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上海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上海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题01
    上海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题02
    上海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题03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上海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题,共37页。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以事走郊外示友
    陈与义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
    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
    往来屑屑①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衣。
    [注]①屑屑:忙碌的样子。
    1.结合语境,颔联□处可以填写哪个季节?(     )
    A.春 B.夏 C.秋 D.冬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已非”化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B.首联是对过往的否定,写友人向诗人告知今昔不如愿的难言苦衷。
    C.颔联中对于“黄尘满面”一副劳碌相的人,红叶以“无言”表达同情。
    D.颈联写景,情在景中。天寒、雁瘦、岁暮、乌微,描绘出一幅悲凉的图景。
    3.请扣住“笑”字,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溪亭①
    (南宋)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①本诗作于南宋灭亡后。诗人林景熙入元不仕,隐居以终。
    4.以下对两首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A.绮丽典雅 B.深切哀怨 C.平实自然 D.古朴道劲
    5.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景,使读者身临其境。 B.实写与虚写巧妙结合,扩展了诗歌的意境。
    C.都以动作描写刻画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D.景物描写中远景和近景相结合,错落有致。
    6.两首诗画线句中的“闲”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饮中八仙歌
    (唐)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①。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②。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③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注】①汝阳:汝阳王李琎,朝天:朝见天子。汝阳王痛饮后才入朝,麴(qū)车,酒车。酒泉:郡名,在今甘肃酒泉县。酒泉:郡名,在今甘肃酒泉县。②左相:指左丞相李适之,被李林甫排挤罢相。③张旭:吴人,唐代著名书法家,时人称为“草圣”。据说张旭每当大醉,常呼叫奔走,索笔挥洒。
    7.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体裁是七言古诗 B.依次写饮中八仙各自风采
    C.摹写酒友比拼酒量的情景 D.兼有动作、语言、肖像描写
    8.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酣畅阔达 B.沉郁顿挫 C.清新明丽 D.含蓄委婉
    9.结合全诗内容,赏析饮中八仙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0.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写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色彩暗淡。
    B.上片结尾三句,将眼前所见的景物连缀在一起,层次分明。
    C.“黯乡魂,追旅思”写思乡情感和羁旅愁绪,重叠相续。
    D.下片结尾两句,欲借酒消愁却都化作相思之泪,更添苦情。
    11.本词《苏幕遮》的题目,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怀旧》,另一个版本是《秋词》,你认同哪一种?为什么?
    12.下面这首《咏月》是《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这一情节中的诗歌。《咏月》一诗“红袖楼头夜倚栏”在抒发情感上《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其异同。
    咏月
    曹雪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当时诗人任杭州刺史。
    13.你认为本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
    14.以下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内容看,诗人登楼远眺,将苍阔美丽的景物纳入眼底,描写中暗含观景时间的推移。
    B.从体裁看,本诗是一首格律工整的七言律诗,“茫”“长”“央”“霜”“凉”五字押韵。
    C.从构思看,诗人的描写由远及近,由景到人,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融为一体。
    D.从情感看,全诗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诗人他乡任职,缺少朋友相伴的孤寂之情。
    15.诗题为“江楼夕望招客”,诗人是如何邀请友人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各题。
    行行重行行
    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寄松风上人
    清·郑燮
    岂有千山与万山,别离何易来何难。
    一日一日似流水,他乡故乡空倚阑。
    云补断桥六月雨,松扶古殿三时寒。
    笋脯茶油新麦饭,几时猿鹤来同餐。
    16.出版社编《历代诗选》,拟将这两首诗放在一个版块,现在需要添加一个主题词,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项是(       )
    A.闺怨 B.思人 C.饯别 D.怀古
    17.下列关于这两首诗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都运用叠词奠定了沉重压抑的感情基调。
    B.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叙写路远会难的现实。
    C.都借时间之逝进一步加深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D.结尾都直接抒发了期望相聚的殷切期盼之情。
    18.两诗相比,有人认为《寄松风上人》在情感表达上更现转换变化之妙。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①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注释】①漫劳:劳驾您。
    19.律诗讲求押韵,这两首律诗押韵的字分别是(     )
    A.四个   四个 B.五个   四个 C.五个   五个 D.四个   五个
    2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客至》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C.《宾至》“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偏僻,少人来访,表达诗人受到冷落的孤独与凄凉之感。
    D.《宾至》一写客,一写己,在表现客人身份尊贵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高。
    21.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松
    杜荀鹤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乙】
    韩山书院新栽小松
    丘逢甲②
    出林鳞鬣③尚参差,已觉干霄势崛奇。
    只恐庭阶留不得,万山风雨化龙时。
    【注释】①杜荀鹤(846—904),唐朝诗人,他出身寒微,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②丘逢甲(1864—1912),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写此诗时任韩山书院主讲,致力于国民教育。③鳞鬣:龙鳞和龙须,这里代称松树。
    22.以上两首诗题材相同,均为__________。
    23.对以上两首诗歌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第一句的“刺”字显示小松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出”字写出小松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B.甲诗三、四句的“凌云”含义不同,前者指未长成的小松,后者指长成后的松树。
