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检测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64928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检测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64928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检测卷
展开第四单元检测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菏泽中考)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D )
时间 | 208年 |
交战双方 | 曹操和孙刘联军 |
战役特点 | 以少胜多 |
战役结果 |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临沂中考) “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B )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4.秦晋崤山之战,使秦军遭重创。桂陵之战,齐军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官渡之战,袁绍因军败而亡。崤山、桂陵、官渡皆地处中原地区,这说明中原地区( D )
A.地域十分广阔 B.劳动力素质高
C.地势十分平坦 D.战略位置重要
5.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C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6.抓住特征,根据独特之处来加深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比如383年,494年,626年都是“一肩挑两头”(中间一个数,挑左右两个相同的数)的年代。你会把383年和哪一场战役联系在一起( C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
7.南朝和北朝的关系是( A )
A.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 B.先后出现的两个王朝
C.统一的局面 D.一国两制
8.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C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D.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9.(郴州中考)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东晋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B )
A.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发展快
C.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
D.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
10.(广东中考)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C )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1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C )
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 D )
鲜卑姓 | 拓跋 | 独孤 | 步六孤 | 勿忸于 | 贺兰 | 拔拔 | 丘穆陵 | 尉迟 |
汉姓 | 元 | 刘 | 陆 | 于 | 贺 | 长孙 | 穆 | 尉 |
A.政权分立 B.江南开发 C.南朝稳定 D.民族交融
13.(兰州中考)某中职学校在美化校园、设计古代文化名人长廊的时候,尚缺一座农学方面的人物塑像,应该选取哪一个人物原型比较合适( B )
A.蔡伦 B.贾思勰 C.华佗 D.祖冲之
14.(盐城中考)宋曹,明末清初盐城县人,大书法家。下列历史名人与其钻研领域相近的是( B )
A.司马迁 B.王羲之 C.李时珍 D.曹雪芹
15.(济宁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呈现的主要特征是( C )
A.国家统一与吏治清明 B.科技落后与经济停滞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社会繁荣与文化开放
二、非选择题(16题18分,17题18分,18题19分,共55分)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民族迁徙,频繁又复杂。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政治形势篇】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如图)。
(1)图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战役是什么?(4分)
吴。东晋。赤壁之战。
(2)图中西晋的建立者是谁?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4分)
司马炎。政权分立。
【经济状况篇】
材料二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丰裕的人”。
——西汉《史记》译文
材料三 江南……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科技文化篇】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但在科技文化上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请列举这一时期在书法和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各一例。(4分)
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文学: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汉《史记》
材料二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当时的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很大的改进。手工艺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制盐、造船、造纸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与城市的繁荣。南朝时期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城市。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这两项技术的出现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有利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的理由。
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影响:促进北方民族大交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
问题:改革遇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要有抵御阻力的勇气。(言之有理即可)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18.在学习完第四单元后,王老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进行了列表归纳(见下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
类别 |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
政治 方面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 |
经济 方面 |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中原发展相对缓慢;我国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思想 文化 | 南北文化差异大,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也有民族交融的特色;思想异常活跃,书法、绘画、石窟艺术打上佛教的烙印 |
科学 技术 | 科技成就突出,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齐民要术》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等都是明证 |
(1)请完成下列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一例。(4分)
①吴;②西晋;③十六国;④东晋。生产技术: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生活习俗: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文化:内迁各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深受汉族人民的喜爱。(任举一例)
(2)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总体格局的变化有什么影响?(3分)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3)这一时期,佛教为什么会盛行?列举这一时期艺术创作上打上佛教烙印的两个实例。(6分)
战乱连绵,穷苦百姓渴望得到精神上的解脱;统治者大力宣扬。这一时期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等。
(4)《齐民要术》是北朝哪位农学家的著作?该部农书在我国农学史上有什么地位?(6分)
贾思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