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鳌峰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
展开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鳌峰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9分,唯一正确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
1.(3分)下列说法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安静的环境噪声一般不超过70dB
B.正常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72Hz
C.升国旗时演奏国歌的时间约5min
D.今年夏季高温天气时空调开26℃较适宜
2.(3分)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下列情况中属于误差的是( )
A.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B.冬天测量时,所选钢制刻度尺长度略有收缩
C.读数时,未能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D.测量时,木尺较厚,刻度线未能紧贴被测物体
3.(3分)如图所示,小伟和小杜分别在甲、乙两部相邻的观光电梯里,小伟看到小杜竖直向下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下列哪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
A.甲静止,乙向下运动
B.乙静止,甲向上运动
C.甲、乙均向下运动,乙的速度更小
D.甲、乙均向上运动,甲的速度更大
4.(3分)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⑤t=3s时,A、B相距8m。
A.只有②④正确 B.只有②③⑤正确
C.只有①③⑤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
5.(3分)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下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下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测速仪两次发出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4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遇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遇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内行驶了32m
C.汽车遇到两次信号的时间差为1.4s
D.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m/s
6.(3分)2021年10月15日,女中音歌手伍珂玥以优美、洪亮的嗓音征服了所有评委,在《中国好声音2021》节目中获得总冠军。“中音、优美、洪亮”分别描述声音的( )
A.音调、音色、响度 B.音色、音调、响度
C.响度、音色、音调 D.音色.响度、音调
7.(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次声波频率高于20Hz,会使人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
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D.观众听到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声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递到人耳
8.(3分)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D.“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9.(3分)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的是( )
A.街头安装噪声监测仪
B.道路两旁设置隔音板
C.学校附近禁止鸣笛
D.飞机旁工作人员佩戴耳罩
10.(3分)一支未标刻度的温度计,把它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液柱的长度为4cm;把它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的长度为24cm;若用它测量温水的温度时,液柱的长度为11cm,则此时水的温度是( )
A.20℃ B.35℃ C.40℃ D.55℃
11.(3分)一位年轻的护士将一支体温计用力甩了几下测了甲的体温,在忙碌中她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乙和丙两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
B.乙、丙两人的体温一定都低于39.5℃
C.丙的体温可能高于39.5℃
D.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12.(3分)《淮南子》完整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B.夏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露的形成是液化,需要放热
C.秋分:“风起白苹初日晚,霜雕红叶欲秋分”,霜的形成是凝华,是红叶上寒冷的水不断放热凝结形成的
D.大寒:“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水结冰时温度降低,不断对外界放热
13.(3分)为加强预防新冠病毒,人们出行必须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但是容易使眼镜“起雾”(如图所示),给生活带来不便。关于“雾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气”出现在镜片的内侧
B.“雾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C.“雾气”是汽化形成的
D.“雾气”是升华形成的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4.(6分)如图所示,体温计的读数是 ℃,物体A的长度是 cm,秒表的读数是 s。
15.(6分)一只兔子和一条小狗从同一地点出发,同时开始向东运动,兔子的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实线部分ABCD所示,小狗的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虚线部分AD所示。则小狗的运动速度为 m/s;兔子的运动速度为 km/h;在前3s内,小狗相对于兔子将向 运动(选填“东”或“西”)。
16.(4分)李斌同学郊游时,用30min走完2.5km的路程,休息30min后,再用30min走完2km的路程;那么他在前半小时的平均速度是 km/h,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17.(4分)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最早温度计的模型,球形容器内是空气,下方的烧杯内盛水,它是根据 的性质而制成的。一天发现液面由B下降到A位置,则表明气温 (选填“上升”或“下降”)。
18.(4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冰天雪地,即使晴朗的白天温度也在零下20℃左右,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滑雪、打雪仗、堆雪人……洁白的雪是水蒸气 形成的;堆出的雪人不久后会渐渐减小是因为雪发生了 。(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三、计算题(每题6分,共12分)
19.(6分)如图是某高速路上的一个区间测速的相关标识,上面标有该区间的路程和汽车的平均速度的限制。某天陈老师上午10:00驾驶车辆以75km/h的速度进入全长为36km的区间测速路段,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又加速到100km/h的速度行驶了0.2h,然后再以70km/h的速度继续行驶直至离开该区间测速路段,此时陈老师看了一下时间正是10:24,请你计算:
(1)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2)根据这块警示牌可知,请计算判断陈老师是否超速了?
