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贵州省清镇市广大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监测语文试题第1页
    贵州省清镇市广大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监测语文试题第2页
    贵州省清镇市广大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监测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贵州省清镇市广大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监测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清镇市广大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监测语文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阅读能力,语言运用,写作能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积累。(13分)
    1.(4分)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写出文句中空白处相应的词语。
    ㅤㅤ随着雄壮的国歌响起,lì lín 此次阅兵式的嘉宾们仿佛又置身于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自豪的感情yóu rán ér shēng ,心绪久久不能平复。
    2.(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
    B.没人陪奶奶的时候,她就喜欢边做事边絮絮叨叨。
    C.这次活动为了顾全大局,使大家各得其所,所以有一小部分人对其不是很满意。
    D.她徘徊了许久还是无法做出一个明确的决定。
    3.(5分)默写。
    (1)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他们的草屋, ,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
    (3)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 。”
    4.(2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学者、诗人,著有散文集《背影》等。
    B.谢太傅,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的政治家。
    C.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代指国家,这样的例子还有用“桑梓”代指乡村,用“庙堂”代指朝廷,用“汗青”代指史册。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二、阅读能力。(30分)
    5.(2分)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B.《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C.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D.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
    6.(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尖山寺的雾
    马福强
    尖山寺的雾不是每天都有,它的出现总和雨水有关。
    旱得久了,靠天吃饭的乡亲们总是眼巴巴地望着尖山寺,看那山巅有没有雾。有雾出现,天才可能有雨!每天都望着、看着。尽管翘首以盼,但好久也不见山巅结雾,眼看着禾苗渐渐枯萎,徒有心疼、叹息和无奈。
    直到有一天,黎明。一位早起的老人家和往常一样,抬头一望一一啊!有雾啦!尖山寺的山巅终于有云雾缭绕啦!他浑浊的老眼瞬间迸射出明亮惊异的光,随即又泛起濛濛的泪花,饱经沧桑的脸上终于绽开轻松开心的笑容。随后,人们惊叹,喜悦,奔走相告。因为这雾是及时雨来临的预兆,是旱情告一段落的标志,是那些还未枯死的禾苗的救命药,是这一季劳有所获的福音。
    雨前的雾一般会在山巅凝绕三四天,这三四天里,人们的目光都聚在雾上,心也就纠在雾上。当雾像蒲公芙一样从底部吹起,向上、向四周散开,如传令兵一般四处散开。云雾们匆匆忙忙,争先恐后地奔驰一两天后,在天空堆积成如山的云,当云的色彩由白亮变得黑暗,份量由轻散变得厚重,只待风头倒戈,乌云沉下,甘霖开始普降,万物得以滋润。
    尖山寺的雾啊!
    今年四月初,我有幸在尖山寺住了四天三夜。第二天半夜,山上落起小雨,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天一夜。第四天凌晨起来,雨停了,天色灰蒙,尖山寺被笼罩在重重雾气之中!
    走到山门一看,才知道这次尖山寺的雾非同往常,有一种并吞万里的气势。那些峰峦、沟壑、树木、村庄、天空、大地,什么都没有了,眼前的世界一片白雾茫茫!置身其中,平时对雾遥不可及的认知被彻底颠覆!置身其中,明显感知到雾的厚重、潮湿、贴身。此时,雾竟是触手可及、实实在在的一种存在!
    是水?是烟?是气?不知道。我在雾里,雾在我身边,在我手里,也在我心里。
    我眼睛睁着,什么都没看:神思清明,什么都没想。似乎和雾是一个整体吧,又分明雾就是雾,我就是我,就这样怔怔站着,为这雾我浑然一体的感觉而陶醉,恍惚间又似在梦境、似在仙境、似在妙境间游离!
