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宜宾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现代文阅读

    四川省宜宾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现代文阅读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现代文阅读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现代文阅读第3页
    还剩3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宜宾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现代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现代文阅读,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读下面的演说辞,回答以下问题,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宜宾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4现代文阅读
    一.小说(共1小题)
    1.(2021•宜宾)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儿子的鱼
    [加拿大]P.帕金斯(译文 曾玉英)
    我环顾四周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跑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鱼跃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窜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去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子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渔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窜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声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紧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孩子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孩子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下面关于“儿子的鱼”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儿子的鱼”表明了“儿子”特别的劳动付出。
    B.“儿子的鱼”体现了“儿子”的韧性以及毅力。
    C.“儿子的鱼”标志着“儿子”正坚持独立成长。
    D.“儿子的鱼”意味着“父亲”并没有参与其中。
    (2)下面对文章关联人物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作为小说的人物与叙述人称,让小说更具有真实性。
    B.伙伴“保罗”这一人物形象于串联情节中升华了小说主题。
    C.“儿子”身上的冷静与自信折射出“父亲”平素对他的影响。
    D.“父亲”为数不多的言语表明了他对儿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
    (3)请按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请用一组合适的关键词,揭示小说中“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散文(共2小题)
    2.(2022•宜宾)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回答以下问题。
    种稻得道
    周华诚
    ①插秧结束好几天了,指甲缝里居然还残留着一点泥巴。这天晚上朋友给我发微信,说他把“父亲的水稻田”的泥巴,带到了南京路上。朋友到上海出差,住四星级酒店,泡在浴缸里,看见隐藏在脚趾甲下的一点泥巴,顿时觉得意味深长。
    ②最觉有趣的,还是小孩子。水水的女儿好好,今年六岁,已是第三次下田。她初次莅临稻田是两岁,爸爸妈妈带她到田间,她紧紧地搂着爸爸的脖子,挂在爸爸身上不肯下水。现在,她已是水稻田的老朋友了,毫不犹豫地把小脚伸进泥水中。大概,这也算是一种亲切的相见吧,一年两次,跟泥巴的相见。在城市中,这样亲近土地的机会可不多。晚上,住在乡下,她又把插秧经历写进拼音日记,笨拙的一笔一画,记下自己的心情,说手伸进泥里很好玩,明天还想再插秧。
    ③好好有了小弟弟,这小子,上一次来到水稻田才刚会爬。这次算是第一次下田,并没有像姐姐当年那样挂在爸爸身上不肯下来,而是很有点小男子汉的样子,干脆地糊了一身的泥水。吃晚饭的时候,这小子还以为,他吃的米饭就是自己当天种出来的呢。
    ④现在谁还知道水稻什么时节播种,什么时节插秧,什么时节开花,什么时节收获?本来,我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只是想记下父亲一年当中的农事,作为一份社会人文资料。因我从小在村庄长大,如今却一点儿都不会种田了。一转眼,我都已经是做父亲的人了,离了故土,又如何把这些记忆传承下去。这几年,我一年一年回到乡下,跟着父亲种田,又带着城里大小朋友一起种田,也算是与家乡、与泥土一次亲近的机会吧。
    ⑤从种稻的劳作里,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不必着急。水稻生长,一年一季,至多两季,着急也没有用。何不放慢生活的脚步,让一切自然生长。从种稻的劳作里,孩子们也知道了,原来大米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原来有一片自己的土地是这样愉快的事情。
    ⑥今年,“父亲的水稻田”招募了20位“地主”共同参与劳作。说好了,每个人都可以回到这一片小小的土地上,劳动,或者仅仅只是在田埂上小坐,听听蝉鸣,看看萤火虫,一起喝乡下的茶,夜深时对饮一碗粮食烧(酒),都是好的。
    ⑦上海的“地主”钱先生,那几天公司里有重要事项走不开,错过插秧,特意写了一幅字,又找人装了框送来——“种稻得道”。我觉得,这算是一种鼓励吧,或者是目标。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这些日常当中获得领悟——道在日常,道在一日一日的劳作当中。
    (选自《经典美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居然”一词既写出泥巴残留时间长,又表现朋友见它时的惊讶。
    B.第④段中用“离”“回”这一组反义词,表达“我”对故土的不舍和依恋。
    C.第⑥段中“地主”特指哪怕没有自己的土地也可以在土地上劳作、闲坐之人。
    D.第⑦段用“或者”将“鼓励”与“目标”两词并列,表示两者意思没有差别。
    (2)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用对比手法写小女孩下田的不同表现,展现了其由恐惧到享受的巨大变化。
    B.第③段对小男孩的一系列描写,生动表现了孩子对自己当日劳动体验的自豪之感。
    C.第④段第一句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我”的担忧,交代“我”发起活动的初衷。
    D.全文以质朴的叙述为主,适当的议论为辅,让人读来感觉亲切而又不觉陷入深思。
    (3)请围绕“种稻”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4)从全文看,“种稻得道”的“道”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3.(2020•宜宾)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香
    白音格力

    ①第一次知道“听香”这个词,绝不是在开始学着附庸风雅的年代,更不是知道文人雅士书房取名“听香斋”之类的,自然也不是在苏州园林狮子林看过“听香”的题额。
    ②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0.1岁或0.5岁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甚至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事实是,在我还没有记忆、不会说话的小时候,一定就听过“听香”这个词了。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比如“听听这菜香不香”。我曾觉得我们的土话太土了,太没有“文化”了,香又没有声音,耳朵怎么能听到呢?我大概在上大学后,就再没说过这句“土话”,只要一回到家乡,“听香”一词就无处不在,顿顿饭都离不开。
    ③清代画家张问陶有诗:“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说的是每天早晨听当世的事务,夜晚听着卖花声,好似闻到花香,整天喝茶吃瓜,习惯过着迎来送往的生活。可是不愿意听那些世俗杂事,想用清水洗洗耳朵,却已经没有清涧水,可喜的是卖花声送到家门口。
    ④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不论是花香,还是墨香,能让人心悠然从容、不理世事,沉浸于自我的世界之中。这时的香,一缕缕在飘着,仿佛耳朵能听见一般。
    ⑤同是清代的李慈铭为其友叙云所画《湖南山桃花小景》题诗:“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读来妙不可言,从画中听山气花香,这样的人内在自有乾坤,是在世最美的姿态了。
    ⑥明代“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为凉亭取名为“听香亭”,题诗云:“人皆待三嗅,余独爱以耳。”查得此资料时,觉得这样的想法甚是可爱。这样的亭,人坐其中,听一壶茶香,或一池荷香,该是如何的逍遥自在。
    ⑦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回目名称诗词,《苏幕遮•其二》中有“水榭听香”句,也是阿朱的居所名称。多么让人艳羡啊,临水而居,听得水声如乐,缓缓流进心田,于静谧中,自然也听得到花开的声音,闻得到香气。尽是自在悠闲,一派天真之趣。
    ⑧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
    ⑨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
    ⑩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描述,不管是听到与花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还是花香本声是有声音的,都是非常好的心境。
    ⑪试想,巷子里突然传来一声卖花声,你枯坐窗前,耳朵里会不会一下子开出花来呢?
    ⑫试想,那些个夜晚,你案头一枝荷也罢,一枝梅也罢,静静守着你,你在一抬眼间,看到不知什么时候,花已初绽,你是不是仿佛听到花香在屋子里飘着的声音,你是真的能听到香的。
    ⑬香到骨头里,鼻子能闻见,耳朵能听见,眼睛也能看到,我相信是这样的。
    ⑭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
    ⑮从一枝冬窗下的枯枝上,能听到香的梦呓;从初春绽出的第一缕香瓣上,能听到香的私语;从一幅画的山河里,能听到香的浅笑;从一缕墨的走笔里,能听到香的脚步声……
    ⑯这样的人,心上长着耳朵,细腻而美好。
    (选自作者作品集《喜欢你,是一首诗的样子》)

