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1. 下列产品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无关的是( )
A. 无铅汽油 B. 可降解塑料 C. 加碘食盐 D. 低残留农药
2. 规范的操作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检查气密性
C. 过滤 D. 测定溶液pH
3. 下列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
A. 风能发电 B. 粮食酿酒 C. 燃煤脱硫 D. 可燃冰做燃料
4. 如图表示的是某些物质在常温下的近似p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向厨房清洁剂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试液变蓝
B. 正常雨水显中性
C. 酸雨的形成通常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有关
D. 将小苏打加入到苹果汁中,可能会产生气泡
5. 据文献报道:一种特殊的铜纳米颗粒具有与金、银极其相似的反应惰性,可替代黄金做精密电子元器件。下列对该铜纳米颗粒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B. 在空气中容易锈蚀
C. 能与硫酸亚铁发生置换反应 D.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6. 石榴营养丰富,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糖类、脂肪以及钙、磷、钾等矿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石榴中钙、磷、钾是指元素
B. 维生素C有助于保护视力
C. 蛋白质遇到重金属盐会失去生理活性
D. 糖类与脂肪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
7.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用波尔多液做杀菌剂 B. 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 用苏打做发酵粉 D. 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8. 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选种。实验室配制100g该溶液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⑤③
B. 选用10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C. 需称量NaCl的质量为16.0g
D. ②中游码在6g处,则食盐实际质量为16g
9.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你认为合理的是( )
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B.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 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D.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10. 通过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可以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如图是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对硫酸氢钠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其水溶液显酸性
B. 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锌发生反应生成氢气
C. 硫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
D. 它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与中和反应的实质相同
11. 下列离子能在含有硫酸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Mg2+、NO3− B. Na+、CO3− C. K+、OH− D. Ba2+、Cl−
12. 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通过化学反应一步实现的是( )
A. MgO→Mg(OH)2 B. KNO3→K2SO4
C. Al→Al2(SO4)3 D. NH4NO3→NH3
13. 如图为KCl和Na2C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2℃时,Na2CO3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为49.0%
B. 将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1℃升温至T4℃,均无固体析出
C. T4℃时,分别将等质量的KCl和Na2CO3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小于后者
D. 若KCl溶液中含有少量Na2CO3,可采取蒸发浓缩、控制温度T2℃以上降温结晶、过滤等操作提纯
14.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验证NaOH溶液与硫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向反应后溶液里滴加BaCl2溶液观察现象
B
鉴别奶粉与淀粉
灼烧闻气味
C
除去NaNO3溶液中少量NaCl
加入适量AgNO3溶液,过滤
D
除去CuO中的C粉
加入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A. A B. B C. C D. D
15.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质量氯化亚铁和氯化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镁粉至过量
B. 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并恢复原温度
C. 向等质量的镁、铝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D.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
16. 防范新冠疫情,需要我们“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勤通风”。
(1)医用口罩的核心材料是聚丙烯制成的熔喷布,聚丙烯属于 ______(填序号)。
A.金属材料
B.有机合成材料
C.有机高分子材料
D.复合材料
(2)在疫情期间要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沾有油污的手,可使用洗洁精清洗,利用洗洁精的 ______作用。
(3)某消毒液稀释后pH=6,则稀释前其pH ______(填“>”、“=”或“<”)6。
(4)某校要配制100kg溶质质量分数为0.2%的过氧乙酸消毒液,需要10%的过氧乙酸溶液 ______kg。
(5)修建火神山医院时用到了大量铝合金材料,铝合金耐腐蚀。铝的活泼性比铁强,但比铁耐腐蚀的原因是 ______。
17. 古往今来,金属材料和制品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高铁刹车片由合金锻钢制作,时速300公里以上的列车紧急制动时,轮毂盘面和刹车片的温度瞬间达到700℃以上,合金锻钢应该具备耐磨和 ______等特性。
(2)工业上常用稀盐酸除铁锈,其原理是 ______(写化学方程式)。
(3)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出土的铜头像表面有锈迹,经检测锈蚀物中除含有Cu元素外,还含有C、H、O三种元素。甲同学依据锈蚀物中的组成元素,推测空气中 ______肯定参加了反应,但不能确定空气中的氧气是否参与反应。为了确认空气中的O2是否参加反应,设计如图系列实验,你认为其中必须要做的对照实验是 ______(填字号)。
(注:蒸馏水是煮沸迅速冷却的,固体干燥剂仅吸收水分)
(4)向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微热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得到滤渣A和滤液B。
①在滤液B中加入一枚洁净的铁钉,发现铁钉表面无任何变化,则滤液B中一定没有的阳离子是 ______(填离子符号)。
②向滤渣A中再滴入稀硫酸产生气泡,则滤渣A中一定含有 ______。
18.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部分流程如图。已知粗盐中的杂质有泥沙、MgCl2、CaCl2、Na2SO4等。
