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推断六技法-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课件PPT
展开其一、(2022年北京卷)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取材于《汉书·贾谊传》)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B.是故法之所用易见 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C.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D.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亡:灭亡\通“无”,没有。B.之:助词,的\助词,取独。C.而:都是连词,转折。D.或:或许\有的人。故选C。
【文段翻译】 夏朝的天子传了十几代,然后由殷商继承。殷商的天子传了二十几代,然后由周继承。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几代,然后由秦继承。奏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 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为什么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维持了长期的统治,而秦王朝的君主特别残暴无道呢?这个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举行礼仪,所以,太子从婴儿的时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礼义。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经的事,所听到的都是正派的语言,所实行的都是正确的原则,左右前后都是正直的人。一直与正直的人相处,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话一样;经常与不正直的人相处,就会变成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到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的风俗本来就不崇尚谦让,它崇尚的是奸诈;本来就不崇尚礼义,它崇尚的是刑罚。
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能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孔子说:“让我断案,我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一定使讼案不再发生。"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如首先确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取舍标准一旦在心中确定,相应的安危后果就会表现出来。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天促成的,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观察它的积累过程。君主所积聚的治国方法,在于他选择什么,抛弃什么。选择礼义方法治国的君主便积聚礼义,选择刑罚治国的君主便积聚刑罚。刑罚积聚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会埋怨而背叛君主,礼义积聚到一定程度,百姓就会和睦而亲近朝廷。
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这与商汤王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汤王、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健立的国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好比一个大器物,现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恩德滋润天下,禽兽蔓延,草木富饶,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没有一样,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锅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不
是充分证明了取舍不同后果就明显不同吗?有人说:“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事实,那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
其二、(2022浙江卷)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辙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选自《苏辙集》)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B. 然后知吾之用刑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 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 求人可使报秦者 D. 盖欲其思而得之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连词,用来。/介词,凭借。B.“之”均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者”,代词,用在数词后,……方面。/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而”,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故选B。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话。(1)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2)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答案】(1)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2)知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则”,连词,那么;“忍”,形容词,狠心的;“爱”,动词,吝惜。(2)“其”,代词,上面那些情况;“与”,动词,给予;“残”,动词,伤害;“而已矣”,罢了。
【文段翻译】 古代的君子立身于天下,不是想要压制百姓。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却唯恐百姓落入刑罚之中而不能脱离;制定恩赏来对待天下的贤德大才,却唯恐天下没有贤才而无从施予恩赏。大约是君子以天下为先,之后才有不得已的制定刑赏之举。之所以不得已,因为这不是君子的志向,而是百姓自身的行为而招致的。所以对可能有罪的人从轻处理,对可能有功的人从重奖赏,都顺应了天下的民心所向。况且以君主的身份来治理百姓,因为两者之间强弱、上下的分别,不能等等与百姓争论寻常的是非曲直之后再驳倒他。因此宁可用利益来交付他,让他获得足够的好处,而君主不求一定要压制他。唯独天下的罪恶行径暴露于世而无法掩盖,从旁为其解释也不能开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到刑罚。朝廷中没有功劳的人,乡族中没有信义的人,君主不得已才吝啬施予赏赐。这样,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并不是因为君子喜欢杀人;了解君子不施赏,也不是君子不想使人富贵。如果一个人的罪名能够证实并且进入刑罚的范畴,但他的行为又能够拿出来放在无罪的范畴;如果将功劳给他就
能够进入施赏的范畴,排除他的功劳就进入不能施赏的范畴。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那么天下人将对君主议论纷纷了。如果让人们都知道应当施以刑罚、不能施予恩赏,那么君主还可以开解。如果让天下人都知道可以不施刑罚、可以施予恩赏,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圣人则不是这样,圣人认为天下之人如果不幸而产生罪行,可以施以刑罚、也可以不施以刑罚,用刑的话,就有伤仁爱;如果幸运而立下功劳,可以恩赏,也可以不赏,不赏的话,就妨害信义。与其不使君子之法受到贬抑,不如让百姓保全性命,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与其越分授予官位,不如让百姓乐于得到行善的好处而没有急切不能满足的地方。唉!知道(上面)哪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况且君子将这个道理给予百姓,难道只是白白地给予而已吗,给予之后再趁势勉励他们罢了。因此舍弃有罪的行为而判定无罪,是用羞耻来进行勉励;舍弃轻赏而施予重赏,是用道义来进行勉励。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所以唐尧、虞舜、夏、商、周的盛业,假如舍弃这些,那么刑赏忠厚也就不能让百姓看见了。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焉”(《劝学》),句中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牛刀小试】1.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崔璦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诸儒宗之。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居无何,遵被诛,瑗免归。 (节选自《后汉书·崔瑷传》) (1)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2)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 解析 (1)此句中的“为”和“以”,根据句意“狱曹的属吏对《礼经》很有研究”和“常常拿《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狱曹的属吏请教”可
