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地理试题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地理试题 (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
1. 下列匹配不正确的是( )
A. 巴西--足球 B. 西班牙--斗牛 C. 波兰--风车 D. 阿拉伯--驼队
2. 教室里贴有四幅图幅相同的地图,按内容由详到略的排列是( )
①世界地图
②中国地图
③河南地图
④许昌地图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②①
3. 如果有人步行做一日往返的野外考察,下列比例尺的地图不适用的是( )
A. 1:5000 B. 1:1000 C. 1:25000 D. 1:10000000
4. 下列图例中表示公路的是( )
A. B. C. D.
5. 下面不是地图的基本要素的是( )
A. 比例尺 B. 等高线 C. 方向 D. 图例
6. 下列图片中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例是( )
A. 海边看帆船
B. 天圆地方
C. 月食
D. 麦哲伦环球航行
7. 读图,如图所示的时刻,最有可能看到日出景象的是( )
A. A地 B. B 地 C. C 地 D. D 地
读下面四个大洲的轮廓图,回答8~9题。
8. 这四个大洲中,被三个大洋包围,终年冰雪覆盖,且唯一无人定居的是( )
A. A B. B C. C D. D
9. 大洲B与D之间的大洋是(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0~12题。
10. 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
A. 山脊、山顶、陡崖、山谷 B. 山顶、山脊、山谷、陡崖
C. 山谷、陡崖、山顶、山脊 D. 陡崖、山谷、山脊、山顶
11. 乙河干流流向大致是( )
A. 从西向东流 B. 从东南向西北流 C. 从北向南流 D. 从西南向东北流
12. 甲村所在虚线区域内的地形类型是( )
A. 平原 B. 丘陵 C. 高原 D. 山地
如图所示,完成13~14题。
13. 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解释正确的是( )
A. 由亚欧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 B. 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C. 由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D. 由非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
14.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地壳最活跃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如表为“金砖五国”有关数据,据此完成15~16题。
国家
中国
俄罗斯
印度
巴西
南非
面积(万km2)
960
1707
298
851
122
人☐(亿)
13.4
1.4
l1.7
l.9
0.5
2010年国民经济增速
9.6%
4.8%
8.2%
4.5%
3.5%
15. 以下四个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 俄罗斯 B. 印度 C. 巴西 D. 南非
16. 2010年,巴西的经济增速是( )
A. 9.6% B. 8.2% C. 4.8% D. 4.5%
17. 从“人口分布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可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
A. 北半球中、低纬度 B. 南半球中、高纬度 C. 南半球中、低纬度 D. 北半球中、高纬度
18. 下列四个地区中,人口稀疏的是( )
①西西伯利亚平原 ②恒河平原 ③亚马孙平原 ④西欧平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9. 下列关于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 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稀少
C. 发达国家人口密度大于发展中国家 D. 所有国家都存在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20. 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分布及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沿海平原区,台风频繁,人口稀疏 B. 西欧平原区,季风温和,人口稠密
C. 热带雨林区,环境恶劣,人口稀疏 D. 高山高原区,资源丰富,人口稠密
21. 如图中的阴影表示亚欧大陆的人口密集区,对它们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都分布在中高纬度 B. 都分布在河流稀少的地方
C. 都分布在平原地区 D. 都分布在气候比较湿润的地区
22. 亚洲东部的人种主要是( )
A. 白色人种 B. 黑色人种 C. 黄色人种 D. 混血人种
23.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 )
A. 亚洲东部和南部 B. 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C. 非洲中部和南部 D. 非洲北部、亚洲西部
24. 读“北半球人口分布”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中低纬度临海地区人口密度大 B. ①地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 ②地人口主要为黄色人种 D. ③地人口稀疏是因为位于寒冷的极地附近
25. 到西班牙旅游,看到的人种和听到的语言主要是( )
A. 白种人,西班牙语 B. 白种人,英语 C. 混血人种,法语 D. 黑种人,英语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26. 读地球运动的演示实验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__.
(2)图中示意太阳直射在______(纬线),此时是北半球的______(节气).
(3)A点的经度是______;A点位于B点的______方向.
27.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图1)和某日太阳光照图(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1,该地区的地形类型有______和______两种.
(2)M村的海拔范围是______,量得M村到N村图上距离是2厘米,两村的实地距离是______千米.
