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2年重庆中考语文3年真题汇编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 (学生卷+教师卷)
展开专题05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2022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A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
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
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
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12.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
【链接材料】
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
(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二)
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D
10.(1)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2)(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
11.B
12. 不写尽不游尽(或:留白、言已尽而意无穷)。 示例1: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所见之景极多,但作者只写了溪身和岸势,(或:作者只写了潭西南方向之景,未写其他方向之景)这就是不写尽;潭上不久坐一段,作者游了小石潭之后,即无心再游,这就是不游尽。
示例2:不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见溪流却不知其源,这应是不游尽;潭上不久坐段,只写了对环境的感受,未写内心的贬谪之愁,这应是不写尽。
【解析】
9.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
D.“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表述有误,“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而“隶而从者”意思是跟着同去的人,“从”为“跟从、跟随”;
故选D。
10.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见,看见;下,向下;尤,格外,特别;清冽,清凉。
(2)句重点词语: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
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表述有误,联系文章内容可知,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C.“‘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表述有误,作者观鱼后坐潭上,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中感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反映了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D.“‘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表述有误,联系文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的内容可知,“斗折蛇行”写溪身,“犬牙差互”写岸势;
故选B。
12.(1)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认真审读材料,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提取概括。通过材料中“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的内容可知,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
(2)考查对链接材料的理解和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时,围绕链接材料中“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和“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的评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不论是否赞同,均应表明观点,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并言之有理。
示例一:赞同。文章第三段写“西南而望”,只突出溪水若隐若现、岸势参差不齐,并没有写清楚其源头,此所谓 “写尽妙境,不如不写尽为更佳”;第四段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表明作者一行并没有游尽小石潭,此所谓“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
示例二:不赞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只描写了溪流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却没有描写或探究它的源头,这应是不游尽;“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指描写了作者对环境的客观感受,没有触及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失意和凄苦之情,这应是不写尽。
【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2022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B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蕃”,《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帅番声,草茂也,引申为“众多”。由此可知,“可爱者甚蕃”中“蕃”的意思为“多”。
B.“蔓”在“青树翠蔓”中是“藤蔓”的意思,互文印证,可知“不蔓不枝”中的“蔓”也是“藤蔓”的意思。
C.“精益求精”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据此推断,“香远益清”中的“益”也是“更加”的意思。
D.查阅词典,“植”有以下义项:①栽种;②竖立;③生长。结合语境,可知“亭亭净植”中的“植”是“竖立”的意思。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
B.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
C.“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坚强不屈。
D.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
12.选文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请比较分析。
【链接材料】
曲池荷
卢照邻①
浮香②绕曲岸③,圆影④覆华池⑤。
常恐秋风早,飘零⑥君不知。
[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②浮香:荷花的香气。③曲岸:曲折的堤岸。④圆影:圆圆的荷叶。⑤华池:美丽的池子。⑥飘零:坠落,飘落。
【答案】
9.B
10.(1)出自淤泥却不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娇艳。
(2)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11.A
12.周敦颐笔下的莲是“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洁的贤能之士。借对莲花的赞美,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情感。
卢照邻的诗,先写荷花溢香、荷叶田田的景象,暗喻自己才华卓著;又写荷花对秋风零落的恐惧,暗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虑。
【解析】
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不蔓不枝”的意思是: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枝蔓;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有:
(1)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2)之:的;鲜:少;闻:听说。
11.本题考查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形容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本项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说法错误;
C.“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以莲自况,表达了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本项中“坚强不屈”说法错误;
D.文章最后—句,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本项中“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说法错误;
故选A。
1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周敦颐高尚的情操。根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知: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操守;根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知:作者要保持正直的品德;根据“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牡丹在文中象征着功名富贵,特意点明喜爱牡丹的人众多,表现了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世态的鄙弃。
卢照邻的《曲池荷》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浮香绕曲岸”写荷之香气,比喻诗人的高贵品格。第“圆影覆华池”意思是:美丽的荷花却被阴影覆盖,其妙质丽容得不到彰显,难为世人所知。比喻诗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第三层,“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最令人害怕的还不是这些美丽的事物被遮盖,而是担心无情的秋风提前到来。根据注释,可知卢照邻由于身体状况极差,长期仕途失意,面对人生,常常自悲。就像一朵亭亭玉立,艳压群芳,十分圣洁的荷花,其艳质丽容一直为阴影所覆盖,得不到世人的赏识。本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并且所受到的压抑,以及诗人欲向社会展露才华的忧伤。
【参考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令人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多喜欢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出自淤泥却不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远远的观看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避世的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吧。
【重庆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A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C.策之不以其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D.执策而临之 把酒临风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那?其真不知马也!
