我”认为他这只是想套近乎,然后乘机偷取“我”的东西。夜深人静,“我”等待老人动手,然后人赃并获。可是黑暗中走近的身影是那样的熟悉,依稀传来他的叹息声,让“我”明白了他确实将“我”如儿子般疼爱,离家多年未回的“我”多么希望他能如父亲般再拍“我”两下。文章以欲扬先抑的写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情节梳理。结合“我的预感没错,熄灯后车厢里的人大都睡了,他没有……然后,静静地等待那只手”,第一空概括为:“我”认为他套近乎,想偷取“我”的东西。结合“唉,一个人在外面劳苦奔波的,不容易”“我赶紧闭上了眼,用了很大力气,我怕我眼中的泪水溢出来。不知怎么的,我忽然特别希望那只手能停一停,拍我两下”,第二空概括为:“我”明白了他对“我”的 疼爱,希望他能再拍“我”。
(2)本题考查句子作用分析。阅读句子可以看出这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表现夜里车内的寒冷,从而为下文老人为“我”盖外套的行为作铺垫,也为后文“我”内心感受到温暖形成对比,突出老人的善良行为。
(3)本题考查人称作用分析。这篇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写了“我”对老人情感的变化,给人一种真实、亲切的感受,便于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对老人的理解、感谢,便于突出主旨。
答案:
(1)“我”认为他套近乎,想偷取“我”的东西;“我”明白了他对“我”的疼爱,希望他能再拍“我”。
(2)环境描写;描写了车厢内的黑暗与寒冷,烘托了“我”因长时间戒备老头动手而产生的紧张不安心理。
(3)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给人一种真实、亲切的感受,直接表达了“我”对老人的理解、感谢,便于突出主旨。
【点评】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10.(2021秋•永顺县期末)阅读《故乡(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2)文中“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中的“偶像”是指 神灵 。“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中“手制的偶像”是指 “我”的主观希望 。
(3)为什么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是“茫远”?
(4)最后一段为什么又一次写到海边月夜的景色?
(5)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含意。
【考点】内容理解概括;句段分析;词句理解赏析.
【分析】本阅读语段出自鲁迅的《故乡》,这篇小说以“故乡”为线索,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片段,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故乡的衰败,故乡人的变化,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选文是课文的结尾部分,写“我”在离开故乡路上的内心感受,以及对未来故乡的想望。末句的比喻意义深刻,引人深思。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语句中,他们指的是“我们”(鲁迅、闰土)的后辈;“我们”指的是鲁迅、闰土;小说中描写了“我”生活的辛苦、闰土因困窘而麻木,显然这种“新的生活”是与他们的生活截然不同的,也暗含了鲁迅期待着社会的发展能够带来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的愿望。
(2)本题考查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结合文章可知,闰土“要香炉和烛台”,他把改变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所以他的偶像是用木、石、泥等做成的神像;“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此处的“偶像”是把“我”的希望比作了偶像,因此,此处的“偶像”指让下一代过上幸福生活的希望。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感情。“闰土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高而远。
(4)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这里景物描写,重新燃起“我”对生活的希望,对新生活的到来充满信心。或对新的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5)本题考查文章重要句子理解与分析。这段话表现了“我”追求新生活的信心,是“我”思想振奋的表现。“希望是本无所谓有”——光有美好的愿望,不去努力奋斗,希望就会落空,等于没有。“无所谓无的”——实现希望困难重重,只要努力奋斗,努力实践,希望终能实现。“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强调要为新生活的到来勇敢地斗争,去开辟道路。
答案:
(1)没有苦难,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没有隔膜、亲密友好的生活。(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2)神灵;“我”的主观希望。
(3)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说“茫远”。
(4)最后再现月下瓜地的景色,不仅表示眷恋之情,更突出了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
(5)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努力奋斗,愿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的困难重重,但只要去实践、去斗争,就终能实现。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1.(2021秋•义马市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一树柿子红
①那天,他路过街头,看到一位老人正在卖柿子,通红圆润的一篮柿子看起来煞是养眼。他突然有了吃柿子的兴头,他感到自己似乎有好多年没有吃柿子了,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
②他买了几斤柿子回家,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品尝,却尝不出过去那种香甜、爽口的滋味。他拿着那个咬了一口的柿子在手中翻转着看,看不出与过去的柿子有什么不同。“怎么就尝不出那种味道了呢?”