    (1)下面关于“听香”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把“闻香”说成“听香”是比较土气的方音误传。
    B.“闻香”侧重体现嗅觉,“听香”侧重体现听觉。
    C.“香”可以尝,可以品,可以嗅,可以用心感受。
    D.“香”还能够香到你的骨头里,香到你的生活中。
    (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笔法灵动且思路清晰,体现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语带夸张,意在突出我听觉很好。
    C.文章举清代画家张问陶诗句为例,把“听香”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
    D.第⑧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之感悟。
    (3)文章紧扣“听香”展开。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段落范围
    有关“听香”的主要内容
    ①②自然段
    我与“听香”这种说法的渊源。
    ③~⑧自然段
       
    ⑨~⑭自然段
       
    ⑮⑯自然段
       
    (4)结合全文简要作答:“这样的人”是怎样听到香的?
    三.说明内容概括(共1小题)
    4.(2022•宜宾)读下面的说明性文本,回答以下问题。
    宇宙到底有没有边?按道理说,虽然不一定看得到,但是再大的东西也得有边!这个问题是我在各种场合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提问者从6岁的孩子到已经退休的老人家,各行各业的人基本上都有。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宇宙。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宇宙就是物质世界的总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回答宇宙有边界,那么你一定会接着问:边界外面是什么?答案是:边界外面依然是宇宙。你如果接着问:再往外呢?答案仍然是:再往外仍然是宇宙。所以我只能回答:宇宙没有边界。
    没有边界不就意味着宇宙是无穷大了吗?没错,这就是当前学术界的标准回答。然而,爱因斯坦当年就是不相信宇宙是无限的,但是他也不认为宇宙有边界,那怎么办?爱因斯坦当然不会被这个问题难住,他认为我们的宇宙是有限无界的。
    什么是有限无界?比如,一只蚂蚁在一个很大的球面上,它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个球面的边界,但是很显然,这个球面是有限的,因为它是闭合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宇宙是一个闭合的宇宙,我们就不可能找到宇宙的边界,但是这个宇宙仍然是有限的。比如,有一个很漂亮的宇宙模型“认为”,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四维黑洞的三维视界面,当然就是有限无界的,当然就没有边,也没有宇宙的外面这个概念了。
    那么,我们的宇宙是闭合的吗?这个问题就是科学研究可以回答的了: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宇宙是否闭合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密度高于一定的值,空间的弯曲就类似于一个球面,所以可以闭合起来;密度低于一定的值,空间的弯曲就类似于一个马鞍形,不能合拢。而这个值恰好就是前面所说的临界密度,当宇宙平均密度等于这个值的时候,空间就恰好是平坦的,对应于欧几里得几何描述的空间,也叫作闵可夫斯基空间。
    所以,如果能够精确测量宇宙的平均密度,也包括宇宙的所有能量,那么就可以根据广义相对论确定我们的宇宙是否是闭合的。现在的观测结果告诉我们,宇宙的平均密度极为接近临界密度,但是在目前的测量精准范围内,既不能完全排除宇宙是闭合的,也不能确定宇宙就是开放的,只能等待未来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对宇宙大尺度空间的测量结果也表明,在目前的测量精度范围之内,宇宙是平坦的,尽管也不能完全排除宇宙是开放的还是闭合的。
    因此,尽管爱因斯坦不相信宇宙会是无限的,但是目前的科学研究并不能给出明确答案,这就是科学和哲学的区别。科学需要证据,而哲学只需要理性思考。
    (选自《极简天文课》)
    (1)下面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一直认定,宇宙是没有边界的。
    B.爱因斯坦设想,宇宙是有限无界的。
    C.宇宙是一个四维黑洞的模型视界面。
    D.大量数据证明,宇宙肯定是平坦的。
    (2)下面对选文语言特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准确而得体。
    B.含蓄而生动。
    C.准确而含蓄。
    D.生动而得体。
    (3)下面对选文所运用的主要说明顺序的判别,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方位顺序。
    四.立论文(共1小题)
    5.(2020•宜宾)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刀
    尤今
    语言是刀。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
    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那么,雕成的便是不朽的艺术品。把这样的一件艺术品赠送给他人,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
    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转瞬间冰融水泻,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
    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
    有些语言,表面上凶猛巴辣,但是,说的人功力不足,没有伤及要害。那样的语言,好似一把在空中飞舞的大刀,明晃晃、亮闪闪的,尽管声势逼人,可是没有伤人的实力。
    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
    劝谏的话语,亦像刀子。见好友长了脓疮,便忍不住用刀子为他刮一刮。
    倘若朋友领情,一刀下去,毒脓流尽,不药而愈。然而,碰上不领情的朋友,那一刀不但医不好他的疮,反而伤了他的心。所以,以刀行医,必须三思而行。
    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
    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呢,怀恨在心,伺机报仇。等有一日他有备而来地欺近你时,你手无寸铁,又无防人之心,他一出手,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
    明白了话语如刀这个道理,当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夫子会殷殷交代“慎于言”。
    (选自《广州日报》)

