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先秦时期-高考历史专练(新高考专用)
展开专题01 先秦时期
重难点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一家国天下
(一)夏朝: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约前2070年禹建立,开创了世袭制
世袭制内容有二: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影响是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
(二)商朝:内外服制度;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内外服制度的内容:内服是王畿,由商王直接控制;王畿四周是外服,由附属国管辖。
(三)西周
西周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实行分制制度,
1.贵族等级制,分封制——封建领主制:
(1)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王畿地区。
(2)其他地方分封给同姓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
(3)诸侯在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度更进一步的政治体制,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2.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礼乐制:维护统治的文化制度。
4.等级分封政体——封建领主制的特征:
(1)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整体的基本特征。
(2)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4)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重难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一家庭私有的形成
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农业 | ①农业技术: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
工商业 | ①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②货币流通广泛 ③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
2.变法运动
(1)概况
①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②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③影响: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2)商鞅变法
时间 | 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
内容 |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④“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⑥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
影响 | 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
重难点3 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从多元一体到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
(2)阶级关系: 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3)社会风气: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内涵: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3.诸子代表的思想
派别 | 代表 | 主张或特点 |
儒家 | 孟子 | 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
荀子 | 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 |
道家 | 庄子 | 崇尚逍遥自由 |
阴阳家 | 邹衍 |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
墨家 | 墨子 |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
法家 | 韩非 |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
4.意义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重难点4 先秦民主思想的遗存—敬天保民
1.德治
(1)背景:夏商时期,君主和贵族可以殄灭生命。如“人殉”、“人祭”。
(2)起源:西周建立起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3)发展: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寻找救国新思想。
2.法治
(1)早期国家已经有法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
3.德治与法治之争
(1)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注重教化。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主张“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唯法为治。商鞅在秦国变法,奖励耕战,军功授官;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儒家思想不合时宜,在当时备受冷落,后来才得到重用。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建立统一的专制集权国家的需要,受到重用。
重难点5 先秦统一民族的形成—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
①背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②概况: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 ”。
(2)“战国七雄”:区域性统一。
①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②概况:韩、赵、魏三家大夫分晋,齐国大夫田氏取代齐国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最终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③影响: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2.华夏认同
(1)形成
①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戎狄蛮夷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意义: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一、单选题
1.(2021·全国·高考真题)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2.(2013·浙江·高考真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2019·北京·高考真题)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4.(2013·全国·高考真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5.(2012·北京·高考真题)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6.(2014·四川·高考真题)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7.(2016·上海·高考真题)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8.(2016·海南·高考真题)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9.(2015·海南·高考真题)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10.(2008·海南·高考真题)“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11.(2017·海南·高考真题)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12.(2012·上海·高考真题)《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5·山东·高考真题)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自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4.(2021·辽宁·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七年(190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
(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
2.D
【详解】禅让制于夏启时期就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周代不可能实行禅让制,所以①不选。故选D。
3.A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
4.C
【详解】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
5.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人主要从事商品的贩运和买卖,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所以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故选A项。
6.A
【详解】试题分析:关键信息: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解答本题应从改革的时间与结果来分析。从时间来看,由“倾邻国而雄诸侯”可判定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而BCD项都是封建社会时期,不符合题意,由此排除BCD项;从结果来看,商鞅变法结果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并最终统一全国;汉武帝改革削藩是成功的,主要是大一统巩固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王安石变法结果是失败的。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7.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认为上古讲求道德,中世讲求智慧,现实讲求气力。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应。因此选择进步史观。
8.A
【详解】试题分析:孟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项和D项错误。
9.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儒家注重等级和名份,倡导“为政以德”,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B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重农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C项错误;D项只符合儒家。
10.D
【详解】材料中体现了作者对法治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其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1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诸侯墓葬中,出现了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反映出当时礼乐制度遭到了破坏,D项正确;诸侯使用天子才能用的礼器,不能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宗法制度瓦解,排除A项;分封制度的崩溃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仅此一个现象不足以说明奴隶制等级制度遭到颠覆,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材料反映了从夏到西周“鼎”的迁移,“鼎”被赋予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鼎”被赋予国家权力的象征,符合题意。
13.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自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归纳。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回答。
14.(1)刘康公: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得到运用;汉文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致力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唐德宗:藩镇割据,经济残破,百姓负担沉重;明太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张之洞: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深重。
(2)社会环境、社会矛盾、统治政策、时代潮流等。
【详解】(1)本题实际上是要求回答春秋战国、汉代、唐代、明代和清末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刘康公时期主要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得到运用;汉文帝是在汉初,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主要是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致力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唐德宗时期是在安史之乱后,所以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是藩镇割据,经济残破,百姓负担沉重;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所以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张之洞是在清末时期,此时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深重。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环境、社会矛盾、统治政策、时代潮流等。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练解密0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练解密0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0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0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共9页。
专题03 宋元明清时期-高考历史专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3 宋元明清时期-高考历史专练(新高考专用),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背景,目的,措施,影响,宋代的文官政治,理学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