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津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天津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共23页。
天津市各区2022届九年级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和平区】
阅读小说《一件小事》,完成下面小题。
一件小事
鲁迅
①我从乡下跑进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②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③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不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叫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④跌倒的是一个老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一定要裁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⑤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⑥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擦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⑦“您怎么啦?”
⑧ “我摔坏了。”
⑨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⑩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⑪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利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⑫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⑬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⑭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钢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⑮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一路走着,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钢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⑯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然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〇年七月
16. 请你梳理“一件小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完成下面的表格。
开端
(1)
发展
我让车夫继续走,可车夫却放下车子去扶那老女人。
高潮
(2)
结局
(3)
17. 小说中对车夫的描写笔墨不多却字字珠玑,请你结合上下文赏析以下人物描写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及作用。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您怎么啦?”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擦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18. 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19. 对小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开头用“所谓国家大事”对“我”的影响正面衬托下文“一件小事”对于我的深刻意义。
B. 车夫搀扶老女人走向巡警分驻所时,小说写道“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高大形象。
C. “我没有思索要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是因为“我”自责与后悔,想通过这样的行为来弥补自己的过失,同时也看出“我”对车夫行为的赞赏。
D. 故事结尾处写道“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用安静的环境来烘托“我”此时平静安详的内心。
E. 小说表现出“我”勇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进而揭示出了知识分子必须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深刻社会主题。
【16~19题答案】
【答案】16. (1)我乘坐的人力车带倒了一位老女人。 (2)车夫扶老女人走进了巡警分驻所。(3)我十分惭愧,抓出一大把铜元请巡警交给车夫。
17. “扶”“搀”写出车夫扶起老女人时小心翼翼的样子,表现了车夫的善良。“毫不踌躇”写出车夫决定承担起责任时坚定的内心,塑造了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形象。
18. 车夫的公正、善良让我感到惭愧,映照出我体面的外表下的自私、卑劣、渺小。 19. A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第③④段“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不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叫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跌倒的是一个老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概括得出:我乘坐的人力车带倒了一位老女人;
根据第⑩段“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车夫扶老女人走进了巡警分驻所;
根据第⑭段“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钢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概括得出:我十分惭愧,抓出一大把铜元请巡警交给车夫。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表达效果。“扶”扶助的意思。“搀”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结合“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擦着臂膊立定”分析,写出车夫扶起老女人时小心翼翼的样子,表现了车夫的善良。“毫不踌躇”意思是果断,坚决,形容毫不犹豫,坚定果断。结合第⑨段“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分析,写出车夫决定承担起责任时坚定的内心,塑造了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形象。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结合第⑪段“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利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分析,因为黄包车夫的行为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我”所受过的教育也好,见闻也好,读过的子曰诗云也好,都远远丰富于黄包车夫。尽管不曾满嘴道德文章,但在“我”看来自己的道德水平思想水平无疑都高于黄包车夫。但是正是这样的“我”眼睁睁看着妇女受伤不施以援手,而正是这样的黄包车夫却停车助人。这样强烈的对比正如作者所说了的“压榨”出了“我”的“小”来。它让作者意识到自己的麻木不仁和自以为是。
【19题详解】
A.“正面衬托”有误。文章开头用“所谓国家大事”对“我”的影响“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反面衬托下文“一件小事”对于我的深刻意义;
D.“用安静的环境来烘托‘我’此时平静安详的内心”有误。根据“我一路走着,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钢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分析,“我”想了很多,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用安静的环境来烘托“我”此时不安静的内心;
故选AD。
【红桥区】
阅读《壶魂》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壶魂
蒙福森
①多日来,已故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的绝世奇品——蟋蟀鸣秋壶,一直在王稽的脑海里反复浮现着,如梦如灯。
②在高家的书房里,当高喜斋小心翼翼地揭开红布时,王稽霎时目瞪口呆,敛色屏气——失传已久的蟋蟀鸣秋壶就在眼前。王稽用力狠狠地掐了掐自己的手臂,疼!不是梦,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作为陈鸣远的再传弟子,王稽尽得陈氏真传,深谙师公之手法、刻工、学识、喜好、脾性和人品。反复鉴定之后,他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真品!绝对真品!”
③高善斋欣喜若狂,手脚颤抖,连声说:“好!好!好!”