③他记得,他家门前那棵老柿子树结出的柿子就很好吃,又脆甜又爽口,那味道他至今在回味。他尤其记得,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秋阳中一颗一颗缀在稀疏、斑驳的枝叶间,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显得格外的温暖和喜庆。
④老柿子树是爷爷种下的。柿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一片绿云一样把院落遮掩在其间,露出青色的屋脊。他和邻家的孩子经常在树底下游戏,抢山羊、捉迷藏、种莲子,有时他趴在树身上,感觉树皮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爷爷的手一样温暖。当几粒星子明亮着眼睛的时候,他一家子经常在树底下吃晚饭,饭菜的香味引来了邻家的孩子,饭桌就显得更加热闹了,整个院落似乎要被孩子们的笑声哄抬起来。
⑤自从吃过柿子之后,他就喜欢上了柿子的味道。当树上的柿子长到鸡蛋大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趁着爷爷睡着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找来一根长竹竿,几个人举着往树上一阵乱捅,果子、枝叶就掉了下来,也惊动了屋里的爷爷。爷爷捡起地上的断枝、跌伤的青果,心疼地说:“这些猴崽,果子还这么小,怎么能吃啊?”“都这么大了呢,你是小气爷爷。”一群孩子嚷嚷。“不信啊,你们都来尝尝。”爷爷向着不远处的猴孩们招手。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龇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
⑥柿子成熟的季节,乡邻们都爱来他家串门,围着看这棵老柿树,啧啧称赞。这时,爷爷笑起满脸褶子,就像他喝了一点米酒的样子。柿子终于可以下树了,母亲从屋里搬出高高的长梯,父亲提着篮子小心地爬上去,一颗一颗地摘。那一树的柿子红就被装进了篮子里、竹筐里,浓缩成了一团团浓烈而腾燃的色彩,似乎聚拢了整个秋天。摘柿子的时候,邻居家也来帮忙,小孩们更是围着柿子树欢呼雀跃。这一天,院落就像过节一样闹热。爷爷一户一户上门,把摘下来的柿子,一小筐一小筐地分给左邻右舍的人家。于是,整条村巷都弥漫了柿子的清香。那时,他不明白,爷爷为什么要把自家的柿子分给别人呢?爷爷刮了一下他的鼻子说:“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一条巷弄的,就是一大屋人呢。”爷爷摸着他的头说。
⑦后来,他上学了;再后来,他去外地上学,离开了家。每年柿子成熟的季节,母亲总会托人给他捎来一包柿子,就会让他想起家乡的味道。他的室友在品尝了之后,都说他家的柿子很甜、很脆,很想和他一起去看看他家的柿子树。
⑧那个秋天,他特别想念家,想念那一树的柿子红。他径直回家,看见爷爷坐在那棵柿树下,背景是疏落斑驳的枝叶,是一树的柿子红;母亲在杂房门口喂鸡。蓦然看到他身影的那一刻,爷爷和母亲的眼里似乎一下子涌满了欣喜,看向他的目光和门前落下的阳光一样温暖,他感觉心蓬松得像天上的一朵云。
⑨在经历过若干次工作上的辗转迁徙之后,他也已然两鬓斑白。那时,爷爷老了、走了;父母老了、也走了。他忽然感觉,似乎很久没有回去过了,似乎把那个山旮旯的屋子遗忘了。在看到街头那位卖柿子的老人、尝了一口柿子之后,他突然那么强烈地想回家去看看,看看那棵老柿树。
⑩多年未回,他的面前,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窠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他站在门前,一时怔在那里,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
(1)本文由“一篮红柿子”引出回忆,围绕记忆中的“柿子树”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阅读④到⑤自然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爷爷性格特征的。
(3)本文通篇以“他”的视角来叙述,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说说使用这一人称的好处。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考点】内容理解概括;句段分析;形象分析;人称.