(1)海水获得粗盐的方法是 ______结晶(填“蒸发或降温”)。
(2)试剂X为 ______(填化学式),其作用是除去 ______(填离子符号)。
(3)滤渣中除泥沙外,还含有 ______。足量盐酸的作用是 ______。
(4)实际生产中,步骤1常选用 ______作为沉淀剂。写出“Mg(OH)2→Mg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19. 1926年,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创造出“侯氏制碱法”。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氨碱法制纯碱。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安装仪器,检查气密性后,加入药品。装置B的作用是 ______。装置D中,生石灰的作用是 ______。
(2)实验时,先打开开关K2,原因是 ______。
(3)装置C中长颈漏斗的作用除了随时添加饱和食盐水,还有 ______的作用。有同学认为应该在长颈漏斗内放置浸有稀硫酸的棉花团,其目的是 ______。
(4)装置C中,生成碳酸氢钠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20. 某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Cu(NO3)2、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同学们为了确定该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取少量固体加水溶解,过滤得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则可以推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 ______。
(2)向固体A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固体部分溶解,充分反应后,再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 ______。一定不含有 ______。可能存在的物质是 ______。
21. 小组同学收集了某种铝制易拉罐,剪成条状并打磨后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发现纯铝片表面有划痕。
【发现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更______,结合上述现象,可得出该易拉罐不是纯铝制作。那么易拉罐中除铝外,还含有什么金属呢?
【查阅资料】①铝制易拉罐中的主要成分是铝,可能还含有镁、铁。
②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镁和铁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作出猜想】该易拉罐的金属组成除铝外,可能还含有镁、铁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验设计】小明取打磨后的铝制易拉罐样品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1)取一定量的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 ______ 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固体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过滤后得到黑色粉末。
样品中含铝
(2)取少量上述黑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
样品中含铁,发生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实验结论】小明得出该易拉罐是由铝和铁组成。
【反思评价】其他同学分析后认为小明的实验方案不严谨,理由是______;大家认为应该补充下列实验:取步骤(1)中少量黑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某种金属的盐溶液后,如果无现象产生,则小明的结论正确。你认为加入的盐溶液中阳离子对应的金属理论上可以是______(填一种即可)。
【拓展应用】如图为国家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废弃易拉罐应放入标有______(填序号)图标的垃圾桶内。
22. 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在空气中久置的某氢氧化钠样品是否变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C、D四组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氯化钙、氯化钡溶液都呈中性。
【实验探究】取适量氢氧化钠样品,加足量的水溶解,将得到的溶液分别加入到四支试管中,再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稀盐酸(足量)酚酞试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如图所示:
【分析与结论】(1)上述四组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______(填序号)。
(2)实验A中观察到 ______现象,说明该氢氧化钠样品已经变质了。
【继续探究】(3)为了探究氢氧化钠样品的变质程度,兴趣小组又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定量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然后再滴加酚酞
______
氢氧化钠样品部分变质
【实验反思】(4)实验中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 ______。下列试剂可以分别代替(5)实验中足量氯化钡溶液和酚酞的是 ______(填序号)。
A.足量氯化钙溶液;氯化镁溶液
B.足量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镁溶液
C.酚酞溶液;足量氯化钡溶液
D.足量稀盐酸;酚酞溶液
(6)为除去变质NaOH样品溶液中的碳酸钠,下列方法合理的是 ______(填序号)。
A.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B.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C.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D.滴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23. 氢能源担负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使命。氢气可用天然气制取,这种方法制取的氢气中常混有CO2和CO,为了证明混合气体中H2、CO2、CO三种气体都存在,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如图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吸水后变蓝;碱石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与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氢气具有还原性。
(1)A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某同学提出不可以用足量NaOH溶液替代足量的澄清石灰水,理由是 ______。
(2)装置B中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3)装置C中实验现象是 ______,同学们认为C装置中的现象可证明氢气的存在,小刚同学提出不同观点,他认为还得改进实验才能根据C中的现象确定氢气的存在,你认为怎么改进?______。
(4)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装置C与D的顺序不能否颠倒的原因是什么?______。
(5)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把其中的D装置换成装有足量碱石灰的干燥管),仿照上述,实验过程,通过定量的方法确定一氧化碳存在(水蒸气被C装置完全吸收)。若反应前D装置的总质量为m1g,完全吸收后装置D的总质量为m2g,则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是 ______(用m1、m2表示)。