    (1)下面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不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A.语言是刀,可以用心雕琢而赞美他人。
    B.语言是刀,可以用它的锋刃抨击他人。
    C.语言是刀,可以适时帮朋友刮除疮毒。
    D.语言是刀,有时是因想象产生的误解。
    (2)下面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特别证明了“赞美胜过批评”的生活哲理。
    B.“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这个例子论证了语言赞美也具有虚伪性。
    C.从“犹如用刀子来刺人”的角度,文章分析了伤害程度的不同情形。
    D.“以刀行医”的例子,是说语言批评务必注意分寸感和中肯态度等。
    (3)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刀,既可以用于真诚地赞美,也可以用于委婉地批评。
    B.生活中有些语言方面的所谓“刀伤”,其实是听话的人想多了。
    C.学好语言以及用好语言,并不是那么简单和立竿见影的事情。
    D.“话语如刀”,不用就不会有误伤;“慎于言”,无言则无伤害。
    五.论据作用(共1小题)
    6.(2022•宜宾)读下面的演说辞,回答以下问题。
    我要笑遍世界
    奥格•曼狄诺
    我要笑遍世界。
    只有人类才会笑。树木受伤时会流“血”,禽兽会因痛苦和饥饿而哭嚎哀鸣。然而,只有我才具备笑的天赋,可以随时开怀大笑。从今往后,我要培养笑的习惯。
    笑有助于消化,笑能减轻压力,笑是长寿的秘方。现在我终于掌握了它。
    我要笑遍世界。
    我笑自己,因为自视甚高的人往往显得滑稽。千万不能跌进这个精神陷阱。虽说我是造物主最伟大的奇迹,我不也是沧海一粟吗?我真的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吗?我现在所关心的事情,十年后来看,不会显得愚蠢吗?为什么我要让现在发生的微不足道的琐事烦扰我?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能留下多少日落的记忆呢?
    我要笑遍世界。
    当我受到别人的冒犯时,当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我只会流泪诅咒,却怎么笑得出来?有一句至理名言,我要反复练习,直到它们深入我的骨髓,让我永远保持良好的心境;这句话,传自远古时代,它们将陪我渡过难关,使我的生活保持平衡。这句至理名言就是:这一切都会过去。
    我要笑遍世界。
    世上种种到头来都会成为过去。心力衰竭时,我安慰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当我因成功洋洋得意时,我提醒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穷困潦倒时,我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腰缠万贯时,我也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昔日修筑金字塔的人早已作古,埋在冰冷的石头下面,而金字塔有朝一日,也会埋在沙土下面。如果世上种种终必成空,我又为何对今天的得失斤斤计较?
    我要笑遍世界。
    我要用笑声点缀今天,我要用歌声照亮黑夜;我不再苦苦寻觅快乐,我要在繁忙的工作中忘记悲伤;我要享受今天的快乐,它不像粮食可以贮藏,更不似美酒越陈越香。我不是为将来而活,今天播种今天收获。
    我要笑遍世界。
    笑声中,一切都显露本色。我笑自己的失败,它们将化为梦的云彩;我笑自己的成功,它们恢复本来面目;我笑邪恶,它们远我而去;我笑善良,它们发扬光大。我要用我的笑容感染别人,虽然我的目的自私,但这确实是成功之道,因为皱起的眉头会让顾客弃我而去。
    我要笑遍世界。
    从今往后,我只因幸福而落泪,因为悲伤、悔恨、失意的泪水毫无价值,只有微笑可以换来财富,可以建起一座城堡。
    我不再允许自己因为变得重要、聪明、体面、强大而忘记如何嘲笑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在这一点上,我要永远像小孩子一样,因为只有做回小孩子,我才能尊敬别人;尊敬别人,我才不会自以为是。
    我要笑遍世界。
    只要我能笑,就永远不会贫穷。这也是天赋,我不再浪费它。只有在笑声和快乐中,我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滋味。只有在笑声和欢乐中,我才能享受到劳动的果实。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会失败,因为快乐是提味的美酒佳酿。要想享受成功,必须先有快乐,而笑声便是那伴娘。
    我要快乐。
    我要成功。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全文观点的一项是    
    A.养成微笑习惯有助于身心健康。
    B.笑自己可以让自己多一分清醒。
    C.要在微笑中告别过去点缀今天。
    D.我们应禁止悲伤、悔恨、失意。
    (2)下面围绕“我要笑遍世界”所进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用“我要笑遍世界”为题,鲜明表达出作者的观点与主张。
    B.“我要笑遍世界”意在揭示:世界上有很多可笑之人及可笑之处。
    C.“我要笑遍世界”在文中反复出现,在表情达意上极富感染力。
    D.文章没有深刻说理,生活化语言很契合“我要笑遍世界”理念。
    (3)从全文主旨表达来看,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懂得快乐,更容易收获成功。
    B.享有成功,才能够产生快乐。
    C.学会微笑,就不会遭遇失败。
    D.渴望成功,自然会远离悲伤。
    六.比喻论证(共1小题)
    7.(2021•宜宾)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儒道思想之所以能够互补,是以它们存在的差异为前提的。但这种差异又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由于他们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
    不仅如此,虽然老子和孔子一个侧重讲“天道”,一个侧重讲“人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比如老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际上也是关心社会的表现,而且《老子》中谈论治国之道的内容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样,孔子的“道”虽然是“人道”,不是“天道”,但是,当“人道”绝对化以后,也是与“天道”相通的。而且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欣赏曾点的超脱旷达,这与道家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如果说儒、道思想还有现实意义的话,那么,它们的互补也具有新的特点。我们可以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超越单纯的儒家或道家的立场,从中发现有利于新文化建设的因素。
    (节选自《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就内容整体上看选文所表述的主要角度,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思想能够互补的原因。
    B.儒道思想必须互补的缘由。
    C.儒道思想互补的文化心理。
    D.儒道思想互补的现实局限。
    (2)下面关于本选文所运用的论证方式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3)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与道家思想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交融性。
    B.儒、道思想在社会、人生问题方面互动互补。
    C.道家循“天道”而超然脱俗,往往人情冷漠。
    D.儒家侧重讲“人道”,自然会推重社会责任心。
    七.图表分析(共2小题)
    8.(2021•宜宾)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破窗效应
    心理学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及时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往往会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自然会不好意思丢垃圾;而一旦地上开始有垃圾出现,就会毫无愧疚地跟随。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材料二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取决于三个因素。价值观。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材料三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逐渐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并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
    (1)下列关于材料一、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现象中,只要是环境优美、窗明几净的地方,人们就会很自觉地不扔垃圾。
    B.“破窗效应”警示:情况一旦坏到一定程度,人们往往会放弃努力、任其变糟糕。
    C.在心理上,一件事被人们认为不值得做,实际上反而会让人更轻松愉快地完成。
    D.“不值得定律”启示: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处境中变换工作,体现不一样的价值观。
    (2)下列对“罗森塔尔效应”在教育运用上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样才会让老师越来越喜欢你。
    B.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和中国古代“严师出高徒”是一个道理。
    C.教师对学生持续地激励,往往会让学生产生自信进而打开进步空间。
    D.“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我们,实施教育一定要杜绝对学生的批评行为。
    (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破窗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更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生活现象。
    B.自己都认为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其实就根本没有必要把它做好。
    C.“权威性谎言”实验效果证明,孩子们具有“优异发展可能”。
    D.孩子们也应该自我激励,尽量克服对于成长环境的过度依赖。
    9.(2020•宜宾)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近日启动2020年度“书香中国万里行”线上巡回宣传报道活动,线上采访的第一站放在重庆。据悉,从3月下旬开始,重庆市全民阅读办公室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面向市民推荐10本好书。
    自疫情暴发以来,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联合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推送可免费阅读的图书,助力全民抗疫。比如,面向大众推送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区服务心理技巧50问》,面向高校师生推送了“在线选书用书免费数字内容平台服务”,面向企业职工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职工防护知识50问》,面向医护人员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手册》,面向中小学生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学生防护读本》,面向特殊儿童群体推送了《走开!冠小毒》,面向诗词爱好者推送了电子书专辑“带你走进诗词的海洋”……同时,还特邀柳斌杰、朱永新、何建明、聂震宁、宋明昌等专家学者以笔谈的方式参加网上“红沙发”高端访谈,分享“以读攻‘毒’齐抗疫,足不出户好读书”的思考。
    (节选自“全民阅读媒体联盟”网)