【分析】文章由一篮红柿子引出他的回忆,围绕记忆中的“柿子树”,写了和邻家孩子在柿子树下游戏,星子明亮时在树下吃晚饭,和小伙伴一起“偷”打柿子,邻里帮忙采摘柿子,爷爷分柿子给邻居,离家母亲托人捎带柿子;那个秋天回乡看爷爷母亲等事情,表现了爷孙情、邻里情、童年情等诸多的情感,同时也有对故乡、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与感伤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文章第④段写了和邻家孩子在柿子树下游戏,星子明亮时在树下吃晚饭;文章第⑤段写了和小伙伴一起“偷”打柿子;文章第⑥段写了邻里帮忙采摘柿子,爷爷分柿子给邻居;文章第⑦段写了离家母亲托人捎带柿子;文章第⑧段写了那个秋天想念柿子红,回乡看爷爷母亲。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文中“爷爷捡起地上的断枝、跌伤的青果,心疼地说:‘这些猴崽,果子还这么小,怎么能吃啊’”处,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可以看出爷爷是一个爱护树木的人;由“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龇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这处神态描写,可以看出爷爷是一个慈爱宽厚的人;由“爷爷刮了一下他的鼻子说:‘你吃过根 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一条巷弄的,就是一大屋人呢’爷爷摸着他的头说”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体现爷爷是一个慈爱、友善、感恩、质朴的人。除了运用了人物的细节描写之外,“他趴在树身上,感觉树皮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爷爷的手一样温暖”处,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侧面烘托了爷爷的慈爱。
(3)本题考查人称的作用。通过通读全文可知,文章运用第三人称的视角,以旁观者的身份经由眼前的柿子进而到记忆里的一树柿子红,不做作,不矫情,却很自然的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洋溢字里行间的思念与感伤之情,冷静客观含蓄却更有韵味,让读者产生共鸣。另外,文章以“他”角度,叙述从孩提到上学离家再到两鬓染霜的中年,叙事有跳跃感和层次感,给人一种娓娓道来、却又情感真挚的感觉。
(4)本题考查对结尾段落作用的分析。通过阅读最后一段,由“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句子可以看出,文章结尾与开头“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呼应,让文章结构严谨,也升华了情感;由“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案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可以看出,这里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孤独萧瑟的氛围,烘托了“他”愧疚与伤感之情;“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案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这处,与上文“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温暖和喜庆”形成了对比,突出了“思乡、思亲”的主题;在语言运用上,“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案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将柿子树拟人化,将夕阳比作落红,流露出他的伤感与孤独之情。
答案:
(1)和邻家孩子在柿子树下游戏;星子明亮时在树下吃晚饭;和小伙伴一起“偷”打柿子;邻里帮忙采摘柿子;爷爷分柿子给邻居,离开家后,母亲托人捎带柿子;那个秋天想念柿子红,回乡看爷爷母亲。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综合运用。“他趴在树身上,感觉树皮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爷爷的手一样温暖”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侧面烘托了爷爷的慈爱;“爷爷捡起地,上的断枝、跌伤的青果,心疼地说:‘这些猴崽,果子还这么小,怎么能吃啊’”处,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爷爷对柿子树的爱惜;“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龇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这处神态描写,表现了爷爷的慈爱和宽厚;“爷爷刮了一下他的鼻子说:‘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一条巷弄的,就是一大屋人呢’爷爷摸着他的头说”等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可以看出爷爷是一个慈爱、友善、感恩、质朴的人。
(3)“他”属于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经由眼前的柿子进而到记忆里的一树柿子红,客观而冷静,以“他”的视角回忆,叙事有跳跃感和层次感,娓娓道来,情感比较真挚,让读者产生共鸣。
(4)从内容上,描述了眼前现实中的“一树柿子红”碎乱、孤独的状态,渲染了“他”的愧疚与伤感之情;从结构上,“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与开篇“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呼应,前后照应,让文章结构严谨,升华了情感;从写法上,与记忆里“一树柿子红”的热闹喜庆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思乡、思亲”的主题;从语言上,使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他”久未回乡,今非昔比的感伤。
【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1、结合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12.(2021秋•巴林左旗期末)阅读《听雨》,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
季羡林
ㅤㅤ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ㅤㅤ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ㅤㅤ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感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ㅤㅤ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朝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ㅤㅤ⑤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ㅤㅤ⑥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的认识,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ㅤㅤ⑦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过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直到垂暮之年,依然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大的愿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可以说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ㅤㅤ⑧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ㅤㅤ⑨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ㅤㅤ⑩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1)哪两个场景让作者“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请概括回答。
(2)请赏析第⑨段划线的句子。
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3)文章多处运用“宕开一笔”(即先腾出几笔写其他无关紧要或相反的内容)的写法,试举一例并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4)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 C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等的态度。结合具体内容简单说说,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考点】散文;词句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概括;写作手法;开放探究.
