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苏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中可以直接合成大量的血浆蛋白
B.肝脏中①的葡萄糖浓度一定高于③
C.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均可与②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D.③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分析】内环境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因此图中①表示血浆,②表示淋巴、③表示组织液。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①表示血浆,属于细胞外液,而血浆蛋白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合成的,A错误;
B、刚进食后的一段时间,血糖含量较高,但是肝脏可以合成肝糖原,因此从肝脏流出的血浆中血糖含量较组织液低,B错误;
C、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因此它们都可以与淋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
D、③为组织液,与细胞内液之间通过组织细胞的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人体的内环境的相关知识点,根据图中虚线方框内的前头关系确定各个数字代表的内环境成分的名称。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类大脑皮层H区受损后,患者可以讲话,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B.运动性失语症的有关神经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C.第一级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C
【分析】1、大脑表面分布的各种生命活动功能区,即为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位于中央前回的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2、人类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1)位于大脑皮层的S区--如果发生障碍不能讲话;(2)位于大脑皮层的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别人的话;(3)位于大脑皮层的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4)位于大脑皮层的V区--发生障碍,看不懂文字。
【详解】A、人类大脑皮层H区受损后,患者可以讲话,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A正确;
B、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后将导致运动性失语症,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B正确;
C、第一级记忆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
D、学习和记忆都要将刺激传递,因而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C。
【点睛】
3.当我们吃的食物过咸时,食物中的Na+会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扩散进入味觉细胞,使其膜电位改变。引发神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传到味觉中板产生味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感知咸味的味觉细胞属于感受器的一部分
B.食物中的Na+进入味觉细胞不需消耗ATP
C.兴奋从味觉细胞传至味觉中枢是单向传递的
D.味觉的形成过程是一次完整的反射过程
【答案】D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解】A、感知咸味的味觉细胞属于感受器的一部分,可以感受刺激并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A正确;
B、据题干信息“食物中的Na+会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扩散进入味觉细胞”可知,该过程为协助扩散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
C、兴奋从味觉细胞传至味觉中枢涉及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
D、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味觉的形成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D。
4.食欲肽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临床使用的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食欲肽以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B.食欲肽通过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发挥作用
C.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
D.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
【答案】B
【分析】由题可知,食欲肽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食欲肽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
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B错误;
C、由题“食欲肽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可推断,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C正确;
D、由题“食欲肽使人保持清醒状态,而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可推断,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D正确。
故选B。
5.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不自主颤抖、面色苍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自主颤抖是受大脑皮层调控的结果
B.面色苍白与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有关
C.该过程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
D.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
【答案】A
【详解】A.不自主颤抖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部位,A错误;
B.面色苍白是为了减少散热,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导致的,B正确;
C.遇到寒冷刺激,为促进产热,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代谢加快,C正确;
D.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从而促使血糖浓度升高,D正确。
故选A。
6.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神经元静息状态的恢复和维持,主要与Na+的外流有关
B.递质作为化学信号,只能作用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
C.神经调节中可能存在着分级调节机制,如成人憋尿
D.人类感觉性记忆的形成,需要经过注意和不断重复等过程
【答案】C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静息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由钾离子外流来维持静息状态,A错误;
B、肌肉或腺体也都可以是神经递质的靶细胞,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因此神经递质还可以作用于肌肉或腺体,B错误;
C、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
D、感觉性记忆经过注意可形成短期记忆,不断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而感觉性记忆的形成,不需要经过注意和不断重复等过程,D错误。
故选C。
7.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B
【详解】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最终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故A项正确;
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重吸收水分,故B项错误;
摄盐过多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相关神经调节,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C项正确;
饮水增加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进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最终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D项正确。