④蟋蟀鸣秋壶乃一代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一手制作的绝世稀品,价值连城。壶品古雅高浩,色泽紫红,泥质温润细腻,造型匠心独运,超凡脱俗,道劲中出古朴,纵横中见青铜遗韵。
⑤壶身遗形取神,浑厚敦古,秀骨雅健,壶流则似笔断意连,壶把弯曲饱满,儒雅含蓄。壶身携刻一兰、一草、一石、两蟋蟀,并题:蟋蟀鸣秋。其笔法老练,错落有致。虽寥寥几笔,却大巧若拙,意趣盎然,栩栩如生。
⑥王稽忽然想起《诗经•幽风•七月》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句。沉静之际,隐约似闻有蟋蟀在草丛间鸣叫,又似有茶香袅袅飘溢而来,若有若无,洇入鼻翼。
⑦王稽望着此壶,只觉恍然如梦,似入定般,久久不动。
⑧次日,高昌斋约王稽到城郊的阅江来茶馆一聚。
⑨高善斋乃当地大富商,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城里有十多间铺面和一家琉璃厂,乡下有良田千顷,痴爱古玩字画,以收藏名家珍品为乐。
⑩雅厢临江,走近窗前,但见远处微风细雨,疏林野树,江水浩渺。雅厢里有一桌,桌上摆有一壶、一托、两杯、一碟糕点、几碟小吃。壶是好壶,茶乃名茶。此时,正是阳春三月,江畔绿草葱茏,远山近水,皆氤氲就在微雨雾霭中。遥见江中一叶轻舟、一披着蓑衣的打鱼人,不知老少。
⑪寒暄毕,喝茶,聊些闲话。
⑫一壶茶未尽,高善斋转了话题:“先生能否为高某仿照蟋蝉鸣秋壶模样,再制一壶?银子嘛,随你说。”
⑬王稽思忖片刻,摇头:“恕在下愚拙,实难及陈老先生万分之一。”
⑭“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先生不妨一试,万一仿得陈老先生紫砂壶之神韵,哪怕十之一二,亦不枉此生矣。”
⑮王稽始终对此壶如醉如痴,依依不舍,几天后,找上门来:“我愿意一试……"
⑯王稽住到了高家,再次见到埸蟀鸣秋壶。王稽关在房间里,由伙计一日三餐送饭到门口。十天后,他开门出来了,胡子拉碴,头发蓬乱,像乞丐一般,似要虚脱了。
⑰陈老的蟋蟀鸣秋壶,已深深地刻在王稽的心里,融入了他的灵魂深处。王稽开始制麦、选泥、压坯、修坯、雕刻、烧制、打磨、抛光……从手工捶泥到烧窑,一砂一泥、一杯一托,每一道工序,毎一个步骤,王稽皆一丝不苟。他的房间里,没日没夜地亮着灯。
⑱当王稽倾尽心血的杰作和陈老的蟋蟀鸣秋壶摆在一起时,高善斋惊为神品。此壶仿佛依附着王稽的灵魂,神、气、韵兼备,和、柔、刚相济,用刀大胆,自然随意,苍劲浑厚,与真品无异。要不是王稽就在旁边,他都无法分得清哪是真品,哪是仿制品。
⑲高善斋再也无法抑制住他心头的狂喜:“王先生,你年纪轻轻,可技艺已达天下一等一的水平了,我们要发大财啦!广州十三行里那些洋人对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馋着呢!以后,我们一起合作,制出天下最好最贵的紫砂壶。”
⑳王稽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突然刺痛了一下,他对高善斋说:“此壶尚不够完美,和陈老先生的真品相比,只是游似而非神似。——我拿回去,今晩再琢磨琢磨,看看缺陷在哪里,如何改进,可好?”
㉑第二天,日上三竿,伙计送饭到门口,发现王稽还没起床开门。敲门进屋后,发现已人去屋空。
㉒未几,庚子事变,高善斋及蟋蟀鸣秋更下落不明,不知去向。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6.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王稽在富商高善斋书房中,见到自己魂牵梦绕的蟋蟀鸣秋壶。
发展:(1)
高潮:(2)
结局:(3)
17. 请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弟⑯段画线的句子。
胡子拉碴,头发蓬乱,像乞丐一般,似要虚脱了。
18. 请联系全文,概括王稽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蟋蟀鸣秋壶”是小说的叙事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了人物形象。
B. ④—⑥段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出蟋蟀鸣秋壶的精美绝伦。
C. 第⑨段釆用倒叙,交代高善斋的富有及爱好,为后文把壶卖给了洋人做铺垫。
D. 第⑮段写王稽对蟋蟀鸣秋壶如醉如痴,是因为此壶价值连城,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E. 文章最后一段,以未知结局收束全文,给读者以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16~19题答案】
【答案】16. (1)发展:王稽答应高善斋的央求,为他仿制蟋蟀鸣秋壶。(2)高潮:王稽倾尽心血,仿制出与真品无异的蟋蟀鸣秋壶。(3)结局:王稽知晓高善斋的不良用心,借故带壶消失。(意思对即可)
17. 运用外貌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王稽不修边幅的外貌特点,表现出王稽研究蟋蟀鸣秋壶的专注、忘我状态。
18. (1)王稽技艺精湛,仿制的蟋蟀鸣秋壶形神兼备与真品无异。(2)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研究蟋蟀鸣秋壶如醉如痴,对每一个制壶细节精益求精。(3)不求名利,不为高善斋的高额报酬所动。(4)热爱国家,爱护传统,不将制壶民工艺卖给洋人。(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19. CD
【解析】
【16题详解】
考查分析故事情节。
第①段到第⑦段是故事的开端部分,王稽在富商高善斋书房中,见到自己魂牵梦绕的蟋蟀鸣秋壶。
第⑧段到第⑮段是故事的发展部分,写高善斋把王稽请到临江的雅厢里,问他能不能仿照蟋蟀鸣秋壶模样,再制一壶,银子随便说。王稽思忖片刻后,表示拒绝。几天之后,王稽找上门来,说自己愿意试一试。可概括为:王稽答应高善斋的央求,为他仿制蟋蟀鸣秋壶。
第⑯段到第⑱段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写王稽住到了高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十天后,他开门出来,“陈老的蟋蟀鸣秋壶,已深深地刻在王稽的心里,融入了他的灵魂深处”。他在房间里没日没夜地制作。当他制作的成品与陈老的蟋蟀鸣秋壶摆在一起时,“无法分得清哪是真品,哪是仿制品”。可概括为:王稽倾尽心血,仿制出与真品无异的蟋蟀鸣秋壶。
第⑲段到文末是故事的结局部分,写王稽明白了高善斋的用心,是想把自己的作品卖给洋人。他借口此壶还不够完美,还需要改进。第二天,王稽出走,不知所踪。庚子事变后,高善斋及蟋蝉鸣秋更下落不明,不知去向。可概括为:王稽知晓高善斋的不良用心,借故带壶消失。
【17题详解】
考查赏析句子。
这句话是对王稽的外貌描写。“胡子拉碴,头发蓬乱”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王稽不修边幅的外貌特点。联系画线句前句“王稽关在房间里,由伙计一日三餐送饭到门口。十天后,他开门出来了”可知,十天内,他足不出户,一心观摩蟋蟀鸣秋壶。此处对他的外貌描写表现了王稽研究蟋蟀鸣秋壶的专注、忘我状态。
【18题详解】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⑱段中的“此壶仿佛依附着王稽的灵魂,神、气、韵兼备,和、柔、刚相济,用刀大胆,自然随意,苍劲浑厚,与真品无异。要不是王稽就在旁边,他都无法分得清哪是真品,哪是仿制品”可知,王稽技艺精湛。
根据第⑰段中的“从手工捶泥到烧窑,一砂一泥、一杯一托,每一道工序,毎一个步骤,王稽皆一丝不苟”可在,他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研究蟋蟀鸣秋壶如醉如痴,对每一个制壶细节精益求精。
根据第⑳段到文末的情节可知,他得知了高善斋想要把自己的作品卖给洋人,于是借口自己制作的壶需要改进,把真品带走,不知所踪,可知他是一个不求名利,热爱祖国,爱护传统的人。
