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黑龙江省绥化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展开绥化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一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和它生活的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B.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主要场所
D. 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内液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的流向细胞外;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溶胶。
【详解】A、摄入过多过咸的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则细胞失水,细胞体积减小,A错误;
B、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组织液,B正确;
C、 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溶胶,C错误;
D、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内液增多,D错误。
故选B
2. 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 可以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B. 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 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D. 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由题意可知,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结构,且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说明该药物可以使递质无法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止痛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阻碍了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达到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目的,A符合题意;
B、如果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B不符合题意;
C、如果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则突触间隙中神经 递质的量会减少,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C不符合题意;
D、如果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则突触间隙中神经 递质的量会减少,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202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关于感知“温度与触觉受体”的发现,这其中最具代表就是辣椒素受体(TRPV1)的发现。研究表明,分布于皮下神经纤维膜上的TRPV1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能被43℃以上的温度或辣椒素等物质活化,进而形成烫或辣的感觉,并使身体产生逃离伤害源的应激反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TRPV1受体可让钠离子流入细胞内,从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B. 嘴唇接触辣椒素后,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在下丘脑
C. 触碰到烫的物品引发的应激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D. 使用某种能与TRPV1受体结合的药物后,可能会阻断痛觉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题意分析,辣椒素受体TRPV1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人体产生痛觉的原因是TRPV1能被辣椒中的辣椒素以及43℃以上热刺激等激活,并最终令人产生痛觉。
【详解】A、根据题中信息“神经纤维膜上的TRPV1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能被43℃以上的温度或辣椒素等物质活化,进而形成烫或辣的感觉”可推知,TRPV1受体可让钠离子流入细胞内,从而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递到大脑产生烫或辣的感觉,A正确;
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大脑,B错误;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触碰到烫的物品引发的应激反射,通过反射弧完成,在此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C正确;
D、使用某种能与TRPV1受体结合的药物后,可能使TRPV1受体失效,从而阻断与烫或辣相关的痛觉形成,D正确。
故选B。
4. 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
B. 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
C. 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 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详解】A、若切除垂体,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A正确;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该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小鼠的耗氧量会增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故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加,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故切除垂体后,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让代谢恢复正常,D错误。
故选D。
【点睛】
5. 下列有关水和无机盐的调节错误的是( )
A. 酷暑季节,室外作业人员应多喝淡盐水
B. 当血钾含量升高时,可以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C.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D. 大量出汗使体液流失,能进一步引起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1.当血钾含量上升或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钠泌钾。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3.钾离子的平衡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详解】A、酷暑季节人体会大量排汗,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室外作业人员应多喝淡盐水,A正确;
B、当血钾升高或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使肾上腺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和钾的分泌,B正确;
C、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一激素调节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C错误;
D、大量出汗使体液流失水分和钠离子,因而能进一步引起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D正确。
故选C。
【点睛】
6. 下列有关哺乳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是神经调节,该激素能催化细胞内的反应
B. 给长期缺碘的大鼠注射垂体提取物,其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
C. 给正常小鼠饲喂抗利尿激素均会使尿量明显减少
D. 破坏家兔的胰岛B细胞,可能出现尿量增加和尿糖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分解,促进动物个体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2、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3、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详解】A、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受神经调节,该激素能调节细胞的代谢过程,但不催化化学反应,A错误;
B、给长期缺碘的大鼠注射垂体提取物(含有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但由于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不能合成,故无法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大鼠不会出现代谢明显增强和产热增加等现象,B错误;
C、抗利尿激素化学本质为多肽,口服会被消化道中的酶分解,失去作用效果。因此给正常小鼠饲喂抗利尿激素不能使其尿量明显减少,C错误;
D、破坏家兔胰岛B细胞,体内缺乏胰岛素可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出现尿量增加和尿糖现象,D正确。
故选D。
7. 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和识别清除体内癌细胞分别属于免疫系统的( )
A. 免疫防御功能、免疫自稳功能 B. 免疫自稳功能、免疫监视功能
