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2022年天津中考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训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年天津中考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训练第1页
    2022年天津中考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训练第2页
    2022年天津中考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训练第3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天津中考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天津中考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训练,共55页。
      记叙文阅读

    题型分组专练
    第一组 内容筛选概括、词句赏析、句段作用
    [2021·南开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人间烟火气》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响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故乡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我的故乡,多山,村子不大,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人们能看到的只是片瓦只檐,只有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才会发现村庄的内涵特别丰富。村里的乡亲都是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山沟沟的最深处。每次回到故乡,我都会沿着进村的小路,一直走到村子最里面。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进村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乡亲们都是非常淳朴的人,邻里之间也相处得非常融洽。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从家家户户的烟囱中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杳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乡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恍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鸡一边叫着一边扑扇翅膀,鸭一边前行一边摇摆身子,狗在乡村小路上欢快地跑着,还有牛啃食青草的情景,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这些自由自在的状态,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每当回想起这些画面,我的内心就立刻会涌起一种深情——对故乡的怀念。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炊烟。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小村落里的炊烟,升腾着一种恬静,一种温暖,体现着乡村的朴实和单纯。伴着升起的炊烟,人们或者行走,或者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妻子,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家里有了妻子、母亲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热腾腾又很可口的饭菜,那就是家的味道。
    ⑥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隔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炊烟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2.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的故乡,多山,村子不大,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村里的乡亲都是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山沟沟的最深处。
    B.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进村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C.第④段中“伴着升起的炊烟,人们或者行走,或者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回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繁华夜景的喜爱之情。
    D.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
    E.本文作者拾取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详细描述了自己和小伙伴在故乡小路上欢快说笑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恋之情,赞美了小伙伴之间友情的真诚。

    第二组 标题含义及作用、人物形象、记叙顺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守望麦田
    李亚军
      ①这个周末的午后,在库峪山口,看到了久违的麦田。金灿灿的,一片连一片,连绵不断,沿山通向远方,也通向了自己的记忆深处。
    ②小时候的农村,一过谷雨,空中就会传来布谷鸟的叫声,麦子黄了。麦子大约熟在“六一”前后,孩子们可以在麦田里撒欢。生产队集体耕种的麦子连成一片,麦子变黄的那几天,感觉天地都一片金黄。管事的队长会带着几个老把式,紧张地一会儿看麦田,一会儿看天气。成熟的麦子怕风也怕雨。七八岁的我心里惦记的却是集体大灶上的炸油糕。万事齐备,生产队长一声令下,上百个劳力就拎着镰刀,奔向了村东的麦田。早晨的麦子还有些湿,割起来费劲,但开镰后所有人都有些兴奋,大家一字排开,从北向南,翻飞着镰片。太阳慢慢升起,田里开始湿热。10点多,送水组吆喝着十几个小孩,抬着大水桶,拿着粗瓷碗,把水送到汗流浃背的大人手中。日近正午,太阳端端地从头顶照下来,麦子干爽起来,割麦的声音也清脆整齐。孩子们跟在后面,捡拾落下的麦穗。午后两三点,大人们会陆续直起腰来,一边看自己割的麦茬,一边和孩子们开着玩笑。午饭送来了。白馒头加绿辣子,绿豆稀饭,再就是炸好的油糕。馒头随便吃,油糕却有定额。一年中难得这一回,大吃的人们个个兴奋。软面炸出的厚油糕里面放着白糖,一口咬下去,又油又甜,这不就是老师说的好日子嘛!吃饱喝足后,大人们要休息,等着傍晚时的脱粒,那才是整个夏忙里最高潮的事情,开机前场头还会燃放鞭炮。
    ③这样的事儿轮到自己顶上去时,已是七八年后。联产承包,土地分到各家各户。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早早就操心田里的事儿。每年秋收后,锄田、整地、播种、灌溉、除草、施肥,样样都要学着干。等到麦子齐腰、开始吐穗时,每天放学都到田里查看一番。自家那三亩地,每年都是母亲带着我们三人动手割,差不多要割上两天。除了割,还得捆,然后拉到场里。但要伺候大型脱粒机,还必须再请来七八个劳力,多数是本家的长辈和兄长。那些日子,母亲会从别人家借来炒瓢,架在火炉上。破例往里面倒上一瓢底的清油,分别炒出三四个菜。主食多是麦面皮子配稀饭,有时还要给酽酽的浆水里泼上煎油,解馋又消暑。
    ④这是快40年前的事。前几年回家,站在河边抬头眺望,大片的农田撂荒,长出了杂草。现在,农民生产生活的门路多了,外出打工挣钱,田地不再是他们倚重的命根子。
    ⑤农田荒了,老家也就很少回去了。城市扩张,老家被征地拆迁了。我在合同上签了字,之后,连老院子都不忍看上一眼,匆匆离开,心里像没了根的柳絮,毛毛的,一直飘在半空。
    ⑥在这个乍热的午后,站在赵师傅家的露台上,欣喜地看到青山下金黄色的麦田。赵师傅说,回到老家,就得吃咱老家的饭。他请人做了土豆糍粑、米面皮子、油泼面,还配上了一盆油泼浆水,一大碗炒韭菜。边吃边聊,聊到了生产队的麦田,聊起了自家承包的麦田,说到了被荒废的麦田。心底的回忆一下子浮现起来,心中的漂浮感也一点点在沉淀。赵师傅说,现在好了,政府允许土地集中流转,一些人把村里的农田集中起来,进行大机器耕作,比过去的生产队厉害多了。
    ⑦午后,我们一起走到麦田边上,看着等待收割的麦浪,齐刷刷地刺向天空。用手摸了摸扎扎的麦芒,心里有一丝久违的痒。一阵微风吹来,麦田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儿时的割麦声。远处,大型收割机正在轰隆隆地忙碌着。据说,一些地方已经实行了无人收割。到那时,希望走进新时代的乡亲们可以在屏幕前,守望着自己的麦田。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6月12日]
    1.结合全文内容看,题目“守望麦田”有何含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表达效果?
     
     
     
     
     
    2.本文第②段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何作用?
     
     
     
