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永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含解析 试卷 1 次下载
- 2022永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2永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2永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2永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2022永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
展开永州市2021年下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地理
一、选择题(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我国首枚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便脱离了(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2. 与地球相比,火星大气层稀薄的原因可能是( )
A. 运动速度慢 B. 距日距离远 C. 质量与体积小 D. 公转周期长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天问一号”进入火星轨道后,已经脱离了地月系,A正确;火星位于太阳系之内,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又属于总星系,故没有脱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火星的体积和质量比地球小得多,产生的引力小,所以表面只有稀薄的大气层,C正确;大气层的厚薄与运动速度快慢、距日距离远近、公转周期长短无关,A、B、D错误。故选C。
【点睛】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
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是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最大的猛犸象体重可达12吨,是冰川时期的庞然大物。猛犸象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灭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猛犸象生活在( )
A. 古生代早期 B. 古生代晚期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4. 猛犸象灭绝时期的迁徙方向是( )
A. 向高纬度地区迁徙 B. 向低纬度地区迁徙 C. 向内陆地区迁徙 D. 向沿海地区迁徙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是在陆地上生存过得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哺乳动物生活在新生代,说明猛犸象生活在新生代,D正确;新生代是距今6600万年以来的地质时期,古生代早期、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均位于新生代之前,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是冰川时期的庞然大物,距今约一万年前灭绝,说明猛犸象灭绝的直接原因是冰期结束,气候转暖,故灭绝时期为了寻找寒冷的生存环境,猛犸象向着高纬地区迁徙,A正确;B错误;向内陆迁徙降水减少而不是气候寒冷,故不会向内陆迁徙,C错误;猛玛象始终生存在陆地上,故不会向海洋迁徙,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上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根据动物的习性特点可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发生的变化。新生代是距今6600万年以来的地质时期,大型哺乳动物发展,出现人类,以及出现数次的冰期交替。
甲、乙是世界某两地的峡谷景观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形成甲地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 B. 流水侵蚀 C. 海水侵蚀 D. 冰川侵蚀
6. 在乙地峡谷塑造的主要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处于比较温暖的时期 B. 苔原带向高纬度方向扩展
C. 山岳冰川的分布范围扩大 D. 全球海平面上升
7. 推测乙地景观的分布地区为( )
A. 河流上游 B. 河流下游 C. 高纬度沿海地区 D. 低纬度沿海地区
【答案】5. B 6. C 7. C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图甲地山高谷深,谷底狭窄,横剖面为V”形,水流湍急,可判断其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属于流水侵蚀形成的“V型谷”,故甲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所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B正确。甲地峡谷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与风力侵蚀、海水侵蚀、冰川侵蚀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由图中可知,乙地谷底较开阔,横剖面为U形,水面平静,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沿海地区,可判断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峡湾地貌。峡湾地貌塑造的主要时期地球处于比较寒冷的时期,大陆上的冰川分布较多,冰川侵蚀作用较强,故形成时期冰川分布的范围比较大,C正确;冰川面积较大时期,气温较低,A错误;由于地球处于比较寒冷的时期,因此苔原带应向较低纬度进行扩张,B错误;冰川时期气温较低,冰川面积扩大,海平面下降,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由分析可知,乙地为峡湾地貌,是冰川侵蚀,海水流入形成的,与河流无关,故A、B错误。该地貌主要是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是冰川槽谷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高纬度地区,大陆冰川和岛状冰盖能伸入海洋,冰川谷进入海面以下,继续深掘,拓宽冰床,冰期后海面上升,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受海水影响,形成两侧岸壁平直、陡峭、谷底宽、深度大的海湾,即峡湾。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一种典型地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下列等高线图最能反映该地貌的是( )