11.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12.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①
如闻失一士②,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③,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③鲜:读作xiǎn。
【答案】
9.D
10.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11.A
12.相同点:爱惜人才(或:重视人才)。
不同点:韩愈认为人才多,但识才者少,呼吁要善于识别人才;张九成认为人才难得。
【分析】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名贵/出名;
B.食:吃/通“饲”,饲养;
C.道:正确的方法/道路;
D.临:都是面对的意思;
故选D。
10.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2)重点字词:第一个“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第二个“其”,大概,表推测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知,懂得,了解,认识。
11.B.有误。根据“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分析,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
C.“鄙视与反抗”有误,文中没有此意思;
D.“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有误。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故选A。
12.本题考查对比分析。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马说》通过论述世上存在着千里马,而伯乐却很少有的情况,来表达出作者自己面对怀才不遇的境遇的愤懑与无奈之情,希望统治者,善于识别人才,重视人才。也侧面揭露除了封建社会之下,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张诗中根据“如闻失一士,每食不下咽。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大意“如果听说失去一个人才,会难过的吃不下去饭。人才很稀有,求得一个人才要从百千人中去找”分析,张诗认为人才稀有,要重视人才。据此写出异同点即可。
【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链接材料:如果听说失去一个人才,会难过的吃不下去饭。人才很稀有,求得一个人才要从百千人中去找。这不是当今社会独有。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重庆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B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 便扶向路
C.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12.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
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答案】
9.B
10.(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2)他们(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1.C
12.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滁人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体养生息的政策。
【分析】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舍弃/屋子;
B.从前/从前;
C.类/同“嘱”,嘱咐;
D.向、对/成为;
故选B。
1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翻译,还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本题中重点词有:
(1)阡陌:乡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2)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但是,“未果”。文章最后把与作者同时代的人物写进去,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昕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桃花源事实上是不存在的。选项中“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表述错误,故选C。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比分析。由题干可知要分析两文中人们能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原因。《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向渔人解释“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可见他们为了躲避战乱,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这里没有战争、自给自足,所以人们生活安居乐业;材料链接中“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意思是哪里知道这样的生活是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可以看出,滁人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因为朝廷采用了体养生息的治国政策。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链接材料译文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百姓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重庆市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A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 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___________
(3)神弗福也___________
(4)望其旗靡___________
10. 用现代仅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彼竭我盈,故克之。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项是( )
A. 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 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 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 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12. 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晋、秦围郑①。郑文公②使烛之武③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家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答案】
9. (1). 参与 (2). 诉讼事件(或:案件) (3). 赐福,保佑 (4). 倒下
10. (1)(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敌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1. A
12. 曹刿主动救国,同乡人阻止都没能拦住,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晓以私利后才答应出马,可见他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中重点字的含义。其中“间”意思是“参与”,不要理解为“中间”;“狱”指“诉讼事件”,不要解释成“牢狱”;“福”在句中是动词,意思是“赐福,保佑”;“靡”意思是“倒下”。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意思: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以,凭借;竭,穷尽;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1题详解】
A.“人格卑鄙”表述有误,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体现出他见识浅陋,目光短浅。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仔细阅读两文,疏通文意,理解曹刿与烛之武二人面对国家战争的不同态度及其精神品质。齐师伐鲁时,“曹刿请见”“战则请从”,可见曹刿是主动的要求参与战事,面对乡人的阻拦,他提出自己的见解,执意请见,表现出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链接材料中,“晋、秦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有谋略的人,“郑文公使烛之武见秦君”,可见烛之武的救国行为是被动地,从“武辞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见,对国君的派遣,烛之武先是推辞,然后国君给他说明利害关系后,他才答应,可见他看重自己的名利,不能以国家利益为重。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链接材料: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文公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烛之武推辞了。郑国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重庆市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B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5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 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 _________
(3)沿溯阻绝 _________ (4)虽乘奔御风 _________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 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 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 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 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12. 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
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襆③,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 ①〔滟(yàn) 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②〔瞿(qú)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噗(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答案】
9. (1). 同“缺”(空隙,缺口) (2). 冲上(漫上) (3). 逆流而上 (4). 飞奔的马
10. (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11. B
12. 链接材料表现瞿塘峡的凶险;选文第④段表现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略无阙处: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2)至于夏水襄陵: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襄,漫上。
(3)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4)虽乘奔御风: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奔,奔驰的快马。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太阳。(2)清,水清。荣,树荣。峻,山高。茂,草茂。良,实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夏天三峡水流的急,并非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故B错误,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选文第四段。结合“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从“寒、肃”两词体会到三峡秋天环境的安静和寒冷特点,结合“属引凄异”可知,用猿猴的声音渲染悲凉怪异的氛围。选文第④段表现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2)链接材料。链接材料运用排比修辞,比喻修辞,把礁石比成马、牛、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突出礁石的大,结合“不可下、不可留、不可触”可知,因为礁石非常大,人和瞿塘峡被隔离,突出了瞿塘峡的凶险的特点。
【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020-2022年云南中考语文3年真题汇编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学生卷+教师卷): 这是一份2020-2022年云南中考语文3年真题汇编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学生卷+教师卷),文件包含专题09文言文阅读解析版-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云南专用docx、专题09文言文阅读原卷版-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云南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2年陕西中考语文3年真题汇编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学生卷+教师卷): 这是一份2020-2022年陕西中考语文3年真题汇编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学生卷+教师卷),文件包含专题07文言文阅读解析版-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陕西专用docx、专题07文言文阅读原卷版-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陕西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2年陕西中考语文3年真题汇编 专题05 实用类文本阅读(学生卷+教师卷): 这是一份2020-2022年陕西中考语文3年真题汇编 专题05 实用类文本阅读(学生卷+教师卷),文件包含专题05实用类文本阅读解析版-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陕西专用docx、专题05实用类文本阅读原卷版-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陕西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