     
    3.从文中能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作者由眼前麦田的景象勾起对儿时农村生活的怀念,开门见山,引人入胜。
    B.第③段回忆联产承包后自己“每天”“都到田里查看”“样样学着干”,过早担起家庭的重担,想尽早逃离这种生活。
    C.第⑤段,田地荒废,不再是大家倚重的命根子,此情此景,让作者心生痛恨。
    D.“心里像没了根的柳絮”“一直飘在半空”,离开村庄,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作者的心灵无所依附,有漂浮之感。
    E.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严谨,使主题更加突出,引起读者共鸣。
    第三组 行文思路、文章线索、主旨情感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一个茶缸
    霍 丰
    ①上小学时的一天,吃过早饭,妈妈从里屋拿出一个白底红字的搪瓷茶缸,郑重其事地对我说:“爸爸从朝鲜给你带来了礼物。”我高兴地接过茶缸,沉甸甸的,好厚实呀!
    ②我把茶缸捧在手里,仔细端详起来。茶缸通体以雪白的瓷釉为底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8个鲜红的美术字格外让人心动;左边的华表与下方的红色天安门图案将这8个红字半围了起来;茶缸另一面的红色大字是“赠给最可爱的人”,最下方同样是一排小红字“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茶缸的缸口比一般的茶缸要大,沿着缸口有一圈浅蓝色的彩带,上面雕有一只接一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我不禁佩服起茶缸的设计者和工人师傅了:把茶缸设计得这般耐看,还制作得这么结实。我恨不得立刻用这个茶缸喝水,时刻把它带在身边,形影不离。
    ③得到这个茶缸后,它就一直陪伴着我,跟我常住北京,后又南下海南岛,北上黑龙江,还去过四川的农村、云南的阿瓦山寨……
    ④上中学时,我在北京第十三中住校生活。这茶缸曾陪我参加过修丰沙铁路的勤工俭学、大兴和昌平的下乡劳动。记得在昌平县史各庄,学校组织连夜行军。当时,我把茶缸拴在背包带上。我听到后面的同学嘀咕:“这不是志愿军的茶缸吗?”“嗯,他爸肯定打过美国鬼子!”这话真让我心里美滋滋的,我不由得抖抖肩,感受一下身后缸子的晃动。
    ⑤1962年,我到重庆上军医大学,这茶缸跟我参加了重庆至遵义——重走长征路的野营拉练,还和我一起在四川南溪县大观公社与贫下中农共同生活了7个月。那么多年下来,虽然我一直小心使用,可还是难免磕磕碰碰。最初是茶缸底部被磕掉一块白色的瓷釉,露出里面黑色的铸铁层,如一块黑色的“伤疤”。久而久之,“伤疤”被锈蚀出一个小洞,缸子开始漏水,完全不能使用了。当时,握着这破损的茶缸,我真是心疼又无奈。想起学校大门外有维修各种物件的小摊儿,我便拿起茶缸去碰碰运气。
    ⑥守摊的老师傅面容清癯,鼻子上架着一副圆圆的黑边眼镜。他接过我递上来的茶缸,扶了扶眼镜,仔细端详了一阵,赞叹了一句:“好厚的料子啊!”然后他的眼睛透过镜片盯着我问:“是你老汉儿的吧?”“嗯,是我爸爸给我的。”“这就对喽!”老人似乎对自己的推断很满意。说着就利索地忙起来,他先是用锉刀和砂纸打磨,又将“伤口”冲洗、晾干后,用焊锡把洞口封死,然后打磨得平整光滑。一切准备停当后,老师傅从内衣口袋掏出一个纸包,取出一块巧克力糖大小的白色东西。老师傅笑着说:“好马配好鞍,给你用点好瓷釉。”他用烙铁将瓷釉片化开,涂在修补的地方。这样,除了修补的地方颜色略微显黄外,缸体还是那么洁白,红字还是那么显眼。老师傅真是“妙手回春”啊!我激动地掏出钱包,准备多付给老师傅一些钱。谁知道,他竟然死活不收,还说愿意为志愿军茶缸尽义务。在我的坚持下,最后老师傅只象征性地收了一元钱。临别,还留下一句话:“只要我在这儿,茶缸坏了包修。”
    ⑦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冬天,我乘火车去四川内江,上车后习惯地把茶缸放在车窗前的小桌上。这时,对面一位穿褪色棉军装的中年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吃力地从包里抓了一把茶叶放进茶缸。他的茶缸被整个染成了黄褐色,看不清原来的样子了。可细一端详,那茶缸的大小、高矮、形状显然都和我的茶缸相似,尤其在茶缸把手上方,隐隐约约现出我熟悉的“和平鸽”图形。我暗想,这人莫非与抗美援朝有关?我和他攀谈起来。他果真是一名志愿军老兵,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被凝固汽油弹烧伤致残。老兵乐观豁达,特别健谈。我告诉他,我父亲也是上甘岭战役的参加者,缸子就是他送给我的。老兵说他一上车就认出了这个缸子,并马上像对待战友一样,举起自己的缸子和我干杯。一路上,老兵没有给我和乘客们讲战争的残酷情景,也没有讲自己英勇的战斗经历,只讲了几个他在朝鲜经历的小故事,那真实生动的情节深深感染了大家。
    ⑧火车开始减速,内江车站就要到了。此时,这位志愿军老兵的坚韧、乐观已深深地打动了我。眼看就要分离,心中依依不舍,我突然想为他做点什么。我双手捧起我的茶缸,对老兵说:“如果您不介意,这缸子留给您。”老兵诧异地问:“你舍得吗?那你用啥子?”我说:“您连命都舍得,我还有啥舍不得的?再说,我们部队配发了茶缸,有的用。”“哦,那就谢谢你了。”老兵没再推辞,接过茶缸说:“老家县里博物馆多次向我征集过这个缸子,我没舍得,这回可以考虑把它捐出去了。”车停了,我起身紧握了一下他那满是疤痕的双手,告别下车。
    ⑨站在月台上,我注视着窗口为老兵送行。他用袖子擦去车窗上的雾水,颤抖着半站立起身,左手举起茶缸,右手挥了挥,向我致意。那茶缸上“赠给最可爱的人”几个红字,真真切切,分外耀眼。火车开动了,那张朴实的笑脸渐渐远去,我在心中真诚地为这位志愿军老兵祝福,同时我也很庆幸,这个茶缸真正回到了“最可爱的人”身边。
    1.本文的线索是    。围绕这一线索,本文讲述了许多有关的事情,请将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上小学时,a.                  ;上中学时,b.                  ;上大学后,茶缸陪着“我”重走长征路和深入农村生活;大学期间,c.                  ;工作以后,“我”在火车上偶遇一位志愿军老兵,将茶缸送给了他。 
    2.文章结尾部分表现了本文怎样的主旨?请分析说明。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细致描绘了茶缸的外观,“雪白”“鲜红”“浅蓝色”的色彩写出了茶缸的美观,表现了“我”得到茶缸的欣喜之情。
    B.“从内衣口袋掏出一个纸包,取出一块巧克力糖大小的白色东西”,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修茶缸的师傅工作很认真。
    C.“他用袖子擦去车窗上的雾水,颤抖着半站立起身,左手举起茶缸”,这是老兵在临别前吃力地表达对“我”的谢意,同时也表现了对茶缸的敬意。
    D.作者回忆了几个与“茶缸”有关的故事,带着读者们感受了两代人的军旅情怀。
    E.“我”将茶缸送给火车上遇到的志愿兵老兵,是因为他的茶缸与“我”的相似,但是他的茶缸太旧了。
    第四组 环境描写作用、文章写作特色、拓展探究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登 顶
    李汉荣
    ①天不亮我就骑车离开城市,一个小时后,就到了南山脚下,此时,村寨里鸡鸣声响成一片,有几只公鸡跳到草垛上,扬起脖子扯着嗓子对着天空大抒其情——看着它们虔敬的样子,作为一个喜欢写诗的所谓诗人,我竟然有了几分惭愧:它们是比人世间的所谓诗人更纯粹的真诗人,古往今来,它们一直坚持着对太阳的初恋和对天空的痴情,不管人世如何变换着烟雾、泡沫、脸谱、时尚和语言,不管人造的电子钟如何扭曲着人们的时间表,它们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刻度,用自己古老的语言,与黑夜交谈,向太阳倾诉。
    ②我把自行车寄放在山下一位农民大伯家里,然后步行上山,一路上我时而打着口哨,时而哼着小曲。越往高处走,草木越多,露水越多,云雾越多。云像在滚动,在蒸腾,像有一个巨灵在暗中喷吐。云漫过的地方,草木洁净而湿润,露珠挂在上面,像一串串透明宝石。真不忍心碰落了它们,纯洁的事物,好的东西,都脆弱易碎,经不起哪怕是轻微的伤害。尽管小心地行走,还是不停地有露珠落地而碎,衣裤都被打湿了。我就想:从草木间走过,我们碰碎了多少露珠?从岁月里走过,我们留下了多少遗憾?
    ③阳光照过来,却没有多少热度,不像是六月的太阳,柔和得像是三月的初阳,厚厚的湿润的云雾抚慰了它,它也以温柔的被净化了的“佛光”抚慰土地上的事物。此时我看不见太阳,我想它正慈眉善目地从高处注视着我,注视着一切。
    ④云雾已开始减少,视野仍然朦胧。草木们幸福地站在清凉里,各自的手里都握着足够的礼物,艾草、狗尾巴草、马鞭草、车前草在微风里轻颤着,又很快静止了,我似乎能看见它们欢喜又有些着急的神情:满手满身的珍珠钻石,不知该送给谁。
    ⑤忽然,脚底下“咔嚓”一声,接着就感觉有什么东西瘫软下来,是不祥的小型爆炸。我低下头,抬起脚,一看,一只鸟蛋被踩碎了,蛋清蛋黄粘在我的右鞋上。一颗心脏,一团色彩,一双翅膀,一串云端的鸣叫,都葬送在我粗暴的皮鞋底下。谁能再复活它呢?上帝的手何时才能把这破碎的汁液再一次聚拢,提炼成飞向天空、拍打我们想象的美好羽毛呢?我的心,我那一度被早晨的霞光、被审美的激情鼓荡得十分高涨、迷狂的心,猛然沉下来,心里浮起伤感、悲哀和自责。
    ⑥雾终于散了,此时我才发现,我已到达山顶。可是我却兴奋不起来,一点也没有所谓的“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不错,我是到达了峰顶,到达了这座不算太高的山之峰顶,到达了这个平凡早晨的峰顶。然而,在一块岩石上坐下来,我脱了鞋,察看我的鞋底,我不禁一阵心惊:貌似无辜、辛苦的鞋底上,沾着斑斑伤痛,沾着被踩碎的蛋清蛋黄,沾着被踩死的蚂蚁蚯蚓,沾着被踩断的蝴蝶,沾着被踩烂的蟋蟀、瓢虫和蜗牛……我不敢细看下去了,我骂了几声自己,我真想就地埋了这双劣迹斑斑的鞋!
    ⑦我应该赤着脚,跪在山顶,大声说一声对不起,我应该向生灵们忏悔,向土地忏悔,向道路忏悔,向早晨忏悔。
    ⑧是的,我到达了这个平凡早晨的峰顶。然而我却没有抵达的喜悦,抵达的时刻竟是忏悔的时刻。我想起这个世界的状况,想起生命和命运,想起过往的历史和正在经历的现在,以及注定要穿越的未知岁月,我想起世俗的事功和崇高的信仰,我想起庸常的追求和伟大的征服……
    ⑨不管我们对自己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怎样饰以华彩、罩以光环,人,即使是对自己似乎很人性、很合理的行为,都不能过分自以为是,人,不过是人,不过是生物界的一个物种。在自然的眼里,也许一点也不崇高,倒是一种更深重的践踏和更厉害的索取。在通向财富之巅权力之巅享乐之巅的路上,人们啊,请察看你的脚底和路面,那被践踏和伤害的,岂止是几枚蛋、一些虫蚁?
    ⑩我站在山顶,纵目远眺俯瞰,我想着,此刻,在世界的无数大路上小道上野径上,追逐着、狂奔着、攀缘着、争夺着的人们,我想提醒一句:慢一点,轻一点,仁慈一点,或者停一会儿,低下头,请看看自己的脚底……
    (选自《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21年15期,有删节)
    1.第②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2.这篇文章除了立意深刻、新颖外,你认为还有怎样的写作特色?请选取一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以下材料中所体现出来的李汉荣散文特点的认识。
    [链接材料] 李汉荣的散文,以更清晰、更鲜活和更易于领会的描述,最充分地展示了人类与大自然相亲相近、密不可分的联系;并由此调整,甚至改变了我们对于大自然乃至世界的印象,更如一切优秀作品那样,调整改变了人的精神向度,使你获得生命最重要的意义、价值的清澈顿悟。
    (《读:听自己的心跳》)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将公鸡打鸣想象成“扯着嗓子对着天空大抒其情”,“坚持着对太阳的初恋和对天空的痴情”,为我们呈现出诗意盎然的画面。
    B.“纯洁的事物,好的东西,都脆弱易碎”这句话不仅写出了晶莹美好的露珠易碎,同时也带有生活的哲理,意味隽永。
    C.“我”到达山顶却兴奋不起来的原因是这座山的顶峰“不算太高”,没有成就感。
    D.文章前后运用了对比手法,登山之前“我”心情轻松愉快,登顶后却没有抵达的喜悦,突出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思考,发人深省。
    E.全文多次出现“自责”“忏悔”,表现了对自己错误的反省,提醒人们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知错就改。

    天津真题演练
    一、[2021·天津]阅读《听雨》一文,回答问题。
    听 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我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2.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
    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
    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雨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文章的诗意美。
    E.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二、[2020·天津]阅读《艾香悠悠溢端午》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 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楣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透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②~⑤段的内容概括。
     
     
     
     
     
     
    2.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第⑥段中写母亲接连打电话叮嘱“我”端午节插艾草,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
    E.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抒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三、[2019·天津]阅读《母亲的刺绣时光》一文,回 答下列小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 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画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
    人生阶段
    小时候
    稍微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外地谋生
    主要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① 

    ② 

    ③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E.本文作者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专题突破训练
    第一类 散文
    一、[2021·河东区一模]阅读《冬日红薯香》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红薯香
    ①周末爬山回来,路过老城的小巷道,华灯初上,路边一个推着旧油桶改造成烤炉的老爷爷边走边吆喝:“红薯,红薯,香喷喷的烤红薯!”儿子好奇,跟在老爷爷身后盯着老爷爷看,妻子就喊住老爷爷,买了三个烤红薯,捧着热气腾腾的烤红薯,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很多年前……
    ②小时候每年秋后,父亲都要领着我们去坡地挖红薯,人多地少,父亲舍不得川道的良田栽种红薯,就在山坡上开垦荒地,荒地地薄多砂石,但红薯不挑地儿易生长。父亲拉着架子车,母亲在后面推着,我们姐仨坐在架子车上大声地唱着歌,秋高气爽,山头上飘着几朵棉花云。当我们站在地头,面前猛然出现了两个大坑,坡地的庄稼每年都要被野猪糟蹋,父亲愤愤地咒骂着。这时母亲已经举起铲子,只一下,一窝六七个沾着泥土的胖胖的红薯,就裸露了出来,有一个被铲子从中间劈开了,橙黄的表面渗出乳白色的汁液。父亲愠怒的脸立即多云转晴,也举起了铲子挖了下去,又是一窝五胞胎,望着饱满的粉红色的红薯,父亲的兴致又来了,满山谷回荡着父亲浑厚的秦腔吼声。
    ③那几天,我们就一直在坡地挖红薯,红薯堆了满满一院子,从此后每餐都会有红薯吃了,但是红薯吃多了,胃返酸,母亲就变着花样给我们做饭,这餐红薯稀饭,下一餐蒸红薯,还把红薯切成片,晒成红薯干。
    ④天渐渐冷了后,父亲就生了盆火,我们都紧紧盯着父亲,火盆的边上父亲放着几个红薯在烤着,火光映着父亲半眯着眼睛的脸,过一会儿,父亲的眼睛睁大了,我们都眼巴巴地,口水几乎流下来了。谁知父亲翻了一下红薯,继续眯起了眼睛,等到我们昏昏欲睡了,猛然闻到烤红薯的香味,睁开眼,父亲已掰开了烤红薯,接过来大咬一口,香喷喷热乎乎的薯香就弥漫了整个屋子。
    ⑤红薯丰收了,窖藏不了,父亲就和母亲把堆在房后的红薯洗干净,把一个个红薯擦成碎渣,倒入大木盆中加水搅拌,再用滤包过滤,等沉淀几个时辰,再把水排干净,木盆底部就沉淀了一层厚厚的白色红薯淀粉。只要半天淀粉就晒干了,然后取出来在案板上擀成粉末,舀一多半倒进木盆里,不断地加水加淀粉搅拌搓揉。等表面光滑不粘手了,扯着感觉有了劲道,这就算揉好了,放置在案板上盖着棉布醒面。
    ⑥这当儿,母亲就生火开始烧水,等水翻滚了,这时候,父亲就拿了一个特制的漏瓢,扯一块淀粉面团,放在漏瓢里,一只手拍打着面团,几股筷子般粗细的粉条就晃晃悠悠往锅里落,等进了沸水里却变成了一团丝状,只需煮三五分钟,哥哥就伸进长筷子捞到旁边的冷水里,然后把长粉条剪成两米长短,母亲和姐姐的任务就是把粉条挂在木杆上,拿到院子里晾晒,并细心地把黏在一起的粉条分离开。冬日晾晒两三个日头,红薯粉条就好了。母亲打了包赶集去卖,那时候卖手工粉条的少,不到天黑粉条就卖完了。自从家里开始做红薯粉条,我们就不必每天皱着眉头吃红薯了,经济也宽裕了不少,后来父母就供我上了中学,最后考了大学。
    ⑦如今我离开老家乡下,进城生活了二十多年了,母亲经常捎一些刚刨出土的红薯,闻着都有一种亲切的有食欲的薯香味道。特别是在寒冬来临,吃着甘甜喷香的红薯,感觉身心是无比满足和温暖。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我”回忆有关红薯的几件事。
     