(3)通过计算说明,陈老师在该区间测速路段最早多少时间离开终点才行?
20.(6分)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做减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若某司机驾驶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60m处有小孩突然横穿公路,立即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2m;制动过程中汽车由于惯性又前进了18m,用时2.4s才停止下来,没有撞到小孩。求:
(1)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
(2)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3)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所用的时间是原来的4倍,汽车原行驶速度不变,在此情况下汽车可能撞到小孩吗?用计算说明。
四、实验探究(每空1分,共25分)
21.(4分)“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时间闪亮一次,物体就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每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两个质量相同的如甲、乙小球,均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试根据照片分析:
(1)甲球做 直线运动,乙球做 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2)若光源每隔0.02s闪亮一次,则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甲、乙两球下落的距离都是120cm,则甲球的速度为 m/s,乙球的平均速度为 m/s。
22.(10分)在探究“声音的三个特征”的活动中。
(1)第一小组同学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在图(1)中已标出(其中琴弦a、c、d的粗细相同,琴弦b最粗;琴弦a、b、c的长度相同,琴弦d最短),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a”、“b”、“c”或“d”);
②为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进行研究,此选择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原因是 ;
③如图(2345)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图是 ,响度相同的图是 ,属于噪声的图是 ;
(2)第二小组是用钢尺来做实验,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振动频率过 (选填“高”或“低”),不在人听觉范围;
(3)第三小组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用相同大小的力向瓶内吹气,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中,音调最高的是 瓶(选填瓶子序号);若是敲击瓶子,音调最高的是 瓶(选填瓶子序号);
(4)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A.实验研究,B.分析归纳,C.提出问题(或猜想),D.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合理的探究顺序应该是 (只填代号)。
23.(11分)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海波的熔化规律:
(1)实验中,除了图甲中提供的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另一个测量器材是 ;
(2)实验器材在组装时要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实验中采取“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 ;
(3)加热到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 ℃,此时的海波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根据实验数据绘出海波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由海波的熔化图像可知,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3min后试管内出现液态海波,由图像可知,海波熔化时吸热,温度 ;熔化过程用了 min;第6min海波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5)若海波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继续加热到水沸腾时,试管里的海波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6)由实验可知,当海波的温度处于48℃时,其状态是 。
A.固态
B.固液共存状态
C.可能固态、液态,也可能固液共存状态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鳌峰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9分,唯一正确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
1.(3分)下列说法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安静的环境噪声一般不超过70dB
B.正常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72Hz
C.升国旗时演奏国歌的时间约5min
D.今年夏季高温天气时空调开26℃较适宜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根据常识和生活经验去判断,有的需要进行计算,有的需要单位换算,最后选出最合适的那一个。
【解答】解:A、安静的环境噪声在40dB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一分钟跳动次数为72次左右,频率是声源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故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1.2Hz,,故B不符合实际;
C、我国的国歌长度较小,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不到1min,在47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今年夏季高温天气时空调开26℃较适宜,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3分)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下列情况中属于误差的是( )
A.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B.冬天测量时,所选钢制刻度尺长度略有收缩
C.读数时,未能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D.测量时,木尺较厚,刻度线未能紧贴被测物体
【分析】(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是客观存在的,是由测量工具不够精密、测量方法不够科学等因素引起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
(2)误差不同于错误。错误是由于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不正确而造成的。