(3)图2所表示的节气是______,此时太阳直射点在______,在该季节内,M村的气候特征是______.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以沂蒙 72“崮”为代表的“崮”是一种新的地貌类型,其特点是:“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远远观望,像是戴着平顶帽子的山头。因为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的“崮”最具代表性,地质专家把“崮”地貌又称为“岱崮地貌”。
材料二“崮”等高线地形图。
(1)蒙阴县实验中学七年级1班的同学组织了一次登山郊游活动(登山地等高线图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绘出沿A′B′线的“崮”的地形剖面图。
(2)老师说:“这次我们登的山比较高”,从图中可以看出“崮”的海拔为 ______米。
(3)登山途中,同学们来到某个地方,发现前后是“崮”顶,左右两侧是延伸很远的山谷,据此判定他们所处地点可能是A、B、C、D四处中的 ______处,此地形部位是 ______。
(4)下山路上,同学们沿着图中的小河行进。同学们行进的方向是 ______。沿途中他们会在 ______(填A或E)处欣赏到瀑布美景。
(5)为方便王庄和杨庄之间的交通联系,同学们设计了一条公路(如图中虚线所示),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
29. 根据下面的六大板块与火山、地震带、高大山脉分布示意图,提出一个地理方面的问题.
30. 如图为“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根据纬度位置判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南、北)半球的______纬度地区和______纬度地区.
(2)图中A、B、C、D四个地区中没有定居人口的是______,因气候炎热干燥导致人口稀少的是______.
(3)图中①地区居民的通用语言是______,②地区居民主要为______人种,主要信仰的宗教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解:遨游在地理知识的海洋,我们似乎看见了西伯利亚居民冒着严寒在冰雪中跋涉的生动情景,感受到巴西足球比赛和狂欢节的热烈气氛;我们了解到非洲大漠阿拉人驼队生活的艰辛,也分享了欧美人民在圣诞夜里的欢乐;我们好像在大洋洲土著居民的部落里欣赏到他们奇特的礼节,在《斗牛士之歌》的旋律中观看了惊险的西班牙斗牛场面。荷兰人将风车视为帮助他们发展的“功臣”,确定每年 5 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风车日”。这一天,全国的风车一齐转动,举国欢庆。
故选: C 。
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绚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
地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地理,能使我们进一步熟悉生存的环境,学会辨认方位,知道天气的变化,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民情,进而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2.【答案】D
【解析】 解:相同图幅的地图,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题目中,教室里贴有四幅图幅相同的地图,按内容由详到略的排列是④③②①。
故选: D 。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本题主要考查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 解:徒步一天野外地理考察的范围很小,应选择较大比例尺地图,小比例尺地图不合适。比较选项中的四个比例尺, D.1 : 10000000 最小。故选项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
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大的表示实地范围小,比例尺小的表示实地范围大;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时,先把比例尺的文字式和线段式写成统一的数字式,再进行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反之比例尺越大。
该题主要考查比例尺的应用。
4.【答案】A
【解析】 解:地图上有一些常见的图例: 表示公路; 表示铁路; 表示天然气; 表示雷电.
故选: A .
根据常见的图例解答.
要牢记常见的图例.
5.【答案】B
【解析】 解: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打开各种地图,尽管它们所表示的内容不同,却都具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要素。结合题意。
故选: B 。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从地图上可以直接获得大量有用的地理信息。我们要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经常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
本题考查地图的三要素,牢记即可。
6.【答案】B
【解析】 解: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乘船出海时,港口的灯塔会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世界不同地区,看北极星的仰角不同、月食时,阴影始终是弧形的、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人越往山上爬,看到的地平圈就越大(或站在大地上,无论向那个方向走,永远也走不到地平线)等.而古老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是不正确的.
故选: B .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今天,人们通过从宇宙空间发回的地球卫星照片,就能看清地球的真实形状.但是,在此之前,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同时还要注意各自然现象的本质.
7.【答案】B
【解析】 解:读图可得, B 地位于晨线上,该地最有可能看到日出景象。
故选: B 。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本题考查昼夜交替产生的意义,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8~9.【答案】A、B
【解析】
8. 【分析】
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湖泊、运河、海峡等地理事物为分界线;地球上,广阔的海洋彼此相通,连为一体,被世界上的大洲分割成四个大洋,分别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
本题考查了大洲轮廓图的认读及大洋的分布,熟记课本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解答】
解:读图可知, A 是南极洲, B 是非洲, C 是大洋洲, D 是南美洲;其中南极洲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所包围。故选项 A 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 A 。
9. 【分析】
读图可得, A 是南极洲, B 是非洲, C 是大洋洲, D 是南美洲.
