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教案第12章实验13《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含详解)
展开实验十三 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 ,可得出g=l,测出单摆的摆长l和振动周期T,就可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带中心孔的小钢球、约1 m长的细线、带有铁夹的铁架台、游标卡尺、毫米刻度尺、停表。
1.做单摆
取约1 m长的细线穿过带中心孔的小钢球,并打一个比小孔大一些的结,然后把线的另一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让摆球自然下垂,在单摆平衡位置处做上标记,如图所示。
2.测摆长
用毫米刻度尺量出摆线长L(精确到毫米),用游标卡尺测出小球直径D,则单摆的摆长l=L+。
3.测周期
将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角度(不超过5°),然后释放小球,记下单摆摆动30次或50次全振动的总时间,算出平均每摆动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即为单摆的振动周期T。
4.改变摆长,重做几次实验。
数据处理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公式法。
根据公式T=2π,g=。将测得的几组周期T和摆长l分别代入公式g=中算出多组重力加速度g的值,再求出g的平均值,即为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
方法二:图像法。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 可得l=T2,因此以摆长l为纵轴,以T2为横轴描点作图,作出的lT2图像理论上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图所示,求出图像的斜率k,即可求出g值。g=4π2k,k==。
1.本实验的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单摆模型本身是否符合要求,即:悬点固定,小球质量大、体积小,细线轻质非弹性,振动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的振动,这些要求是否符合。
2.本实验的偶然误差主要来自时间的测量和摆线长度的测量,因此,要从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不能多计或漏计摆球全振动次数。使用刻度尺测量摆线长度时,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3.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同时也能减小实验误差。利用图像法分析处理时要特别注意图像的斜率及截距的物理意义。
1.小球选用密度大的钢球。
2.选用1 m左右难以伸缩,且尽量轻的细线。
3.悬线顶端不能晃动,需用夹子夹住,保证悬点固定。
4.单摆必须在同一平面内振动,且摆角小于5°。
5.选择在摆球摆到平衡位置处时开始计时,并数准全振动的次数。
考点 1 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
例1 在“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摆动时偏角满足的条件是偏角小于5°,为了减小测量周期的误差,计时开始时,摆球应是经过最________(填“高”或“低”)点的位置,且用停表测量单摆完成多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求出周期。图甲中停表示数为一单摆全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则单摆振动周期为________。
(2)用最小刻度为1 mm的刻度尺测摆长,测量情况如图乙所示。O为悬挂点,从图乙中可知单摆的摆长为_______ m。
(3)若用L表示摆长,T表示周期,那么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________。
(4)考虑到单摆振动时空气浮力的影响后,学生甲说:“因为空气浮力与摆球重力方向相反,它对球的作用相当于重力加速度变小,因此振动周期变大。”学生乙说:“浮力对摆球的影响好像用一个轻一些的摆球做实验,因此振动周期不变”,这两个学生中________。
A.甲的说法正确
B.乙的说法正确
C.两学生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尝试解答 (1)低 2.05 s (2)0.9980 (3) (4)A。
(1)摆球经过最低点时小球速度最大,容易观察和计时;图甲中停表的示数为1.5 min+12.5 s=102.5 s,则周期T= s=2.05 s。
(2)从悬点到球心的距离即为摆长,可得L=0.9980 m。
(3)由单摆周期公式T=2π 可得g=。
(4)由于受到空气浮力的影响,小球的质量没变而相当于小球所受重力减小,即等效重力加速度减小,因而振动周期变大,A正确。
[变式1] 根据单摆周期公式T=2π,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如图甲所示,将细线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系一小钢球,就做成了单摆。
(1)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钢球直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________ mm。
(2)以下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
a.摆线要选择细些的、伸缩性小些的,并且尽可能长一些
b.摆球尽量选择质量大些、体积小些的
c.为了使摆的周期大一些,以方便测量,开始时拉开摆球,使摆线相距平衡位置有较大的角度
d.拉开摆球,使摆线偏离平衡位置大于5°,在释放摆球的同时开始计时,当摆球回到开始位置时停止计时,此时间间隔Δt即为单摆周期T
e.拉开摆球,使摆线偏离平衡位置小于5°,释放摆球,当摆球振动稳定后,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记下摆球做5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Δt,则单摆周期T=
答案 (1)18.6 (2)abe
解析 (1)游标卡尺读数:18 mm+6×0.1 mm=18.6 mm。
(2)摆线细一些有助于减小空气阻力,伸缩性小一些以保证摆长不变,尽可能长一些使周期较大,容易测量,a正确。摆球质量大一些、体积小一些能减小空气阻力对实验的影响,b正确。根据T=2π可知,周期T与摆幅无关,且摆角太大时,小球的运动不能看成是简谐运动,不符合实验要求,c错误。测量周期时应从小球经过最低位置时开始计时,而且应记录n次全振动的时间,用T=去计算,d错误,e正确。
考点 2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例2 利用单摆测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利用游标卡尺测得金属小球直径如图甲所示,小球直径d=________ cm。
