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专练
2023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专练:人类文明的产生(世界古代史)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专练:人类文明的产生(世界古代史),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专练——人类文明的产生(世界古代史)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1. (本题4.0分)下图是绘制于5000-6000年前的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图中的人们在放牧、收割,图片突出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 ) A.农牧文化的交融 B.生产工具的完善C.原始部落的产生 D.早期农牧业发展2. (本题4.0分)自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现稻壳痕迹以来,在距今9千年至4千年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史前遗址中,多有水稻遗存的发现。历史记载表明,大禹治水时就已将冰稻种子卑湿之地:《诗》《书》等早期文献对“稻”也多有提及。这些发现表明( )A.水稻的种植开始于旧石器时代 B.原始农业推动了早期文明的发展C.“南稻北栗”的农业格局形成 D.文献记裁须依靠考古发现来印证3. (本题4.0分)远古人类在从迁徙到定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聚落。伴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一部分人逐渐脱离了食物生产,专门从事制陶、采矿等劳动。这些现象源于( )A.生产力的进步 B.私有制的产生 C.工商业的出现 D.采集业的衰落4. (本题4.0分)早期农业和家畜饲养文化基本集中在北纬60度以内的温带地区,欧亚大陆的农业文化大体上集中在东亚黄河与长江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中亚阿富汗、西亚伊朗高原经两河流域至小亚细亚地区,南欧地中海沿岸地区等。据此可知,世界农业文明的产生( )A.受地理环境影响明显 B.具有多元一体性特征C.取决于有无大河流过 D.使各文明间联系加强5. (本题4.0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业的出现推动人类社会迈向了文明C.男女社会地位变化造成私有制的产生D.国家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6. (本题4.0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认为,私有制是随着“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之后出现的。但是,他同时也坦承:“至于畜群怎样并且在什么时候从部落或氏族的共同占有变为各个家庭家长的财产,我们至今还不得而知。”恩格斯在此给出的只是A.私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条件 B.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过程C.私有制导致了阶级剥削和压迫 D.私有制导致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7. (本题4.0分)原始社会时期,氏族贵族、首领接受氏族成员的献纳或利用特权霸占(耕地、产品、战利品等);有的氏族成员贫困破产后,便向氏族里富有者以土地和人身为担保进行抵押借贷,负债到期如果还不起,便成为债主的债务奴隶;部落之间的战争也日益增多,战俘奴隶大量增加。这些现象表明( )A.奴隶地位极其低下 B.阶级剥削日益严重C.阶级分化日益加剧 D.贫富分化愈加明显8. (本题4.0分)“国家是人民通过社会契约而结成的。国家维护一切缔约者的自由、平等、生命、财产,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这个观点A.揭示了国家的历史起源 B.揭示了所有国家的共同职能C.确认了公民在国家中的真实地位 D.掩盖了国家的阶级性质9. (本题4.0分)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 )A.文字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C.私有制的产生和王宫建筑出现 D.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10. (本题4.0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类最早居住的地区B.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C.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D.对世界文化贡献最大11. (本题4.0分)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指出:国王想收拾贵族,扩大权力,作真正的一国之君;城市愿意得到国王的保护,因为至少从理论上说,国王是一国之内最高的领主,所有的土地分封都是从他开始的。该材料主要表明( )A.统一是大势所趋 B.贵族和国王之间矛盾尖锐C.城市和王权的结盟是利益的结盟 D.城市具有深谋远虑12. (本题4.0分)下图为世界古代史上四部著名史诗的中译本封面。对这些史诗认识正确的是①史诗属于文学作品,且掺杂神话传说,史料研究价值不大②内容多为重要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体现了文化的共通性③内容展现不同地域文明的独特魅力,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④《荷马史诗》深刻影响其它三部史诗,体现文化间的交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3. (本题4.0分)有学者认为,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的“发明”了农业……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这一观点( )A.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B.认为非洲文明历史悠久独立发展C.意在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D.反映了文明交流和融合的必要性14. (本题4.0分)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B.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D.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15. (本题4.0分)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以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据此可知,这一方案( )A.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B.证明了中华文明领先世界C.丰富了世界文明起源理论 D.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16. (本题20.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下图为古代腓尼基文字的传播路径。材料三: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史。——《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问题】(1)指出材料一三幅图对应的古代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古代文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2)指出上图包含的历史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反映的早期人类文明发展特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哪一个历史事件是“世界史”的形成过程中的标志性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句话。17. (本题20.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材料一 欧洲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斑纹陶文化聚落复原图——摘编自〖美〗布赖恩·费根《世界史前史》材料二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以及交换的经常化,部落首长和家族长便利用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在对内分配产品和对外交换中,把一部分集体物品据为己有,从而出现了私有财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生产劳动日益个体化,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从而进一步瓦解了氏族部落的公有制,使父系大家族公社日益走向解体,个体家庭逐步成为社会基本经济细胞。这种父系氏族、父系大家族的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个体家庭所有,使私有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到这时,私有制终于基本形成。——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该文化遗址中呈现的经济和生活信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1. 【答案】D【详解】早期壁画中出现了放牧、收割等场景,这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早期农牧业的发展,D项正确;壁画内容并未涉及农文化交融,排除A项;生产工具完善、原始部落产生都与壁画内容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2.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水稻种植是原始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原始农业推动了早期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水稻的种植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稻北栗”的农业格局,排除C项;材料表明原始农业推动了早期文明的发展,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3. 【答案】A【详解】根据“伴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一部分人逐渐脱离了食物生产,专门从事制陶、采矿等劳动”可得出这些生产活动都与生产力的提高有关,生产力提高产生了社会分工,A项正确;私有制的产生,工商业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AC项;D项不是其根源,排除D项。故选A项。4.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早期农业文明大多产生于北纬60度以内的温带地区,且靠近水源,这说明地理环境对文明产生影响明显,A项正确;古代各个早期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并非是“一体”,排除B项;人类文明产生虽需要水源,但并非必须大河流过,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D项。故选A项。5. 【答案】B【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体现的是“农耕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人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男女社会地位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国家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6.