【分析】本文记叙了麦苗在春雨的滋润下恢复了生机、小荷花在雨滴的滋润下蓄势待发,这两个场景让作者“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文章表现了作者求知不止、治学严谨、为人通达、关注民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首先,锁定答题区间,“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在第⑦段段首,可知答案区间在⑦一⑩段;其次,筛选提示性语句,如“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等,这些句子所领起的内容均为场景描写;最后,用简洁的语言对两个场景:一是麦苗在春雨的滋润下恢复了生机,二是小荷花在雨滴的滋润下蓄势待发。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荷花以人的情绪和动作,生动地写出小荷花在春雨的滋润下,生命力蓬勃旺盛,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示例:写自己听雨想到的是麦子和小荷花前,先写雅土听雨想到的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能够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关心农事。
(4)本题考查人物心情分析。文章体现了作者期盼下雨的急切心情,担心庄稼的成长、关心民生疾苦的高尚情怀。
A.意思是: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同你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B.意思是: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
C.意思是:我不愁屋子会漏雨,淋湿我的床;只是欣喜溪流中涨满了雨水,不用再为干旱担心;我想,那千里平野上,喝够了水的稻子定是葱绿一片;于是觉得,这五更天雨水敲打着梧桐,是那么的动听。
D.意思是: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故选:C。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我坐在那里,同以种死文字拼命”“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表现了作者是一个求知不止、治学严谨的老人。“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表现了作者是一个为人通达的老人。麦苗在春雨的滋润下恢复了生机,小荷花在雨滴的滋润下蓄势待发,这两个场景让作者“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因为作者期盼下雨,他担心庄稼的成长、关心民生疾苦。
答案:
(1)一是麦苗在春雨的滋润下恢复了生机,二是小荷花在雨滴的滋润下蓄势待发。
(2)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地写出小荷花在春雨的滋润下,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
(3)示例:写听雨感到无量的喜悦前,先写解读吐火罗文应该是讨厌雨敲铁皮声的,使行文曲折,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C
(5)①求知不止、治学严谨。如作者到了望九之年,依然“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②为人通达。如作者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③关注民生。如看到麦苗在春雨的滋润下恢复了生机,作者感到兴高采烈。
【点评】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表达了……。
13.(2021秋•丰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小说的主题问题
汪曾祺
①有的作家、评论家问我,小说里边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说最重要的是思想。思想就是作家对生活的看法、感受和对生活的思索,诉诸于作品中,就是作品的主题。
②我在山东菏泽有一次讲话,讲完话之后有一个年轻的作家给我写过一个条子,说:“汪曾祺同志,请您谈谈无主题小说。”他的意思很清楚,他以为我的小说是无主题的。我的小说不是无主题,我没有写过无主题小说。
③我觉得,没有主题,作品无法贯串。主题就好像是风筝的脑线,作品就是风筝。没有脑线,风筝放不上去;脑线剪断,风筝就不知飞到哪去了。
④脑线既是帮助作品飞起来的重要因素,同时又给作品一定的制约。好像我们倒杯酒,你只能倒在酒杯里,不能往玻璃板上倒,倒在玻璃板上怎么喝?无主题就有点像把酒倒在玻璃板上。当然,有些主题确实不大容易说得清楚。
⑤综观一些作家的作品,大致总有一个贯串性的主题。比如契诃夫,写了那么多短篇小说,他也有一个贯串性的主题,就是“反庸俗”。高尔基说,契诃夫好像站在路边微笑着对走过的人说:“你们可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这就是他总结的契诃夫整个小说的贯串性主题。鲁迅作品贯串性的主题很清楚,即“揭示社会的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他作品的贯串性主题是“民族品德的发现和重造”。
⑥另外,跟思想主题有关系的就是作家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或者作品的社会功能。没有社会功能,他的小说能激发人什么?所以作家是要有社会责任感的。有人说:“我就是写我自己的,不管自己的作品在社会上起什么作用。”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
