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六 学案二 题型一 准确理解文本内容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六 学案二 题型一 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第1页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六 学案二 题型一 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第2页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六 学案二 题型一 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第3页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六 学案二 题型一 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第4页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六 学案二 题型一 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第5页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六 学案二 题型一 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第6页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六 学案二 题型一 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第7页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六 学案二 题型一 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六 学案二 题型一 准确理解文本内容

    展开

    这是一份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六 学案二 题型一 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共60页。
    本考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一、识别常见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每一个选项,命题人都在“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表述中设置陷阱,所以,在答题时,极有可能会把“无误项”判为“设误项”,把“设误项”判为“无误项”。下面对“常见设误手法”的探究,仅仅是针对“设误项”进行的讲解。
    1.常见命题设误手法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题型相当稳定,全是选择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题干要求)的选项。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一般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有“删”“添”“调”“改”“漏”“凑”。经过这些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的选项就是“不正确的一项”。
    2.常见命题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三道选择题,大多要求选“非”,即选出设误项。下面介绍一下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设误的选项中常见的几类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选项表述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中某一部分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功用等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功用。即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
    题目及原文例1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原文内容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原文“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的一面,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的一面,因而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张冠李戴张冠李戴,是指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或者将与甲事物有关的信息说成是与乙事物有关的信息。
    题目及原文例2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原文内容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原文表述可知,“时间”才是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而指时杆、日晷、漏壶等,只是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的“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选项将“时间是参数”与“指时杆、日晷、漏壶是参照物”这两者混同了,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3)夸大其词夸大其词,是指命题者对原文中涉及的有关作用、效果、用途等信息,在选项表述时故意用语夸大,或加深程度,或夸大作用,等等。
    题目及原文例3 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原文内容 ①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②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的说法夸大其词,从选文①中可以看出高利贷就束缚了生产流通的扩大和发展,具有负面的作用;其次,选文②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表述是较委婉的且有“新型”信用工具的修饰限定。而选项表述绝对,犯了“夸大其词”的错误。
    (4)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题目及原文例4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原文内容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原文只是说“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并没有“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所以选项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5)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是指选项中的观点和原文不一致,选项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者歪曲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目及原文例5 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原文内容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中只是说“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而并没有表明“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都是在宋代产生的,选项“曲解文意”。
    (6)混淆时态混淆时态就是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发生的事实,或把已发生的事实说成未发生的,又称作混淆已然和未然。
    题目及原文例6 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原文内容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原文“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等语句可知,“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并非既成事实,在当下只是一种趋势,一种可能,但该项却将未然说成已然。另外,原文引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这些会“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另一种则是克罗宁博格的观点,他认为“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故选项后半句表述也不符合原文意思。
    (7)混淆关系关系混淆是指选项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①因果关系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强加因果,二是因果颠倒。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颠倒。
    题目及原文例7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原文内容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原文“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可知,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是当时社会转型的“例证”(具体表现),而选项中的“从而”一词,却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误认为是推动当时社会转型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
    ②混淆肯定与否定,是指选项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题目及原文例8 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原文内容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地位。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混淆肯定与否定。原文说“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选项却说“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明显混淆是非,把原文否定的事加以肯定。
    ③条件关系是句子的一种特殊关系,有充分、必要、充要三种条件关系。选项不符合原文表意的特定关系,就是错误的。 题目及原文例9 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原文内容 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原文中“方可”一词可知,“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的必要条件,而选项将“方可”改为“就能”,变成充分条件,选项的条件关系不当。
    (8)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
    题目及原文例10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原文内容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原文可知,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中“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说明的应是已呵护了乡村记忆,而不是“已活化了乡村记忆”,选项的表述偷换了概念。