    C.乙诗第二句隐含着诗人热切期望能尽快培养出支撑大厦的栋梁之材的教育理想。
    D.乙诗第三、四句转入议论,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自身人格的塑造,也透露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24.请从写法上,比较甲乙两首诗歌的异同。

    25.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①,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②。
    寄语洛城风日道③,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②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起府第在洛阳城西。因马融曾为之写《大将军第颂》,后人称之为西第。这里泛指豪华府第。留宾:汉游侠陈遵,豪饮好客,宴会时常取客人车辖投入井中,以防客人中途离去。③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押韵的角度看,这首诗是律诗。
    B.从题材的角度看,这首诗是羁旅诗。
    C.第五、六句中“尽兴”与“留宾”对仗。
    D.从语言上看,这首诗清新自然,情真意切。
    (2)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错落有致地巧用重字“游”和“春”,使气韵回环、节奏和谐。
    B.颔联以“徒”和“漫”,形象巧妙地表现诗人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
    C.第三句虚写长安景色,描绘上林苑鲜花盛开却无人欣赏,以乐衬哀。
    D.尾联超出了一般感怀诗表达孤独伤感之情的局限,将思念化为祝愿。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感遇十二首①(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落梅②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此组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 ②此诗是诗人遭贬任建阳令时所作,建阳地处南方,当时属荒僻之地。
    26.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是咏物诗 B.都是近体诗 C.都押5个韵 D.都是讽喻诗
    27.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       )
    A.慷慨激越 B.凄怆悲愤 C.温雅醇厚 D.委婉深沉
    28.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夜过瓜洲①
    〔清〕袁枚
    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
    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
    我欲乘潮去,孤帆夜不收。
    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
    【注】①夜过瓜洲:1759年作者赴扬州访友,途经瓜洲时写了这首诗。
    29.依据题材,本诗可归入的一项类别是(     )
    A.咏物类 B.送别类 C.感遇类 D.行旅类
    30.以下对本诗的写景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写景角度先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
    B.远景近景层次井然,衔接巧妙自如。
    C.视觉和听觉多感官结合,意在以静衬响。
    D.有现实之景,也有联想之景,虚实相生。
    31.这首诗是否适合选入《悲秋诗集》?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①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蕲(qí)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32.下列作品与本词在意境上类似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B.《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C.《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D.《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33.对序及本词,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中写特定时间段的景物,扩展了本词语句所展现的意境。
    B.“弥弥”“隐隐”形象地表现出春水涨满、层云淡淡的特点。
    C.“溪”作量词,将无边风月融入一溪,化大为小,令人惋惜。
    D.“杜宇”句以声衬静,表现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34.词中“解鞍欹枕绿杨桥”和序中“及觉已晓”,与《赤壁赋》中“(客与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均借“睡眠”体现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杏帘在望①
    曹雪芹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②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③。
    【注】①此诗是赋咏大观园中李纨居所稻香村的诗。②雉(zhì)雊(gòu):野鸡鸣叫。③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35.《杏帘在望》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中(     )处。(     )
    A.宝黛初会 B.元妃省亲 C.探春结社 D.香菱学诗
    36.下列对《渭川田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1、2句勾勒暮色下牛羊归村的景象。
    B.3、4句展现野老迎牧童回家的场景。
    C.5、6句透露出诗中时令是春夏之交。
    D.7、8句描绘了田夫与诗人相谈甚欢。
    37.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差异。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阮郎归
    赵彦端
    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春前日绕一千回,花来春未来。
    冰可断,玉堪裁,寒空无暖埃。为君翻动腊前醅,酒醒香满怀。
    38.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两首词依次添加题目,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       )
    A.野望   饯别 B.双燕   寒梅 C.青梅   春酒 D.春思   赏梅
    39.下列关于这两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
    B.“冰可断,玉堪裁”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情怀。
    C.“双燕归”反衬寂寞心境,“香满怀”饱含欣喜之情。
    D.欧词用语清丽,情思宛转;赵词不事雕琢,境界雄阔。
    40.请赏析这两首词的画线句在描写上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宾至
    (唐)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①。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②。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注释】①钟惺评曰:首联第二句,“惫语,尽傲尽狂。”②沈德潜评曰:颔联第一句,“自谦实自任也。”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①。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②。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①黄生评曰:首联“经时无客过,日日有鸥来,语中虽见寂寞,意内愈形高旷。”②钟惺评曰:颔联“二语严,门无杂宾,意在言外矣。
    41.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
    B.二诗皆包含见客而喜以及主客相得两个层次。
    C.《宾至》来客身份尊而《客至》来客关系近。
    D.《客至》较《宾至》更含蓄自然、语意蕴藉。
    42.两首诗歌字里行间隐藏着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与相关注释作多角度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示三子