⑦作品产生的作用往往是不一样的,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间接,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有的作品确实能让人当场看了比较激动,有所行动。比如解放区农村上演《白毛女》,人们看了非常气愤,有人当时报名参军,上前线打敌人,想给白毛女报仇。这个作用当然就很直接。但有很多小说从接受心理学来说,起的作用不是那么太直接,就好像中国的古话“潜移默化”。一个作品给人的思想情绪总会有影响。一个作品如果使人觉得活着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人还是很美、很富于诗意的,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健康向上的力量,它的影响就是积极的。
⑧法国存在主义者加缪认为任何小说都是“形象化了的哲学”,我很同意他的说法。小说里面总有一定哲学意味,不过层次深浅不一样,但总会关联作者自己独到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作者有什么独特的风格,我说首先是他有独特的思想。
⑨因个人创作风格不同,所以有的小说主题比较明显、单纯,有的小说主题不那么明显,甚至可以说我们允许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相对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的未完成性的特点。一个作品写完后,主题可能并没有完全完成。我们所解释的主题,往往是解释者自己的认识,未必是作家自己的反映。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这一千读者所解释的哈姆莱特都有它的道理,你要莎士比亚本人解释,他大概也不太说得清楚。所以说主题有它一定的模糊性。为什么说不确定性呢?你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也行。主题的解释不能有个标准答案,可以多角度理解,但是必须有你自己独到的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现在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有的说是钗黛恋爱的悲剧,你叫曹雪芹自己来回答《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他也可能不及格。
(原载于《写作》1991年第四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汪曾祺说自己“没有写过无主题小说”,意在强调任何小说都要有主题。
B.优秀的作家,其作品总要用一个贯串性的主题来激发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C.一个作家只有具有了个人独特的思想,才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D.小说主题“相对的不确定性”,是指小说主题可以有多角度个性化理解。
(2)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①选文第3段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
主题就好像是风筝的脑线,作品就是风筝。没有脑线,风筝放不上去;脑线剪断,风筝就不知飞到哪去了。
②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具体说说你对第7段画线句的理解。
但有很多小说从接受心理学来说,起的作用不是那么太直接,就好像中国的古话“潜移默化”。
(3)汪曾祺认为,鲁迅作品贯串性的主题是“揭示社会的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请任选一篇鲁迅的小说为例,具体阐释。
【考点】词句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概括;句段分析;开放探究.
【分析】文章通过汪曾祺关于回答作品的主题的采访,举例说明了小说主题的重要性及作用,围绕“小说的主题问题”像读者进行解读。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CD.正确。
B.根据文章第⑤段“综观一些作家的作品,大致总有一个贯串性的主题”,第⑥段“另外,跟思想主题有关系的就是作家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或者作品的社会功能。没有社会功能,他的小说能激发人什么?所以作家是要有社会责任感的”可知,“优秀的作家,其作品总要用一个贯串性的主题来激发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理解错误;
故选:B。
(2)①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主题就好像是风筝的脑线,作品就是风筝”一句,将“主题”比作“风筝的脑线”,将“作品”比作“风筝”,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主题对于作品的重要性及其制约作用,把很深奥的道理进行简单化,容易被人们接受,更利于读者明白其中的意思。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起的作用不是那么太直接,就好像中国的古话‘潜移默化’”中,“潜移默化”的意思是: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再结合第⑦段“作品产生的作用往往是不一样的,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间接,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有的作品确实能让人当场看了比较激动,有所行动”可知,这句话告诉我们有些小说对人的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是比较隐晦、间接和缓慢的。