     
    2.请结合语境,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3.联系全文,分析以“冬日红薯香”为题的作用。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写老爷爷边走边吆喝:“红薯,红薯,香喷喷的烤红薯!”触发了作者的情思,从而勾起作者对儿时的回忆。
    B.文中第②段写“面前猛然出现了两个大坑”父亲的咒骂和后文父亲“愠怒的脸立即多云转晴”形成了对比,写出了红薯在父亲心中的重要地位。
    C.第⑥段写“我们就不必每天皱着眉头吃红薯了”,结尾却写“吃着甘甜喷香的红薯,感觉身心是无比满足和温暖”,说明作者现在长大了,懂得了红薯包含着父母的艰辛,以前不懂事才会“皱着眉头吃红薯”。
    D.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秋高气爽,山头上飘着几朵棉花云”渲染出一家人去挖红薯时幸福、愉快的氛围,衬托出一家人在红薯即将丰收时的快乐心情。
    E.文章第⑤⑥段中用细节描写的方式,展现出一家人在制作红薯粉条时的整个过程,描写这样烦琐的劳动方式却获得微薄收入,为下文父母因此供“我”上大学做铺垫。
    二、[2021·和平区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燕 子
    席慕蓉
    ①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一天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从头再来好好地唱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
    ②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这么多年竟然听错了,好可惜!”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③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间,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
    ④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⑤“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在南国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⑥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⑦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小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⑧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的一个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孤单。在我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马上可以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⑨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⑩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的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选自《席慕蓉散文集》,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构思巧妙,虽题为“燕子”,却由一段歌词写起,然后又写自己在乡间生活的经历,这些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悬念”。
    B.选文第②段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可惜的是歌中唱的不是自己的家乡,自己感动了这么多年竟然是听错了。
    C.选文第⑤段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初次见到燕子时的震撼与惊惶。
    D.“我”遭遇“美丽的错误”后,体会了父亲当年失望的心情,从而原谅了父亲。
    E.本文择取两代人的经历,于叙事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4.结合全文,分析“燕子”在文中的作用。
     
     
     
     
     
    三、[2021·河西区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十一筐青菜
    吴昌勇
    ①在暖暖的春光里,花儿已绽放,草儿已生长,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时令蔬菜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
    ②午饭过后,我戴着口罩走进村子。负责疫情防控的村干部,手持话筒沿街走着,他们的嗓音有些沙哑。兴许是听见熟悉的声音,有住户推开窗子和他们招一招手。这就算是新年的问候吧,彼此用眼神道一声保重。“一天进村好几趟呢!”一位村干部笑着对我说,“这个时候,群众看见我们的身影,听见我们的声音,心里才安生。”
    ③正走着,突然发现,在临近村道的一块菜地里,半蹲着一位老农。黄色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色的棉衣拉链敞开,抬起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ロ罩。
    ④“摘菜哩?”村干部远远打招呼。
    ⑤他点点头,没吱声,继续忙活。随行的干部提醒了一句:“注意防护啊!”老人又点了点头,依旧没吱声,回头友善地望着我们。
    ⑥“这几天还能上街卖菜?”我问。
    ⑦“不卖!不卖!这菜不卖!”他一口气重复了三遍,很着急的样子,生怕造成误会。“这青菜,我送人呢!”他补了一句。
    ⑧见我没作声,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的田坎上,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
    ⑨这菜到底送到哪儿?安全吗?接触了哪些人?一长串的问号在我脑子里打旋儿。
    ⑩村干部隔着口罩喊话:“说说嘛,没事,你说说嘛。”
    原来,他女儿是一名护士,就在离家不远的吕河中心卫生院上班,这些日子正在护理患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回家。尽管女儿闲下来的时候,总不忘向家里报一声平安,但是他和老伴依旧惦念。女儿反复叮嘱:待在家里别出门,照顾好自己……顿了顿,他反问道:“可哪有不惦记儿女的父母呢?”老两口心里发慌,于是就想出这个法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
    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留了一张字条,告诉医院,菜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
    “女儿知道你每天送菜吗?”我问。
    “没说,怕她担心俺老两口,字条落款我写着‘老菜农’。头天送菜,我和老伴站在街边,看见保安从院子里走出来,看见筐子里的菜,又返回身,好像在打电话请示汇报。我担心他们不敢收,急忙穿过大街,给保安解释,自己就是附近的老菜农,并报了姓名和地址。他们怕冷落了我的一番好意,就收下了那筐青菜,还给我鞠了个躬!”
    “这点东西不值钱,是我和老伴的一点心意,只想让那些和我女儿一起忙碌的医生护士能吃到一口自家园子的青菜。”老人诚恳地说。
    “已经送出第十筐青菜了,加上今天的,就是第十一筐了。”老人补充道。
    我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要不,我们搭把手,一起将今天的筐子装满吧!”我提议。
    那个下午,在暖暖的春光里,第十一筐青菜就这样装满了。我们站在菜园边,满怀敬意,一起目送着老人,看着他推着独轮车,载着满满一筐青菜,渐行渐远……
    1.从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文中的老人是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
     
     
     
     
     
     
    3.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村干部对“我”说的话,体现了群众对干部的过分依赖,间接批评了群众。
    B.第段运用插叙,交代老人女儿的身份以及每天送菜的原因,使情节完整、清晰。
    C.文章的高潮是“我”得知“老菜农”为了支持抗疫向医院赠送十一筐青菜的真相。
    D.第段“我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是因为知道自己误解了老人,一时无话可说。
    E.文章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来体现社会和时代精神。
    4.简要分析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四、[2021·南开区二模]阅读《枯萎的蒲公英》一文,回答问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 子
    ①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一阵风吹过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寒冷,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走在路上,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眼前一亮。我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它,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②那是一棵怎样的蒲公英,让我觉得如此刚强,如此坚毅!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正在尽自己全部的力,把叶片向地面伏下来,每一片叶子都努力伸展着,使劲地贴向地面……
    ③看着这棵蒲公英,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母亲付出的艰辛。于是,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称)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下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看着母亲为我寻挖蒲公英时移动缓慢的样子,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精美的绣品,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茸茸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位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寻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辛劳的汗滴。
    ⑦岁月中,渐次地,母亲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伸出手,沿着叶脉轻抚,与蒲公英对话。蒲公英,你碰到了我心里最柔软的角落。我的心不由得又疼了一下。
    ⑨就在这个冬日的午后,我俯下身,看着蒲公英泛黄的叶片,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我的眼眶中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泪光里,我看到蒲公英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这像极了我的母亲。紧接着,我又想起了生活中母亲对我们无私奉献的爱,一种柔情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思念。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般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有删改)
    1.“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为什么用“铁”来修饰“绿”?文章第③段和第⑧段两次提到“我”的心“疼”,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明为什么“疼”。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一阵风吹过还是有着沁骨的凉。“我”走在路上,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眼前一亮。
    B.看着母亲为“我”寻挖蒲公英时移动缓慢的样子,“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C.岁月中,渐次地,母亲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
    D.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蒲公英的种子比喻成母亲的白发,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满头白发的样子,也具体写出了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表达出母亲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E.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由母亲联想到蒲公英,详细地描写了早春时节,蒲公英蓬勃生长的状态,表达了母亲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本文也生动地描绘出冬日午后家乡恬静安谧的景象,表达了“我”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五、[2021·红桥区二模]阅读《红朵百合》一文,回答问题。
    红朵百合
    罗瑞花
    ①当泡桐街的泡桐树下摆满了菜蔬苗和花木苗时,我心里就会激动起来,上班下班,总会停下脚来瞧瞧它们,问问它们的名字、性情。
    ②在一片嫩绿里,竟然摆着几盆花,粉红的绣球、紫色的鸢尾,还有一盆红朵百合。这盆百合像打过“九二零”的芹菜一样高瘦,七片长长的绿叶,两根圆圆的长茎,几个人在围着赏看,都嫌它太高,走了。
    ③但我还是被它绿色长叶中的四个红色花苞吸引了。这四个花苞两大两小,长在一根长长的圆茎上,十字形相对,两个较长,显出即将开放的架势,另两个相对短小,刚打苞。更令人憧憬的是在绿叶中还长出了一根矮的圆茎,仿佛一支向上直立的毛笔,笔头长长的,透着点暗红色,我感觉这也将开出一茎美丽的百合。
    ④戴着斗笠的老妇人走过来,笑着对我说:“我只是种菜苗卖,没想到菜园边野生了这几棵花,它们荫了我的菜,抢了菜的肥料,我要把它们卖了。”
    ⑤我被老人逗乐了,买下了这盆百合,淋着雨把它抱回了家。
    ⑥这个暗红色的塑料盆实在太不配我的红朵百合了。我在阳台上找来一个黑底描金的陶盆换上,捧着它摆到阳台的花架上,摆到窗口的桌子上,都觉得高了,又挪到玻璃茶几上与小金鱼缸排在一起,终于觉得妥帖。于是,端着饭碗看它,捧着茶杯看它,甚至握着阅卷笔看它,越看越觉得它就该这样高挑,可以不必弯腰,彼此平视。
    ⑦改完学生考卷已是晚上零点,家人都睡了。我开了客厅的灯去倒茶,发现茶几上的百合竟然也没睡,那个大的花苞优雅地绽放了。我兴奋地跑去告诉爱人,爱人说他关灯的时候还没见它开啊。噢,我的百合。你是等客厅的灯关了后才开的吗?你是害羞吗?我欣喜不已,睡意全无,坐在百合身边看它。它开得那样热烈,完全绽放成了一个巨大的喇叭,花中的七根花蕊也舒展开来,跟它对称的花苞也铆着劲,越来越大,仿佛一个正在被吹进气的气球,慢慢地膨胀。是谁在吹呢?应该是百合自身的生命力吧。即使今天被老妇人卖了,被我移栽了,也阻挡不了它的蓬勃,花的开放是没有理由的,它只为开放。
    ⑧我想起“夜惜衰红把火看”的白居易,想起“故烧高烛照红妆”的苏轼,还有那个“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的川端康成,不禁笑了,只要花开就没有寂寞。在这静谧的夜里,花朵绽放得更肆意了。每个花蕊都带上了黄粉。那朵将开未开的花又吹大了点,花瓣没先前那样黏得紧了。有一处已松开,看来,今晚,它是一定要开的了。另外的两个花苞也像两根小蜡烛一样向上挺起,焕发着生命力。
    ⑨早晨醒来,我直奔百合。呀,第二个红朵真的开了,和第一朵仿佛双胞胎一样,开在花托的两边。我兴奋地回到卧房找来手机,先给整株百合拍照,再给那两个红朵来个特写,我担心我的文字保留不了它的鲜美。
    ⑩太阳从窗格射进来,我忙把百合搬到窗前的桌子上,我已经明确地感觉到它在积蓄力量准备开第三朵了。它是多么知道安排自己呀,它一朵一朵地开,不急不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生命的春天。
    在百合的身旁,我也安静下来。现在,我只等第三朵,老四,你睡你的吧。至于另一枝,不着急,春天才刚刚开始呢。(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围绕“红朵百合”,“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3.联系全文,分析“现在,我只等第三朵,老四,你睡你的吧。至于另一枝,不着急,春天才刚刚开始呢”这两句话的含义。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写了“我”买回红朵百合和它的开放,并且表现出“我”的内心感受。
    B.第②段加点的“竟然”表明红朵百合的获得具有偶然性,表现出“我”发现红朵百合时的惊喜之情。
    C.第⑧段画线的句子引用古诗文,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诗情画意;写出花儿的开放驱走了文人内心的寂寞,表达了“我”看到百合花开时的愉悦之情。
    D.第⑨段“我担心我的文字保留不了它的鲜美”一句,表明了作者的文字功底很一般。
    E.文章中,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方式,表现红朵百合开放的美丽与给自己的震惊。
    六、[2021·和平区九年级下学期结课考]阅读下面散文,完成问题。
    百年震柳
    梁 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8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没有想到的是,有一棵柳树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们坐车从县城出发,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树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④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易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⑤那次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8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着青枝。我想,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选自梁衡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有删改)
    1.请根据第③段对震柳描写的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视角
    震柳的特点
    远看
    (1)  
    近看
    身高膀阔
    (2)树枝  