    (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陈师道家贫,妻儿们随岳父西行成都,陈因母老不能同行。此诗作于分别近四年时。
    43.下列对标题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诗赠予儿女们。 B.写诗送给三个儿子。
    C.写诗给儿女们看。 D.展示儿子写的诗作。
    44.下列诗句与尾联语意不相似的一项是(     )
    A.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
    B.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司空曙)
    C.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李清照)
    D.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
    45.以首联为例,赏析本诗刻画人物心理的“反常之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注]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裴迪:钱起、王维的友人,几人多有诗作唱和,爱喝酒,生性狂放。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6.以下对两首诗歌内容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写朋友饮酒吟诗。月光洒满了庭台,环境的宁静与相聚的热烈形成了对比。
    B.甲诗尾联诗人由领略美好的月光,陷入沉思。以问句作结,让读者去思考,意味深长。
    C.乙诗颔联写诗人拄拐倚门,傍晚时听蝉的鸣叫,可见诗人隐居中超然恬淡的生活态度。
    D.乙诗中诗人将朋友比作五柳,又用接舆自比,表达了诗人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47.清人沈德潜对钱起诗中“萤远”一句的评价为:“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则仍见其流矣,此最工于体物。”试分析甲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并指出乙诗中“最工于体物”的是哪一联,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过家
    (宋)黄庭坚
    络纬①声转急,田车寒不运。
    儿时手种柳,上与云雨近。
    舍旁旧佣保,少换老欲尽。
    宰木②郁苍苍,田园变畦畛。
    招延屈父党,劳问走婚亲。
    归来翻作客,顾影良自哂。
    一生萍托水,万事雪侵鬓。
    夜阑风陨霜,干叶落成阵。
    灯花何故喜?大是报书信。
    亲年当喜惧,儿齿欲毁龀③。
    系船三百里,去梦无一寸。
    注:①络纬:蟋蟀。②宰木:坟墓上的树木。③毁龀:儿童换牙。
    48.下列关于两篇作品的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绝句 律诗 B.曲子词 歌行体 C.近体诗 古体诗 D.绝句 诗余
    49.下列对《过家》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品先以蟋蟀叫声急促写气候转凉,渲染出落寞萧索的氛围。
    B.作品接着再以柳树、雇工、宰木的明显变化写出了家乡变迁。
    C.作品接着写作者因为亲戚盛情相邀反而生出到乡似客的感慨。
    D.作品笔锋一转,以浮萍、风霜、灯花喻指人生境遇喜忧参半。
    50.上述两篇作品的画线部分在表达情感时哪一个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请对此加以评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停云(选二首)
    【东晋】 陶渊明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①,叹息弥襟。
    其一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②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其四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注释】①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不从:不顺心,不如愿。②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
    51.编辑部正在按照体裁分册编选诗集,请你选出可以与《停云》编入同一分册的作品的一项(     )
    A.《诗经·氓》 B.《蜀相》 C.《望海潮》 D.《窦娥冤》
    52.选出下列写作手法没有运用到这两首诗歌的一项是(     )
    A.景物烘托 B.细节描写 C.抑扬结合 D.直抒胸臆
    53.联系诗序和诗歌的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近试上张水部①
    朱庆馀②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③。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④。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⑤。
    齐纨⑥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释】①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②朱庆馀:唐宝历二年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是张籍赏识的后辈诗人之一。③舅姑:公婆,即丈夫的父母。④入时无:是否时髦。⑤沉吟:犹豫不决。⑥齐纨:齐地出产的细绢。
    54.以下对这两首诗形式和内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中皆无对仗句 B.两首诗都有3个韵脚
    C.两首诗都是借女写男 D.两首诗都写得巧妙含蓄
    55.唐代士子应试前,往往把所作诗文呈献给当朝有名望的人,希望取得赏识,以抬高身价,作为一种自我宣传的社会活动,当时称为“行卷”。一旦行卷成名,登第就有把握。《近试上张水部》即是朱庆馀应试前、行卷后所作,他想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张籍通过《酬朱庆馀》一诗给出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每空不超过12个字)
    56.有人说,这两首诗即便抛开言外之意不谈,也是很好的写人作品,请你从这个角度,赏析两首诗中的女性形象。




































    参考答案:
    1.C
    2.B
    3.“笑”的意思是“笑话”,“君应笑”从友人的角度否定诗人的宦游生涯,与首联的“知已非”相照应;可即使如此,诗人依然不能毅然归去。尾联点题并向朋友告知不堪奔波的宦游生涯,抒发了诗人因得不到重用而产生的怨恨与牢骚。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红叶”是秋天才有,所以它标志着秋天的到来。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B.“写友人向诗人告知今昔不如愿的难言苦衷”错误。首联的意思是:可二十九年来一事未成,功名难就,今年照样有雄心壮志而难遂心愿。这是诗人向友人告知今昔仍不如愿的难言苦衷。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笑”在这里的意思是“笑话”,尾联是说:我这来来往往忙碌的样子,你看见恐怕都会笑话我吧,可是还是要就着这南池之水照映着客居他乡的我。
    “往来屑屑”照应“黄尘满面”,“君应笑”照应“知已非”。所以诗人是从友人的角度来否定自己的宦游生涯,向朋友告知不堪奔波的宦游生涯,抒发了因得不到重用而产生的怨恨与牢骚。
    4.C
    5.B
    6.柳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但景中含情,字里行间隐含贬谪乡居时的抑郁之气。“闲依农圃邻”虽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心,实际却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林诗之所以“闲坐数流萤”,是因为他身为南宋遗臣,不愿为元朝效命。所以这里的“闲”,不仅表现了他隐居生活的百无聊赖,更是暗含他的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两首诗所描写的内容都是尘世之外,乡野之中清新自然的景致。《溪居》诗中,并没有用华丽的语言,而只是以朴实的语言抒写,且选用的意象都是如“农圃”“山林”“露草”“溪石”等乡野中常见的景象;《溪亭》中,诗人也是选用了“高树”“月初白”“微风”“落叶”“流萤”等简单易懂的意象来展现内容。故应用“平实自然”评价这首诗。这首诗中不能体现出“绮丽典雅”“深切哀怨”“古朴道劲”,故排除ABD三项。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实写与虚写巧妙结合”。《溪居》中,“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描写的都是诗人在溪居时的实际行动,而“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描写的也都是他的真实经历,故此诗都是实写。
    故选B。