24. 小茗同学在学习完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来参与她的探究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试管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 。当小茗同学观察到试管中出现 ______ 的现象时,得出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乙试管中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 ______ 。
(2)实验结束后,小茗同学将三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废液缸中液体始终呈红色,为了得出废液缸中废液的溶质成分,小茗同学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缸中废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酚酞除外)
【进行猜想】
猜想一:NaCl、NaOH、BaCl2
猜想二:NaCl、NaOH
猜想三: ______
【设计实验】请你帮助小茗同学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猜想一成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的废液于试管中,加入 ______ ,充分反应。
______
猜想一成立
【反思拓展】废液缸中的白色沉淀成分是 ______ (写出化学式)。
25.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取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后的废液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取100g废液于锥形瓶中,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锥形瓶中物质总质量的关系如图一所示。反应过程中用pH传感器连续监测,测得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的变化曲线如图二所示。试计算:(忽略CO2在水中溶解的量;CaCl2溶液显中性)
(1)求该实验所用碳酸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2)原100g废液中氯化钙溶质的质量。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含铅汽油燃烧的过程中生成的铅的化合物会污染环境,使用无铅汽油能够防止铅污染,与环境保护有关,故选项错误。
B、可降解塑料代替普通塑料,保护了环境,与环境保护有关,故选项错误。
C、加碘食盐能给人体补充碘元素,与人体健康有关,与环境保护无关,故选项正确。
D、农药残留会污染水体,低残留农药的使用可以保护了环境,与环境保护有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所用产品的开发利用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是否有利于环保的角度,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环境保护问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了解常见的环境污染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D
【解析】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该选项用的是注水法,原理为:可先夹紧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水,直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集气瓶中的液面,且两者液面差不再改变,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B、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
C、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答案】A
【解析】解:A、采用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没有二氧化碳的产生,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A选项正确;
B、粮食酿酒的过程是淀粉先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经过发酵作用在转化为酒精,有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B选项错误;
C、燃煤脱硫涉及的反应,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二氧化硫、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有二氧化碳的产生,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C选项错误;
D、可燃冰做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有二氧化碳的产生,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根据“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23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互相平衡,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4.【答案】B
【解析】解:A、厨房清洁剂的pH大于7,显碱性,向厨房清洁剂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试液变蓝,故A正确;
B、正常的雨水的pH略小于7,显弱酸性,故B错误;
C、酸雨的形成通常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有关,故C正确;
D、苹果汁的pH小于7,显酸性,因此将小苏打加入到苹果汁中,可能会产生气泡,故D正确。
故选:B。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解:A、一种特殊的铜纳米颗粒具有与金、银极其相似的反应惰性,则不能与盐酸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种特殊的铜纳米颗粒具有与金、银极其相似的反应惰性,则在空气中不容易锈蚀,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的位置排在铁的后面,不能与硫酸亚铁发生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种特殊的铜纳米颗粒具有与金、银极其相似的反应惰性,可替代黄金做精密电子元器件,则该铜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题意,一种特殊的铜纳米颗粒具有与金、银极其相似的反应惰性,结合金属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物质元素组成,所以石榴中钙、磷、钾是指元素,故A正确。
B、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故B错误。
C、蛋白质遇到重金属盐会失去生理活性,故C正确。
D、糖类与脂肪的都由碳、氢、氧元素组成,但分子结构不同,故D正确。
故选:B。
A、根据物质元素组成分析。
B、根据维生素C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蛋白质变性的条件分析判断;
D、根据糖类与脂肪的都含碳、氢、氧元素,但分子结构不同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
7.【答案】C
【解析】解:A、波尔多液具有防治植物病菌的作用,可做杀菌剂,故A正确;
B、氢氧化铝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因此可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故B正确;
C、苏打受热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小苏打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常用小苏打做发酵粉,而不是用苏打,故C错误;
D、铁在与氧气、水蒸气共存时会发生锈蚀,因此铁粉可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故D正确。
故选:C。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解题时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解答。
解答本题要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8.【答案】D