    天慢慢亮了,雾涌动着、翻滚着、飞舞着,拥抱着我,我有驾雾南飞的轻灵惬意。彩云追月虽有诗意,但没有我潇洒浪漫吧!庙宇嵯峨在身后,近处山头时隐时现,脚下草尖松针上的露珠晶莹,眼前的松柏忽明忽暗,而我衣袂飘飘,仿佛也随着这雾,飞向远方。
    尖山寺的雾啊!
    ——选自《陇南日报》有删改
    (1)文中两处“尖山寺的雾啊!”表达出不一样的感受,请简要分析。
    (2)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测,对于尖山寺的雾,下列描述最贴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尖山寺的雾就像调皮的小孩子,总是喜欢玩儿捉迷戴。
    B.尖山寺的雾就像一群美丽的白蝴蝶,在山间翩翩起舞。
    C.尖山寺的雾就像暴躁的孙悟空,把天地搅得一片混沌。
    D.尖山寺的雾就像温柔的仙女,带来甘霖而又缥缈奇幻。
    7.(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母的养老
    郑宪
    ㅤㅤ①那天,母亲说:“我们去养老医院。”
    ㅤㅤ②有没有听错?94岁的母亲,为自己,为92岁的父亲,也为忙碌辛苦的我们,提出此愿望。因帕金森病导致行走艰困,生物钟日夜颠倒的父亲初听去养老医院,有点被惊到,心惴惴,但之后对母亲说:“你去,我去。”
    ㅤㅤ③终是去了。入门不适的是父亲,知识分子的他觉着突然失去了“自由”。因怕摔倒,护理阿姨会阻止他随意走动;床边有高高的护栏,他视如手铐脚镣,忍不住对其踢打……此时,我们四个子女是伤感的,自责的:将父母送来此地,错了?母亲说:“没错的。决定到这里的,是我们自己。适应需要时间。”她只是要我们子女有空就常来看一下父亲。
    ㅤㅤ④我们常去探望。那天,我带父亲到他们隔壁房间,见到一位背很佝偻的84岁老太。一问,她乃是病人家属。每天家里、医院来回,风雨无阻,服侍精神失常病痛住院的88岁丈夫。之后,父亲抱怨减少了。再一日,我给他们吃在家里煮好带去的鱼香肉丝面。父亲说好吃,母亲也说好吃。他们吃我煮的面,我吃他们在养老医院食堂烧的赤豆粥,炖蛋,冬瓜。吃完,父亲竟来了精神,甩开我搀扶的手,自己走了几步。母亲说:“你一个人不能,摔了不好。”父亲说:“我看见你倒着走路了,这年龄,不能的。”那天他们俩说了许久的话。
    ㅤㅤ⑤其实入院前,给父母检查,母亲可以不住院。母亲说:“他脾气大,胆小。我不在他身边,不可能。”一次,父亲又闹情绪,要回家,母亲平静地轻拍父亲脸上几根银白的胡子:“你回家,我就一个人住这里。这是我现在和以后的家。”父亲木然,低头,无语。
    ㅤㅤ⑥一日,护理阿姨不在,我给父亲擦洗,发现在稀落的毛发下,他后颈上有一大块暗红色的胎记,父亲92岁,我才第一次看到这个隐藏的胎记。父亲说:“儿子,你是第一次帮我擦洗。”我内心猛地一惊。
    ㅤㅤ⑦意外和不幸,有时就在一切看似晴朗的日子里突降倾盆暴雨。
    ㅤㅤ⑧几个月的精心护理,父亲在养老医院一次没跌倒,生物钟的日夜颠倒也大为改观。“一片大好形势”下,那天清晨却传来了消息:母亲在病房内意外摔倒,股骨骨折了。家人一起急速赶往医院。见到痛苦又好像做了错事一脸歉疚的母亲,她只说大意了,两只手握着东西,没支撑,转身一滑,倒地了。和护理阿姨无关,更和护士医生无关,就是她一个人的错。护理阿姨和护士医生在一边都红了眼眶。
    ㅤㅤ⑨母亲骨折后的两天,要去专业医院动大手术,换一个髋关节,还要全身麻醉。所有人都极度担心,但94岁的母亲坚决地要换回一个健康的自己。医生最初觉得保守治疗好,母亲闻之轻轻点头。后来又推翻:唯有手术,才有康复可能。母亲闻之再次轻轻点头,但要求我们对父亲“封锁消息”。医生术前说了句:“这老太太即便100岁,我也敢为她主刀。”
    ㅤㅤ⑩过了五天,母亲就急着回养老医院的家。开刀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忘记了独自一人在养老医院的父亲,而护理人员说,父亲那几天的“表现”出乎意料地好,不来气,安静,饮食佳,配合度高。
    ㅤㅤ⑪父亲和母亲“劫后团聚”,父亲轻轻握住母亲的手。平时他的手因病会不停抖动,但那天不抖,整个一只左手,稳稳地握住母亲的左手无名指。这时,母亲从被子里伸出右手,很自然地罩握着父亲的左手。
    ㅤㅤ⑫一个秋日的午后,我推着轮椅,和父亲来到养老医院的花园。父亲说:“阳光好,桂花香。”又说,他其实早就清楚母亲动了大手术……
    ㅤㅤ⑬哦,这桂花的醇香!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朗读第⑤段画线句子时应采用的语气更合适的一项是
    A.愤怒而又迫切
    B.担忧而又无奈
    C.平静而又坚定
    D.淡定而又冷漠
    (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3)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末句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
    8.(9分)古诗文阅读。
    陈元方候袁公
