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精品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精品导学案,文件包含练习21声声慢-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精准对点同步练习解析版doc、练习21声声慢-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精准对点同步练习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姓名: 班级 第21课 声声慢本课重点(1)分析词的意象,理解词人“愁”的内涵,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思想感情。本课难点(2)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识记【中等】1.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集是 ( )A .《乐章集》 B .《漱玉词》 C .《花间集》 D .《稼轩长短句》1.【答案】 B【解析】A 作者柳永; C 作者 温庭筠 ; D 作者辛弃疾。故选 B 【偏易】2.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B.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C.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D.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2.【答案】 B【解析】上阕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故选 B 。【偏易】3.下面的对联分别写了那位作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白衣卿相,奉旨填词,道不尽烟柳画桥良辰美景楚楼秦馆,浅斟低唱,吟不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③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杨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词作有后主遗风。A.①李清照②柳永③苏轼④辛弃疾B.①李清照②苏轼③辛弃疾④柳永C.①柳永②辛弃疾③苏轼④李清照D.①柳永②苏轼③辛弃疾④李清照3.【答案】D 本题,抓住对联中能表现诗人情况的词语分析诗哪位诗人。第①句中的“白衣卿相,奉旨填词”说的是柳永,他是北宋婉约派词人代表。写过“杨柳岸、晓风残月”、“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被皇帝呵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从此“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诩,作品流传极广,有道是“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良辰美景”出自刘勇的《雨淋淋寒蝉凄切》中的“应是良辰美景虚设”。第②句,“一门父子三词客”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他们都是“唐宋八家”的代表人物,“千古文章四大家”,指的是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所以该对联说的是苏轼。第③句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后用“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下联中的“美芹”,指辛弃疾写论文10篇,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第④句。写的是李清照。上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指李清照故乡在山东济南。《漱玉集》是她的词集。《金石录》是她和丈夫赵明诚以毕生心血而成的集子。“文采有后主遗风”指她文风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风格.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杨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词作有后主遗风。故选D【偏易】4.根据下面这首词的内容,判定它的词牌和流派,正确的一项(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A.浣溪沙 婉约派 B.清平乐 婉约派C.浣溪沙 豪放派 D.清平乐 豪放派4.【答案】B此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借赏梅自叹身世。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关于这首词,大多研究者认为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传本《梅苑》收录署名李清照五首咏梅词。其中《满庭芳》《玉楼春》《渔家傲》三首系早期所作,被收入《梅苑》无可怀疑。这首《清平乐》便是写于李清照晚年的,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 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通常以李煜词为准。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尊前集》载有李白词四首,恐后人伪托,不可信。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故选B。【偏易】5.李清照属于婉约派词人,但也不乏豪放派之作,从下列诗句中,选出属于豪放风格的一句( )A.暗淡轻花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鹧鸪天·桂花》)B.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C.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渔家傲》)D.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菩萨蛮》)5.【答案】C C项,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故选C。【偏易】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些综艺节目的普及和推广,把大量观众转化为此类游戏的爱好者,新的线下娱乐需求也催生出大量实体门店,成为文化产业赋能实体经济的成功案例。B.大跨空间结构一般是指横向跨越60米以上三维受力的各类结构,多运用于机场、运动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是一个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C.根据调查显示,一些校园小卖部变成“生意场”,主要销售学生喜欢的“垃圾食品”,有的还销售“三无”产品,这对学生健康无疑会造成不良影响。D.每到夏季,供电公司工会为电力巡线人员配备了防暑降温个人防护包,内装清凉油、藿香正气水和防蚊喷雾等祛暑药品,并在施工现场配备应急药物。6.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成分残缺,“通过这些综艺节目的普及和推广,把……”缺主语(介词掩盖主语),把“通过”放置“普及”前或者直接删除“通过”;C.结构混乱,“根据调查显示”句式杂糅,“根据”“显示”删除一个;D.不合逻辑,分类不当,应为“内装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祛暑药品和防蚊喷雾”。故选B。【偏易】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9题。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 ,带给受众 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用匠心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 ,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 ,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拍手称快 耳目一新 厚积薄发 美轮美奂B.叹为观止 耳目一新 厚积薄发 熠熠生辉C.拍手称快 焕然一新 蓄势待发 熠熠生辉D.叹为观止 焕然一新 蓄势待发 美轮美奂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荡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B.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激扬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C.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D.