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单元单元总结探究课课件+学案
展开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单元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 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
②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
③人为因素
④个人层面
⑤非工程措施
[学思心得]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灾害类型 | 地域分布 | 多发季节 | 主要原因 |
旱灾 | 春、秋 |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 |
洪涝 |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 夏季 | 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势力强弱、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
地震 | 台湾岛以及华北、西北、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 无季节性 |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华北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
滑坡、泥石流 | 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 夏秋较多 |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
低温冷害 |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 冬季 |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
台风 | 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 | 夏、秋 | 濒临西北太平洋 |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类型及原因
地区 | 自然灾害类型 | 原 因 |
华北地区 | 洪涝、干旱、地震、农作物病虫害 | 受季风环流影响,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
东南沿海 | 台风、风暴潮灾害 | 处于海陆过渡带,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较大 |
西南地区 | 地震、滑坡、泥石流 | 处于板块交界处,降水集中,植被破坏严重 |
西北地区 | 干旱、风沙、盐渍化 |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高大山体阻挡,水汽难以到达 |
青藏高寒地区 | 低温冷害、冰雪灾害 | 地势高,气温低 |
东北地区 | 寒潮、干旱、低温冷害 | 纬度高、气温低,靠近冬季风源地 |
1.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分布图,完成(1)~(2)题。
(1)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A.干旱 B.寒潮
C.沙尘暴 D.滑坡
(2)下列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②该灾害北方比南方分布多 ③地形是影响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④植被破坏是造成该灾害发生的重要人为原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D (2)C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该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应为滑坡或泥石流灾害。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自然灾害可能为滑坡,主要发生在地形陡峭的山区,地形是影响其发生的重要因素;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也会诱发或加剧滑坡灾害。]
遥感(RS)影像图的判读 |
1.遥感影像图中常见地形、地貌的特征
类型 | 特征 |
平原 | 色调均一,其中常有水系形成的花纹、耕地形成的色斑,以及城镇形成的不同色调 |
山地 | 以山脊为界形成阴阳坡,阳坡为浅色调,阴坡为深色调;山愈高,色调差异愈大 |
沙丘 | 多分布在干旱地区,江河、湖海岸边也有零星分布,在各波段均呈浅色调 |
黄土 | 在各波段均呈均匀的浅色调,其影像表现为密集型树枝状水系所组成的花纹图案 |
2.关于遥感影像的考查,主要是从形状特征上,或者借助色调的深浅进行判读。一般地物,如水体、城市、道路、农业用地、林地等的简易判读如下表所示:
类型 | 形状特征和色调深浅 |
河流 | 常为界线明显、自然弯曲、宽窄不一的带状,上面常有堤坝、桥梁等人工建筑。若河水比较混浊或者水较浅,则色调浅;若河水清澈或水较深,则色调较深;沙漠地区水系稀少,河流只显示出较大的主干河道,而缺少细小的支流 |
湖泊 | 湖岸呈自然弯曲的闭合曲线,轮廓较为明显。常为均匀的深色调 |
城市 |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排列较规则整齐,房屋色调多为浅灰;砖木结构的房屋排列不规则,房屋色调多为深灰;夜晚的城市在周围深色调的背景下,呈现点状或面状亮区 |
道路 | 一般呈线状延伸,道路间有交叉点。色调从浅灰到深灰,简易公路多为砂石路面,色调较浅;沥青路面呈现深灰色 |
农业用地 | 在形态特征上常常是被道路分隔为一块块的长方形 |
林地 | 往往可以观察到高大树木投下的阴影 |
3.遥感影像图的判读方法
(1)直接判定法:卫星影像比例尺小,在卫星影像上除较大型的地物个体可根据其色调、形态等直接判定外,其他地物一般是依据其色调和形态进行直接判定。
(2)对比分析法:对不同波段、不同时段的影像可与地面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的目的在于建立卫星影像与实地地物的对应关系,总结判读经验,使判读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3)逻辑推理法:对卫星影像的判读可基于卫星影像的特点,借助各种地物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影像上表现出的特征,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定地物。例如,从水系分布的格局,可推断出当地的岩性、地貌类型等方面的信息;从植被类型分布,可推断出土壤类型等方面的信息。
2.图甲、图乙是美国宇航局公布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某地区的卫星照片。读图,回答(1)~(2)题。
甲(拍摄于2010年5月) 乙(拍摄于2011年5月)
(1)对比两张卫星照片,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该区域( )
A.2010年春季干旱严重
B.2010年以来河道持续变宽
C.2011年春季湖泊增多
D.2011年春季大片土地被淹
(2)与图甲相比,图乙所示时期该区域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连降暴雨 B.农田漫灌
C.高压控制 D.海水倒灌
(1)D (2)A [第(1)题,对比两图可以看出,2011年的水域面积比2010年明显扩大,大片土地被淹。第(2)题,该区域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连降暴雨。]
地理信息系统(GIS)叠加示意图的判读 |
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
(1)明确GIS图层是由哪些专题图层叠加而成的
不同的专题图层能够反映出不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如从上面的叠加图中可以读出不同的专题图层,分别有水系图、岩层图、居民点图、地下水图、地形图和土壤图。
(2)分析不同的专题图层所反映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
如从水系图中可以找到河流的上游地带,而河流的上游往往位于山地,因此在地形图中河流的上游地带则常反映为等高线较密集、有一定的坡度等特征。
(3)判断不同图层叠加以后反映的地理要素特征
不同图层叠加之后会形成一个可以反映多个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新图层,在这幅新图层中的某个位置上,我们可以综合考虑其各个要素,从而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场所进行选择评价。
叠加图层 | 新生(应用)主体 |
人口密度、交通线路分布及规划 | 新建商业中心选址 |
河流分布、坡度分布、土石分布 | 泥石流易发区 |
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地形、土壤、水文地质、区域规划 | 深埋垃圾场选址 |
人口密度、行政区划、行政区人口基数 | 各行政区人口增长率 |
坡向分布、岩石倾斜程度 | 滑坡易发区 |
3.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2)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1)A (2)C [第(1)题,遥感一般指运用传感器对物体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进行探测。居民点、水系和地形主要分布在地表,因而其信息容易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岩层和地下水一般位于地下,其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较弱。第(2)题,农业生产受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这些是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故除了地形和土壤图层外,与水源密切相关的水系、地下水图层也需要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