【19题详解】
C.第⑨段交代高善斋的富有及爱好,属于插叙,为后文把壶卖给了洋人做铺垫;
D.从第②段的“反复鉴定之后,他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和⑦段的“王稽望着此壶,只觉恍然如梦,似入定般,久久不动”可以看出,王稽对蟋蟀鸣秋壶如醉如痴,是因为他被师公的精湛艺术感染,并不是“因为此壶价值连城,具有商业价值”;
故选CD。
【河东区】
阅读《折耳根里寄乡愁》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折耳根里寄乡愁
兰 欣
①初春时节,南方的土壤格外松软。折耳根隐匿其中,稍不留神,便噌噌生出芽叶,破土而出。这种在西南一带土生土长的野菜,学名鱼腥草,是我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②阳光和煦,母亲带着回乡的我和她的外孙女到郊外挖折耳根。山野还是一片枯黄,折耳根却泛出星星点点的春意。它们带着葱郁的生机,在田埂上、山坳里、溪沟旁悄然生长。青红的折耳根嫩叶探出头来,叶片正面是醇和的绿色,叶片背面呈紫红色,与红土地浑然一体。
③向来勤劳的母亲挖折耳根极有经验。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一锹一锹挖开。折耳根露出来,白白的,细细的。节上长着纤细的根须,根须在泥土中蔓延。多么旺盛的生命!在寒冷的季节里,它们静静扎根,汲取营养。待到大地回温,便向上生长,迎接第一缕春风的洗礼。露出地面的两片新叶,像竖立起的猫耳朵,聆听着春天里鸟儿的鸣嗽。待到夏天,折耳根的茎叶硬朗起来。淡紫色的茎上陆续绽放出雪白的花朵。嫩绿的花柱上吐出黄色的蕊,衬托着绿叶白花,煞是动人。这时,母亲会采摘新鲜茎叶和花朵在小院里晒干。炎热的夏季里,泡一杯折耳根叶顿觉解暑。
④母亲用力抖下折耳根根须上黏着的泥土,然后将其熟练地装进篮子。我也挽起袖子,一手紧紧扯住冒出地面的茎叶,一手用铲子挖开根部。我仿佛可以听到顽强的根须被一根根切断的声音。一株寸余长雪白鲜嫩的折耳根被抽出了泥土。女儿蹲在一旁歪着头仔细地看着,然后学着外婆和妈妈的样子。她肉乎乎的小手沾满了泥土,雀跃的样子像春天里叽叽喳喳的小鸟。
⑤母亲转过头看着她的外孙女,温柔地笑着,金黄的阳光洒在她花白的鬓发上。母亲教外孙女哼唱起她儿时的童谣:“折耳根,一到春天遍坡生。外婆带我挖根根,我是外婆乖孙孙。”在母亲的童年里,折耳根是家常菜,也可以卖到乡场集市,以增加收入。山谷清幽,歌声随风声四处飘荡。
⑥轻风拂过,新挖出的折耳根混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一种淡淡的草腥味。不一会儿,竹篮已装得满满当当。母亲小心翼翼地将挖出的泥一点点掩回原处。这是老人们传下来的规矩,据说这样,来年折耳根还能继续生长。
⑦看着那折耳根我不禁感慨,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竟生长出这样一种神奇的草根。折耳根不仅可以入食,聪明的先祖们将目光投向这种泥土深处的草根,用折耳根的根治病。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
⑧回到屋里,母亲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淘去泥土,择去根须。洗净的折耳根呈玉白色,根根饱满。母亲将它掐成一寸一寸的小段,先用食盐码味,几分钟后淘净,再用甘洌的泉水泡上一会儿,然后沥干水分。接着,放入剁好的姜、蒜、葱末、芫荽,加上胡辣椒粉、花椒、生抽、食醋拌勾。母亲还有一味秘方——加一勺老坛糟辣椒汁,这样做出来的凉拌折耳根,生鲜脆爽、酸辣十足。除了凉拌,折耳根炒腊肉也是一道颇具黔北风味的美味。
⑨带着独特的泥腥味,折耳根这种野菜从百草香中脱颖而出。咀嚼之后,唇齿留香。如今,它逐渐走上各地的餐桌。离乡在外的我,也常常会在网上买上几斤裹满泥土的折耳根,重拾故乡的味道。每每打开包裹,那沁人心脾的泥土香和野草香,总会带着一缕缕乡愁,悄悄从折耳根的根底爬上叶尖,再爬上我的心尖。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16.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折耳根的用途。
17. 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母亲小心翼翼地将挖出的泥一点点掩回原处。
18. 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作者在“折耳根”里寄“乡愁”。
19.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初春时节折耳根隐匿在松软的土壤中,稍不留神,便破土而出的情景,从而引岀下文描写母亲带着回乡的“我”和她的外孙女到郊外挖折耳根的内容。
B. 文中第③段中对“折耳根”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折耳根顽强地生命力和动人的姿态。
C. 第④段写“我仿佛可以听到顽强的根须被一根根切断的声音。”与第⑥段写“母亲小心翼翼地将挖岀的泥一点点掩回原处。”形成对比,写出既要挖折耳根又要保护其生长的矛盾。
D. 文中第⑧段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出母亲将折耳根制作成美食的精心娴熟,与开头写“折耳根是我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相呼应。
E. 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野菜“折耳根”,因其独特的泥腥味从百草香中脱颖而出,被人们随便摘挖,作者呼吁人们要遵守“老人们传下来的规矩”,保护折耳根自然生长。
【16~19题答案】
【答案】16. 炎热的夏季里,泡一杯折耳根叶解暑。折耳根也可以卖到乡场集市,增加收入。用折耳根的根可以治病。凉拌折耳根,折耳根炒腊肉(或者折耳根可以做家常菜)
17. 这些形容性的词语描写母亲挖完折耳根后掩回土时的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小心仔细,表现了母亲对折耳根、对自然的敬重。
18. 折耳根是我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折耳根让作者回忆起母亲带着回乡的自己和她的外孙女到郊外挖折耳根的美好情景。折耳根让作者回忆起母亲制作折耳根美食的美好画面。折耳根独特的泥腥味是在作者心中是家乡的味道(。作者离乡在外,网上买的裹满泥土的折耳根,引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升华为浓浓的乡愁。(意思相近) 19. CE
【解析】
【16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③段中的“炎热的夏季里,泡一杯折耳根叶顿觉解暑”,第⑤段中的“在母亲的童年里,折耳根是家常菜,也可以卖到乡场集市,以增加收入”,第⑦段中的“用折耳根的根治病”,第⑧段中的“这样做出来的凉拌折耳根,生鲜脆爽、酸辣十足。除了凉拌,折耳根炒腊肉也是一道颇具黔北风味的美味”提炼可得。
【17题详解】
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小心翼翼”与“一点点”是对母亲挖完折耳根后把挖出的泥压掩回原处时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此时动作的小心谨慎。联系后句,母亲这样做,是为了来年折耳根还能继续生长,表现了母亲对于折耳根,对自然的敬畏。
【18题详解】
考查赏析作者的感情。
根据首段中的“是我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可知,折耳根是我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第②段到第⑥段描写的是母亲带着回乡的我和她的外孙女到郊外挖折耳根的情景。
第⑧段描写的是回到屋里以后,母亲把折耳根洗净,然后用它来制作美食的过程。