本题考查世界的海陆分布,读图解答即可.
【解答】
解:非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大洋是大西洋,故 B 正确。
故选: B 。
10~12.【答案】B、C、A
【解析】
10. 【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记忆并读图即可解答。
【解答】
解:读图可知,①地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②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③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④地是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根据题意。
故选: B 。
11. 【分析】
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网判断方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判断方向,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在没有指向标和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判断.
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中方向的判断方法,结合图示解答即可.
【解答】
解:读图可知,图中有指向标,根据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判断,乙河干流流向大致是自北向南流;故选项 C 符合题意。
故选: C 。
12. 【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解答】
解:读图分析可知:甲村所在虚线区域内海拔低于 200 米,起伏小,地形平坦开阔,地形类型为平原。根据题意。
故选: A 。
13~14.【答案】B、C
【解析】
13. 【分析】
板块和板块之间运动频繁,但力的方向不同。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造成断裂陷落,地表会产生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考查板块运动的有关知识,要理解记忆。
【解答】
解: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喜马拉雅山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故选: B 。
14. 【分析】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考查板块运动的有关知识,要理解记忆。
【解答】
解: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丙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最活跃。
故选: C 。
15~16.【答案】A、D
【解析】
15. 【分析】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内居住的人口数.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 = .
考查了人口密度,计算比较即可,难易适中.
【解答】
解:根据人口密度 = 得出:俄罗斯的人口密度大约 8.5 人 / 平方千米;中国的人口密度大约为 139 人 / 平方千米;印度的人口密度大约为 392 人 / 平方千米;巴西的人口密度大约为 22 人 / 平方千米;南非的人口密度大约为 40.9 人 / 平方千米;得知,人口密度最小的是俄罗斯。
故选: A 。
16. 【分析】
巴西是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拥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巴西的蔗糖、香蕉、剑麻、咖啡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巴西城市化水平在发展中国家是较高的.
该题考查巴西主要经济概况,属于中档题目.
【解答】
解:阅读表格资料可知, 2010 年,巴西的经济增速是 4.5% .根据题意。
故选: D 。
17.【答案】A
【解析】 解:据图中的示意图可得,世界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20°N-60°N 地区即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
故选: A 。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北半球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地带是: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带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因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对人口有极大的吸引力.
本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解答即可.
18.【答案】C
【解析】 解: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在这些地方,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发展环境,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并孕育出发达的社会文明.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西西伯利亚平原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都不适宜于大量人口长期居住.
故选: C .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
考查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9.【答案】B
【解析】 解: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一定高,如欧洲西部,故 A 错误;
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稀少,故 B 正确;
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不一定大于发展中国家,如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故 C 错误;
有的国家出现人口增长过慢的问题,如德国,故 D 错误.
故选: B .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四大人口稠密地带: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四大人口稀疏地带: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
本题考查世界的人口问题,理解解答即可.
20.【答案】C
【解析】 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沿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交通便利,虽然会有台风,但平原地区人口很稠密;西欧平原地区,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和,人口稠密;热带雨林地区,环境恶劣,人口稀疏;高山高原区,自然条件恶劣,虽然有较丰富的资源,但人口很稀疏。依据题意。
故选: C 。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四大人口稠密地带: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四大人口稀疏地带: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
该题考查的属于基础性的知识点,多结合教材熟练记忆。
21.【答案】D
【解析】 解:读图可得,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
故选: D 。
人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公元 1800 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到 1999 年 10 月 12 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了 60 亿大关。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地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2.【答案】C
【解析】 解:亚洲东部的主要人种是黄色人种。
故选: C 。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
本题考查的是世界人种的分布,较简单,对应相关地图记忆有效.