【解答】解:A、刻度尺没有沿被测物体的长度放置,方法错误,不是误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测量长度时,由于刻度尺热胀冷缩,会造成读数不准,这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出现的差异,因此属于误差,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C、在读取长度测量结果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果没有估读,数据是错误的,不是误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测量时,木尺较厚,刻度线未能紧贴被测物体是错误,不是误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的产生的原因,以及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3.(3分)如图所示,小伟和小杜分别在甲、乙两部相邻的观光电梯里,小伟看到小杜竖直向下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下列哪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
A.甲静止,乙向下运动
B.乙静止,甲向上运动
C.甲、乙均向下运动,乙的速度更小
D.甲、乙均向上运动,甲的速度更大
【分析】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解答】解:由题知,小伟在甲电梯里,小杜在乙电梯里,且小伟看到小杜竖直向下运动(即:以小伟自己为参照物,他认为小杜竖直向下运动);
A、以地面为参照物,若甲静止,乙向下运动,则以小伟自己为参照物,小杜是向下运动的(也就是小伟看到小杜向下运动),故A项有可能;
B、以地面为参照物,若乙静止,甲向上运动,则以小伟自己为参照物,小杜是向下运动的,故B项有可能;
C、以地面为参照物,若甲、乙均向下运动,乙的速度更小,则以小伟自己为参照物,小杜是向上运动的,故C项不可能;
D、以地面为参照物,若甲、乙均向上运动,甲的速度更大,则以小伟自己为参照物,小杜是向下运动的,故D项有可能。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为使分析更加简便,应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是运动还是静止是中考必考内容,理解好参照物,明白运动与静止时相对的。
4.(3分)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⑤t=3s时,A、B相距8m。
A.只有②④正确 B.只有②③⑤正确
C.只有①③⑤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
【分析】①由图象可知: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的5m处;
②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的5m处出发的;
③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⑤t=3s时,A距离O点3m,B距离O点5m,由此可知A、B距离。
【解答】解:①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故①错误;
②由图象可知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的5m处,故②正确;
③由图象可知,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故③正确;
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④错误。
⑤t=3s,物体A仍在原地,而物体B已经运动了3米。二者最开始相距5米,B又运动了3米,所以确实相距8米,故⑤正确;
故只有②③⑤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为路程与时间图象分析题,这样的题要注意时间段的分析,正确理解图象是解题的关键。
5.(3分)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下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下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测速仪两次发出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4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遇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遇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内行驶了32m
C.汽车遇到两次信号的时间差为1.4s
D.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m/s
【分析】先确定汽车遇到第一、二次信号时用的时间,利用s=vt求出到测速仪的距离,进而求出汽车遇到两次信号时与测速仪的距离差,第二次发出信号到小车的时间与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之和,再减去第一次信号从小车返回的时间,就是小车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解答】解: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1=×0.6s=0.3s,
由v=可得,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3s=102m;
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2=×(1.8s﹣1.4s)=0.2s,
由v=可得,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2s=68m;
汽车遇到两次信号时与测速仪的距离差s=s1﹣s2=102m﹣68m=34m,
汽车两次遇到信号的时间差为:Δt=1.6s﹣0.3s=1.3s,
汽车的速度v==≈26.15m/s,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速度的应用,读懂图像蕴含的信息,正确提取有用信息,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6.(3分)2021年10月15日,女中音歌手伍珂玥以优美、洪亮的嗓音征服了所有评委,在《中国好声音2021》节目中获得总冠军。“中音、优美、洪亮”分别描述声音的( )
A.音调、音色、响度 B.音色、音调、响度
C.响度、音色、音调 D.音色.响度、音调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
唱歌有高音、中音、低音的唱法,是指声音的高低,所以这里的“中音”是指声音的音调;
“优美”是指她唱歌的声音好听,指的是音色好;
“洪亮”说明她演唱时声带振动的振幅大,声音的响度大;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关键是理解声音三个特征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7.(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次声波频率高于20Hz,会使人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
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D.观众听到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声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递到人耳
【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2)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3)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解答】解:A.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会使人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故A错误;