根据末段中的“离乡在外的我,也常常会在网上买上几斤裹满泥土的折耳根,重拾故乡的味道”可知,折自根独特的泥腥味是在作者心中是家乡的味道。
根据末段中的“每每打开包裹,那沁人心脾的泥土香和野草香,总会带着一缕缕乡愁,悄悄从折耳根的根底爬上叶尖,再爬上我的心尖”可知,作者离乡在外,经常会有网上买一些折耳根,折耳根的的泥土香和野草香,总会引起作者一缕缕的乡愁,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与亲人的怀念之情。
【19题详解】
C.母亲挖折耳根是为了给家人做成美食,是为了增加家庭的收入,体现了母亲的勤劳和对家人的爱,而把泥土掩回原处,是为了来年折耳根还能继续生长,这体现了母亲对折耳根,对自然的敬畏。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E.“作者呼吁人们要遵守‘老人们传下来的规矩’,保护折耳根自然生长”有误,作者写作本文,是以折耳根为线索,表达自己对于家乡,对于亲人的思念之情。第⑥段中提到“这是老人们传下来的规矩,据说这样,来年折耳根还能继续生长”表现了母亲对于折耳根,对于自然的敬畏,是为了丰富母亲的形象服务的;
故选CE。
【南开区】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拜谒李时珍 陈世旭
①静静地站在雨中的长廊,遥望神圣。
②蕲春①,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山川秀美而神秘,人文丰沛而多彩。
③竹林湖村,一个翡翠般的山谷,满是苍劲的树、怪异的竹、迷蒙的云、甘甜的泉、碧绿的水。莲叶上溅着雨花,遮住一湖天光云影。含苞的花朵,带着艳丽的霓裳,相守明镜。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
④李时珍,一个自幼耳熟能详的名字。
⑤想起我的表叔,一个老迈的中医。几重几进的幽深老宅,洗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氲着浓浓的药香。表叔端坐于店堂,周边是一圈紫檀的书架,架上满是靛蓝灰白的线装古籍。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癯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画像下的表叔亦是此般的清癯此般的忧戚神情。在一张纹脉清晰的紫檀桌上,青筋毕现的手,苍白而温暖,把握一个个问医者的脉息。偶尔的询问和叮咛,轻得就像亲人的耳语。仿佛踏进的是森严的殿堂,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地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
⑥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②。
⑦一条古老的石路,横跨了数百年,我在路这端,圣者在路那端,我们彼此深情凝望。曾经瘟疫弥漫了你的眼神,多少亡灵,拥挤着天空。风雨的哀怨,堆满大地。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日子硬撑起呼吸, 苦等着一剂良药。困顿的五脏六腑深处,期盼着望闻问切的祥符。多少颤抖的呻吟,渴望着一个身影:一个杏林春暖的身影,一个悬壶济世的身影,一个妙手回春的身影。
⑧皇家宫殿丹炉旁的医者,决然走出堂皇的宫阙,回到久别的故土。国之医者,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怀抱仁心,步履蹒跚,在苦难的漫漫长路,愿为百姓守候一生。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敞开胸膛,揽尽大地的远山近水,只看到香气在飞,心灵清如止水。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新的日子,生命都正在苍天的子宫着床。在无边无际的时间与空间,一茎草的萌芽,在脸上积蓄着力量。于是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苦行者的智慧,滋润了草的色泽,流溢着草的芳香。在众人的仰望中,研磨天地的精华,抚慰百姓的切肤之痛。
⑨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不吝惜的热血,驱散肆虐的“伤风”,让涌动的脉搏,流出欢快的福音;于是滚沸的鼎釜里一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疾;于是百草温汤融入子孙的血液,而“李时珍”,刻进华夏永恒的记忆。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民族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医者朴素的背影。
⑩“李时珍”,远不止仅仅等同于《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
(选文有删改)
[注]①蕲春:今湖北蕲春,李时珍故乡。②私淑弟子:私下向自己仰慕敬佩的人学习的学生。
16. 李时珍回到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请简要概括。
17. 请联系上下文,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
18. 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开头描写竹林湖村的环境,营造了欢快明丽的氛围,意在烘托国之医者李时珍的形象。
B. 文章以“一条古老的石路”连接时空,由写表叔转到写李时珍,过渡自然。
C. 作者借助丰富想象,展现了李时珍离开皇宫回到故土,守候百姓的感人场景。
D. 文中“圣者”“国之医者”“伟大医者”等称谓,突出李时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E. 文章写表叔,目的是衬托表叔形象的高大,体现李时珍医道仁心在后世得到传承。
19.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6~19题答案】
【答案】16. ①山野采药;②编写《本草纲目》;③为百姓治病。
17. 这两个词是形容词,“高”突出李时珍品格高尚;“低”写出李时珍姿态谦卑; “高”“低”看似矛盾,实则凸显李时珍心怀天下、救济苍生的“伟大医者”形象。 18. AE
19. ①李时珍的医学成就和影响跨越时代;②他成为医道仁心的象征;③心忧百姓,不慕荣华,甘于奉献,勇于担当;④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⑤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升华情感。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梳理概括。
阅读全文可知,李时珍回到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出现在第⑧段,第⑧⑨两段写李时珍回到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的具体表现。
由第⑧段“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可概括为:山野采药;
第⑧段“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可概括为:编纂《本草纲目》;
第⑨段“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滚沸的鼎釜里一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疾”等语句概括为:为百姓治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结合第⑧段“国之医者,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怀抱仁心,步履蹒跚,在苦难的漫漫长路,愿为百姓守候一生”可知,“高”是指李时珍医者仁心的品格高尚;