再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例如:我初读《骆驼祥子》时,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后来渐渐地从他的经历中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这对我克服困难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任选一篇鲁迅的小说,进行具体阐释即可。“揭示社会的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是指鲁迅作品贯串性的主题,鲁迅作品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目的在于通过作品揭出病苦,医治国民思想里的麻木,激起人民的愤慨。如小说《药》,这篇小说通过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也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答案:
(1)B
(2)①将“主题”比作“脑线”,将“作品”比作“风筝”,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主题对于作品的重要性及其制约作用。
②有些小说对人的影响是比较隐晦、间接和缓慢的。例如:我初读《西游记》时,认为唐僧迂腐呆板;后来我屡遭困难,渐渐认识到他执着有信念,这对我克服困难产生了积极影响。
(3)示例:《故乡》这篇小说揭露了封建等级观念对人的精神摧残,以期唤醒国人对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思考。
【点评】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14.(2021秋•双牌县期末)现代文阅读。
一个老母亲最后的愿望
①2013年6月17日上午10时许,湖北省犯人管教所来了一名特殊的服刑人员家属: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穿着看不出原来颜色的灰色外套,一手拿着旧床单系的包袱,一手拄着粗树枝做的拐杖,满身污垢。
②这位老人已经67岁,她告诉管教所民警,已经有12年没有看到儿子了,这次背着馍馍,徒步11天过来,是因为“近来身体越来越差,眼睛快要看不见了,怕活不到儿子出去那天”。
③老人家住在河南确山贫困山区,一家以务农为生,家境贫寒。13年前,儿子入狱,老伴受不了打击去世。去年,小儿子在工地上把腿摔断了,生活更是每况愈下。但物质的贫乏并没有挡住老人思亲的脚步。6月6日清早,老人蒸了两笼馍馍,背上简单的行囊,向湖北省犯人管教出发了。
④一路上,为了节省开支,她晚上睡在屋檐下、公路边,渴了就喝自来水;饿了吃馍馍,捡垃圾堆里的剩菜剩饭吃。从家到管教所,有300多公里路程,老人沿途打听,足足走了11天。
⑤“走进会见室的时候,我一下子就看到母亲了,她瘦了不少,头发全白了,衣服都是脏的,见到我的时候就哭了……”王飞低着头,眼睛里噙着泪水。
⑥因为家庭经济压力很大,他2000年参与盗窃团伙,扒火车时引发重大事故被判处无期徒刑,当时他的孩子刚刚满月。
⑦来武汉途中,有人给了个蛋糕。老人觉得那是好东西,舍不得吃,带给了儿子。见到儿子时,这个小蛋糕已经过期了。
⑧得知母亲步行过来的缘由,王飞心痛不已,从不流泪的他忍不住抱头痛哭。看到儿子在狱中平安健康,听到民警说儿子表现良好,即将于明年4月出狱,老人家反复鼓励儿子在狱内安心改造,平平安安,出来后重新做人,重振家业。
⑨临别前,王飞抓着母亲的手,反复叮嘱“一定要撑到我回家那天”。
⑩王飞母子会见时,民警看见,一个发硬的馍馍从老人家破了洞的包袱中滚出来,老人弯下佝偻的身子蹲下去捡起来,小心翼翼地用衣袖擦了擦,放回包袱里。
⑪好心的民警主动拿出随身的200元捐助给老人作为路费,还买了方便面、饼干等食物送给老人,让老人安心回家。
(《武汉晚报》2014年2月25日作者:张艾 李承远)
(1)文章开头说“湖北省犯人管教所来了一名特殊的服刑人员家属”,这家属“特殊”在哪两点?请简要概括。
(2)全文主要按顺叙的记叙方法叙述老母亲探望儿子的过程,第⑥自然段却运用了什么记叙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下面这个句子。
一个发硬的馍馍从老人家破了洞的包袱中滚出来,老人弯下佝偻的身子蹲下去捡起来,小心翼翼地用衣袖擦了擦,放回包袱里。
(4)读了本文,从母亲和儿子的身上里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简要回答。
【考点】内容理解概括;主旨情感;插叙;词句理解赏析.
【分析】本文记叙了一位年迈的妇人徒步探视在监狱服刑的儿子,反复鼓励儿子在狱内安心改造,出来后重新做人,重振家业。文章赞美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概括为:是一位年迈的妇人;结合“一路上,为了节省开支,她晚上睡在屋檐下、公路边,渴了就喝自来水;饿了吃馍馍,捡垃圾堆里的剩菜剩饭吃。从家到管教所,有300多公里路程,老人沿途打听,足足走了11天”,概括为:是徒步探视的贫困的老妇人。
(2)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分析。第⑥自然段却运用了插叙。“因为家庭经济压力很大,他2000年参与盗窃团伙,扒火车时引发重大事故被判处无期徒刑,当时他的孩子刚刚满月”交代王飞犯罪因为参与盗窃团伙,扒火车时引发重大事故被判处无期徒刑而服刑,“当时他的孩子刚刚满月”介绍了家庭情况。是母子相隔、母亲徒步探视的原因。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一个发硬的馍馍从老人家破了洞的包袱中滚出来”运用了细节描写,“老人弯下佝偻的身子蹲下去捡起来,小心翼翼地用衣袖擦了擦,放回包袱里”运用了动作描写,从“发硬的馍馍”“破了洞的包袱”这些细节中再次刻画老人家境的贫寒;从老人“弯、蹲、捡、擦、放”的动作描写表明老人对馍馍的珍视,再次突出老人家境的贫寒,为下文民警的热心救助作铺垫。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母亲角度,可以从爱子方面阐述。儿子角度,可以从遵守法律方面阐述。
