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有人说,词中的“起舞弄清影”与李白《月下独酌》(其一)中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三、四句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
(2)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卧病书怀
(宋)陆游
衮衮年光挽不留,即今已白五分头。病中对酒犹思醉,梦里逢人亦说愁。
青海战云临贼垒,黑山飞雪洒貂裘。丈夫有志终难料,憔悴渔村死即休。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看出本诗为诗人病中抒发内心情感之作。
B.“衮衮”一句形象地写出时光停滞好似永无尽头。
C.“青海”“黑山”两句描写了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D.这首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音韵和谐。
4.“病中对酒犹思醉,梦里逢人亦说愁”一联,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A.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B.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
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6.下列对以上两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提挈全诗,紧扣诗题,写早行之景;乙诗首联诗人登楼远望,忽生万里愁。
B.甲乙两首诗颔联均即景抒情,营造一种萧条冷落凄清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愁情悲绪。
C.乙诗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隐曲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
D.两诗均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如甲诗将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
7.甲、乙两诗分别以“悲”“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请分别说说诗人“悲”“愁”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③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王安石之父曾为江宁通判,卒于官,葬于江宁。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②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③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③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指代官位爵禄。
8.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客思”起笔,奠定全诗的抒情基调,使全诗笼罩上一层浓重的伤感。
B.一、二句写了春日里的杨柳,在春风中枝条千万,恣意飘扬,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C.第三句用了一个“倾”字,写出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流泪之多。
D.王安石的诗对语言锤炼十分讲究,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本诗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9.此诗为王安石在寒食节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所写。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0.下列对这两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狂”字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甲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C.乙词紧扣“春愁”二字,写景抒情,曲径通幽,词末交代了“春愁”的原因,苦中求乐,情深志坚。
D.两首词各有一个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甲词是“狂”,乙词是“愁”。
11.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这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请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两首词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许多感慨。
B.《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登高》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登岳阳楼》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却只能倚窗北望,涕泗交流。“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
13.结合作者的境况,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江送别(其二)
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标题都点明了主题,都是在江边钱别友人时而作的“送别诗”。
B.王勃认为,由于“山川”阻隔使得两岸分属两乡,王昌龄则不以为然。
C.虽然两首诗歌的题材相同,但王勃诗格调昂扬,王昌龄诗则基调低沉。
D.王勃的诗以议论作结,意尽句中;王昌龄的诗以反问收尾,余韵悠长。
15.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6.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戎马”,采用借代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至此,伟大诗人的形象突出了,作品的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1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睛,侵晓①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②浦。
[注]①侵晓:快天亮之时。②芙蓉:荷花的别称。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先写室内燎香,继写屋檐鸟雀,再写室外风荷,空间变换极具层次性。
B.“一”写出荷叶的错落有致;“举”描绘出荷花的姿态美和茎的力度美。
C.下片虚实结合,以遥想故乡的虚写开始,以“梦入芙蓉浦”的实写作结尾。
D.全词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浑然天成无雕饰,风格清新活泼,境界淡远高超。
19.本词与《涉江采芙蓉》都写到“荷”,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宋代]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1060年(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临行前与妹妹话别,写下了这首诗。多年来,王安石仕履匆匆,其妹也随夫远宦,两人离多会少,此番又是短聚,也不知后会何期。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议论起,写自己在年少时就将离别之情看得很重,而到年老时,即使是相逢,也会引起悲伤的情感。