    〖即学即练〗用比对法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原文:文学批评的“远”和“近”,既是批评态度问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远”,指评论者与作家距离适当“远”一点,才能葆有客观性;“近”,指与作品文本距离贴近一点,回到作品本身,回到阅读和文本细读上来。选项:文学批评的“远”是指态度上葆有客观性,“近”是指方法上回到作品本身。(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曲解文意,原文“文学批评的‘远’和‘近’,既是批评态度问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不是指文学批评的“远”是态度问题,“近”是方法问题。
    2.原文:上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理论尤其现代文艺理论涌入,虽有建设性意义,但导致批评理论西化严重,许多批评者习惯套用西方理论来阐释、解读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关系松散。选项:用西方文学理论解读当代作家作品,导致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的关系松散。(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强加因果。“导致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的关系松散”原文无此信息。
    3.原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家的批评文章往往感性有余、理论构架淡化,但恰恰是他们的批评实践给众人提供了一条批评回归文本细读的个人化路径,甚至可以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他们的批评文章往往不合常规套路,别开生面,富于可读性和启发性。近年来作家积极介入文学批评,对风行已久的远离文本的“专业批评”是有纠偏意义和启发的。选项:作家的批评文章虽然存在不合常规套路等弱点,但仍然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偏概全。原文“他们的批评文章往往不合常规套路”,“往往”表明不是全部,“不合常规套路”文中未表明是弱点。
    4.原文:人才竞争的核心是环境竞争。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竞争已不仅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而是日益演变成人才发展环境的较量。选项:当前人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竞争已不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而是日益演变成人才发展环境的较量。(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混淆是非,“不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错误,否定了薪酬待遇比拼,原文表述为“人才竞争已不仅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
    5.原文:显而易见,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薪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走向。选项: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薪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对人才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曲解文意,原文表述为“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走向”,并非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6.原文:旧动能是指依靠大量资源投入、较高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来驱动经济增长的动能,新动能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选项:旧动能依靠大量资源投入,新动能则完全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偏概全。“完全依靠科技进步”错误,原文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7.原文:解决新旧动能“青黄不接”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规律,积极作为,衔接好新旧动能转换,缩短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期,避免因动力机制错配阻碍经济向更高发展阶段攀升。选项:旧动能持续减弱,新动能尚未成熟,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认识和把握规律,避免阵痛期。(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曲解文意。“避免阵痛期”错误,原文是“缩短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期”。
    8.原文:中国社会从来不是原子化个体的简单排列,而是深度融合乃至化合的有机整体。每个人同周围的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体的充分发展不是彻底斩断已有的联系,而是规范、引导、影响、塑造这些联系,立己达人,修身成德之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回馈社会中完成人生的修行。选项:中国社会从来不是原子化个体的简单排列,在以融合为特点的社会状态下,个体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曲解文意。“个体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展”与原文不符。
    9.原文:仰观与俯察代表了中华民族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并由此演绎衍生出了中华文明的一系列特质。选项:中华民族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仰观与俯察,并由此演绎衍生出了中华文明的一系列特质。(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偏概全。仰观与俯察代表了中华民族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但并不是唯一。
    10.原文: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选项: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曲解文意。原文是“‘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
    二、多重比对——在信息的细微比较中发现错误  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查的就是考生对原文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能力,四个选项在原文中都有明确的对应句子或区域,因此,判断选项正误就必须将选项表述与原文信息细加比对。上面我们明白了命题人在命制错误选项时所借助的六种手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八种错误类型,这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所做的分析。从语言表述的角度看,选项错误并非到处是错,其错误往往是一两个点,多体现在词语概念的不准确、某种关系的错乱、结论与依据的不一致。因此,考生在运用题文比对时也要注意从这三个角度进行。
    角度一 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
    题目及原文例11 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原文内容 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偷换概念。
    题目及原文例12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原文内容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原句中的“似乎”变成了选项中的“已经”,或然变成了已然。
    角度2 比对关系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题目及原文例13 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原文内容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是它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而不是因为它“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选项属“强加因果”。
    题目及原文例14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原文内容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原句用的是“不管……”,选项用“只有……才……”表述,这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
    角度3 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题目及原文例15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原文内容 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项由“审美的环境保护”推出“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的结论是有违作者观点的。原句说保护环境首先要“治理污染”,其次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