C. 免疫监视功能、免疫自稳功能 D. 免疫自稳功能、免疫防御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2)免疫自稳功能——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3)免疫监视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免疫系统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识别清除体内癌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常情况下,一种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性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B. B细胞活化后,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小部分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C. 靠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作战”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D. 病原体首次进入机体时,浆细胞发挥作用,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详解】A、人体的淋巴细胞种类很多,通常情况下,一种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性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A正确;
B、B细胞活化后,开始增殖分化,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B错误;
C、靠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作战”方式称为细胞免疫,C错误;
D、病原体首次或再次进入机体时,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A。
9. 我国自主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顺利完成临床试验,49位受试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接种疫苗受试者体内产生了针对HIV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缺陷病就是艾滋病
B.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大多数被免疫系统摧毁
C. 接种艾滋病疫苗后,人体通过记忆细胞可直接消灭入侵的HIV
D.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可表示为:RNA→RNA→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缺陷病是指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是由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可由感染、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等引发。
【详解】免疫缺陷病是指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和获得性免疫缺陷,其中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错误;HIV主要侵染人体T细胞,导致特异性免疫受到影响,B正确;接种艾滋病疫苗后,人体通过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而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入侵的HIV,C错误;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可表示为,D错误。故选B。
【点睛】注意:艾滋病病毒是RNA病毒,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形成DNA,其DNA整合到患者细胞的基因组中。
10. 溶血性链球菌侵入机体后,机体内产生的抗体在攻击病菌的同时,也会攻击心肌细胞,从而引发心肌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心肌炎是由免疫系统缺陷引起的疾病
B. 心肌细胞上的某些成分可能与病菌成分相似
C. 免疫接种可以有效预防心肌炎的发生
D. 注射细胞因子增强免疫力能有效治疗该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心肌炎是由于免疫系统敌我不分的将自身成分当成外来物质进行攻击导致的疾病,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
B、心肌细胞上的某些成分可能与病菌成分相似,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才会攻击心肌细胞,B正确;
C、免疫接种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而心肌炎不是传染病,C错误;
D、注射细胞因子增强免疫力可能对自身免疫病有加重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睛】
11. ABO浴血是指孕妇体内产生的抗体破坏胎儿红细胞的现象。孕妇初次怀孕,一般溶血现象较为轻微。但生育二胎(且二胎血型与一胎一致)时,二胎发生溶血症状比一胎更为严重。该病症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孕妇体内发生了下列哪种免疫模式( )
A. 过敏反应 B. 自身免疫病 C. 二次免疫 D. 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母亲妊娠期间,胎儿红细胞可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新的血型抗体,第一胎一般无临床症状,是因为第一胎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是少量的,并且大多数是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期进入母体的,此时母体产生的抗体较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系统的就更少了,所以不易发生新生儿溶血。但当这位母亲第二次怀孕时,胎儿的红细胞再次进入母体,引起二次免疫,母体会产生更多的抗体,此时的抗体也更容易进入胎儿循环系统,也就更容易导致新生儿溶血。
【详解】母亲妊娠期间,胎儿红细胞可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新的血型抗体,第一胎一般无临床症状,是因为第一胎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是少量的,并且大多数是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期进入母体的,此时母体产生的抗体较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系统的就更少了,所以不易发生新生儿溶血。但当这位母亲第二次怀孕时,胎儿的红细胞再次进入母体,引起二次免疫,母体会产生更多的抗体,此时的抗体也更容易进入胎儿循环系统,也就更容易导致新生儿溶血。
故选C。
【点睛】
12. 下面关于激素、神经递质、抗体、细胞因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四者的特异性都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有关
B. 抗体是一种由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的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免疫球蛋白
C. 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都可存在于内环境,并对人体内的生理活动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D. 这四种物质都属于信号分子,都需要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调节靶细胞代谢,之后激素会被分解;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之后神经递质被分解或重新利用;浆细胞能合成分泌抗体,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抗原,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细胞因子是免疫活性物质。
【详解】A、有些激素和神经递质不是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无关,A错误;
B、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分泌的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免疫球蛋白,B错误;
C、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都可存在于内环境,并对人体内发生的生理活动起一定的作用,C正确;
D、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属于信号分子,但抗体不是信号分子;抗体的作用不需要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D错误。
故选C。
13. 科研小组以某种植物的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植物激素对幼苗生长的作用机理,构建了如下的概念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特定的腺体合成并分泌
B. 图中的①②③分别表示生长素、赤霉素和脱落酸
C. 图示可以看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由以上三种激素共同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抑制细胞伸长,说明②表示生长素,b表示低浓度,a表示高浓度,生长素高浓度抑制是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进而抑制细胞伸长,因此③表示乙烯,赤霉素也能促进细胞伸长,因此①表示赤霉素。
【详解】A、动物激素由动物体内特定的腺体合成并分泌,植物没有腺体,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一定的组织、器官合成的,A错误;
B、据分析可知,①②③分别表示赤霉素、生长素和乙烯,B错误;
C、图示可以看出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抑制细胞伸长,体现了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因此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不只由以上三种激素共同调节,D错误。