    材料二
    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有声读物,呈现了互联网时代阅读的重大变迁。尽管仍低于纸质书和电子书读者,但自2011年以来,听有声读物的用户人数一直在稳步上升。
    美国《出版人周刊》杂志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有声读物的读者从2016年的14%上升到2018年的18%.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不难想象,在2019年,很快就有近1/4的美国人会选择有声读物。
    虽然打造高质量的有声读物比提供按需印刷的图书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和投资,但这是推动图书市场继续增长的一个很好的方式。由于美国人实际阅读纸质书的时间在减少,所以有声读物是一种更好地到达“读者”的途径,用户可以在通勤或其他活动中使用有声读物来消磨时间。
    数字有声读物服务网站有声读物网的总经理伊恩•斯莫尔已经跟踪有声读物行业发展超过14年,斯莫尔对福布斯网的记者亚当•罗威说:“2019年,有声读物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增长和演变。我预测会有更多的竞争者进入这个市场,随着出版商尝试新的事物,这个行业会有更多的创造力。我们将看到有外部行业试图与有声读物的出版商结盟,以参与这个不断增长的市场。不同行业的合作会给有声读物增加增长潜力,会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服务类型。”
    音频受众面也在不断扩大,听书群体正在年轻化,并且有更多语种的用户加入这个市场。斯莫尔说:“在有声读物的用户中,年轻人这一群体的性别均衡程度将比我们之前看到的还要高。2019年有声读物的列车将继续保持高速运行,没有出版商愿意落后。”
    (节选自2019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度“书香中国万里行”全民阅读活动是由重庆站最先开始开展的。
    B.中国全民阅读管理部门在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面向市民推荐10本好书。
    C.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在疫情暴发前后借助网络媒体推送可免费阅读图书。
    D.部分专家学者分享了“以读攻‘毒’齐抗疫,足不出户好读书”的思考。
    (2)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纸质书、电子书、有声读物并存,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特点。
    B.近年来,电子书、有声读物用户稳步上升,纸质书读者不断减少。
    C.广大读者因为有声读物有着更优于其他书籍的内容而选择“阅读”。
    D.老年群体因为视力、听力不好而普遍拒绝接受电子书和有声读物。
    (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今年的“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体现了“抗疫”方面的主题。
    B.有关方面的读书推荐具有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不同推荐的特点。
    C.出版社并不愿意花更多的努力和投资打造高质量的有声读物。
    D.“不同行业合作会给有声读物增加增长潜力”成为新的期待。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小说(共1小题)
    1.(2021•宜宾)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儿子的鱼
    [加拿大]P.帕金斯(译文 曾玉英)
    我环顾四周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跑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鱼跃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窜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去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子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渔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窜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声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紧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孩子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孩子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下面关于“儿子的鱼”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A.“儿子的鱼”表明了“儿子”特别的劳动付出。
    B.“儿子的鱼”体现了“儿子”的韧性以及毅力。
    C.“儿子的鱼”标志着“儿子”正坚持独立成长。
    D.“儿子的鱼”意味着“父亲”并没有参与其中。
    (2)下面对文章关联人物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我”作为小说的人物与叙述人称,让小说更具有真实性。
    B.伙伴“保罗”这一人物形象于串联情节中升华了小说主题。
    C.“儿子”身上的冷静与自信折射出“父亲”平素对他的影响。
    D.“父亲”为数不多的言语表明了他对儿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
    (3)请按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请用一组合适的关键词,揭示小说中“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儿子的鱼”,父亲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捕鱼的过程,但是他时刻在关注孩子的动向,假装冷静,紧张关注。选项“并没有参与其中”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保罗”这一人物形象能串联情节,但并没有升华小说主题。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男孩凭借自己的力量钓上一条大鱼的过程。全文公斤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开端部分写了儿子钓到一条大鲑鱼;第二部分(3﹣﹣8)发展部分写了儿子坚韧、独立地与大鱼周旋。第三部分(9﹣﹣10)高潮部分写了儿子在惊险中逮住大鲑鱼。第四部分(11)结局部分写了父亲用一句“儿子的鱼”赞赏儿子。
    (4)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理解。“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可知父亲是假装冷静,但内心紧张关注孩子的动静;“‘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可知父亲了解儿子,信任儿子;“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可知父亲深爱儿子,欣赏儿子,为之骄傲。
    答案:
    (1)D
    (2)B
    (3)示例:儿子钓鱼,大鲑鱼咬钩。儿子坚韧、独立地与大鱼周旋。儿子惊险中逮住大鲑鱼。父亲一句“儿子的鱼”赞赏儿子。
    (4)假装冷静,紧张关注,了解儿子,信任儿子,深爱儿子,欣赏儿子,为之骄傲。
    二.散文(共2小题)
    2.(2022•宜宾)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回答以下问题。
    种稻得道
    周华诚
    ①插秧结束好几天了,指甲缝里居然还残留着一点泥巴。这天晚上朋友给我发微信,说他把“父亲的水稻田”的泥巴,带到了南京路上。朋友到上海出差,住四星级酒店,泡在浴缸里,看见隐藏在脚趾甲下的一点泥巴,顿时觉得意味深长。
    ②最觉有趣的,还是小孩子。水水的女儿好好,今年六岁,已是第三次下田。她初次莅临稻田是两岁,爸爸妈妈带她到田间,她紧紧地搂着爸爸的脖子,挂在爸爸身上不肯下水。现在,她已是水稻田的老朋友了,毫不犹豫地把小脚伸进泥水中。大概,这也算是一种亲切的相见吧,一年两次,跟泥巴的相见。在城市中,这样亲近土地的机会可不多。晚上,住在乡下,她又把插秧经历写进拼音日记,笨拙的一笔一画,记下自己的心情,说手伸进泥里很好玩,明天还想再插秧。
    ③好好有了小弟弟,这小子,上一次来到水稻田才刚会爬。这次算是第一次下田,并没有像姐姐当年那样挂在爸爸身上不肯下来,而是很有点小男子汉的样子,干脆地糊了一身的泥水。吃晚饭的时候,这小子还以为,他吃的米饭就是自己当天种出来的呢。
    ④现在谁还知道水稻什么时节播种,什么时节插秧,什么时节开花,什么时节收获?本来,我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只是想记下父亲一年当中的农事,作为一份社会人文资料。因我从小在村庄长大,如今却一点儿都不会种田了。一转眼,我都已经是做父亲的人了,离了故土,又如何把这些记忆传承下去。这几年,我一年一年回到乡下,跟着父亲种田,又带着城里大小朋友一起种田,也算是与家乡、与泥土一次亲近的机会吧。
    ⑤从种稻的劳作里,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不必着急。水稻生长,一年一季,至多两季,着急也没有用。何不放慢生活的脚步,让一切自然生长。从种稻的劳作里,孩子们也知道了,原来大米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原来有一片自己的土地是这样愉快的事情。
    ⑥今年,“父亲的水稻田”招募了20位“地主”共同参与劳作。说好了,每个人都可以回到这一片小小的土地上,劳动,或者仅仅只是在田埂上小坐,听听蝉鸣,看看萤火虫,一起喝乡下的茶,夜深时对饮一碗粮食烧(酒),都是好的。
    ⑦上海的“地主”钱先生,那几天公司里有重要事项走不开,错过插秧,特意写了一幅字,又找人装了框送来——“种稻得道”。我觉得,这算是一种鼓励吧,或者是目标。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这些日常当中获得领悟——道在日常,道在一日一日的劳作当中。
    (选自《经典美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第①段中“居然”一词既写出泥巴残留时间长,又表现朋友见它时的惊讶。
    B.第④段中用“离”“回”这一组反义词,表达“我”对故土的不舍和依恋。
    C.第⑥段中“地主”特指哪怕没有自己的土地也可以在土地上劳作、闲坐之人。
    D.第⑦段用“或者”将“鼓励”与“目标”两词并列,表示两者意思没有差别。
    (2)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②段用对比手法写小女孩下田的不同表现,展现了其由恐惧到享受的巨大变化。
    B.第③段对小男孩的一系列描写,生动表现了孩子对自己当日劳动体验的自豪之感。
    C.第④段第一句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我”的担忧,交代“我”发起活动的初衷。
    D.全文以质朴的叙述为主,适当的议论为辅,让人读来感觉亲切而又不觉陷入深思。
    (3)请围绕“种稻”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4)从全文看,“种稻得道”的“道”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根据第④段“我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只是想记下父亲一年当中的农事,作为一份社会人文资料”和第⑥段“每个人都可以回到这一片小小的土地上,劳动,或者仅仅只是在田埂上小坐,听听蝉鸣,看看萤火虫,一起喝乡下的茶,夜深时对饮一碗粮食烧(酒),都是好的”可知,钱先生对“我”的做法表示认可和赞赏,“鼓励”对“我”而言是赞赏,对钱先生而言是鞭策。根据“上海的‘地主’钱先生,那几天公司里有重要事项走不开,错过插秧,特意写了一幅字”可知,钱先生因为重要事缠身没有参加本次种稻,“目标”应是以后一定或准时参加的意思。“鼓励”与“目标”两词虽用“或者”并列,但含义不同,而非“两者意思没有差别”。
    故选:D。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ACD.正确;
    B.有误,根据第③段“吃晚饭的时候,这小子还以为,他吃的米饭就是自己当天种出来的呢”,结合第④段“现在谁还知道水稻什么时节播种,什么时节插秧,什么时节开花,什么时节收获”,可知,第③段对小男孩的一系列描写,意在表现亲近自然的欢乐,引出对现代人对农事常识渐行渐远的忧虑;主要目的不是“表现了孩子对自己当日劳动体验的自豪之感”。
    故选:B。
    (3)本题考查写作思路。根据第①段“插秧结束好几天了,……顿时觉得意味深长”,可知,开头由种稻残留的泥巴引发的感慨,引出下文。根据第②段“最觉有趣的,还是小孩子”、第③段“好好有了小弟弟,这小子……”可知,回忆了小孩子种稻的趣事。根据第④段“现在谁还知道水稻什么时节播种,什么时节插秧,什么时节开花,什么时节收获”、第⑤段“种稻的劳作里,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不必着急”可知,交代了“我”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体验种稻的原因和结果。根据第⑥段“今年,‘父亲的水稻田’招募了20位‘地主’共同参与劳作”、第⑦段“上海的‘地主’钱先生,那几天公司里有重要事项走不开,错过插秧,特意写了一幅字……”可知,今年因为钱先生,有了“种稻得道”的感悟。
    (4)本题考查题目含义。根据第②段“大概,这也算是一种亲切的相见吧,一年两次,跟泥巴的相见。在城市中,这样亲近土地的机会可不多”,可知“道”有亲近自然(土地)之意。根据第③段“吃晚饭的时候,这小子还以为,他吃的米饭就是自己当天种出来的呢”、第④段“现在谁还知道水稻什么时节播种,什么时节插秧,什么时节开花,什么时节收获”,可知“道”有了解自然(植物生长)规律之意。根据第④段“我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只是想记下父亲一年当中的农事,作为一份社会人文资料”,可知“道”有传承农耕文化之意。根据第⑤段“从种稻的劳作里,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不必着急……何不放慢生活的脚步,让一切自然生长”,可知“道”有感悟生活真谛之意。根据第⑦段“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这些日常当中获得领悟——道在日常,道在一日一日的劳作当中”,可知“道”有享受生活乐趣之意。
    答案:
    (1)D
    (2)B
    (3)先从种稻残留的泥巴引发感慨,引出下文;然后回忆了小孩子种稻的趣事;继而交代了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体验种稻及其结果;最后抒发“种稻得道”的感悟。
    (4)亲近自然(土地);了解自然规律,传承农耕文化;感悟生活真谛;享受生活乐趣。
    3.(2020•宜宾)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香
    白音格力