A. B. C. D.
9. 该地区气候的突出特征为( )
A. 寒冷 B. 干旱 C. 炎热 D. 湿润
【答案】8. B 9. B
【解析】
【8题详解】
图中地貌为风蚀蘑菇,其外形特征是上部宽大,下部细小蘑菇外形,B正确;上部宽大,下部细小,等高线的数值应为外部大内部小,A错误;下部应更加细小,C错误;由上部到下部的宽度变化不均匀,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图中地貌为风蚀蘑菇,属于风蚀地貌,风蚀地貌主要是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所以该地区气候的突出特征为干旱。B正确。风蚀蘑菇的形成与气候寒冷、炎热、湿润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出露地表的岩石水平节里、层里很发育,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差别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然发生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生死关头,刘传健机长借助自己一百多次来回飞川藏线的经验和从业30年的技术,果断处置,成功于成都迫降,拯救了机上所有人的生命。刘传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风挡玻璃碎裂的瞬间,机舱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
①风大②失重③低温④缺氧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紧急返航途中,遇到风雨天气,此时飞机处于(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电离层 D. 高层大气
【答案】10 C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驾驶舱风挡碎裂时,飞机飞行在9800米高空,该处大气稀薄,氧气不足,风大,气温较低,①③④正确,C正确。驾驶舱风挡碎裂时,飞机没有处于自由落体状态,不存在失重问题,②错误,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紧急返航途中,遇到风雨天气,是由于此时飞机处于大气层中的对流层,因为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A正确。平流层、电离层、高层大气不会出现风雨天气,BCD错误。故选A。
【点睛】对流层: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对流运动。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云雾雨雪都发生在对流层。平流层:平流层上热下冷,不易对流,以平流为主,适合航空飞行。高层大气:高层大气的空气密度很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空气经常散逸到宇宙空间,被认为是大气的上界。存在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影响。
当地时间2021年4月21日,印度尼西亚海军“南伽拉号”潜艇演练时失联,船上53人全部遇难。据分析,可能是潜艇在下潜过程中遭遇“海水断崖”,即潜艇失去浮力掉入海底。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随着“南伽拉号”下潜,海水温度的变化为( )
A. 先下降,后上升 B. 逐渐减小 C. 先下降,后随深度变化不明显 D. 逐渐增加
13. “南伽拉号”遭遇“海水断崖”掉入海底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水温度突然下降 B. 海水密度突然减小 C. 海水压力突然增加 D. 海水盐度突然增加
【答案】12. C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依据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从表层向深层,水温渐低,海深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所以在“南伽拉号”下潜过程中,水温变化规律应为先下降,后随深度变化不明显,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海水断崖”实际上指的是海水密度突然发生变化。当潜艇在高密度的海水中行驶时,突然进入到低密度的海水当中,潜艇所受浮力突然减小,瞬间会有一种从悬崖上掉下来的体验,B正确,D错误。随着深度加大,水压增大,到达一定深度后,潜艇就会被巨大的水压破坏,但不符合题意,C错误。从表层向深层,水温渐低,不存在海水温度突然下降的现象,A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
土壤有机质(SOM)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结合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的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
土层深度(cm) | 土壤有机碳(g/kg) | |
高草植被 | 低草植被 | |
0-10 | 14.80 | 10.35 |
10-20 | 11.93 | 8.23 |
20-40 | 8.25 | 6.44 |
14. 黑河中游湿地0-10cm土层位于土壤剖面的( )
A. 有机层 B. 淋溶层 C. 淀积层 D. 母质层
15. 影响高草植被与低草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生物量 D. 成土母质
16. 黑河中游湿地大部分属于季节性积水湿地,推断相对积水季节而言,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
A. 减少 B. 增多 C. 波动上升 D. 保持稳定
【答案】14. A 15. C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黑河中游湿地高草植被和低草植被都是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由材料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故黑河中游湿地0-10cm土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有机层,A正确;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B错误;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位于土壤的较深处,C错误;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不含有机质,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表中信息表明,在同一深度条件下,高草植被条件下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材料信息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质多少有关,也与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质损失有关。与低草植被相比,高草植被植株高,生物量生产量大,补充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质多,因此高草植被条件下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因此生物量是影响两类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C正确;表中两种植被均位于我国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某地,气候、地形、成土母质等条件相似,这些条件既不影响有机质补充,而且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差异不大,因此不是影响两类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A、B、D。故选C。
【16题详解】
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基底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释放CO2,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地有机碳输入量减少。因此,非积水季节该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层通常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二、非选择题(4道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读太阳系部分结构图及太阳外部大气示意图。
(1)从北极上空看,行星绕日公转呈____(顺或逆)时针方向,其中③行星的名称是____。
(2)太阳辐射源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图中C为太阳大气的____层;B层中的太阳活动主要是____。
(3)说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1) ①. 逆 ②. 金星
(2) ①. 光球 ②. 耀斑或日珥
(3)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太阳系部分结构图及太阳外部大气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地球公转方向、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太阳大气层及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都是逆时针方向。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中③是距离太阳第二近的行星,是金星。
【小问2详解】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于内部四个氢原子聚变为一个氦原子的核聚变反应。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三层,图中是太阳大气层最内层为光球层,B是太阳大气层中间一层为色球层,色球层上发生的太阳活动是耀斑或日珥。
小问3详解】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直接影响有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和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间接影响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暖棚是节能日光温室的俗称,是一种在室内不加热的温室,即使在最寒冷的季节,也能依靠太阳光来维持室内一定的温度水平。