B.作者与妹妹三年来匆匆一聚,马上又要去遥远的辽国,诗人情感此时转为惯帐,话题切入对分别后的思考。
C.与妹妹分别时,对于后期何日能再次相会的问题,作者以“雁南征”作回应,透漏出作者渴望归期的迫切之情。
D.整首诗没有用典,而是把人们常见的家庭琐事融人诗句中,语言质朴自然,但字里行间中蕴含着诚挚的亲情。
21.诗歌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重修岳阳楼
郑民瞻①
偏历江山祇此楼,名传自古又今修。却观湘水浮新景,重对君山记旧游。
风月依然如放友,轩窗令复冠南州。远迢张相滕侯迹,幸蹑前规壮胜游。
【注】①:郑民瞻,字叔严,一作叔岩。宋神宗元丰年间,代理岳州郡守。
2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体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标题突出了诗歌中的主要事件。
B.诗歌首联入题,既表现了岳阳楼的历史名气,又点明重修之事。
C.诗的颔联写岳阳楼周围的山水,巧妙勾连了新时与旧日的观览。
D.诗的颈联用了对偶,体现清风明月如旧友,新岳阳楼冠绝中原。
23.结合诗歌和课内外知识,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尾联“张相滕侯”一句用典,用了唐代张说扩修岳阳楼和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旧事。
B.张说贬岳州,修楼以消愁;滕子京守巴陵,亦重修岳阳楼;郑民瞻与这二人情况相同。
C.除范仲淹作记,历代咏岳阳楼的诗文颇多,文以楼传,楼以文存,形成其独特文化价值。
D.名楼之气象,既来自楼阁周边的自然美景,又与历代州官的政绩,文人诗文的传诵有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登观信亭
司马光
西风连夜雨,草树已萧条。
宿霭稍零落,寒山更寂寥。
林红犹带日,岸白欲生潮。
新雁来何处?离离天际遥。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上观信亭所见之景:微寒的秋风,一夜的秋雨,草木尽显凋零。
B.颔联写天气由雨转晴,秋景由朦胧而清晰,远山显得更加冷落寂寥。
C.尾联从“新雁”着笔,诗人将视线拉向遥远的天际,含蓄地表达思乡的情怀。
D.本诗语言平实,字里行间却充溢着一种昂扬的情绪,意在言外。
25.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题目。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元丰四年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郴州。南行途经岳阳作此词。
26.“三闾”指______(人名)。“自是长安日下影”中。“长安”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27.简要赏析“又看暝色满平芜”中“满”字的妙处。
28.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少室雪晴送王宁
李颀
少室①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②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③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④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注]①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县北,东距太室山约10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②见:同“现”。③过景:落日余辉。④行人:指王宁。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以拟人手法,写少室山晴雪不同的座座山峰,似与王宁分别。
B.三、四句“连”字,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
C.五、六句写落日斜照山峰,说不清其奇妙;白云婀娜多姿,难以形容。
D.尾句写送别远望,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
3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①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②,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①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罢相后隐居在江宁半山时创作的。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
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交代了王安石隐居时的生活环境和身份。由此可知,面对宦海沉浮,王安石采取了安然自适的态度。
B.上片后两句写词人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不仅有对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也有壮志未酬的忧愁。
C.全词写景绘声绘色,描绘江宁半山的春景,寥寥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
D.“何物”两句采用反问修辞,含蓄而余韵悠长,王安石寄情黄鹂,表明他隐居后惟有闲情,照应上片首句的“闲”。
32.有人评价“数间茅屋闲临水”的“闲”用的极妙,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的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李太白杂言(节选)
宋·徐积
乃知公是真英物,万叠秋山清耸骨。
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鹘。
戴乌纱,著宫锦①,不是高歌即酣饮②。
饮时独对月明中,醉来还抱清风寝。
注释:①《唐才子传》记载: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②高歌酣饮: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3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首句“乃知公是真英物”给予了李白高度的评价,指出李白是真正的杰出人物。
B.“万叠秋山清耸骨”比喻新奇,耸峙的万叠秋山生动地刻画出作者心中诗仙的伟岸。
C.诗人借描写春风得意时李白戴乌纱、穿宫锦和痛饮高歌来展现了李白的高傲和狂放。
D.“醉来还抱清风寝”借描写李白醉酒之后抱清风酣然入眠来表现了李白的豪迈俊逸。
34.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景色或者事物)?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重九①
张孝祥
冉冉寒生碧树,盈盈露湿黄花。故人玉节有光华,高会仍逢戏马。
万事只今如梦,此身到处为家。与君相遇更天涯,拼了茱萸②醉把。
[注]①乾道二年六月,张孝祥在广西桂林任上遭谗言落职东归,重九日应湖北蕲州知州仲弥性之邀来蕲州逗留。②茱萸,一种植物,这里指茱萸制成的酒。
3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起首两句描绘了一幅重阳秋景图。“冉冉”“盈盈”分别写出了枝条的柔弱低垂、菊花的鲜润秀丽。
B.“故人”两句写出了宴会高朋满座热闹非凡。“玉节有光华”,这是词人在称颂友人的穿着华丽,光彩四溢。
C.下阕由上阕对情境的描写转向情感的刻画,“此身到处为家”一句,信手拈来,语言朴实无华,包含无限思绪。
D.天涯沦落,故人相遇,把彼此的感情寄托在酒上,下阕后二句喝茱萸酒照应题目,将抒怀推向了高潮。
36.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7.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8.“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的画面。