【名师点睛】1.图解水盐平衡调节过程
2.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三者关系如图:
8.如下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浆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抗原刺激机体后,B细胞会分化,但不会增殖
C.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D.细胞毒性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浆细胞能合成分泌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浆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相比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含量更多,A正确;
B、抗原刺激机体后,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
C、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C正确;
D、细胞毒性T细胞使得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B。
9.2020年3月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增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作为血清学诊断标准。下图曲线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抗体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与IgM抗体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细胞核、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
B.新冠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丧失
C.某人核酸检测为阴性,但是血清学诊断体内存在IgG抗体,最大的可能是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过少
D.在阻断病毒传染上,核酸检测比血清学检测更有优势
【答案】D
【分析】分析图形:人体感染病毒后一周左右即可检测出核酸阳性,两周潜伏期之后才能检测出抗体,在病毒被清除后的一段时间内,IgG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
【详解】A、细胞核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不是细胞器。IgM抗体本质是蛋白质,与IgM抗体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A错误;
B、新冠肺炎通常被认为是呼吸道传染病,当载有病毒的飞沫被吸入后,新型冠状病毒就会进入鼻腔和咽喉,进而感染人体的肺脏,并引起重病甚至致死性新冠肺炎,B错误;
C、由图分析可知,人体在感染病毒后经过两周的潜伏期,IgG和IgM含量逐渐上升,在病毒被清除后的一段时间内,IgG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但此时核酸检测为阴性,所以出现题述情况最大可能是新冠患者被治愈后,C错误;
D、由图可知,人体感染病毒后一周左右即可检测出核酸阳性,两周潜伏期之后才能检测出抗体,所以在阻断病毒传染上,核酸检测比血清学检测更有优势,D正确。
10.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可通过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逃避细胞毒性T细胞的攻击,形成免疫逃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肿瘤抗原,并将其暴露于细胞膜上
B.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
C.通过注射抗PD-L1的抗体,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
D.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答案】D
【分析】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在正常情况下,肿瘤细胞可通过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PD-1抗体能与PD-1结合,阻止PD-L1分子与PD-1结合,从而使T细胞能行使正常的免疫功能。
【详解】A、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肿瘤抗原,并将其暴露于细胞膜上,然后激活T细胞,A正确;
B、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发挥免疫作用,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肿瘤细胞可通过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故通过注射抗PD-L1的单克隆抗体,抗体与PD-L1结合会形成细胞沉淀,从而阻止PD-L1分子与PD-1结合,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C正确;
D、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D错误。
故选D。
11.“柯萨奇”病毒可引起“胃肠感冒”,患者常出现呕吐和发热等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进入胃部后引起胃体肌肉收缩属于条件反射
B.辅助性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
C.机体消灭“柯萨奇”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D.机体发热时可采用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的方式散热
【答案】C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病毒进入胃部后引起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生理过程是人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浆细胞不能识别该病毒,B错误;
C、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机体消灭“柯萨奇”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C正确;
D、机体发热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若采用加盖棉被的方式,则不利于热量散出,不利于退烧,D错误。
故选C。
1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合理的是( )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已经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失调
C.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的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
【答案】B
【分析】1、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肺泡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PM 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A错误;
B、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免疫失调病,PM 2.5作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失调,B正确;
C、由于血液中的存在缓冲物质,故PM 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不会导致人体血液pH明显下降,C错误;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的反射中枢在脊髓,D错误。
故选B。
13.如下图甲所示,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在装置左侧,光可从窗口射入。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暗箱不动花盆旋转,保持每20min转一圈,一周后幼苗生长情况如图乙
B.暗箱旋转花盆不动,保持每20min转一圈,一周后幼苗生长情况如图丙
C.暗箱和花盆同步旋转,保持每20min转一圈,一周后幼苗生长情况如图丙
D.单侧光导致茎弯曲生长原因是发生弯曲的部位生长素出现横向运输
【答案】B
【分析】判断幼苗生长状况的方法:首先看在旋转过程中,幼苗是否受单侧光刺激,如果未受刺激则不弯曲;如果受刺激,则看幼苗是否旋转,如果不旋转则弯向光源生长,如果旋转则弯向小孔生长。
【详解】A、暗箱不动花盆旋转,对于植物而言,相当于没有光源照射,故幼苗将直立生长,如图甲所示,A错误;
B、暗箱旋转花盆不动,对于植物而言,相当于接受的是单侧光光照,幼苗将向左(光源)弯曲生长,如图丙所示,B正确;
C、暗箱和花盆同步旋转,相当于植物接受来自小孔单侧光照射,植物向小孔侧弯曲生长,如图乙所示,C错误;
D、单侧光导致茎尖端生长素出现横向运输,D错误。
故选B。
14.光敏色素是植物具有的能够接受光信号的分子。下列有关光敏色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
B.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中
C.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发生变化
D.光敏色素直接调控基因的表达