答案:
(1)是一位年迈的妇人;是徒步探视的贫困的老妇人。
(2)插叙。交代王飞犯罪服刑、母子相隔、母亲探视的原因。
(3)运用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人家境贫寒,表明老人对馍馍的珍视,自然引出下文民警的热心救助。
(4)示例:一位年迈的妇人徒步探视在监狱服刑的儿子,让人为之感动。天下的母爱都是如此伟大,作为子女,要懂得珍惜和感恩,一定要孝顺自己的父母。
【点评】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15.(2021秋•兴城市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
ㅤㅤ①我家有一块田地,与大路为邻。每年夏天,播种了玉米,路边的那一行常因过往行人的踩踏,总是出苗最晚,好不容易长上来几片弱弱的叶子,又被贪嘴的牛羊吃得稀里哗啦,侥幸存活下来的,到了秋天结出的玉米棒子只有鸡蛋那么大,偶尔有几株身强体壮的,结出大棒子,还未成熟就被行人顺手牵羊掰去煮着吃了,只留下光秃秃的玉米秆杵在地边。
ㅤㅤ②有人建议父亲少种一行玉米,也省得白费劳力,父亲摇摇头说,哪能让这么肥的田白白荒废?有人让父亲在地边筑一道篱笆,父亲微微一笑说,几十米长的篱笆墙,防了行人,也碍了自家,不值当。甚至还有人说,那就在地边每隔一段挖一个深坑或放置一块大石。父亲反诘道,那哪成?万一摔倒了行人,罪过可就大了。
ㅤㅤ③有一年,正是玉米施肥的时节,化肥供应却异常紧张。看着满地面黄肌瘦的玉米苗子嗷嗷待哺,父亲决定掏高价从别人手里倒买几袋化肥。施肥时,我对父亲说,化肥这么金贵,干脆不要给路边的这一行玉米施肥了,简直就是浪费!父亲一边扶起一株被行人踩倒的玉米给根部培土,一边对我说,让地里头的玉米吃着肥料,这一行玉米眼巴巴地望着,这公平合理吗?他不仅没有采纳我的建议,还固执地让我给路边的这行玉米多加些肥料。我很是不解,在心里暗笑他的迂,他这不是给瞎子点灯吗?
ㅤㅤ④随后,父亲经常带着锄头去这块田地,一发现有被行人踩踏过的地方,就用锄头松土,一见着被踩到的玉米苗,就扶起来在根部培土,那些扶也扶不起、站也站不直的,他就用草茎拧成绳,将它绑缚在别的玉米苗上,也让它抬头挺胸地成长。
ㅤㅤ⑤待到秋天,玉米成熟了。地里头的玉米一个个捧着沉甸甸的大棒子,争相炫耀自己的成果。唯独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还和往年一样,被糟蹋得几乎颗粒无收。看着眼前的一幕,我抱怨父亲当初不该不听取我的建议。
ㅤㅤ⑥父亲叼着烟袋,悠悠地吸着烟,微笑着对我说,你看,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虽然没有了玉米棒子,但玉米秆比往年都要粗壮,都要端直,根部的土地也比往年都要松软。
ㅤㅤ⑦我辩驳道,我们要的是珍贵的粮食,而不是当柴草烧的玉米秸秆。
ㅤㅤ⑧父亲缓缓地说,你只看到一行玉米,没有看见满地的丰收。要知道,不是每一株玉米都能生长在田地中央,不要苛求每一株玉米都能结个大棒子。地边的这一行玉米,能够从路人的脚掌下和牛羊的唇齿中存活下来,已属难得,更何况今年又长得这么壮实。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
ㅤㅤ⑨我恍然大悟,再次细细地打量地边的这一行玉米。它们有的叶子已被牛羊啃食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秆子;有的被拦腰折断,只有两尺来高的半茬;有的被掰走了棒子,撕裂的外衣似在秋风中哭诉;还有的两两互相扶持支撑,残损的躯干被父亲用草茎绑缚在一起。但是,它们的根系都很发达,露出地面的霸王根环绕着主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
ㅤㅤ⑩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经历了很多事,接触过很多人,也常常遇到“生长在地边的玉米”,便想起父亲当年田间地头的教诲,对他们不鄙视,不放弃,不苛求,尽己之力施以援手,让他们也把根深深地扎进土地。
(1)请为选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题目并说明理由。
A我的父亲 B长在地边的玉米
(2)阅读选文第②~⑨段,完成下面表格。
主要情节
父亲不顾劝阻坚持种下路边的那一行玉米,并为玉米施肥
② 待到玉米成熟时,路边的一行玉米几乎颗粒无收
③ 父亲说,路边的一行玉米保护了里面玉米的成长,为丰收做了贡献
“我”的情感态度
① 疑惑不解
抱怨不满
④ 恍然大悟
(3)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4)选文第⑨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5)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结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选文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B.父亲是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民形象,在我的心里他甚至有些固执和“迂”。
C.选文内容多处前后照应,如第①段与第⑤段、第④段与第⑨段的内容都互相照应。
D.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出父亲对路边这一行玉米的重视。
【考点】文章题目;内容理解概括;句段分析;写作手法;修辞手法.