B.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近处,看到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远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
C.颈联最为精彩:田野外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山脊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山脊相衬,比平时更富层次感。
D.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远近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40.第三联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苏轼的词句与李白的诗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或“月下自己的影子”比作自己的知己好友,体现了苏轼和李白在逆境中依旧超然洒脱的个性特点。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的能力。
这首词以月起兴,以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诗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词人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希望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词人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起舞弄清影”意为: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意为:我吟诵诗篇,月亮便伴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两句都运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或“月下自己的影子”人格化,把它们当作自己的知己朋友来写,生动形象,富有韵味。
联系写作背景,苏轼此时被贬密州,李白此时身居长安,正是官场失意之时。然而他们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对月起舞,顾盼之间,显露出对生活的热爱。所以这两句诗词都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依然达观洒脱的性格特点。
2.(1)诗句巧用比喻的修辞,把烈日照耀下的晶莹透澈的水面比作水晶帘,调动了视角和嗅觉等感官,动静结合。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2)全诗体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有两层意思。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诗人调动了视角和嗅觉等感官,采用动静结合的技巧描写画面。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人描写夏日风光,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文章写出了诗人身处夏日池塘的悠然自得之感。
3.B
4.D
5.年华已逝的感伤,壮志未酬的愤懑,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写出时光停滞好似永无尽头”错误,“衮衮年光挽不留”写出时光飞逝挽留不住。抒发年华空逝的愁苦。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写自己的现状,是实写。
B.写自己身着单薄衣衫,平静地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是实写。
C.“遥想”是联想,属于虚写。
D.“醉里挑灯看剑”是实写眼前之景,“梦回吹角连营”是虚写梦境。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衮衮年光挽不留,即今已白五分头”写时光飞逝,自己已经年老,抒发了年华已逝的感伤之情。
“青海战云临贼垒,黑山飞雪洒貂裘”描写开阔壮盛的战争场面,抒发自己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
“丈夫有志终难料,憔悴渔村死即休”写出自己不被重用,抒发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
6.C
7.甲诗: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主要能答出思乡即可)。
乙诗: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主要能答出对国家衰败的感慨即可)。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乃劝诫之词,隐曲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错,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也并未表达对唐王朝的憎恨,而是担忧。自己消极的心态也并未体现。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诗歌分析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商山早行》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间接侧面表现了羁旅在外远离故乡的悲愁。
《咸阳城东楼》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监,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
8.B
9.①客思之愁。诗人为官异乡,思乡、思亲之愁如春日里的杨柳,千丝万缕。
②哀悼之痛。诗人在寒食节回江宁扫墓,产生了对亲人的哀悼之情。
③早衰之叹。诗人面对白发和衰老的容貌,感慨时光易逝、容颜早衰。
④为官之苦。诗人未知为官之乐,欲过渔樵生活,表明诗人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的心情。
【解析】
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错误,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杨柳枝,使抽象的客愁具体化,以杨柳风起兴,用春风飘飞的杨柳反衬伤春之悲。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王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
10.B
11.甲词写的是家国天下的抱负,情感豪放激越,场面宏大壮阔,语言铿锵有力,如“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气势磅礴,十分雄伟。乙词抒写儿女情长,感情委婉含蓄,情真意切,如结尾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体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坚决。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错误。甲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阅读甲词,可知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同时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乙词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落魄感受和缠绵情思,抒情写景。词开篇先写登楼引起了“春愁”,接着以“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表现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在苦中求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语破的,表现词人所谓的“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12.C