结合第⑧段,他“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第⑨段“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民族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医者朴素的背影”的分析,可知,“低”是指李时珍谦卑的姿态。“高”“低”形成鲜明的对比,两个形容词看似矛盾,实则突出李时珍心怀天下、救济苍生、医道仁心的“国之医者”形象,表达对李时珍的崇敬之情。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营造了欢快明丽的氛围”理解有误。由④段“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可知,开头描写竹林湖村的环境,营造神秘圣洁的氛围,意在烘托国之医者的形象;
E.错误,表叔是李时珍私淑弟子,是一个老迈的中医。由第⑤段“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癯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画像下的表叔亦是此般的清癯此般的忧戚神情”,写表叔行医,写表叔的忧戚,体现了李时珍医道仁心在后世的传承。“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地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写表叔受到人们的恭敬,从侧面衬托出李时珍形象的高大。据此可知文章写表叔,目的是衬托李时珍形象的高大;体现李时珍医道仁心在后世得到传承。
故选AE。
【19题详解】
第一问,本题考查段落含意的理解。从理解关键词语入手。“永远的经典”形象地写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医学上的突出成就和影响;“符号”,具有代表意义的标识。称李时珍为“一个符号”,突出了他在医学上的显著地位,是医道仁心的象征;“一个民族的魂魄”赞扬了李时珍“心怀天下、救济苍生、不慕荣华、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他的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这句话是对李时珍高度的评价和赞扬。据此分析即可。
第二问,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
此段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题目,结构严瑾;内容上,最后一段“李时珍是永远的经典,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运用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李时珍的崇敬之情;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滨海新区】
阅读《泥土温润的光芒》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泥土温润的光芒
刘学刚
①土,能育生万物,古人称为“地母”。人们在土地上种植五谷,繁衍生息,唤醒深藏于泥土之中的无尽能量。
②小时候,她是一个爱玩泥巴的女孩;长大后,她成了许多泥人的“妈妈”。她的故事从和面烙油饼开始。
③那年,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她用一双灵巧的手揉面成团,擀为大饼,将饼搁到鏊(ào)子上,旋转、翻动、刷油,面饼由白转黄,开满金黄的烙花,香味丝丝缕缕飘到街巷上。
④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有离身。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
⑤她捏的那些泥人摆在店铺的窗台上。店铺不大,临街的一间平房,前面是柜台,往里,面板、鏊子分列左右,最里边放着面粉和花生油,小店的格局一目了然。不过,再仔细看,发现在面粉上面的窗台,站了一群小泥人。有一天,店铺柜台外边排队买油饼的人群里,有一位在县城文化部门工作的干部。他看见了那些可爱的小泥人,然后对她说:“专心捏泥人吧。”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
⑥后来,她真的专心捏泥人了。接的第一件活儿,是为本地酒厂捏制一组泥塑群,以此复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彼时,她已在县城东郊的青云山上安家落户,终日与泥土厮守。
⑦山上,泥土强大的能量以植物春华秋实、绿叶红果的形式呈现。清晨,山风裹挟着泥土的馨香扑面而至。她抓起一团泥巴,捶打摔揉,要把宁静的时光和甜美的想法揉进泥团里。泥人们站在她的身边,她听得见它们的呼吸,她的内心漾起层层涟漪,一种幸福的涟漪。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骨架早早搭好了,一些木板钢筋铁钉会让泥人更加牢固。接着是上泥堆大形。先在骨架上喷一层水,然后,她把泥团一块一块地往骨架上堆,继而,手持木槌将泥团砸实,那捶打的声音邦邦作响,应和着她心跳的节拍。
⑧山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树叶的簌簌声、飞鸟的啾啾声、枝条喀吧喀吧的拔节声……这些天籁都为她设定泥人的艺术细节带来了灵感。她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泥人更加坚固。她选用土质细腻、含沙量少的黄河土渠河泥,加入适量棉絮,让泥土们紧紧抱成团。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最终,她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
⑨现在,她在城里捏泥人。仔细听,那些质朴的泥人,似乎在讲述着熟悉、鲜活的人生故事。定睛看,那是一幕幕蓬勃、喧闹的生活现场。
(选自《人民日报》2020.6.20,有删改)
16. 结合全文内容,根据主人公的经历,在下面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毛巾厂下岗→____________________→空闲捏制小泥人→____________________→变泥人为陶人,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
17. 结合上下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
18.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用简洁的文字引出主人公以及“她”的成长故事,领起下文。
B. 第④段承上启下,既写了主人公对家乡童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她捏泥人的技艺和爱好。
C. 第⑧段写到她求教紫砂艺人,将泥人变成陶人,最终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人,表现了她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
D. 文章描写泥人的制作过程时,多用粗线条的叙述,缺少细致具体的笔墨,语言显得比较枯燥。
E. 文章最后一段写她创作泥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城里少部分人的需要,因为城里人追求喧闹、不平静的生活。
19. 请简要分析文章题目“泥士温润的光芒”的妙处。
【16~19题答案】