【答案】D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A正确;
B、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B正确;
C、 光敏色素是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受到光照射时,其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C正确;
D、 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光敏色素间接调控基因的表达,D错误。
故选D。
15.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的植物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作用效果相反
B.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体现了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的特点
C.光、重力和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也具有调节作用
D.对多细胞植物来说,细胞与细胞之间、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协调,需要通过激素传递信息
【答案】B
【分析】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已知的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
2、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详解】A、不同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既有协同作用,如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生长,也有作用效果相反的作用,如赤霉素可解除种子休眠,而脱落酸可抑制种子休眠,A正确;
B、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快,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促进的作用,没有体现生长素的抑制作用,B错误;
C、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光、重力和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C正确;
D、对多细胞植物来说,细胞与细胞之间、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协调,需要通过激素传递信息,D正确。
故选B。
16.如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总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D
【分析】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详解】A、甲能增加种群密度,应是出生率或迁入率,乙能减少种群密度,应是死亡率或迁出率,A正确;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C、丁为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种群密度并非总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D错误。
故选D。
1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缺氧条件不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B.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其调节作用都具有两重性
C.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检验实验设计的可行性
D.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可以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答案】C
【分析】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产生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生长发育起到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该过程需要能量,故缺氧条件会影响能量供应进而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A错误;
B、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其中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但其他激素调节作用可能不具有两重性,B错误;
C、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降低实验盲目性,C正确;
D、乙烯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D错误。
故选C。
18.大型哺乳动物种群的数量增长呈现一定的规律。下图曲线表示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注:S点表示稳定平衡点,数量高于S点时,可以回落到S点;X点表示绝灭点,数量一旦低于X点种群就会走向绝灭
A.X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B.曲线在X点和S点之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近亲繁殖可能是导致种群绝灭的一个原因
D.种群数量高于S点时,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均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数量回落到S点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曲线表示大型哺乳动物种群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在虚线偏上的点,Nt+1>Nt,表示种群数量增加,在虚线偏下的点,Nt+1<Nt,表示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X点表示灭绝点,表示Nt+1=Nt,增长速率为0,A错误;
B、曲线在X点和S点之间时,Nt+1>Nt,表示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C、近亲繁殖使后代获得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使种群的死亡率增大,因此X点之前,近亲繁殖可能是导致种群灭绝的一个原因,C正确;
D、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均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S点表示稳定平衡点,数量高于S点时,可以回落到S点,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从而使数量回落到S点,D正确。
故选A。
19.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的表皮往往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抵抗干旱
C.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体积小数量多,适合弱光生存
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间吸收CO2,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
【答案】C
【分析】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为了适应环境从而生存下来,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
【详解】A、荒漠中的爬行动物如蜥蜴表皮有角质鳞片,可以减少水分散失,A正确;
B、草原中的植物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散失,抵抗干旱,B正确;
C、森林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体积大,C错误;
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的气孔在夜间开放,也可以减少水分散失, D正确。
故选C。
20.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D.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B
【分析】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
B、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不一定经历苔藓阶段,B错误;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即群落演替向着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C正确;
D、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如干旱)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即人类的活动会使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正确。
故选B。