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响度就越大,故B错误;
C.B超是超声波,利用B超检查,即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故C错误;
D.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递到人耳,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声现象的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是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学习物理要注意物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8.(3分)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D.“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分析】A、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B、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管乐器吹秦时空气柱振动发声;
D、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解答】解: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A错误;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故B正确;
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故C错误;
D、“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三特性、声的利用等知识点,属基础题目。
9.(3分)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的是( )
A.街头安装噪声监测仪
B.道路两旁设置隔音板
C.学校附近禁止鸣笛
D.飞机旁工作人员佩戴耳罩
【分析】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逐个分析选择项中的措施,与以上三种方法相对应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A、街头安装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大小,但不能控制噪声,不合题意;
B、道路两旁设置隔音板,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C、学校附近禁止鸣笛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合题意;
D、飞机旁工作人员佩戴耳罩,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噪声的减弱办法是针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这三个过程来采取措施的。两者对应起来,可以简化对噪声减弱办法的记忆。
10.(3分)一支未标刻度的温度计,把它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液柱的长度为4cm;把它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的长度为24cm;若用它测量温水的温度时,液柱的长度为11cm,则此时水的温度是( )
A.20℃ B.35℃ C.40℃ D.55℃
【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此温度计上用20(24厘米﹣4厘米)表示,即1厘米表示5℃,再根据温度计在液体中的实际长度10厘米(14厘米﹣4厘米)得出液体的温度。
【解答】解:根据题意,液柱4cm时对应的温度是0℃,24cm时对应的温度是100℃,所以1cm液柱表示的温度为=5℃/cm,所以当液柱的长度为11cm时,水的温度为t=(11cm﹣4cm)×5℃/cm=35℃,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温度的计算,关键是标准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沸水的温度应当记准确,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11.(3分)一位年轻的护士将一支体温计用力甩了几下测了甲的体温,在忙碌中她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乙和丙两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
B.乙、丙两人的体温一定都低于39.5℃
C.丙的体温可能高于39.5℃
D.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分析】在使用体温计前,一定要用力甩几下,让体温计玻璃泡上方的水银退回到玻璃泡中,因为水银柱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
【解答】解:甲的体温等于39.5℃,因为甲测体温前用的是甩好的体温计,结果准确。给乙和丙测量时没甩体温计,结果不一定准确,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甲的体温。
故选:D。
【点评】关键是掌握体温计正确的使用方法。
12.(3分)《淮南子》完整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B.夏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露的形成是液化,需要放热
C.秋分:“风起白苹初日晚,霜雕红叶欲秋分”,霜的形成是凝华,是红叶上寒冷的水不断放热凝结形成的
D.大寒:“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水结冰时温度降低,不断对外界放热
【分析】(1)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2)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汽化要吸热。
(3)凝华是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成固态,凝华要放热。
(4)凝固是物质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凝固要放热。
【解答】解:A、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露的形成是液化,需要放热,故B正确。
C、霜的形成是凝华,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
D、水结冰时温度不变,不断对外界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的几种变化,固态液态;液态气态;气态液态;液态固态;固态气态;气态固态;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是相反的过程。
13.(3分)为加强预防新冠病毒,人们出行必须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但是容易使眼镜“起雾”(如图所示),给生活带来不便。关于“雾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气”出现在镜片的内侧
B.“雾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C.“雾气”是汽化形成的
D.“雾气”是升华形成的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时放热。
【解答】解:医护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和护目镜,护目镜常常会蒙上一层“雾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护目镜的内侧,液化过程放热。