23.【答案】C
【解析】 解: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三大人种。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以白色人种为主,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但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大洋洲和美国也有部分黑种人。
故选: C 。
根据世界主要人种及其分布地区的知识解答此题。
本题考查了世界主要人种及其分布地区,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黑色人种的分布地区,此题难度不大,易于掌握。
24.【答案】C
【解析】 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四大人口稠密地带: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四大人口稀疏地带: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越多的国家,人口密度不一定越大。①地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②地人口主要为白色人种,③地因为位于寒冷的极地附近,人口稀疏;故选项 C 符合题意。
故选: C 。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问题,结合地图理解答题即可.
25.【答案】A
【解析】 解:西班牙位于欧洲西部,属于白种人,主要的语言是西班牙语。
故选: A 。
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其中白色人种是目前分布最广泛的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非洲的北部,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以黑色人种为主.
本题考查世界人种和语言的分布,牢记即可.
26.【答案】自西向东 一天 南回归线 冬至日 30°N,60°E 西北
【解析】 解:( 1 )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其周期为一天.我们每天经历的昼夜更替,看到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区的差异(东部的时刻早于西部),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 2 )图中示意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夜现象,此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 3 )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可判定 A 点的经度是 30°N , 60°E .同时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可判定 A 点位于 B 点的西北方向.
故答案为:( 1 )自西向东;一天;( 2 )南回归线;冬至日;( 3 ) 30°N , 60°E ;西北.
( 1 )地球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太阳辐射的强度.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这种转动称之为地球公转,其周期为一年.
( 2 )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考查地球运动及经纬网的判读,要理解记忆.
27.【答案】平原 丘陵 200~300米 10 夏至 北回归线 高温多雨
【解析】 解:读图可知,( 1 )由左图可知该地区海拔较低,既有海拔低于 200 米的平原地区,又有海拔在 200 ~ 500 米之间的丘陵地区.( 2 )由图可知该地区的等高距为 100 米,因此 M 村的海拔在 200 ~ 300 米之间. M 村到 N 村图上距离是 2 厘米,比例尺是 1 : 500 000 ,因此实地距离为 10 千米.( 3 )由右图可知,此时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这一天应该是 6 月 22 日前后,即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季节为北半球的夏季,又由于此地为我国的东南沿海,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 1 )平原;丘陵;( 2 ) 200 ~ 300 米; 10 ;( 3 )夏至;北回归线;高温多雨;
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或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的多张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等高线重叠处,表示陡崖.
该题综合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地球的运动等知识.
28.【答案】810 B 鞍部 自北向南 A
【解析】 解:读图分析可知:
( 1 )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崮”的海拔高度为 810 米。
( 2 ) A 、 B 、 C 、 D 中,只有在 B 处前后是延伸很远的山谷,该地形部位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应为鞍部。
( 3 )依据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读,图中字母代表的山体的部位为: A 陡崖, D 山脊, E 山谷。
( 4 )依据指向标判断方向,图中小河的流向为自北向南,因此,同学们行进的方向是自北向南。河流在陡崖处形成瀑布,沿途可欣赏瀑布景观。
( 5 )王庄和杨庄之间的交通联系,同学们设计的公路不合理。因为两村之间的公路经过陡崖,且多次穿越不同的等高线,施工难度大。
故答案为:
( 1 )
( 2 ) 810 ; 780-800 米;
( 3 ) B ;鞍部;
( 4 )陡崖;山脊;山谷;
( 5 )自北向南;瀑布;
( 6 )同学们设计的公路不合理。因为两村之间的公路经过陡崖,且多次穿越不同的等高线,施工难度大。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9.【答案】解: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如:澳大利亚位于哪个板块上?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哪两个板块碰撞形成的?
故答案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哪两个板块碰撞形成的?
【解析】 板块运动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观察六大板块示意图,明确板块运动的方向.
30.【答案】北;中;低;D;C;汉语;白色;基督教
【解析】 解:( 1 )根据纬度位置判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
( 2 )图中 A 是亚洲的北部, B 是青藏高原地区, C 是非洲的北部, D 是南极洲,四个地区中没有定居人口的是南极洲,因气候炎热干燥导致人口稀少的是非洲北部.
( 3 )图中①地区即亚洲的东部,该地区居民的通用语言是汉语,②地区是欧洲西部,该地区居民主要为白色人种,主要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
故答案为:( 1 )北;中;低;( 2 ) D ; C ;( 3 )汉语;白色;基督教.
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地带是: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带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本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宗教的分布、语言的分布等,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后解答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综合读图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开封市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监测地理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