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
- 文言文对应考题8:实词之偏义复词-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 课件 0 次下载
- 文言文对应考题9:实词之古今异义-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 课件 0 次下载
- 文言文对应考题11:实词推断八技法-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 课件 0 次下载
- 文言文对应考题13: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上)(课件+训练)-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 课件 0 次下载
- 文言文对应考题13: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中)(课件+训练)-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 课件 0 次下载
文言文对应考题10:实词之通假字-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文言文对应考题10:实词之通假字-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原题回放,考点知识解读,一定义,二通假字成因,六类别,七辨别方法,八判断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考点概述 “通假字”这一考点一般出现在选择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如浙江卷】和文言实词文言文翻译【如全国卷】当中,2021年和2022年全国甲乙卷、新高考ⅠⅡ卷中翻译中都没有出现这一“得分点”,正因为没有出现,值得引起我们备考的注意。
其一、(2020北京卷)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12.(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2 分)【解析】“知”可以有多种理解,知道,知识,通“智”皆可以。【答案】“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文段翻译】 孔子说:“我并不是天生就是聪明智慧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其二、(2020新高考Ⅰ卷:山东卷)……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解析】“趣”,通“促”,催促;“破”,破亡。 【翻译】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
【文段翻译】 ……左光斗死后,赃物追查还未结束。魏忠贤命令抚按严厉追缴,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追查不力,上疏催促他们力办,因此最终使左光斗家破人亡。魏忠贤被杀后,朝廷追赐左光斗为右都御使,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福王时,追加谥号为“忠毅”。
其三、(2021浙江卷)答谢景山①书[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
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选自《全宋文》)【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唱于人 唱:称道,赞扬。B.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 病:批评,不满。C.君子皆不由也 由:遵循,遵从。D.而恨其所不至 恨:遗憾,后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本句意为:只是您能带头倡导他人。唱,通“倡”,倡导。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话。(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解析】复:再次,又。益:更加。悲:感慨。岂:难道。行己:自己立身行事。谬:错误。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吗”。【答案】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
【文段翻译】答谢景山书 蔡襄顿首景山足下:夏季有辱您向我展示几十篇新文章,这中间景山你所称赞而我不愿意做的,通过一些事情而前往问询,幸而不时切中,想让景山你思考并听从我的想法,不敢在文辞中陈述。最近蒙受您给我写信,满满千百字,引喻称类,犹如固守信念而绝不动摇的样子。我想要始终不说出来,然而如果景山您顽固而不改变,只是你能倡导他人,这也是我的大过错。 我曾经担心景山你喜欢称自己学习韩愈杜甫的笔法,对人说,如今说:“(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我认为由学道而学文,只要道理通达了,文章也就写得好了;由学写文章而到学道,被道理困惑的人则很多。因此,“道”是文章之本,文章是“道”的外在形式。与其用文章诱导人,不如先用道理诱导人吧?景山上一次书信中主张文辞而说,因此我才说这些话。我哪里敢轻视您的文词呢?只是事情有先
有后。我写文章,没有能超过他人的,句读的高下,有时也类似于古人,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又担心景山嗟叹世上的人不理解自己,一定要凭借文词来求得自己有地位,如今说:“我凭借文章向皇帝寻求正道,对于寻求正道来说也不受屈。古代的人看重自谋仕进,我仕途将要困顿跌落,向他人寻求了解并没有什么值得愧疚的。”又说:“如果我有几顷田地,一定回到湖海之上归耕田园。”景山为什么乐于自谋仕进,而又勇于自我退隐呢?这是还没有脱离浮躁心态啊。狂妄的人容易仕进却难以退隐,狷介的人难以仕进却容易退隐,狂妄与狷介,君子都不遵从。君子对于进退,只看重道义罢了。景山又多拿前代掌权之人的自我仕进来类比,如果他们的说法跟我不同,即使是前代掌权之人,我也不会听从的。他们称孔子、佛肸被召见就想要前去映照,孟子不被鲁侯重视,那么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上天而等着发挥才能罢了。 又担心景山忧虑仕途的下降,如今竟然说:“并不是忧虑没有得到好的官职,而
是愤怒遭受到意外的羞辱。”这也是景山没有考虑过的事吗?圣人的话,我敬畏它;贤人的约束,我惭愧自己没做到。有人对我评价,我把他的喜怒情绪放到一边而分辨他话语中的歪曲或真实。如果他的言语符合圣人贤者的言论,我敬畏而且感到愧怍;如果他的言语和圣人贤者不同,我将会同情他,怎么有空闲接受他的言论而感到受辱呢?小人受辱,而君子不受辱,景山你听取这个劝告吧,听取这个劝告吧,悲愤抑郁的心一天比一天损害你啊!景山又说:如果让我蔡襄也年已四十而地位卑微,未必就能像现在这样恬然自得而不苟且。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如果景山尚且不能相信我,尚且还指望普通人中的哪一个呢?虽然这样,我不打算向他人求得信任,我相信自己,十分明确。身处窘迫或泰达的境地,我不能知道,做学问的远近,只需要尽力就罢了,我所自信的,是不倒退而行,趋利而动。如今看看从前的日子,尚且能够为自己认为正确的高兴,而遗憾自己不能到的地方;如果年龄越增加而思虑得越广泛,怎么肯舍弃自己所喜爱的而遵从自己所遗憾的呢! 和景山离别太久了,想着和你相见一次,来说清自己心中所怀着的想法。如今虽
然言语诚恳反复告诫,并不是想要求得胜过景山,只不过是陈述我自己所坚守的道义;又不知道景山认为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认为不正确,幸亏我也已经说给你听了,我不敢再多次烦扰你了。不公开说出这些。蔡襄顿首上书。
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由于古代印刷相对落后,再加之战火焚毁,相当部分书籍原版遗失,再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的,“著之竹帛”。即背诵者口诵,记录者依据声音来记录,疏于校对,以致字形常常出现讹误,不同的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故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三)“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之辨: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见前定义)
(四)“通假字”和“假借字”之辨: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五)“通”和“同”之辨: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回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 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 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 “通”一般是指通假字。
同音通假 如:蒲苇纫(纫:韧)如丝 终老不复取(取:娶)
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如:孰为汝多知(知:智)乎
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还:旋) 举酒属(属:嘱)客
形近通假(声母相同) 如:将军身被(被:披)坚执锐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师说》“受”通“授”,传授。】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才能。】3.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代替为长者折枝。【《齐恒晋文之事》“枝”通“肢”。】4.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通“早”。】(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以”通“已”,停止。】
1.字义分析法。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用A来解释,A的词义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就通顺,那么可以考虑“A”通“B”。如《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景”,如果理解成“景物”“景色”等都不通顺,那么,可以考虑“景”可能是通假字。“景”通“影”。
2.字音分析法。 同音、近音通假的情况比较多,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读音相同。再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属于近音通假。再有就是变音通假,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通“披”就属于变音通假。从字音角度分析,可以迅速辨别通假字。
3.字形分析法。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着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如《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