    ㅤㅤ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文中画波浪线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袁公问/日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日/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日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日/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2)袁公暗示陈元方父亲所取得的政绩是效法自己的句子是哪句?请写出原文。
    (3)元方说“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9.(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军北征
    [谢]李益
    天山雷后海风寒,横苗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
    (1)根据诗歌内容和声律,填入诗中方框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望
    B.寒
    C.看
    D.瞧
    (2)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写最有何作用?
    三、语言运用。(8分)
    10.(8分)“一带一路”青少年和平友好发展国际联盟是中国科学教育促进会倡议成立,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中小学校、政府部门、国际性公益组织、教育企业以及媒体组成的国际性公益组织,它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在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经济等领域的广泛交流与教育合作,增进各国青少年间的理解与信任。
    ㅤㅤ今年,学校决定组织学生开展以“‘一带一路’对青少年未来生活的影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学校将对全校学生做一次关于“‘一带一路’对青少年未来生活的影响”的问卷调查,请你仿照示例,为调查问卷设计一个问题。
    (示例)你认为“一带一路”对青少年未来生活会有影响吗?
    (2)学校将与联盟中的外国会员学校进行一次交流活动,请向外国青少年朋友介绍中国的一处名胜古迹。
    四、写作能力。(40分)
    11.(40分)亲爱的同学,回顾初中的校园生活,有没有遇到你佩服的人?这个人也许是老师,也许是同学,也许是其他人,甚至可能是你自己。请以“你真让人佩服!”为题,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ㅤㅤ写作提示和要求:
    (1)紧扣标题,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事例表现“你”这个人;
    (2)交代来龙去脉,突出“你”这个人让人“佩服”的原因;
    (3)文章思路清晰,详略得当;
    (4)严禁抄袭和套作;
    (5)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不得透露考生的相关信息。
    贵州省清镇市广大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期中监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积累。(13分)
    1.(4分)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写出文句中空白处相应的词语。
    ㅤㅤ随着雄壮的国歌响起,lì lín 莅临 此次阅兵式的嘉宾们仿佛又置身于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自豪的感情yóu rán ér shēng 油然而生 ,心绪久久不能平复。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答】答案:
    莅临 油然而生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
    B.没人陪奶奶的时候,她就喜欢边做事边絮絮叨叨。
    C.这次活动为了顾全大局,使大家各得其所,所以有一小部分人对其不是很满意。
    D.她徘徊了许久还是无法做出一个明确的决定。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与“有一小部分人对其不是很满意”语境不符。
    故选:C。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3.(5分)默写。
    (1)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他们的草屋, 稀稀疏疏的 ,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