【解析】解:A、配制100g16%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⑤③,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6%的氯化钠溶液100g,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16%=16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100g−16g=84g(合84mL),应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6%的氯化钠溶液100g,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16%=16.0g,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中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使用了游码,砝码和氯化钠放反了,②中游码在6g处,称量16g氯化钠,使用的是10g的砝码,则食盐实际质量为10g−6g=4g,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主要基本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进行分析判断。
B、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主要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D
【解析】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但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故选项推理错误。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
C、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水分子和氖原子,故选项推理错误。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A、根据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B、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C、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是原子、分子或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D、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0.【答案】C
【解析】解:A、由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水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其水溶液显酸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水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其水溶液显酸性,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锌发生反应生成氢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水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
D、它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与中和反应的实质相同,均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由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水溶液中含有氢离子、钠离子、硫酸根离子、水分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示意图、掌握盐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A
【解析】解:A、该组中的离子能在含有硫酸的溶液中大量共存,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B、CO3−与硫酸溶液中的H+结合有气体生成,不能共存,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OH−与硫酸溶液中的H+结合有水生成,不能共存,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Ba2+与硫酸溶液中的SO42−结合有沉淀生成,不能共存,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根据离子间能否结合产生气体、沉淀或是水以及离子的颜色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问题,学生需熟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物质的溶解性等。
12.【答案】CD
【解析】解:A、氧化镁不能和其它物质通过一步反应生成氢氧化镁,该选项不正确。
B、硝酸钾不能和其它物质通过一步反应生成硫酸钾,该选项不正确。
C、铝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该选项正确。
D、硝酸铵和氢氧化钙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硝酸钙、水和氨气,该选项正确。
故选:CD。
A、氧化镁不能和其它物质通过一步反应生成氢氧化镁。
B、硝酸钾不能和其它物质通过一步反应生成硫酸钾。
C、铝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
D、硝酸铵和氢氧化钙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硝酸钙、水和氨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答案】A
【解析】解:A、T2℃时,Na2CO3的溶解度是49g,所以T2℃时,Na2CO3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为:49g100g+49g×100%≈32.9%,故A说法错误;
B、将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1℃升温至T4℃,溶解度都变大,都变为不饱和溶液,均无固体析出,故B说法正确;
C、T4℃时,KCl的溶解度大于Na2CO3的溶解度,T4℃时,分别将等质量的KCl和Na2CO3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谁的溶解度大,谁需要的水少,谁所得溶液质量就少,所以所得溶液的质量:KCl
故选:A。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知道: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D
【解析】解:A、NaOH溶液与硫酸发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硫酸钠均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白色沉淀,不能验证NaOH溶液与硫酸发生了中和反应,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灼烧闻气味,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奶粉,淀粉则没有,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C、NaCl能与适量AgN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D、CuO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C粉不与稀盐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D。
A、根据中和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B、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C、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5.【答案】D
【解析】解:A、向一定质量氯化亚铁和氯化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镁粉至过量,镁先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铁,24份质量的镁置换出56份质量的铁,随着反应进行,溶液质量减小,反应完后,镁和氯化锌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锌,24份质量的镁置换出65份质量的锌,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质量减小更明显,故A错误;
