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诗涵盖所有核心考点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一首诗涵盖所有核心考点 课件,共20页。
诗歌鉴赏涉及的考点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语言:炼字、炼句、语言风格技巧:艺术手法、结构手法情感: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思乡念亲、建功立业、孤独寂寞等等内容理解:某句/全篇内容的理解
一首诗涵盖所有核心考点题型设置:选择题和问答题
题型突破:选择题常考设误类型
1.内容情感设误。哀乐颠倒、诗句情感理解错误等。2.形象、画面设误。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3.表达技巧设误。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4. 语言特点设误。词语解释错误、语言特色、风格分析错误等。如果对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的性质特征理解不清(主要为动词、形容词、数词、叠词),对句子表达效果(如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理解不透,就无法准确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登高①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时的作品。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B.颔联中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于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让人倾听灵魂深处的豪迈和奋发向上的激情。C.颈联中的“常作客”指出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D.杜甫把这首诗写得纵横恣肆,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B.“不动声色”错,“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有声有形;“豪迈和奋发向上的激情”错误,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围绕秋天的夔州,描绘了诗人登高的见闻,峡中传来“猿啸”之声,江水洲渚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字字精当。B.颔联写远景,诗人视野极为开阔,“萧萧”写出了落叶之声态,肃杀可闻;“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之声势,雄迈可见。C.颈联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着笔,将羁旅愁与孤独感,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厚重深沉。D.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望岳》相比,诗人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不再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C.“颈联诗人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着笔”说法错误。颈联直接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因此是正面的角度,没有从侧面着笔。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六景静态描写,创造出一幅冷色调的深秋水墨画,渲染悲凉气氛。B.颔联状写木叶萧萧落下、江水奔流不息,寄托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C.颈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着笔,由万里飘泊直写到晚年多病孤独的现状。D.尾联揭示白发日多、潦倒停杯的原因是艰难苦恨,忧国伤时情怀跃然纸上。
A.“首联两句六景静态描写”错误,“风急”“猿啸”“鸟飞回”等都是动态描写。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与他的《登岳阳楼》一诗风格接近。B.第一句描写风急天高、猿声凄哀的情景,奠定了全诗“感伤悲凉”的感情基调。C.颔联巧妙运用叠字,“萧萧”描写落叶飘零之态,“滚滚”描摹长江汹涌之状。D.第五、六句横向展开,“常作客”叙写诗人常年客居他乡,心情由此倍感凄凉。
D.“横向展开”以偏概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不仅有空间的横向展开,也有时间角度的纵向展开。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含蓄蕴藉。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C. “缠绵悱恻”分析错误。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这是杜甫的代表作,能够体现其诗风。如颔联中传达出诗人内心极为复杂的情感:身世飘零,老病孤愁,韶华易逝,壮志未酬,有无限悲凉之意。
一、意象(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前两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题型突破:问答题核心考点·形象类
意象:风、天、猿啸、飞鸟、落木、长江等。作用:通过对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低飞盘旋的小鸟,飘零的树叶和滚滚长江水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渲染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气氛,表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下的孤独、渺小感,由自然的轮回而产生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悲慨。
二、人物形象(抒情的诗人自己、诗中塑造的人物)结合全诗内容,诗中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①孤独愁苦的登高者。诗人孤身一人登高远眺,凄凉寂寞。②壮志难酬的漂泊者。诗人漂泊无依,寄居夔州。落叶纷纷,长江滚滚,韶光易逝,而诗人自己年老体衰,行至暮年却怀才不遇,功业未就、壮志难酬。③忧国伤时的叹世者。国恨,民苦,己愁,诗人“叹世”之忧,郁积于胸,心系天下,既悲己又忧国忧民。
题型突破:问答题核心考点·语言类
一、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数量词等)“萧萧”“滚滚”两词使用十分精妙,试作赏析。
“萧萧”为草木飘零之声,生动模拟树叶飘落的窸窣之声,引人联想到秋天已深,叶落之多;“滚滚”为长江流动之势,生动描摹长江奔流的汹涌之状,让人联想到长江水之浩荡;视听结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二、炼句(炼字、手法、想象、情感、结构作用)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运用对偶,颈联万里与百年、悲秋与多病、常作客与独登台两两对仗,整齐匀称,朗朗上口;运用夸张,“万里”夸大故乡之远,“百年”夸大病痛时间之长,在时间和空间上把情感表达得既深且广;运用“独”字,一语双关,既交代自己孤身一人,又直表达出孤独愁苦之情。
三、炼篇(朴素自然、豪迈雄奇、清新明丽、浪漫飘逸等)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诗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内容情感低沉愁闷,诗人所见是宏大悲凉的秋景,所闻是猿猴哀鸣、落叶纷纷的雄浑悲切的哀音,所感交织着个人际遇与国事艰难,满是阴郁消沉的无奈感;表情达意抑扬跌宕,前两联写登高所见所闻,绘声绘色;颈联笔锋一转,想起毕生之苦,牵系情思;尾联回到现实,概括所有愁思的起因。起承转合,富于变化。且巧用对偶,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
题型突破:问答题核心考点·技巧类
全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表达效果?
借景抒情,借悲凉的秋景,汹涌奔流的江水,表达了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悲愁。视听结合,猿猴哀鸣、树叶飘落的窸窣之声,长江奔流的汹涌之状,有声有色,身临其境;夸张,“万里”夸大故乡之远,“百年”夸大病痛时间之长,在时间和空间上把情感表达得既深且广;对偶,万里与百年、悲秋与多病、常作客与独登台两两对仗,整齐匀称,朗朗上口。
题型突破:问答题核心考点·情感类
本诗以“悲秋”统领全篇,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登高远眺引发了哪些“悲”?
为秋景而悲:前两联表现了夔州秋天的肃穆萧杀、空旷辽阔,“哀”字可见诗人悲叹秋景之萧瑟苍凉;为长年漂泊而悲:“百年”“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时间之久,悲苦之深。为年老多病而悲: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繁霜鬓”,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为潦倒穷困的自己和国家百姓而悲:“艰难苦恨” 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既为国家百姓而悲,又为潦倒穷困而悲。为不能饮酒解忧而悲:诗人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题型突破:问答题核心考点·理解类
1.结合诗歌内容,写础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
第一层悲:常年异地漂泊,作客万里以外的他乡;第二层悲:正值重九团聚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第三层悲:常年疾病缠身,时世艰难,潦倒不堪,才年过半百,却已两鬓斑白。
2.评论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的”。请根据你的理解试作简要分析。
此二句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万里,地之远;秋,时之凄惨;常作客,久旅他乡;百年,年老迟暮;多病,衰疾缠身;独登,无亲朋。这些正是诗人晚年处境的真实反映,是诗人一生悲苦的生动写照。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读一首诗,懂一类诗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答案A,答案C,答案B,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教学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常识积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表层义深层情,看注释,理思路,武侯祠,诸葛亮,看作者,写作背景,看标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一首诗 课件,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三步走,规律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