    (3)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题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1)断肠人在天涯(注意“涯”字的书写)
    (2)稀稀疏疏的
    (3)山岛竦峙(注意“竦峙”的书写)
    (4)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注意“雁”字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4.(2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学者、诗人,著有散文集《背影》等。
    B.谢太傅,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的政治家。
    C.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代指国家,这样的例子还有用“桑梓”代指乡村,用“庙堂”代指朝廷,用“汗青”代指史册。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桑梓”代指家乡。
    故选:C。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二、阅读能力。(30分)
    5.(2分)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B.《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C.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D.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
    【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此文集多侧面描写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文集以记事为主,加以抒情与议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幽默和讽喻。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恶毒”错误。鲁迅在《无常》中说,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
    故选:D。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6.(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尖山寺的雾
    马福强
    尖山寺的雾不是每天都有,它的出现总和雨水有关。
    旱得久了,靠天吃饭的乡亲们总是眼巴巴地望着尖山寺,看那山巅有没有雾。有雾出现,天才可能有雨!每天都望着、看着。尽管翘首以盼,但好久也不见山巅结雾,眼看着禾苗渐渐枯萎,徒有心疼、叹息和无奈。
    直到有一天,黎明。一位早起的老人家和往常一样,抬头一望一一啊!有雾啦!尖山寺的山巅终于有云雾缭绕啦!他浑浊的老眼瞬间迸射出明亮惊异的光,随即又泛起濛濛的泪花,饱经沧桑的脸上终于绽开轻松开心的笑容。随后,人们惊叹,喜悦,奔走相告。因为这雾是及时雨来临的预兆,是旱情告一段落的标志,是那些还未枯死的禾苗的救命药,是这一季劳有所获的福音。
    雨前的雾一般会在山巅凝绕三四天,这三四天里,人们的目光都聚在雾上,心也就纠在雾上。当雾像蒲公芙一样从底部吹起,向上、向四周散开,如传令兵一般四处散开。云雾们匆匆忙忙,争先恐后地奔驰一两天后,在天空堆积成如山的云,当云的色彩由白亮变得黑暗,份量由轻散变得厚重,只待风头倒戈,乌云沉下,甘霖开始普降,万物得以滋润。
    尖山寺的雾啊!
    今年四月初,我有幸在尖山寺住了四天三夜。第二天半夜,山上落起小雨,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天一夜。第四天凌晨起来,雨停了,天色灰蒙,尖山寺被笼罩在重重雾气之中!
    走到山门一看,才知道这次尖山寺的雾非同往常,有一种并吞万里的气势。那些峰峦、沟壑、树木、村庄、天空、大地,什么都没有了,眼前的世界一片白雾茫茫!置身其中,平时对雾遥不可及的认知被彻底颠覆!置身其中,明显感知到雾的厚重、潮湿、贴身。此时,雾竟是触手可及、实实在在的一种存在!
    是水?是烟?是气?不知道。我在雾里,雾在我身边,在我手里,也在我心里。
    我眼睛睁着,什么都没看:神思清明,什么都没想。似乎和雾是一个整体吧,又分明雾就是雾,我就是我,就这样怔怔站着,为这雾我浑然一体的感觉而陶醉,恍惚间又似在梦境、似在仙境、似在妙境间游离!
    天慢慢亮了,雾涌动着、翻滚着、飞舞着,拥抱着我,我有驾雾南飞的轻灵惬意。彩云追月虽有诗意,但没有我潇洒浪漫吧!庙宇嵯峨在身后,近处山头时隐时现,脚下草尖松针上的露珠晶莹,眼前的松柏忽明忽暗,而我衣袂飘飘,仿佛也随着这雾,飞向远方。
    尖山寺的雾啊!