【答案】16. ①. 开油饼店 ②. 专心捏泥人
17.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随心所欲捏制泥人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主人公心满意足的欢畅心情。(意近即可) 18. DE
19. (1)揭示了文章的内容,主人公灵巧的双手不仅赋予了泥土鲜活的生命力,也让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2)点明中心,揭示了深藏于泥土的无尽力量。(3)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意近即可)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通读全文,抓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结合关键句子回答即可。
已知信息“毛巾厂下岗”对应第③段“那年,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空闲捏制小泥人”对应第④段“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由此可知,第一空内容应在第③至④段之间分析概括。
根据第③段中“那年,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她用一双灵巧的手揉面成团,擀为大饼,将饼搁到整子上,旋转、翻动、刷油,面饼由白转黄,开满金黄的烙花,香味丝丝缕缕飘到街巷上”可概括情节为:开油饼店;
再由已知信息“变泥人为陶人,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对应第⑧段“她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可知,第二空内容应在第④至⑧段之间分析概括。
根据第⑤段“有一天,店铺柜台外边排队买油饼的人群里,有一位在县城文化部门工作的干部。他看见了那些可爱的小泥人,然后对她说:‘专心捏泥人吧。’”,第⑥段“后来,她真的专心捏泥人了”可概括情节为:专心捏泥人。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修辞手法:根据语句中“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可知,将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的感觉比作“游鱼归渊”“飞鸟入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⑦段“她抓起一团泥巴,捶打摔揉,要把宁静的时光和甜美的想法揉进泥团里”可知,此句赋予泥土了生命的活力,蕴含她的想法,富有灵魂,表现了她对泥人的喜爱,泥土在她的手中自由而灵活,表现了她捏泥人的技艺精湛;语句中“心满意足的她”“自在欢畅”则表现了她在喜爱的工作面前,内心舒畅,心满意足,蕴含着对未来的追求。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由第⑦段“她抓起一团泥巴,捶打摔揉,要把宁静的时光和甜美的想法揉进泥团里。泥人们站在她的身边,她听得见它们的呼吸,她的内心漾起层层涟漪,一种幸福的涟漪。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可知,文章描写泥人的制作过程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且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描写细腻,语言生动形象。并非“粗线条的叙述,缺少细致具体的笔墨,语言显得比较枯燥”;
E.联系上文⑧第段“她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可知,她在城里捏泥人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泥土中蕴含力量,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并非“为了满足城里少部分人的需要”;
故选DE。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分析。
初读题目“泥土温润的光芒”,不禁引人思考“平常的泥土”为何会有“温润的光芒”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由第①段“人们在土地上种植五谷,繁衍生息,唤醒深藏于泥土之中的无尽能量”可知,开篇引出泥土中蕴含的无尽能量,联系第⑧段“她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可知,文题“泥土温润的光芒”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她捏泥人的技艺精湛,不断的虚心求教后成为“泥人王”赋予泥土生机与活力,同时又暗含中心——暗示泥土中蕴含力量,蕴含生机;
联系第⑧段“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第⑨段“她在城里捏泥人。仔细听,那些质朴的泥人,似乎在讲述着熟悉、鲜活的人生故事。定睛看,那是一幕幕蓬勃、喧闹的生活现场”可知,在她的成功是不断努力,坚守梦想的结果,泥人在她的手中绽放光芒,她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人,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深化中心,升华主题——表现坚守梦想,开拓进取,勤奋刻苦对取得成功的重要性。
【北辰区】
阅读《香椿的味道》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檣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闻到了丝丝清香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就像一个个美丽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看着充满勃勃生机的香椿芽,心情特别愉快。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让我感受到了香椿里春天的味道。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春天里,香椿芽长得比较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可以扒香椿了。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裏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出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了。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棒,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这种干香棒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棒,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里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母亲的慈爱,对温暖的母爱充满感激之情,也让我想起了童年的快乐生活,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香棒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6. 联系全文,说说“香椿的味道”的含义。