故选C。
14. 图甲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乙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情况的影响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实验即可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B.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时,α具有最小值
C.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D.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图甲实验缺少空白对照,不能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A错误;
B、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时,促进作用最强,胚芽鞘左侧生长最快,其弯曲角度α具有最大值,B错误;
C、据图乙分析,生长素浓度不同时,促进生长程度可能相同,即形成相同的α,C正确;
D、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抑制胚芽鞘生长,而右侧不含生长素,所以胚芽鞘不弯曲,D错误。
故选C。
【点睛】
15. 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为背光侧,生长素(IAA)含量大于乙侧和对照组
B. 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 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 向光性生长是由于单侧光引起了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1、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在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
2、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正确;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错误;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正确;
D、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在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因而向光性生长是由于单侧光引起了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正确。
故选B。
16.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调节,以下对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直接参与植物的细胞代谢
B. 越冬植物进入秋冬季节,赤霉素相对含量减少,脱落酸相对含量增加
C. 乙烯可以促进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D. 在蔬菜水果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青鲜素等,不会损害人体健康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作用:
(1)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2)生长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生长,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3)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产生的,对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植物激素起调节作用,不能直接参与代谢,A错误;
B、越冬植物的生长减慢,赤霉素的含量减少,而抗逆性强的激素脱落酸含量增加,B正确;
C、乙烯可以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
D、青鲜素对人体有毒,损害人体健康,D错误。
故选B。
17. 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①K是环境容纳量,指该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①正确;
②在K时种群增长率为0,在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②错误;
③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如迁入、迁出等,在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③正确;
④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捞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所以在高于K/2时即可开始捕捞,且捕捞后维持在K/2,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④错误。即C正确。
故选C。
【点睛】
18. 农业生产中常利用瓢虫来防治叶螨。某小组研究瓢虫的饥饿程度和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越低
B. 饥饿程度和叶螨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
C. 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
D. 田间防治叶螨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瓢虫的饥饿程度和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率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瓢虫密度和饥饿状态,因变量为捕食作用率。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D、据图可知,在相同条件下(饥饿状态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越低,故为保证较高的捕食作用率,田间防治叶螨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AD正确;
B、本实验的自变量为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因变量为捕食作用率,据图可知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而非叶螨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B错误;
C、结合题图可知,在瓢虫密度相同的情况下,饥饿24h和饥饿48h的捕食作用率均高于未饥饿的捕食作用率,故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C正确。
故选B。
19.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错误的叙述是( )
A. 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增大
B. 计数的方法是抽样检测,用吸管吸取培养液直接滴加在计数室上
C. 其他条件不变,若接种量增加一倍,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缩短
D.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先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答案】B
【解析】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原理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増长呈¨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形曲线。
【详解】A、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营养物质增加,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增大,A正确;
B、本实验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B错误;
C、若其他条件不变,接种量增加一倍,种群起始数量大,增长速率快,达到K值的时间会缩短,C正确;
D、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先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保证酵母菌混合均匀,D正确。
故选B。
【点睛】
20.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有关推测,错误的是( )
A. 田鼠种群密度越大,受食物短缺的影响越大
B. 气候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有关
C. 鸟类种群密度较低时,种内互助行为对种群发展有利
D. 苹果树种植密度不同时.单位面积苹果的产量可能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受食物短缺的影响越大,A正确;
B、气候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B错误;
C、种内互助有利于种群的发展,C正确;
D、苹果树种植密度不同时,单位面积苹果的产量可能相同,D正确。
故选B。
21. 请判断下列有关下图所示的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 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对一方有利
C. 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 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中种群数量“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②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③表示“你死我活”的种间竞争关系。
