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现代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达州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现代文阅读,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用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达州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3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
1.(2022•达州)实用类文本阅读。
中国防疫神器“健康码”
①一张巨大的由算法引擎织成的细密的网,是口罩、核酸检测与隔离之外,中国阻止新冠病毒复制传播的另一大利器。到了新冠肆虐的第三个年头,这个数字防御长城已趋近完善。
②在有14亿人口的中国,每个人都能通过智能手机调取一张健康码。这是在红黄绿间变化的二维码或条形码,三种颜色在后台由大数据算出,提示持码人不同的感染风险状态。不同地方的健康码还展示不同的其他信息,有的展示照片,有的提示行程,还有的标识着打了几针疫苗,为防止截屏伪造,大多数都嵌入动画和定时刷新。
③除了对外展示感染风险,健康码还负责采集更精准的位置信息。中国遵循“动态清零”政策,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出行和潜在的病毒传播负责。在大多数城市,当你出入公共场所,会被要求在门口扫码登记,而手动的扫码登记,比被动的手机基站定位误差更小。
健康码的数据收集辑
④疫情阴霾下,健康码的后台服务器是永不停歇的大脑,不断计算着每个人的健康状态。每个人的健康状态以字节的方式存储于健康码的服务器中,并随着防疫政策和疫情形势的改变不断刷新。当居民出示健康码时,只是从后台调取这个状态,并显示为不同颜色的二维码。
⑤二维码于20多年前由日本人发明,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成为近几年移动设备上最流行的编码方式,它比传统条形码能存更多的信息。
⑥健康状态经由哪些数据判定?健康码背后包括四大数据,第一是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第二是自己申报的健康数据,比如体温及当前症状;第三是行程数据,既包括通信管理部门协调运营商提供的手机信令位置,也包括铁路和航空交通出行数据,以判断是否到达过风险地带;第四是由卫健疾控部门提供的就诊信息,及判断是否与确诊者有交集。
⑦在健康码的运营过程中,防控部门主要关注重点人群。其中包括通信管理局推送来的与确诊者或密切接触者的“时空伴随”人员、社防办排查推送的高风险地区入境人员,以及卫健系统推送的确诊人员或密接和次密接人员。重点人群被分成高风险人员和中风险人员,获得这些人员信息后,健康码会响应。并与省社防办联动。开启进一步的排查和处置。
⑧防疫变得越来越精细化。现在提出了“时空伴随”概念,风险范围进一步缩小。“时空伴随”主要靠子机信令来定位。它的规则是,在方圆800米的范围内,与风险人员的手机信令共同停留大约10分钟时间,就会判定可能会有接触,会被标记为风险人员的时空伴随人员。最终的目的是减少了防疫扩大化,将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公里的封锁范围缩小至几百米。
⑨尽管目前各地数据已共享至全国统一平台,但仍是以省为单位在服务器后台分析数据。在重点区域,则不断通过刷新,来更新每个人的最新动向与健康状态。刷新频率和当地是否存在疫情传播风险有关。就像我们刷网页,刷新是耗流量的,就得花钱,所以,如果没有疫情刷新就慢,如果在重点区域就会不断刷新,监控人员流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像是上海浦东机场这类出入境人员较多的地方,每人信息的刷新应该“特别快”。
⑩在大多数地方,除了要亮健康码,还需要亮出行程卡。行程卡是由工信部推出,基于运营商的基站数据,判断人14天内的行程,如果有城市存在中高风险区,城市名称上会用星号来标识。行程卡是为了更精准地定位。疫情之下,健康码给人员流动提供了保障,让人们能安心复工和通行于公共场所。健康状态掌握在政府手里,假如有感染风险,马上就能定位到此时此刻的位置,然后再进行网格化的处理,有一整套响应机制和流程。
(整理自2022年1月25日《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稿)
(1)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健康码是口罩、核酸检测与隔离之外,中国阻止新冠病毒复制传播的另一大利器。
B.健康码不只包含健康信息,还有个人的户籍信息、行程数据、就诊信息。
C.健康码刷新频率和当地是否存在疫情传播风险没关系,只和当地的通讯信号强弱相关。
D.疫情下,行程卡提供了更精准的定位,给人员流动提供了保障,有利于人们复工和通行。
(2)根据选文内容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健康码不仅关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对低风险地区也会全域关注。
B.健康码在中国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措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C.未来健康码还将可能富集更多功能,比如医院就诊、抢险救灾。
D.健康码是疫情下的特殊产物,必将随着疫情结束而结束其历史使命。
(3)健康码在疫情下已持续运营近三年。健康码的运营还有哪些值得改善的地方?列举一例,并请提供可行的解决办法。
事例:
解决办法:
2.(2022•达州)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秋团圆,有你有我、有家有国
向学笙
①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伴随着丹桂飘香、玉露生凉,中秋节如约而至。在贵州长顺,布依族农民携手收稻谷、打糍粑;在安徽宣城,家家户户忙着制蜜枣、迎中秋;在四川泸州,邻里聚在一起点桔灯、吃月饼……同一片星空,赏同一轮明月,无数人通过各种方式迎中秋,庆团圆。
②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人忙前忙后,张罗着一顿久违的团圆饭;有人思乡心切,早早做好了回家的计划;有人遥寄相思,憋了一肚子的话在电话接通时不知从何说起……A这个以团圆为意、以美满相宜的温馨时刻,始终月明九州,情暖人间。
③在中国人的精神原野上,总是高悬着一轮皎洁的圆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咏叹,也有怀远望乡、家国一体的共鸣。什么是团圆?每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理解。或许是一桌子丰盛的宴席,或许是一块酥而不腻的月饼,或许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重逢,或许是一种山迢水远的牵挂……然而无论如何,每一种团圆的方式,都有你有我、有家有国。对游子而言,这是一种心随远方的精神寄托,也是一种心有所属的文化约定。一次次别离时的叮嘱,让我们勇于追求远方;一声声团聚时的欢笑,让我们无比珍惜眼前。来去之间,是聚与散,也是舍与得。
④时移世易,在新时代的一撇一捺里,“团圆”有了更具体更现实的表达。有的团圆是一种执念,无论多远,无论多久,都要找到你——公安部“团圆”行动开展以来,截至目前已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4302名,其中超过60年的就有22名;有的团圆是一种致敬,骨肉分离,国人思盈,没有人会忘记你——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累计700多名英烈魂兮归来;有的团圆是一种希望,疫情不回家,中秋我在岗,每个人都是家国一分子——福建莆田学院300多名师生星夜集结,无数人假期里全员到岗。一些人的分离,换来另一些人的重逢;一群人的舍弃,换来更多人的获得。B这些与团圆有关的故事,是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更是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
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佳节是快意人生的“小确幸”,也是思接千载的大叙事。中秋时节,让我们更加确认了“家”的意义,更加懂得“团圆”的价值。人在,心在,家就在,幸福就在。当团聚超越一人一事的悲欢,当古老的文化记忆化作现实的身份认同,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些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一定能赓续绵延。无论是阖家欢乐的团圆之夜,还是对影三人的相思时分,那些牵挂弥足珍贵,那些陪伴更显长情,那些奉献最是动人。
⑥中秋时节话团圆,重温个人的情感之余,也不妨审视一下家的担当、国的责任。这是“月圆情更圆”的涵义,也是“千里共婵娟”的真谛。
(选自2021年9月21日人民网)
(1)文章第①段写各地迎中秋的情景有何作用?
(2)请梳理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③段和第④段的顺序能否交换?请阐明理由。
(4)下面与中秋有关的诗句放在文中A、B哪一处合适?请阐明理由。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我认为放在 处合适。因为 。
3.(2022•达州)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是68岁时拿到驾照的。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了,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又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于是我态度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终于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家庭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儿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訏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字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想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⑨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11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至第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
“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① →② 。
(2)选文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
(3)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4)请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分析第⑧段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
(5)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有何妙处?
4.(2021•达州)
无人驾驶“闯入”出租车
张配豪
呼叫出租车,结果叫到的是一辆驾驶座没人的车——曾经只能在电影里看到的这一奇幻场景,将在我们身边发生。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北京上路,你敢坐吗?“无人驾驶”这个已经讲了几年的故事,会如何颠覆我们的出行体验?