    ——选自《陇南日报》有删改
    (1)文中两处“尖山寺的雾啊!”表达出不一样的感受,请简要分析。
    (2)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测,对于尖山寺的雾,下列描述最贴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D
    A.尖山寺的雾就像调皮的小孩子,总是喜欢玩儿捉迷戴。
    B.尖山寺的雾就像一群美丽的白蝴蝶,在山间翩翩起舞。
    C.尖山寺的雾就像暴躁的孙悟空,把天地搅得一片混沌。
    D.尖山寺的雾就像温柔的仙女,带来甘霖而又缥缈奇幻。
    【分析】文章主要描写尖山寺的雾就像温柔的仙女,带来甘霖而又缥缈奇幻。文中两处“尖山寺的雾啊!”第一次表达的尖山寺周围的百姓期盼的雾的出现而发出的感叹。因为雾的出现是及时雨来临的先兆,万物渴盼着被滋润。第二次表达的是我被尖山寺的雾的美景所陶醉而发出的惊叹,身在其中有一种游离梦境的美妙感觉。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第一次表达的尖山寺周围的百姓期盼的雾的出现而发出的感叹。因为雾的出现是及时雨来临的先兆,万物渴盼着被滋润。第二次表达的是我被尖山寺的雾的美景所陶醉而发出的惊叹,身在其中有一种游离梦境的美妙感觉。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根据文中第四段“云雾们匆匆忙忙,争先恐后地奔驰一两天后,在天空堆积成如山的云,当云的色彩由白亮变得黑暗,份量由轻散变得厚重,只待风头倒戈,乌云沉下,甘霖开始普降,万物得以滋润”和文中第九段“为这雾我浑然一体的感觉而陶醉,恍惚间又似在梦境、似在仙境、似在妙境间游离”可以看出尖山寺的雾就像温柔的仙女,带来甘霖而又缥缈奇幻。
    故选:D。
    答案:
    (1)第一处,雾的出现预示着将要下雨,旱情即将得到缓解,表达人们的惊喜和期盼;第二处,雾“我”融为一体,令作者陶醉与惬意。
    (2)D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7.(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母的养老
    郑宪
    ㅤㅤ①那天,母亲说:“我们去养老医院。”
    ㅤㅤ②有没有听错?94岁的母亲,为自己,为92岁的父亲,也为忙碌辛苦的我们,提出此愿望。因帕金森病导致行走艰困,生物钟日夜颠倒的父亲初听去养老医院,有点被惊到,心惴惴,但之后对母亲说:“你去,我去。”
    ㅤㅤ③终是去了。入门不适的是父亲,知识分子的他觉着突然失去了“自由”。因怕摔倒,护理阿姨会阻止他随意走动;床边有高高的护栏,他视如手铐脚镣,忍不住对其踢打……此时,我们四个子女是伤感的,自责的:将父母送来此地,错了?母亲说:“没错的。决定到这里的,是我们自己。适应需要时间。”她只是要我们子女有空就常来看一下父亲。
    ㅤㅤ④我们常去探望。那天,我带父亲到他们隔壁房间,见到一位背很佝偻的84岁老太。一问,她乃是病人家属。每天家里、医院来回,风雨无阻,服侍精神失常病痛住院的88岁丈夫。之后,父亲抱怨减少了。再一日,我给他们吃在家里煮好带去的鱼香肉丝面。父亲说好吃,母亲也说好吃。他们吃我煮的面,我吃他们在养老医院食堂烧的赤豆粥,炖蛋,冬瓜。吃完,父亲竟来了精神,甩开我搀扶的手,自己走了几步。母亲说:“你一个人不能,摔了不好。”父亲说:“我看见你倒着走路了,这年龄,不能的。”那天他们俩说了许久的话。
    ㅤㅤ⑤其实入院前,给父母检查,母亲可以不住院。母亲说:“他脾气大,胆小。我不在他身边,不可能。”一次,父亲又闹情绪,要回家,母亲平静地轻拍父亲脸上几根银白的胡子:“你回家,我就一个人住这里。这是我现在和以后的家。”父亲木然,低头,无语。
    ㅤㅤ⑥一日,护理阿姨不在,我给父亲擦洗,发现在稀落的毛发下,他后颈上有一大块暗红色的胎记,父亲92岁,我才第一次看到这个隐藏的胎记。父亲说:“儿子,你是第一次帮我擦洗。”我内心猛地一惊。
    ㅤㅤ⑦意外和不幸,有时就在一切看似晴朗的日子里突降倾盆暴雨。
    ㅤㅤ⑧几个月的精心护理,父亲在养老医院一次没跌倒,生物钟的日夜颠倒也大为改观。“一片大好形势”下,那天清晨却传来了消息:母亲在病房内意外摔倒,股骨骨折了。家人一起急速赶往医院。见到痛苦又好像做了错事一脸歉疚的母亲,她只说大意了,两只手握着东西,没支撑,转身一滑,倒地了。和护理阿姨无关,更和护士医生无关,就是她一个人的错。护理阿姨和护士医生在一边都红了眼眶。
    ㅤㅤ⑨母亲骨折后的两天,要去专业医院动大手术,换一个髋关节,还要全身麻醉。所有人都极度担心,但94岁的母亲坚决地要换回一个健康的自己。医生最初觉得保守治疗好,母亲闻之轻轻点头。后来又推翻:唯有手术,才有康复可能。母亲闻之再次轻轻点头,但要求我们对父亲“封锁消息”。医生术前说了句:“这老太太即便100岁,我也敢为她主刀。”
    ㅤㅤ⑩过了五天,母亲就急着回养老医院的家。开刀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忘记了独自一人在养老医院的父亲,而护理人员说,父亲那几天的“表现”出乎意料地好,不来气,安静,饮食佳,配合度高。