B、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且饱和石灰水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先减小,一段时间后恢复室温,溶液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恢复到原数值,故B错误;
C、向等质量的镁、铝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在金属未完全反应时,消耗等质量硫酸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故开始在同一直线,当金属完全反应时,54份质量的铝生成6份质量的氢气,24份质量的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铝生成的氢气较多,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显碱性,稀盐酸显酸性,氯化钠溶液显中性,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开始溶液的pH小于7,恰好完全反应时pH等于 7,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pH大于 7,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镁先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铁,溶液质量减小,镁和氯化锌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锌,溶液质量减小更明显进行分析;
B、根据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且饱和石灰水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进行分析;
C、根据在金属未完全反应时,消耗等质量硫酸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当金属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进行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显碱性,稀盐酸显酸性,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和反应、金属的化学性质、生石灰的化学性质等,注意识记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16.【答案】BC 乳化 <2常温下,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
【解析】解:(1)聚丙烯是一种合成纤维,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故答案为:BC;
(2)在疫情期间要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沾有油污的手,可使用洗洁精清洗,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故答案为:乳化;
(3)某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酸碱性不变,但是pH会改变,若原溶液的pH小于7,则pH会变大,但仍小于7;若原溶液的pH大于7,则pH会变小,但仍大于7。
某消毒液稀释后pH=6,则稀释前其pH<6;故答案为:<;
(4)设需要10%的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为x,则:
100kg×0.2%=x×10%
x=2kg
故答案为:2;
(5)修建火神山医院时用到了大量铝合金材料,铝合金耐腐蚀。铝的活泼性比铁强,但比铁耐腐蚀的原因是常温下,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故答案为:常温下,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
(1)根据物质组成以及分类来分析;
(2)根据除油污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来分析;
(4)根据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来分析;
(5)根据铝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比较基础,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但涉及知识点较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17.【答案】耐高温 Fe2O3+6HCl=FeCl3+3H2O二氧化碳和水 ACH+、Cu2+ Cu、Fe
【解析】解:(1)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合金锻钢能够承受700℃的温度,可以判断该合金具有耐高温的特性;
故答案为:耐高温;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够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FeCl3+3H2O;
故答案为:Fe2O3+6HCl=FeCl3+3H2O;
(3)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守恒,根据题目已知铜锈中含有C、H、O三种元素,可以推测铜生锈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关,若要确定氧气是否也参与该反应,应设计一组对比实验,两实验的唯一变量是氧气,故根据图示应选择的对照实验为AC;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和水;AC;
(4)①铁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够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另外铁的活动性比铜强,能够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滤液B中加入铁钉无明显变化,说明溶液中不含硫酸和硫酸铜,故一定不含的阳离子是H+、Cu2+;
故答案为:H+、Cu2+;
②根据①可知,原混合物中的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完全反应,生成铜单质,故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另外滤渣A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铁粉剩余,滤渣A中一定含有铁粉,故滤渣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Cu、Fe;
故答案为:Cu、Fe。
(1)根据合金的特性进行分析;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4)铁的活动性比铜强,能够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
本题对合金的特性、稀盐酸除铁锈原理、金属活动性等知识进行了考查,题目难度一般,判断滤渣或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成分时,要结合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以及反应程度进行判断。
18.【答案】蒸发 Na2CO3 Ca2+、Mg2+ 碳酸钙、碳酸钡、硫酸钡、氢氧化镁 除去过量的碳酸钠与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Mg(OH)2+2HCl=MgCl2+2H2O
【解析】解:(1)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海水获得粗盐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2)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可以;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碳酸钠溶液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完全反应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故试剂X为碳酸钠溶液,其作用是除去钙离子和钡离子,其离子符号为Ca2+、Mg2+。
(3)氯化钡和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滤渣中除泥沙外,还含有碳酸钙、碳酸钡、硫酸钡、氢氧化镁;足量盐酸的作用是除去过量的碳酸钠与氢氧化钠。
