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展开一、教学设计说明
姓名 | 蒋文莉 | 学科 | 历史 | ||
组别 | 高中 | 年级 | 高一 |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
一、单元设计说明
单元名称 |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 |||
单元课时数 | 3课时 | |||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 本单元以“大过渡到大统一的民族交融时代”为主题设计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史料研习、自主探究、交流提升五个活动,情境创设通过历史故事、当今的行政制度引出宋、元的制度等活动使学生进入到历史情境中;任务驱动以课标为依据、在每一课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让学生认识历史,解决历史问题;史料研习通过史料研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历史解释意识;自主探究: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历史影响的探究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提升;交流始终贯穿整个单元教学,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 |||
单元指导思想 | 首先对于指导思想我从国家意志和核心素养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国家意志方面,历史课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核心素养方面,五大核心素养要求在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围绕任务展开探究从而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达到全面发展。
| |||
单元时代特色 | 这一时期是由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到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过渡到元朝统一得时代,因此第一特点是由过渡走向统一;同时辽、宋、夏、金、元政权建立的同时,民族融合得到了充分发展。第二特点是政权并立和民族融合;这一时期,强化中央集权,“三冗”的形成、经济重心南移、程朱理学的形成使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问、文化均出现新的特点。
| |||
学情分析 | 针对于学生的情况,我将从已知、未知、思维特点三方面来分析。首先学生对两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元朝的统一有一定的了解。未知的是两宋的特征缺乏深刻理解;辽夏金政权的建立以及相关制度的建设;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民族的互相交融。此时,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一定的发展;思维活跃但思考不够深刻。解决方法以主题活动贯穿本单元的教学,多采用地图和时间相结合来解决时间较乱、政权较多的问题。
| |||
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 在以上的基础上,对于本单元的教材分析,由于最后两课是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和社会,以及文化,其实是这个时代的多方面的发展,为了使结构更加清晰,我便将最后两课整合为一课辽宋夏金元的多方面发展。那么关于本单元的整体教学思路是以大过渡到大统一的民族交融时代为主题,分为三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是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虽然是政权并立时代,但是以中原王朝为中心,要通过主线一宋朝的中央集权,主线二宋朝的战争过程重点讲述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二个课时辽夏金元的统治以政权并立和各政权的特色作为本课的两条主线,并结合地图有利于时空观念的培养。第三课则以两宋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为主线,并以少数民族发展为辅线来讲述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 |||
二、课时教学设计 | ||||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 ||||
课题 |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内容分析 |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虽然是政权并立时代,但是以中原王朝为中心,要通过主线一宋朝的中央集权,主线二宋朝的战争过程重点讲述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
学习目标确定 | 一、能够运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了解两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情况;二、结合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梳理和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这一时期北宋在政治上的新变化;三、通过史料研习,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 |||
学习 重点与难点 | 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难点是王安石的变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法学法分别是讲解法、史料研习和预习、自主探究。
| |||
教与学的方法 | 教法:讲解法、史料研习 学法:提前预习、自主探究
| |||
教师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
(一) 回顾知识、复习导入 | ||||
教师活动1: 回顾之前所学习的有关知识,由于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在黄巢起义的攻击下,唐朝随后灭亡进入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出身于武将的赵光胤在960年建立了宋朝。那么对于宋朝大家都还是比较熟悉的,谁可以说一下? 是的,大家是从经济、文化的角度对宋朝进行的评价,那么从政治的角度又该如何评价宋朝呢?我们来看看学者钱穆先生是怎么说的,大家来看这一段文字。 钱穆认为宋朝的变是迫于时代的变,是表面的变,他为何这样评价呢?我们通过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来学习就明白了。
| 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发言,认为宋朝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文化昌盛
| |||
活动意图说明: 从回顾知识出发,并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学者的名言,从而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并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 ||||
(一)政治新变显集权 | ||||
教师活动2: (一)如何收权 出示相关史料,展示问题宋朝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派代表进行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教师活动3, (二)如何分权 地方上的权力中央收回来了一些,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权力分配的问题,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都需要做出分配。我们来通过下面两则材料来看看中央权力是如何分配的? 首先将中央权力一分为三,三司使掌握财政权,中书门下掌握行政权,枢密院掌握军事权,同时,又将行政权和军事权又进行分权,比如除了宰相又设置了参知政事,与宰相进行分权。同时枢密院只掌握调兵权,统兵权归三衙掌握。对于地方的权力,我们再来看看是如何分配的,首先在路这个地方机构中,将权力一分为四,我们称为“四监司”,互不统属,各有主管范围又互有重叠。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目的是削弱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展示权力分配示意图,得出宋朝的分权特点,使其相互牵制。
(三)重文抑武 教师根据以上材料总结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罢免宿将兵权 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 大兴科举,提高文官的地位和待遇。 (四)“变”的影响 正如这位学生虽说一样,宋朝的政治制度对宋朝具有积极和消极的意义,首先由于官员之间是互相制约,地方权力过小,没有拥有反抗中央的权力,因此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稳定。但是官员过于繁冗,会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的后果,最重要的是宋朝做出政治制度的调整目的是为了防止唐朝后期出现的弊端,防弊过甚出现了统治危机,至于出现什么危机?我们进入到主题二危机渐重致变法。
|
学生活动2:
学生活动3: 阅读材料,总结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的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总结。
| |||
活动意图说明:
| ||||
(二) 危机渐重致变法 | ||||
师:教师展示宋、金、西夏的政权并立示意图。 大家首先要知道在宋朝建立的同时,还有辽、夏、金、元的并立政权。我们来看看宋朝和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宋辽经过战争在1005年签订了澶渊之盟,宋送辽“岁币”银20万,绢20匹,之后两者维持百余年的和平关系。宋朝和西夏经过长达7年的战争,在1044年签订了宋夏合议,并且宋“岁赐”西夏“岁币”银7万,绢15匹、茶3万斤,可以看出宋朝军事力量处于弱势,出现了边防危机。
教师活动: 对于王安石变法则利用表格讲述其措施、内容和作用。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王安石变法设置了关于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带来了哪些启示的课堂探究。 |
学生通过结构图以及政权示意图,更加能具体客观的观察,从而意识边防危机。
学生根据数量得出宋朝出现冗官、冗兵的特点,进而造出冗费,宋朝面临着财政危机。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表格和史料对王安石变法做出评价。 | |||
活动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以及时间轴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时空观念的培养。 通过表格的形式使内容更加清晰,通过课堂探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对于环节二进行总结,危机导致变法,再通过对变法的评价和启示的探究深化学生的认识。 | ||||
(三)南宋苟安占半壁 | ||||
由于变法失败和金的攻打北宋灭亡,进入到环节三南宋苟安占半壁,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并结合地图列出宋金的战争过程,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得以巩固学生的认识。 | 设计意图以宋金和战为线索讲述出南宋时期宋金政权南北对峙、南宋偏安的特点。 | |||
(四)课堂总结 | ||||
| ||||
活动设计意图: 1. 通过学生自主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 ||||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主题,单元学情,单元目标,核心素养,本课课时课型,本课目标,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理念,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