三、考点训练【最新高考模拟题】
来源1.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语文试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译: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得分点:“道”,同“导”,引导;“和”,调和;“一”,名词用作动词,统一;“以”,来。)
文段翻译: ……这六种声音,并非人的内心原来就有,而是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影响才产生的,因此前代先王对于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制、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用来统一民心而实现天下大治。。……
来源2.长春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后尝诏三辅,诸马婚亲有属托郡县干乱吏治者,以法闻。太夫人葬起坟微高,太后以为言,兄卫尉廖等即时减削。其外亲有谦素义行者,辄假借温言,赏以财位;如有纤介,则先见严恪之色,然后加谴。其美车服不遵法度者,便绝属籍,遣归田里。于是内外从化,被服如一,诸家惶恐倍于永平时。译:如果有小小的过失,就先表现出严厉的神色,然后予以责备(重要词语,纤介,细微,此处形容词作名词,小的过错;见,通“现”,表现,显现;谴,责备。各1分,句意2分)
文段翻译: ……太后曾经下诏到三辅,马氏各家亲属有嘱托郡县干扰吏治的,依法治罪。再报告上来,太夫人(马太后的母亲)安葬时起造的坟墓略高了些,太后把这事提出来,其兄长马廖等人立刻把它减削下去。马太后的外亲中,有谦恭恬淡和节义行为的,马太后总是用温和的态度对他们说话,把财务和职务赏给他们,如果有小小的过失,就先表现出严厉的神色,然后予以责备,那些坐美车穿华服而不遵守法律的,就除去他们的宗室族谱,让他们回归田间。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内外的人受到教化,衣服、被子等穿用的东西就像统一起来的一样,各家惶恐地远远超过了永平年间。
四、附:高中必修1-5通假字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8、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9、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12、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14、故振慑同上。15、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21、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鸿门宴》26、距关 距,通“拒”,把守。27、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38、岁亦莫止。(莫,通“暮”)39、彼尔维何。 (尔,通“”,花盛开的样子。)《离骚》40、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41、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
42、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43、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4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孔雀东南飞(并序)》45、终老不复取 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46、箱帘六七十 奁,梳妆匣子。47、虽与府吏要 邀,邀请。48、蒲苇纫如丝 韧,柔软而结实。49、摧藏马悲哀 脏,脏腑。50、府吏见丁宁 叮咛。《兰亭集序》
5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5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同“趋”,取)5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同“犹”)《赤壁赋》5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55、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56、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人饮酒)57、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人饮酒)58、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59、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60、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61、杯盘狼籍 (“籍”通“藉”。)
《游褒禅山记》62、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必修三《琵琶行(并序)》63、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子。64、曲终收拨当心画划。用拨子拨。《寡人之子国也》6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66、直不百步耳。(直,通“只”)6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6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劝学》69、虽有槁暴 (有,通“又”,再。暴,通“曝”,晒。)7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7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72、輮以为轮 (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过秦论》73、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7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75、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76、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77、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78、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师说》7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80、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81、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
《廉颇蔺相如列传》82、肉袒伏斧质。(质,通“”,铁砧。)8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不,通“否”)84、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85、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8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8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8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89、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吗)《苏武传》90、女为人臣子 (“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91、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9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9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94、法令亡常 (“亡”通“无”)95、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衿”同“襟”。 “决”通“绝”)9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97、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98、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乐。)《张衡传》99、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100、傍行八道 (傍,通“旁”)101、一时收禽 (禽,通“擒”,捕捉。)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102、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10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与“纵”相对)10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腾王阁序》105、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106、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失)107、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逍遥游》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文言文对应考题6:实词之一词多义-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原题回放,考点知识解读,一定义,引申义,比喻义,考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文言文对应考题11:实词推断八技法-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原题回放,考点知识解读,技法一字形推断法,技法二通假推断法,技法四语法分析法,技法六联想推断法,技法七邻字帮助法,技法八常识识记法,考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文言文对应考题9:实词之古今异义-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原题回放,考点知识解读,一定义,二类别,三解题技法,考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