(2)某同学测量数据如表,请在图乙中画出LT2图像。
L/m | 0.400 | 0.500 | 0.600 | 0.800 | 1.200 |
T2/s2 | 1.60 | 2.10 | 2.40 | 3.20 | 4.80 |
由图像可得重力加速度g=________ 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某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摆长没有加小球的半径,其他操作无误,那么他得到的实验图像可能是下列图像中的________。
尝试解答 (1)2.25 (2)图见解析 9.86 (3)B。
(1)小球的直径d=22 mm+0.1 mm×5=22.5 mm=2.25 cm。
(2)LT2图像如图所示
由T=2π可得L=T2,
由图像可得k==0.25=
可解得g=4π2k≈9.86 m/s2。
(3)在实验中,若摆长没有加小球的半径,其他操作无误,可得L=T2-,故可知B正确,A、C、D均错误。
[变式2] 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
(1)下列振动图像真实地描述了对摆长约为1 m的单摆进行周期测量的四种操作过程,图中横坐标原点O为计时起点,A、B、C均为30次全振动的图像,已知sin5°=0.087,sin15°=0.26,这四种操作过程合乎实验要求且误差最小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2)某同学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测得的g值与真实值相比偏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A.测摆长时记录的是摆线的长度
B.开始计时时,停表过早按下
C.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摆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了
D.实验中误将29次全振动数记为30次
答案 (1)A (2)D
解析 (1)单摆振动的摆角θ≤5°,当θ=5°时单摆振动的振幅A=lsin5°=0.087 m=8.7 cm,为计时准确,在摆球摆至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故四种操作过程合乎实验要求且误差最小的是选项A。
(2)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推导出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将摆线的长误认为摆长,即测量值偏小,所以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偏小,故A错误;开始计时时,停表过早按下,周期的测量值大于真实值,所以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偏小,故B错误;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了,即摆长L的测量值偏小,所以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就偏小,故C错误;设单摆29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则单摆的周期T=,若误计为30次,则T测=<,即周期的测量值小于真实值,所以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偏大,故D正确。
1.(2020·浙江7月选考)某同学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1)为了减少测量误差,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
A.摆的振幅越大越好
B.摆球质量大些、体积小些
C.摆线尽量细些、长些、伸缩性小些
D.计时的起、止位置选在摆球达到的最高点处
(2)改变摆长,多次测量,得到周期平方与摆长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所得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值相符,但发现其延长线没有过原点,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A.测周期时多数了一个周期
B.测周期时少数了一个周期
C.测摆长时直接将摆线的长度作为摆长
D.测摆长时将摆线的长度加上摆球的直径作为摆长
答案 (1)BC (2)C
解析 (1)单摆在摆角很小的情况下才做简谐运动,故单摆的摆角不能太大,一般应小于5°,则摆的振幅也不能太大,故A错误;实验时应尽量选择质量大些、体积小些的摆球,以减小空气阻力对实验的影响,故B正确;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摆线应选择细些、长些、伸缩性小些的绳子,故C正确;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最低点)时速度最大,选此位置计时较准确,故D错误。
(2)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有T2=·l。实验测得的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值相符,则T2l图线斜率为理论值;所得T2l图线没有过原点,图线在T2轴的截距为正,则T2=·(l+l0),故原因可能是测量摆长时直接将摆线的长度作为摆长,故选C。
2.(2015·天津高考)某同学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1)为了使测量误差尽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组装单摆须选用密度和直径都较小的摆球
B.组装单摆须选用轻且不易伸长的细线
C.实验时须使摆球在同一竖直面内摆动
D.摆长一定的情况下,摆的振幅尽量大
(2)如图所示,在物理支架的竖直立柱上固定有摆长约1 m的单摆。实验时,由于仅有量程为20 cm、精度为1 mm的钢板刻度尺,于是他先使摆球自然下垂,在竖直立柱上与摆球最下端处于同一水平面的位置做一标记点,测出单摆的周期T1;然后保持悬点位置不变,设法将摆长缩短一些,再次使摆球自然下垂,用同样方法在竖直立柱上做另一标记点,并测出单摆的周期T2;最后用钢板刻度尺量出竖直立柱上的两标记点之间的距离ΔL。用上述测量结果,写出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________。
答案 (1)BC (2)
解析 (1)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选用密度大、体积小的摆球,A项错误;摆线应选用不易伸缩的轻线,B项正确;实验时摆球应在同一竖直面内摆动,而不能做成圆锥摆,C项正确;摆长一定的情况下,摆角不能超过5度,因此摆的振幅不能过大,D项错误。
(2)由单摆周期公式得T1=2π ,T2=2π ,解得g=。
