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宜春丰城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及答案(九科)
2023宜春丰城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宜春丰城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含答案,文件包含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oc、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答案doc、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答题卡doc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丰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答案1.B【解析】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错误,曲解文意。根据第三段和四段内容,“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可知,乡土社会没有具体目的,所以“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的说法是错误的。2.C 【解析】A.“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B. “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有误,因果关系错误。根据“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从俗即从心”可知,原文是说因为“熟悉”而非“感情深厚”。D. “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只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作者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远胜于”的说法是无中生有。3.B【解析】B.“抽象真理”“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错误,曲解文意。根据“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真理”而是“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不是“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而是“个别关联”。4.A【解析】A项,“非洲每年都会有至少100万人死于此病”分析错误,从原文第1段“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可知,应该是“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此处缩小了范围。5.B【解析】A项,“她认为王满元通过笔记本可以感受到她的良苦用心,这体现了身教胜过言教的道理”分析错误,从原文第2段“2002年,王满元刚刚入学时,屠呦呦将这本笔记郑重赠与弟子,让他对植物化学有所了解,在当时的王满元看来,这本写满了中药化学属性的笔记‘依旧不过时’。王满元说,透过泛黄的扉页,仿佛看到了一位严谨笃行的学术前辈每日伏案的瞬间”可知,屠呦呦送王满元笔记本是为了“让他对植物化学有所了解”,没有体现出“她认为王满元通过笔记本可以感受到她的良苦用心,这体现了身教胜过言教的道理”。C项,“因为她本人对这个问题也比较模糊,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分析错误,从原文第3段“‘屠老师究竟算西医还是中医呢?’王满元记得,每次有人这么问她,屠呦呦都不作回答。作为她的弟子,王满元知道,中医西医之争,屠呦呦并不关心”“屠老师一辈子做科研的奔头儿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探索中药更好的疗效”可知,中医西医之争,并不是屠呦呦关心的问题,她关心的是药物的实效,并不是如选项中所说屠呦呦本人对这个问题也比较模糊,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D项,“终于可以让具有抗疟能力的青蒿素应用到病人身上”原文没有提到,“谈及此事,她的心情显得格外激动”分析错误,从原文第5段“相比青蒿素的抗疟能力,屠呦呦在得奖后,尤为关注的,还有这个奖对于中医药学的意义”以及屠呦呦在颁奖典礼上的话语可知屠呦呦激动的是这个奖对于中医药学的意义。6.①工作不辞辛苦,富有奉献精神。她搜集资料,做剪报,年逾古稀仍然不辞劳苦地工作,为研究青蒿素付出了毕生的精力。②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遇到很多困难,也不放弃。③有很强的国家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有坚定和朴素的科学信仰,有用医药拯救全人类的大爱情怀。④淡泊名利,取得成绩获得奖励时,淡定平静。(任答3点给满分)7.C【解析】“……此后对舞会变得毫不在意”错误,从文中来看,当“我”决定再也不怕了,再也不管什么舞会的时候,一个男孩雷蒙德却邀请“我”去跳舞,这时“我”发现自己并不能像在洗手间和玛丽聊天时候想的那样可以毫不在意,最终“我”接受了男孩邀请并和他一起步行回家。8.(1)烘托人物形象。通过红裙子,展现出“我”的心理变化和青春成长。(2)推动情节发展。由母亲做红裙子,引出下文参加舞会;红裙子是“我”在舞会上自卑的重要原因,从而引出下文的觉悟。(3)揭示思想主旨。围绕红裙子,展现主人公青春期的身份认同困境,“我”学会独立和成熟,表达了生命的探索与成长的主题。 9.(1)作者善于处理人类心理及其善变之谜,她的小说对人物的隐秘心理进行特写,展现人类幽微复杂的内心情感。(2)本文聚焦主人公青春期成长心理,展现了主人公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困惑、茫然、不安、期待,有孤独无助,有满足自洽。(3)本文展现了主人公“反复无常”的心理变化,如对舞会从逃避到期待,又从不安到淡然,最后到满足。10.C【解析】魏征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征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不可”是“固执以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上怒”是主谓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11. C 【解析】“按照帝王出生的时间来纪年”表述错误, 一般古时帝王登基则取新年号,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来纪年。