    ㅤㅤ⑪父亲和母亲“劫后团聚”,父亲轻轻握住母亲的手。平时他的手因病会不停抖动,但那天不抖,整个一只左手,稳稳地握住母亲的左手无名指。这时,母亲从被子里伸出右手,很自然地罩握着父亲的左手。
    ㅤㅤ⑫一个秋日的午后,我推着轮椅,和父亲来到养老医院的花园。父亲说:“阳光好,桂花香。”又说,他其实早就清楚母亲动了大手术……
    ㅤㅤ⑬哦,这桂花的醇香!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朗读第⑤段画线句子时应采用的语气更合适的一项是 C
    A.愤怒而又迫切
    B.担忧而又无奈
    C.平静而又坚定
    D.淡定而又冷漠
    (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3)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末句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
    【分析】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叙述了父母为了不拖累儿女,自己要求去养老医院的故事。初去养老医院,父亲不适应,母亲对他安慰鼓励,最终适应了养老医院的生活,生物钟颠倒的状况也有了改观。但母亲在病房内意外滑倒,她把所有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骨折的母亲为了能康复做了手术,独自在养老医院的父亲表现极好。母亲术后和父亲团聚,他们的手紧握在一起。这些描述,充分表现了父母相濡以沫的美好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朗读语气的把握能力。第⑤段画线句子是母亲的话,面对父亲闹情绪、要回家,“母亲平静地轻拍父亲脸上几根银白的胡子”这句有个“平静”,可见当时母亲的心态是平静的,说话的语气应该也是平静的。母亲话中的“我就”“这是”则有一种坚定,所以,母亲说话时的语气应是平静而又坚定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重要段落的作用。题干已经明确要求分析结构上的作用,第⑦段在文中是中间语段,一般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内容来看,这一段的作用侧重于启下,“意外和不幸”“突降倾盆暴雨”等文字,引出下文母亲在病房意外摔倒,骨折手术的内容。
    (3)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最后一句“哦,这桂花的醇香”蕴含的思想比较丰富,既包含作者对花园中桂花香气的赞美,也表现作者与父亲内心的愉悦,我们也可理解在作者心里,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美好感情就如这桂花香一样美好,表达了“我”对父母之间的感情的赞美。
    答案:
    (1)C
    (2)第⑦段在文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文母亲在病房内意外摔倒,骨折手术的内容。
    (3)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花园中桂花香气的赞美;表现自己与父亲在花园中时内心的愉悦之情;还体现了父母之间的相濡以沫的美好的感情,表达了“我”对父母之间的感情的赞美。
    【点评】记叙文中间语段的作用: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承接下文。结构严谨。
    8.(9分)古诗文阅读。
    陈元方候袁公
    ㅤㅤ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文中画波浪线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A.袁公问/日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日/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日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日/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2)袁公暗示陈元方父亲所取得的政绩是效法自己的句子是哪句?请写出原文。