3. (2015·北京高考)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组装单摆时,应在下列器材中选用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长度为1 m左右的细线
B.长度为30 cm左右的细线
C.直径为1.8 cm的塑料球
D.直径为1.8 cm的铁球
(2)测出悬点O到小球球心的距离(摆长)L及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则重力加速度g=________(用L、n、t表示)。
(3)下表是某同学记录的3组实验数据,并做了部分计算处理。
组次 | 1 | 2 | 3 |
摆长L/cm | 80.00 | 90.00 | 100.00 |
50次全振动时间t/s | 90.0 | 95.5 | 100.5 |
振动周期T/s | 1.80 | 1.91 |
|
重力加速度g/(m·s-2) | 9.74 | 9.73 |
|
请计算出第3组实验中的T=_______s,g=_______m/s2。
(4)用多组实验数据作出T2L图象,也可以求出重力加速度g。已知三位同学作出的T2L图线的示意图如图2中的a、b、c所示,其中a和b平行,b和c都过原点,图线b对应的g值最接近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则相对于图线b,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出现图线a的原因可能是误将悬点到小球下端的距离记为摆长L
B.出现图线c的原因可能是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
C.图线c对应的g值小于图线b对应的g值
(5)某同学在家里测重力加速度。他找到细线和铁锁,制成一个单摆,如图3所示。由于家里只有一根量程为30 cm的刻度尺。于是他在细线上的A点做了一个标记,使得悬点O到A点间的细线长度小于刻度尺量程。保持该标记以下的细线长度不变,通过改变O、A间细线长度以改变摆长。实验中,当O、A间细线的长度分别为l1、l2时,测得相应单摆的周期为T1、T2。由此可得重力加速度g=________(用l1、l2、T1、T2表示)。
答案 (1)AD (2) (3)2.01 9.76 (4)B
(5)
解析 (1)单摆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摆线的长度远大于小球直径,小球的密度越大越好,这样可以忽略空气阻力,所以选A、D。
(2)周期T=,结合T=2π ,推出g=。
(3)周期T===2.01 s,由T=2π ,解出g=9.76 m/s2。
(4)由T=2π ,两边平方后得T2=L,可知T2L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b为正确的图象,a与b相比,周期相同时,摆长更短,说明a对应测量的摆长偏小;c与b相比,摆长相同时,周期偏小,可能是多记录了振动次数;由T2=L知,图线c对应的g值大于图线b对应的g值。
(5)设A到铁锁重心的距离为l,则第1、2次的摆长分别为l+l1、l+l2,由T1=2π ,T2=2π ,
联立解得g=。
4.(2020·海南高考节选) 滑板运动场地有一种常见的圆弧形轨道,其截面如图,某同学用一辆滑板车和手机估测轨道半径R(滑板车的长度远小于轨道半径)。
主要实验过程如下:
①用手机查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②找出轨道的最低点O,把滑板车从O点移开一小段距离至P点,由静止释放,用手机测出它完成n次全振动的时间t,算出滑板车做往复运动的周期T=________;
③将滑板车的运动视为简谐运动,则可将以上测量结果代入公式R=________(用T、g表示)计算出轨道半径。
答案 ② ③
解析 滑板车做往复运动的周期为T=;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有T=2π,得R=。
5.(2021·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期末)“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甲所示,测出的小球直径为________ mm。
(2)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摆线要选择伸缩性大些的,并且尽可能短一些
B.摆球要选择质量大些、体积小些的
C.拉开摆球,在释放摆球的同时开始计时,当摆球回到开始位置时停止计时,此时间间隔作为单摆周期T的测量值
D.拉开摆球,使摆线偏离平衡位置小于5°,释放摆球,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记下摆球做3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则单摆周期T=
(3)实验中改变摆长L获得多组实验数据,正确操作后作出的T2L图像为图乙中图线②。某同学误将悬点到小球上端的距离记为摆长L,其他实验步骤均正确,作出的图线应当是图乙中________(选填“①”“③”或“④”);利用该图线求得的重力加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利用图线②求得的重力加速度。
答案 (1)14.5 (2)BD (3)① 等于
解析 (1)10分度的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1 mm,则小球直径为d=14 mm+5×0.1 mm=14.5 mm。
(2)该实验中,要选择细些的、伸缩性小些的摆线,长度要适当长一些;选择体积较小、密度较大的小球,故A错误,B正确。在实验时,拉开摆球,使摆线偏离平衡位置小于5°,释放摆球,当摆球振动稳定后,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要测量多次全振动的时间,然后求周期的平均值,故C错误,D正确。
(3)某同学误将悬点到小球上端的距离记为摆长L,则T=2π ,得T2=L+,则作出的图线应当是图乙中①;由题意知图线②满足的函数关系式为T=2π,即T2=L,则由图线①②的斜率求得的重力加速度相等。
(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教案第14章实验16《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教案第14章实验16《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含详解),共11页。
(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教案第13章实验15《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教案第13章实验15《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含详解),共11页。
(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教案第13章实验14《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教案第13章实验14《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含详解),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