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城西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城西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探究诗词中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城西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每天的清晨,作为领读的我走上讲台,放下课本,徜徉书海。我领略了春花的烂漫【甲】春风的和xù( )【乙】欣赏了济南冬天chénɡ( )清、晶莹的水在淅lì( )的秋雨中感受到了世界的静mì( )……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2.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3. 下列各句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令尊”“赐教”“奉陪”是敬辞,“拙见”“家母”“寒舍”是谦辞。
B.“窗户上开了无数朵白色的冰花,那是冬天的一份来信。”这句话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C. “我走上讲台,放下课本”一句中的“上”“下”是动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句中的“上”“下”是名词。
D.“教育是否兴盛强大,是一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志。”这句话没有语病。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娃娃”“水藻”“秋天”都是名词
B.“这个女孩长得像她妈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这句话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D.“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句话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5.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每空1分)
(1)“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
(3)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
(4)水何澹澹, 。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诗句,李白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与之类似的诗句是: ,
。
(6)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 , ,古道西风瘦马”几句用白描的手法极简地勾勒出黄昏时山村宁静的秋景图。
6.2022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41周年纪念日。阅读完《朝花夕拾》的相关文章后,同学们发现在鲁迅先生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位老师给他带去了深远影响,请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甲]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
[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
——鸣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甲、乙中的老人和先生分别是 、 。(2分)
(2) 乙中“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变化”具体指什么?(2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二、阅读理解(共 61分)
(一)阅读课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7分)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7.(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 、 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山涧 的特点。(3分)
(2)有人说,本诗的最后两句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使用了相同的手法。请你参考王籍的诗,结合本诗具体分析,诗人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8-10题(12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发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有删改)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卫国左氏(今属山东)人。②俟(s):等待。③欤:句末语气词,吧。
8.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相委而去( )
(3)而止之食( ) (4)故人来,方与之食(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10.同样是与人有约定,甲文中的友人与乙文中的吴起表现有何不同?(4分)
(三)、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和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2分)
文段一 大概是大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地说了。
文段二 有一天谈到这里,B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
11.阅读上面的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1分)
(1)文段一选自《朝花夕拾》中的《 》(篇名),文段二选自《 》(篇名)。(2分)
(2)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3分)
(3)阅读文段二,简要概括衍太太是个怎样的人。(2分)