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活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7.B解析:①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愁恨得到消除。从语境看,是节目令人赞美,故选择“叹为观止”。②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从语境看,主语是人,故选“耳目一新”。③厚积薄发:大量地积累,只择其精要少量地表露出来。多用于称赞人学问深厚,学风严谨;也形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准备而获得大的成功。蓄势待发:积蓄势力或能量等待发作。从语境看,形容“传统文化”应选“厚积薄发”。④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从语境看,形容“文明”应选“熠熠生辉”。故选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8.C解析:“围绕……为”,句式杂糅,排除A。“激荡”“激扬”“激活”与“热爱”搭配不当,排除A、B、D。故选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9.答案:①构成:结构相同,四句都是“或”字领起的四字短语;意思相关,多角度描写舞者的动作;语气一致,表现出对舞者的赞美之情。(3分)②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有助于凸显舞蹈之美。(2分)【偏难】10.《声声慢》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它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南飞的大雁,满地的落菊,梧桐和细雨。试着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对“宋词”的理解。10.【答案】示例一:宋词就是一方雕花轩窗,窗里的人正对镜梳妆,窗外归人已是泪千行。宋词就是一株雨后芭蕉,忧愁和雨滴滑落黄昏,叹息隔窗点滴到天明。宋词就是一条夕阳小径,花香氤氲但满地落红,独自徘徊中捡拾往事。示例二:宋词就是浮在线装书页上的一弯残月,即使你掩合书卷,清辉依然在书内晶莹,更会在你心里洒下一片温柔的凄冷。宋词就是几案上茗烟渐消的半盏温茶,萧瑟的盏中依稀可辨过往的芬芳,呷一口虽然余味犹存,却掩不住曲终人散的涩苦。【偏易】11.根据语句的情境默写下列句子。(1)李清照的《声声慢》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突出的直抒胸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声声慢》一词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5)《声声慢》下阙中使用传统菊花意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答案;(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代之。(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二、阅读、理解与鉴赏【偏难】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3题。添字采桑子·芭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①。点滴霖霪。愁损?北人③,不惯起来听。(注)①霖霪:指雨点绵绵不断的样子。②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③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将“点滴霖霆”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起到连绵悠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清新明快的氛围。B.词的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首句借芭蕉以寄情思,表达了在失意、无奈与痛苦中煎熬的词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13.有人评论:“下片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笔,看似平淡,实权深刻。”试结合李清照生平做简要分析。 12.参考答案:A, A项,“清新明快的氛围”错,应是“悲凉凄绝的氛围”。三更的冷雨霖霪不止,词人的泪水更是倾泻如注;雨打芭蕉声是那样地凄凉,词人的啜泣声更加悲切。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气13.从字面上看,“起来听”似平纯系由于“北人不惯”,但这里的“北人”。实际上指的是“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因此,这种“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的“不惯”,还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导致的“不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着重分析“看似平淡,实极深刻”。由注释③可知,此词作于作者南渡之后。此时,作者失去了丈夫赵明诚,又失去了故乡、故国。表面上是那连绵的雨让“北人”“不惯”,“深刻”之处却在于用“不惯”,表现了飘零异乡之人对对异乡情感上的不适应,以及对故人、故乡、故国的思念。三、链接高考【偏难】(江苏省2021年高考临考押题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6~17题。思亲汝州作黄庭坚岁晚寒侵游子衣,拘留幕府报官移。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车上吐茵元不逐,市中有虎竟成疑。秋毫得失关何事,总为平安书到迟。【注释】吐茵:汉代丙吉不因驭吏醉呕车上而斥逐之。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岁晚天寒凉意透衣,“侵”字既实写天气,也暗示了“游子”妻源的心境。B. 颈联用典,言己虽有小过,但未必因此被逐,用“三人成虎”之故事,是担心家人受流言影响而担忧。C. 尾联写作者不关心官位升降,只在意家信总迟到,不能及时解除家人对自己的担忧。D. 诗歌用典恰到好处,使全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感情真挚。15.(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颔联常常被人称颂,请结合全诗赏析其妙处。 14. C【“作者不关心官位升降”说法有误。尾联大意为“在官府中,自己即或有点过失,也未必会被放逐,保平安的家信总是迟到会让母亲担心”,说明作者并非真的不关心官位升降、政事得失,而是宦海多风波,宦者恒沉浮,这于宦者本人倒在其次,可是家人得知消息总会担心自己。作者这么说只是希望家人心安,是对家人的宽慰之词。】15.(1) 颔联意为清晨时在梦中回到三百里外的故乡一天子三个时辰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2)用直观的数字表达思乡念亲之苦。(3)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陈述自已对归乡的渴望和对家乡亲人的殷切思念,感情真挚,感染力极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观照全诗,这是一首浮游宦海者恐母亲担忧的亲情诗,也是一首思乡怀人的亲情诗。颔联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用“归梦”“思亲”点明宦海浮沉的游子对家乡亲人,尤其是无亲的殷切思念。“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运用数字,使思乡之情更加直观,表达了一个浮游宦海的游子对母亲的殷切思念,一个游子对母亲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成为思乡怀人的经典名句。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虞美人优秀学案,文件包含练习38虞美人-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精准对点同步练习解析版doc、练习38虞美人-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精准对点同步练习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静女优秀学案设计,文件包含练习36静女-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精准对点同步练习解析版doc、练习36静女-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精准对点同步练习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0.2* 师说优秀学案设计,文件包含练习27师说-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精准对点同步练习解析版doc、练习27师说-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精准对点同步练习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