    (3)元方说“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分析】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故断为:袁公问日/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意思为: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这句话袁公暗示陈元方父亲所取得的政绩是效法自己。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意思是: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陈元方含蓄地回答了袁公的提问: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答案:
    (1)D
    (2)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3)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9.(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军北征
    [谢]李益
    天山雷后海风寒,横苗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
    (1)根据诗歌内容和声律,填入诗中方框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望
    B.寒
    C.看
    D.瞧
    (2)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写最有何作用?
    【分析】《从军北征》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此诗描绘出了一个壮阔又悲凉的行军场景,在哀怨的笛声中传递出深沉悲凉的征人思乡情。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含蕴不尽的抒情特色。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识记及诗歌韵律的掌握。古诗讲究平仄、押韵。这里只有“看”字符合本诗韵脚。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根据诗句内容,联系全文进行分析。“天山雪后海风寒”意思是: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这句诗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
    答案:
    (1)C
    (2)写出了当时天气的寒冷、环境的恶劣,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突出了行军的艰难。
    参考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一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三、语言运用。(8分)
    10.(8分)“一带一路”青少年和平友好发展国际联盟是中国科学教育促进会倡议成立,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中小学校、政府部门、国际性公益组织、教育企业以及媒体组成的国际性公益组织,它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在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经济等领域的广泛交流与教育合作,增进各国青少年间的理解与信任。
    ㅤㅤ今年,学校决定组织学生开展以“‘一带一路’对青少年未来生活的影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学校将对全校学生做一次关于“‘一带一路’对青少年未来生活的影响”的问卷调查,请你仿照示例,为调查问卷设计一个问题。
    (示例)你认为“一带一路”对青少年未来生活会有影响吗?
    (2)学校将与联盟中的外国会员学校进行一次交流活动,请向外国青少年朋友介绍中国的一处名胜古迹。
    【分析】(1)本题考查设计调查问题,为某个调查活动设计调查问题,问题一定要有实际的内容,要与调查主题紧密相关,还需要考虑被调查人的身份。作答本题时,可围绕一带一路对学生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和希望到哪个国家去学习等来设计问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介绍某处古迹,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处,然后围绕它的地理位置,景色特点,人文内涵等来进行介绍即可。
    【解答】答案:
    (1)示例一:你认为“一带一路”可能对青少年生活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
    示例二:你希望未来能到“一带一路”沿线哪些国家交流学习?