12.阿长和衍太太是鲁迅笔下两个典型的妇女形象,作者对她们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著概括。(4分)
(四)阅读短文,完成13-15题(11分)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侯?”“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腾’,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踩”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13.文章第①段和第⑦段两次出现了“好好儿活”,分别有什么含义?(4分)
14.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15.第②段画线句属于哪种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请具体说说它的作用。(4分)
(五)阅读郭光明的《睡在麦田里的父亲》(有删改),完成16-19题。(20分)
①父亲这一觉,一睡就是二十多年,直到现在,也没醒。
②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个夏天来生长,父亲便跟着麦苗的脚步,躬身除草,施肥,呵护着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东南角的那棵柳树,是父亲种下的,粗大的树干,布满皱纹,像父亲的额头。没种柳树之前,麦田是盐碱地,不长一棵麦子。
③晚秋的一个中午,我还不到八岁。母亲“忽悠”我:你是个小男子汉,愿不愿意帮大人做点事?我点点头,挎着母亲递给的篮子,按母亲指的方向给父亲送饭,不知走了多远,才隐约望见一头牛影儿,一个人形儿,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伸长了脖子,一个佝偻着身子,弓步推着铧犁,像朱仙镇的那组《耕牛图》木版画,许久才见他们动上一动,像睡着了一般。
④午时的田地像是裸露着的毫无生机的皮肤,无声地呈现在天底下,翻开的泥土就像是皮肤上深浅不一的伤痕,阳光,撩拨着沧桑的烟尘,漫透了苦涩的味道。太阳底下,父亲一边吃,一边用粗糙的跟老树皮没什么两样的手,擦一擦脸上的汗水。他的裤脚和胶鞋上沾满了黄土。牛的浑身,也是湿漉漉的,鼻孔和嘴巴,同父亲的一样,像是冒着烟。而柳条篮子里的瓦罐,装着母亲熬出的粥,早已温凉。说起来,父亲的汗珠,不但有热度,更有力度,摔在地上,“丝丝”的声响,洇湿一片白花花的盐碱。
⑤“盐碱怕汗,”父亲说,“汗流多了,盐碱自然就没了。”这么多年,父亲的汗水像着了法力,淌到季节里,淌进了麦田,压低了碱,洗去了盐,却没有削减父亲变了形的十指骨节的疼痛,洗白父亲黝黑的脸。
⑥麦子收获了一茬,父亲老去了一年。父亲老去了一年,麦子又收获了一茬。周而复始,父亲像麦子的时令,白露耕地,秋分播种,立冬要给麦子浇灌过冬水。过了年,一开春,父亲不是给麦子浇返青水,就是给麦子施拔节肥,总之,父亲忙不得闲,而他的腰,弯得更像一把弓,一个月牙儿。弯月不锈,锈的是岁月。
⑦又一年,布谷鸟拖着长长的颤音,俯视这片麦田,但它叫了半天,也没看到那把磨得如明月般的镰刀,更没看到“弓”一样的身影,只看到柳树的旁边,隆起了一堆孤寂的土包,慈眉善目的,像是招手,又像为骄阳下炸响的麦粒送行。
⑧这一座坟茔,埋藏了父亲的憧憬。母亲说:“这块麦子地,是你爹的生命,既然他累了,就让他在这歇歇吧。”说这话时,蓄在母亲眼睛里的泪水,顺着她粗糙的脸颊,吧嗒吧嗒地掉到了麦田里,而麦穗黄澄澄、金灿灿的,压弯了麦秆,像父亲的腰。
⑨那年的冬天,雪下得有点旺,合了父亲的心意。他常说,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馍馍睡。那口气,就像他变成了大地上的一棵麦子一样。
16.从括号中选择你认为正确的内容填入横线并做简要回答。(5分)
朗读这篇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子,应该用一种 (缓慢/急促)的语速,
(上扬/低沉)的语调,读出 (沉重/欢快)的语气,你这样设计朗读的用
意是 。
17.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每题3分)
(1)“他的腰,弯得更像一把弓,一个月牙儿”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这句的表达作用。
(2)“母亲说:‘这块麦子地,是你爹的生命,既然他累了,就让他在这歇歇吧。’说这话时,蓄在母亲眼睛里的泪水,顺着她粗糙的脸颊,吧嗒吧嗒地掉到了麦田里。”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18.“盐碱怕汗”父亲说,“汗流多了,盐碱自然就没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9.文章第④段与链接材料都是对景物的描写,比较两段文字手法上的相同点以及各自的作用。(6分)
【链接材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手法的相同点】(2分)
【各自的作用】(4分)本文第④段:
链接材料:
三、作文(60+5分,其中包含5分书写分)
请以“有 真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字数600字以上;
(3)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不写错别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城西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每天的清晨,作为领读的我走上讲台,放下课本,徜徉书海。我领略了春花的烂漫【甲】春风的和xù( )【乙】欣赏了济南冬天chénɡ( )清、晶莹的水【乙】在淅lì( )的秋雨中感受到了世界的静mì( )……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2.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题目中的字音、字形分别是:煦;澄、沥、谧。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春花的烂漫”“春风的和煦”是两个短语,中间应该使用顿号。“我领略了……”“欣赏了……”是并列关系,使用分号。
【解答】答案:
(1)煦 澄 沥 谧
(2)B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 下列各句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令尊”“赐教”“奉陪”是敬辞,“拙见”“家母”“寒舍”是谦辞。
B.“窗户上开了无数朵白色的冰花,那是冬天的一份来信。”这句话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C. “我走上讲台,放下课本”一句中的“上”“下”是动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句中的“上”“下”是名词。