北京尝鲜无人驾驶出租车
自10月10日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北京全面开放以来,高峰期单日订单量超2600单,单个站点单日订单量高峰600单。记者日前也实地“尝鲜”了一把。
在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北京市亦庄的一个虚拟站点,记者通过手机下单预约试乘,下单之后20分钟左右,出租车就到达指定位置了。进入到自动驾驶的状态后,在拐弯的时候屏幕上会显示即将右转,乘客可以对车辆下一步的操作有心理预判。同时,在路上遇到的两边车辆、行人、自行车,在这个屏幕上都会呈现。
记者亲身体验后发现,相比由司机驾驶的出租车,它多了一份“顿挫感”。当出现障碍物时,它不会像人为操控那样平缓,有时候会突然出现紧急刹车的情况。
百度无人出租车这次开放的站点目前一共有15个,分别位于海淀区、大兴区,以及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且运行时间是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这也就意味着在其他地区,或者上下班时段就无法进行体验。此外,运行车辆比较少,根据网上一些用户的反馈,如果叫车人多的话,往往要等上几十分钟才能够被接单。
虽说是无人驾驶,但百度无人出租车上还是配备了安全员,副驾位上放置有安全器材。原因在于,如果路面出现堵车、道路施工等情况,车辆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识别,届时要安全员介入操作,来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
目前接单的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采用的车型均为林肯MKZ,在车的四周和顶部搭载着各种各样复杂的探测仪器和传感器,它们相当于“眼睛”,能够识别道路上来往的车辆、行人以及路标等。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极端天气(大雨、冰雹等)情况下,百度不提供无人驾驶服务。
测试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记者了解到,通过无人驾驶出租车一段时间以来的测试,也确实暴露出来一些问题。比如国内的无人驾驶技术还存在技术差距、法律空白以及适用体验性差等。
近日,东莞一辆正在进行试运营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被撞,引发网友热议。
10月11日13时52分许,在东莞市凤岗镇官井头滨河北路和南门路交叉路口段,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从行驶记录仪看到,一辆白色SUV横向驶出,连撞两台小车。其中,被撞的一辆汽车车身上喷有“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字样。最终,凤岗交警认定,肇事的白色SUV车辆负全部责任,被撞车辆无责任。
视频显示,事发过程中,涉及无人驾驶的车辆在通行路口时没有刹车减速的迹象。有网友称,该车标着“无人驾驶”,还有安全员,看到有车来撞,而且还是路口,难道就不会自动或人工刹车减速吗?此外,不少网友提出疑问:如果无人驾驶车辆(有安全员)撞车,又该如何判定责任呢?
对此,有律师表示,无人驾驶技术尚属新技术,目前法律并未有针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相应规定。现在所说的无人驾驶技术,安全员的双手也不能离开方向盘。因此,按照当前法律,该事故责任依然是在安全员身上,若是申请路段测试的车辆,赔偿的责任则由申请方承担。
离真正商业化还有多远
抛开技术和法律层面,从车本身到周边的基建、民众的接受度,无人驾驶出租车要真正大规模普及,还面临多少挑战?
在商业化的进程中,成本是第一道难关。在业内人士看来,无人驾驶出租车想要成功,实现单车盈利是必要前提。“除了安全员,还要承担车上那么多传感器的成本,目前成本在60%左右,所以还没办法盈利。”
除成本外,政策也是自动驾驶落地的一大难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12座城市和地区发放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为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的建立提供必要支持。除了路测的支持之外,例如北京市等先行城市还发布了地方政府版的产业扶持政策,自动驾驶产业已经成为一场关于“城市名片”的竞赛。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第21期),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不能说明百度无人出租车在技术层面不完善的一项是
A.当出现障碍物时,它不会像人为操控那样平缓,有时候会突然出现紧急刹车的情况。
B.如果路面出现堵车、道路施工等情况,车辆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识别,安全员介入操作,才能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
C.在极端天气(大雨、冰雹等)情况下,百度不提供无人驾驶服务。
D.如果叫车人多的话,往往要等上几十分钟才能够被接单。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百度这次所谓的“全面开放”其实多少有点夸大的意味,至少在目前,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产品运营层面,皆处于一个不完善的阶段。
B.传统车与无人出租车(有安全员)碰撞发生交通事故,按照当前法律,安全员应负该事故的全部责任。
C.百度无人出租车的四周和顶部搭载着各种各样复杂的探测仪器和传感器,它在安全性方面比传统车子高得多。
D.针对无人驾驶,国家会很快立法,车本身技术问题也会很快解决,因此无人出租车大规模普及为时不远。
(3)怎样才能让无人驾驶出租车大规模普及,真正商业化?
5.(2021•达州)
非凡皆自“愚处”起
尉承栋
(1)有位画家用四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2)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3)“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迂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4)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5)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6)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的。
(1)请简要说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一个人怎样才能成就“非凡”。
(3)文章第四段提出了名家大师都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观点,请再为它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删去?请阐明理由。
6.(2021•达州)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1)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2)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3)“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4)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5)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6)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7)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8)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9)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10)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11)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11期,有删改)
(1)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品味第三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3)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
(4)文章以《那盏叫父亲的灯》为题有何妙处?
7.(2020•达州)实用类文本阅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发射
杨欣
①2019年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是2019年度北斗导航卫星首次发射,拉开今年北斗高密度组网序幕。
②这颗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第二十颗组网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后,该卫星将与此前发射的18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1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组网,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设计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
③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 年,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月球探测卫星等中高轨和深空探测航天器发射任务。自1984年1月29日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以来,累计放飞“长征”系列运载火箭129枚,将150余颗(个)卫星和航天器送入太空。目前北斗三号卫星已经发射了19颗,未来我国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将达到35颗卫星。
④那么,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卫星来为我们提供导航服务呢?人造北斗星座在太空中是怎样运行的呢?
⑤北斗三号导航系统计划将发射35颗卫星展开全球组网,而这35颗卫星又分为三个不同种类,工作在三种不同的轨道当中。其中包括GEO轨道,即地球静止轨道,第二个IGSO轨道是倾斜的地球同步轨道,还有MEO轨道,即中圆轨道。运行在不同轨道,卫星分工也就各有不同。中圆轨道卫星距离地面20000 公里左右,此处运行的卫星可以游走全球。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在36000公里左右,这种高轨道一般是通信卫星使用的轨道。
⑥北斗系统可以扩大无线电测定功能,还可以实现星基增强功能。通过不同轨道上的卫星相互配合,北斗导航就像在太空中编制出一张大网,既能覆盖全球,又保证能提供更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服务。目前,北斗已经应用于交通运输、气象测报、电力调度、森林防火、应急搜救、通信系统等多个领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和经济价值。专家指出,从2012﹣2018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而北斗对产业的核心贡献率达80%。预计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体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