(4)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且氢氧化钙价格便宜,实际生产中,步骤1常选用氢氧化钙作为沉淀剂。
氢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
故答案为:
(1)蒸发;
(2)Na2CO3;Ca2+、Mg2+;
(3)碳酸钙、碳酸钡、硫酸钡、氢氧化镁;除去过量的碳酸钠与氢氧化钠;
(4)氢氧化钙;Mg(OH)2+2HCl=MgCl2+2H2O。
(1)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钠要放在加氯化钡之后,可以将过量的钡离子沉淀,最后再用盐酸处理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氯化钡和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氢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有一定难度,理解题意,熟练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注意除去多种杂质离子时,要考虑除杂的顺序、后面加入的试剂要能除去前面加入的过量的试剂。
19.【答案】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 吸水放热,促进氨气释放 氨气极易溶于水显碱性,能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提高转化率 平衡气压 吸收逸出的氨气(防止污染)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解析】解:(1)饱和的NaHCO3只吸收HCl而不吸收CO2,故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D中生石灰遇水放热促进NH3释放;
(2)实验时,先打开开关K2,原因是氨气极易溶于水显碱性,能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提高转化率;
(3)装置C中长颈漏斗的作用除了随时添加饱和食盐水,还有长颈漏斗与外界相连,可以平衡气压;在长颈漏斗内放置浸有稀硫酸的棉花团,其目的是吸收逸出的氨气,防止大气污染;
(4)装置C中,氨气和氯化钠和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反应的方程式为: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故答案为:(1)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吸水放热,促进氨气释放;
(2)氨气极易溶于水显碱性,能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提高转化率;
(3)平衡气压;吸收逸出的氨气(防止污染);
(4)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1)根据A中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能吸收HCl,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分析。
(2)根据氨气极易溶于水显碱性,能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装置特点分析;根据硫酸能与氨气反应,防止大气污染。
(4)根据化学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本题是一个信息题,解题时根据题干信息、所需知识来分析解答即可。
20.【答案】Cu(NO3)2 Na2CO3、BaCl2、Na2SO4 MgCl2 NaOH
【解析】解:(1)取少量固体加水溶解,过滤得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由于Cu(NO3)2溶液呈蓝色,则可以推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Cu(NO3)2;
(2)向固体A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固体部分溶解,说明了固体A是氯化钡与碳酸钠、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和硫酸钡沉淀,可以推知原固体中一定含有Na2CO3、BaCl2、Na2SO4;由充分反应后,再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由于氯化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说明了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MgCl2。通过上述实验不能确定是否含有NaOH。所以可能存在的物质是NaOH。
故答案为:(1)Cu(NO3)2;
(2)Na2CO3、BaCl2、Na2SO4;MgCl2;NaOH。
根据题意分析,取少量固体加水溶解,过滤得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则可以推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Cu(NO3)2;向固体A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固体部分溶解,说明了固体A是氯化钡与碳酸钠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钡和硫酸钡,可以推知原固体中一定含有Na2CO3、BaCl2、Na2SO4;由充分反应后,再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由于氯化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说明了原固体中一定含有MgCl2。通过上述实验不能确定是否含有NaOH,据此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从物质的颜色、物质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现象推出可以确定存在或不存在的物质,对于现象不能确定的只能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1.【答案】大 氢氧化钠 Fe+2HCl=FeCl2+H2↑镁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时,也是产生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 铁 B
【解析】解:【发现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更大,结合上述现象可知,纯铝片表面有划痕,说明样品硬度比铝大,可得出该易拉罐不是纯铝制作。
故填:大。
【实验设计】
(1)取一定量的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固体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是因为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氢气。
故填:氢氧化钠。
(2)取少量上述黑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是因为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
故填:Fe+2HCl=FeCl2+H2↑。
【反思评价】
其他同学分析后认为小明的实验方案不严谨,理由是镁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时,也是产生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
大家认为应该补充下列实验:取步骤(1)中少量黑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氯化亚铁溶液后,如果无现象产生,说明粉末中不含有镁,氯化亚铁溶液中亚铁离子对应的金属单质是铁。
故填:镁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时,也是产生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铁。
【拓展应用】
废弃易拉罐可回收再利用,应放入标有B图标的垃圾桶内。
故填:B。
【发现问题】
一般情况下合金与组成成分比较,硬度大、密度小、耐腐蚀等;
【实验设计】
氢氧化钠溶液和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稀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反思评价】
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铁;
【拓展应用】
废弃易拉罐可回收再利用。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2.【答案】B 有气泡产生 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红色 验证并去除碳酸钠 AC BC