D.“教育是否兴盛强大,是一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志。”这句话没有语病。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词性、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文学常识积累。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句子有语病,一面对两面,应删去“是否”。
故选:D。
【点评】病句辨析类答题技巧:①读一遍句子,通过语感感受一下是否通畅,如果不,那就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是病句。②看主干,缩句。看句子主干有无问题,主谓宾是否都有,是否搭配不当。③看语序,尤其是形容词的顺序问题。④看搭配,比如说可以“提高能力”,却不能“养成能力”;可以“提高水平”,却不能“培养水平”。⑤有关联词的复句,主语相同,关联词置于主语后;主语不同的句子,关联词置于主语前。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娃娃”“水藻”“秋天”都是名词
B.“这个女孩长得像她妈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这句话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D.“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句话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分析】本题考查词性、修辞与敬谦辞等的掌握。根据平时对各知识点的掌握,分析作答。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这个女孩长得像她妈妈”是人物间相似度的比较,不属于比喻。
故选:B。
【点评】判断词性的方法:
1、根据词语的意思,依据不同词性的定义来判断。
2、如果是判断句子或短语中某个词语的词性,可以根据这个词语在句子充当的成分或修饰的词语来判断。
5.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每空1分)
(1)“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
(3)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
(4)水何澹澹, 。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诗句,李白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与之类似的诗句是: ,
。
(6)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 , ,古道西风瘦马”几句用白描的手法极简地勾勒出黄昏时山村宁静的秋景图。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和现代文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吹面不寒杨柳风(注意“杨”的写法)
(2)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注意“酝酿”的写法)
(3)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注意“嘹”的写法)
(4)山岛竦峙(注意“竦峙”的写法)
(5)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注意“郎”的写法)
(6)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注意“藤”的写法)
【点评】应对诗文的默写要做到:1.反复默写。2.整体背诵。3.理解大意,把握细节。首先保证会背,然后落实每一个字。
6.2022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41周年纪念日。阅读完《朝花夕拾》的相关文章后,同学们发现在鲁迅先生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位老师给他带去了深远影响,请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甲]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
[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
——鸣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甲、乙中的老人和先生分别是 、 。(2分)
(3) 乙中“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变化”具体指什么?(2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解答】①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指的是寿镜吾先生。“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指的是藤野先生。
②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变化”指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改学文学,以文学救国。因为在看电影事件和匿名信事件中鲁迅先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答案:
①甲文指的是寿镜吾先生。乙文指的是藤野先生。
②“变化”指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以文学救国。因为在看电影事件和匿名信事件中鲁迅先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二、阅读理解(共 61分)
(一)阅读课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7分)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7.(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 、 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山涧 的特点。(3分)