⑦未来,万物互联,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市场巨大,其发展前景将一片光明。
(选自“央视网”,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
B.我国计划发射的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35颗卫星分为三个不同种类,工作在三种不同轨道中。GEO轨道和IGSO轨道运行高度距地面较高,一般是通信卫星使用的轨道,在MEO轨道运行的卫星可以游走全球。
C.由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设计的北斗三号系统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
D.北斗系统可以扩大无线电测定功能,还可以实现星基增强功能。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去后,对句意影响较小的一项是
A.此次发射是2019年度北斗导航卫星首次发射,拉开今年北斗高密度组网序幕。
B.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
C.中圆轨道卫星距离地面20000公里左右,此处运行的卫星可以游走全球。
D.目前,北斗已经应用于交通运输、气象测报、电力调度、森林防火、应急搜救、通信系统等多个领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和经济价值。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了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时间、北斗导航系统的组网情况、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市场前景。
B.第③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的研制单位,发射中心及始建年、承担的任务、发射成绩和未来发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卫星要达到的数量。
C.第④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文的提供导航服务需要很多卫星,又引起下文对人造北斗卫星在太空中运行情况的说明,使文章连贯,衔接自然。
D.第⑥段画线句子通过列举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北斗系统对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贡献大,增强了说服力。
8.(2020•达州)论述类文本阅读
深触经典的灵魂
王佳可
①提起经典名著,不少读者会想起《西游记》,这是一部据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在民间演绎的基础上写成的被视为“古典浪漫主义高峰”的经典小说。然而,这样一部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近年来却被不少影视工作者改编成各种哗众取宠、不伦不类的“西游”版本了。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不要因商业限制或追求票房而胡编乱造。
②文学本是一门丰富性的艺术,在兴趣盎然的文学况味之外,也记录下人类丰饶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与凤凰涅槃的精神历变史。如果说写作与阅读是人类记录自我、创造历史的方式,文学经典就是历经代际写作与阅读淘洗后的时代和民族文化结晶,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过,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重温的书”。裹挟着人类过往历史的丰富经验,伟大作家们的心灵图谱凝聚成一部部文学经典,既拥有历史的温度,又照见未来。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沿着人类文明史一路溯源,找寻自己的坐标,洞见他者的智慧,构筑光明的未来。
③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例如,我国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名有姓的就有700多人,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这部思想性、艺术性高的小说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深度阅读使文学经典展开成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卷,使读者聆听作家间心灵与心灵的喁语,继而跨越时光的沟壑,对历史投去深深一瞥。深度阅读经典令我们认识到世界广阔至此,人类心智辉煌如斯,在日复一日的滋养下,提升了认知力与理解力,丰盈了想象力与审美力。
⑤与需要付出时间与耐心的深度阅读相比,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盛行。人们愈发习惯于在乘车或工作间隙一目十行地浏览一篇篇“10万+”文章,或观看一段15秒以内的短视频。这样断续且不完整的阅读模式大幅侵占了深度阅读的空间,令人们习惯于同质化、碎片化阅读的浅尝辄止,自然会导致认知的偏差和思考能力的匮乏。如此,对《西游记》中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视而不见,只做神奇光怪的情景改编也就不足为奇。
⑥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放松心情、浏览资讯无可厚非,但阅读的触角不该仅囿于此。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下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矫正纠偏,也是在当下语境中对经典作品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再度认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唯有在书海中深潜,给经典多一些时间,才能深入文学作品的肌理,读懂人性的丰富,看到世界的广阔,理解历史的深邃,传递文明的火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是如何论述“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这观点的?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如果给本文再补充个论据,下面的材料应该选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以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汤显祖的《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材料二
碎片化阅读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特点,都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碎片化阅读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4)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
9.(2020•达州)文学类文本阅读
海上的父亲
虞燕
父亲每每回家,携一身淡淡的海腥味。他从来不会在家逗留得久,船才是他漂浮的陆地。父亲眼前,大海浩瀚无边,深广动荡。
那艘木帆船,是父亲海员生涯的起始站。木帆船凭风行驶,靠岸时间难以估算。比起身体遭受的痛苦,精神上的绝望更易令人崩溃﹣﹣四顾之下,大海茫茫,帆船在浪里翻腾,食物在胃里翻腾,跪在甲板上连黄色的胆汁都吐尽了,停泊却遥遥无期。吐到几乎瘫软也得顾着船员们的一日三餐。木帆船的厨房设在船舱底部,父亲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船颠簸,脚无力,手颤抖。他强忍身体的极度不适,淘米、洗菜、生火,实在受不住就蹲下来,靠在灶旁缓一缓,或喝下一碗凉水等待新一轮的呕吐。吐完再喝,喝了又吐,如此循环。
父亲跟我聊起这些时,一脸的云淡风轻,他说这是每个海员的必经之路,晕着晕着就晕出头了,一般熬过一年就不晕了。
也因为有这样一位海上的父亲,我跟弟弟从小的物质条件算是相对优越的。小岛闭塞,交通不便,父亲带回来的东西,都是那么稀奇。
荔枝最不易保存,却是我的最爱。父亲每次去海南就会多买一些,装进篮子,挂在通风的地方。到家需驶行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他每天仔细地查看、翻动荔枝,捡“流泪”了的吃掉,将还新鲜的留着,几斤荔枝到家后往往只剩十来颗。看一双儿女吃得咂嘴弄唇,父亲不住叹气:要是多一些就好了。
父亲走出木帆船的厨房,是3年之后了。其时,木帆船已老旧,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锚泊系岸、海面瞭望、开舱关舱、手动掌舵、柴油机维护等等,他早做得得心应手。船上经常会为争取时间连夜装货卸货,寒冷的冬雨夜,父亲和其他船员奋战在摇摆不定的甲板上。一夜下来,他们原本古铜色的脸被海水、雨水泡白了,皱皱的,像糊上去了一层纸。脱掉雨衣后,一拳头打在身上时,衣服上就会滴下水。
那是父亲海员生涯的第一次生死历险。夜里11点多,父亲刚要起来换班,突然听到一声天震地骇的“砰”,同时,整只船像被点着了的鞭炮似的蹦了起来。父亲的脑袋嗡嗡作响,五脏六腑都像要跳脱他的躯体。触礁了!他在第一时间冲了出去。船体破裂,过不了多久,海水将汹涌而入,等着将他们卷入巨腹。
船长紧急下令,把船上能漂浮的东西全部绑在一起制成了临时“竹筏”,大伙紧张忙乱到来不及恐惧。待安全转移到“竹筏”上,等待救援的父亲才感到后怕。环顾四周,大海浩渺,黑得像涂了重墨,望不到一星半点的灯火。彼时正值正月,带着腥咸味的海风凌厉地抽打着他们的躯体,父亲的额头却不停的冒汗。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绝望越来越深。老船员们不断地给他打气:一定要牢牢抓住“竹筏”,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绝不放弃。幸运的是,天亮时,有一个捕捞队刚好经过这个海域,救起了他们。
多年后,父亲早已被各种大大小小的惊险事故磨练得处事不惊,而对于留守岛上的人,担惊受怕从未停止,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直等到那来自茫茫大海的信息反馈,我们才在一次次的确认中获得慰藉和力量。
我见过父亲在陆上生活的百无聊赖和郁郁寡欢。父亲所在的那艘2600吨的大货船,货舱高达四五米,进出都必须爬梯子。几次爬进爬出后,不知道是不是体力不支,父亲竟一个趔趄滑倒在货舱底部,导致手臂骨折,被送上岸休养。待在家的父亲看起来羸弱而颓废,埋头从房间走到院子,又从院子回到房间,一天无数次。他三番五次打电话给同事问船到哪了,卸货是否顺利,什么时候返航。他像条不小心被冲上岸的鱼,局促、焦躁、神不守舍,等待再次回到海里的过程是那么煎熬。
就休息了一个航次,还未痊愈的父亲便急吼吼地赶回船上。母亲望着他的背影咬牙道:“这下做人踏实了。”
我时常想起那个画面: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船平稳靠岸。父亲身后,大海浩瀚无际,寂然无声。
(选自《读者》2020年第11期,有删改)
(1)海上生活磨炼了父亲,成就了父亲。请结合全文概括父亲的海上生活经历。
(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开头和结尾两处写景有什么作用?