【详解】A、鹰与鼠属于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则a表示鼠,b表示鹰,A错误;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关系,而图①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
C、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不利,C错误;
D、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是种间竞争关系,可用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D正确。
故选D。
【点睛】
22. 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 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 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 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
(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详解】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A错误;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也属于群落的演替,B错误;
C、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群落也不例外,C正确;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而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C。
【点睛】
23. 某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石鳖等动物,藤壶、贻贝、石鳖相互之间无捕食关系,但都可被海星捕食。海星被人捕光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藤壶、贻贝、石鳖三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B. 海星被捕光后,藤壶成为优势种,其种内斗争加剧
C. 该潮间带中全部动物和浮游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D. 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生活在该狭长海岸的藤壶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的信息可知,该题主要考察了种间关系,海星可以捕食藤壶、贻贝、石鳖,而藤壶、贻贝、石鳖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海星被人捕光以后,发现“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表明藤壶在这种竞争中占优势。
【详解】A、根据题干可以推测藤壶、贻贝、石鳖相互之间无捕食关系,且当海星被捕光以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说明三者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
B、海星被捕光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变成优势种,随着数量的增多,种内斗争加剧,B正确;
C、生物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的种群,该地区除了动物和浮游植物以外还有其它的生物,C错误;
D、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长条形地块的藤壶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C。
24.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列关于科学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种群密度,不可以用来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B. 标志重捕法的原理是基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和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
C. 在“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中,常用95%的酒精固定和保存体型较小的动物
D. 要调查一个地区某遗传病的发病率,须选择有该种遗传病的家族进行调查
【答案】B
【解析】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2)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A、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种群密度,也可以用来调查群落中植物的丰富度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的丰富度,A错误;
B、标志重捕法的原理是基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和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从而该样地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B正确;
C、在“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中,常用75%的酒精固定和保存体型较小的动物,C错误;
D、要调查一个地区某遗传病的发病率,须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D错误。
故选B。
25. 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 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一种植农田群落不存在水平结构
B. 间作使农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 乙的出现不改变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
D. 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详解】A、单一种植的农田中也会有其他的植物和动物,故也能形成水平结构,A错误;
B、间作能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从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数量受到抑制,故降低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种植农作物乙以后,生物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因此害虫A的爆发受到抑制,而不是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B。
26. 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由生产者、I、Ⅱ、Ⅲ和IV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I
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D. 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I、Ⅱ、Ⅲ、IV分别表示大气中二氧化碳库、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①是光合作用,②③表示食物链中的捕食,④⑤⑥表示被分解者利用,⑦⑧表示呼吸作用。
【详解】A、图中I、Ⅱ、Ⅲ、IV分别表示大气中二氧化碳库、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I和IV不参与构成食物链,A错误;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错误;
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①过程固定的能量,C错误;
D、①是光合作用,⑦⑧表示呼吸作用,①⑦⑧过程表示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表示食物链中的捕食,④⑤⑥表示被分解者利用,②③④⑤⑥过程表示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正确。
故选D。
27. 近一段时间“农家乐”时尚吃野味,某些农民因为无知和利益的驱使,大量捕杀田里的青蛙。请根据如图的食物网,分析青蛙数量的下降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
A. 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 水稻害虫严重
C. 蛇的数量迅速减少 D. 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动物是食物链中主要环节之一,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野生青蛙常以严重危害农作物的蝗虫、蚱蜢、黏虫等昆虫为食。因此,捕食青蛙会使危害农作物的昆虫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
【详解】A、动物是食物链中主要环节之一,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量捕食青蛙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A错误;
B、青蛙是害虫的天敌,大量捕杀青蛙会导致害虫大量繁殖,进而导致农作物减产,B正确;
C、蛇的食物除了青蛙还有鼠,因此青蛙数量下降后,短时间内不会导致蛇的数量迅速减少,C错误;
D、青蛙数量下降后,蛇为了生存会大量捕食鼠,因此鼠的数量会减少,D错误。
故选B。
28. 在一个光照和水肥充足的小岛上,各种植物生长茂盛。在树上有飞翔的小型益鸟、猫头鹰,地上有鼠、蛇及蛙等动物在活动,还有许多昆虫、真菌和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下列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
A. 这个小岛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小型益鸟是第三营养级
C. 在该岛上的食物网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草鼠蛇猫头鹰”