【分析】本文叙述了父亲坚决不放弃路边的那行玉米,给它施肥,精心管理,最后虽然被糟蹋没能结出玉米,但是却保护了里边的玉米的故事。表现了父亲为他人着想、朴实善良的特点。表达了对父亲的赞美。也表现出了“长在地边的玉米”的不屈的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拟题的能力。
我认为“B长在地边的玉米”做题目比较好。结合“每年夏天,播种了玉米,路边的那一行常因过往行人的踩踏,总是出苗最晚,好不容易长上来几片弱弱的叶子,又被贪嘴的牛羊吃得稀里哗啦,侥幸存活下来的,到了秋天结出的玉米棒子只有鸡蛋那么大,偶尔有几株身强体壮的,结出大棒子,还未成熟就被行人顺手牵羊掰去煮着吃了,只留下光秃秃的玉米秆杵在地边”句,可以与题目相呼应。正文中叙述了父亲给“长在地边的玉米”施肥,并未放弃。“它们有的叶子已被牛羊啃食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秆子;有的被拦腰折断,只有两尺来高的半茬;有的被掰走了棒子,撕裂的外衣似在秋风中哭诉;还有的两两互相扶持支撑,残损的躯干被父亲用草茎绑缚在一起。但是,它们的根系都很发达,露出地面的霸王根环绕着主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句描写了长在地边的玉米被糟蹋的惨状,但是它却毫不妥协地保护着田地。结尾处“也常常遇到“生长在地边的玉米”,便想起父亲当年田间地头的教诲,对他们不鄙视,不放弃,不苛求,尽己之力施以援手,让他们也把根深深地扎进土地”句首尾呼应,再次提到“长在地边的玉米”。所以选B更合适。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由第③段“他不仅没有采纳我的建议,还固执地让我给路边的这行玉米多加些肥料。我很是不解,他这不是给瞎子点灯吗”可知,(1)处情感态度:不解;
由第⑤段“唯独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还和往年一样,被糟蹋得几乎颗粒无收。看着眼前的一幕,我抱怨父亲当初不该不听取我的建议”可知,(2)处情节:待到玉米成熟时,路边的一行玉米几乎颗粒无收;由第⑧段“父亲缓缓地说,你只看到一行玉米,没有看见满地的丰收。要知道,不是每一株玉米都能生长在田地中央,不要苛求每一株玉米都能结出一个大棒子”“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可知(3)处情节:父亲说,路边的一行玉米保护了里面玉米的成长,为丰收做了贡献;由第⑨段“我恍然大悟,再次细细地打量地边的这一行玉米”可知,(4)处情感态度:恍然大悟。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结合“有人建议父亲少种一行玉米“有人让父亲在地边筑一道篱笆”“甚至还有人说,那就在地边每隔一段挖一个深坑或放置一块大石”和“父亲不愿让田白白荒废、拒绝筑篱笆、拒绝在田地边挖深坑或者放大石头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父亲不听他人的劝阻,执意在路边一行种玉米的坚持,“几十米长的篱笆墙,防了行人,也碍了自家,不值当”“万一摔倒了行人,罪过可就大了”也能看出父亲为他人着想、朴实善良的特点,增强文章感染力。
(4)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
“它们有的叶子已被牛羊啃食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秆子;有的被拦腰折断,只有两尺来高的半茬;有的被掰走了棒子,撕裂的外衣似在秋风中哭诉;还有的两两互相扶持支撑,残损的躯干被父亲用草茎绑缚在一起”句连用四个“有的……有地……有的……还有的”是排比的手法,增强语言表达的气势,表达了“长在地边的玉米”被人踩踏和被牛羊啃拽的惨状,结合“但是,它们的根系都很发达,露出地面的霸王根环绕着主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表达了“生长在地边的玉米”毫不妥协的保护。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有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表述错误,本文以“长在地边的玉米”为线索。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B
(2)①疑惑不解
②待到玉米成熟时,路边的一行玉米几乎颗粒无收。
③父亲说,路边的一行玉米保护了里面玉米的成长,为丰收做了贡献。
④恍然大悟
(3)对比,突出强调了父亲不听他人的劝阻,执意在路边一行种玉米的坚持,表现了父亲为他人着想、朴实善良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4)排比,增强语言表达的气势,描写了“长在地边的玉米”被人踩踏和被牛羊啃拽的惨状,表达了“生长在地边的玉米”毫不妥协的保护。
(5)A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议论文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议论文阅读(含解析),共5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换位思考》,完成下面小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阅读回答问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共6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甲、乙两选文,完成各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相关问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两段语段,完成后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名著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名著阅读(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面小题,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