(4)阅读全文,请围绕“船”一词,参照示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示例:荔枝﹣﹣一颗颗荔枝,一路上的小心翻捡,看儿女贪吃时的不住叹气,都承载着父亲对子女细致深切的爱。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
1.(2022•达州)实用类文本阅读。
中国防疫神器“健康码”
①一张巨大的由算法引擎织成的细密的网,是口罩、核酸检测与隔离之外,中国阻止新冠病毒复制传播的另一大利器。到了新冠肆虐的第三个年头,这个数字防御长城已趋近完善。
②在有14亿人口的中国,每个人都能通过智能手机调取一张健康码。这是在红黄绿间变化的二维码或条形码,三种颜色在后台由大数据算出,提示持码人不同的感染风险状态。不同地方的健康码还展示不同的其他信息,有的展示照片,有的提示行程,还有的标识着打了几针疫苗,为防止截屏伪造,大多数都嵌入动画和定时刷新。
③除了对外展示感染风险,健康码还负责采集更精准的位置信息。中国遵循“动态清零”政策,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出行和潜在的病毒传播负责。在大多数城市,当你出入公共场所,会被要求在门口扫码登记,而手动的扫码登记,比被动的手机基站定位误差更小。
健康码的数据收集辑
④疫情阴霾下,健康码的后台服务器是永不停歇的大脑,不断计算着每个人的健康状态。每个人的健康状态以字节的方式存储于健康码的服务器中,并随着防疫政策和疫情形势的改变不断刷新。当居民出示健康码时,只是从后台调取这个状态,并显示为不同颜色的二维码。
⑤二维码于20多年前由日本人发明,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成为近几年移动设备上最流行的编码方式,它比传统条形码能存更多的信息。
⑥健康状态经由哪些数据判定?健康码背后包括四大数据,第一是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第二是自己申报的健康数据,比如体温及当前症状;第三是行程数据,既包括通信管理部门协调运营商提供的手机信令位置,也包括铁路和航空交通出行数据,以判断是否到达过风险地带;第四是由卫健疾控部门提供的就诊信息,及判断是否与确诊者有交集。
⑦在健康码的运营过程中,防控部门主要关注重点人群。其中包括通信管理局推送来的与确诊者或密切接触者的“时空伴随”人员、社防办排查推送的高风险地区入境人员,以及卫健系统推送的确诊人员或密接和次密接人员。重点人群被分成高风险人员和中风险人员,获得这些人员信息后,健康码会响应。并与省社防办联动。开启进一步的排查和处置。
⑧防疫变得越来越精细化。现在提出了“时空伴随”概念,风险范围进一步缩小。“时空伴随”主要靠子机信令来定位。它的规则是,在方圆800米的范围内,与风险人员的手机信令共同停留大约10分钟时间,就会判定可能会有接触,会被标记为风险人员的时空伴随人员。最终的目的是减少了防疫扩大化,将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公里的封锁范围缩小至几百米。
⑨尽管目前各地数据已共享至全国统一平台,但仍是以省为单位在服务器后台分析数据。在重点区域,则不断通过刷新,来更新每个人的最新动向与健康状态。刷新频率和当地是否存在疫情传播风险有关。就像我们刷网页,刷新是耗流量的,就得花钱,所以,如果没有疫情刷新就慢,如果在重点区域就会不断刷新,监控人员流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像是上海浦东机场这类出入境人员较多的地方,每人信息的刷新应该“特别快”。
⑩在大多数地方,除了要亮健康码,还需要亮出行程卡。行程卡是由工信部推出,基于运营商的基站数据,判断人14天内的行程,如果有城市存在中高风险区,城市名称上会用星号来标识。行程卡是为了更精准地定位。疫情之下,健康码给人员流动提供了保障,让人们能安心复工和通行于公共场所。健康状态掌握在政府手里,假如有感染风险,马上就能定位到此时此刻的位置,然后再进行网格化的处理,有一整套响应机制和流程。
(整理自2022年1月25日《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稿)
(1)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C
A.健康码是口罩、核酸检测与隔离之外,中国阻止新冠病毒复制传播的另一大利器。
B.健康码不只包含健康信息,还有个人的户籍信息、行程数据、就诊信息。
C.健康码刷新频率和当地是否存在疫情传播风险没关系,只和当地的通讯信号强弱相关。
D.疫情下,行程卡提供了更精准的定位,给人员流动提供了保障,有利于人们复工和通行。
(2)根据选文内容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D
A.健康码不仅关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对低风险地区也会全域关注。
B.健康码在中国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措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C.未来健康码还将可能富集更多功能,比如医院就诊、抢险救灾。
D.健康码是疫情下的特殊产物,必将随着疫情结束而结束其历史使命。
(3)健康码在疫情下已持续运营近三年。健康码的运营还有哪些值得改善的地方?列举一例,并请提供可行的解决办法。
事例: 健康码、行程码、乘车码等需要在不同的页面刷新使用,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出现“服务器繁忙”等因通信问题导致界面刷新慢的情况,影响日常生活。
解决办法: 通过疫情防控大数据升级健康码,尽量将更多的信息同步到一个二维码中,让人们使用更快捷、方便。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与辨析。
ABD.正确。
C.有误,根据文章第⑨段中“在重点区域,则不断通过刷新,来更新每个人的最新动向与健康状态。刷新频率和当地是否存在疫情传播风险有关”“如果没有疫情刷新就慢,如果在重点区域就会不断刷新”可知,健康码刷新频率和当地是否存在疫情传播风险有关系,其刷新的快慢也和疫情有关。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根据文章第②段中的“不同地方的健康码还展示不同的其他信息,有的展示照片,有的提示行程,还有的标识着打了几针疫苗”,第③段中的“除了对外展示感染风险,健康码还负责采集更精准的位置信息”和第④段中健康码背后包含户籍信息、健康数据、行程数据、就诊信息等内容可知,健康码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具体且详实,不仅能在疫情下帮助政府了解人们的健康状态,而且能为疫情后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定位、医疗等便利。所以它并不会随着疫情结束而结束其历史使命。
故选:D。
(3)本题考查结合生活实际提建议。作答时可联系文章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针对自己或他人在使用健康码过程中遇到的困扰提出需要改善的地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示例(事例):健康码的使用需要依靠智能设备,且有较为详细的申请流程,而一些有需求的老年人因为条件受限,在乘车、购物时会因为无法出示健康码与他人发生纠纷。示例(解决办法):针对老年人使用健康码的问题,政府部门可联合手机运营商为老年群体提供语音健康码或短信健康码,以方便老年人出行所需。
答案:
(1)C
(2)D
(3)示例:事例:健康码、行程码、乘车码等需要在不同的页面刷新使用,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出现“服务器繁忙”等因通信问题导致界面刷新慢的情况,影响日常生活。
解决办法:通过疫情防控大数据升级健康码,尽量将更多的信息同步到一个二维码中,让人们使用更快捷、方便。
2.(2022•达州)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秋团圆,有你有我、有家有国
向学笙
①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伴随着丹桂飘香、玉露生凉,中秋节如约而至。在贵州长顺,布依族农民携手收稻谷、打糍粑;在安徽宣城,家家户户忙着制蜜枣、迎中秋;在四川泸州,邻里聚在一起点桔灯、吃月饼……同一片星空,赏同一轮明月,无数人通过各种方式迎中秋,庆团圆。
②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人忙前忙后,张罗着一顿久违的团圆饭;有人思乡心切,早早做好了回家的计划;有人遥寄相思,憋了一肚子的话在电话接通时不知从何说起……A这个以团圆为意、以美满相宜的温馨时刻,始终月明九州,情暖人间。
③在中国人的精神原野上,总是高悬着一轮皎洁的圆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咏叹,也有怀远望乡、家国一体的共鸣。什么是团圆?每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理解。或许是一桌子丰盛的宴席,或许是一块酥而不腻的月饼,或许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重逢,或许是一种山迢水远的牵挂……然而无论如何,每一种团圆的方式,都有你有我、有家有国。对游子而言,这是一种心随远方的精神寄托,也是一种心有所属的文化约定。一次次别离时的叮嘱,让我们勇于追求远方;一声声团聚时的欢笑,让我们无比珍惜眼前。来去之间,是聚与散,也是舍与得。
④时移世易,在新时代的一撇一捺里,“团圆”有了更具体更现实的表达。有的团圆是一种执念,无论多远,无论多久,都要找到你——公安部“团圆”行动开展以来,截至目前已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4302名,其中超过60年的就有22名;有的团圆是一种致敬,骨肉分离,国人思盈,没有人会忘记你——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累计700多名英烈魂兮归来;有的团圆是一种希望,疫情不回家,中秋我在岗,每个人都是家国一分子——福建莆田学院300多名师生星夜集结,无数人假期里全员到岗。一些人的分离,换来另一些人的重逢;一群人的舍弃,换来更多人的获得。B这些与团圆有关的故事,是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更是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
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佳节是快意人生的“小确幸”,也是思接千载的大叙事。中秋时节,让我们更加确认了“家”的意义,更加懂得“团圆”的价值。人在,心在,家就在,幸福就在。当团聚超越一人一事的悲欢,当古老的文化记忆化作现实的身份认同,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些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一定能赓续绵延。无论是阖家欢乐的团圆之夜,还是对影三人的相思时分,那些牵挂弥足珍贵,那些陪伴更显长情,那些奉献最是动人。
⑥中秋时节话团圆,重温个人的情感之余,也不妨审视一下家的担当、国的责任。这是“月圆情更圆”的涵义,也是“千里共婵娟”的真谛。
(选自2021年9月21日人民网)
(1)文章第①段写各地迎中秋的情景有何作用?