材料二 达孜县城距拉萨市20公里,素有拉萨“东大门”之称。全县平均海拔4100米,年平均气温7.5℃,年平均日照3065小时。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下图为达孜县暖棚房屋照片及模型示意图。
(1)达孜县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试分析其原因
(2)说明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通过A、B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过程。
【答案】(1)太阳辐射强的原因:达孜县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的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难以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A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B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达孜县城为背景材料,涉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和影响气温的因素、热力环流原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本题需要注意,太阳辐射和气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天气及昼长等。而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气温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对流层气温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因此气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多少。达孜县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使得太阳辐射较强;根据材料信息,达孜县城距拉萨市20公里,位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100米,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太阳辐射强。达孜县平均海拔4100米,可知气温低的原因主要是海拔高,大气稀薄,使得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热量容易散失,不利于热量储存,同时根据海拔高,气温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使得达孜县海拔高,气温低。
【小问2详解】
太阳短波辐射能量强,能够透过玻璃到达暖棚内,而长波辐射则很少能够透过玻璃。暖棚内气温高,主要是因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两种不同波长的辐射透过玻璃的能力存在差异,导致热量滞留。白天时,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过玻璃出去,使得热量可以留在暖棚内,从而对暖棚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暖棚内温度较高。
【小问3详解】
热力环流是冷热差异造成的空气运动,垂直方向,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在暖棚地面附近形成低压,暖棚顶部空气堆积形成高压,而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内室地面形成高压,内室顶部形成低压。因为地面及上层之间的气压差异,使得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上层(顶部)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A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地面)空气则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B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从而使得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1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钱塘江北源为新安江,往东北流贯浙江省北部,经杭州湾入东海,河长588.73千米,流域面积50100平方千米。流域降水丰沛,河流中含泥沙量小。钱塘江入海口的海潮即为钱塘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每年中秋佳节前后,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
材料二钱塘江流域图及其近海夏季等盐度线分布图
(1)判断钱塘江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理由。
(2)描述我国钱塘江口近海夏季等盐度线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3)简述中秋佳节前后,“天下第一潮”景观的形成原因。
【答案】(1)海陆间水循环;理由:钱塘江流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源于太平洋,钱塘江注入东海(可答海洋或杭州湾)
(2)特点:等盐度线从河口地区向外呈舌状凸出,数值从近岸向外海递增
原因:夏季河流径流量大,离河口越近,淡水汇入量越大,河水与海水交换多,盐度越低;离河口越远,淡水对海水的影响就越小,盐度越高
(3)中秋佳节前后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大,潮差较大;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被不断推高;夏秋季节东南季风盛行,助长了潮势;夏秋季节河流入海径流多,推高潮势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钱塘江流域图及其近海夏季等盐度线分布图和钱塘潮的相关资料为背景材料,涉及水循环类型、水循环的意义、钱塘江潮形成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钱塘江是外流河,最终注入东海,钱塘江流域降水丰富,为亚热带湿润区,流域内降水主要来自太平洋海洋水的蒸发并通水汽输送到钱塘江流域上空,形成降水,所以钱塘江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大循环。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片,我国钱塘江口近海夏季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等盐度线数值自沿海向外海逐渐增大。主要原因是:夏季钱塘江进入丰水期,径流量大,入海口处汇入大量的陆地淡水,对沿岸海水起到稀释作用,导致河口处海水盐度较低;离河口越远的地区,受河水影响越小,海水盐度越高。
【小问3详解】
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中秋节前后是农历的八月十五前后,此时日地月三者大致位于同一直线,天体的引潮力最大,正值天文大潮时期;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夏半年,该地盛行东南季风,迎岸风会助长海水水位;杭州湾呈倒喇叭形,当潮水涌入时,会被不断推高;此时钱塘江正值丰水期,河流会对海水起到顶托作用,助涨潮水。
20.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网内有闻名于世的石柱群。“站”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边的那些巨大岩块,被海水和雨水切割,加上劲风侵蚀,数千或数万年之后,变成一个个不同造型的“海岸雕塑”。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石柱现在只余下八个。
材料二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石柱群和海岸地貌示意图
(1)根据图文材料,推测坎贝尔港国家公园石柱群的形成过程。
(2)与图a景观比较,指出图b景观的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
【答案】(1)石柱群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漫长的地质年代,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后来其顶部在海浪侵蚀下发生崩塌,形成海蚀柱。
(2)海蚀柱数量减少,有一根已成碎石堆海水波浪长期侵蚀海蚀柱的根基,使该石柱倒塌和破碎。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石柱群相关图文资料为背景材料,涉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站”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边的那些巨大岩块,被海水和雨水切割,加上劲风侵蚀,数千或数万年之后,变成一个个不同造型的“海岸雕塑”。说明该石柱群的形成时间早,形成于漫长的地质年代,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受海浪的侵蚀作用石灰岩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在海水和风的侵蚀作用下,不断被侵蚀变大,逐渐形成海蚀拱桥,随着海浪的不断侵蚀,海蚀拱桥顶部发生崩塌,形成海蚀柱。
【小问2详解】
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图b与图a比较,明显变化是石柱数量减少,一根石柱已成碎石。原因是由于海水波浪长期的侵蚀石柱与海水接触部分,石柱的根基不断变细,不稳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永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永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永州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永州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解析docx、湖南省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蚌埠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蚌埠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