(2)有人说,本诗的最后两句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使用了相同的手法。请你参考王籍的诗,结合本诗具体分析,诗人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分析】《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该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诗人用花落、月出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描写手法。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桂花、山鸟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山涧幽静的特点。
(2)本题考查描写手法和诗歌主旨。本诗的最后两句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使用了相同的手法。参考王籍的诗,结合本诗具体分析,《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在王维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春景的喜爱。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花落,月升,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7.(1)示例:桂花、春山 安静 (3分)
(2)运用了以动衬静(衬托)的手法(2分),表达诗人内心的闲适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2分)
【参考译文】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
四处无人,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
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
从山涧处时而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8-10题(12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发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有删改)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卫国左氏(今属山东)人。②俟(s):等待。③欤:句末语气词,吧。
8.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相委而去( )
(3)而止之食( ) (4)故人来,方与之食(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10.同样是与人有约定,甲文中的友人与乙文中的吴起表现有何不同?(4分)
【分析】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去:离开。
③句意:就留他吃饭。食:吃饭。
④句意: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方:才。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至,到。舍,丢弃。乃,才。句意: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重点词:食,吃饭。之,代词。句意: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可以从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叙述的事件和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甲]文,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守信用、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乙]文,吴起告诉朋友等他来吃饭,朋友没来他便不吃,直到第二天早上朋友来了才吃,非常讲诚信。可见吴起是一个守信、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的人。
答案:
(1)(1)约定(2)离开(3)吃饭(4)才 (4分)
(2)(1)过了正午时分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2分)
(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2分)
(3)甲文中的友人与陈太丘相约,却失约,不讲诚信;乙文中的吴起约好等朋友一起吃饭,就说到做到,非常守信。(4分)
【点评】文言语句 的节奏划分-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三)、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和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2分)
文段一 大概是大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地说了。
文段二 有一天谈到这里,B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
11.阅读上面的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1分)
(1)文段一选自《朝花夕拾》中的《 》(篇名),文段二选自《 》(篇名)。(2分)
(2)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3分)
(3)阅读文段二,简要概括衍太太是个怎样的人。(2分)
12.阿长和衍太太是鲁迅笔下两个典型的妇女形象,作者对她们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著概括。(4分)
【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解答】(1)①本题考查名著常识。文段一选自《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文段二选自《琐记》。
②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分析。“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内心是看不起阿长的。
③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中,可以看出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从“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令人憎恶的人;从“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阿长,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可以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最初的不大佩服到最后充满敬佩和感激之情;作者对衍太太的态度由最初的喜爱到后面的反感和厌恶。