    (3)树皮  

    (4)树干的开裂部分  
     

    2.赏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手法,表现了这次地震强度大,破坏力大,为后文写柳树被震裂的情状做铺垫。
    B.选文第③段开头写“我们”为了寻找这棵树,在大山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表现了“我们”猛然见到这棵树后落寞的心情。
    C.选文第③段里说震柳疤痕处没有平常树木剖面上象征生命之美的年轮图案,揭示了震柳一百年来鲜有人问津的原因。
    D.选文第④段引述唐人折柳送柳的习俗、贺知章的诗句与左宗棠携柳行军的传说,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E.选文咏物抒怀,作者借用残缺身躯支撑一片绿荫的古柳诠释生命的深邃与博大,表达了作者对万难不屈精神的赞美之情。
    4.分析第⑤段文字的作用。
     
     
     
     
    七、[2020·河北区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祖母的烟茶
    龙文辉
    ①祖母在后山坡上种了几十株茶树。我们家的茶叶就是这些树上长出来的。祖母并不在乎什么明前茶或谷雨茶,她采摘的多是些粗粗的叶子,连同茶梗一道弄了下来。看似普通的树叶,经过祖母那双灵巧的手,那叶片就有了新的样式,卷曲得体,有模有样。祖母对茶树很上心,除草,剪枝,施肥。她只施土杂肥。茶树在祖母的细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每棵树都长得一样高,枝丫粗壮,叶子浓密。也难怪祖母对那些茶树格外上心,那时,这茶可是全家几口人不可或缺的寻常支用。不仅仅是解决喝茶那点事,祖母还得考虑如何把茶做好了,连同平时攒下的土鸡蛋一起拿到城里卖点钱,再换回些食盐、煤油、肥皂,以及针线、布料之类的日常用品。
    ②一阵清明雨洗过,茶树上的新芽呈嫩绿色,显露出欣欣向荣的生命力;老叶片呈墨绿色,叶子泛着油亮的光泽,像是打了一层蜡。采摘时节,太阳劲道十足,明晃晃,火辣辣,灼得人皮肤生痛。祖母好像不怕热,她戴个草帽,身上罩着长衣长裤,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热辣的阳光一般晒不到皮肤,这样一来,人当然会更加闷热,不一会,汗水就湿透了衣背,看得出一块块汗湿的印子,双手则不停地在树枝上翻飞,像在弹钢琴,她要趁着这个时节,赶紧把那些茶叶都摘下来。茶采下来,用水冲洗干净,晾干,然后,架起锅子,灶膛里放把茅草点燃,茶叶在锅里反复翻炒,叫作“炒青”。祖母操作这些程序手法娴熟,时而在热度适中的锅里用手将茶叶团转,打散,再团转,再打散,时而又将茶叶抛起,宛如天女散花,好似在玩杂耍。炒得茶叶变软,青气收敛就差不多了,再堆放在竹篾编成的盘子里,不断抱团、搓揉,叶片渐渐揉成了根根卷曲的“纸捻子”,然后再放到锅里慢火烘焙,焙干后用牛皮纸包好,缠上麻绳,挂在灶屋里的铜钩上,任柴火的烟气缓慢渗进纸包,就这样将茶叶熏制成了地道的烟茶。
    ③那是一种经柴火稍稍熏烤的茶。最好能取回山泉水,用瓦壶、柴火烧开,冲泡,不一会,蜷缩的茶叶在沸水中腰肢伸展,汤色橙黄,一缕淡淡的茶香和着柴火烟香便从茶杯中漫逸出来,若再搁上一两瓣茴香,更是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喝起来清香中带点甜甜的味道,注入泡壶中放凉后的茶水,清冽甘爽,既好喝又解渴。大热天,我从学校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冲向泡壶,咕咚咕咚,一口气能喝上好几碗。一碗烟茶,盛满了浓浓的乡情和儿时的记忆。这,就是故乡的味道,我把它一并寄放在了一处乡间,大山深处的乡间。
    ④老家后山坡上有座坟墓,祖母就躺在里面。她忙累了,躺下来,在这静谧、安详的地方歇息。祖母还像从前那样,慈祥的眼神,日夜看护着那个家和那片茶园,深情的目光,时刻遥望着远方的亲人。
    ⑤清明节前,我又来到了祖母坟前。故土依旧,草木芜杂,坟包上像一头披散的乱发,于我,心怀戚戚焉。在这个落寞沉重的日子,我要看看我的祖母,跟她说说话,好让她高兴高兴,看孙儿现在的样子,她应该会放得下心。也许,长眠于此的祖母早已淡忘了尘世的一切,对世事不再抱有任何怀想吧,而我们却正在有意无意间经历着老人的过往。
    ⑥望向山坡上那片碧绿的茶园,我忽然又想起了祖母做的茶——那种韵足了人间烟火气息的烟茶。
    (有删改)
    1.祖母的烟茶是怎样制作的?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补全线索。
    采摘——      ——抱团、揉搓——      ——       
    2.请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选文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写出了祖母制烟茶对家庭生活的重要意义。
    B.第②段中,写雨洗过的茶树,新芽老叶交相辉映,意在表达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颂,对自然的讴歌。
    C.祖母生长在山野,却心灵手巧。文中多次写到,茶在祖母手中的美好变化,以及茶汤的好喝,就是对像祖母这样手艺精湛的制茶人表达敬意,这也是本文的写作意图。
    D.祖母手中的茶源自粗粗的叶子,是经过精心炮制才焕发出独特的光彩。作者笔下的祖母用自己的终生勤苦,守护着家园的宁静。祖母制作烟茶的过程,就像她自己的人生。
    E.本文作者撷取年少时对祖母制茶的影像片段,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渗透着对生活的感悟。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本文以“祖母的烟茶”为题的理解。
     
     
     
     
     
     
    八、[2021·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走老山界
    谭 谈
    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时全部张开了身姿,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山色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汽车,在一个“之”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
    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
    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下了。这里是紫花坪,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紫花坪,真是名副其实!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山东的溪,出山后注入湘江;而山西的溪,下山后就汇入资江。最后,都走进洞庭、长江、大海,到达它们终极的目标。
    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里是1934年11月,红军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陆定一,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了中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
    这时,又有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如今,有一个汉子,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要把散落在山谷深处的山货——野茶,带出山去,送进都市里家家户户的厅堂。从这座大山脚下走出去的山民之子老唐,放弃他在美国已有相当规模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帮助乡亲走出贫困的道路。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叶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走访老山界的游踪为行文线索,串联起作者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
    B.第三段联想丰富,描绘了一幅娇美动人的雨后山景图,给人以如梦如幻之感。
    C.第六段作者写自己未能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而遗憾,体现其求真精神。
    D.文末“取款机”喻指野茶林给山民带来持续经济收益,写出了山民的获得感。
    2.首段中作者笔下“山野里的春色”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1)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赏析加点词语)
     
     
    (2)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赏析句子)
     
     
     
     
    4.文章写老山界时,还提及陆定一的《老山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结尾处为什么说“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这与标题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槐
    张金刚
    ①一直对北京充满向往,且越和着祖国强劲发展的律动前行,就越热切地渴盼亲近北京。心向往之,却身不能至,有时竟羡慕起扎根于京、生长于京的那些树木来。有幸在今年,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特殊年份,我到北京工作了一段时日,从而有缘深度融入,亲身感受她的气息与热度,触摸她的厚重与脉动。在诸多树木中,能广而久、亲而详地记录北京时事变迁的,当槐树莫属。北京的槐树与北方其他地域的槐树并无二致,可不管古木还是新枝,皆因生在首都,长于街巷,既浸润尊贵之气,又沾染烟火之气;既历经悠悠过往,更亲历火热时代,从而修为了独特的气质。故而,我愿亲切地称之为“北京槐”。
    ②槐树之于北京,就如胡杨之于大漠,提起来便有种难以言表的情结。这情结,既来自槐树的古老、广布、寻常,更来自槐树的质朴、坚韧、蓬勃。张恨水在《五月的北平》中记述:“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在五月里,你如果登上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舍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可见,槐树在北京由来已久,且一直都在。
    ③初到北京时,正值槐树萌芽。与太行深山家乡小城的槐树一模一样,高高的干、黑黑的枝、嫩嫩的芽,一眼便可识得。如今,离家在外,望见这熟稔的槐树,便如遇到老乡一般,我急忙上前,张开双臂,搂住树干,打个招呼,瞬时有了种莫名的安全感。与北京槐成了朋友,既成朋友,便时常拜访,一年有期。
    ④槐树开花的时节,我们在一起。粉白的槐花隐在墨绿的槐叶之间,色彩明丽,相映成趣,构成北京五月标志性的绝美画面,令心一片静净。更可人的是,那满胡同弥散的馥郁的槐花香,甜甜蜜蜜,偶尔佐进些沿街门店的卤煮、烤鸭、烧烤、糕点香味,全然将工作的疲累与离乡的寂寞驱散尽净,周身舒爽地轻快漫步。
    ⑤槐树葱郁的时节,我们在一起。槐树高大,枝叶繁茂,自然长成大伞模样,撒下一片荫凉。夏日的北京很是炎热。每每骑车或散步走过槐荫路,我都要紧行几步,如获救星般地躲到浓荫之下休息片刻,大口呼吸着凉凉的风,如获重生,再次登程。如遇雨天,到槐树下避个雨,也是惬意得很,偶尔有几滴雨从叶隙滴落,滴在发间、脖颈,倏地一凉,倒是有趣。
    ⑥槐树叶落的时节,我们在一起。我踩着枯黄的落叶,仰面接几片落叶,感受着那曲曲折折的叶脉间所蕴含的生命轮回的律动。
    ⑦槐树覆雪的时节,我们在一起。那风骨外露的黑色枝干,在寒冷的西北风中抖落一身枯叶,昂首挺胸傲然迎接瑞雪的降临。让白雪映衬下的苍劲虬枝定格成凄美的瞬间,入照片入画作,入文入诗,成为永恒。
    ⑧槐树再度萌芽的时节,我们还将在一起,共叙一年友情,然后,挥手告别,期待有缘再会。槐与“怀”同音,我会在家乡的槐树下,怀想起北京槐,就像在北京想起家乡槐一样。
    ⑨我有时走在槐荫下就想,这些槐树像极了众多游子,扎根于此,耐得了孤寂,耐得了寒暑,耐得了贫瘠,在北京开枝散叶,可那深扎于北京土地的根系却指向一个个遥远的故乡。不由得对所有在北京漂泊或定居的游子心生敬意,太多的艰辛与苦楚定如这繁密的槐叶一般生了落,落了生,最终滋养自己,站立成一株挺拔的槐,庇护着北京这个大家与个人专属小家的一方晴空,为后来者遮风挡雨,虽渐渐韶华远去,却更加根深叶茂。
    ⑩如今,我每天从古老的什刹海胡同出发,穿过现代的金融街到达工作地,无数棵高大茂盛的槐树被我甩在身后。我们在前行,北京在前行,中国在前行,唯有这些极具生命力与忍耐力的北京槐,一直站在这里,见证这座古城从历史走来,与时代前行,向未来进发的速度与非凡。(有删改)
    1.一年四季,作者笔下的北京槐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画线句子。
     
     
     
