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
展开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素质测试
七年级地理
(本试卷共6页,两大部分,共50分,在答题卡上作答)
题号 | 一 | 二 | 总分 |
得分 |
|
|
|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读地球仪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
A.经线是长度相等的圆圈 B.所有经线相互平行
C.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D.纬度越低纬线越短
2.如果让你来演示地球自转,正确的做法是( )
A.面对地球仪,从左向右转动
B.方向不固定,随意转动即可
C.地轴竖直,沿赤道水平方向转动
D.地轴放平,上下转动
右图为驻马店市某中学户外活动区域的局部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往游客中心的登山线路①坡度比②陡
B.地形部位I地为山脊,Ⅱ地为山谷
C.沿线路①向游客中心行进方向为西北方向
D.山峰P的海拔在2400米以上
4.图中湖泊西侧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丘陵
2021年11月29日至30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在塞内加尔(位于非洲)召开。完成5-6题。
5.中国所在大洲和非洲分别是图中的( )
A.甲、丁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6.图示四个大洲中,濒临三个大洋的有( )
A.甲、丁 B.乙、丙 C.甲、丙 D.乙、丁
我国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据此,完成7-8题。
7.根据沈括的记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古代的海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B.太行山是从古老海洋演变来的
C.太行山曾发生过火山喷发活动
D.太行山不久将从陆地变为海洋
8.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的自转运动 B.人类不断填海造陆等活动
C.地球的公转运动 D.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升降
右图是北京(2022年9月27日-10月10日)空气质量指数趋势图,读图完成9-10题。
9.预报期内,严重污染的天数有( )
A.2天 B.3天 C.4天 D.5天
10.下列行为有利于空气质量改善的有( )
①燃煤取暖 ②减少污染物排放
③提倡清洁能源 ④绿化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读中国四城市气温和降水季节分配图,完成11-12题。
11.四个城市共同的气候特点是( )
A.夏季炎热干燥 B.冬季温和多雨 C.雨热同期 D.全年温和湿润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a地 B.图中b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
C.冬季气温最低的是c地 D.年降水量最小的是d地
13.读世界局部气候类型分布图,图中①②③④与其气候类型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是地中海气候 B.②是热带草原气候
C.③是热带雨林气候 D.④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读四大洲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四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非洲 B.北美洲 C.亚洲 D.欧洲
15.据图判断,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带来的影响是( )
①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大 ②居民就业、教育等问题
③劳动力短缺 ④人口老龄化严重突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351团曾经换上韩国军服,完成了一场漂亮的偷袭战。敌对的荷兰军队对这支“韩军”没有一丝防备,误以为是自家人,结果不到20分钟就被我军击溃。
16.造成荷兰人误会的原因是( )
A.中、韩宗教信仰相同 B.中、韩语言相同
C.中、韩人种相同 D.中、韩文化相同
下图是我国北京某地区聚落分布等高线示意图,图中乙村688户,1417人;丙村170户,500人;丁村户,150人。读该地区聚落分布图,完成17-18题。
17.据图中信息,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显示的地形类型为丘陵
B.丙村的海拔高度在200一300米之间
C.丁村位于寺庙的西南方向
D.聚落的规模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大
18.一般来讲,有利于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有( )
①水源充足 ②交通便利 ③气候温暖湿润
④工业发达 ⑤地形平坦 ⑥自然资源丰富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③⑤⑥
19.下列组织不能体现“南南合作”的是( )
A.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
B.欧盟(欧洲联盟的简称)
C.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包括中国、俄罗斯以及中亚四国)
D.金砖国家(包括俄罗斯、中国、巴西、印度和南非)
华为手机在国内有很好的口碑,它有六个零件来自国外。第一个是芯片,其中的有些技术是引自国外的,但核心技术还是华为。第二个是屏幕,是采用韩国的或是日本的。第三个是摄像头,是从悉尼引进的。第四个手机内存器,是引自韩国的。
20.上述情况说明( )
A.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B.经济联系促进国际合作
C.国际矛盾和冲突剧烈 D.国家间经济独成一体
二、综合题(共30分)
1.读材料,结合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耀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位航天员带入中国天宫空间站。12月9日,三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天宫课堂”第一课,将全国的学生带入神奇的科学世界。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经纬度是______我国位于热带的卫星发射中心是图中的______它位于酒泉的______方向。
(2)在发射卫星时,为了借助地球自转的力量,我国一般选择向东发射卫星,因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______。
(3)航天员在空间站中观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看上去更像“水球”,原因是地球表面____________。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总结季节变化的24个节令,是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寒露(10月8日)过后气温下降,白天秋高气爽,天气干燥少雨,有利于卫星发射。
(4)航天飞船发射当天,地球运行到右图中的______(填数字序号)时段,西平县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______(填“北”或“南”)移动。于12月22日移动到______。
(5)航天员从飞入空间站到“天宫课堂”开播时段,能经历的节气是( )
A.白露 B.霜降 C.芒种 D.立春
2.图1示意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2示意某地区7月份等温线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从图1可知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______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________,南半球反之,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位置。
(2)同纬度地区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相同,夏季陆地气温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海洋,冬季反之。
(3)从图①中观察,南半球年平均气温的等温线比北半球______(填“平直”或“弯曲”),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异小。
(4)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还有地形。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______。
(5)据图1推断图2地区位于______半球,正处于______(填季节);同纬度的甲、乙两地气温较高的是______地,为海洋的是______地。
3.读世界地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A处为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其名称是______运河,B处位于赤道附近,这里人口______(填“稠密”或“稀少”),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
(2)C地的主要人种是______人种。
(3)①地区主要分布着______人种;主要信仰______。
②地区居民主要使用______(语言)。
(4)③地区人口稀少,不易形成聚落,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形 B.气候 C.交通 D.资源
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70亿。预计未来40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人口增长数量,将约占全球人口增长数量的97%。
(5)亚、非、拉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素质测试
七年级地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C 2.A 3.D 4.B 5.A 6.C 7.B 8.D 9.B 10.D
11.C 12.B 13.B 14.A 15.B 16.C 17.A 18.D 19.B 20.B
二、综合题(共30分)
1.(10分)
(1)40°N,100°E(100°E,40°N也得分)、文昌、东南
(2)自西向东 (3)71%的是海洋,29%的是陆地
(4)③、昼短夜长、南、南回归线(23.5°S也得分) (5)B
2.(10分)
(1)降低、降低、纬度 (2)高于
(3)平直 (4)0.6℃ (6)北、夏、甲、乙
3.(10分)
(1)巴拿马、稀少、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炎热多雨,不适宜人类居住(答对一点,意思对即可)
(2)黄色 (3)白色、基督教、英语 (4)B
(5)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就业困难等(2分,任意两条即可)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共7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