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私有制是随着‘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之后出现的”等信息可知,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而出现的,即指出私有制出现的时代背景和条件,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中恩格斯只是给出私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条件,没有指出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过程,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私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没有体现私有制产生的影响,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私有制出现的背景,而不是私有制产生的影响,故D选项错误。7. 【答案】C【详解】据材料“氏族贵族、首领接受氏族成员的献纳或利用特权霸占”“有的氏族成员贫困破产后……便成为债主的债务奴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分化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奴隶地位极其低下仅为材料信息的表象,没有指出材料所反映的主旨内容,故A项错误;阶级剥削日益严重不是对材料信息的完整理解,具有片面性,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贫富分化前提下阶级分化的表现,故D项错误。8.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国家维护一切缔约者的自由、平等、生命、财产,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结合所学可知,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而材料观点掩盖了国家的阶级性质,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国家起源问题和国家职能,故排除AB;材料强调的是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并未反映出公民在国家的权利与义务,故排除C。9. 【答案】B【详解】根据“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早期 文明出现的标志是文字与城市,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分工、私有制、农业,且这些也不是其显著标志,排除ACD项。故选B项。10. 【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把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国家的产生,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C选项符合题意。人类最早居住的地区的说法不属于主要原因,A选项排除。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B选项排除。对世界文化贡献最大的说法不属于主要原因,D选项排除。11. 【答案】C【详解】城市希望得到国王的保护,国王想收拾贵族,扩大权力,需要城市的支持,说明城市和王权的结盟是利益的结盟,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统一的问题,排除A;B、D两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12. 【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得出,史诗内容多为重要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体现了文化的共通性。同时,其内容展现不同地域文明的独特魅力,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②③B项正确;史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①错误;《荷马史诗》并没有深刻影响其它三部史诗,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3.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有学者认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独立创造各具特色的文明,非洲地区也独立创造了非洲人特点的文明,因此这一观点认为非洲文明历史悠久独立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排除A项;材料表明不同地区独立创造文明的事实,不是“发展的统一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明间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14. 【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之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D项正确;其余三项对于文明产生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15.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国家观,以国家的出现作为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突破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三要素”的桎梏,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论作出了中国贡贡献,C项正确;中国方案提出的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没有体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排除S项;“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此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证明了中华文明领先世界”此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排除D项。故选C项。16. 【答案】(1)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代美洲(玛雅)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特征:独立发展、多元特征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2)信息:字母文字起源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联系和影响;交流的趋势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3)事件:新航路开辟理解:人类历史存在纵向和横向两个发展方向,纵向指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形态演变,横向指从分散、孤立状态向整体演变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共同发展;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商品流动,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人们越来越从全球的视角而不是以某个地区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历史的发展,从而形成世界历史。因此,马克思说“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可直接得出三幅图对应的古代文明是古代西亚文明、古代美洲(玛雅)文明、古代中国文明。从图片信息中可以看到各地区的文明都不尽相同,因为各地区在生产力水平、地理位置,文化程度、交通条件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多元化,文明具有独立性。(2)根据材料,可直接概括出以下历史信息:字母文字起源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从字母的演变中,可以推论出不同地区始终存在着联系和影响,各地区交流的趋势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联系日益密切。(3)根据材料中的航线地图,可以判断“世界史”形成过程中的标志性节点是新航路的开辟。马克思说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所以可以从新航路的开辟的角度对马克思的话作出如下理解:人类历史存在纵向和横向两个发展方向,纵向指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形态演变,横向指从分散、孤立状态向整体演变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共同发展;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商品流动,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人们越来越从全球的视角而不是以某个地区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历史的发展,从而形成世界历史。因此,马克思说“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17. 【答案】(1)信息:出现筑房定居生活;出现原始农业的种植;已会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和圈养,会使用火。(2)原因: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日益增多,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得男女地位出现变化,部落间交换的增多;氏族内部私有观念的产生。【详解】(1)信息:根据材料一可知,出现了茅屋,可以归纳为出现筑房定居生活;根据材料一可知,出现了农田,可以归纳为出现原始农业的种植;根据材料一可知,出现了栅栏围起来的组织,可以归纳为已会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和圈养,会使用火。(2)原因:根据材料“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以及交换的经常化,部落首长和家族长便利用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在对内分配产品和对外交换中,把一部分集体物品据为己有,从而出现了私有财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生产劳动日益个体化,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从而进一步瓦解了氏族部落的公有制,使父系大家族公社日益走向解体,个体家庭逐步成为社会基本经济细胞。”,可以归纳为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以及交换的经常化,部落首长和家族长便利用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在对内分配产品和对外交换中,把一部分集体物品据为己有,从而出现了私有财产。”,可以归纳为剩余产品日益增多,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根据材料“父系大家族的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个体家庭所有,使私有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到这时,私有制终于基本形成。”,可以归纳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得男女地位出现变化,部落间交换的增多;氏族内部私有观念的产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题练习《世界古代史》选择题50题专练(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汉谟拉比法典》第四十八条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专练:早期殖民扩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专练:洋务运动,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界限分明”,余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