     
    3.文章以“北京槐”为题有哪些作用?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愿亲切地称之为“北京槐”,是因为北京的槐树与北方其他地域的槐树并无二致。
    B.文中第②段引用张恨水的记述是为了强调槐树在北京由来已久,且一直都在。
    C.文章第⑨段写槐树“像极了众多游子”,因此本段意在表达这些游子们浓重的乡愁。
    D.极具生命力与忍耐力的北京槐,见证了北京的历史、现在与向未来进发的速度与非凡。
    E.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抒情。
    第二类 小说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宣德炉
    曹洪蔚
    汴梁人生紫烟喜欢收藏香炉。生紫烟不信鬼神,也不善祭拜,就是喜欢收藏各式香炉。他在书房的一面墙上打了一个格子架,里面摆满了自己收藏的香炉,年代有远有近,品质有优有劣。生紫烟读书读累了,就立在香炉架前,欣赏把玩。
    那天,生紫烟正在架前伫立,忽听有人敲门。紫烟急忙走出,打开房门,见一位中年男人立在门前。这人梳大背头,挺大肚子,咧嘴一笑,如弥勒转世。
    来人自报家门,说对不起,冒昧打扰。我叫赵香炉,搞收藏文化研究的。前些日子,我在一个收藏论坛上听说了您,知道您专业收藏各式香炉,就冒昧登门拜访,还望不吝赐教。紫烟听了来人名字,兀自笑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我叫生紫烟,他叫赵香炉,且都对香炉收藏感兴趣,“日照香炉生紫烟”,看来很多事真是无从解释,冥冥之中啊。
    说话间,赵香炉已在客厅落座。一番寒暄过后,紫烟把赵香炉引进书房,观赏他的香炉收藏,并一一讲解,让赵香炉眼界大开。紫烟讲,香炉,对国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它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门法物,也是家庭中必备的供具。古时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秽,所以古人读书弹琴,喜欢先焚一炉香,可以净杂念而使精神集中。此后月余,赵香炉再拜紫烟。进得书屋,但见架内空空如也,大惊,这近百号香炉都去了哪里?
    看见小赵惊愣,生紫烟道了实情。前些日子,紫烟应邀参加了一个收藏拍卖会,看上了一件明宣德炉,爱不释手,就决意买下来收藏。只是钱不凑手,难以如愿。后来,紫烟低价卖了收藏的所有香炉,凑够钱款,最终拍下了这件梦寐多日的香炉。
    对于自己的抉择,紫烟显得很是得意,说,这叫宁吃好杏一颗,不食烂杏一筐。如今,这件明宣德炉已成我的镇宅之宝,将伴我度过余生。
    紫烟视小赵为知己,得了宝贝很愿与其分享。打开书柜,紫烟抱出一个方盒子,古色古香,撩开层层锦帛,魔术般显露出一件器物来。一番观赏,赵香炉震惊了,这真是一件稀世珍宝。
    这一看,赵香炉竟添了心事。他想得到这件稀世珍藏。这天,趁紫烟进厨房准备午饭的当口,赵香炉掏出手机,从不同角度拍下了这件香炉的全部。不久,他求人烧制了一件高仿的明宣德炉,并在紫烟不注意的时候,唱了出“狸猫换太子”。令他庆幸的是,他所做的这一切,生紫烟竟毫无察觉。
    说话间,时令已近深秋。这天,赵香炉接到了紫烟的电话,邀他到家小坐,并有要事相商。赵香炉心中有鬼,去与不去盘算了好一阵子。为让紫烟不生疑虑,赵香炉还是决定前往。
    赵香炉心怀忐忑地敲门,见紫烟摸索好一阵才将门打开,步履蹒跚,少气无力,且面色晦暗。气喘神定之后,紫烟一双凹陷的眼睛顿时明亮如剑,看得赵香炉胆战心惊,险些瘫倒。
    紫烟说,我患了重病,自觉大限已到。此生已无憾事,只有一事相托,就是这件宣德炉。你是我所认识的最懂收藏、最懂古董的人,我决定托你保管这件宣德炉,我觉得也只有你才配拥有它,交给你,我也就可以瞑目了。
    紫烟说着,吃力地把那件高仿的宣德炉推到了赵香炉的面前,托孤一样地点点头。赵香炉呆愣了好一阵。“扑通”一声,他跪下了。(有删改)
    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表现生紫烟“喜欢香炉”?请简要概括。
     
     
     
     
    2.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赵香炉看了宣德炉后“竟添了心事”,生紫烟对赵香炉的行为“竟毫无察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以香炉作为线索,借两位收藏者的故事来折射现实社会。
    B.生紫烟与赵香炉起初因姓名结缘,又因拥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而彼此成为知己。
    C.生紫烟把宣德炉拿给赵香炉观赏,是为了炫耀宝物,结果遭遇了宝物被偷换。
    D.文章在赵香炉一跪后戛然而止,开放式结尾如国画中的留白,留下想象空间。
    E.文章善于捕捉赵香炉不同情境中的“惊”这一典型细节,展现人物心理状态。

    十一、[2021·部分区二模]阅读《汪大娘》一文,回答问题。
    汪大娘
    张中行
    ①汪大娘,旗人,在城内故居李家帮佣,只管做饭。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人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嬉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
    ②汪大娘的行事勤勉,这不稀奇;稀奇的是主管一家的食政,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规不行,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③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汪大娘识字不多,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大家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了。
    ④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大家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⑤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就诸事繁杂,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终于空闲下来,回想往事,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顾念汪大娘的同时,我的脑海里常常会浮现个问题:人们常说的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有删改)
    1.阅读文章第①~④段,概括作者分别写了汪大娘的哪四件事。
     
     
    2.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以汪大娘为中心,叙写了人物生活中琐碎平淡的小事,文笔生动又亲切。
    B.第①段“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反映出汪大娘在做事的时候不够细心。
    C.第③段中“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查问的人被一时着急忘记病名的汪大娘弄得哭笑不得。
    D.文中的汪大娘因为识字不多,所以事理不明,处事固执,最终被李家以年高为由辞退。
    E.小说中的汪大娘令人怀念,文末作者表达了对汪大娘所具有的品德的赞美和呼唤。
    4.选文的最后一段,十几年后,“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为什么会想起汪大娘?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并用手指着潘小锋课桌上的纸。
    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在画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不听开小差也就算了,竟敢丑化老师,岂有此理!明天叫你家长来。”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教师应有的品行规范让我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可是一个上午都没见人影。后来得知他因害怕告诉他父亲实情而挨打,一个人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⑨到他家天色已晚了,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老师别生气,您喝茶!”我接过茶杯放到桌子上。
    “你小子尽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止:“怎么又要打,不是和你说了吗?别总是打孩子。”
    “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要是有空就到我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呵呵——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我按他指的方向看去,这才注意到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漫画,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我笑道:“其实,你儿子挺有天赋的,画得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别说还蛮像。”
    “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有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潘小锋有点委屈地说道。
    “潘小锋,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培养,如果有兴趣,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我还是用老师的本职口吻教育他,“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好了,天也晚了,我也该走了。”说着便走了出来,他父亲忙说道:“那我送送您吧!”
    “不用,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他会有出息的。”
    告别了他父子俩,我走在星光和街灯掩映的路上。我抬头望着天空,繁星满天,装饰着静谧的夜,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虽然小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1.请你用四字词语,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    )——星夜家访——(    )——(    )
    2.阅读全文,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对潘小锋特点的介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内向、安静、忧郁、自私、不关心班集体的学生。
    B.第②段到第⑧段,设置了两个悬念性的小插曲——课堂上的笑声和潘小锋的逃学,都是为了表现潘小锋的叛逆和推动情节发展。
    C.文章第段画线句子属于细节描写,照应前文“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也为后文写“小星星”做铺垫。
    D.小说以“我”对潘小锋的态度转变为线索贯穿全文,将人物设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特定场景当中加以表现。
    E.本文语言平易朴素,人物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特征。如:潘小锋父亲的语言就勾画出了一个粗心、蛮横而又关心爱护孩子的父亲形象。
    4.以“最小的星星也闪光”做标题有何妙处?作用是什么?
     
     
     
     
     
     
    十三、[2021·怀化]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谁的微信
    蒙福森
    那天,老高在上班。近来单位的事特别多,特别烦。老高正忙着,突然,口袋里的手机振动了一下,老高拿出手机一看,有一条微信,儿子发来的。老高的儿子在外地读大学,已经大四了,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
    “老爸,下班了?”
    老高回复:“没有,正忙着呢。”
    “您和老妈还好吗?”
    老高蓦然一怔,回道:“好,都好。你呢?好吗?”
    “我啊,很好,我每天跑步,打球,上课……过几天我要参加学校篮球比赛……”
    老高看着手机里大段大段的文字,心想:今天儿子咋回事了?太阳打西边出来啦?
    老高有些茫然。
    儿子继续发微信,一条接一条,老高读得眼花缭乱,一条还没有看完,没来得及回复,另一条又来了。
    老高懵了。
    老高去了一趟卫生间,洗了一把脸,好让头脑冷静下来。洗过脸后,老高思维清晰多了,脑海里突然间跳出一个念头来——接下来,他该问钱了吧。
    “老爸,我想买台电脑用来学习。给我打三千块钱,好吗?”
    老高在心里窃笑了一下,回道:“好啊。你什么时候要?”
    “当然是现在啦。”
    “可我正上班呢,忙得很,没空。下班再打给你好吗?”
    “好。你什么时候下班?”
    “十二点。”
    手机终于像一匹奔跑了很久的马,暂时安静下来了。
    下班后,老高刚回到家,儿子的微信又来了:“老爸,怎么还没打钱啊?我在街上,等着买电脑呢。”
    老高立刻回了一句:“等等。”老高对老婆桂芬说:“儿子来微信了,要钱买电脑呢。”
    桂芬说:“那赶紧打给他呀。”
    老高说:“可我怀疑这不是咱们儿子。和我微信聊天的,应该是一个骗子,他捡到了咱儿子的手机,想敲诈一笔!”
    桂芬大吃一惊:“这、这是怎么回事啊?你咋知道是骗子?你打儿子电话啊!”
    老高说:“打了,没接。和他微信聊天,他就聊。”
    桂芬说:“打儿子辅导员的电话,跟儿子联系。”
    辅导员的电话打通了,联系上儿子后,儿子说,手机丢了,正在上课,本想放学后再打电话告诉你们。
    老高说,有人捡到你的手机了,想诈骗一笔钱。
    儿子哦了一声,没说几句就挂掉了。老高说:“看见了吧,这才是咱儿子。”
    老高打开儿子的微信给桂芬看:“这几年儿子在上海读大学,你什么时候见过他主动问候我,并和我聊这么多话——每次,无论我说什么,写了多少字,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他都草草地简单回复几个字:‘嗯’‘哦’‘知道了’等等。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热情的儿子,跟我聊了这么多,心里就嘀咕:这是我儿子吗?该不会是骗子吧?你看看,果然是骗子!”
    桂芬叹息:“谁让你和儿子有代沟有隔阂啊!从小到大,你和儿子说过多少句话?”
    老高沉默下来,有些伤感。
    桂芬安慰他:“唉,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你别往心里去。”
    老高很不高兴:“年轻人就是这样吗?”
    “你发什么火,你不也是这样——你跟你父母一年到头聊过几句话?你关心过他们吗?你有多久没去看望他们了?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桂芬瞪了老高一眼。老高的心突然痉挛了一下,像被子弹击中一样。
    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老高的心里,像被雨水浇湿了似的,湿漉漉的。
    老高冒雨来到一栋旧楼,提着大包小包,上到五楼,昏暗的路灯下,老高望着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门,百感交集,少顷,轻轻地敲了一下,一下,又一下。
    “谁呀?”屋里,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出来。
    那是老高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的声音。
    “爸,是我……”老高靠在门框上,不由自主地,脸上泪水肆意流淌。(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从老高收到“儿子”不寻常的微信写起,再写老高识破骗局并在与妻子的对话中自我反省,最后写老高雨夜回家探望父母。
    B.文中的老高是一个渴望得到儿子的关爱,但又和儿子存在代沟与隔阂的父亲形象。
    C.文中桂芬说的“你发什么火……”这句话主要是针对老高对她发火而做出的反击回应,此时她觉得很委屈。
    D.这篇小说大量采用对话描写,通过对话描写,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2.小说开头部分老高看到“儿子”发来的一连串微信后,内心也产生一系列反应,请从文中找出描述老高反应的词语并填到下列横线上。
    ①         →②         →③         →冷静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小说结尾处写到老高“脸上泪水肆意流淌”,请说说老高流泪的原因。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请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5.这篇小说折射出什么社会现象?作为一个孩子,你觉得可以为改变这种现象做出哪些努力?
     
