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 曹刿论战教案
展开
第六单元 责任担当
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有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有反抗苛政的起义壮举,有连类取譬的婉转讽劝,有恳切诚挚的进谏献言,还有描写社会生活、抒发豪迈情怀的咏唱。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本单元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曹刿论战》《出师表》《诗词曲五首》,两篇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
单元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讽谏艺术,体会其智谋、胆识,及强烈的家国情怀。
3.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教学策略
1.读懂文意。理解课文重在方法的指导,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也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分析形象。深入文本,从各个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3.明晰写法。通过分析写作手法,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曹刿论战》:2课时
《邹忌讽齐王纳谏》:1课时
《陈涉世家》:2课时
《出师表》:2课时
《诗词曲五首》:3课时
20 曹刿论战《左传》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一篇经典的史传作品,在众多记录战争的历史典籍中颇具代表性。它不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长勺之战,还概述了军事斗争的策略,总结了战争的经验教训,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炼笔法与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曹刿和鲁庄公的不同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2.难点:(1)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精当的叙述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话说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民不聊生。当时山东省境内的齐国和鲁国就经常面临着战争的威胁。鲁国因为曾经支持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而得罪了齐国。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派遣大军攻打弱小的鲁国,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鲁国的平民——曹刿,力挽狂澜,救万民于水火,扭转了长勺之战的局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的智慧。
二、助读资料
1.《左传》简介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国。鲁庄公八年(前686)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为国君,鲁庄公九年(前685),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公子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齐军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三、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曹刿(ɡuì) 肉食者鄙(bǐ) 玉帛(bó)
又何间焉(jiàn)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夫战,勇气也(fú)
吾视其辙乱(zhé) 望其旗靡(mǐ)
四、学习新课
步骤一:译读课文,熟悉情节
1.指名让三位学生逐段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字词的读音。
2.让学生根据文下注释试译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圈出难以理解的重难点字词。
3.师生共同讨论学生提出的重难点字词,疏通文义。
4.梳理、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
(1)一词多义
①故
②以
③从
④焉
(2)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
③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向下)
(3)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 [古]参与 [今]隔开不连接
②牺牲玉帛 [古]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今]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③弗敢加也 [古]虚夸,夸大 [今]增加
④小大之狱 [古]指诉讼事件 [今]监狱
⑤虽不能察 [古]即使 [今]虽然
⑥可以一战 [古]可以凭借 [今]能够
⑦再而衰 [古]第二次 [今]又一次
5.梳理本课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倒装句
①何以战?(即“以何战?”)
②战于长勺(即“于长勺战”)
(3)省略句
①(曹刿)乃入见。
②必以(之)分人。
③可以(之)一战。
④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步骤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大家说说对本文思路的理解。
明确:①按事件发展的线索:战前(鲁庄公迎战,曹刿询问备战,曹刿请战)—战中(曹刿参战,指挥作战)—战后(鲁庄公问战,曹刿解释)。
②按人物活动的线索:曹刿请见—曹刿问战—曹刿参战—曹刿评战。
③按关键词一线串珠的方法梳理,提取关键词“论”,全文思路如下:一论鲁庄公迎战,二论肉食者,三论备战,四论作战,五论胜战。
步骤三: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曹刿请战的原因。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鲁庄公认为战前需做哪些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
4.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等齐军疲倦,鲁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鲁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鲁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最后一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选择最佳时机的意义;二讲追击的缘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步骤四:分析思考,探究主旨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釆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写齐鲁的长勺之战,论述了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术并掌握恰当的战略时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课后,请大家整理本课的重点字词,补充到自己的摘抄本上。
六、布置作业
阅读《左传》,了解其叙事特点。
附: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以小测的复习形式巩固上节课翻译的字、词、句。运用幻灯片显示测试题目。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能尽快集中精神上课。(5分钟完成)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品读对话,分析形象
1.品读曹刿与乡人的对话。
(1)分角色诵读乡人和曹刿的对话,注意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2)请学生归纳乡人和曹刿在本段中的形象特点。
明确:乡人对国事冷漠,对爱国志士反唇相讥。曹刿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为国分忧的使命感。
2.品读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1)分角色诵读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注意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2)请学生讨论: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那么,课文是怎样表现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的?(提示:①从鲁庄公与曹刿的对话中品析他们各自的政治眼光。②从战斗过程中曹刿和鲁庄公的表现,评判他们军事指挥艺术的优劣。)
明确:①鲁庄公前两次的回答,表明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他没有认识到赢得民心的重要性,这反映了他的鄙陋。而曹刿一开始就能认识到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体现了他的远谋。②在战场上,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趁士气“彼竭我盈”之时果断攻击,这体现了他的远谋。而鲁庄公一上场就很急躁冲动,鲁莽行事,这体现了他的鄙陋。
(3)归纳人物形象特点。
①归纳曹刿的“远谋”。
明确:一知民心向背,有为国分忧的责任意识;二知士气盈竭,有英明果断的指挥作风;三知战场虚实,有谨慎稳重的战术思想。
②归纳鲁庄公的“鄙”。
明确: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不知道民心的重要性;用兵轻举妄动,急躁冒进;无知,取胜而不知胜利的原因。
步骤二:小组讨论,探究质疑
鲁庄公似乎处处在印证一个“鄙”字,那么鲁庄公真是个一无是处的“鄙”人吗?请大家阐述自己的看法。
1.同桌讨论。
2.全班辩论:鲁庄公到底是不是昏君?
3.出示幻灯片小结:五赞鲁庄公。
明确:一赞他广开言路,慧眼识人;二赞他虚怀若谷,唯才是举;三赞他身先士卒,甘当配角;四赞他用人不疑,宽容大度;五赞他善于总结,虚心求教。
教师小结: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认识人物,用全面公正的眼光去评判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
步骤三:思考问题,探究写法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请结合文章谈谈对此的理解。
明确:①关于主次。为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在曹刿与“乡人”的对比中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政治热忱。在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②关于详略。课文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都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单刀直入地问“何以战”;第二段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文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的一系列问话,对战前、战后中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这样安排集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三、课堂小结
我们身边虽然没有战争,但我们无法避免矛盾与冲突,面对它们,我们可以从文中汲取经验。第一,明确我们是不是有理的一方;第二,我们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灵活应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
四、布置作业
请大家收集古今中外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争事例,了解其中胜败的决定性因素,并与同学们交流。
附: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和探究学习任务,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在对人物的理解和评价中,引导学生注重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参与度不够高,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启发学生,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42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曹刿论战教学设计</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42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曹刿论战精品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一读白文,疑难解惑,小步助读,厘清困惑,注释跟进,理清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