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评】理解液化的概念和液化放热,可解答此题。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4.(6分)如图所示,体温计的读数是 37.8 ℃,物体A的长度是 1.80 cm,秒表的读数是 289 s。
【分析】(1)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先要确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末端所对刻度垂直。
(2)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刻度所对刻度即为物体的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秒表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1)体温计每大格是1℃,每个格内有10小格,体温计分度值是0.1℃,液柱的末端在37.8℃的位置,故体温计的读数为37.8℃。
(2)刻度尺每一厘米中有10小格,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物体的左端与刻度尺的3.00cm刻度线对齐,物体的右侧与刻度尺的4.80刻度线对齐,则物体的长度L=4.80cm﹣3.00cm=1.80cm。
(3)秒表的中间小表盘上,每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指在“4”和“5”之间,偏向“5”一侧,小表盘的读数为4min;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每个小格代表0.1s,因为小表盘偏向“5”一侧,所以大表盘指针的读数为49s,停表的读数为4min49s=289s。
故答案为:37.8;1.80;289。
【点评】本题考查了体温计、刻度尺和秒表的读数,是一道基础题。
15.(6分)一只兔子和一条小狗从同一地点出发,同时开始向东运动,兔子的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实线部分ABCD所示,小狗的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虚线部分AD所示。则小狗的运动速度为 1 m/s;兔子的运动速度为 3.6 km/h;在前3s内,小狗相对于兔子将向 西 运动(选填“东”或“西”)。
【分析】(1)由小狗的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可知,小狗做匀速直线运动,从图象中得出一段时间内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求小狗的运动速度;
(2)从图象中得出兔子在整个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其平均速度;
(3)在前3s内,小兔和小狗同时开始向东运动,由图象可以看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得出小狗前3s内的速度,求出小兔前3s内的速度,根据速度大小得出小狗相对于兔子将向哪运动。
【解答】解:(1)由图可知,小狗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狗的运动速度:
v狗===1m/s;
(2)由图可知,兔子在AB、CD段做匀速直线运动,在BC段静止,整个过程中兔子运动的距离为s兔=8m,所用时间t兔=8s,兔子的平均速度:
v兔===1m/s=3.6km/h;
(3)由图可知,在前3s 内,小兔和小狗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小狗在前3s 内的运动速度v狗=1m/s,
小兔在前3s 内的运动速度为:
v兔′==≈1.3m/s,
则有:v兔′>v狗,
由题知,小狗和小兔同时开始向东运动,所以3s前小兔在前、小狗在后,小狗相对于兔子将向西运动。
故答案为:1;3.6;西。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应用和对图象的分析处理的理解和掌握,从图中得出相关信息比较出小狗和小兔的速度大小是本题的关键。
16.(4分)李斌同学郊游时,用30min走完2.5km的路程,休息30min后,再用30min走完2km的路程;那么他在前半小时的平均速度是 5 km/h,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3 km/h。
【分析】已知前半小时通过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前半小时的平均速度;
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
【解答】解:前半小时走完路程2.5km,则前半小时的平均速度为v1===5km/h;
由题可知,全程的总路程为:s=s1+s2=2.5km+2km=4.5km,
全程的总时间为:t=t1+t2+t3=0.5h+0.5h+0.5h=1.5h,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3km/h。
故答案为:5;3。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知道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
17.(4分)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最早温度计的模型,球形容器内是空气,下方的烧杯内盛水,它是根据 气体热胀冷缩 的性质而制成的。一天发现液面由B下降到A位置,则表明气温 上升 (选填“上升”或“下降”)。
【分析】(1)气体受热时体积增大,受冷时体积减小。
(2)该温度计的测温物质为气体,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解答】解:当空气温度发生变化时,球形容器内的气体的温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由于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容器内的气体的体积会随着温度而发生变化,只要我们能找出其体积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制成温度计。当温度升高时,容器内气体体积增大,将管内水柱压下;当温度降低时,容器内气体体积减小,管外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管中,使得管中液面上升。
故答案为:气体热胀冷缩;上升。
【点评】本题的易错点是,认为温度升高时,液面会上升。我们要注意,该温度计中的测温物质是气体,而非液体。
18.(4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冰天雪地,即使晴朗的白天温度也在零下20℃左右,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滑雪、打雪仗、堆雪人……洁白的雪是水蒸气 凝华 形成的;堆出的雪人不久后会渐渐减小是因为雪发生了 升华 。(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分析】凝华是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成固态,凝华要放热;升华是指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成气态,升华要吸热。
【解答】解:雪是固体,是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堆出的雪人不久后会渐渐减小是因为雪发生了升华。
故答案为:凝华;升华。
【点评】本题考查了升华和凝华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三、计算题(每题6分,共12分)
19.(6分)如图是某高速路上的一个区间测速的相关标识,上面标有该区间的路程和汽车的平均速度的限制。某天陈老师上午10:00驾驶车辆以75km/h的速度进入全长为36km的区间测速路段,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又加速到100km/h的速度行驶了0.2h,然后再以70km/h的速度继续行驶直至离开该区间测速路段,此时陈老师看了一下时间正是10:24,请你计算:
(1)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2)根据这块警示牌可知,请计算判断陈老师是否超速了?
(3)通过计算说明,陈老师在该区间测速路段最早多少时间离开终点才行?