     
     
     

    【参考答案】
    题型分组专练
    第一组
    1.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趣味性和可读性。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1)本文围绕炊烟展开,而《青花瓷》的歌词中正好有炊烟,由歌词中的炊烟,想到了家乡的炊烟,故引用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2)“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歌词优美动人,具有韵律美,能够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趣味性和可读性。
    2.运用动作描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鸡、鸭、狗的自由状态,彰显了乡村的活力和生机盎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与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赏析。(1)手法判断。“扑扇”“摇摆”“跑着”三个都是动词,都是动作描写。(2)作用分析。这三个动词用来形容鸡、鸭、狗三种动物的不同姿态,生动而具体。同时结合“欢快”等词可知,三种动物的不同动作都呈现出了它们的自由、快乐,画面感极强,结合“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可知,三个动词写出了乡村的活力和生机。(3)感情。结合“醉人眼目”等词可知,作者表达的是对故乡的喜爱和怀念。
    3.①炊烟体现了邻里相处的融洽,哪怕邻里之间发生了摩擦,情绪也不会隔夜,很快就消失了;②炊烟体现了乡村的美,清晨是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傍晚则有着一种别样的艳丽,体现了乡村的朴实、单纯;③炊烟体现了家的味道,因为家中有了妻子、母亲的默默辛勤付出,房子里才会升腾起炊烟,才会有热腾腾又很可口的饭菜;④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无论是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均会给人以家的归属感。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1)理解这句话。“炊烟”是人们生火做饭的标志,能够有饭的生活就是温饱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炊烟是人间美好和幸福的一种象征和标志。“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即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间的温暖、美好、幸福。分析原因时,找到炊烟带来哪些美好即可。(2)结合第②段“乡亲们都是非常淳朴的人,邻里之间也相处得非常融洽”、第③段“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杳无踪迹了”可知,原因一:炊烟体现了邻里相处的融洽,哪怕邻里之间发生了摩擦,情绪也不会隔夜,很快就消失了。(3)结合第④段“炊烟是乡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小村落里的炊烟,升腾着一种恬静,一种温暖,体现着乡村的朴实和单纯”可知,原因二:炊烟体现了乡村的美,清晨是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傍晚则有着一种别样的艳丽,体现了乡村的朴实、单纯。(4)结合第⑤段“正是因为家里有了妻子、母亲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热腾腾又很可口的饭菜,那就是家的味道”可知,原因三:炊烟体现了家的味道,因为家中有了妻子、母亲的默默辛勤付出,房子里才会升腾起炊烟,才会有热腾腾又很可口的饭菜。(5)结合第⑥段“中国古代文人……总会提及炊烟”“炊烟就是人,炊烟就是家”可知,原因四: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无论是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均会给人以家的归属感。
    4.CE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C.第④段中“伴着升起的炊烟,人们或者行走,或者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回来”这句话中的“山间、田里、河畔”并非排比,这句话中也没有本体和喻体,故这句话没有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此处描写的也不是“城市繁华夜景”,故C项错误;E.本文描写的是故乡的炊烟,表达的是对故乡、故乡的人的思念和赞美之情,并没有描写童年和童年的小伙伴,也没有赞美小伙伴之间友情的真诚,故E项错误。
    第二组
    1.题目的表面含义是对麦田的“看守瞭望”,深层含义则表达了对农民生活和对社会进步的关注。题目作用:①揭示文章线索“麦田”,本文是围绕“麦田”组织材料的。②揭示主旨感情,表达了对过去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生活改变的关注,表达了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现有改变的欣喜和对未来农村发展美好的憧憬。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题目中的“守望”不是一时的“看守瞭望”,而是长达40年的对麦田、对农民生活的关注。而这40年的巨大变化,证明了社会的进步。作者以此为题目,首先是用它构成文章的线索,以此贯穿全文——文章内容就是写了40年前对麦田的“守望”和现在对麦田丰收情景的“守望”;二是表现主旨和感情,文章通过写麦田过去和现在情景的变化表现了时代的进步,也表现了对过去艰辛而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表达了对家乡土地的热爱。
    2.该段运用插叙,再现了“我”小时候所见生产队割麦子的场景,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丰富了文章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文章第②至⑤段是插叙,分别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画面表现了不同时间段的农田境况。其中第②段插入了“我”小时候所见到的生产队割麦子的情景,再现了那时人们热爱生活、积极乐观、不怕劳累的精神面貌和大家共同参与的热闹情景。这些插叙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具趣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示例:①热爱生活,如第②段,写生产队的劳动场景中渗透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②有责任心,如第③段中写联产承包后“每天放学都到田里查看”;③热爱家乡土地,如第⑤段老家被征地拆迁,“心里像没了根的柳絮,毛毛的,一直飘在半空”;④关心社会民生,如最后一段中,看到土地集中流转后小麦丰收而产生了喜悦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与人物有关的内容分析其特点。如第②段写软面炸出的厚油糕里面放着白糖“又油又甜,这不就是老师说的好日子嘛!”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联产承包后,“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早早就操心田里的事儿。每年秋收后,锄田、整地、播种、灌溉、除草、施肥,样样都要学着干”,可见其责任心强、爱劳动的特点;最后写“希望走进新时代的乡亲们可以在屏幕前,守望着自己的麦田”,可见其希望农民摆脱劳作的劳累,表现出对农民的关心。
    4.BC [解析]B项,作者回忆的是过去40年间农村生活的变化,第③段是变化中的一个阶段,作者是如实地展现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劳动虽然琐碎而辛苦,但文中并没有流露出“想尽早逃离这种生活”的思想。C项,大家不倚重田地,作者感到很可惜、遗憾,但是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痛恨”表述错误。
    第三组
    1.茶缸 a.“我”得到爸爸送的茶缸特别喜爱,与它形影不离 b.茶缸陪“我”参加许多劳动及夜行军 c.“我”拿着破损的茶缸去修理,老师傅不多收钱
    [解析]本题考查线索及行文思路。文章①~③段叙写“我”上小学时,得到爸爸送的茶缸,因特别喜爱,时刻把它带在身边,形影不离;第④段叙写“我”带着茶缸参加了许多劳动及夜行军,引起同学们的羡慕,“我”心里感到美滋滋的;文章第⑤⑥段叙写“我”到重庆上军医大学,这茶缸跟“我”参加了野营拉练,还和“我”一起在四川南溪县大观公社与贫下中农共同生活了7个月,结果茶缸破损,“我”找师傅进行修补。文章⑦~⑨段叙写“我”工作后,“我”在火车上偶遇一位志愿军老兵,并将这个茶缸送给了他。
    2.本文表达了对志愿军的深深敬意。这个茶缸是爸爸从朝鲜带来的,寄托着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之意,上面的红色大字“赠给最可爱的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火车上,“我”被志愿军老兵的坚强乐观深深打动,觉得要为他做些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敬意;“我”将茶缸送给“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老兵,“英雄”的茶缸送“英雄”,物得其所,使文章的主题得以体现和升华。
    [解析]本题考查对主旨情感的理解。从文章的内容看,这个茶缸是爸爸从朝鲜带来送给“我”的,“我”对这个茶缸非常珍视;而在火车上,“我”被志愿军老兵的坚强乐观深深打动,而“我”的那个茶缸以及茶缸上有“赠给最可爱的人”几个字,正好能表达“我”的敬意,所以“我”将茶缸送给“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老兵,突显了文章主题。
    3.BE [解析]B项,老师傅把珍藏的好瓷釉拿出来修补茶缸,细微地透露出人物的内心感情,表现了对这个茶缸的由衷敬意,“工作很认真”表述不准确。E项,“我”将茶缸送给老兵,是为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觉得要为他做点什么,而不是因为他的茶缸旧了。
    第四组
    1.写出了登山过程中见到的自然环境之美好,衬托了此时的美好心情,与后文露珠碎裂形成对照,凸显了后文美好东西碎裂的遗憾。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景物美,实际是人心情美。但是现在描写得越美,露珠碎裂才会越觉得遗憾。
    2.示例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登山的见闻和感受,如“天不亮我就骑车离开城市,一个小时后,就到了南山脚下,此时,村寨里鸡鸣声响成一片,有几只公鸡跳到草垛上”“雾终于散了,此时我才发现,我已到达山顶”是记叙,叙述了登山的某个过程;“有几只公鸡跳到草垛上,扬起脖子扯着嗓子对着天空大抒其情”是描写;“我应该向生灵们忏悔,向土地忏悔,向道路忏悔,向早晨忏悔”是抒情;“不管我们对自己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怎样饰以华彩、罩以光环,人,即使是对自己似乎很人性、很合理的行为,都不能过分自以为是……”是议论,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如写公鸡“扬起脖子扯着嗓子对着天空大抒其情”是拟人;“貌似无辜、辛苦的鞋底上,沾着斑斑伤痛,沾着被踩碎的蛋清蛋黄,沾着被踩死的蚂蚁蚯蚓,沾着被踩断的蝴蝶,沾着被踩烂的蟋蟀、瓢虫和蜗牛……”是排比,“那被践踏和伤害的,岂止是几枚蛋、一些虫蚁?”是反问,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形象传神,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特色的理解。可以从选材、结构、立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思考。例如本文结构的一个特点是照应:第⑤段“脚底下‘咔嚓’一声,接着就感觉有什么东西瘫软下来”与第⑥段“察看我的鞋底……沾着被踩碎的蛋清蛋黄”相照应,第②段“从岁月里走过,我们留下了多少遗憾?”与结尾段“低下头,请看看自己的脚底……”相照应。这些照应使得文章内容前后勾连,结构浑然一体。再如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写在登山过程中为踩破鸟蛋深感内疚等心理,发表议论,表达了要尊重自然生命,少一些践踏和索取这个“大”的主题。
    3.李汉荣的散文往往在与自然界的相处中流露出深情,本文就讲述了一次“登顶”的经历,表达了对大自然深切的爱。但也表达了与常见的登山题材散文截然不同的感情——因为伤害自然生命而内心愧疚;从而让我们认识到应该少一些践踏和索取,如此以小见大,确实从精神层面上给予了我们不一样的启发。
    [解析]本题考查跟材料建立联系。可以用文章的内容来解释链接材料的观点,本文本来是一次心情相当愉悦的攀登和抵达,但看见了脚上那双“劣迹斑斑的鞋”后,内心深感愧疚。看来,李汉荣的散文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首先在于其所表现出的悲悯情怀。生活中,倘若我们只看得见“登顶”的风光,那么被我们践踏和伤害的数不胜数的生命何其不幸!这正是链接材料中所说的“生命最重要的意义、价值的清澈顿悟”。
    4.CE [解析]“我”登山原本兴致勃勃,登顶后却高兴不起来,是因为由于“我”不小心踩碎了一只鸟蛋,让它失去了生命,“我”深深地自责,而不是因为山不高,没有成就感,故C项表述错误。文中作者通过对自己登山时踩碎了一颗鸟蛋的忏悔,表现了自己的悲悯情怀,是希望引起人们对自然生命的关怀,故E项表述错误。
    天津真题演练
    一、
    1.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要求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想起的和雨有关的故事。结合第③段第一句可知,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结合第④段中“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等内容可知,“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结合第⑤⑥段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等内容可知,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2.这些动词描写了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结合语境中“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等内容可知,“打”“敲”“击”“落”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鲜活灵动地再现了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
    3.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古代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海外华侨听雨思乡的往事,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共鸣。在回忆与联想中,“听雨”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升华为“浓浓乡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结合第①段可知,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结合第⑤段可知,古代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结合第⑥段可知,海外华侨听雨思乡的往事,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共鸣。结合第⑦段可知,在回忆与联想中,“听雨”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升华为“浓浓乡愁”。综上分析即可作答。
    4.C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结合语境中“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等内容可知,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并不是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而是在享受雨中的那份惬意,C选项表述错误;D.结合文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等内容可知,作者借文人墨客听雨的故事,表明了听雨有着让思绪、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放飞的能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D选项表述错误。
    二、
    1.端午节插艾草,能使人身体健康,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艾草散发出来的香气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让人难忘;艾草充满活力,身姿挺拔瘦直,气质清秀淡雅,温婉脱俗;母亲用艾草缝制的香包,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疼爱和温情;艾草有药用功能,母亲用艾草煮水给“我们”洗澡,让“我们”整个夏天清清爽爽。
    [解析]仔细阅读②~⑤段的内容,找到相关句子,如第②段“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那一束束斜插在门楣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第③段“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第④段“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第⑤段“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等语句,进行概括作答即可。