D. 这个小岛上的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A、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整个小岛组成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
B、小型益鸟以虫为食,虫为第二营养级,故小型益鸟为第三营养级,B正确;
C、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应该是最短的食物链,即草→鼠→猫头鹰,C错误;
D、这个小岛上营腐生生活生物是分解者,D正确。
故选C。
【点睛】
29. 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 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 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D.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都生活在水的上层,具有竞争关系;根据“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可推出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有变化,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有变化,B正确;
C.同一地方由于食物等原因而出现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
【定位】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0.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各种花的颜色都属于物理信息
B. 动物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C. 信息传递只能在生物与生物间进行,且是单向的
D. 若不同生物间的信息传递被阻断,则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2、信息传递的作用:①对个体来说,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对种群来说,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对群落和生态系统来说,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物理信息包括声、光、色等,各种花的颜色都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动物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可以吸引异性个体,有利于种群的繁衍,B正确;
C、信息传递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生物与生物间进行,一般是双向的,C错误;
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若不同生物间的信息传递被阻断,则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 图1为将培养在琼脂培养基内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入四个暗箱中,其中第②、④两个暗箱分别在顶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射入;图2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分析图1,能发生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装置③和④茎的生长情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若将装置④放在匀速旋转器上,光源固定在右侧,茎尖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
(3)图2中C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则产生顶端优势现象时侧芽的生长素浓度z的范围为___。
【答案】(1)①②③④
(2) ①. 竖直生长 ②. 向右(光)弯曲生长 ③. 向右(光)弯曲生长
(3)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4)大于c
【解析】
【分析】1、分析图可知,图1中,①由于重力原因,茎会向上生长,根会向地生长,②由于光照和重力,使茎会向上生长,根会向地生长,③中,植株会直立生长,④中由于光照,植株会弯向光源生长。图2中,C点之前生长素都起促进生长作用,C点以后,生长素都起抑制生长作用。
2、 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倒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运输,称为极性运输,这种运输方式是一种主动运输。
【小问1详解】
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倒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所以图1中能发生极性运输的是①②③④。
【小问2详解】
装置③没有光的照射,所以③茎直立生长,装置④有单侧光的照射,使生长素在尖端有横向运输,所以植株的茎弯向光源生长;若将装置④放在匀速旋转器上,光源固定在右侧,植株和装置一起旋转,所以茎尖的生长情况是茎弯向光源生长。
【小问3详解】
由图2可知,C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小问4详解】
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那么由于极性运输,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侧芽运输,使侧芽的浓度增大,且侧芽生长素不起促进作用,而是起抑制作用,所以产生顶端优势现象时侧芽的生长素浓度z的范围为大于c点。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的作用以及茎的背地性,重点考查茎的背地性,要求学生理解重力作用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进而引起植物茎的背地生长,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
32. 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某些病毒感染人体后,会使体温调定点升高继而引起发热。某人因病毒感染体温上升至38.5℃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组织细胞被病毒侵染后,释放_____,使下丘脑的_____中枢兴奋,使调定点升高至38.5℃。调定点升高后,下丘脑产生兴奋传导至_____形成冷觉;同时,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_____激素,此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进而使产热增多。
(2)下丘脑的兴奋通过②过程使皮肤中_____,引起机体散热_____。
(3)某人发烧体温上升至38.5℃期间,人体产热量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持续发烧时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该刺激传至下丘脑,促进 _____释放抗利尿激素,使尿量减少。
【答案】(1) ①. 致热性细胞因子 ②. 体温调节 ③. 大脑皮层 ④. 促甲状腺
(2) ①. 毛细血管收缩 ②. 减少
(3) ①. 大于 ②. 垂体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组织细胞被病毒侵染后,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使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至38.5℃,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因此激素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的兴奋通过①过程使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通过②过程使皮肤中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小问1详解】
据分析可知,人体组织细胞被病毒侵染后,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使调定点升高至38.5℃。调定点升高后,下丘脑产生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形成冷觉;同时,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此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进而使产热增多。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下丘脑的兴奋通过②过程使皮肤中毛细血管收缩,使机体散热减少。
【小问3详解】
某人发烧体温上升至38.5℃期间,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故体温升高;持续发烧时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该刺激传至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具体过程,识记水盐平衡的调节,能结合图示所给信息和所学知识准确分析解答,难度适中。
33.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突破皮肤、黏膜,即突破保护人体的第_____道防线,进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对其进行攻击,上述免疫方式称为人体的_____。
(2)防控新冠肺炎不能松懈,抓紧生产更有效疫苗,人体注射疫苗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等。此后当外界相应抗原侵入机体,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由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_____,_____与宿主细胞接触导致其裂解死亡。
(3)除了病毒,人被银环蛇咬了之后也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如图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①物质A是_____,物质B是_____。
②在图的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α-银环蛇毒的细胞是_____(填代号),物质B与α-银环蛇毒结合的场所是_____。(填细胞内液或者细胞外液)
