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单元测试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876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单元测试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876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单元测试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8761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单元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单元测试,共8页。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派遣(qiǎn) 拈轻怕重(niān) 佩服 家谕户晓B.鄙薄(bó) 以身殉职(xùn) 教训 见异思迁C.狭隘(ài) 满腔热忱(chéng) 极端 漠不关心D.纯粹(cuì) 麻木不仁(rén) 殖民 精亦求精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率领 悼念 概述 佣护 B.鄙薄 热枕 延安 系统 C.佩服 纯粹 扼要 恳切 D.道谦 教训 极端 实践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乡愁是人们内心深处对故土的眷恋和寄托,是浓浓的乡音、模糊的乡景、怅惆的印记。B.从广州的红墙仓库旁走过,那一排排的红砖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妖娆。C.杜绝餐饮浪费的倡议有的富有建设性,但有的却简单粗暴、机械片面,让人贻笑大方。D.现在流行的一些网络小说,粗制滥造,甚至词不达意,使人看了味同嚼蜡。下列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三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当时间变得越发昂贵,消磨时间、降低速度的“闲”便越发奢侈。久远年代的诗词里,“海鸥无事,闲飞闲宿”,_______________;“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_______________;“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_______________。生活的忙碌让我们怎能不怀想“闲”的飘逸。①是何等馨香又空灵的意境②是何等悠远又自在的心绪③是何等寂寞又淡然的雅趣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①③②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从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 ,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埃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 了。这里有五六dònɡ 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坐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 塌了。(1)给加点的字注拼音。废墟 干涸 (2)根据拼音写汉字。五六dònɡ tān 塌(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 改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淫慢则不能励精 (5)险躁则不能治性 (6)多不接世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章台夜思[唐]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注】①章台:即章华台,故址在今陕西西安。②楚角:楚地吹的号角,其声悲凉。③殊:竟,尚。(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长夜漫漫,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怎不倍感哀怨呢?B.颔联写诗人孤灯独坐,又听到悲凉的“楚角”声,其内心当是酸楚的。C.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芳草已云暮”。D.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怨”“哀”两字,堪称点睛之笔,烘托出了一个凄清冷寂的典型环境。B.颔联用“孤灯”“楚角”“残月”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C.颈联的“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D.全诗紧扣一个“夜”字展开,字里行间浸透了诗人羁旅之愁。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①_______________》。它是一部蕴含着温馨回忆和理性批判的散文集。在书中,我们认识了“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让我们记住了一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阅读理解。阅读毕亮的《会走路的花》,完成下列各题。①我在昭苏高原垦区住了四年,见了四年昭苏的云起云落。当我意识到昭苏的云是一道风景时,我已经快要离开了。②昭苏的云每时是不同的,常常让我应接不暇,让我的笔尖落在纸上,凌乱不堪。而昭苏的云有时也是凌乱的。凌乱只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地上的人的观感,说不定他们正在汇聚,向雨水即将落下的地方靠拢,给亟需雨水的干涸土地来一场透彻的漫灌,让需要的土地都湿润,让这片土地上的牧草都能喝到水,让麦子和油菜在该有雨时就会落雨。③高原上的人,大多都可以分辨出哪一片云可以下雨,甚至下在什么地方都心知肚明,比天气预报都准确。他们抬头看看云,再看看天,用手一指,喏,山那边有雨,还不小呢。有一回我正巧路过落雨的地方,算是去验证,结果当然准确无比。这是在昭苏高原生活多年的经验积累吗?④在昭苏高原,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⑤有一年的雨水真是多。看见云就是雨。