值得注意的是帝王并不都是只有一个年号,在位中途也有改年号的现象。12.A 【解析】B.“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错,原文“上悦,乃不点中男”,说明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C.曲解文意,“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错误。错误理解了“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人心则异”意思是“人心向背不同”,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D.张冠李戴,“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错误。由原文“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可知,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春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由此可知,是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而不是“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13.(1)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不同的原因。(2)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 【解析】(1)“增”,增加,加强;“修”,修为;“此修短之所以殊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2)“苟”,假如,假使;“岂”,助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全”,保全。参考译文:冬十月甲申(二十九日),民部尚书裴矩上奏说:“遭受突厥暴虐践踏的平民,朝廷应赐给每户一匹绢。”太宗说:“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际恩德。户有大小,怎么能每户给一样的赏赐?”于是以人口数目作为赏赐的标准。唐太宗励精求治,多次把魏征引进寝室,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都高兴地加以采纳。太宗派遣官员征兵,封德彝奏请“没到十八岁的中男,其中身体强壮高大的,也可以一并征召”。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奏请。敕令发出,魏征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征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回答说:“统率军队,在于统率是否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中男,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召幼弱以充虚数呢?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诚信治天下,想使臣民都不要欺诈’。”太宗听了很高兴,于是没有征召不满十八岁的中男。唐太宗与侍臣们讨论周朝长久和秦朝短促的政治问题。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周朝和秦朝取得天下虽相同,但人心向背却不同。”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的根本原因。是大凡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抗争而取得,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意的缘故。”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春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能比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各因时制宜。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有些过分。”封德彝叩头谢罪。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14.C【解析】C.“表达了词人对严陵的推崇,希望自己像他一样摆脱世俗羁绊,超然世外”错误,“算当年,虚老严陵”意思是笑严光当年白白地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15.①运用叠词。如“重重”“曲曲”,音韵和谐,写出了群山连绵之美。②炼字精准,如“翻”“点”,“长”“乱”“青”等,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③善用修辞。如比喻“鱼翻藻鉴”“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生动形象;如排比,“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句式整齐,气韵贯通。(分析对偶也可)④语言整体风格清新明快,简洁凝练。(任答3点给满分)16.(1)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2) 潦倒新停浊酒杯 往往取酒还独倾(3)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4)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5) 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6)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17.D【解析】第一处,“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众擎易举”比喻大家同心合力,就容易把事情做成功。根据“全国上下脱贫攻坚”的语境,应选“众志成城”。第二处,“兴高采烈”形容兴致很高,情绪热烈,侧重于兴趣浓,十分高兴;“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十足、精力旺盛。