    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柳诗开头“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大意是“很久来为公务所累,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被贬还称“幸”,属于反语。为什么觉得是“幸”呢,因为被贬之地可以过上闲适的生活。“幸”是含着痛苦的笑,是反语。所以,理解画线句“闲依农圃邻”中的“闲”,不能仅仅从表面去看,而是应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实际情感来理解。诗人虽以“闲依农圃邻”开端,抒写其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晚上撑船游玩回来的闲适生活。但诗中所写的“偶似山林客”并不因为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而从“来往不逢人”也可见生活的孤独,其实饱含孤寂忧愤之情。
    “闲坐数流萤”表现了诗人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的情状。用一“闲”字,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所以,这一诗句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再结合诗后注释“本诗作于南宋灭亡后。诗人林景熙入元不仕,隐居以终”可知,诗人之所以“闲”,不是因为生性散漫爱好自由,也不是因为如柳宗元一样遭遇贬谪,而是因为国破家亡之恨,让他不愿意为元朝效命。所以,其中也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
    7.C
    8.A
    9.八仙海量好饮。如汝阳王恨不得改封酒泉,左相饮酒如鲸鱼吞百川,李白常醉眠酒家,焦遂一喝就是五斗……
    八仙放纵不羁(或:有真性情、潇洒狂放)。如贺知章醉跌井底竟会熟睡不醒,汝阳王敢酒后上朝拜见天子,苏晋迷酒最终忘记礼佛,张旭醉后狂放挥毫、笔走龙蛇……
    八仙傲视权贵(或:有风骨、傲岸不屈、不向权贵低头)。如左相衔杯以嘲讽权臣,宗之举杯时白眼睥睨一切,李白酒后对天子召见不唯唯诺诺,张旭醉后脱帽露顶、倨傲不恭……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比拼酒量”说法有误。根据“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等诗句可知,杜甫并没有着意写八仙比拼酒量,而是写各人醉后的风采。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沉郁顿挫”虽是杜甫诗歌的典型风格,但在此诗中,作者为了描写饮中八仙的旷达风姿,并没有运用“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而是用了“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挥毫落纸如云烟”等极具夸张风格的语句,一气呼成、酣畅阔达地展现了八仙惊才绝艳、豪迈纵横的风姿,所以本诗风格应是“酣畅阔达”,排除BCD。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可知唐玄宗的侄子,汝阳王李琎,宠极一时。因此,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麴车(即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去。“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可知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习以为常,不足为奇。“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可知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神情卓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了席间在座的人……可得出诗中人物嗜酒贪杯的特点。
    根据原文“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知,贺知章醉跌井底竟会熟睡不醒,汝阳王敢酒后上朝拜见天子,苏晋迷酒最终忘记礼佛,张旭醉后狂放挥毫、笔走龙蛇。可得出诗中人物放纵不羁的特点。
    根据原文“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知左相衔杯以嘲讽权臣,宗之举杯时白眼睥睨一切,李白酒后对天子召见不唯唯诺诺,张旭醉后脱帽露顶、倨傲不恭。可得出诗中人物傲视权贵的特点。
    10.A
    11.示例1:我认同《怀旧》。所谓“怀旧”,就是怀念故乡昔日人事也。诗歌上片的碧云、黄叶、寒烟、斜阳,构成一幅苍茫开阔的秋景图,借秋景抒发绵长的思乡之情,一句“芳草无情”,由实入虚,联想到了家乡。而下片的“黯乡魂”一句则直接点明思乡之情,通过难以入睡、独倚高楼、借酒消愁等一些列动作描写,写出了思乡情感之浓重,难以派遣。虽然本词也写到了秋景,但对于怀念故乡的情感抒发才是本词的重心。
    示例2:我认同《秋词》。这首词使用了典型的秋景意象,比如天上的碧云、地上的黄叶,色彩绚丽,意境辽阔。其次,诗人写景有层次性,由近及远写出一幅秋景图。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秋江、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本词在写秋上可谓经典,对后世词曲影响巨大。本词下片的抒情,是秋景的延伸,是建立在秋景的渲染之上的抒发,所以我认同《秋词》。
    12.相同:都通过“倚栏”来抒发月明之夜登高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不同:“明月楼高休独倚”,是直接通过写高悬的明月照着高楼上的自己,明月之时本应团圆,自己却孤身在外。明月的清辉,也倍增凄凉之感。所以诗人通过“休独倚”来表达作者月明之下自己难以承受的思乡之愁;“红袖楼头夜倚栏”,这句写得是多少红袖女子徘徊楼头倦倚栏杆而出神,思念远方的人。既有香菱自身对于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蕴含自己悲惨身世的悲伤之感。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情感、景物的能力。
    A.“两句写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色彩暗淡”错误,“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天碧,叶黄,天地广阔,不是凄凉,也不是色彩暗淡。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标题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首先需要表明观点,其次结合标题和诗歌内容进行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如认同《怀旧》:“怀旧”就是怀念故人,怀念故乡,怀念过去的事。上片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芳草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体现乡思之情,照应“怀旧”。下片,“黯乡魂,追旅思”直接点明思乡之情;“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描写因为思乡而彻夜难眠;“明月楼高休独倚”写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消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
    如认同《秋词》。词的上片描写秋景——用碧云、黄叶、秋色、水波、寒烟、夕阳、芳草等一系列意象,描绘了色彩绚丽,意境辽阔的秋景。同时,诗人笔下秋景具有层次性,先是天空,接着是大地,由上而下;再由近景转而写远景天地尽头的秋江、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下片由景到情,因为这萋萋芳草进而联想到家乡,因此情是建立在秋景之上的,所以认同《秋词》。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相同之处,“明月楼高休独倚”说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思,但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因此该句通过“倚”楼的动作表达思乡之情。“红袖楼头夜倚栏”写红袖女子在夜晚斜倚栏杆,眺望远方,思念远人。同样是通过“倚”的动作来抒写心里的思念之情。
    不同之处,“明月楼高休独倚”写月挂中天,发出皎洁的清辉,月大而圆,可惜月圆但是人孤,通过月光的皎洁,月亮的圆,来反衬自己的固定,表达思乡之情。“红袖楼头夜倚栏”出自《红楼梦》中香菱写的诗,通过写无数红袖倚栏而望,思念远人来表达香菱的思念之情,兼以表达自己难以如同天上之月,身世悲惨,不能团员。
    13.望
    14.D
    15.①以所观美景邀请友人,此处山川形势壮阔、万家灯火繁华、星光水光辉映,江楼是极佳的观景地点。②以此处气候之凉爽宜人邀请友人,颈联“晴天雨”“夏夜霜”的比喻给人以清凉之感,江楼正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去处。③以殷切的情意直接邀请友人,诗人在做足铺垫之后以“能就江楼消暑否”直接向友人发出邀请。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诗眼的分析能力。