    〖即学即练〗请阅读下文,对1~3题进行比对分析。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原文内容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比对原文中的相关信息“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陈寅恪以诗证史”,这些都是将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的例子,原文的阐释较为具体,选项的阐释较为概括,选项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结论:正确。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原文内容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项中“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是对原文“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的同义变式转述;选项中“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是对原文“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的具体式转述。结论:正确。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原文内容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原文中引用王国维《古史新证》中的话的意思是,一些历史学家疑古太过,就连尧、舜、禹是否存在都怀疑,这是不对的。并不能由此推出“如果能充分……就不会……”这样的结论。选项曲解文意,假设关系不成立。结论:错误。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原文内容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项中的“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选项中“《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是对原文“《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的同义变式转述;选项中“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是对原文“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的同义变式转述。结论:正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原文内容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项中“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选项中“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是对原文“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的同义变式转述。结论:正确。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原文内容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项中“并无真实可言”与原文中“显然有悖信史”相对应,选项中“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与原文中“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相对应,两处都属于同义变式转述。结论:正确。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原文内容 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比对原文可知,选项的阐释较为概括,原文的阐释较为具体,选项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结论:正确。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原文内容 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原文的观点是“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康熙王朝》属于文艺作品,虽然原文列举了《康熙王朝》中一个与史实不符的事例,但不能否认“能从中发掘史料”的观点。选项中“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直接将原文肯定的意思说成否定的,混淆了肯定与否定。结论:错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原文内容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项中“也会产生新的传说”与原文中的“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相对应,选项中“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与原文“能否成史颇为可疑”相对应,两处都属于同义变式转述。结论:正确。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原文内容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神话传说是文学,而“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发现因果关系错误,强加因果。结论:错误。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原文内容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项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是对原文“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的同义变式转述,选项中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属于对原文理解的思维推断。结论:正确。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原文内容 ①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第1段)
    ②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第3段)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项中的“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是对原文第3段内容的综合概括,选项中的“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是对原文第1段内容的综合概括,选项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结论:正确。
    三、理解转述方式论述类文本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到试题中,选项的表述不可能照搬抄录原文语句,大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明确转述的基本方式,对判断选项正确与否意义重大。
    选项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1.概括式转述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内容,使之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一要看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和作者的意图,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题目及原文例16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原文内容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项中“诸子之学始于先秦”是对原文“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的转述,“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是对原文“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概括,“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则是对原文“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的转述。这一概括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
    2.具体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观点、结论性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或结论的例证,在很多选项的表述中,具有对原文相关观点的阐释性质。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一是要判断选项本身的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二是要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选项中的具体材料是否能证明原文中的观点和结论。
    题目及原文例17 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级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原文内容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原文倒数第2段的内容,“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指人本来应该主宰信息,结果却对信息形成依赖,最终被信息所控制。而D项体现的不是人对科技的依赖,而是人对科学技术的利用,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
    3.同义变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进行重新表述。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同义变式包括因果倒置、条件与结果转换、变换主语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变等形式。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与原文是否“同义”。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摘抄原文较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
    题目及原文例18 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原文内容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项中“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是原文“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的同义变式转述。“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是原文“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的同义变式转述。这两处的同义变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
    综上所述,选项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转述,主要有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和同义变式转述,而其中同义变式转述因其所占比例较大,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相关课件

    专题01 读懂诗词,准确理解诗词内容- 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核心考点逐项突破课件PPT:

    这是一份专题01 读懂诗词,准确理解诗词内容- 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核心考点逐项突破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题知识点导图,活动一,探寻主旨提炼哲理,活动二,探寻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4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概括文本内容要点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4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概括文本内容要点课件PPT,共48页。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六 学案一 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

    这是一份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六 学案一 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要的论证方法,答案C,答案A,答案D,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