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青春有格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青春有格教案,共8页。
主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教材分析
青春期的我学要懂得什么是耻,知廉耻,懂荣辱。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反思自己的过失。
学情分析
积极合作吗,勇于创新,乐于尝试,积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在小组合作中提升自己。真正做到知耻后勇,止于至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了解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含义和要求。
重点难点
行己有耻的定义,行己有耻的要求,止于至善的含义,止于至善的要求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
预习本课时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 6 个 )
作业设计
(第 6 个)
必做:作业本
选做:拓展空间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主动性
教学反思
(第 6 个)
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拘泥教材中表述的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含义,没有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交流空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活动一:行己有耻
思考问题:
青春有格的“格”和行己有耻的“耻”有什么关系呢?
在河南的涂女士,他有个儿子,今年读初二了。因为孩子要上网课,所以涂女士就把手机给了自己的孩子。原本以为孩子只是用手机来上课,可是没想到的,孩子给两个游戏主播刷了3000多块钱的礼物。
在这个案例中,什么是“格”?什么是“耻”?
行己有耻
一个人行事,
凡是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可耻的,
才知道什么事不能做。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你在生活中,经历过哪些“不好意思“的瞬间呢?你知道为什么会不好意思吗?
公元405年秋,陶渊明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督邮来检查,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县。
为什么陶渊明宁肯辞官,也不见督邮?
因为陶渊明的羞耻心,他觉得督邮的行为是可耻的,和自己的价值观念相违背。
需要我们有羞耻之心
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怎么做:行动之前,审查愿望,行动之中,监督调解,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请思考:
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即使给你再多的钱你也不会做?为什么?
用行为证明并创造自己,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探究与分享:
在印尼的一所小学里面,一群8岁孩子躲在校园角落抽烟,没想到被老师发现,他们被叫到了校长的办公室外面,他们都被吓坏了,害怕校长告诉家长,或者是害怕受到校长的处罚,全部人站在校长办公室的外面,没有人敢主动进去承认错误。
这些孩子天生肯定不会抽烟
现在抽烟是收到了他人的诱惑,看到别人抽烟好奇。
这些孩子天生就会抽烟吗?
为什么他们能学会抽烟?
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增强自控力的方法
增强“我不要”的力量
增强“我想要”的力量
加强自我监控
活动二: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含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鼓励天下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是人达到完美的境界
止于至善
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在生活中
如何追求“止于至善”?
钟南山,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厦门人,生于南京。出身医学世家,呼吸病学专家。
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抗击"非典"先进人物。
2016年6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荣膺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今年的抗击冠状病毒战役中,84岁的钟老始终冲在第一线,为了人民安康,顾不上休息。
长大以后你希望成为钟老这样的人物吗?为什么?
钟南山教授始终奋战在抗击病毒第一线,从非典肺炎到冠状病毒,每次在国家陷入到病毒战役时,他都是第一个冲到前线,为了人民奋不顾身,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时时代楷模。
在生活中寻找“贤”并将他们作为榜样。
榜样的作用: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而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国家才会变得更好。
在我们班集中,有哪些好人好事,被你发现了,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让大家向他学习。
也可以说一说你曾经做过哪些公益活动,有哪些收获或者感动?
鲁迅是一个勇于解剖自己的文学家,他曾经写过一篇小说《一件小事》,写了“我”在车夫面前的忏悔。鲁迅先生也亲口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鲁迅为什么要剖析自己?
剖析自己有何好处?
剖析自己才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
正是因为鲁迅深刻地剖析自己,才能深刻的认识到社会发展问题,成为一代优秀的文学家
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己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身行为。
知识积累:慎独:
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出于《文子·精诚篇》:"圣人不惭于影,君子慎其独也,舍近期远,塞矣。",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你怎么选择?
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一个人一广阔的胸襟、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对自己拥有信心、自我激励,无论任何困境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吗?
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一切社会的完善,都是从个人做起,如果只独善其身而不能兼济天下,那么独善其身的结果未必靠得住,独善其身的价值也未必保的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成长学习:去经历,去体验,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这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本课主要讲述青春的我们要做一个知耻的人,不断反思自己的过失,有羞耻之心。增强辨别耻的能力,同时向榜样学习,增强自身的道德意识,养成自省和慎独的品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生思考 引出什么是耻
观看材料 引出对羞耻的判断
思考问题 引出善良的榜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