确定,分别为“研究”“介词,拿”。(2)根据句意“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可判断此句为被动句,“为”和“所”连用,表被动。【答案】(1)狱曹的属吏对《礼经》很有研究,崔瑗受审讯之余常常拿《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狱曹的属吏请教。(2)后来官司结案,崔瑗回到家乡,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参考译文】崔瑗字子玉,在他幼年时父亲去世,他立志专心求学,能够全部继承他父亲的学业。他十八岁时交游问学,于是通晓天文、历法、《京房易传》,诸多学者把他当作宗师。崔瑗在四十多岁时,才任郡衙的办事吏员。后来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狱曹的属吏对《礼经》很有研究,崔瑗受审讯之余,常常拿《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狱曹的属吏请教。他专心好学,即使身处颠沛流离之境也一定像这样一心从事学问研究。后来官司结案,崔瑗回到家乡,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不久,邓遵被杀,崔瑗被免职而归。
语法辨析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分别是“人”和“我”,宾语分别是“刀俎”和“鱼肉”,故前两个“为”应为谓语动词,译为“是”;末句中的“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不表示实在意义。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1)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3)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解析 (1)“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词,代指“玉璞”。(2)“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意为“认为”;“其”修饰“左足”,与“左足”合在一起作动词“刖”的宾语,代词,意为“他的”。(3)“其”修饰“故”,与“故”合在一起作动词“问”的宾语,代词,意为“其中的”;第一个“之”为助词,的;第二个“之”为代词,“这样”。 【答案】(1)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玉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2)厉王认为卞和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3)文王听说后,派人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
解析 (1)“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词,代指“玉璞”。(2)“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意为“认为”;“其”修饰“左足”,与“左足”合在一起作动词“刖”的宾语,代词,意为“他的”。(3)“其”修饰“故”,与“故”合在一起作动词“问”的宾语,代词,意为“其中的”;第一个“之”为助词,的;第二个“之”为代词,“这样”。 【参考答案】 (1)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玉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 (2)厉王认为卞和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3)文王听说后,派人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
【参考译文】 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玉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匠察看那块玉璞。玉匠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他的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察看那块璞。玉匠又说:“这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说假话,于是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他的玉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文王听说后,派人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块玉璞,果然得到一块壁,于是将璧命名为“和氏之璧”。
在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重点掌握的18个虚词中,有很多词身兼两类词性,甚至是多类词性。只要能根据上下文语意的联系,确定这个词在几个句子中的词性不同,那么其用法也就肯定不同了,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中,“其”不充当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涑水记闻》,有删改)(1)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2)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
解析 (1)“之”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代词,还可以作助词,一般用作代词,此句中的“之”放在动词“见”之后作宾语,是代词,代指“求见的大臣”;“其”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副词,还可以作助词,一般用作代词,此句中的“其”为代词,作主语,代指“他们”。(2)“以”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介词,还可以作助词,一般用作介词,此句中作动词,译为“认为”。“于”为介词,译为“比”。 【参考答案】(1)有几个大臣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急忙召见了他们,但是他们上奏的都是很普通的事情。(2)宋太祖大怒,责问他们说有急事的原因。一个大臣回答说:“我认为这些平常的事情比打鸟雀更紧急些。”
【参考译文】 宋太祖曾经在皇宫的后园打鸟雀,有几个大臣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急忙召见了他们,但是他们上奏的都是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大怒,责问他们说有急事的原因。一个大臣回答说:“我认为这些平常的事情比打鸟雀更紧急些。”宋太祖更加生气了,拿起柱斧(用水晶制的小斧)的柄打在大臣的嘴上,打掉了大臣的两颗牙齿,那人慢慢捡起牙齿揣在怀里。太祖骂道:“你把牙齿揣在怀里是想告我的状吗?”(那人)回答说:“我不能告陛下的状,可陛下的所作所为自然会有史官记载它。”太祖高兴了,赏赐给大臣钱物用来抚慰他。
理解虚词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有些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牛刀小试】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嬰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节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使者反,言之公 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 B 是寡人之过也 身死而财迁于它人 C 是臣代君君民也 忠臣不为也 D 是为筐箧之藏也 智者不为也 解析:本题可采用“同位互推法”。如C、D两项的句式相同,所以加点词的用法也都相同。B项,均为连词,表承接。A项中“之”分别为代词和结构助词。
【参考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者来到(他家里)。(于是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者吃,(结果)使者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者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 齐景公说:“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税款)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齐景公多次派人相迷,最终(晏子)拜了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因为您的賞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用来救济百姓,您的赏赐也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而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