(2)请梳理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③段和第④段的顺序能否交换?请阐明理由。
(4)下面与中秋有关的诗句放在文中A、B哪一处合适?请阐明理由。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我认为放在 A 处合适。因为 这句诗歌是对第②段中秋团圆美好时光的一个总结,所以放在A处合适 。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文章第①段写各地迎中秋的情景引出“中秋团圆”的话题,切近人们的生活,能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还能够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分析。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阅读第④段,可知首先第一句话“时移世易,在新时代的一撇一捺里,‘团圆’有了更具体更现实的表达”提出“新时代的‘团圆’有了更具体更现实的表达”的观点,然后列举了“有的团圆是一种执念”“有的团圆是一种致敬”“有的团圆是一种希望”,从不同方面的“团圆”的表达形式,阐述了本段观点。最后得出结论:这些与团圆有关的故事,是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更是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段落顺序的分析理解。赏析明确态度“不能调换”,然后分析每一段的内容,看看之间有没有一种逻辑关系,最后再次强调态度。阅读两段内容可知,第③段论述的家庭之间个人与个人的中秋团圆情感,而第④段论述的是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这里是一个由“小家”上升到“大家”的逻辑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4)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意思是不管什么阴晴圆缺都不要再说,还是珍惜人世间的好时光吧!这句诗歌是对第②段中秋团圆要珍惜美好时光的一个总结;第④段论述的是“新时代的‘团圆’有了更具体更现实的表达”,这些与团圆有关的故事,是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更是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诗歌内容与这里的观点不符。所以放在A处合适。
答案:
(1)引出“中秋团圆”的话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2)首先提出“新时代的‘团圆’有了更具体更现实的表达”的观点,然后列举了不同方面的“团圆”的表达形式,阐述了本段观点。最后得出结论:这些与团圆有关的故事,是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更是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
(3)不能调换。第③段论述的家庭之间的中秋团圆情感,而第④段论述的是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团圆”境界。这里是一个由“小家”上升到“大家”的逻辑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4)A。这句诗歌是对第②段中秋团圆美好时光的一个总结,所以放在A处合适。
3.(2022•达州)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是68岁时拿到驾照的。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了,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又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于是我态度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终于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家庭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儿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訏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字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想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⑨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11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至第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
“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① “我妈”边做家务边学会了五笔打字 →② “我妈”学会用微信文字祝福和表情包 。
(2)选文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
(3)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4)请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分析第⑧段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
(5)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有何妙处?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前两空提示,答题内容应该是“我妈”学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题干提示第①段至第⑦段,前两空的内容分别是从第①、⑤段得出的,而第②段是插叙了母亲早年的经历,第③段讲述了母亲后来照顾父亲和姥姥的事情,因此第⑥、⑦段才是和母亲学习内容相关。第一空,根据“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字根”可知,我妈学会了五笔打字。第二空,根据“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可知,“我妈”学会用微信文字祝福和表情包。
(2)本题考查文章的记叙顺序。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第①段讲到了68岁的母亲拿到驾照,这里插入了一段关于早年母亲的经历,而第③段又开始讲述我对母亲现在的看法,所以属于插叙。分析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出发。内容上,概括这段大意,补充交代了母亲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家庭背景和年轻时艰难的工作经历。结构上,由第③、④段“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可知母亲并没有被生活的艰辛所打倒,反而更加积极的学习,突出表现了母亲坚强乐观的人物形象,对于中心主旨具有强化作用。
(3)本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根据题干“修辞手法”,得出该处用了修辞。把母亲比作了“行走的百科全书”。而“百科全书”本义是记载各种知识的书籍,以此来形容母亲的全能形象,凸显她的知识渊博。根据题干中的“结合语境”联系上文,详写、略写了多件母亲自我学习的例子,进一步表明了母亲一直学习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文章的段落作用。题干提示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和“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第⑧段罗列了多件事情,显然是略写,原因在于前面已详写多件事情,不必再费笔墨再多写,从第⑧段“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可知,作者写多件事情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母亲活到老学到老,从学习中获取愉悦感的人物形象。再从全文出发,本段自然而然引出了第⑨段“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的表述,同时也与标题所说的“她一直在成长”相呼应。
(5)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切入。内容上,可以从表层和深层。表面上“一直在成长”指的是母亲一直在学习知识从而获得成长的过程,深层而言,作者想要赞美母亲这种活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结构上,标题和结尾“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的表述相呼应,母亲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同时标题这样有些带有悬念的表述能够吸引人的兴趣。
答案:
(1)“我妈”边做家务边学会了五笔打字。“我妈”学会用微信文字祝福和表情包。
(2)采用了插叙。补充交代了母亲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家庭背景和年轻时艰难的工作经历。与后文母亲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形成对比,母亲即使成长于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她仍然一直积极学习,突出了母亲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强化了文章中心主旨。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好学的母亲比作“行走的百科全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知识渊博和好学的特点。母亲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她都会抓紧一切机会努力学习,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夸赞(敬佩更好)。
(4)文章前7段都详细记叙了母亲成长的具体事例,因此第⑧段则是略写了多件母亲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学习的例子,进一步表现了母亲的愉悦感来自于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她在学习中获得成长,与文章标题“她一直在成长”相呼应。同时也引出了后文“我”对母亲乐趣来源的总结:即母亲学习的乐趣来自于学习过程,在日复一日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超越。
(5)首先,标题引人兴趣,设置悬念。其次,“一生都在成长”是指母亲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实现自我的超越,表现了母亲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乐观面对生活的敬佩与赞美之情,标题与文章结尾的中心主旨相呼应,使得结构更为完整。
4.(2021•达州)
无人驾驶“闯入”出租车
张配豪
呼叫出租车,结果叫到的是一辆驾驶座没人的车——曾经只能在电影里看到的这一奇幻场景,将在我们身边发生。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北京上路,你敢坐吗?“无人驾驶”这个已经讲了几年的故事,会如何颠覆我们的出行体验?
北京尝鲜无人驾驶出租车
自10月10日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北京全面开放以来,高峰期单日订单量超2600单,单个站点单日订单量高峰600单。记者日前也实地“尝鲜”了一把。
在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北京市亦庄的一个虚拟站点,记者通过手机下单预约试乘,下单之后20分钟左右,出租车就到达指定位置了。进入到自动驾驶的状态后,在拐弯的时候屏幕上会显示即将右转,乘客可以对车辆下一步的操作有心理预判。同时,在路上遇到的两边车辆、行人、自行车,在这个屏幕上都会呈现。
记者亲身体验后发现,相比由司机驾驶的出租车,它多了一份“顿挫感”。当出现障碍物时,它不会像人为操控那样平缓,有时候会突然出现紧急刹车的情况。
百度无人出租车这次开放的站点目前一共有15个,分别位于海淀区、大兴区,以及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且运行时间是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这也就意味着在其他地区,或者上下班时段就无法进行体验。此外,运行车辆比较少,根据网上一些用户的反馈,如果叫车人多的话,往往要等上几十分钟才能够被接单。
虽说是无人驾驶,但百度无人出租车上还是配备了安全员,副驾位上放置有安全器材。原因在于,如果路面出现堵车、道路施工等情况,车辆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识别,届时要安全员介入操作,来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
目前接单的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采用的车型均为林肯MKZ,在车的四周和顶部搭载着各种各样复杂的探测仪器和传感器,它们相当于“眼睛”,能够识别道路上来往的车辆、行人以及路标等。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极端天气(大雨、冰雹等)情况下,百度不提供无人驾驶服务。
测试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记者了解到,通过无人驾驶出租车一段时间以来的测试,也确实暴露出来一些问题。比如国内的无人驾驶技术还存在技术差距、法律空白以及适用体验性差等。
近日,东莞一辆正在进行试运营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被撞,引发网友热议。
10月11日13时52分许,在东莞市凤岗镇官井头滨河北路和南门路交叉路口段,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从行驶记录仪看到,一辆白色SUV横向驶出,连撞两台小车。其中,被撞的一辆汽车车身上喷有“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字样。最终,凤岗交警认定,肇事的白色SUV车辆负全部责任,被撞车辆无责任。
视频显示,事发过程中,涉及无人驾驶的车辆在通行路口时没有刹车减速的迹象。有网友称,该车标着“无人驾驶”,还有安全员,看到有车来撞,而且还是路口,难道就不会自动或人工刹车减速吗?此外,不少网友提出疑问:如果无人驾驶车辆(有安全员)撞车,又该如何判定责任呢?