17. 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就像一个个美丽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18. 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第⑦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9.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棒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级满了村的各个角落。
B. 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城市公园里的香椿也就该发芽了。第①段详细描写了城市公园里的香椿树从发芽到枝繁叶茂的生长过程,表达了“我”对城市公园里这些香椿树的喜爱之情。
C. 春风催荣了万物春天里香椿芽长得比较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可以扒香椿了。
D. 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于后还可以吃。
E. 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描绘了乡下老家野生香椿树一年四季的生长情况,表达了“我”对现在一年里都不能吃到香椿的惋惜之情。
【16~19题答案】
【答案】16. 香椿本身的味道、春天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
17.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及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达了“我”看到香椿发芽时的愉快心情。
18. 第一问: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腻,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炸“香椿鱼儿”的过程,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利落能干的特点。
第二问:结构上,照应题目(前文)并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旨,表达了“我”对母爱的理解与感激,也表达了“我”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念,深化了文章主题。 19. BE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根据②段“一个灿烂午后,忽然在和风中闻到了丝丝清香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可知,指香椿本身的味道;
根据②段“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让我感受到了香椿里春天的味道”可知,指春天的味道;
根据⑦段“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母亲的慈爱,对温暖的母爱充满感激之情”可知,指母爱的温暖;
根据⑦段“让我想起了童年的快乐生活,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香棒的味道”可知,指童年的快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②段画线句“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就像一个个美丽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中“就像一个个美丽的蝴蝶结”,把香椿比作蝴蝶结,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将“干瘪的枝尖”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两中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样子和情态,结合下文“看着充满勃勃生机的香椿芽,心情特别愉快”可知,表达了“我”看到香椿发芽时的愉快心情。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动作描写的作用和句段作用。
第一问
根据④段“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裏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中“打”“放”“搅”“拉”“取”“裹”“放入”等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可知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炸“香椿鱼儿”的详细过程,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利落能干的形象特点。
第二问
内容上,⑦段“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母亲的慈爱,对温暖的母爱充满感激之情,也让我想起了童年的快乐生活,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香棒的味道”,表现了“我”对母爱的理解与感激和童年快乐生活的怀念,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结合题目“香棒的味道”和②至⑥段对爱香椿、盼香椿、摘香椿、吃香椿的描写可知,又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构上,⑦段是文章最后一段,结合最后一句中“香棒的味道”,可知有照应题目(前文)并总结全文之意。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分析不正确。根据①段“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檣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有许多野生的香檣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可知,写的是“乡下老家”香椿春天发芽的景象,而非“城市公园”,故不正确;
E.理解分析不正确。根据③段“春风催荣了万物。春天里,香椿芽长得比较快”和⑥段“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知,描写了春夏两季香椿的生长情况,而非“一年四季”;根据⑦“于是我就一年里都能吃到香椿了”“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也让我想起了童年的快乐生活,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香棒的味道”可知,表达了“我”对现在一年里“都能吃到”香椿的“喜悦”之情,而非“一年里都不能吃到香椿的惋惜之情”;故不正确;
故选BE。
【河西区】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面小题。
庭槐葱茏
李亚
①从前,我们这里没有谁刻意种槐,都是它自己酿出来的。不知从哪里串来一条根,在地下钻啊拱啊,酝酿又酝酿,终于冒出地面。先是一簇鹅黄,渐成碧绿,小草似地长起来。很容易就看出它不是草,它茎秆粗壮,叶子顶在头上,不几天就长到窗台高,纤纤细细地在风中轻摇。也有不让它长的时候,在院子正中或正对着门窗都不好,得趁早把那簇黄绿的嫩芽去掉。而那条想钻出地面透气的根就折而向下,继续钻拱,另找地方重酿新芽。这回对了,在近墙处钻出来,既不碍事,又能提供阴凉,于是欣欣地高起来。