13.个人境况: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
感情:时值战争未平、国家多难,因而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解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说法错误。颈联主要写诗人的羁旅之愁与体弱多病的孤独之感,所抒之情动人心弦,不能说是“缠绵悱恻”。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的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意思是:遥望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一想到这,凭轩遥望的我不禁老泪纵横。
作者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而登上岳阳楼之后,看到浩渺的湖水,引发了作者复杂的思绪。联系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知,诗人此时年老多病,又遭逢乱世,亲友被分隔在别处,没有音信,让自己思念不已。自己晚境凄凉,连一个稳定的住所都没有,只能孤舟相伴。所以这一联中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衰老多病、穷困潦倒以及举目无亲境况的感慨和哀叹。
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个人境遇哀伤之中,此时此刻他心中想的仍然是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止。“戎马关山北”表明了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担忧,同时又隐蔽地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悲苦。诗人不只是写出了自己的孤苦无依,更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14.C
15.同:都抒发了送别之情。
异:王勃诗情感突出伤感,离情浓郁;王昌龄诗情感豁达,突出达观。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王勃诗格调昂扬,王昌龄诗则基调低沉”错,应该是王昌龄诗格调昂扬,王勃诗基调低沉。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秋江送别》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主要抒写的是客中送客的伤感,同时以江水、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江南江北互相望”写出了诗人客中送客时内心的伤感。最后两句“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诗人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蕴含了浓郁的离情。
《送柴侍御》这是作者贬龙标尉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情感豁达、乐观。
16.C
17.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河,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解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C.“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错误。这两句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可推知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此处身世之悲,到后两句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层次清晰关联紧密。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句意为: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亲人没有消息,自然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得不到帮助和抚慰;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漂泊度日,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诗人的孤寂之感与颔联的宏阔之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凄凉痛苦之境遇。
18.C
19.①本词上片描写眼前之“荷”,为下片写“渔郎”作伏笔(或铺垫),由眼前的荷自然联想到家乡的荷塘中的人,表达词人对家乡的思念。②《涉江采芙蓉》写“荷”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借“采芙蓉”来表达诗人对爱人的思念。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C.“以‘梦入芙蓉浦’的实写作结尾”错误。“梦入芙蓉浦”意思是: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杭州西湖荷花塘。是虚写,不是实写。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意象作用的能力。
“一一风荷举”描写一阵清风吹来,亭亭玉立的荷花一团团地随风飘动。一个“举”字,生动地刻画出水上荷花的绰约姿态。下片由景入情,引出久客思乡的意绪。因此本词上片描写眼前之“荷”,为下片写“渔郎”作铺垫,客居之人由眼前的荷联想到家乡的荷塘中的人,继而引发“故乡遥,何日去?”的思乡之情。词人久客京师,想念遥远的江南故乡,萌生出何日方能归去的情思,表达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涉江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开篇写思妇渡过江面前去采摘芙蓉,“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这里通过荷花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再联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可知,此处借“采芙蓉”来表达诗人对爱人的思念。
20.C
21.①“草草”“昏昏”运用叠词,“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②颈联把眼前发生的事情写进诗歌,形象地刻绘了兄妹俩的感情,显得十分亲切,突出了两人感情的深厚和谐。③在结构上,颈联与上文的“相逢亦怆情”照应,并引出下文的离别之情,使整首诗歌情感起伏跌宕而又浑然一体,很具有感染力。
【解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透漏出作者渴望归期的迫切之情”说法不当,“应见雁南征”抒发的是作者不知归期的无可奈何之情。
故选C。
21.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1)内容上
颔联句意,“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灯火昏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这两句很形象地刻绘了兄妹俩的感情的深厚和谐,都是就眼前实事组织进诗,显得⼗分亲切善用。
本诗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前句中“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氛。后句中“昏昏”二字,写灯油已快⼲,灯火已昏暗,但是兄妹俩说了又说,顾不上休息。
(2)在结构上
首联,意为: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如今年老了,连相见也使自己感到伤心。