2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规格为16中格(400小格,0.1mm3)的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培养液稀释了100倍,检测四角上中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4×108个mL,该实验无对照实验
B.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获得充足氧气
D.取样时避免吸到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晃动菌液
【答案】B
【分析】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
2、酵母菌个数计算:(1)16×25型的计数公式为:酵母细胞个数/1mL=10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100×100×10000×稀释倍数;(2)25×16型的计数公式为:酵母细胞个数/1mL=8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80×100×10000×稀释倍数。
【详解】A、在16中格×25小格中计算,此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22+26+24+28)÷100]×25×16×104×100=4×108个/mL,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但是存在相互对照,A错误;
B、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B正确;
C、取样前需将培养液轻轻摇匀,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错误;
D、取样时应充分晃动摇匀,以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D错误。
故选B。
二、多选题
22.胰腺癌素有癌症之王的称号,在确诊5年后,患者的存活率只有5%。高死亡率的原因是在癌症晚期前没有任何症状,而且胰腺癌细胞的扩散速度非常快。胰腺癌细胞会释放出CXCL16因子,CXCL16因子能够吸引非攻击性免疫细胞在癌细胞周围聚集。研究人员试图通过提高免疫系统攻击胰腺癌细胞的效率,以达到治疗胰腺癌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主要依赖于细胞毒性T细胞
B.胰腺癌细胞周围聚集的非攻击性免疫细胞有利于机体对癌细胞的清除
C.放疗、化疗方法可诱导癌细胞突变成正常细胞,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D.使特定细胞表达出CXCL16因子的受体可能会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存活率
【答案】BC
【分析】1、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2、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详解】A、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攻击癌细胞,使其裂解死亡,机体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主要依赖于细胞毒性T细胞,A正确;
B、在胰腺癌细胞周围聚集的非攻击性免疫细胞不能清除癌细胞,并且阻碍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癌细胞,不利于机体对癌细胞的清除,B错误;
C、放疗、化疗方法分别通过直接杀死癌细胞、抑制癌细胞DNA复制,达到治疗的目的,C错误;
D、使细胞毒性T细胞表达出CXCL16因子的受体,可有利于细胞毒性T细胞接近胰腺癌细胞并将其清除,从而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存活率,D正确。
故选BC。
23.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即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理论上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正常情况基本相同
B.神经-肌肉突触前膜,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注射受体蛋白来增加受体数量,可以缓解该病症状
D.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引起的
【答案】AD
【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可推知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正常情况基本相同,A正确;
B、神经-肌肉突触前膜,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错误;
C、受体蛋白存在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上,不可以通过注射的方法增加受体数量,C错误;
D、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免疫能力过强引起,D正确。
故选AD。
24.依据植物开花与光周期长短可以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某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将菊花顶部花芽附近的叶片去掉,并对顶部花芽和下部的叶片作以下四组不同处理,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周期处理部位,因变量是植物是否开花
B.由实验结果可知,只要是用短日照处理,植物都会开花
C.由实验结果可知,菊花是长日照植物,要使其提前开花,可以延长光照
D.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菊花开花受光周期的部位是植物体的下部叶片
【答案】ABC
【分析】依题意,本实验欲探究的目的是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顶部的花芽还是下部的叶片。根据实验的单因子变量原则,自变量应该是光周期和光周期处理部位,因变量是植物是否开花。
【详解】A、由分析可知:自变量应该是光周期和光周期处理部位,因变量是植物是否开花,A错误;
B、从实验中可知,无论是长日照还是短日照处理顶部,只要用短日照处理下部叶片,植物都开花,B错误;
C、由图中实验结果可以推知,菊花是短日照植物,要使其提前开花,应该缩短光照时间,C错误;
D、从实验中可知,无论是长日照还是短日照处理顶部,只要用短日照处理下部叶片,植物都开花,说明菊花开花感受光周期的部位是植物体的下部叶片,D正确。
故选ABC。
25.经长期跟踪研究发现,某丘陵低山区近30年内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大约4/5,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着自然生态空间,致使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加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为因素是造成该地区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B.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可能会导致物种丰富度减小
C.为了保护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必须禁止一切农业和城镇建设以及森林砍伐活动
D.建立自然保护区来保护森林等措施,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形成
【答案】ABD
【分析】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1)群落内部因素:(根本原因) ①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动力;②种内和种间关系动态变化—催化剂。
(2)外界环境因素:(重要条件) ①自然因素:火灾、洪水、严寒等;②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滥砍滥伐、滥捕滥猎、填湖造地等。
【详解】A、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这说明人为因素是造成该地区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A正确;
B、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加重,会减小个体间的交配机会,从而导致物种丰富度减小,B正确;
C、为了保护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需要做到可持续、合理的开发森林资源,而不是一刀切的禁止一切农业和城镇建设以及森林砍伐活动,C错误;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形成,D正确。
故选ABD。
三、综合题
26.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炎症发生时,疼痛是一种防御性的保护反应,但过量的炎症因子会造成免疫过强,自身器官受到损伤。研究发现,炎症因子ILs能够促进痛觉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如下图一所示。下图二是人体产生痛觉和吗啡等药物止痛机理示意图,其中P物质是痛觉神经递质,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某些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使相关神经元更易产生兴奋,传到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产生痛觉。兴奋传导过程中,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炎症因子ILs能通过系列信号通路促使Ca2+内流增加,据图一分析炎症因子使Ca2+内流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二中C神经元释放内啡肽,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_____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A神经元K+外流,抑制A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P物质,阻止痛觉产生。