    在本诗中,首句“海天东望夕茫茫”,指出作者当时登楼东望,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写出海上夜色。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这两句是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写。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所以,此诗以“望”字统领全篇,“望”即是本诗的诗眼。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客居的孤单”分析错误。诗歌描写的景物如“灯火万家”“星河一道”“风吹古木”“月照平沙”可见,都是美景;而诗人询问朋友“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希望朋友来此和自己一道消暑,说比朋友的茅舍还要更清凉,显然是兴高采烈的情绪,并无孤单的愁苦之情。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诗歌前两联描写江楼夕望的美景,“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展现出一望无垠的壮阔意境,令人心胸为之一阔;“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写华灯初上的美景,灯火与星河交相辉映,宛如人间仙境;可见诗人以此地的美景招揽友人前来观赏。
    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用“古木”“月”等意象,营造出幽森的氛围,“晴天雨”“夏夜霜”又带来凉爽的感受,让人觉得这里正是一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是以气候的凉爽来邀请友人。
    尾联直接邀请,“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以殷切的情谊让人“盛情难却”,是以朋友深情来打动友人,招客前来。
    16.B
    17.C
    18.赞同这一观点,《寄松风上人》情感上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其间多次情感转折。
    第一层,诗歌首联感慨虽然与友人距离不远,却别易来难,表达了与友人分别的无奈之情;第二层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思念之情愈加深厚;第三层作者转换视角从友人的角度来想象其有清高孤峭之个性,故能耐得三时之清寒而自甘空寂,不经常出游,疏于与人交际;第四层情感转换,想用美味呼唤友人来访。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第一首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写因为思念远离家乡的丈夫,以致身心憔悴;第二首中,“岂有千山与万山,别离何易来何难”表达了与友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
    两首诗的主题都是思念远方的亲友,故主题可选“思人”。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特点的能力。
    A.“开篇都运用叠词”错误,“岂有千山与万山,别离何易来何难”中没有叠词。
    B.“都叙写路远会难的现实”错误,“岂有千山与万山”意为本无千山万山之隔。
    D.“结尾都直接抒发了期望相聚的殷切期盼之情”错误,《行行重行行》以宽慰期待作结,《寄松风上人》以典故结尾,都不是直接抒发感情。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作答时首先明确观点,比如“我赞同这种观点”或“我不赞同这种观点”。然后结合文本信息说明理由,尽量从多角度多侧面论证,不少于两点理由。
    认为赞同的理由如下:《寄松风上人》全诗在感情表达上每两句就是一个转折和变化,在思念友人的主题下使得感情得到痛快淋漓的抒发。分析诗句的意思,第一句本无千山万山之隔,但与友聚会却不易,蕴含缘分的意味;第二句进一步表白相念之殷,时光之逝而加深念友之情,情感更进了一步;第三句转从松风上人方面作想,站在友人的角度上阐述了为什么距离不远而不得见,间接展现了友人清高、耐得住寂寞的性格特点,情感转变为对友人品格的欣赏之情;最后一句含蓄用典,希望能用美味食物召唤友人来访,再次点明诗歌的主题——思人。
    不赞同的原因是认为《行行重行行》更现转换变化之妙。“与君生别离”,诗歌叙初别之情;“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次叙路远会难;“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再叙相思之苦;“努力加餐饭”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相思的心理特点。
    19.B
    20.C
    21.《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作诗词曲赋等韵文时在句末或联末用同韵的字相押,称为押韵。诗歌押韵,使作品声韵和谐,便于吟诵和记忆,具有节奏和声调美。旧时押韵,要求韵部相同或相通,也有少数变格。《客至》一诗押韵的字有五个,分别为“来”“开”“味”“醅”“杯”;《宾至》一诗押韵的字有四个,分别为“难”“干”“餐”“栏”。故选B。
    20.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C.“表达诗人受到冷落的孤独与凄凉之感”错误。草堂初建,居幽而地辟,很少有造访之人,此句暗含突然有贵客来访,诗人没有想到。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和分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意思是:若肯与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朋友的到来,作者极为热情,非常高兴。《宾至》中,“不嫌野外无借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意思是:你要是真的不嫌这野外没有好酒好菜,以后高兴时还可以来看看我的小园里芍药花开。诗人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再结合前文“老病人扶再拜难”“漫劳车马驻江干”可知,诗人品性高洁,对前来的贵宾敬而远之。
    22.咏物诗
    23.D
    24.同:两首诗都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甲诗写小松即使埋没深草,也勇敢坚强地“刺”出头来,逐渐高于蓬蒿,最终凌云而上,写出人才的自强不息,勇敢不屈的特征;乙诗写出松树奇崛的外形与如龙般的气势,写出人才的优秀。
    异:甲诗还用了对比手法,对比时人不识小松栋梁之材与成长为大松后才重口称赞的态度,表达对于人才被忽视埋没的惋惜。乙诗用了夸张(想象/比喻)手法,把松树成长想象成风雨化龙,流露出作者对小松未来成长的期待之情,寄寓作者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期望。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两首诗都以“小松”为描写对象,托物言志,为咏物诗。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自身人格的塑造,也透露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恐怕这小小的庭院留不住松树的生长,总有一天会突破丛林直上青云,在风雨群山中化龙一般成长。表达的是诗人对小松(学生)成长的期待,而非对自身人格的塑造。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同:甲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小松却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最终凌云而上,泰然自若。写出人才的自强不息,勇敢不屈的特征。
    乙诗“已觉干霄势崛奇”“万山风雨化龙时”写出松树奇崛的外形与如龙般的气势,写出人才的优秀,也用了借物写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异:两首诗歌中用到的手法技巧和主旨情感有不同之处。
    甲诗“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使用对比手法,时人起初不识小松栋梁之材,之后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才称赞它高。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表达对于人才被忽视埋没的惋惜。
    乙诗“万山风雨化龙时”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想象松树将来有一天会在风雨万山之中如龙一般腾飞成长,表达作者对松树成长的无限期望,寄寓作者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期望。
    25.(1)B
    (2)C
    (3)颈联运用虚写,想象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热闹欢愉的场景,与上一联的独游构成对照,表达了自己的孤寂之感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这样写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蕴藉。(也可回答用典)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题材、语言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羁旅诗”错误,所谓“羁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而此诗是先写寓居长安之无聊,乃至时逢春至也没有好心情,后转写怀念洛城风日,引出无限归思和遐想,抒发了诗人怀友思归之离情,表达了对洛阳的万物无比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所以不属于“羁旅诗”。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C.“虚写”是错误的。前两联写诗人独自游长安时所见到的景象,应是实写。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颈联是叙事,叙事的手法有白描、虚实等,可据此回答。