答案:
(1)①阿长与<山海经>琐记
②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看不起。
③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
(2)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最初的不大佩服到最后充满敬佩和感激之情;作者对衍太太的态度由最初的喜爱到后面的反感和厌恶。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四)阅读短文,完成13-15题(11分)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侯?”“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腾’,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踩”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13.文章第①段和第⑦段两次出现了“好好儿活”,分别有什么含义?(4分)
14.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15.第②段画线句属于哪种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请具体说说它的作用。(4分)
【分析】《秋天的怀念》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第①段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互依,几分下去的勇气。第⑥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是全文的中心,“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的理解。“我”双腿瘫痪以后,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两个“悄悄地”,表现了母亲小心翼翼,去留不安的心理状态。
(3)本题考查对叙述方式的掌握。“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是插叙,此时“我”双腿瘫痪,脾气不好,母亲隐瞒了她得病情,刻画了一位重病缠身、形容憔悴的母亲,面对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儿子,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诠释这伟大的母爱。
答案:
(1).第①段:母亲说“好好儿活”是鼓励我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体现了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2分)
第⑦段:“我”读懂了母亲深沉的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要勇敢面对现实、热爱生命、顽强生活,也是对母亲的承诺。(2分)
(2)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悄悄“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包容;”偷偷”写出了母亲对我的担忧、关心和呵护。(3分)
(3)插叙 (1分)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2分)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1分)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五)阅读郭光明的《睡在麦田里的父亲》(有删改),完成16-19题。(20分)
①父亲这一觉,一睡就是二十多年,直到现在,也没醒。
②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个夏天来生长,父亲便跟着麦苗的脚步,躬身除草,施肥,呵护着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东南角的那棵柳树,是父亲种下的,粗大的树干,布满皱纹,像父亲的额头。没种柳树之前,麦田是盐碱地,不长一棵麦子。
③晚秋的一个中午,我还不到八岁。母亲“忽悠”我:你是个小男子汉,愿不愿意帮大人做点事?我点点头,挎着母亲递给的篮子,按母亲指的方向给父亲送饭,不知走了多远,才隐约望见一头牛影儿,一个人形儿,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伸长了脖子,一个佝偻着身子,弓步推着铧犁,像朱仙镇的那组《耕牛图》木版画,许久才见他们动上一动,像睡着了一般。
④午时的田地像是裸露着的毫无生机的皮肤,无声地呈现在天底下,翻开的泥土就像是皮肤上深浅不一的伤痕,阳光,撩拨着沧桑的烟尘,漫透了苦涩的味道。太阳底下,父亲一边吃,一边用粗糙的跟老树皮没什么两样的手,擦一擦脸上的汗水。他的裤脚和胶鞋上沾满了黄土。牛的浑身,也是湿漉漉的,鼻孔和嘴巴,同父亲的一样,像是冒着烟。而柳条篮子里的瓦罐,装着母亲熬出的粥,早已温凉。说起来,父亲的汗珠,不但有热度,更有力度,摔在地上,“丝丝”的声响,洇湿一片白花花的盐碱。
⑤“盐碱怕汗,”父亲说,“汗流多了,盐碱自然就没了。”这么多年,父亲的汗水像着了法力,淌到季节里,淌进了麦田,压低了碱,洗去了盐,却没有削减父亲变了形的十指骨节的疼痛,洗白父亲黝黑的脸。
⑥麦子收获了一茬,父亲老去了一年。父亲老去了一年,麦子又收获了一茬。周而复始,父亲像麦子的时令,白露耕地,秋分播种,立冬要给麦子浇灌过冬水。过了年,一开春,父亲不是给麦子浇返青水,就是给麦子施拔节肥,总之,父亲忙不得闲,而他的腰,弯得更像一把弓,一个月牙儿。弯月不锈,锈的是岁月。
⑦又一年,布谷鸟拖着长长的颤音,俯视这片麦田,但它叫了半天,也没看到那把磨得如明月般的镰刀,更没看到“弓”一样的身影,只看到柳树的旁边,隆起了一堆孤寂的土包,慈眉善目的,像是招手,又像为骄阳下炸响的麦粒送行。
⑧这一座坟茔,埋藏了父亲的憧憬。母亲说:“这块麦子地,是你爹的生命,既然他累了,就让他在这歇歇吧。”说这话时,蓄在母亲眼睛里的泪水,顺着她粗糙的脸颊,吧嗒吧嗒地掉到了麦田里,而麦穗黄澄澄、金灿灿的,压弯了麦秆,像父亲的腰。
⑨那年的冬天,雪下得有点旺,合了父亲的心意。他常说,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馍馍睡。那口气,就像他变成了大地上的一棵麦子一样。
16.从括号中选择你认为正确的内容填入横线并做简要回答。(5分)
朗读这篇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子,应该用一种 (缓慢/急促)的语速,
(上扬/低沉)的语调,读出 (沉重/欢快)的语气,你这样设计朗读的用
意是 。