【分析】(1)知道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
(2)利用离开区间测速路段的时间减去进入区间测速的时间求出在区间测速路段行驶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汽车在区间测速路段的平均速度,与区间测速的限速比较可知是否超速;
(3)根据区间测速的限速和区间测速的全长,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汽车在区间测速路段的最短行驶时间,据此可求出陈老师在该区间测速路段最早的离开时间。
【解答】解:(1)由v=可知,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s1=v1t1=100km/h×0.2h=20km;
(2)区间测速路段全长s=36km,区间测速路段所用时间t=10:24﹣10:00=24min=0.4h,
汽车在区间测速路段的平均速度:v===90km/h,
由图可知,汽车在区间测速路段的最大限速为80km/h,
由于90km/h>80km/h,所用陈老师已经超速了;
(3)由v=可知,汽车在区间测速路段的最短行驶时间:t′===0.45h=27min,
则陈老师在该区间测速路段最早的离开时间为10:00+27min=10:27。
答:(1)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是20km;
(2)陈老师已经超速了;
(3)陈老师在该区间测速路段最早的离开时间为10:27。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难度不大,只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的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式。
20.(6分)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做减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若某司机驾驶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60m处有小孩突然横穿公路,立即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2m;制动过程中汽车由于惯性又前进了18m,用时2.4s才停止下来,没有撞到小孩。求:
(1)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
(2)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3)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所用的时间是原来的4倍,汽车原行驶速度不变,在此情况下汽车可能撞到小孩吗?用计算说明。
【分析】(1)知道汽车的速度和反应过程汽车行驶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
(2)先求出紧急停车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3)求出司机酒后的反应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司机酒后的反应距离,加上制动过程中行驶的路程,再与60m进行比较可知是否会撞到小孩。
【解答】解:(1)汽车的速度v=72km/h=20m/s,反应过程行驶的路程s=12m,
由v=可知,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t===0.6s;
(2)紧急停车全程的路程s总=s+s′=12m+18m=30m,全程的总时间:t总=t+t′=0.6s+2.4s=3s,
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平均===10m/s;
(3)司机酒后的反应时间t酒=4t=4×0.6s=2.4s,
由v=可知,司机酒后的反应距离:s酒=vt酒=20m/s×2.4s=48m,
司机酒后整个紧急停车过程通过的路程s酒=48m+18m=66m>60m,所以在此情况下汽车会撞到小孩。
答:(1)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为0.6s;
(2)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
(3)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所用的时间是原来的4倍,汽车原行驶速度不变,在此情况下汽车会撞到小孩。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另外还告诉我们一定不能酒后驾车,因为酒后的反应时间要加长,容易发生危险。
四、实验探究(每空1分,共25分)
21.(4分)“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时间闪亮一次,物体就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每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两个质量相同的如甲、乙小球,均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试根据照片分析:
(1)甲球做 匀速 直线运动,乙球做 变速 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2)若光源每隔0.02s闪亮一次,则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甲、乙两球下落的距离都是120cm,则甲球的速度为 12 m/s,乙球的平均速度为 20 m/s。
【分析】(1)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等;
(2)从图中可知从a到b甲球所用的时间,已知从a到b的距离,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甲球的速度,同理可求出乙球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图可知,甲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说明甲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乙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说明乙球做变速运动;
(2)由图可知,从a到b甲球所用的时间t1=0.02s×5=0.1s,
则甲球的速度为:v1===12m/s;
从a到b乙球所用的时间为t2=0.02s×3=0.06s,
则乙球的平均速度为:v2===20m/s。
故答案为:(1)匀速;变速;(2)12;20。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从图中读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2.(10分)在探究“声音的三个特征”的活动中。
(1)第一小组同学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在图(1)中已标出(其中琴弦a、c、d的粗细相同,琴弦b最粗;琴弦a、b、c的长度相同,琴弦d最短),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a、d (选填“a”、“b”、“c”或“d”);
②为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进行研究,此选择 不可行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原因是 没有控制材料相同 ;
③如图(2345)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图是 2、3 ,响度相同的图是 3、4 ,属于噪声的图是 5 ;
(2)第二小组是用钢尺来做实验,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振动频率过 低 (选填“高”或“低”),不在人听觉范围;
(3)第三小组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用相同大小的力向瓶内吹气,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中,音调最高的是 a 瓶(选填瓶子序号);若是敲击瓶子,音调最高的是 h 瓶(选填瓶子序号);
(4)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A.实验研究,B.分析归纳,C.提出问题(或猜想),D.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合理的探究顺序应该是 CABD (只填代号)。
【分析】(1)弦乐的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松紧、粗细有关,在探究琴弦和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它因素不变。