对此,有律师表示,无人驾驶技术尚属新技术,目前法律并未有针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相应规定。现在所说的无人驾驶技术,安全员的双手也不能离开方向盘。因此,按照当前法律,该事故责任依然是在安全员身上,若是申请路段测试的车辆,赔偿的责任则由申请方承担。
离真正商业化还有多远
抛开技术和法律层面,从车本身到周边的基建、民众的接受度,无人驾驶出租车要真正大规模普及,还面临多少挑战?
在商业化的进程中,成本是第一道难关。在业内人士看来,无人驾驶出租车想要成功,实现单车盈利是必要前提。“除了安全员,还要承担车上那么多传感器的成本,目前成本在60%左右,所以还没办法盈利。”
除成本外,政策也是自动驾驶落地的一大难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12座城市和地区发放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为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的建立提供必要支持。除了路测的支持之外,例如北京市等先行城市还发布了地方政府版的产业扶持政策,自动驾驶产业已经成为一场关于“城市名片”的竞赛。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第21期),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不能说明百度无人出租车在技术层面不完善的一项是 D
A.当出现障碍物时,它不会像人为操控那样平缓,有时候会突然出现紧急刹车的情况。
B.如果路面出现堵车、道路施工等情况,车辆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识别,安全员介入操作,才能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
C.在极端天气(大雨、冰雹等)情况下,百度不提供无人驾驶服务。
D.如果叫车人多的话,往往要等上几十分钟才能够被接单。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A.百度这次所谓的“全面开放”其实多少有点夸大的意味,至少在目前,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产品运营层面,皆处于一个不完善的阶段。
B.传统车与无人出租车(有安全员)碰撞发生交通事故,按照当前法律,安全员应负该事故的全部责任。
C.百度无人出租车的四周和顶部搭载着各种各样复杂的探测仪器和传感器,它在安全性方面比传统车子高得多。
D.针对无人驾驶,国家会很快立法,车本身技术问题也会很快解决,因此无人出租车大规模普及为时不远。
(3)怎样才能让无人驾驶出租车大规模普及,真正商业化?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如果叫车人多的话,往往要等上几十分钟才能够被接单”这一现象属于网络拥堵或可供派单的车辆少,这样才造成了“排队几十分钟才能够被接单”的现象。这不属于无人出租车在技术层面不完善,它与无人驾驶出租车投入运营数量有关。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正确;
B.有误,无人出租车是肇事方,安全员才承担相应责任;
C.有误,“它在安全性方面比传统车子高得多”判断错误,根据“如果路面出现堵车、道路施工等情况,车辆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识别,安全员介入操作,才能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可知,目前仅仅依靠先进设备,安全性方面并不会比传统车子高;
D.有误,两个“很快”和“无人出租车大规模普及为时不远”判断错误,政策落地和技术提高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说“人出租车大规模普及为时不远”,实在太过于乐观了。
故选:A。
(3)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根据“在业内人士看来,无人驾驶出租车想要成功,实现单车盈利是必要前提”可知要普及无人驾驶车,首先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技术水平,真正实现单车盈利”;无人驾驶需要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所以要加快基础配套建设;根据“无人驾驶技术尚属新技术,目前法律并未有针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相应规定”可知无人驾驶要普及,还需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最后,无人驾驶还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有了优惠政策的支持,作为新技术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才能大规模普及。
答案:
(1)D
(2)A
(3)①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技术水平,降低运营成本;②加快基础配套建设;③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④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5.(2021•达州)
非凡皆自“愚处”起
尉承栋
(1)有位画家用四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2)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3)“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迂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4)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5)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6)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的。
(1)请简要说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一个人怎样才能成就“非凡”。
(3)文章第四段提出了名家大师都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观点,请再为它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删去?请阐明理由。
【解答】(1)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作用分析。阅读第一段,根据“有位画家用四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可知,用画家画画的事例引发思考,引起下文;引出观点: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根据“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可知,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非凡皆自“愚处”起;列举画家与青年的故事以趣味故事开篇,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根据第(2)段“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可知,一个人想要成就“非凡”,必须做人做事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投机取巧,要耐心付出;根据第(3)段“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可知,一个人想要成就“非凡”,就必须遇到困难和矛盾不绕着走、躲着跑。
(3)本题考查论据补充。第(4)段列举两位科学家的具体事例,通过这两位科学家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都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从自己的积累中举出一个能证明这个观点的名人事例即可,交代人名,从事专业或行业,“拙”的精神或态度表现,取得的成果。如: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事业,几十年如一日,深入田间,不辞辛劳,攻关克难,终于实现了他的“禾下乘凉梦”。②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4)本题考查语段作用分析。细读第(5)段,明确这段论述的是什么内容。根据“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可知,这段阐述的是我们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要合适地使用“巧力”;根据“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地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可知,用“‘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来论述“捷径”,这样可以使议论文的论证更加严密、所以这一段不能删除。
答案:
(1)①用画家画画的事例引出观点: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②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非凡皆自“愚处”起;③以趣味故事开篇,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做人做事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投机取巧,要耐心付出;②遇到困难和矛盾不会绕着走、躲着跑。
(3)示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事业,几十年如一日,深入田间,不辞辛劳,攻关克难,终于实现了他的“禾下乘凉梦”。
(4)不能删去。该段阐述了“笨劲”与“巧力”的关系,它对中心论点“非凡皆自愚处起”起补充论证作用,让论证更充分、严密,观点更具说服力。
6.(2021•达州)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1)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2)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3)“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4)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5)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6)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7)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8)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9)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10)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11)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11期,有删改)
(1)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品味第三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3)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
(4)文章以《那盏叫父亲的灯》为题有何妙处?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阅读第(4)段可知,“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父亲送给我的灯“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玻璃灯罩“擦得亮亮的”,外形非常漂亮,我很喜欢;第二从“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可知,灯让“我”“风光无限”,年也变得“妖娆迷人”,“我”的童年充满幸福与欢乐;第三,做这盏灯父亲“总要花,上很多工夫花”,“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这盏灯饱含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所以在“我”眼中,它是最“美丽”的。
(2)本题考查词语赏析。①“蓬勃”原指繁荣、旺盛。这里表面写烛光“蓬勃”,烛光明亮;其深层意思是,在父亲眼中,他看到的是孩子的健康、快乐,看到的是家人平安幸福充满希望的蓬勃生活,这表现了父亲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②“芬芳”原指香,香气。这里运用通感修辞手法,把视觉感受转换成一种嗅觉感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看到除夕夜女儿提着自己亲手做的灯游玩回家后内心的感觉是“芬芳”的,这是一种满足、温馨、幸福心理。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从第(4)段“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可知父亲生前的习惯,过年到处要点灯,“我”给父亲买灯,点燃灯,就将一种内心深处看不见的想念之情、热爱之心,以给父亲点灯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怀念父亲的一种特殊方式;第(10)段灯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虽然阴阳两隔,但这都寄托我对父亲的祝福。
(4)考查标题作用分析。结合文本,此文本题目有四点作用:①交代文章内容并且一语双关,即指父亲给幼时的“我”做的灯,又指“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②点明文章主旨,父亲幼时给“我”做灯,他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女儿小小的愿望,灯表达的是浓浓父爱,他的慈爱照亮了女儿的心;后来“我”给父亲买灯、送灯祭奠父亲,表达的是“我”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③“灯”交代行文线索,文章写“我”幼时父亲做灯、“我”提灯过年、“我”送灯祭奠父亲,全文以“灯”为线索,把细碎的小事,两代人的情连缀在一起,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父亲深深地怀念;④具有象征意义。“灯”将一种内心深处看不见的想念之情、热爱之心,有形化和象征化了,“灯”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心中那份真爱,两代人的灯,两代人的情,那灯光所传递的是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含义更加丰富深刻。
答案:
(1)①这灯空瓶做灯罩,“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显得别致、漂亮;②除夕夜“我”提上灯“东家走西家串”,觉得“风光无限”,年也变得“妖娆迷人”;③这灯需要父亲“花上很多工夫”,饱含浓浓父爱。
(2)①“芬芳”原指香,香气。这里运用通感修辞手法,表现看到女儿提着灯心满意足的样子,父亲内心充盈着温馨幸福。②“蓬勃”原指繁荣、旺盛。这里既写烛光的明亮,又表现父亲对生活充满希冀。
(3)①每到过年,我们都要到父亲墓前祭奠。卖灯人让“我”想到父亲生前过年喜欢“里里外外都是光明”,“我”突然觉得此时“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送灯是悼念父亲的最好方式。②这盏贴着“福”字的灯,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怀念和祝福。
(4)①标题一语双关,明指父亲给幼时的“我”做的灯和“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暗指浓浓父爱和“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②“灯”为线索贯穿于全文,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③标题将无形的爱化作有形的灯,具体形象,含蓄蕴藉,新颖别致。
7.(2020•达州)实用类文本阅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发射
杨欣
①2019年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是2019年度北斗导航卫星首次发射,拉开今年北斗高密度组网序幕。
②这颗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第二十颗组网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后,该卫星将与此前发射的18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1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组网,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设计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
③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 年,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月球探测卫星等中高轨和深空探测航天器发射任务。自1984年1月29日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以来,累计放飞“长征”系列运载火箭129枚,将150余颗(个)卫星和航天器送入太空。目前北斗三号卫星已经发射了19颗,未来我国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将达到35颗卫星。
④那么,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卫星来为我们提供导航服务呢?人造北斗星座在太空中是怎样运行的呢?