颈联意为:我正在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
颔联引入后四句兄妹离别时的谈话。刚刚在叹息已经三年没有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到万里外的辽国去,诗便自然而然地转入别后惆怅之情。颈联与呼应首联中“相逢亦怆情”,整首诗歌情感起伏跌宕而又浑然一体,具有感染力。
22.D
23.B
【解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D.“冠绝中原”错误。颈联写“风月依然如放友,轩窗令复冠南州”,南州,此处泛指南方地区。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D。
23.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与这二人情况相同”错误,推断没有根据。唐朝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贬岳州,此时他已饱经风霜,年近半百,又被贬职,情绪十分低落,因此,他借扩修岳阳楼之名,以寄情消愁。宋朝滕子京庆历四年谪守巴陵,他励精图治,把巴陵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是其治理政绩的体现。公元1078年岳阳楼又遭大火,代理郡守郑民瞻于1079年又重修岳阳楼,他作记并赋诗抒怀。选项说“郑民瞻与这二人情况相同”推断没有根据。
故选B。
24.D
25.颈联的意思是山上红色的树林在阳光的照映下更加亮眼,白色的沙岸上,潮水就要涌起。通过对树林的“红”和沙岸的“白”的色彩渲染,写出了雨后转晴,秋景清冷却明亮的特点,为尾联“新雁”的出现、情感的表达做了铺垫。
【解析】
2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充溢着一种昂扬的情绪”错。由“萧条”“寂寥”“离离”等词可知,诗歌传达的是一种因思乡而产生的落寞情绪。
故选D。
2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颈联“林红犹带日,岸白欲生潮”是写景,选取了“红林”“日”“白岸”“潮”等意象,构成对偶,同时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山上红色的树林在阳光的照映下更加亮眼,白色的沙岸上,潮水就要涌起的景象。
从意境上看,虽然写的是秋景,但因为有颜色词“红”“白”,以及带有暖色调的“日”,因此秋景虽清冷却明亮,描写了雨后转晴的特定时段的景物,为下文“新雁来何处?离离天际遥”做了铺垫,秋日雨后天晴,故而新雁能来;而寂寥清冷而又含有明亮暖意的景象,加上秋雁,引起思乡之情,故这个铺垫既有景色上的铺垫,也有情感上的铺垫。
26. 屈原 借代
27.满:有“布满”“充满”之意,动态地表现了夜色渐深,最终笼罩原野的过程,营造出苍茫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凄怆之情。
28.①远离君王(或遭受放逐)的苦闷;②流落江湖的孤独(或漂泊无依的愁苦);③思乡(或思君)的惆怅。
【解析】
26.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及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所以此处指屈原。
长安是唐代的国都,朝廷国君所在地。后人常以长安借代当朝国都,国君。如南宋辛弃疾《鹧鸪天》“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本词中“长安”借代指当时北宋都城汴京。
2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的能力。
“又看暝色满平芜”,“暝色”即暮色,夜色。“平芜”即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浑浑噩噩,昏昏沉沉中又见暮色渐起,渐浓,笼罩整个旷野。“满”有“布满”“充满”之意,一则写出夜色渐浓的动态过程,写出时光偷逝,写出诗人内心隐隐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二则也写出暮色之浓,遍布之广,以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出诗人凄怆的内心。
2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找到“踟躇”一词所在的位置,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原因。“楼上久踟躇”, “踟躇”,徘徊不前,逗留之意。起句即以“久踟蹰”写出心思沉重。且因这句话在词作的开头,故应关注后面的内容,“地远身孤”“流落江湖”,写流落江湖的孤独;“拟将憔悴吊三闾”,借屈原的典故来写自己忠而被贬的苦闷;“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写希望能收到家乡来信,写思乡之惆怅。
29.A
30.①抒发了与友人离别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与上宁之间的深厚友谊。②借景抒情,雪后初晴的少室山虽景色宜人,但送别友人,心情抑郁。③细节描写,友人渐行渐远,诗人伫立远眺。表现对友人的惜别之情。④衬托,乐景衬哀情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A.“以拟人手法,写少室山晴雪不同的座座山峰,似与王宁分别“的说法错,开头两句意思是雪后的少室众峰并不完全相同,有一些山峰和其他山峰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描绘了少室山山峰众多,晴雪不同的景象。关键是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的“别”是区别,而不是“分别、告别”。
故选A。
30.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并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
然后通读诗歌,圈画出相关诗句进行分析。具体而言:
开头两句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写雪后少室众峰,从大处着笔,写出众峰同中之异,别具特色。
第三,四句是对第二句的展开,属于细描。以“半山青松”写晴峰,以“素色峨峨”应雪峰,一个“连”字,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在色彩上青白相间,非常素美。第五、六句写晴,刻画精微,用笔细腻。雪后初晴,天空湛蓝,落日斜照,几缕欲尽未尽的白云缠于山腰,浮予松上,青、红、蓝、白四色辉映,白云、斜晖,青松、雪峰动静相衬。同时,半山青松,松上自云,云上雪峰,雪映落霞,层次鲜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第七、八句写送别双方为妙不可言,难以形容的美景所吸引,故而留连景致,忘了启程,致使北风吹来,才感到寒冷,才注意到时间不早,这正是以乐景写哀情,即以美景衬托别离的伤感的手法。这两句从侧面供托出“少室雪晴”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
最后两句,寓情于景。写他们在夕阳西下,不得不别时,仍然依依不舍,驻马浮桥之上,眺望南山之景。这表现了诗人与王宁之间的深厚友谊。
31.D
32.①“闲”字妙在统摄全诗,既统摄景也统摄情,既统摄人的行为又统摄人的心境。
②数间茅屋、流水潺潺、花红柳绿、黄鹂鸣叫,渲染了词人隐居后安静闲适的生活环境。
③窄衫短帽垂杨里,黄鹂声中午醉醒来晚,是作者隐居后悠闲自在的生活,也是他摆脱宦海远离官场的一种悠闲心境。
【解析】
3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反问”错误,“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自问自答,是设问。
故选D。
3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开首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
“闲”写出了环境的安静闲适:临水而建的茅屋,潺潺流水;春风吹来,垂杨袅袅,花朵盛开;不时传来黄鹂的鸣叫。
“闲”字也写出了人物的行动:词人穿着窄衫短帽在垂杨林中散步,午醉醒来,天色已晚。醉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