实验中琴弦的松紧一定,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长度的关系,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时,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时,保持长度和粗细相同;
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噪声;
(2)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3)吹瓶口时,是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敲击瓶子时,是瓶子与水柱振动发声,水柱越高,越难振动;
(4)根据实验探究的环节排序。
【解答】解:(1)①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长度的关系,保持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由图1和题意可知,应选择琴弦a和d。
②b和c的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粗细不同,没有控制材料相同,不能探究音调高低跟琴弦粗细的关系。
③如图(2345)所示,对比2、3可知,波峰和波谷的个数都相同,说明振动快慢(频率)相同,故2、3声音的音调相同;
对比 3、4可知,波振动的幅度相同,即振幅相同,故 3、4声音的响度相同。
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噪声;由此可知,属于噪声的图是5;
(2)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慢了,则听到声音的音调变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振动得很慢,即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因为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所以人耳听不到;
(3)往瓶中吹气会听到声音,这是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用嘴吹气时,从左到右空气柱越来越长,空气柱振动越来越慢,音调越来越低,故音调最高的是a瓶,
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和水柱的振动产生的,从左往右瓶内水的质量逐渐减小,从左往右敲击瓶子时瓶子振动越来越快(即振动频率越来越高),所以声音的音调会变高,故音调最高的是h瓶;
(4)经分析: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C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A实验研究;B分析归纳;D得出结论,所以顺序为CABD。
故答案为:(1)①a、d; ②不可行;没有控制材料相同;③2、3;3、4;5;(2)低;(3)a;h;(4)CABD。
【点评】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以通过波形反映出来,要能读懂波形图是解题的关键。
23.(11分)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海波的熔化规律:
(1)实验中,除了图甲中提供的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另一个测量器材是 秒表 ;
(2)实验器材在组装时要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实验中采取“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 使海波受热均匀 ;
(3)加热到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 38 ℃,此时的海波处于 固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根据实验数据绘出海波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由海波的熔化图像可知,海波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3min后试管内出现液态海波,由图像可知,海波熔化时吸热,温度 不变 ;熔化过程用了 6 min;第6min海波处于 固液共存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5)若海波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继续加热到水沸腾时,试管里的海波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6)由实验可知,当海波的温度处于48℃时,其状态是 C 。
A.固态
B.固液共存状态
C.可能固态、液态,也可能固液共存状态
【分析】(1)试验中要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所以需要秒表;
(2)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实验时要用外焰加热,因此需要先根据外焰的高度固定石棉网的高度,再调整烧杯和温度计的位置,据此分析;水浴加热法可以让海波受热均匀;
(3)由图甲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38℃,还未达到海波的熔点,此时的海波处于固态;
(4)由图乙可知,海波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的熔化特点,因此海波是晶体。由图可知,熔化过程用了6min,第6min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
(5)当水沸腾时,海波的温度也可达到沸点,但由于没有温差,因此海波无法继续从水中吸收热量;
(6)当海波的温度处于48℃时,此时海波可能刚到达熔点,还处于固态;也可能到达熔点有一会了,但是熔化还未结束,就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也可能熔化刚好结束,处于液态。
【解答】解:(1)试验中要记录时间,所以还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是秒表;
(2)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先根据外焰的高度固定石棉网的高度,再据此调整烧杯和温度计的位置,因此组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实验过程中通过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种方法是水浴加热法,这种加热方法的目的是使海波受热均匀;
(3)由图甲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面在零上,因此读数是38℃,此时的海波还没有达到熔点,所以是固态;
(4)由图乙可知,海波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的熔化特点,因此海波是晶体,由图像可知,熔化过程是3min—9min,故熔化过程用了6min,第6min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
(5)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若海波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当水沸腾时,海波的温度也可达到沸点,但由于没有温差,因此海波无法继续从水中吸收热量,因此试管里的海波不能沸腾;
(6)当海波的温度处于48℃时,此时海波可能刚到达熔点,还处于固态;也可能到达熔点有一会了,但是熔化还未结束,就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也可能熔化刚好结束,处于液态。
故答案为:(1)秒表;(2)自下而上;使海波受热均匀;(3)38;固;(4)晶体;不变;6;固液共存;(5)不能;(6)C。
【点评】此题考查海波的熔化过程,属于基础题。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文件包含23-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二-原卷docx、23-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坝达初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坝达初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期中物理试题,共6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鳌峰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中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鳌峰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中试题(图片版,无答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