语境强调小品生动,牧民们兴趣浓厚,应选“兴高采烈”。第三处,“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语境强调的是群众喜欢听,喜欢看,而不是“熟悉”,应选“喜闻乐见”。第四处,“如虎添翼”比喻强大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根据文艺的力量对“脱贫实践”的影响的语境,应选“如虎添翼”。18.A【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为什么致贫的原因”句式杂糅,应改为“为什么致贫”或“致贫的原因”,修改为“牧区贫困户致贫的原因”,排除BD;二是“使文艺真正受惠于贫困牧民”主客体颠倒,应理解为:使贫困牧民真正从文艺中受惠,排除C。19.B【解析】文中“富脑袋”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A.“米”字形,以形象的方式表示强调;B.“一抓准”“一口清”表示特殊含义,该词语就不再表示它原来的意思,而是具有了新的含义,与文中引号的作用一致;C.“外交小镇”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给事物起的别名;D.“笔锋常带情感”表示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或成语、格言、诗词等。20.这档节目是一个主要面向年轻观众、突出青春视角、营造出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并搭建起青年与历史对话桥梁的节目。 (符合单句要求但信息不全,缺一项扣1分。句式,2分;主要面向年轻观众,1分;突出青春视角,1分;营造出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并搭建起青年与历史对话桥梁,1分。不符合单句格式要求,0分) 【解析】首先,要确定划线句子的主干“这档节目是……的节目”或“这是一档……的节目”;然后再将“节目”的修饰语按照“属数动形名”的语序进行排序即可。21.例文:记忆中的画面 记忆是一条长廊,两边挂满了我们生活的各种瞬间,它们或闪烁着温暖的光,或低沉,或活跃,无论怎样,它们都是我岁月长河中拾起的贝壳,是无可替代,无与伦比的。爸爸的笑 爸爸是一个“不浪漫”“没有情趣”的人,这是我妈妈给他套上的形容词。是的,爸爸严肃、古板、老老实实,我很少见他笑,我和妈妈为一个笑话捧腹大笑时,爸爸依旧淡定地做自己的事;即使是拍照时在“茄子——”的提醒下,也只是勉强挤出一个僵硬的笑,真是一张撬不开的嘴啊!父亲节那天,我清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爸爸发一条“父亲节快乐”的短信。没想到收到短信后他居然笑嘻嘻地来到我房间,说:“咱们出去吃早餐吧!”我愣住了,看到爸爸那总是写满淡定的老脸笑得像一朵绽开的花,该怎么形容那种感觉呢?我迅速按下拿在手中的数码相机的快门,难得捕捉到的爸爸会心的微笑,便定格在这父亲节。爸爸的这次微笑,就像经年干枯的土地迎来了第一滴雨水,就像冲破长夜的第一丝光明。爸爸不是不会笑,而是我从没想过我也能用女儿的爱令他开怀……后来,我偷偷地将这张实在值得珍藏的照片晒出来,专门买回相框装好,放在我卧室的显眼处,没事便端详这伟大的微笑。 爸爸的笑让我学会了回报,是的,爱需要回报,虽然只是一点点的爱,但对于在乎你的人来说,那就是全世界。妈妈的笔记本 在一次清理房间时,我发现了一个泛黄的笔记本,本子封面画着一只可爱的老鼠,那是我的生肖。扉页写着开始使用的日期:2000年1月1日。那年我刚上幼儿园,总是撒娇不愿在学校寄宿,哭着闹着要回家。扉页的空白处,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我刚进幼儿园的时候,在幼儿园大门口跟爸妈的合影,不得不承认非常具有纪念意义。我翻动笔记,偶尔有妈妈的娟秀的字,但更多的,却是每页都有一张关于我的照片,用糨糊粘住的。从妈妈的笔记本里,我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和洋娃娃的亲密、和积木的合影、和爷爷奶奶的合影……看着看着,思绪也迅速地飞回照片上的年代,眼睛却已被泪水渐渐模糊。 妈妈的笔记与其说是笔记,不如说是相册。不,不是相册,而是我成长轨迹的影像记载。这让我领悟到,世界上有一种最深沉的爱,深沉而绵长。 这一个个画面拼凑成属于我的独家记忆,它们是我生命中美丽而独特的贝壳,每一枚都弥足珍贵,每一枚都值得一辈子珍藏,它们温暖着我,鼓舞着我,启迪着我,丰富着我越走越开阔的人生。【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来确定作文的立意,完成作文。材料的主题是“照片”, 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一个事物,是考生基本都很感兴趣的事物,由此可以引发考生的诸多联想,比如跟父母家人的照片、亲戚朋友的照片、跟老师同学的合影等等。根据材料要求,“学校拟举行“记录成长——照片里的故事”作品展......请写出来分享给同学们”可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重点抓住照片里的故事,来记录成长的过程。文体不限,但是比较适合写成记叙文。例如我们可以围绕照片中的人物、事件来展开叙述,抓住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或者某个值得记忆的点来描写,通过记录自己的成长故事,来展现一定的主题。照片当然也有传统的黑白照片,又涉及现代流行的数码照片,这也可以拓宽考生的写作素材和构思空间。行文中必须做出选择,并体现最难忘,最深刻的事。描述参展照片内容,也可以夹杂些议轮,但应该传递正能量,并思考照片的价值意义,也就是照片所透出的力量。所谓“力量”可以是一种奋斗精神,拼搏的身影,道德修养的体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伤痛,亲人的陪伴,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帮助等等,都可以有故事的。如此生活化的题材,考生看到材料很亲切,很容易勾起考生的回忆,构思起来就灵活自如了。在列举具体事例方面要注意详略得当;语言表达上要尽量注意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参考立意:(1)照片里的故事——记录我的成长(2)记忆中的画面(3)照片里的温暖故事(4)一张记忆犹新的照片(5)成长路上的故事(6)成长中的青春感悟(7)挫折助力成长(8)成长之路不能没有奋斗(9)失败经历启示成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东煌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语言文字应用题,简答题组,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东煌学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