    2.这句话是母亲采艾草时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对艾草的珍视、爱惜和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满足与喜悦,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描写方法等角度来赏析。“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中“小心翼翼”“合不拢嘴”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采着”“洗去”“看到”等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小心翼翼”生动地刻画出母亲采艾草时的小心谨慎,对艾草的重视;“乐得合不拢嘴”写出母亲对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和满足,采到的艾草可以用来给孩子制作小香包,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3.①对故乡的眷恋;②对浓浓母爱的赞美;③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④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艾香寄托情感的理解。根据第①段的句子“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可知想到艾草就想起故乡,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②至③段写自己“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第④⑤两段写了母亲用艾草缝制的香包,用艾草煮水给“我们”洗澡,让“我们”整个夏天清清爽爽,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疼爱和温情;第⑥段“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浓浓母爱的赞美,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4.BD [解析]B.“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错误,原文“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是将艾草比作乡村少女;同时,第②段并没有从味觉的角度描写艾草。D.“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错误,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思念和关爱;同时,这还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的表现。
    三、
    1.①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②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 ③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文章以时间为序,分别叙写了小时候,“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我”稍微大一点,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我”结了婚,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让“我”感到不解;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最后,抒发了“我”对母亲的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
    2.“捏着”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这两个词表现了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句中“捏着”,准确传神地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这一形容词的使用,突出地表现了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形象地刻画出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的特点,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3.“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刺绣时光”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活色生香的生活。“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内容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文章中的“刺绣时光”,既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刺绣中;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美好的生活。还指母亲勤劳坚韧的美好品质让“我”领悟到在人生风雨中,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4.A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项,引用罗隐的诗句,彰显文章底蕴,在增添了文章文学色彩的同时,突出了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C项,作者是以笔代银针,开始写作。
    专题突破训练
    一、
    1.父亲领着“我们”去挖红薯;母亲变着花样做红薯饭;父亲给“我们”烤红薯;一家人制作红薯粉条。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事件。读文可知,第②段记叙的是父亲领着“我们”去挖红薯,第③段记叙的是母亲变着花样给“我们”做红薯饭,第④段记叙的是父亲给“我们”烤红薯,第⑤段和第⑥段记叙的是一家人制作红薯粉条补贴家用。
    2.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挖红薯时的动作与情态,表现了父亲看到红薯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中的描写方法。“愠怒的脸立即多云转晴”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举、挖、望”是对父亲挖红薯时的动作描写。两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父亲挖红薯时的动作与情态,“愠怒的脸立即多云转晴”“兴致又来了,满山谷回荡着父亲浑厚的秦腔吼声”表现了父亲看到红薯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3.“红薯”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现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与留恋,对勤劳的父母的赞美与感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题目的作用。联系文本内容可知,题目中的“红薯”点明了文章叙事的线索,作者围绕着“红薯”回忆了儿时与父母一起挖红薯、母亲做红薯饭、父亲烤红薯、一家人做红薯粉条几件事,使文章脉络清晰。题目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一个“香”字包含着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一家人共同劳作、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的赞美与留恋,对父母勤劳能干的赞美与感激之情。
    4.CE [解析]C.“以前不懂事才会‘皱着眉头吃红薯’”有误,根据第②段中孩子们跟父母一起挖红薯、第⑥段哥哥、姐姐帮父母做粉条,可知我们都非常懂事。之所以“皱着眉头吃红薯”,是因为生活贫困,只能顿顿吃红薯。E.“却获得微薄收入”有误,根据第⑥段中的“经济也宽裕了不少”可知,制作红薯粉条售卖,改变了“我”家的经济状况,收入还是可以的。故选CE。
    二、
    1.第一件事:“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第二件事:“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这两件事都属于“美丽的错误”,都蕴含着远在他乡、思念家乡的苦楚。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故事情节的理解与概括。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概括事情的主要内容,按照“什么人+什么事”的格式进行回答,语言要简洁。第一件事抓住第②段“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这么多年竟然听错了,好可惜”这句话及文段相关内容,可以概括为: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第二件事抓住第⑧段“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这些内容和相关文段进行概括:“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可知这两个都是美丽的错误,文章由这两件事情,引出浓浓乡愁,表达“我们”远在他乡的孤寂,对家乡的思念。
    2.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间美景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和惬意,为后文那只寄托着作者情感的“燕子”的出现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具有其中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画线句子中“相思树,苍苍翠翠”“小鸟的鸣声”是景物描写,描写了作者所见的春天的美丽景象,苍翠的树木、鸟儿悦耳的鸣叫声,渲染了“我”愉悦惬意的心情和感受,引出下文对寄托了作者乡情的“燕子”的描写。
    3.CD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C.错误,应是:“‘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非常形象地突出了“我”初见“燕子”时又惊又喜的心情,并无“惊惶”;D.“从而原谅了父亲”错误,应是理解体会到了父亲的心情。故选CD。
    4.①是文章的叙事线索。②“燕子”是作者心目中故乡的一种象征,寄托着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③燕子成为作者理解父亲当年那份失落心情的依托。④让作者领悟到一份人生哲理,那就是保有一些于人无害、与世无争的美丽的错误,有时能带给我们深沉的安慰。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赏析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手法等几方面进行赏析。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等等。题目“燕子”是文章的叙事线索,文章围绕这一线索展开;通过写父亲把“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来表达浓郁的思乡之情,突出主旨,作者远离故乡,在作者心中,燕子早已是家乡的一种象征,寄托了作者浓郁的乡情;“燕子”是“我”理解父亲失落心情的触发物;同时,由“燕子”引发的错误,也让“我”明白了那些“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又常常能带给人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哲理。
    三、
    1.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文老人摘菜、送菜埋下伏笔。(意对即可)
    2.①富有爱心(热心友善、无私奉献):疫情期间,他每天去菜园摘青菜,免费送给女儿所在的医院。②淳朴敦厚:生怕大家误会,他非常着急,一再强调并解释自己的菜不是要卖的。③细心认真:他担心疫情期间医院不要他的菜,特地在筐子里留字条告诉医院,并给保安解释。④内向寡言:村干部多次和他打招呼,他都是点头没吱声,继续忙活或友善地望着。⑤关爱女儿:他惦记在医院当护士多日未回家的女儿,给女儿所在的医院送菜,希望女儿以及和她一起忙碌的医生护士能吃上干净、新鲜的青菜。⑥勤劳能干:他种了一大片蔬菜,每天采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3.AD
    4.结构上:篇末点题,首尾呼应。内容上:既歌颂了老菜农的热心善举给社会带来了温暖,又表达了“我们”对老菜农的敬佩之情。
    四、
    1.第一问:用“铁”来修饰“绿”,表明绿得深重、浓烈,表现了蒲公英生命的刚强与坚毅。第二问:第③段,提到“疼”是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第⑧段提到“疼”是因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解析]第一问:先回原文找这句话,在第②段开头,看到前一句为“那是一棵怎样的蒲公英,让我觉得如此刚强,如此坚毅”,知道主语是蒲公英,特点是刚强坚毅。因此后边的句子也应该是说这一特点的。第二问:第③段中的“疼”是因为想到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第⑧段中的第一句说“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说明因为又看到了蒲公英,但母亲却不在了而难受。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生命力顽强的状态,表达了“我”对蒲公英的喜爱与敬意。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解答。首先判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即表达出蒲公英的状态和“我”对其的喜爱与敬意。
    3.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旨,赞美了母亲刚强坚毅的品质及对“我们”无私奉献的爱,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深化了文章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最后一段的作用,要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结构上可以照应开头和收束全文;内容上可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深化中心、补叙等等。本文主题为感恩怀念母亲,结尾又表达了这个含义,因此在内容上是升华主题。
    4.DE [解析]D项的问题在于,首先没有用到排比的修辞手法;其次是将母亲的白发比作蒲公英的种子,而表达的应该是对于母亲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的感动与心疼,暗叹时光飞逝让母亲满头白发。再次,错在本句写的不是母亲刺绣的动作,也不是母亲慨叹时光流逝。E项的问题在于,首先作者是由蒲公英联想到母亲,表达了“我”对蒲公英的喜爱;其次是描绘出冬日午后蒲公英的样子,而表达的是“我”对母亲而不是对家乡的怀念。
    五、
    1.示例:开始时惊喜地发现红色花苞,憧憬圆茎开出美丽的百合;夜间绽放时兴奋和欣喜;最后安静下来。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由第⑦段“我兴奋地跑去告诉爱人”到“我欣喜不已,睡意全无”,再到第段“我也安静下来”可知,“我”的情感经历了由惊喜到兴奋与欣喜,再到最终安静的过程。
    2.示例: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朵百合花朵的形状和开放时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红朵百合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它开得那样热烈,完全绽放成了一个巨大的喇叭”“越来越大,仿佛一个正在被吹进气的气球,慢慢地膨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绽放的百合花比作巨大的喇叭,膨胀的花苞比作正吹进气的气球;“跟它对称的花苞也铆着劲”,“铆着劲”是人的动作,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朵百合花朵的形状和开放时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红朵百合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示例:红朵百合积蓄力量,遵从规律,不急不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人也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合理安排人生,美丽一生。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句子含义要注意其本义和深层含义。这两句话本义是讲红朵百合积蓄力量,不急不躁,遵从自然规律向世人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美好;深层含义,就是这两句话在整个语境中的含义,即人也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如红朵百合一样,合理安排人生,展现自己的美丽。
    4.DE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句赏析。D项,“我担心我的文字保留不了它的鲜美”,此处为作者自谦,表示百合花的美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而非作者文字功底很一般,故D项错误。E项,文中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方式,先“抑”,写红朵百合尚未盛开时不够受人喜爱的高瘦的模样;再“扬”,写红朵百合绽放时的惊艳,从而表现百合绽放的美丽与自己的震惊。
    六、
    1.(1)一团翠绿(像一团绿云) (2)茂盛繁密,纵横交错 (3)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4)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形状,像一块凝固的岩石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由第③段“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或“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可知震柳远观如一团绿云或一团翠绿;由“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树皮……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像一块凝固的岩石”可知震柳近看的特点。
    2.“苦熬”一词一方面表现了天气干旱无雨,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表现了柳树生命力的顽强,包含了作者对柳树的怜惜与敬仰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加点词语的赏析。这类题回答时要注意句式“……表现了……体现了作者……之情”。联系上文可知,西北气候寒冷干旱,对于柳树而言其生存环境足够恶劣。“苦熬”一词更能体现出柳树生长的困难,体现出柳树生命的韧性,综合二者可体现出作者怜惜柳树生存环境恶劣与敬仰柳树生命力顽强的情感。
    3.BC [解析]B项,由选文“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可知,落寞之情是在见到震柳之前产生的,见到震柳之后心情应是由落寞转为惊喜,故B项错误。C项,选文第③段里说震柳疤痕处没有平常树木剖面上象征生命之美的年轮图案,表现的是震柳百年之前经历的磨难,而不是鲜有人问津的原因。
