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教案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63428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 故乡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 故乡教学设计,共2页。
故 乡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学会梳理小说情节学会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抓住“对比”手法,明确作者写作意图了解鲁迅式的“呐喊”,熟悉鲁迅作品风格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小说阅读的方法 2.理解鲁迅式呐喊的语言风格第一课时一、 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明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二、 回顾复习小说这一文体特点小说是一种虚构的叙事文体,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学习小说要关注什么?(三要素、小说的叙事视角、表现手法、主题)回顾,我们所学习的小说阅读策略(速度、浏览把握故事情节;从小说的“两反”处探究作者写作意图)三、 学习《故乡》,了解作者作者介绍,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彷徨》《呐喊》……明确《故乡》是一篇小说,选自《呐喊》四、 默读全文,整体感知快速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本文主要写了故乡的变化)再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示意图表示出来。(此环节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布置学生阅读完成)五、 梳理小说情节,掌握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1. 小组交流你所梳理的这些示意图。故乡的环境 故乡的人上黑板展示画出示意图,并阐述理由。学生点评聚焦故乡环境的变化(品读第1-6段)环境的阴沉死寂,明确本文的基调也是暗淡。 六、 课堂小结读小说要关注小说的文本特点,用小说的方法读小说,梳理故事情节,要注意抓住小说的关键词句和线索,可以用思维导图帮我们理清情节线索,把握整体内容。本文将“回忆”与“现实”两种不同时空的场景互相叠印,交错贯穿,对整篇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安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还重点研读了故乡环境的变化,思考了变化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将要探讨里面的主要人物,看看他们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告诉我们什么?请结合作业本在书本上做好批注。 第二课时一、 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特点,以及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特别是梳理了《故乡》情节,让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利用“回忆”与“现实”交错叠印的方式来叙事故事的。并且也对比了故乡环境的变化,发现当时社会处于衰败的的情况。今天我们将要继续研读“故乡”的变化之处。——人的变化。重点研读两位主要人物“闰土”和“杨二嫂”二、 探究小说人物形象1.小组合作交流后交流课前的作业,发现故乡的两位人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思考发生变化的原因。汇报格式要求:我们小组发现 在以前是一个 的人,现在变成了一个 的人。我们是从 发现的(注意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我们猜想,作者想通过这种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是想表达 。小组展示汇报,其他小组点评补充(鼓励形式创新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明确: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目的。要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等信息来升入研读文本。 三、 总结小说是典型环境中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这些人物的塑造都承载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本文作者用了对比、比喻、等方式来写人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旧社会善良人民痛苦生活和悲剧命运的同情。所以这么看来,作者所写的这个现实中的故乡其实就什么象征?(旧中国),而杨二嫂和闰土只是当时社会的底层人民的代表而已。四、 作业布置完成作业本导学一 第三课时一、 复习导入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细读文本,发现了作者笔下两位代表人物在社会的重压之下无论在外貌和精神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了解到作者对这两位人物所怀有的深切同情。昨天留下一个问题没有探讨结束,那么,作者为什么独独塑造这两位人物形象?难道只是想为了对两位人物的同情?(这两位人物都有这典型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当时社会底层的农民和市民,他们无一例外地被社会折磨而改变,更能体现出社会对人们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是当时许多人无法逃脱的命运)二、 主题探究通过前两节的课学习,我们发现,整篇小说用的最多的手法就是通过对比来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由此我们也认识了一个关心人民疾苦,富有同情心的鲁迅。1.分析宏儿人物形象的作用可是,同学们是否发现,文中其中还有一个人物,虽然他不是主要人,但是作者也花了不少笔墨去描绘他,他是“故乡”里没有发生变化的人,他是谁?(宏儿)作者写他又有何目的和意图呢?(结合作业本,研读“宏儿——轮回的意义”)请在文中标出,描写宏儿的语言,分析思考作者写他的意图。(明确:宏儿在小说中虽为配角,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一笔亮色,他是《故乡》的光明使者,引发读者感悟生命轮回的悲欢,是鲁迅所寄寓的希望。) 2.品读84-88段同学们,通过三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我”回故乡,看到故乡的变化,认识到作者想借故乡变化的这些人和事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和批判。这篇文章被归纳为小说集《呐喊》,但是似乎在全文中老师都没有看到鲁迅的“呐喊”,你们有没有发现呢?全班齐读84-88段你能从最后这几段读出鲁迅怎样的“呐喊”吗?(结合作业本导学三)(明确:鲁迅式“呐喊”的特点,关注小说结尾的作用。)三、 总结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作品深邃富有内涵,我们这三天学习他的小说,只是打开了他优秀作品微不足道的一条细缝,课后还需要同学们用我们所学到的阅读小说的方法去细细研读,发现埋藏在小说里的作者思想的密码。谁来给我们总结一下阅读小说,探究作者思想的方法策略。明确:1.抓住关键词语理清小说情节,明白小说叙事的特点 2.关注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除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之外,还有对比,比喻等手法) 3.关注作者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两反”现象。(反常、反复之处) 4.关注文章的结尾的意蕴,结合作者经历理解作品思想内核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优秀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5 故乡教案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明确目标,朗读感知,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 故乡教案,共7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