⑤北斗三号导航系统计划将发射35颗卫星展开全球组网,而这35颗卫星又分为三个不同种类,工作在三种不同的轨道当中。其中包括GEO轨道,即地球静止轨道,第二个IGSO轨道是倾斜的地球同步轨道,还有MEO轨道,即中圆轨道。运行在不同轨道,卫星分工也就各有不同。中圆轨道卫星距离地面20000 公里左右,此处运行的卫星可以游走全球。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在36000公里左右,这种高轨道一般是通信卫星使用的轨道。
⑥北斗系统可以扩大无线电测定功能,还可以实现星基增强功能。通过不同轨道上的卫星相互配合,北斗导航就像在太空中编制出一张大网,既能覆盖全球,又保证能提供更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服务。目前,北斗已经应用于交通运输、气象测报、电力调度、森林防火、应急搜救、通信系统等多个领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和经济价值。专家指出,从2012﹣2018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而北斗对产业的核心贡献率达80%。预计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体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
⑦未来,万物互联,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市场巨大,其发展前景将一片光明。
(选自“央视网”,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C
A.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
B.我国计划发射的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35颗卫星分为三个不同种类,工作在三种不同轨道中。GEO轨道和IGSO轨道运行高度距地面较高,一般是通信卫星使用的轨道,在MEO轨道运行的卫星可以游走全球。
C.由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设计的北斗三号系统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
D.北斗系统可以扩大无线电测定功能,还可以实现星基增强功能。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去后,对句意影响较小的一项是 D
A.此次发射是2019年度北斗导航卫星首次发射,拉开今年北斗高密度组网序幕。
B.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
C.中圆轨道卫星距离地面20000公里左右,此处运行的卫星可以游走全球。
D.目前,北斗已经应用于交通运输、气象测报、电力调度、森林防火、应急搜救、通信系统等多个领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和经济价值。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了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时间、北斗导航系统的组网情况、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市场前景。
B.第③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的研制单位,发射中心及始建年、承担的任务、发射成绩和未来发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卫星要达到的数量。
C.第④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文的提供导航服务需要很多卫星,又引起下文对人造北斗卫星在太空中运行情况的说明,使文章连贯,衔接自然。
D.第⑥段画线句子通过列举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北斗系统对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贡献大,增强了说服力。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北斗三号系统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表述有误,根据第②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设计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可知,混合星座设计才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限制性词语的理解。
A.“首次”意思是第一次,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删去;
B.“分别”表示“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两家单位分开研制的。删去则含义不明;
C.“左右”表示约数,意思是说“中圆轨道卫星距离地面大约20000公里,删去则成了刚好20000公里,不符合实际;
D.后面有“已经”一词,删去不影响句意的理解;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本文采用时间顺序”表述有误,应该是逻辑顺序;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C
(2)D
(3)A
8.(2020•达州)论述类文本阅读
深触经典的灵魂
王佳可
①提起经典名著,不少读者会想起《西游记》,这是一部据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在民间演绎的基础上写成的被视为“古典浪漫主义高峰”的经典小说。然而,这样一部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近年来却被不少影视工作者改编成各种哗众取宠、不伦不类的“西游”版本了。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不要因商业限制或追求票房而胡编乱造。
②文学本是一门丰富性的艺术,在兴趣盎然的文学况味之外,也记录下人类丰饶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与凤凰涅槃的精神历变史。如果说写作与阅读是人类记录自我、创造历史的方式,文学经典就是历经代际写作与阅读淘洗后的时代和民族文化结晶,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过,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重温的书”。裹挟着人类过往历史的丰富经验,伟大作家们的心灵图谱凝聚成一部部文学经典,既拥有历史的温度,又照见未来。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沿着人类文明史一路溯源,找寻自己的坐标,洞见他者的智慧,构筑光明的未来。
③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例如,我国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名有姓的就有700多人,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这部思想性、艺术性高的小说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深度阅读使文学经典展开成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卷,使读者聆听作家间心灵与心灵的喁语,继而跨越时光的沟壑,对历史投去深深一瞥。深度阅读经典令我们认识到世界广阔至此,人类心智辉煌如斯,在日复一日的滋养下,提升了认知力与理解力,丰盈了想象力与审美力。
⑤与需要付出时间与耐心的深度阅读相比,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盛行。人们愈发习惯于在乘车或工作间隙一目十行地浏览一篇篇“10万+”文章,或观看一段15秒以内的短视频。这样断续且不完整的阅读模式大幅侵占了深度阅读的空间,令人们习惯于同质化、碎片化阅读的浅尝辄止,自然会导致认知的偏差和思考能力的匮乏。如此,对《西游记》中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视而不见,只做神奇光怪的情景改编也就不足为奇。
⑥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放松心情、浏览资讯无可厚非,但阅读的触角不该仅囿于此。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下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矫正纠偏,也是在当下语境中对经典作品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再度认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唯有在书海中深潜,给经典多一些时间,才能深入文学作品的肌理,读懂人性的丰富,看到世界的广阔,理解历史的深邃,传递文明的火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是如何论述“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这观点的?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如果给本文再补充个论据,下面的材料应该选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以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汤显祖的《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材料二
碎片化阅读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特点,都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碎片化阅读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4)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
【解答】(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要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文章第一部分是第①段,通过《西游记》被不少影视工作者胡乱改编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第二部分是第②﹣④段,从文学经典的价值、文学经典的内涵,深读经典的收获三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为什么要深触经典的灵魂;第⑤段,从阅读经典的反面入手,说明“碎片化阅读”的缺点,从而论证深触经典灵魂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第⑥段,再一次强调“深触经典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据此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明确此题实际考点,这样会降低题目难度。找到第③段《红楼梦》是作者为了论述首句“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疑神静气,深度阅读”这个观点而举的例子,议论文中举例一般是为了更好地论证观点,根据议论文中举例论证的作用结合文章第③段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论据。首先阅读全文,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其次阅读材料看哪个材料能够证明文章论点,从而进行判断。材料一列举《三国演义》和《牡丹亭》的例子,是说经典作品的深厚内涵,材料二是说“碎片化阅读”的优势,对比之下,材料一更符合本文的论点,故选择材料一。