    ①第一次知道“听香”这个词,绝不是在开始学着附庸风雅的年代,更不是知道文人雅士书房取名“听香斋”之类的,自然也不是在苏州园林狮子林看过“听香”的题额。
    ②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0.1岁或0.5岁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甚至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事实是,在我还没有记忆、不会说话的小时候,一定就听过“听香”这个词了。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比如“听听这菜香不香”。我曾觉得我们的土话太土了,太没有“文化”了,香又没有声音,耳朵怎么能听到呢?我大概在上大学后,就再没说过这句“土话”,只要一回到家乡,“听香”一词就无处不在,顿顿饭都离不开。
    ③清代画家张问陶有诗:“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说的是每天早晨听当世的事务,夜晚听着卖花声,好似闻到花香,整天喝茶吃瓜,习惯过着迎来送往的生活。可是不愿意听那些世俗杂事,想用清水洗洗耳朵,却已经没有清涧水,可喜的是卖花声送到家门口。
    ④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不论是花香,还是墨香,能让人心悠然从容、不理世事,沉浸于自我的世界之中。这时的香,一缕缕在飘着,仿佛耳朵能听见一般。
    ⑤同是清代的李慈铭为其友叙云所画《湖南山桃花小景》题诗:“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读来妙不可言,从画中听山气花香,这样的人内在自有乾坤,是在世最美的姿态了。
    ⑥明代“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为凉亭取名为“听香亭”,题诗云:“人皆待三嗅,余独爱以耳。”查得此资料时,觉得这样的想法甚是可爱。这样的亭,人坐其中,听一壶茶香,或一池荷香,该是如何的逍遥自在。
    ⑦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回目名称诗词,《苏幕遮•其二》中有“水榭听香”句,也是阿朱的居所名称。多么让人艳羡啊,临水而居,听得水声如乐,缓缓流进心田,于静谧中,自然也听得到花开的声音,闻得到香气。尽是自在悠闲,一派天真之趣。
    ⑧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
    ⑨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
    ⑩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描述,不管是听到与花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还是花香本声是有声音的,都是非常好的心境。
    ⑪试想,巷子里突然传来一声卖花声,你枯坐窗前,耳朵里会不会一下子开出花来呢?
    ⑫试想,那些个夜晚,你案头一枝荷也罢,一枝梅也罢,静静守着你,你在一抬眼间,看到不知什么时候,花已初绽,你是不是仿佛听到花香在屋子里飘着的声音,你是真的能听到香的。
    ⑬香到骨头里,鼻子能闻见,耳朵能听见,眼睛也能看到,我相信是这样的。
    ⑭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
    ⑮从一枝冬窗下的枯枝上,能听到香的梦呓;从初春绽出的第一缕香瓣上,能听到香的私语;从一幅画的山河里,能听到香的浅笑;从一缕墨的走笔里,能听到香的脚步声……
    ⑯这样的人,心上长着耳朵,细腻而美好。
    (选自作者作品集《喜欢你,是一首诗的样子》)