    赏析句子首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指出效果。颈联的意思是:朋友们这时在南桥应该玩得正是尽兴,将军府里朋友们欢聚都不愿散去。是想象东都洛阳的朋友们“尽兴”赏景,一派热闹欢愉,运用虚写的方式,与前两联写到的诗人独自游长安的情景构成对照,一虚一实,以虚衬实,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以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这样写使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更深沉,使诗歌更具想象力。
    26.B
    27.D
    28.同:抒情委婉,寄寓深沉。异:张诗以反诘收束全诗(运用对比),人们只忙于栽培桃树和李树,以“受人冷落的丹橘难道不能遮阴”一问,强烈地表达朝廷小人得志而有志之士不为世用的悲愤之情;刘诗以比喻手法,表面谴责东风不懂怜香惜玉,用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摧残着孤高不群的梅花,以此寄寓仕途不遇的感慨和对嫉贤妒能的当权者的讥讽之意。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B.“都是近体诗”错,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分为两种,绝句和律诗。其中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四联。
    《感遇十二首(其七)》共有十句,不符合近体诗句数的要求属于古体诗。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A.刘诗不符合慷慨激越的语言风格;
    B.张诗不符合凄怆悲愤的语言风格;
    C.张诗不符合温雅醇厚的语言风格;
    D.张诗,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刘诗,全诗描写梅花,却未见梅花,运笔委婉,将咏物与抒怀有机结合,也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两首诗都抒情委婉,寄寓深沉。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张诗尾联“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运用反问修辞,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的人格,强烈地表达朝廷小人得志而有志之士不为世用的悲愤之情。
    刘诗尾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春风掌管着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却错误地忌妒梅花的孤傲高洁,不加扶持,任意摧残。表面上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将暗讽的笔触巧妙而曲折地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同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
    据此可知,两首诗歌的尾联相同之处是都是咏物诗,借物表达情志,抒情委婉,寄寓深沉。

    29.D
    30.C
    31.首联“一声语”“两岸秋”勾勒出一幅空旷苍茫的景象,略显寂寥。但作者并没有沉浸于此,颔联将沿岸芦花飞絮想作飘散船头的漫天飞雪,空蒙而又灵动,使原本孤寂的行程平添新奇的感受;颈联转向对诗人内心和行为的描写,“乘潮去”“夜不收”不仅没有流露丝毫悲伤,反而在快行的轻舟上展现出诗人乘兴而行的洒脱姿态;尾联明月当空映照,一个“出”字将先前的孤寂感一扫而尽,画面一下子开阔明朗起来。整首诗感秋而不悲秋,不适合收入《悲秋诗集》。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由题目“夜过瓜洲”可知,这是一首羁旅诗作,由“霜雁”“烟江”“船”“孤帆”等意象可知,本诗表达一种羁旅途中的孤独感和漂泊感。故应属于“行旅类”类题材。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以静衬响”错,本诗以静景描写为主,雁叫声是以动衬静。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意境情感的能力。
    首联“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一声语”写的是声音,“两岸秋”写的是视觉景色,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幅空旷苍茫的景象,使得画面立体可感。
    颔联“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描写沿岸芦花飞絮犹如漫天飞雪,空蒙而又灵动,“三十里”为想象之景,写出了秋的空旷苍茫,画面辽阔,意境宏阔。
    颈联“我欲乘潮去,孤帆夜不收”,虽“孤帆”略显孤独,但写出了乘舟而去潇洒自由之态;
    尾联“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苍茫”天地间本显寂寥,“明月出”,“出”字阔开意境,写出了明月映照之下的明朗感受,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由此可见,整首诗虽描绘秋景,感秋而不悲秋,不适合收入《悲秋诗集》。
    32.B
    33.C
    34.答案示例:《西江月》描绘了作者置身于清风明月溪水构成的月夜仙境图,“解鞍欹枕”不觉醉眠,表达了作者沉浸于自然,忘却世俗纷扰的自适快乐;《赤壁赋》在主客问答中实现思想的突围,主客相与枕藉醉眠于舟中,表达了在物与我皆无穷的理趣中的畅快释然。二者均蕴含着作者以顺处逆、乐观豁达的襟怀。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读来回味无穷。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可见与本词意境不符。
    B.《念奴娇·过洞庭》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C.《望海潮·东南形胜》作品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与本词意境不合。
    D.《扬州慢·淮左名都》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意境与本词不符。
    故选B。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令人惋惜”错,“溪”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可惜”,是可爱的意思。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如果有一丁点儿外物羼入,就会被损害,被践踏。此句以独特感受,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不同诗歌意象及表达效果异同的能力。
    “解鞍欹枕绿杨桥”,我解下马鞍做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词人终于用马鞍作枕,依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了,照应了序中“及觉已晓”。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妙在又将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却留下了空白,让读者用自己丰满的联想去感受它。词人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赤壁赋》第5段,大意是说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可见《西江月》描绘了作者置身于清风明月溪水构成的月夜仙境图,“解鞍欹枕”不觉醉眠,表达了作者沉浸于自然,忘却世俗纷扰的自适快乐。而《赤壁赋》结尾在主客问答中实现思想的突围,主客相与枕藉醉眠于舟中,表达了在物与我皆无穷的理趣中的畅快释然。
    二者均蕴含着作者以顺处逆、乐观豁达的襟怀。
    35.B
    36.D
    37.内容上,看似都描绘了宁静闲逸的田家景象,但《杏帘在望》描绘的是大观园中的人造景点,《渭川田家》描绘的是渭川的真实风光。
    情感上,《杏帘在望》表现了大观园中的富贵家族的安逸状态,以及对太平盛世的歌颂。《渭川田家》则通过安宁祥和的田园景象反衬自己身处官场的苦闷疲惫,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归隐于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名著内容的能力。
    《杏帘在望》出自《红楼梦》第十八回,是十一首《大观园题咏》中的一首,是元妃游赏大观园时的“颂圣应酬”之作,由林黛玉代贾宝玉所作。由于这一时期是贾府的鼎盛时期,贾府洋溢着一片歌舞升平。
    故选B。
    3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田夫与诗人相谈甚欢”错误,“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意思是: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招呼絮语依依。应是田夫们相谈甚欢。