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的祖先桓公把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把社内人姓名写在簿册上,叫书社。后借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五百赐给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而你现在推辞不接受,为什么呢?” 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再多,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必定有所得。想来这是管仲的失误,却是我的正确之处吧!因此拜了两拜而不敢接受。”
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受到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5.阅读“同位互推法”后的文言文。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③以君之赐,泽覆三族②未得与项羽相见 ④延及交游,以振百姓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本题可采用“删除替换法”。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与”和“以”的词性,然后进行具体分析。删除“与”字后,第①句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第②句句意表达受影响,所以这两个词的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删除“以”字后,第③句句意表达受影响,第④句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所以这两个词的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它们的用法是:①连词,和;②介词,跟;③介词,因为;④目的连词,来。 【答案】D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同时要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无乃……乎”译为“恐怕……吧”,“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牛刀小试】6.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濬博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濬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濬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濬告母,邈遂妻之。 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濬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寻拜濬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威谏伐吴,濬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1)濬博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2)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3)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濬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4)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解析:(1)“不为乡曲所称”为被动句,句中的“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词,译为“被”。(2)“守令有不廉洁者”为定语后置句,句中的“者”为标志词语,无实义,可不译。(3)“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濬造船于蜀”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变换成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即“又于船首画鹢首怪兽”“濬于蜀造船”。(4)“则强敌也”为判断句。
【参考答案】(1)王濬博通古代典籍,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养品行博取名声,不被乡里人称道。(2)一些不廉洁的官吏(听到他来上任),都观察风头而自行引退。(3)又在船头画上鹢首怪兽,用来恐吓江神。船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4)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更立贤主,文武官员各得其所,人尽其才,那么吴国就是我们的强敌。
【参考译文】 王濬,字士治,是弘农郡湖县人,家中世代为太守。王濬博通古代典籍,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养品行博取名声,不被乡里人称道。后来才改变志节,爽朗旷达,宽宏有远大的志向。曾经修建宅第,在门前开了一条数十步宽的路。有人对他说路太宽有何用,王濬说:“我打算使路上能够容纳长戟幡旗的仪仗。众人都笑他,王濬说:“陈胜说过,燕雀哪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州郡征召王濬为河东从事。一些不廉洁的官吏(听到他来上任),都观察风头而自行引退。燕国刺史徐邈有个才貌俱全的女儿,正欲选婿待嫁。徐邈便大会同僚佐吏,令女儿在内室观看。女儿(看中王濬)指着他告诉了母亲,徐邈便把女儿嫁给王濬。 晋武帝谋划征讨吴国,下诏让王濬修造战舰。王濬于是造连舫大船,宽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装载两千余人。大船周边以木栅为城,修城楼望台,有四道门出入,船上可以驰马来往。又在船头画上鹢首怪兽,用来恐吓江
神。船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不久(晋武帝)授予王濬龙骧将军,管理梁州、益州诸军事务。 当时朝中大臣对伐吴纷纷议论谏阻,王濬于是给皇帝上疏说:“臣多次查访研究吴楚的情况,孙皓荒淫凶暴,荆扬一带无论贤愚,没有不怨恨的。观察目前形势,应从速伐吴。如果今日不伐,形势变化不可预测。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更立贤主,文武官员各得其所,人尽其才,那么吴国就是我们的强敌。我造船已经七年了,船日渐腐朽损坏,另外,我已经七十岁了,死期临近。以上三事如有一事不遂人愿,伐吴更加困难,诚恳希望陛下不要失去良机。”武帝对王濬的意见深表赞同。
来源1.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记旧本韩王后 [北宋]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曾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宗)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弟,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集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乞李氏以归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B.然予犹少 其道当然也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 故予之仕D.以夸荣当世 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解析.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连词,表顺承,于是,意义和用法相同。B.连词,表转折,可是\指示代词,这样,意义和用法不同。C.指示代词,意思是“这”\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思,可不译,意义和用法不同。D.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意义不同。 故选A。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家住汉东,汉东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只是)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叫李尧辅颇为喜好学习。我在儿童的时候,常常到他家游玩,看见他家墙壁中有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藏着一些旧书,我打开它来看,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们的纸张已经脱落乱七八糟没有次序。于是向李氏求取这部书回家,(认真仔细地)阅读它们。发现该书见解深刻而且雄奇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穷究它的意义,只是看见它浩然无边,很是可爱。 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责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时间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 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文集的版本出于蜀地,刻画的文字和现在世俗的版本比起来相当精良,但是脱漏错误特别多。前后共三十多年时间,一听到有善本的人,就一定要求取来改正我收藏的文集,文集最后册数不够,现在不再补充,是因为应该慎重对待增添文集内容的缘故。我家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文集》是旧物啊。唉,韩氏的文章,韩氏的学说,万世所共同尊敬,天下所共同传承并享有啊。我对于这套文集,尤其因为这是旧物而特别爱惜。