    (1)下面关于“听香”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A.把“闻香”说成“听香”是比较土气的方音误传。
    B.“闻香”侧重体现嗅觉,“听香”侧重体现听觉。
    C.“香”可以尝,可以品,可以嗅,可以用心感受。
    D.“香”还能够香到你的骨头里,香到你的生活中。
    (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的笔法灵动且思路清晰,体现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语带夸张,意在突出我听觉很好。
    C.文章举清代画家张问陶诗句为例,把“听香”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
    D.第⑧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之感悟。
    (3)文章紧扣“听香”展开。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段落范围
    有关“听香”的主要内容
    ①②自然段
    我与“听香”这种说法的渊源。
    ③~⑧自然段
     举诗文例子展现“听香”韵致 
    ⑨~⑭自然段
     我对“听香”的理解感悟 
    ⑮⑯自然段
     深化主题,突出“听香”之美好 
    (4)结合全文简要作答:“这样的人”是怎样听到香的?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有误,结合第二段“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可知,作者家乡的人把“闻香”说出“听香”,是土话,并没有提到方音误传。结合第三段“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及后文作者的观点句可知,还有一些人是有意的把“闻香”说成“听香”,不是方音误传,这样一种有意的说法,表现的是他们的一种自在、悠闲的生活态度,故A错误。
    BCD.符合文意。
    故选:A。
    (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和鉴赏。
    ACD.正确。
    B.有误,结合第二段“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0.1岁或0.5岁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甚至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可知,这里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知道“听香”这个词之早,目的是写“听香”这个词在家乡应用之普遍,进而引发后文自己对这个词情感态度的变化,以及对这个词的深入解析、理解。不是为了突出听力好,故B错误。
    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①文章第三到第七段分别举出了四位作家、诗人在自己诗文里用“听香”这个词语的例子,结合“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等句子可知,突出了“听香”这种说法的深层内涵,一种生活姿态。第八段总结上文。结合第八段“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可知,文章第三到第八段举诗文例子展现“听香”韵致。
    ②结合第九段“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等句子可知,文章第九段到第十四段写出了我对“听香”的理解感悟。
    ③文章第十五段采用排比的手法,具体举例写出了生活中“听香”的美好;第十六段写能“听香”的人必然是美好的人。故第十五和第十六段,深化主题,突出了“听香”之美好。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①结合第九段“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可知,“这样的人”运用丰富的联想,通过听到的具体的“声音”去“听香”,可概括为: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
    ②结合第九段“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可知,这里突出香本身好似有声音能够被心存美好的心灵所听到,可概括为:香好似有声音能让有心者听到。
    ③结合第十四段“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可知,要想听香,则要让心境“长耳朵”;结合第四段“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可知,“听香”展现了一种生活姿态,一种心存美好、悠然的生活姿态;故这样的人通过拥有美好的、自在悠闲的心境让心上长了“耳朵”,进而感受香的声音。可概括为:心上长了“耳朵”感受香的声音。
    【答案】
    (1)A
    (2)B
    (3)举诗文例子展现“听香”韵致;我对“听香”的理解感悟;深化主题,突出“听香”之美好。
    (4)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香好似有声音能让有心者听到;心上长了“耳朵”感受香的声音。
    三.说明内容概括(共1小题)
    4.(2022•宜宾)读下面的说明性文本,回答以下问题。
    宇宙到底有没有边?按道理说,虽然不一定看得到,但是再大的东西也得有边!这个问题是我在各种场合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提问者从6岁的孩子到已经退休的老人家,各行各业的人基本上都有。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宇宙。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宇宙就是物质世界的总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回答宇宙有边界,那么你一定会接着问:边界外面是什么?答案是:边界外面依然是宇宙。你如果接着问:再往外呢?答案仍然是:再往外仍然是宇宙。所以我只能回答:宇宙没有边界。
    没有边界不就意味着宇宙是无穷大了吗?没错,这就是当前学术界的标准回答。然而,爱因斯坦当年就是不相信宇宙是无限的,但是他也不认为宇宙有边界,那怎么办?爱因斯坦当然不会被这个问题难住,他认为我们的宇宙是有限无界的。
    什么是有限无界?比如,一只蚂蚁在一个很大的球面上,它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个球面的边界,但是很显然,这个球面是有限的,因为它是闭合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宇宙是一个闭合的宇宙,我们就不可能找到宇宙的边界,但是这个宇宙仍然是有限的。比如,有一个很漂亮的宇宙模型“认为”,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四维黑洞的三维视界面,当然就是有限无界的,当然就没有边,也没有宇宙的外面这个概念了。
    那么,我们的宇宙是闭合的吗?这个问题就是科学研究可以回答的了: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宇宙是否闭合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密度高于一定的值,空间的弯曲就类似于一个球面,所以可以闭合起来;密度低于一定的值,空间的弯曲就类似于一个马鞍形,不能合拢。而这个值恰好就是前面所说的临界密度,当宇宙平均密度等于这个值的时候,空间就恰好是平坦的,对应于欧几里得几何描述的空间,也叫作闵可夫斯基空间。
    所以,如果能够精确测量宇宙的平均密度,也包括宇宙的所有能量,那么就可以根据广义相对论确定我们的宇宙是否是闭合的。现在的观测结果告诉我们,宇宙的平均密度极为接近临界密度,但是在目前的测量精准范围内,既不能完全排除宇宙是闭合的,也不能确定宇宙就是开放的,只能等待未来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对宇宙大尺度空间的测量结果也表明,在目前的测量精度范围之内,宇宙是平坦的,尽管也不能完全排除宇宙是开放的还是闭合的。
    因此,尽管爱因斯坦不相信宇宙会是无限的,但是目前的科学研究并不能给出明确答案,这就是科学和哲学的区别。科学需要证据,而哲学只需要理性思考。
    (选自《极简天文课》)
    (1)下面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本文一直认定,宇宙是没有边界的。
    B.爱因斯坦设想,宇宙是有限无界的。
    C.宇宙是一个四维黑洞的模型视界面。
    D.大量数据证明,宇宙肯定是平坦的。
    (2)下面对选文语言特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A.准确而得体。
    B.含蓄而生动。
    C.准确而含蓄。
    D.生动而得体。
    (3)下面对选文所运用的主要说明顺序的判别,正确的一项是  C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方位顺序。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有误,“本文一直认定”错误;
    B.正确;
    C.有误,结合“比如,有一个很漂亮的宇宙模型‘认为’,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四维黑洞的三维视界面”分析,选项错误;
    D.有误,结合“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对宇宙大尺度空间的测量结果也表明,在目前的测量精度范围之内,宇宙是平坦的,尽管也不能完全排除宇宙是开放的还是闭合的”分析,选项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章语言分析。结合“所以,如果能够精确测量宇宙的平均密度,也包括宇宙的所有能量,那么就可以根据广义相对论确定我们的宇宙是否是闭合的。现在的观测结果告诉我们,宇宙的平均密度极为接近临界密度、但是在目前的测量精准范围内,既不能完全排除宇宙是闭合的,也不能确定宇宙就是开放的,只能等待未来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对宇宙大尺度空间的测量结果也表明,在目前的测量精度范围之内,宇宙是平坦的,尽管也不能完全排除宇宙是开放的还是闭合的”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结合“什么是有限无界?比如,一只蚂蚁在一个很大的球面上,它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个球面的边界,但是很显然,这个球面是有限的,因为它是闭合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宇宙是一个闭合的宇宙,我们就不可能找到宇宙的边界,但是这个宇宙仍然是有限的。比如,有一个很漂亮的宇宙模型‘认为’,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四维黑洞的三维视界面,当然就是有限无界的,当然就没有边,也没有宇宙的外面这个概念了”分析,体现文章语言生动、得体的特点。
    故选:A。
    (3)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分析。开篇由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边”引出本文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宇宙的概念、有限无界的概念、宇宙是否闭合等内容。最后说明尽管爱因斯坦不相信宇宙会是无限的,但是目前的科学研究并不能给出明确答案。所以是逻辑顺序。
    故选:C。
    答案:
    (1)B
    (2)A
    (3)C
    四.立论文(共1小题)
    5.(2020•宜宾)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刀
    尤今
    语言是刀。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
    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那么,雕成的便是不朽的艺术品。把这样的一件艺术品赠送给他人,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
    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转瞬间冰融水泻,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
    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
    有些语言,表面上凶猛巴辣,但是,说的人功力不足,没有伤及要害。那样的语言,好似一把在空中飞舞的大刀,明晃晃、亮闪闪的,尽管声势逼人,可是没有伤人的实力。
    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
    劝谏的话语,亦像刀子。见好友长了脓疮,便忍不住用刀子为他刮一刮。
    倘若朋友领情,一刀下去,毒脓流尽,不药而愈。然而,碰上不领情的朋友,那一刀不但医不好他的疮,反而伤了他的心。所以,以刀行医,必须三思而行。
    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
    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呢,怀恨在心,伺机报仇。等有一日他有备而来地欺近你时,你手无寸铁,又无防人之心,他一出手,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
    明白了话语如刀这个道理,当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夫子会殷殷交代“慎于言”。
    (选自《广州日报》)