    故选D。
    3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根据【注】①可知,《杏帘在望》赋咏的是人造景点——大观园中李纨居所稻香村:黄色的酒旗招引着客人前来酣饮,远远望去但见隐隐约约的山庄;种着菱荇的湖面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一畦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一片片稻田散溢着花粉的清香。形成一幅生动活泼、宁静闲逸的农家图。“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是说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黛玉以此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渭川田家》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真实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归隐于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
    38.D
    39.C
    40.两首词在运用的手法、景物的特点、蕴含的情感上都有所不同。
    欧词以“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用“豆”和“眉”来形容梅和柳,观赏精细,比喻贴切,颇具匠心;“日长蝴蝶飞”与前一句,动静结合,看似寻常之景,却耐人寻味,和下片“双燕归”暗合,寄寓了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寂寞、思念之情,情感蕴藉。
    赵词以“梅”为意象,用拟人手法,写堂前的两株梅花商量着谁先开谁后开,富有灵气的想象,极具画面感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因此分析两首词的内容即可知最合适的题目。第一首描写的是一位女子于仲春时节踏青时的见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思之情,因此以“春思”为题合适;第二首词围绕“梅花”来写,在寒冷的早春,两株梅花先后开放,她们的花瓣简直是用“冰”“玉”做成的,描写诗人在花前饮酒赏花,因此以“赏梅”为题最合适。
    故选B。
    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暮春”错,由“南园春半踏青时”的“春半”可知是“仲春”;
    B.“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情怀”过度解读,此句是描写白梅的花瓣如冰似玉,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D.“境界雄阔”错,诗歌描写堂下两株白梅盛开,自己不顾寒冷温酒赏梅,应是境界高雅。
    故选C。
    4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梅子结于枝头清晰可见,柳叶也已非“陌头柳色”之鹅黄新绿,而是已长如女子修修黛眉。以外物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叹怨远人“可怜春半不还家”。“日长”正是“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之意,无伴、失伴倍觉时光难熬。而蝶又双飞,追绕花丛之间,愈发惹动相思之情。
    此句选取“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
    修辞上,“如豆”“如眉”运用比喻手法,准确描写了青梅的大小,柳叶的变化,观赏精细,比喻贴切,颇具匠心;
    “青梅如豆柳如眉”是植物,是静景;“日长蝴蝶飞”是动物,是动景,这两句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刻画春景,感受丰富;
    “日长蝴蝶飞”照应了末尾“画堂双燕归”,蝴蝶逐花而飞,燕子双双归巢,“双燕”实喻夫妇和谐相伴,则此时少妇独自一人,见“双燕”,少妇只能痛断肝肠。此句寄寓了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寂寞、思念之情,情感蕴藉。
    “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写堂下两株梅花商量好了,先后开放。此句以“梅”为意象,借物抒怀。
    “商量”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两株梅花以人的情感动作等,使得画面极富生活情趣;
    “商量先后开”是词人的想象,这想象富有灵气,又包含着诗人的生活乐趣,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41.A
    42.由所处之幽僻,待客食物之粗薄,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由“群鸥日来”可见主人公远离世俗之高洁志趣;所来之“佳客”及“花径不曾缘客扫”,可见主人公交友之雅;“岂有文章惊海内”的自谦语中暗寓以文章自许的自信;由待客之“无兼”“旧醅”“粗粝腐儒餐”,可见主人公之率真自然,不卑不亢。

    【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错,《宾至》全诗直叙情事,描写作者于僻居老病之中有贵客不期而至而竭诚款待情事。没有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手法。
    故选A。
    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百年粗粝腐儒餐”可知,主人公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有客来访,“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待客只能用粗茶淡饭,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
    “但见群鸥日日来”,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日日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
    “佳客坐”“花径不曾缘客扫”,“佳客”指尊贵的客人,“花径”指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可见主人公交友之雅;
    “岂有文章惊海内”意思是,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动天下的文章。自谦语中暗寓以文章自许的自信,傲岸之态可掬。
    “百年粗粝腐儒餐”意思是,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可见主人公之率真自然,不卑不亢。
    43.C
    44.C
    45.答案示例:妻儿远离后,“即相忘”似乎不合常情,实则相见无望,无奈且自欺;当归期临近,会面有望却说“不可忍”,以反常之笔细腻真切地刻画出诗人一直压抑心底的思念喷涌难抑。

    【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诗句意思的能力。
    示:给……看。再结合诗句“儿女已在眼”可知是写诗给儿女们看。
    故选C。
    4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及感情的分析理解能力。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还是害怕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这是写与亲人会面时的心理,不是梦境。
    C.句意是: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写真的梦境。
    故选C。
    4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远”句固然是记录了诗人的实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诗人决非真的忘情于妻儿,而是陷于一种极度的绝望之中。“即相忘”似乎不合常情,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
    “归近”一句正说明了他对亲人不可抑捺的情愫。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以反常之笔细腻真切地刻画出诗人一直压抑心底的思念喷涌难抑。
    46.D
    47.①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②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景物选取独具匠心: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精确剪取景物独特的瞬间,描写富有包孕的片刻:“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动词运用精准:“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解析】4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诗人将朋友比作五柳,又用接舆自比”错,应是诗人自比五柳,将裴迪比做接舆。
    故选D。
    4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