    4.再次写那次地震强度大、破坏力强和柳树的生机,与前文介绍地震、描写柳树的内容相照应,反衬柳树生命力的顽强;用“我想,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作结,引人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结尾的作用。由第⑤段开头重述海原大地震移山填河、夺取生命,又写古柳现在“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衬托出古柳生命力的顽强。最后用“我想,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作为结尾,引人思考。
    七、
    1.炒青 烘焙 熏制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梳理和筛选。(1)结合“茶采下来,用水冲洗干净,晾干,然后,架起锅子,灶膛里放把茅草点燃,茶叶在锅里反复翻炒,叫作‘炒青’”可知,第二步是:炒青。(2)结合“然后再放到锅里慢火烘焙”可知,第四步是:烘焙。(3)结合“焙干后用牛皮纸包好,缠上麻绳,挂在灶屋里的铜钩上,任柴火的烟气缓慢渗进纸包,就这样将茶叶熏制成了地道的烟茶”可知,第五步是:熏制。
    2.通过对祖母采茶时外貌、动作的描写(包括心理的揣摩),反映出采茶环境的艰苦、工作的艰辛,也表现出祖母采茶的熟练和心情的喜悦,内心的美好憧憬。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赏析。(1)方法判断。“她戴个草帽,身上罩着长衣长裤”是外貌描写,“双手则不停地在树枝上翻飞,像在弹钢琴”是动作描写。(2)分析。这里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祖母在采摘茶叶时的穿着和动作,“双手则不停地在树枝上翻飞”写出了祖母采茶技术的娴熟,结合“这样一来,人当然会更加闷热,不一会,汗水就湿透了衣背,看得出一块块汗湿的印子”可知,反映出采茶环境的艰苦、工作的艰辛。结合“祖母好像不怕热”“双手则不停地在树枝上翻飞,像在弹钢琴”可知,这里揣摩祖母采茶时的心情,是非常投入的,充满憧憬的,“像弹钢琴”暗示了祖母心情的愉悦。
    3.B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B.解读拔高,第②段中,写雨洗过的茶树,新芽老叶交相辉映,是为了下文写采茶做铺垫,无意表达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颂和对自然的讴歌,故B错误;C.结合“祖母还像从前那样,慈祥的眼神,日夜看护着那个家和那片茶园,深情的目光,时刻遥望着远方的亲人”等句子可知,本文的写作意图是表达对祖母勤劳能干、为家人付出的赞美和感激,对祖母的怀念,故C错误。故选BC。
    4.首先,本文较详尽地介绍了祖母的烟茶的制作流程和特色,从这方面来说,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也对制作烟茶的祖母有了大体的了解,她和自己制作的茶有很多相近之处,身世平平,历经百转千回平凡的辗转,以平静的方式终其一生,却也有无穷的回味——从这一方面来说,题目一语双关,有象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题目含义。(1)表层含义。本文的第①至③段,写了祖母种植茶树、采茶、制作烟茶的过程,“我”对烟茶的喜爱。祖母和烟茶是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故文章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2)深层含义。文章的第④至⑥段,写祖母离世,“我”对祖母的怀念。结合“望向山坡上那片碧绿的茶园,我忽然又想起了祖母做的茶——那种韵足了人间烟火气息的烟茶”可知,这里表面是写祖母做的茶有人间烟火气,但实际上是写人,从祖母种茶、采茶、制茶的过程中,展现了一个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结合“也许,长眠于此的祖母早已淡忘了尘世的一切,对世事不再抱有任何怀想吧,而我们却正在有意无意间经历着老人的过往”可知,祖母长眠后,“我”心里认为祖母是非常平静而安详的,这和第③段写的祖母制作的茶的味道相似,身世平平,历经百转千回平凡的辗转,以平静的方式终其一生,却也有无穷的回味,从这一方面来说,题目一语双关,有象征意义。
    八、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C.“写自己未能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而遗憾,体现其求真精神”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六段“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可知,虽未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但并未觉得遗憾,因为作者认为这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每一块石碑都是“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而立。所以选项说“遗憾,体现求真精神”错误。
    2.第一问:最浓烈、最灿烂。第二问: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对春访老山界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依据原文第一段“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可提炼出关键词“最浓烈、最灿烂”,所以作者笔下“山野里的春色”特点是最浓烈、最灿烂。“山野里的春色”在作者眼里浓烈灿烂,与作者对其的喜爱和赞美有关,“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则体现了在如此绚烂的春天去探访老山界的期待与向往。
    3.(1)“拜会”指拜访会见;用语正式、庄重,表达了对老山界的敬意。
    [解析]“拜会”一词有拜访会见的意思,是正式访晤他人的敬辞,很庄重。作者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心中的敬意。
    (2)将溪水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崖石间溪水的奔流之美及溪水所象征的能屈能伸、一往无前的品格之美。
    [解析]此题有提示,要求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题,首先要看这句话在写作手法上、表现手法上的使用,根据判断,这里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再结合内容试着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或者目的。很明显,作者把溪水人格化,写出溪水的奔流之美及溪水所象征的能屈能伸、一往无前的品格之美。
    4.点明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的途经地,为下文写老山界人的新长征之路做铺垫;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历史感;有助于读者联系《老山界》理解本文的深层意蕴。
    [解析]陆定一的《老山界》写了陆定一跟随中央纵队从广西老山界经过时一段难忘的经历,加入此内容,从内容角度看,点明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的途经地,增强文章的历史感,丰富了文章内容;从情节角度看,下文主要写了“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这些新时代的人们热情追随长征之路,走出一条新的长征之路,所以陆定一的《老山界》为下文写老山界人的新长征之路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读者感受角度看,有助于读者联系《老山界》理解本文的深层意蕴。
    5.第一问:“新长征路”指老山界乡村振兴之路,老山界人新长征的胜利需要继承发扬长征精神。
    第二问:暗示老山界迎来“乡村振兴”的春天,揭示了标题中“春”的深层含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依据文章结尾处“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叶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可知,现在的老山界人正沿着这条曾经的长征之路,发展经济、努力振兴,所以这条路现在是一条乡村振兴之路。在这条振兴经济的路上,老山界人的新长征也应有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长征精神。题目是“春走老山界”,这里的春天是最浓烈、最灿烂的,春天也是希望,是开始,老山界的春天,也有着深刻的含义,寓意着老山界迎来“乡村振兴”的春天,这也是对老山界振兴之路的期望和祝福。
    九、
    1.春天,槐花色彩明丽,花香馥郁;夏天,枝叶繁茂,亭亭如盖;秋天,落叶枯黄,蕴含着生命轮回的律动;冬天,虬枝苍劲,迎风傲雪。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答题时要扣紧题目要求,找准需要筛选信息的段落,即文章的④至⑦段,仔细阅读文字,即可筛选出关键词语或信息,然后加以整合概括即可。
    2.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槐树迎风傲雪的英姿,赞美了槐树坚韧的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角度去解答。首先判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充当线索,贯穿全文;象征扎根北京并为之做出巨大贡献的众多游子;体现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本文抒发了对北京槐质朴、坚韧、蓬勃等美好品质与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借此表达了对所有在北京漂泊或定居游子的敬意。(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题目的作用。联系文本内容可知,题目中的“北京槐”是文章写作的线索,贯穿了全文。题目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用北京槐,象征了对那些具有北京槐品质的游子们的赞美,题目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
    4.A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A项依据文章首段最后两句话,即“北京的槐树与北方其他地域的槐树并无二致,可不管古木还是新枝,皆因生在首都,长于街巷,既浸润尊贵之气,又沾染烟火之气;既历经悠悠过往,更亲历火热时代,从而修为了独特的气质。故而,我愿亲切地称之为‘北京槐’”,可知A项理解有误。C项对第⑨段内容的理解有误,本段并非意在表达游子们的乡愁。
    十、
    1.①设置专门收藏各式香炉的格子架,闲时欣赏把玩;②收藏香炉名声在外,吸引赵香炉登门拜访;③对香炉文化颇有研究,贱卖所有香炉买下宣德炉;④临终前放心不下宣德炉,将其托付给“知己”。
    2.外貌描写。寥寥几笔勾勒出中年男子慈眉善目的形象特征,与后文他的所作所为形成反差,有讽刺意味。
    3.通过对比,突出赵香炉的阴暗和生紫烟的磊落,凸显人品的高下和人性的美丑。
    4.BC
    十一、
    1.示例:汪大娘的行事勤勉;主管一家的食政,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查问卫生时,因着急而忘记病名;年高辞谢,大家都舍不得她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概括和理解。第①段主要讲述了汪大娘的身份、外貌、家庭情况等;第②段主要夸赞了汪大娘的行事勤勉、主管食政、要做主家里的饮食安排;第③段说了查卫生的时候汪大娘本就记性不好还特别紧张导致忘了病名;第④段是写汪大娘临走的时候大家都很舍不得她。据此概括即可。
    2.这是侧面描写(或语言描写),写汪大娘只注意“心中的常理”,突出了她正直、尽责的个性。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答题思路为:从人物描写角度来说,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的品质或感情。
    3.BD [解析]B项中第①段“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是为了证明前半句的“目力不好”,所以B项错。D项“因为识字不多,所以事理不明,处事固执”于文无据,汪大娘虽识字不多,但注意常理,表现了她正直尽责的个性;第④段中写“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故“被李家以年高为由辞退”有误。
    4.风停雨霁,大家有时间关心汪大娘的下落了,大家敬重汪大娘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表达对汪大娘所具有的这种社会道德的赞美和呼唤。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第⑤段开头,作者明确交代了自顾不暇,更别提看别人了,紧接着说等空闲下来想起了汪大娘,“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证明了汪大娘的很多正面形象都是值得人们铭记的,最后升华一下主题——值得全社会的人学习和赞扬。
    十二、
    1.课堂风波 真相大白 期望发光
    [解析]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他情节。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范例跟小说情节的四个环节分别对应,意对即可。四个环节分别是:(课堂风波)——星夜家访——(真相大白)——(期望发光)。一定注意“四字词语”的要求。
    2.①课堂上窃笑搅起的波浪让“我”怒火中烧,说明“我”是一个比较急躁的老师。②放学后看了那张画后,平息了自己的怒气,说明“我”是一个能发现学生优点的老师。③亲自家访,说明“我”是一个注重了解实情、关爱每一个学生的老师。④鼓励潘小锋发挥特长,说明“我”是一个善于鼓励、引导学生的老师。
    [解析]只要是结合原文的具体情节分析,意对即可。既要有情节,还要有评价。如“神采飞扬地讲着课”,说明“我”是一个爱岗敬业的老师;课堂被窃笑搅起波浪让“我”怒火中烧,说明“我”是一个严格而比较急躁的老师;放学后平息了自己的怒气,说明“我”是一个能及时反省、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亲自家访,说明“我”是一个注重了解真相、关爱每一个学生的老师;鼓励潘小锋发挥特长,说明“我”是一个爱护学生、善于引导学生的老师。
    3.CD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从第①段内容可以看出潘小锋是一个内向、安静、忧郁、自私的学生,他很少参加班集体活动,但不代表他不关心班集体,故A项有误;B项中提到的情节,都是为下文表现潘小锋有画画的特长做铺垫的,并非表现他的叛逆。E项潘小锋父亲的话可以看出他对待孩子的方法粗暴,但是他很细心,发现了孩子的爱好,并能培养他的爱好。所以“粗心”错。
    4.①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②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每个人都有闪光的地方(优点),我们要善于发现那些微小的不起眼的小星星。
    [解析]可从题目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在文中的作用、和内容的关系等几方面去分析作答。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看到明亮的星星,更要善于发现那些微小的不起眼的小星星,题目点明了小说的主旨,形象新颖,设下了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以上这些都是得分点。
    十三、
    1.C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理解。桂芬说的话主要是针对“老高与父亲也很少交流”的事实,这既是对老高“否定年轻人”的否定,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2.①一怔 ②茫然 ③懵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筛选。根据“老高蓦然一怔”“老高有些茫然”“老高懵了”,可以概括出“一怔、茫然、懵了”的情绪变化。
    3.环境描写。表面上写黄昏时候的电闪雷鸣和滂沱大雨,实际上写老高深刻反思之后内心的凌乱与悔恨,为后文老高冒雨去看望父母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首先,明确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黄昏时候的电闪雷鸣和滂沱大雨;其次,这是老高在反思之后内心凌乱与悔恨的表现,这就为老高发现自己的问题,冒雨去看望父母做了铺垫,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老高冒雨来看望父母,脸上泪水肆意流淌,很明显是在妻子的启发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改正的表现,是“微信诈骗”事件的后续影响,深化了文章主题。写到老高“脸上泪水肆意流淌”就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使文章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结尾作用。小说的结尾,老高冒雨来看望父母,任泪水在脸上流淌,这明显是“微信诈骗”事件的后续,是老高从中反思到了自己身为人子的不足,从而主动改过的表现,这样就深化了小说主题。其次,在写到“泪水肆意流淌”就戛然而止,这是艺术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5.子女与父母之间沟通少,有隔阂,有代沟。作为孩子,应当多主动找父母沟通,听取父母的意见;孩子应多理解父母,多主动从情感上关心父母;孩子应常回家看看,多与父母团聚。
    [解析]本题属于拓展延伸。通过“微信诈骗”事件险些成功及老高与父母平时沟通很少的事实,说明了子女与父母之间沟通少,有隔阂,有代沟的社会现象。作为子女,能为此做些什么呢?首先是主动地看望团聚,其次是关心慰问,最后是沟通交流,以达到消除隔阂的目的。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强化练习《记叙文阅读》(含详解):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强化练习《记叙文阅读》(含详解),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这是一份天津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共35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考点训练(标题的妙处):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考点训练(标题的妙处),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作品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文学类作品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