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15 我与地坛(节选)课堂教学ppt课件
展开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学的时候,认得最早的字就有“人”字。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能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1.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2.分析文章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4.体悟作者内心的痛苦及母亲的悲苦,进而领悟生命真谛,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习重难点】1.体会作者的感受,领悟作者的思考。2.学习文章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互出现以突出主题的写法。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作家,散文家。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
入中国作协。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合欢树》《夏日的玫瑰》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史铁生在21岁时下肢不幸瘫痪,青春韶华,痛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史铁生来到地坛,走入了一种双重境界里。《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散文,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
1.重要字音坍圮(pǐ) 撅树枝(juē) 捋触须(lǚ) 窸窣(xī sū) 颓墙(tuí) 猝然(cù) 声名狼藉(jí) 熨帖(yù) 恪守(kè) 嘈杂(cá) 亘古不变(ɡèn) 灼烈(zhuó) 祈求(qí) 数落(shǔ) 隽永(juàn)
2.词语释义浮夸:华美夸张。坍圮:倒塌,毁坏。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未变过。窸窸窣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熨帖:舒服,舒适。急于求成:不顾客观条件,想很快达到目的(含贬义)。数落:①列举过失而指责,泛指责备。②不住嘴地列举着说。隽永:意味深长。
任务一 理解文本内容
【活动1】全文用序号的形式标注为两大部分,请你速读课文,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
【活动2】阅读第1-5段,思考回答: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 地坛当时是怎样的呢? “我”——颓废、迷惘。(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2. “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
(1)我家与地坛很近。(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我”残疾)(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古园的荒芜冷落正烘托着作者的悲苦命运,也正是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给予了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生,这是生命力的展现;使作者感受到即便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种顽强的存在,其前景照样会缤纷多彩。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作者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活动3】阅读第6-7段,思考:1.“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 ①我该不该去死? ②我为什么要出生? ③我应该怎么去活?
体验: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 对死不必急于求成。
2.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景物的特点:破败、荒芜、古旧;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3.“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看似衰败的地坛却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永存的景象。这实际是在回答前文怎样活的问题——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活动4】通读第一部分,分析这一部分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说明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2)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3)地坛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也是作者的解读,让作者获得新生。
【活动5】阅读第二部分前3段,思考: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活动6】阅读第二部分(重点是第2、3、8、9、10段),思考:母亲为“我”做了什么?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
【活动7】重点阅读第二部分第7段,思考:母亲离去后,“我”又摇着轮椅来到园中,“我”在园中所思所想,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升到月升,“我”走遍了这园子的每一个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作者反复讲“母亲已不在了”充满了痛惜悔恨之情。
【活动8】品味文章最后一句“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的含义。 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任务二 探究课文两部分之间的联系
【活动9】母爱与“我”有直接关系,与“地坛”有何深刻联系?两部分看似不相关,但作者却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两部分联系在一起。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着重写“我”在地坛中的思考,写地坛给“我”的启示。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是母亲的爱让我坚强。从主题上看,也是浑然一体,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活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二者皆以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题目下。
任务三 赏析文本的艺术特色
【活动10】通读全文,总结本文的艺术特色。(1)双线结构。文章第一部分着重写“我”在地坛中的思考,写地坛给“我”的启示,以“我”与地坛那种非同寻常的亲情关系为线索;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回忆母亲,是母亲的爱让“我”坚强,以“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为线索。(2)词语的超常搭配。“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3)用追思的方式,换位思考,心理活动描写细腻独特。本文节选部分是以追思的形式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文中有很多地方是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写出了在史铁生瘫痪以后揣摩母亲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4)平静语气下的挚热情感。作者的文笔就像是经冬的小溪,虽水面冰封,但在冰层下面,却涌动着冒着温热的水汽的溪水。作者写母亲,用了冷处理的笔法,只是很平静地叙述母亲的艰难处境,对母亲的心理活动做了一些猜测,娓娓述说母亲找我的情景。平静的叙述下面,母爱的博大深切慢慢地凸现出来。
【活动11】作者从母亲身上学到了要承受苦难、要坚韧地活,这是“我”活下去的精神动力。作者能悟透这一点,想要报答母亲,可惜“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该怎样认识陪伴我们走过风雨的父恩母爱?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从母亲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的句子,细细品读,然后默想自己生命历程中的父恩母爱点滴,可简单记录。
【课文观点】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探究角度】(1)母爱是平凡的,母亲的言行是朴素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母亲把她的青春和心血都倾注到孩子身上,是最让人尊敬和难忘的人。(2)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冰心。发散角度。(3)父爱如山,深沉而厚重,父亲用他强壮的身躯为我们撑起一片快乐的天空,也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本文的语言含蓄蕴藉,请揣摩下列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意。1.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2.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3.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示例】1.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着想,甚至来不及体会母亲的痛苦,真切地写出了自己的无知和自责。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远观的态度,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否定。2.母亲活着的时候,“我”没能理解母亲的苦难,现在“我”明白了自己的存在使母亲遭此苦难,“我”于心不忍,所以对母亲的离去也似乎感到一丝安慰。赞美母爱伟大的情感充溢字里行间。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背景图ppt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我与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生命感悟,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顽强的活着是一种幸福,感受母爱,作者是这样说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15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15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配套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明确字音,“我与地坛”,探明缘由,走近母亲,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诠释,对母爱的解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演示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青史铁生,有言为证,积累成语,引发生命思索,本身即是感悟,生命律动,看透生死,残废但并不颓废,走进地坛,亲近地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