③人被毒蛇咬伤后会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_____。
【答案】(1) ①. 一 ②. 非特异性免疫
(2) ①. 细胞免疫 ②. 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
(3) ①. 细胞因子 ②. 抗体 ③. ⑤ ④. 细胞外液 ⑤. 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组成。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小问1详解】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突破由皮肤、黏膜组成的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进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对其进行攻击,上述免疫方式称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小问2详解】
人体注射疫苗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等。此后当外界相应抗原侵入机体,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由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通过细胞免疫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宿主细胞接触导致其裂解死亡,释放抗原,抗原被抗体清除。
【小问3详解】
①图中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③是B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⑤是浆细胞,物质A是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物质B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
②在图的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α-银环蛇毒的细胞是⑤浆细胞,物质B是抗体,抗体与α-银环蛇毒结合的场所是细胞外液。
③人被毒蛇咬伤后会产生恐惧感,同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等相关知识。
34. 下图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组成的变化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_____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组成,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_____相似,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_____(增加、减少)。
(2)据甲图分析,在调查的20年间,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的时间段是_____,符合此时间段的年龄组成图像是图乙中的_____。
(3)在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若部分被标记的个体迁出,则调查结果将_____。
(4)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_____,进而增加人口密度。
【答案】(1) ①. 10 ②. C ③. 减少
(2) ①. 16-20年 ②. A
(3) ①. 取样器取样法 ②. 偏高
(4)年龄结构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种群的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λ<1,种群数量减少。由图可知,0-4年间,种群数量稳定,4-10年间,种群数量减少,10-20年间,种群数量增加。图乙A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为稳定型,C为衰退型。
【小问1详解】
据图甲可知,前4年,种群数量保持稳定,4-10年种群数量减少,故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10年。第8年后,λ<1,种群数量减少,故此时鼠群的年龄组成为C衰退型。第8-10年,λ<1,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减少。
【小问2详解】
16-20年间,λ>1且不变,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符合此时间段的年龄组成图像是图乙中的A增长型。
【小问3详解】
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形体微小,不能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因此若部分被标记的个体迁出,将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偏少,最终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小问4详解】
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使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进而增加人口密度。
【点睛】本题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背景,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5. 树懒是一种生活在某热带雨林中的哺乳动物,形状略似猴,嗅觉灵敏,视觉和听觉不很发达,行动迟缓,活动范围小,主要以树叶、嫩芽、果实为食,其天敌主要是蟒蛇和猛禽(如角雕)等。树懒身上长有绿藻使其外表呈现绿色。树懒身上有大量的树懒蛾,树懒蛾以嫩叶为食,且能帮助树懒养殖绿藻,树懒的粪便为树懒蛾幼虫提供食物和繁育场所。回答下列问题:
(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沿着其营养结构进行的。
(2)调查树懒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树懒与树懒蛾的关系有_______________。根据树懒生活习性,推测藻类使树懒外表呈现绿色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研究人员对该热带雨林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表中甲、乙、丙、丁为不同营养级。GP为同化量,R为呼吸消耗量,单位:×102kJ/(m2·a)]。
项目
GP
X
R
甲
12.6
2.9
9.7
乙
838.2
166.0
672.2
丙
0.9
0.4
0.5
丁
105.0
38.8
66.2
分解者
184.5
23.8
160.7
①据表分析,表格中X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懒所属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该营养级与其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
(4)树懒排便要到远离栖息树较远的地方,以防止天敌根据粪便中的气味信息发现家族成员,降低被捕食风险。可见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②.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 ①. 样方法 ②. 竞争和互利共生#互利共生和竞争 ③. 形成保护色,适应环境,有利于树懒躲避天敌的捕食
(3) ①.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②. 丁(第二营养级) ③. 12%
(4)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分析】1、分析表格: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同化能=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乙是生产者,丁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丙是三级消费者。
2、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部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研究食物链(网)进行。
【小问2详解】
树懒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树懒身上有大量的树懒蛾,树懒蛾以嫩叶为食,树懒也以嫩叶为食,两者之间属于竞争的关系。同时树懒蛾能帮助树懒养殖绿藻,树懒的粪便为树懒蛾幼虫提供食物和繁育场所,由此可见,树懒和树懒蛾又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树懒活动能力弱,藻类使树懒外表呈现绿色,这是一种保护色,适应环境,有利于树懒躲避天敌的捕食。
【小问3详解】
①依据同化量等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加上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则可知表格中X的含义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②树懒以树叶、嫩芽、果实为食,则其处于丁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2.6÷105.0×100%=12%。
【小问4详解】
树懒通过排便的气味防止天敌捕食同类,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含义及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理科):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理科),文件包含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理科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理科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玛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玛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玛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玛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