    (1)下面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不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B 
    A.语言是刀,可以用心雕琢而赞美他人。
    B.语言是刀,可以用它的锋刃抨击他人。
    C.语言是刀,可以适时帮朋友刮除疮毒。
    D.语言是刀,有时是因想象产生的误解。
    (2)下面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特别证明了“赞美胜过批评”的生活哲理。
    B.“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这个例子论证了语言赞美也具有虚伪性。
    C.从“犹如用刀子来刺人”的角度,文章分析了伤害程度的不同情形。
    D.“以刀行医”的例子,是说语言批评务必注意分寸感和中肯态度等。
    (3)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语言是刀,既可以用于真诚地赞美,也可以用于委婉地批评。
    B.生活中有些语言方面的所谓“刀伤”,其实是听话的人想多了。
    C.学好语言以及用好语言,并不是那么简单和立竿见影的事情。
    D.“话语如刀”,不用就不会有误伤;“慎于言”,无言则无伤害。
    【解答】(1)本题考查对写作意图的探究。
    ACD.符合文意。
    B.有误,从文章“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有些语言,……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可知,用语言来抨击他人必须慎重,不能给人造成重大伤害。因此B错。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论证内容的分析。
    A.有误,从文章“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可知,作者要论证的是真诚的赞美胜过虚伪的赞美,而不是“赞美胜过批评”,故A错。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观点的分析和探究。
    ABC.正确。
    D.有误,作者论述“话语如刀”,要用真诚的语言赞美去他人;要用劝谏的话语对待“好友长了脓疮”,而且要让他领情;而“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导致“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可见,“话语如刀”,不用也会有误伤。“慎于言”,是思考后再言,是谨慎地言,是让朋友努力领你的情,而不是无言。
    故选:D。
    答案:
    (1)B
    (2)A
    (3)D
    五.论据作用(共1小题)
    6.(2022•宜宾)读下面的演说辞,回答以下问题。
    我要笑遍世界
    奥格•曼狄诺
    我要笑遍世界。
    只有人类才会笑。树木受伤时会流“血”,禽兽会因痛苦和饥饿而哭嚎哀鸣。然而,只有我才具备笑的天赋,可以随时开怀大笑。从今往后,我要培养笑的习惯。
    笑有助于消化,笑能减轻压力,笑是长寿的秘方。现在我终于掌握了它。
    我要笑遍世界。
    我笑自己,因为自视甚高的人往往显得滑稽。千万不能跌进这个精神陷阱。虽说我是造物主最伟大的奇迹,我不也是沧海一粟吗?我真的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吗?我现在所关心的事情,十年后来看,不会显得愚蠢吗?为什么我要让现在发生的微不足道的琐事烦扰我?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能留下多少日落的记忆呢?
    我要笑遍世界。
    当我受到别人的冒犯时,当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我只会流泪诅咒,却怎么笑得出来?有一句至理名言,我要反复练习,直到它们深入我的骨髓,让我永远保持良好的心境;这句话,传自远古时代,它们将陪我渡过难关,使我的生活保持平衡。这句至理名言就是:这一切都会过去。
    我要笑遍世界。
    世上种种到头来都会成为过去。心力衰竭时,我安慰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当我因成功洋洋得意时,我提醒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穷困潦倒时,我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腰缠万贯时,我也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昔日修筑金字塔的人早已作古,埋在冰冷的石头下面,而金字塔有朝一日,也会埋在沙土下面。如果世上种种终必成空,我又为何对今天的得失斤斤计较?
    我要笑遍世界。
    我要用笑声点缀今天,我要用歌声照亮黑夜;我不再苦苦寻觅快乐,我要在繁忙的工作中忘记悲伤;我要享受今天的快乐,它不像粮食可以贮藏,更不似美酒越陈越香。我不是为将来而活,今天播种今天收获。
    我要笑遍世界。
    笑声中,一切都显露本色。我笑自己的失败,它们将化为梦的云彩;我笑自己的成功,它们恢复本来面目;我笑邪恶,它们远我而去;我笑善良,它们发扬光大。我要用我的笑容感染别人,虽然我的目的自私,但这确实是成功之道,因为皱起的眉头会让顾客弃我而去。
    我要笑遍世界。
    从今往后,我只因幸福而落泪,因为悲伤、悔恨、失意的泪水毫无价值,只有微笑可以换来财富,可以建起一座城堡。
    我不再允许自己因为变得重要、聪明、体面、强大而忘记如何嘲笑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在这一点上,我要永远像小孩子一样,因为只有做回小孩子,我才能尊敬别人;尊敬别人,我才不会自以为是。
    我要笑遍世界。
    只要我能笑,就永远不会贫穷。这也是天赋,我不再浪费它。只有在笑声和快乐中,我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滋味。只有在笑声和欢乐中,我才能享受到劳动的果实。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会失败,因为快乐是提味的美酒佳酿。要想享受成功,必须先有快乐,而笑声便是那伴娘。
    我要快乐。
    我要成功。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全文观点的一项是  D 
    A.养成微笑习惯有助于身心健康。
    B.笑自己可以让自己多一分清醒。
    C.要在微笑中告别过去点缀今天。
    D.我们应禁止悲伤、悔恨、失意。
    (2)下面围绕“我要笑遍世界”所进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 
    A.文章用“我要笑遍世界”为题,鲜明表达出作者的观点与主张。
    B.“我要笑遍世界”意在揭示:世界上有很多可笑之人及可笑之处。
    C.“我要笑遍世界”在文中反复出现,在表情达意上极富感染力。
    D.文章没有深刻说理,生活化语言很契合“我要笑遍世界”理念。
    (3)从全文主旨表达来看,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A.懂得快乐,更容易收获成功。
    B.享有成功,才能够产生快乐。
    C.学会微笑,就不会遭遇失败。
    D.渴望成功,自然会远离悲伤。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文中说“从今往后,我只因幸福而落泪,因为悲伤、悔恨、失意的泪水毫无价值”,但并未表达“我们应禁止悲伤、悔恨、失意”的意思。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世界上有很多可笑之人及可笑之处”于文无据。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概括。
    A.正确,文章结尾处“要想享受成功,必须先有快乐”“我要快乐”“我要成功”概括了作者的观点,总结了文章的主旨。
    BCD.有误,这三项是文章的分论点,不能概括全文的主旨。
    故选:A。
    答案:
    (1)D
    (2)B
    (3)A
    六.比喻论证(共1小题)
    7.(2021•宜宾)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儒道思想之所以能够互补,是以它们存在的差异为前提的。但这种差异又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由于他们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
    不仅如此,虽然老子和孔子一个侧重讲“天道”,一个侧重讲“人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比如老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际上也是关心社会的表现,而且《老子》中谈论治国之道的内容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样,孔子的“道”虽然是“人道”,不是“天道”,但是,当“人道”绝对化以后,也是与“天道”相通的。而且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欣赏曾点的超脱旷达,这与道家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如果说儒、道思想还有现实意义的话,那么,它们的互补也具有新的特点。我们可以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超越单纯的儒家或道家的立场,从中发现有利于新文化建设的因素。
    (节选自《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就内容整体上看选文所表述的主要角度,正确的一项是  A 
    A.儒道思想能够互补的原因。
    B.儒道思想必须互补的缘由。
    C.儒道思想互补的文化心理。
    D.儒道思想互补的现实局限。
    (2)下面关于本选文所运用的论证方式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3)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儒家与道家思想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交融性。
    B.儒、道思想在社会、人生问题方面互动互补。
    C.道家循“天道”而超然脱俗,往往人情冷漠。
    D.儒家侧重讲“人道”,自然会推重社会责任心。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文章第一段中“儒道思想之所以能够互补,是以它们存在的差异为前提的”可知文章选文所表述的主要角度是“儒道思想能够互补的原因”。
    故选:A。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
    ABC.正确。
    D.有误,本文没有用到比喻论证。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章观点的分析和探究。
    ABD.正确。
    C.有误,原文是“老子侧重讲‘天道’……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际上也是关心社会的表现”,选项中“往往人情冷漠”表述错误。
    故选:C。
    答案:
    (1)A
    (2)D
    (3)C
    七.图表分析(共2小题)
    8.(2021•宜宾)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破窗效应
    心理学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及时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往往会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自然会不好意思丢垃圾;而一旦地上开始有垃圾出现,就会毫无愧疚地跟随。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材料二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取决于三个因素。价值观。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材料三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逐渐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并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
    (1)下列关于材料一、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生活现象中,只要是环境优美、窗明几净的地方,人们就会很自觉地不扔垃圾。
    B.“破窗效应”警示:情况一旦坏到一定程度,人们往往会放弃努力、任其变糟糕。
    C.在心理上,一件事被人们认为不值得做,实际上反而会让人更轻松愉快地完成。
    D.“不值得定律”启示: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处境中变换工作,体现不一样的价值观。
    (2)下列对“罗森塔尔效应”在教育运用上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样才会让老师越来越喜欢你。
    B.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和中国古代“严师出高徒”是一个道理。
    C.教师对学生持续地激励,往往会让学生产生自信进而打开进步空间。
    D.“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我们,实施教育一定要杜绝对学生的批评行为。
    (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B 
    A.“破窗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更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生活现象。
    B.自己都认为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其实就根本没有必要把它做好。
    C.“权威性谎言”实验效果证明,孩子们具有“优异发展可能”。
    D.孩子们也应该自我激励,尽量克服对于成长环境的过度依赖。
    【解答】(1)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有误,根据材料一“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自然会不好意思丢垃圾”和破窗效应,可知人们自觉地不扔垃圾的前提是这个地方很干净,不是环境优美、窗明几净的地方;
    B.正确;
    C.有误,根据材料二“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可知“实际上反而会让人更轻松愉快地完成”说法有误。
    D.有误,根据材料二“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可知我们应该在适合的环境中工作,不应该在不同的处境中变换工作。
    故选:B。
    (2)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有误,根据“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逐渐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并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可知老师的喜爱程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有误,“严师出高徒”指的是老师越严格学生越优秀。而“罗森塔尔效应”则是老师越欣赏,学生越优秀。
    C.正确,
    D.有误,“罗森塔尔效应”侧重说明老师对学生欣赏、重视的作用,但不表示杜绝对学生的批评行为。
    故选:C。
    (3)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CD.正确;
    B.有误,根据材料二“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可知自己都认为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并不表示没有必要把它做好。
    故选:B。
    答案:
    (1)B
    (2)C
    (3)B
    9.(2020•宜宾)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近日启动2020年度“书香中国万里行”线上巡回宣传报道活动,线上采访的第一站放在重庆。据悉,从3月下旬开始,重庆市全民阅读办公室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面向市民推荐10本好书。
    自疫情暴发以来,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联合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推送可免费阅读的图书,助力全民抗疫。比如,面向大众推送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区服务心理技巧50问》,面向高校师生推送了“在线选书用书免费数字内容平台服务”,面向企业职工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职工防护知识50问》,面向医护人员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手册》,面向中小学生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学生防护读本》,面向特殊儿童群体推送了《走开!冠小毒》,面向诗词爱好者推送了电子书专辑“带你走进诗词的海洋”……同时,还特邀柳斌杰、朱永新、何建明、聂震宁、宋明昌等专家学者以笔谈的方式参加网上“红沙发”高端访谈,分享“以读攻‘毒’齐抗疫,足不出户好读书”的思考。
    (节选自“全民阅读媒体联盟”网)