来源2.浙江省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统测语文试题 原 道 (唐代)韩愈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①为仁,孑孑②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
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③。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栗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
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注释:①煦煦:和蔼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②孑孑(jié):琐屑细小的样子。③六:指士、农、工、商,加上和尚、道士。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善假于物也 B.惟怪之欲闻 树之以桑C.今之为民者六 乃使其从者衣褐 D.将以有为也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解析.答案】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前者,介词,在;后者,介词,引出对象,不译。B.前者,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后者,音节助词,无义。C.都是代词,……的人。D.前者,介词,凭借;后者,介词,因为。 故选C。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2)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参考答案】(1)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华夏)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原(华夏)人。(2)发扬先王之道来治理天下,使老而无妻的、失去丈夫的、幼而丧父的、老而无子的、残疾的以及长年患病的人都得到供养,这样做大概(差不多)也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博爱叫作“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为“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自从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后,秦始皇焚烧诗书,黄老学说盛行于汉代,佛教盛行于晋、魏、梁、隋之间。那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人,不归入杨朱学派,就归入墨翟学派;不归入道学,就归入佛学。归入了那一家,必然轻视另外一家。尊崇所归入的学派,就
贬低所反对的学派;依附归入的学派,就污蔑反对的学派。唉!后世的人想知道仁义道德的学说,到底听从谁的呢?道家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佛家也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研究孔学的人,听惯了他们的话,乐于接受他们的荒诞言论而轻视自己,也说“我们的老师曾向他们学习”这一类话。不仅在口头说,而且又把它写在书上。后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关于仁义道德的学说,又该向谁去请教呢? 人们喜欢听怪诞的言论真是太过分了!他们不探求事情的起源,不考察事情的结果,只喜欢听怪诞的言论。古代的人民只有四类,今天的人民有了六类。古代负有教育人民的任务的,只占四类中的一类,今天却有三类。务农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粮食;务工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器用;经商的一家,依靠他服务的有六家。又怎么能使人民不因穷困而去偷盗呢? 五帝与三王,他们的名号虽然不同,但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这些事情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同样是人类的智慧。如今道家却说:“为什么不实行远古的无为而治呢?”这就好像怪人们
在冬天穿皮衣:“为什么你不穿简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们饿了要吃饭:“为什么不光喝水,岂不简单得多?”《礼记》说:“在古代,想要发扬他的光辉道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顿好他的家庭;要整顿好他的家庭,必须先进行自身的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要凭着这而有所作为的。如今那些修身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作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华夏)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原(华夏)人。《论语》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的没有君主。”《诗经》说:“夷狄应当攻击,荆舒应当惩罚。”如今,却尊崇夷狄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 我所谓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就是博爱即称之为仁,合乎仁的行为即称为义。从仁义再向前进就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作德。讲仁义道德的书有《诗经》、
《尚书》、《易经》和《春秋》。体现仁义道德的法式就是礼仪、音乐、刑法、政令。它们教育的人民是士、农、工、商。它们的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见弟、夫妇。它们的衣服是麻布丝绸。它们的居处是房屋。它们的食物是粮食、瓜果、蔬菜、鱼肉。它们作为理论是很容易明白的,它们作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们来教育自己,就能和顺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因此,人活着就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死了就是结束了自然的常态。祭天则天神降临,祭祖则祖先的灵魂来享用。有人问:“你这个道,是什么道呀?”我说:“这是我所说的道,不是刚才所说的道家和佛家的道。这个道是从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汤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后,没有继承的人。只有荀卿和扬雄,从中选取过一些但选得不精,论述过一些但并不全面。从周公以上,继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够实行。从周公以下,继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们的学说能够流传。”那么,怎么办才能使儒道获得实行呢?我以为:“不堵塞
文言文对应考题4:翻译-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课件PPT: 这是一份文言文对应考题4:翻译-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原题回放,考点知识解读,牛刀小试,参考译文,考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文对应考题3:概括分析-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课件PPT: 这是一份文言文对应考题3:概括分析-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原题回放,考点知识解读,牛刀小试,参考译文,概括分析解题流程,考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文对应考题5:理解简答-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课件PPT: 这是一份文言文对应考题5:理解简答-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原题回放,考点知识解读,典例分析,解题示例,解题指导,解题步骤,考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