    (2)示例: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范仲淹为它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我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胜景。
    【点评】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中招考试的要求,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四、写作能力。(40分)
    11.(40分)亲爱的同学,回顾初中的校园生活,有没有遇到你佩服的人?这个人也许是老师,也许是同学,也许是其他人,甚至可能是你自己。请以“你真让人佩服!”为题,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ㅤㅤ写作提示和要求:
    (1)紧扣标题,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事例表现“你”这个人;
    (2)交代来龙去脉,突出“你”这个人让人“佩服”的原因;
    (3)文章思路清晰,详略得当;
    (4)严禁抄袭和套作;
    (5)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不得透露考生的相关信息。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以“你真让人佩服!”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紧扣标题,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事例表现“你”这个人;交代来龙去脉,突出“你”这个人让人“佩服”的原因。审题可知,这里的“你”也许是老师,也许是同学,也许是其他人,甚至可能是你自己。创作本文,应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人物的事迹上,表现自己对这位或这些人的敬佩与赞美之情。开篇直接点明“我”最佩服的人是谁,总领全文,奠定感情的基调。文中则写人记事,围绕能体现这位人物优秀品质的一件或几件小事来展开故事情节,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
    【解答】
    你真让人佩服!
    两鬓苍苍,白须一握,虽然年过古稀仍然腰背挺直,声音洪亮;一生行医,造福乡里,淡泊名利——他,就是我最佩服的一位医生。
    从小我就知道他是这一带最有名的医者。父母和村中长辈说起他,总是赞不绝口:我们这样的村子,多亏有这么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否则不少人可要多许多烦忧。周围村落甚至市里慕名而来的人也不少。幼小的我,对他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简单整洁的诊室,室内飘荡的淡淡药味。老爷爷和蔼的笑容,厚实又温暖的手掌,让每次处于病痛中的我,对“打针吃药”的恐惧稍稍减少了一些。
    前段时间生病,我来到了诊所。大概是因为春季流感爆发,诊所里简直“人声鼎沸”。屋里气氛有些闷,大家似乎也有点烦躁,但老医生仍然不紧不慢地治病。他本来年纪就大了,行动有些缓慢,每一个病人坐下,他又要“望闻问切”。五分钟,十分钟,时间缓缓地流逝,周边烦躁的气息似乎与他无关,他脸上那温和平静的神色丝毫不见改变。
    “到底看好了没啊?怎么这么慢?”一个妇女显然是外村过来的,对医生不像我们那样尊敬。陪她一起的男人也帮腔:“对呀,我们都来一个小时了,还没排上。你不能快些吗?前面那些感冒的人也要看那么久!加点钱也行,让我们先看!”其他排队的病人也窃窃私语起来,“嗡嗡”声四起。我不禁有些好奇,老医生会怎样回应。
    医生认真地写完手上病历的最后一行字才放下笔,摘下眼镜,抬起头脒着眼睛看了看那对夫妻,微微笑了笑,说:“我得慢慢来,大病小病都不能掉以轻心。要不,我这老眼昏花的,看错了病,你们可饶得了我?”他幽默地说了这一句,又戴上眼镜,继续对下一个病人询问起来,手中的动作也不见加快。其他的病人听到这话,似乎也没那么烦躁了。那对夫妻见无人理会他们,怏怏地又坐了下来。
    我继续坐着等待,对眼前的这位医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在私语声与咳嗽声此起彼伏的略显嘈杂的诊室内,我努力倾听他与病人的对话。他总是那么从容、和蔼又幽默,面对焦虑的病人,三言两语就排除了他们心中的烦忧,像长辈,像朋友。听着听着,我才恍然,原来一位好医生并不只是能“药到病除”,一颗“仁心”更能抚慰病痛中的人们。
    桌上陈列着一些诊疗用具,架子上摆放着一些药品,越过药架,能看到里面还有一间屋子,屋里有个大大的书架,书桌上还散放着一些报纸杂志。余晖照进窗子,把医生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点评】这是一篇赞美乡村老医生的妙文。作者观察细致,对老医生的诊室和外貌进行了精心刻画,交代了老医生行医的背景,老医生医术高超,和蔼可亲,让读者对老医生的出场有了期许。老医生看病不急不缓,不为名利只问病情,令人钦佩和敬重。行文中,作者写了一对烦躁的邻村夫妻,通过老医生和他们的对话,以对比手法凸显老医生“医者仁心”的博大情怀与沉静气质。

    相关试卷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思源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思源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综合性学习,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思源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思源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