“闲”更是一种心境:词人晚年罢相,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采取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悠闲心境。
33.C
34.①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③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口,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
【解析】
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春风得意时”错,根据诗下注释“李白被赐金放还”,所以应该不是“春风得意时”。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意思是: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选取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勾画出一幅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手法:视听结合,“残阳初过雨”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属于视觉描写,“何树不鸣蝉”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属于听觉描写。动静结合,“残阳初过雨”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属于静态描写,“何树不鸣蝉”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属于动态描写。借景抒情,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勾画出一幅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颔联采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陶醉。
35.B
36.①清高自持。碧树黄花象征词人内心的高洁追求,表现其虽受谗言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②壮志难酬。词人因谗言落职,抱负无法施展,有一种悲愤无奈之情。③豪迈豁达。词人经历坎坷,看透世事不过如梦一场,与故人相遇,诗酒高歌。
【解析】
3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玉节有光华’,这是词人在称颂友人的穿着华丽,光彩四溢”错。“玉节有光华”是词人在称颂友人的高尚的节操。
故选B。
3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乾道二年(1166)六月,三十五岁的张孝祥在广西桂林任上遭谗言而落职东归,应湖北蕲州仲弥性之邀于重九日来此逗留。是词冠题“重九”,作于知州仲弥性宴席上,上片写途经蕲州聚会重九的情景,下片借题发挥以抒怀达意。
开头二句中,“碧树”是“绿树”,在重阳到来的秋季,树还能保持自己的绿色,不畏严寒侵袭,这是难能可贵的;“黄花”,谓菊花;“冉冉”和“盈盈”都是形容词,形容菊花枝条柔弱低垂、花瓣清澈端庄。“菊花”自古就是高洁君子的象征,“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此处的碧树黄花象征词人内心的高洁追求,表现其虽受谗言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见词人清高自持。
“世事只今如梦,此身到处为家”吐出入官场以来的满腔郁愤,真诚地向世人表白,词人在经历了世俗的坎坷之后,对所有世事、世路早已看惯,不过如梦一场。也就是说,词人现今对世间功名富贵早已看得很淡薄。作者本来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和政治才干的人,他积极支持收复中原的主张,由于南宋政权腐败,他却两次无端被贬谪,抱负无法施展,有一种悲愤无奈之情。所以,深谙世态炎凉的他,也就难免产生超脱尘世、返归自然的思想。可见词人壮志难酬。
虽然被贬,但词人并未过于伤感,“世事只今如梦”,带着一种看透尘世的洒脱。“高会仍逢戏马”,遇到友人,词人可以与之开怀畅饮,此句写宴会上大家一边饮酒,一边驰马取乐或观看操练。“与君相遇更天涯,拼了茱萸醉把”,词人与故人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更是英雄惜英雄,就冲这能辟除邪恶之气的茱萸酒,拼了大醉一场又何妨!词人经历坎坷,看透世事不过如梦一场,与故人相遇,诗酒高歌。可见其豪迈豁达。
37.C
38.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 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 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解析】
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是诗歌意旨所在”“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理解有误。意旨所在是尾联;颈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结合尾联能够体会出,诗句中更多的是忧国忧民,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故选C。
3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句意为: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亲人没有消息,自然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得不到帮助和抚慰;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诗人的孤寂之感与颔联的宏阔之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凄凉痛苦之境遇。
39.B
40.分别是“明”和“出”。作者在这里用“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作者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感。
【解析】
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近处,看到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远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中“近处”和“远处”弄反了,前句“郭门临渡头”是远景,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村树连溪口”是近景,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故选B。
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字的分别是“明”和“出”。“明”是“明亮”的意思。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明”字突出描写了流水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更加明亮的特点;“出”是“出现”的意思。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出”字写出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明”和“出”二字,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景色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叙事类,共27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写景抒情类,共28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题画类,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