(4)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学生对经典文学阅读的看法,首先要联系自身的实际,说出阅读经典能够带给自己什么,如增强我们的文学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其次要结合文章内容,比如文章中提到“碎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盛行,我们就可以说阅读经典可以改变这种现状。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9.(2020•达州)文学类文本阅读
海上的父亲
虞燕
父亲每每回家,携一身淡淡的海腥味。他从来不会在家逗留得久,船才是他漂浮的陆地。父亲眼前,大海浩瀚无边,深广动荡。
那艘木帆船,是父亲海员生涯的起始站。木帆船凭风行驶,靠岸时间难以估算。比起身体遭受的痛苦,精神上的绝望更易令人崩溃﹣﹣四顾之下,大海茫茫,帆船在浪里翻腾,食物在胃里翻腾,跪在甲板上连黄色的胆汁都吐尽了,停泊却遥遥无期。吐到几乎瘫软也得顾着船员们的一日三餐。木帆船的厨房设在船舱底部,父亲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船颠簸,脚无力,手颤抖。他强忍身体的极度不适,淘米、洗菜、生火,实在受不住就蹲下来,靠在灶旁缓一缓,或喝下一碗凉水等待新一轮的呕吐。吐完再喝,喝了又吐,如此循环。
父亲跟我聊起这些时,一脸的云淡风轻,他说这是每个海员的必经之路,晕着晕着就晕出头了,一般熬过一年就不晕了。
也因为有这样一位海上的父亲,我跟弟弟从小的物质条件算是相对优越的。小岛闭塞,交通不便,父亲带回来的东西,都是那么稀奇。
荔枝最不易保存,却是我的最爱。父亲每次去海南就会多买一些,装进篮子,挂在通风的地方。到家需驶行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他每天仔细地查看、翻动荔枝,捡“流泪”了的吃掉,将还新鲜的留着,几斤荔枝到家后往往只剩十来颗。看一双儿女吃得咂嘴弄唇,父亲不住叹气:要是多一些就好了。
父亲走出木帆船的厨房,是3年之后了。其时,木帆船已老旧,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锚泊系岸、海面瞭望、开舱关舱、手动掌舵、柴油机维护等等,他早做得得心应手。船上经常会为争取时间连夜装货卸货,寒冷的冬雨夜,父亲和其他船员奋战在摇摆不定的甲板上。一夜下来,他们原本古铜色的脸被海水、雨水泡白了,皱皱的,像糊上去了一层纸。脱掉雨衣后,一拳头打在身上时,衣服上就会滴下水。
那是父亲海员生涯的第一次生死历险。夜里11点多,父亲刚要起来换班,突然听到一声天震地骇的“砰”,同时,整只船像被点着了的鞭炮似的蹦了起来。父亲的脑袋嗡嗡作响,五脏六腑都像要跳脱他的躯体。触礁了!他在第一时间冲了出去。船体破裂,过不了多久,海水将汹涌而入,等着将他们卷入巨腹。
船长紧急下令,把船上能漂浮的东西全部绑在一起制成了临时“竹筏”,大伙紧张忙乱到来不及恐惧。待安全转移到“竹筏”上,等待救援的父亲才感到后怕。环顾四周,大海浩渺,黑得像涂了重墨,望不到一星半点的灯火。彼时正值正月,带着腥咸味的海风凌厉地抽打着他们的躯体,父亲的额头却不停的冒汗。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绝望越来越深。老船员们不断地给他打气:一定要牢牢抓住“竹筏”,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绝不放弃。幸运的是,天亮时,有一个捕捞队刚好经过这个海域,救起了他们。
多年后,父亲早已被各种大大小小的惊险事故磨练得处事不惊,而对于留守岛上的人,担惊受怕从未停止,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直等到那来自茫茫大海的信息反馈,我们才在一次次的确认中获得慰藉和力量。
我见过父亲在陆上生活的百无聊赖和郁郁寡欢。父亲所在的那艘2600吨的大货船,货舱高达四五米,进出都必须爬梯子。几次爬进爬出后,不知道是不是体力不支,父亲竟一个趔趄滑倒在货舱底部,导致手臂骨折,被送上岸休养。待在家的父亲看起来羸弱而颓废,埋头从房间走到院子,又从院子回到房间,一天无数次。他三番五次打电话给同事问船到哪了,卸货是否顺利,什么时候返航。他像条不小心被冲上岸的鱼,局促、焦躁、神不守舍,等待再次回到海里的过程是那么煎熬。
就休息了一个航次,还未痊愈的父亲便急吼吼地赶回船上。母亲望着他的背影咬牙道:“这下做人踏实了。”
我时常想起那个画面: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船平稳靠岸。父亲身后,大海浩瀚无际,寂然无声。
(选自《读者》2020年第11期,有删改)
(1)海上生活磨炼了父亲,成就了父亲。请结合全文概括父亲的海上生活经历。
(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开头和结尾两处写景有什么作用?
(4)阅读全文,请围绕“船”一词,参照示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示例:荔枝﹣﹣一颗颗荔枝,一路上的小心翻捡,看儿女贪吃时的不住叹气,都承载着父亲对子女细致深切的爱。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第二到第五段“那艘木帆船,是父亲海员生涯的起始站”“吐到几乎瘫软也得顾及船员们的一日三餐”“也因为有这样一位海上的父亲,我跟弟弟从小的物质条件算是相对优越的”等句子可概括:父亲海员生涯的起点是做木帆船上的厨师,为着家人有较好的生活条件辛苦工作。结合第六到第十段“父亲走出木帆船的厨房,是3年之后了。其时,木帆船已老旧,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锚泊系岸、海面瞭望、开舱关舱、手动掌舵、柴油机维护等等,他早做得得心应手”“多年后,父亲早已被各种大大小小的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等句可概括:3年后,父亲成为机帆船的水手在风雨中历练。结合第十一段到结尾“我见过父亲在陆上生活的百无聊赖和郁郁寡欢,父亲所在的那艘2600吨的大货船,货舱高达四五米,进出都必须爬梯子”可概括:多年后,被各种大大小小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的父亲已与海上生活不能分离,成为了千吨货轮的水手长。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第①题,手法判断,“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运用了比喻修辞,把天气预报里传来的坏消息比成了渔网上的铁坠子。分析,结合“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可知,这里写出了天气预报里的坏消息让我们的心情沉重,表现了我们对父亲的担忧。第②题,用词角度,“提起”“带动”旋转”“撇出”四个都是动词,四个动词比较细致地描写父亲作为水手长时的工作内容,表现了父亲动作的熟练和有序,进而写出了父亲的出色。“正中”写出了动作的结果,展现了父亲动作的精准,表现出他作为水手长的突出能力和自信。
(3)本题考查景物描写赏析。①开头写景句。结合“父亲每每回家,都携一身淡淡的海腥味。他从来不会在家逗留很久,船才是他漂浮的陆地”可知,父亲是在海上工作,而海给父亲的印象是“浩瀚无边,深广动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海上。“深广动荡”突出了海给父亲的印象是深不可测、动荡不安,暗示了父亲的内心,结合后文可知,开始时父亲不适应海上的生活,并且遭遇了许多危险,故开头的写景句写出了海洋给父亲的船员生活带来的艰辛和危险。②结尾写景句。“寂然无声”突出了海洋的平静,结合前文可知,此时父亲已经适应了海上生活,并且爱上了海上的生活,离不开海上的生活了,他能够很好地应对海上生活的各种意外和日常了,故结尾的写景句暗示了经过多年的海上生活,父亲已历练得沉稳,内敛。③开头写景句和结尾写景句句式相似,内容相关,都是写大海给父亲的感觉,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仿句。答题要点: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出父亲的形象,参照所给示例进行表达。抓住“船”这个具体的事物,借此写出父亲的形象。结合第二段“木帆船的厨房设在船舱底部,父亲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船颠簸,脚无力,手颤抖,他强忍身体的极度不适,淘米、洗菜、生火,实在受不住就蹲下来,靠在灶旁缓一缓,或喝下一碗凉水等待新一轮的呕吐。吐完再喝,喝了又吐,如此循环”可知,刚在海上工作时,父亲非常不适应,但是他没有抱怨屈服,而是坚持着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来成长为水手长,工作得心应手,看出他的坚强和吃苦耐劳。示范:船﹣﹣木帆船、机帆船、千吨货船,厨师、水手、水手长,船体的变化,身份的变化,源于一颗坚忍不拔的心,源于一颗吃苦耐劳的心。
答案:
(1)父亲海员生涯的起点是做木帆船上的厨师,为着家人有较好的生活条件辛苦工作;3年后,父亲成为机帆船的水手在风雨中历练;多年后,被各种大大小小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的父亲已与海上生活不能分离,成为了千吨货轮的水手长。
(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于法,将听到的坏消息比作渔网上的铁坠子,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当时心情的沉重和对父亲安危的担忧。
②“提起”“带动”“旋转”这一系列动作父亲已经做了千百遍,一切都是那样熟练自如,“正中”写出父亲动作的精准,表现出他作为水手长的突出能力和自信。
(3)文章开头写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写海洋的“深广”“动荡”给父亲的船员生活带来的艰辛和危险。结尾写父亲身后的大海广阔、平静,暗示了经过多年的海上生活,父亲已历练得沉稳,内敛。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4)示例:船﹣﹣木帆船、机帆船、千吨货船,厨师、水手、水手长。船的变换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父亲的蜕变,成长,映衬出父亲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现代文阅读,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读下面的演说辞,回答以下问题,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达州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1选择题,共10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自贡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现代文阅读,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