(4)长期使用吗啡后可致愉悦感而依赖成瘾,同时___________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内源性内啡肽的生成,逐渐形成在吗啡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则P物质的释放量会迅速__________________,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
(5)若使用Ca2+阻滞剂抑制神经细胞膜Ca2+通道的开放,则能减缓炎症因子引起的疼痛,为探究Ca2+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
对照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实验组:向突触小体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滞剂,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结果是实验组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小于对照组。由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请再补充一个实验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答案】(1) 大脑皮层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2)促进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钙离子通道运到细胞膜上
(3)促进
(4) 抑制 增加
(5) 钙离子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向突触小体中施加适量的钙离子
【分析】1、分析图示作用机制流程图可知,炎症因子ILs促进通道蛋白合成(翻译),促进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通透性增强后,Ca2+内流增加,可提高(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
2、图乙中,P物质是神经递质。根据题意可知,内啡肽可能是抗痛觉神经递质。吗啡等药物的止痛机理是:它作用于突触前膜,可使P物质合成或分泌减少,抑制B细胞钠离子通道的打开而使其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1)
痛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兴奋传导过程中,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有: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2)
由题图分析可知,炎症因子ILs能通过系列信号通路促使Ca2+内流增加,据图分析炎症因子使Ca2+内流增加的原因是促进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该离子通道与细胞膜结合。
(3)
内啡肽是神经递质,需要与A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阿片受体结合后起作用,该过程可以促进A神经元K+外流,则据图分析,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导致B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从而阻止痛觉产生。
(4)
由于激素调节存在反馈调节,故长期使用吗啡会抑制内源性内啡肽的生成;一旦停止使用吗啡则物质P的释放量会增加,出现更强烈的痛觉。
(5)
分析题意,使用Ca2+阻滞剂抑制神经细胞膜Ca2+通道的开放,则能减缓炎症因子引起的疼痛,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a2+的作用机制,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对照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实验组:向突触小体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滞剂,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实验结果是实验组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小于对照组,说明钙离子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再补充一个实验组:向突触小体中施加适量的钙离子,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27.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联系。下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据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
(2)图中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____(选填“激素”或“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____。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主要通过高亲和力转运体再摄取回到神经末梢,其好处有_______。(请写出两点)
(3)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调节(选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在HPG轴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运输到______,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激素);LH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4)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LH,随后其血液中GnRH水平会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5)以上事实说明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选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细胞
(2) 神经递质 胞吐 可以重新被利用,防止去甲肾上腺素持续起作用
(3) 体液 垂体
(4) 降低 LH促进雄激素的分泌,雄激素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
(5)神经-体液调节
【分析】分析图解:光路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作为效应器。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睾丸,并且在对雄性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
(1)
由图分析可知,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松果体。
(2)
黑暗环境中,神经纤维末梢相当于突触前膜,以胞吞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与松果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其分泌的褪黑素增多,进而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在发挥作用后,主要被转运体再摄取回到神经末梢,其好处是可以重新被利用,防止去甲肾上腺素持续起作用。
(3)
褪黑素通过血液运输并与靶器官结合,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在HPG轴中,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运输到垂体,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激素)。
(4)
由图分析可知,下丘脑对雄性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LH,该激素促进雄激素的分泌,当雄激素分泌过多时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下丘脑分泌的GnRH减少,导致血液中GnRH水平降低。
(5)
图中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既有神经调节的参与,又有体液调节的参与,其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解判断雄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识记反射弧的组成,掌握兴奋在突触传导的过程,识记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等,再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答题。
28.请结合下图像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样方法使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该调查方法的关键是做到__________________。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1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量是__________________株。