    萤远入烟流”,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在白色的月华之下萤火虫的光是暗淡得几乎不能看见的。不过,当几只萤火虫飞向远方,诗人看到了它们的身体在烟霭中闪动。用烟霭的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萤火在月色中很难辨别,诗人不但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意象,而且视线随之逐渐消失在暮霭中,在惊叹诗人观察细腻的同时,也不免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流露出淡淡的怅然若失的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
    乙诗中“最工于体物”的是“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此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48.C
    49.D
    50.《过家》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过家》虚写、想象,以后即使离开家乡三百里,梦魂也不会离开一寸,将恋乡之情由眼前延伸到未来,增强眷恋的浓度,而且三百里与一寸的强烈对比,也将表明自己无论走到哪里,精神/灵魂之根还在家乡。此句又处于全诗的结尾处,从描写自己离开家乡后家乡的各种物非人非的变化,转到强烈抒情,使渐近中年的作者对家乡根之眷恋喷薄而出。而《回乡偶书》虽然以景结情,以不变的景物反衬出家乡的变迁,但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在《过家》中也有表达,从表达情感的丰富度上,《过家》比《回乡偶书》更具有感染力。

    【解析】48.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回乡偶书(其二)》共四句,每句七字,“多”“磨”“波”讲究押韵,为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过家》每句五言,句数无限制,用韵无定则,不拘平仄对偶,为五言古体诗。
    故选C。
    4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灯花喻指”错,此处“灯花何故喜?大是报书信”是一句向灯花发问,一句代灯花回答,是将灯花拟人化,说明灯花也为诗人的归来而欣喜。
    故选D。
    5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只有那门前镜湖里的水,春风吹来水波荡漾,仍同往日一样。此句以景结情,以湖波不改来反衬人世变化之大,寓有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无穷感慨。
    “系船三百里,去梦无一寸”最后两句,设想离家之后,梦魂仍将留在家里。“三百里”非实指,形容离家之远。意谓如果泊船处距家有三百里之遥,自己的梦魂连一寸远也不会离开。言外之意是,自己不管走到哪里,心思都是想着家里的。以“三百里”之远和“一寸”之近相映衬,既形象鲜明,又对比强烈。这是一种虚写手法,运用想象,将恋乡之情由眼前延伸到未来,与前文描写自己离开家乡后家乡的各种物非人非的变化形成情感上的递进,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眷恋之深。
    对比而言,同样是表达眷恋故乡的主题,《过家》比《回乡偶书》表达情感的层次性更丰富,感慨也更深沉。
    51.A
    52.B
    53.其一主要运用用比兴抒情。前两句起兴,为后文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作了衬托,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三四句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
    其四主要运用反衬和直抒胸臆来抒情。前四句以鸟的相鸣相和反衬自己的孤独寂寞;结尾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特点的能力。
    《停云》是四言古诗。
    A.《诗经·氓》是四言古诗。
    B.《蜀相》是七言律诗。
    C.《望海潮》是词。
    D.《窦娥冤》是杂剧。
    故选A。
    5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A.“八表同昏,平路伊阻”意思是:举目四顾昏沉色,路途阻断水纵横,以昏暗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伤感的心理,属于景物烘托;
    C.“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写鸟儿悠闲婉转相酬唱为扬;“愿言不获,抱恨如何”写自己念友不来,孤单寂寞为抑;
    D.“愿言不获,抱恨如何”,直抒胸臆。
    故选B。
    5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第一首,开头两句比兴连用,“霭霭停云,濛濛时雨”,意思是:阴云密密布空中,春雨绵绵意迷蒙。开篇以“霭霭停云”“濛濛时雨”起兴,为后文“良朋悠邈,搔首延伫”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作了衬托,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句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
    第二首,写鸟儿展翅飞翔,落在庭前树梢头;收敛翅膀悠闲态,鸣声婉转相唱酬。鸟的相鸣相和悠闲自在。而自己思念良朋却不得相见见,无可奈何独自寂寞惆怅。以鸟儿的欢乐衬托自己的失意;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直抒胸臆,寂寞孤独,诗人因羡慕“翩翩飞鸟”的“好声相和”,而益发“抱恨”了,直接抒发了思友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54.C
    55.     示例:我的试卷主考官满意吗?     示例:你才华出众,无须担心。
    56.示例:《近试上张水部》塑造了一位刚嫁到夫家,谨守礼仪,新婚第二天一早便起床打扮等天亮去向公婆行礼的新娘形象。她满心希望能够得到夫家的认同与喜爱,又因初到夫家而羞涩不安,故而低声询问丈夫,自己的妆饰可还入时否?把新婚女子羞涩不安又满含期待的心情描摹得惟妙惟肖。
    《酬朱庆馀》塑造了一位明艳自信、才华出众的采菱越女。她在沉吟自己与时人之美时,想到虽然自己出身平凡,衣着朴素,然而却拥有美丽的容貌与价值万金的歌喉,何愁比不过时人,是一个朴素大方、才华出众、明艳自信的女性形象。

    【解析】5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形式及内容的能力。
    C.“两首诗都是借女写男”不当,《酬朱庆馀》是以越女比朱庆馀,属于“借女写男”,但《近试上张水部》一诗中,除了作者用新娘自比,属于“借女写男”,也用“夫婿”比张籍,以姑舅比主考官,因此此诗不是完全的“借女写男”。
    故选C。
    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上是写新娘问新郎,自己的眉毛画得是否入时,惹人喜爱;实际上是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想问的是:我考试所作文章,主考官是否满意?
    张籍的诗则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一曲菱歌敌万金”,赞美姑娘歌喉好,其实就是称赞朱庆馀才华出众,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5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近试上张水部》中的女子,是一位刚嫁到夫家的新娘,“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可见她谨守礼仪,尊重公婆,在新婚第二天一大早就等着前去向公婆行礼。“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从问句可看出,新娘为了拜见公婆而精心妆饰,必然是很美的;“低声问”流露出新婚女子羞涩不安又满含期待的心情,渴望得到丈夫的认同,更希望能够得到公婆的喜爱。
    《酬朱庆馀》中的女子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自己穿的衣服肯定比不上那些富贵人家的姑娘们,尽是齐地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然而最终肯定“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衣物的装饰只是外在,不值得时人看重,真正让人欣赏的,乃是她出众的歌喉,那才价值万金呢!流露出姑娘对自己美貌与才华的自信。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诗的体裁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上海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对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下列作品中可能查阅到这首诗的是,请结合全诗赏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可以归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括并分析诗歌中包含的丰富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