【解析】解:(1)B中加入酚酞,溶液变为红色,只能说明溶液显碱性,不能说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故答案为:B。
(2)氢氧化钠变质,则会有碳酸钠存在,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以看到气泡产生;
故答案为:有气泡产生。
(3)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则此时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滴加足量氯化钡,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剩余氢氧化钠显碱性,加入酚酞后溶液变为红色;
故答案为: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红色。
(4)加入足量氯化钡一方面去除碳酸钠,然后不改变溶液酸碱性,同时验证碳酸钠的存在;故答案为:验证并去除碳酸钠;
(5)A、氯化钙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不改变溶液酸碱性,验证碳酸钠的存在,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验证氢氧化钠的存在,选项A正确;
B、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验证了碳酸钠的存在,但是生成了氢氧化钠,影响氢氧化钠的判断,不符合题意,选项B错误;
C、加入酚酞溶液,证明溶液显碱性,加入足量氯化钡后,产生沉淀,且红色不褪去,证明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选项C正确;
D、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正能通过产生沉淀,证明碳酸钠的存在,无法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存在,选项D错误;
故答案为:AC;
(6)根据除杂的原则,主要物质不反应,不引入新杂质,氢氧化钠中混有碳酸钠,可选择适量的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除去了杂质,同时不引入新杂质,但氢氧化钙、氢氧化钡过量会引入新杂质;
故选:BC。
(1)根据酸碱指示剂变色规律分析回答此题;
(2)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分析回答此题;
(3)根据实验结论推断实验现象;
(4)根据氢氧化钠变质后组成分析回答此题;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回答此题;
(5)根据溶液除杂的要求分析回答此题。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3.【答案】验证并除去CO2 氢氧化钠溶液和CO2反应没有现象,无法证明原混合气体中有CO2 CuO+H2−△Cu+H2O固体由白色变成蓝色 在装置A和装置B中间加一个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CO2+Ca(OH)2=CaCO3↓+H2OC与D颠倒,无法检验氢气的存在 711(m2−m1)
【解析】解:(1)澄清石灰水可以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同时可以去除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无法判断二氧化碳是否存在,因此不能替代氢氧化钙;故答案为:验证并除去CO2;氢氧化钠溶液和CO2反应没有现象,无法证明原混合气体中有CO2;
(2)置换反应是指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则B中,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O+H2−△Cu+H2O;故答案为:CuO+H2−△Cu+H2O;
(3)氢气存在时,氢气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由于气体先通过澄清石灰水,会带出水蒸气,无法明确判断是否是氢气反应后生成的水,使无水硫酸铜变色,所以在A和B之间增加一个气体干燥装置,此时利用浓硫酸吸水性去除水蒸气即可;故答案为:固体由白色变成蓝色;在装置A和装置B中间加一个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4)D装置中盛放的是澄清的石灰水,用于检验原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因为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装置C是用来检验原气体是否含有氢气,D装置是用于检验原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若装置C与D的顺序颠倒,无论原气体中是否含有氢气,C装置的无水硫酸铜一定会变蓝色,无法检验氢气的存在;故答案为:CO2+Ca(OH)2=CaCO3↓+H2O;C与D颠倒,无法检验氢气的存在;
(5)根据碳原子质量守恒,则反应前后质量增加为二氧化碳质量,二氧化碳质量=m2−m1,设一氧化碳质量为m,则m×1228×100%=(m2−m1)×1244×100%,所以m=(m2−m1)×2844=711(m2−m1);故答案为:711(m2−m1)。
(1)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无水硫酸铜的性质、水蒸气的来源来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装置C与D的作用来分析;
(5)根据质量变化计算此题。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4.【答案】NaOH+HCl=NaCl+H2O溶液由红色恰好变成无色 不能生成沉淀或水或气体等物质 NaCl、NaOH、Na2CO3 适量碳酸钠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CaCO3、BaCO3
【解析】解:(1)甲试管中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当小茗同学观察到试管中出现溶液由红色恰好变成无色的现象时,得出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
乙试管中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不能生成沉淀或水或气体等物质。
故填:NaOH+HCl=NaCl+H2O;溶液由红色恰好变成无色;不能生成沉淀或水或气体等物质。
(2)【进行猜想】
猜想一:氯化钡过量时是NaCl、NaOH、BaCl2
猜想二:恰好完全反应时是NaCl、NaOH
猜想三:碳酸钠过量时是NaCl、NaOH、Na2CO3。
故填:NaCl、NaOH、Na2CO3。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的废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
猜想一成立
故填:适量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反思拓展】
废液缸中的白色沉淀成分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
故填:CaCO3、BaCO3。
(1)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乙试管中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不能生成沉淀、水、气体等物质;
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5.【答案】解:(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100g+53g−150.8g=2.2g,
设该实验所用碳酸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53gx2.2g
10644=53gx2.2g
x=10%
答:该实验所用碳酸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
(2)设原100g废液中氯化钙溶质的质量为y。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11
53g×10%y
106111=53g×10%y
y=5.55g
答:原100g废液中氯化钙溶质的质量是5.55g。
【解析】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SO2,CrCl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7g,【答案】A,【答案】D,【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CO都有可燃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