②以我所见,槐叶相对而生,柄尖独有一片,像是给这组叶子做个结束:好啦,我是最后一片啦。叶子上的白色绒毛肉眼看不出来,镰刀状的托叶也几不可见。槐叶的这个样子颇具特点:枣叶与它大小相似,但比它厚,叶面还有蜡;榆叶与它大小也差不多,也比它厚;柳叶虽略窄一些,但比它长而厚。别的冀中常见树叶也都比槐叶大,大叶杨足有人的两个巴掌大,梧桐叶子更大,好多片槐叶并在一起也比不上它。
③槐叶在春天与花同时长出,常被鸟雀啄落。刮风时它们发出细密声响,像是小雨从空中落下。夏天刚过去,槐叶就开始落了,不发一点声响。它太轻,即使叶子还很润泽,也是无声地飘落。等不到深秋,槐树已脱尽叶子,删繁就简,留下遒劲疏离的枝条在风中摇曳。
④槐花,我们称为槐子花。槐子花一开便是盛期,全村飘着浓郁的甜香,树上堆雪似的,极有气势。这花可以吃,因它甜香,炒菜似乎不宜,除非放辣椒压住甜气。拌上白面或细糁蒸吃最佳,佐以蘸料,入口清新,齿颊留香。生吃也可,我小时候常一朵一朵地吸它的花蜜。槐树花期短,十天左右吧,细碎的花蕊就随风飞舞,堆积在墙角。
⑤槐树更多是作为行道树长在路边,花黄绿色,落时满街,人来人往,踏碎了花瓣,印在深灰的路面上。花落后结出槐角,又叫“哗啦丹”,嫩时晶莹碧绿。我小时候曾摘下来用砖砸,满手粘绿,以图尝尝那微苦的仁。秋风吹落干枯的槐角,可捡回家,泡至发软,剥去外皮,撕取槐豆上那点薄膜,加水,放入锅中熬煮,像是吃炖烂的粉条。
⑥我家曾有一棵老刺槐,不知历经了几代,后来树干发朽,树冠又遭雷击,渐渐枯萎。但它生机不灭,每年春天在老干上冒出几枝新绿,努力表明它还活着。我出门便见这棵老槐,归来又见这棵老槐,总觉得它像位老辈,慈祥又亲切。
⑦我的家乡处处有槐,村外有,村里有,院外有,院里有,槐树如同标配,每户都有。它长得快,材质硬实,长到一臂粗细,即可加工成锨柄锄柄,长至一腿粗细,即可做檀条使用。
⑧一个院子里种上两棵槐树,繁枝茂叶间落着啾啾喳喳的鸟雀,那是多么迷人。树长在院里,是景致,是气韵,更是精神。
16. 根据文中描写的内容,按提示概括槐树几个方面的特点。
槐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槐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槐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槐树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通过对家乡庭院中槐树的种种描写,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故土情怀。
B. 第②段中,拿枣叶、榆叶、柳叶、大叶杨以及梧桐的叶子与槐叶比较,是为了衬托槐叶的单薄。
C. 第⑦段中说“槐树如同标配,每户都有”,是指村中的每户人家都在院内和院外种植槐树。
D. 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老槐树的敬爱之情。
E. 作者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于叙写中流露真情,在议论中展现主题。
18. 结合语境,从运用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不知从哪里串来一条根,在地下钻啊拱啊,酝酿又酝酿,终于冒出地面。
19. 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16~19题答案】
【答案】16. ①. 槐叶:绝大多数相对而生,叶片小而薄,背面长有肉眼看不见的绒毛和托叶,落叶时间早。 ②. 槐花:洁白似雪,甜香浓郁,生吃或和面蒸食,清香怡人,花期比较短。 ③. 槐角:嫩时晶莹碧绿,角仁微苦,干槐角内槐豆上的薄膜可以煮食。 ④. 树干:生长快,材质硬实,细时可做掀柄锄柄,粗的可做檩条。 17. BC
18. 使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树根在地下努力生长破土而出的情状,表达了对槐根顽强旺盛的生命力的赞叹之情。
19. 结构上篇末点题,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由对树所构成的景致的赞叹,升华到对品质精神的赞美,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通读全文可知,第②段和第③段都写到了槐叶。根据第②段“槐叶相对而生,柄尖独有一片”“叶子上的白色绒毛肉眼看不出来,镰刀状的托叶也几不可见”可知,槐叶绝大多数相对而生,叶片小而薄,叶子上的白色绒毛和托叶肉眼看不出来。根据第③段“等不到深秋,槐树已脱尽叶子”可知,槐叶落叶时间早。
通读全文可知,第④段主要写槐花。根据第④段“槐子花一开便是盛期,全村飘着浓郁的甜香,树上堆雪似的,极有气势。这花可以吃,因它甜香,炒菜似乎不宜,除非放辣椒压住甜气。拌上白面或细糁蒸吃最佳,佐以蘸料,入口清新,齿颊留香。生吃也可,我小时候常一朵一朵地吸它的花蜜。槐树花期短,十天左右吧”可概括得出,槐花洁白似雪,甜香浓郁,生吃或和面蒸食,清香怡人,花期比较短。
通读全文可知,第⑤段主要写槐角。根据第⑤段“花落后结出槐角,又叫‘哗啦丹’,嫩时晶莹碧绿”“秋风吹落干枯的槐角,可捡回家,泡至发软,剥去外皮,撕取槐豆上那点薄膜,加水,放入锅中熬煮,像是吃炖烂的粉条”可概括得出,槐角嫩时晶莹碧绿,角仁微苦,干槐角内槐豆上的薄膜可以煮食。
通读全文可知,第⑦段主要写树干。根据第⑦段“它长得快,材质硬实,长到一臂粗细,即可加工成锨柄锄柄,长至一腿粗细,即可做檀条使用”可概括得出,槐树枝干生长快,材质硬实,细时可做掀柄锄柄,粗的可做檩条。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B. 根据第②段“槐叶的这个样子颇具特点:枣叶……榆叶……柳叶……大叶杨…梧桐叶子更大,好多片槐叶并在一起也比不上它”可知,拿枣叶、榆叶、柳叶、大叶杨以及梧桐的叶子与槐叶比较,是为了衬托槐叶叶子的别具特点,本选项说法有误;
C. 根据第⑦段“我的家乡处处有槐,村外有,村里有,院外有,院里有,槐树如同标配,每户都有”可知,作者的家乡槐树很多,处处有槐,但是不能推断出“村中的每户人家都在院内和院外种植槐树”,本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要求从什么角度来赏析句子。句子中的“串”“钻”“拱”“酝酿”等词赋予了槐树根以人的行为动作,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终于冒出地面”“先是一簇鹅黄,渐成碧绿,小草似地长起来”可知,这些词语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槐树根在地底下努力生长破土而出的情状,表达了作者对槐根顽强旺盛的生命力的赞叹之情。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分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⑧段是结尾段,主要内容是庭院中的两棵槐树枝繁叶茂,这就在结构上起到篇末点题——庭槐葱茏,总结全文的作用,从而使文章结构完整。在内容上,段末最后一句以抒情句来结束全篇,“一个院子里种上两棵槐树,繁枝茂叶间落着啾啾喳喳的鸟雀,那是多么迷人”表现了作者对槐树所构成的景致的赞叹,“树长在院里,是景致,是气韵,更是精神”升华到对槐树精神的赞美,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北京市各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21页。
这是一份2022年北京市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共22页。
这是一份作文专题+2022年天津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