(2)图2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该图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调查该植物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________m2。
(3)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al、a2、a3株,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定区域内,斑马的种群密度适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进行调查;飞蛾的种群密度适合__________________用法进行调查。
【答案】(1) 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8
(2) 物种数量迅速增长,并在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3)(al+a2+a3)/3S0
(4) 标记重捕法 黑光灯诱捕法
【分析】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样方中的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数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1)
样方法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该调查方法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以及调查地形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取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是计上不记下,计左不计右”,依据此原则应记录数量为8株。
(2)
由图2可知:样方面积小于S0,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量迅速增长,当样方面积达到并超过S0,物种数不再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而增多,物种数保持稳定,故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量迅速增长,并在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S1物种数较少,S0与S2物种数一样,但S2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调查该植物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
(3)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结合图2可知样方面积为S0,故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a1+a2+a3) /3S0。
(4)
斑马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对于趋光性昆虫飞蛾,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
29.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发现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山桃
1
丁香
0.124
1
油松
0.125
0.834
1
刺槐
0.148
0.761
0.884
1
(1)耕地逐渐过渡为林地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请写出该过程的特点__________。这两种演替类型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划分的。若演替过程中有人力参与,则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__________。造成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在地上和地下均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被称为群落的______。处于林下层的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 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起始条件 方向 速度
(2) 油松和刺槐 阳光
(3) 垂直结构 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叶绿体颗粒大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
根据题意可知,该演替为“退耕还林”,说明在演替之前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因此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次生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是根据起始条件划分的,原地从来没出现过生物,或者生物被彻底灭菌,属于初生演替,否则为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
从表中看出油松和刺槐的物种生态位重叠最大,即它们对同一资源的竞争最激烈。造成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
(3)
群落中的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有利于植物提高光能利用率,故可推测处于林下层的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叶绿体颗粒大等特点。
四、实验题
30.陆羽《茶经》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请回答下列与茶有关的问题:
(1)茶一般用茶树的顶芽和幼叶制成。采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随着采摘批次的增加,新梢(新芽)的数量会大大增加。从激素调节的角度看,新芽数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茶树常采用扦插繁殖。某研究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因变量既可以用生根数表示,也可以用_______表示。
②用三十烷醇处理茶树插条比较简便的方法有沾蘸法和浸泡法。与沾蘸法相比,浸泡法所用的浓度_____,所需处理时间较长。
③从预实验结果可知,三十烷醇对茶树插条生根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特点,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实验组。从图中数据判断,三十烷醇浓度的取值应设在____________________ppm范围内。
(3)我国产茶区域不局限于南方。但受环境的影响,不同茶区的树形、叶形不同。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角度,确定不同区域的茶树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解除了顶端优势
(2) 三十烷醇的浓度 根的长度 较低 在一定范围内,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 8~15
(3)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分析】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侧芽发育成枝条,摘除顶芽可以暂时阻断侧芽部位生长素的来源而消除顶端优势。
(1)
采茶过程中摘除顶芽后,侧芽部位生长素来源被暂时阻断,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顶端优势解除,侧芽发育,新梢数量增加。
(2)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自变量是三十烷醇的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情况,具体可用生根数表示,也可以用根的长度表示。②与沾蘸法相比,浸泡法是指将枝条基部浸泡在溶液中一段时间,所用的浓度较低,所需处理时间较长。③从预实验的结果可知,和对照组(三十烷醇浓度为0)相比,低浓度(三十烷醇浓度为8、12、15)组生根数较多,促进茶树生根,高浓度(三十烷醇浓度为20)组生根数较少,即抑制茶树生根,由此推测三十烷醇对茶树插条生根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范围内,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④分析题图可知,三十烷醇溶液为8ppm时生根数量是45.5,12ppm时是52.0,15ppm时是23.0,因此三十烷醇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在8~15ppm之间,故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浓度在8~ 15ppm的实验组。
(3)
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故确定不同区域的茶树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依据是看它们之间是否有生殖隔离,判断不同区域的茶树是否属于同一物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江苏省苏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江苏省苏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江苏省苏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 (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