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4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优秀ppt课件
展开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掌握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2.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目的与影响。3.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学会评价汉武帝。
大一统:不仅是地域上的统一,更是中央加强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局面。
统一:多指地域的统一。
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七岁被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为帝,到七十岁驾崩,在位五十四年。他的一生创造了西汉王朝的鼎盛。
祖辈留下雄厚物质同时也留下祸根!
郡国并行制=分封制+郡县制
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采取了郡国制,共封了七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他们在王国内可以任免官吏,自征租赋,自铸钱币,自集军队。
一、政治:“推恩令”的实施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时,千骑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梁王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库存的珠宝玉器多于京师。
(1)诸侯王独霸一方: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2)地方豪强横行乡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政治上:诸侯势力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时期,晁错力主削藩,引发了以吴国、楚国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
一 、政治:颁布“推恩令”
3、措施 :(1)推恩令: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想办法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4).结果: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推恩令” 妙在哪里?
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
政治篇“推恩令” 的实施
作用:1.方法缓和,不费一兵一卒,削弱诸侯国势力2.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也不会再反抗中央。
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
刺史的职责: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
3.政治措施: (3)借口:削爵、夺地、除国。 (4)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控。
4.作用: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思想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
最近比较烦,学派太多,思想太杂;士人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还常常批评朕,让朕寝食难安哪!
二、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1)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流行。 (2)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①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②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进入政权机构。
文化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排斥和抑制其他各家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5.影 响:儒家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目 的:加强中央集权
想一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有何历史影响? (从利与弊两方面考虑)
利: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政局的作用。弊:但是也结束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独尊一家,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对比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的措施
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采用 家思想,对其它思想粗暴镇压
把儒学说立为 思想,使尊君守礼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钳制了文化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实现了思想统一,巩固了汉朝 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思想篇: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①西汉初年,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里,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②富豪惟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汉初诸侯王叛乱时,朝廷向富商大贾们借钱去平叛,富商们却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
2.措施:(1)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2)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3)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4)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3.作用: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外交: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四、 外交、军事上措施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
1.背景:2.条件:3.过程:
①秦末汉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在首领冒顿[mò dú]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
②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
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
(1)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2)漠北战役(高潮)
①时间: ②将领:③结果:
匈奴受到沉重的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蒙古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卫青,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本平阳公主家奴,后被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即最高的军事将领。多次带兵同匈奴作战,屡立战功。史书说:卫青为人,谦虚爱士,深得部下拥戴。
霍去病,河东平阳人。卫青的外甥,善骑射。18岁跟随卫青作战官至骠骑将军。霍去病为人,很少说话敢于冲锋陷阵。常带领精壮的轻骑兵,远离大军,深入蒙古大沙漠数千里,追击匈奴贵族。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过漠北之役,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汉朝收复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等失地,确保了边境安全。
①时间:公元前119年②地位:对抗匈奴的高潮③将领:卫青、霍去病④结果: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第一大战役:第二大战役:第三大战役:
4.结果: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不仅收复了失地,而且大大拓展了西汉的疆域。
五、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影响
那么,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的原因是什么?(客观+主观)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原因:客观(物质基础):文景之治的基础上,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观: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①实施推恩令(主父偃)②借口削爵夺地除国③建立刺史制度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②兴办太学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①统一铸造五铢钱②盐铁国有专卖③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
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奠定了经济基础。
沉重打击了匈奴,开疆拓土
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军事上——
主父偃 推恩令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
——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确保边境安定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汉王朝 中央的统治
辩一辩: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提示: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历史上都是有功又有过的)
功劳:政治上:1.灭六国,统一全国2.建立我国一整套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经济上:1.统一度量衡2.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军事上:1.派兵出击匈奴,修筑长城2.派兵攻打越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过错:统治残暴,赋税沉重,兵役繁重,焚书坑儒
功劳:政治上:“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制经济上:兴修水利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军事上:打败匈奴,开辟通往西域的商路,扩大疆域过错:大肆征兵征税,加重人民负担
1.《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2.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反击,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11946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图文课件ppt</a>,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和亲联姻,从和到战,西汉国力增强,课堂小结,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示范课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比一比,开疆扩土,武帝之功四,反击匈奴,汉武帝,秦始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精品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小知识统一和大一统,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