雨说下就下,有时滴下几滴就停了;有的时候下得没完没了,许多人就会喝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走在雨水中,就像是麦地里的麦子在风雨中被吹的样子。⑥雨停了,云还在。⑦乌鸦似乎和雨水相约而来。雨水多的年成,乌鸦也特别的多。我在昭苏生活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乌鸦在高原周围绕来绕去,到处都是乌鸦的影子和声音,在空旷的草原听着乌鸦啼鸣,丝毫没觉得疹人,草原实在太安静了。不光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乌鸦,那些在高原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军垦也见得不多。夏天的清晨或者晚饭后的黄昏在漫步时,就常听到他们在讨论乌鸦之多,带着许多地方口音的老人,走在高原的路上,云跟在他们身后,默默看着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老人。云跟在他们身后,不断地看着他们往更远的地方走去也无能为力。⑧乌鸦并不是一直都在空中,更多时候都停在树上,树是老军垦们初来高原的五六十年代栽下的。五六十年过去了,树上停歇的乌鸦和落下的叶子一样多吧。乌鸦也并不是一直歇在树上,天气正热的正午,他们会成群地落在草地上,喝草地喷灌、滴管洒到地上的水,也会踱步,黑压压的一片落在草地上,绿色就成了点缀,这时候再抬头看天上的云,黑白相映。乌鸦们在草地上不会待得太久,就会一齐飞走,几乎和云层相碰。⑨乌鸦飞走了,云还在。⑩云一直都在。⑪云在许多人的手机和视线里。我的手机里、电脑里就存着近千张昭苏的云。上班路上,散步路上,去连队的路上,看到云漫不经心地在天上飘啊飘,就拿出手机随便拍几张,随手发到微信朋友圈,引起的赞和评论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看来,这是我生活中的云,再普遍不过了,完全无须大惊小怪。当越来越多的人评论说从来没看到这么干净清澈的云时,我才慢慢意识到,生活在这里我是幸福的。不用为空气担忧,也无须担心喝的水,吃的菜蔬和粮食。⑫当工业文明发展到许多人随手可以用智能手机记录下每时每刻云的不同姿态,也让许多人想看一片没有杂质的云而不得,许多人从出生就未见过蓝天,更未见过诗句中的白云万里,“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真的只成了一句歌词。⑬当我每天面对着不同的云,苦闷于无法描述时,有一天在一家哈萨克人的切面店里买鲜面,店主五岁的女儿正拉着她妈妈的衣角说:“妈妈,快看,会走路的花。”她的手指的正是天上在移动的云群。我知道,这一刻,她是天生的诗人。(1 )阅读全文后,请以“云”为陈述对象概括文中关于云的“风景”。① →② →云与鸦黑白相映→③ →云是“会走路的花”。(2)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①体会第④段“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这句话的表达效果。②文章以“会走路的花”为题有什么作用?答: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画线句反映了“我“面对不同的云无法描述的情形,文章结尾呼应了这句话。B.“云一直都在”独立成段,与第⑥⑨段一样,只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C.第⑩段朋友圈的反应与“我”的“随便”“随手”形成反差,突出昭苏的云干净清澈的美。D.文章第(12)段作者由昭苏的云引发出对环境状况的担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4)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和链接材料都有“云”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它们各自运用的手法和作用。答: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C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下列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三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B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C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1)品德高尚的人 (2)用、凭借、依靠 (3)实现远大目标 (4)懈怠、懒惰 (5)陶冶性情 (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C (2)D (3)B (4)A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1)C(2)D名著阅读。①旧事重提 ②长妈妈(阿长) ③藤野先生阅读理解。(1)①乱云汇聚 ②云雨交加 ③白云映蓝天(2)①“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用夸张手法说明云很低,“扯下”一词将云形象化,“抖抖就是一阵雨“写出了雨水之多,写出了雨与云的关系。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云比喻为“会走路的花”,形象地写出了云的美丽和动感;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揭示了文章的描写对象云;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现了“我”对云的喜爱,对昭苏的热爱的情感。(3)B(4)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云人格,用云象征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人们;材料一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乌云象征了黑暗的反动势力,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写乌云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环境;材料二中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手法,乌云表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下文写暴风雨作铺垫,进而表现人物的命运的悲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