    材料二
    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有声读物,呈现了互联网时代阅读的重大变迁。尽管仍低于纸质书和电子书读者,但自2011年以来,听有声读物的用户人数一直在稳步上升。
    美国《出版人周刊》杂志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有声读物的读者从2016年的14%上升到2018年的18%.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不难想象,在2019年,很快就有近1/4的美国人会选择有声读物。
    虽然打造高质量的有声读物比提供按需印刷的图书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和投资,但这是推动图书市场继续增长的一个很好的方式。由于美国人实际阅读纸质书的时间在减少,所以有声读物是一种更好地到达“读者”的途径,用户可以在通勤或其他活动中使用有声读物来消磨时间。
    数字有声读物服务网站有声读物网的总经理伊恩•斯莫尔已经跟踪有声读物行业发展超过14年,斯莫尔对福布斯网的记者亚当•罗威说:“2019年,有声读物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增长和演变。我预测会有更多的竞争者进入这个市场,随着出版商尝试新的事物,这个行业会有更多的创造力。我们将看到有外部行业试图与有声读物的出版商结盟,以参与这个不断增长的市场。不同行业的合作会给有声读物增加增长潜力,会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服务类型。”
    音频受众面也在不断扩大,听书群体正在年轻化,并且有更多语种的用户加入这个市场。斯莫尔说:“在有声读物的用户中,年轻人这一群体的性别均衡程度将比我们之前看到的还要高。2019年有声读物的列车将继续保持高速运行,没有出版商愿意落后。”
    (节选自2019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2020年度“书香中国万里行”全民阅读活动是由重庆站最先开始开展的。
    B.中国全民阅读管理部门在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面向市民推荐10本好书。
    C.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在疫情暴发前后借助网络媒体推送可免费阅读图书。
    D.部分专家学者分享了“以读攻‘毒’齐抗疫,足不出户好读书”的思考。
    (2)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纸质书、电子书、有声读物并存,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特点。
    B.近年来,电子书、有声读物用户稳步上升,纸质书读者不断减少。
    C.广大读者因为有声读物有着更优于其他书籍的内容而选择“阅读”。
    D.老年群体因为视力、听力不好而普遍拒绝接受电子书和有声读物。
    (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C 
    A.今年的“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体现了“抗疫”方面的主题。
    B.有关方面的读书推荐具有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不同推荐的特点。
    C.出版社并不愿意花更多的努力和投资打造高质量的有声读物。
    D.“不同行业合作会给有声读物增加增长潜力”成为新的期待。
    【解答】(1)解答此题,要根据选项内容找准信息区间,然后将选项的表述与其进行比照,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A.有误,选项偷换概念。材料中表述“线上采访的第一站放在重庆”,而非全民阅读活动是由重庆站最先开始开展的。
    B.有误,选项偷换概念。材料中表述“从3月下旬开始,重庆市全民阅读办公室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面向市民推荐10本好书”,并非中国全民阅读办公室。
    C.有误,选项对象错误。材料中表述“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联合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推送可免费阅读的图书,助力全民抗疫”,并非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
    D.正确。
    故选:D。
    (2)本题是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注意从中找到与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与比对,判断正误。
    A.正确。
    B.有误,推断错误,材料中指出听有声读物的用户人数一直在稳步上升,并不能得出纸质书读者不断减少的结论。
    C.有误,选项强加因果,材料并未交代广大读者因为有声读物有着更优于其他书籍的内容而选择“阅读”。
    D.有误,选项无中生有,材料并未提及老年人群体。
    故选:A。
    (3)此类选择题的综合性较强,有的选项针对全篇,有的选项针对局部,总体来说,把握作品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ABD.与材料相符;
    C.与材料不符,根据材料二最后一句话“2019年有声读物的列车将继续保持高速运行,没有出版商愿意落后”。可知选项中“出版社并不愿意花更多的努力和投资打造高质量的有声读物”的表述错误。
    故选:C。
    答案:
    (1)D
    (2)A
    (3)C

    相关试卷

    四川省宜宾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5作文: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5作文,共7页。

    四川省自贡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现代文阅读:

    这是一份四川省自贡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现代文阅读,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遂宁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现代文阅读:

    这是一份四川省遂宁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现代文阅读,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竹笋印象》,完成问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阅读《拐弯》,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