17.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每题3分)
(1)“他的腰,弯得更像一把弓,一个月牙儿”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这句的表达作用。
(2)“母亲说:‘这块麦子地,是你爹的生命,既然他累了,就让他在这歇歇吧。’说这话时,蓄在母亲眼睛里的泪水,顺着她粗糙的脸颊,吧嗒吧嗒地掉到了麦田里。”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18.“盐碱怕汗”父亲说,“汗流多了,盐碱自然就没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9.文章第④段与链接材料都是对景物的描写,比较两段文字手法上的相同点以及各自的作用。(6分)
【链接材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手法的相同点】(2分)
【各自的作用】(4分)本文第④段:
链接材料:
【分析】本文以“睡在麦地里”为题,是对父亲去世之后埋在麦地里的一种委婉的说法,写出父亲以生种麦,死后又长眠在麦地里,揭示了父亲的一生与麦地的割舍不断的关系。文章表达了“我”和“母亲”对父亲的心疼,希望父亲死后能安稳地睡上一觉的祝愿。
【解答】(1)本题考查朗读分析。“不知走了多远,才隐约望见一头牛影儿,一个人形儿,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伸长了脖子,一个佝偻着身子,弓步推着铧犁,像朱仙镇的那组《耕牛图》木版画,许久才见他们动上一动,像睡着了一般”描写了父亲在田间耕作的场景,要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和沉重的语气,意在表达父亲劳作的艰难和作者对于父亲的心疼。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弯得更像一把弓,一个月牙儿”运用了比喻修辞,把父亲的腰比作“弓”和“月牙儿”,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给麦子浇返青水,施拔节肥辛苦劳累的样子,表现了父亲辛勤、忙碌,表达了对父亲的心疼。
②“这块麦子地,是你爹的生命,既然他累了,就让他在这歇歇吧”是语言描写,“蓄在母亲眼睛里的泪水”是神态描写,“顺着她粗糙的脸颊,吧嗒吧嗒地掉到了麦田”是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想念父亲的情景,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心疼和深深的思念。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汗水代表着辛勤的劳作,“汗流多了,盐碱自然就没了”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辛勤的劳动能够改造贫瘠的土地,在盐碱地上也能获得麦子的丰收。
(4)本题考查阅读比较。手法相同点:本文第④段:描写了深秋的西北盐碱地贫瘠、毫无生机的景象。链接材料:描写了春天百花竞相开放的情景。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各自的作用:本文第④段:作为背景烘托父亲的形象,也暗示在这样的土地里面种麦的艰辛,收获的艰难;为下文写父亲执着地开垦盐碱地,并终于使麦子获得丰收作了铺垫。链接材料: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
(1)缓慢;低沉;沉重;表现父亲劳作的艰难,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心疼。
①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给麦子浇返青水,施拔节肥辛苦劳累的样子,表现了父亲辛勤,表达了对父亲的心疼。
②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想念父亲的情景,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心疼和深深的思念。
(3)辛勤的劳动能够改造贫瘠的土地,在盐碱地上也能获得麦子的丰收。
(4)手法相同点: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各自的作用:本文第④段:作为背景烘托父亲的形象,暗示了种麦的艰辛,收获的艰难;为下文写父亲执着地开垦盐碱地,并终于使麦子获得丰收作了铺垫。链接材料: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喜爱和赞美之情。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作文(60+5分,其中包含5分书写分)
请以“有 真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字数600字以上;
(3)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不写错别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请以“有_______真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这里的补充的词语可以是人,如父母、老师、朋友等,也可以是一种情感,如父爱、母爱、友谊等,也可以是跨越历史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也可以是物,如诗歌、词、书籍、玩具等。例如,写成长路上,有母爱陪伴真好。通过精心选取生活中细小的充满母爱的素材来突出母亲的形象,把妈妈的默默付出与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构思上,巧妙地以时间为序,选取成长中的三个片断,每个片断都是先叙述,后抒情,把一个孩子对妈妈的感激之情表达得非常真切。叙事过程中,应注重动作、心理细节描写,还可以使用景物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在记叙中适当穿插议论、抒情,往往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
【解答】有你真好 成长路上,因为有你,充满甜蜜;生命中有你,充满幸福。感谢你,给予我生命;感谢你,给予我爱。
感谢有你,我的妈妈,每天清晨,你总是早早起床,在我还是睡意朦胧时就能闻到菜香。和着这扑鼻而来的香味,你总是会来到我床边,不忍心地把我叫醒,然后又一个人回到餐厅,为我准备丰盛的早餐。忙碌了一天,夜晚时分,我总是和着“哗哗”流水声入睡,美梦时,疏不知,你还在为一天留下的狼藉而埋头收拾。
感谢有你,我的妈妈,每当我留恋地离开被窝后,发现上课时间太迟,急得手忙脚乱时,你总会专门开车送我上学。由于你是新手上路,常常遇到堵车、熄火,这时你总会紧锁眉头,仿佛要上学的人是您。看到我平安下车走入校门后,你才会安心地离开。每一次我独立乘车上学时,你也会送我到车站,直到公交车离开你的视线,你才离开。
感谢有你,我的妈妈,你不顾工作一天后的疲倦,每天仔细地给我检查作业、讲解答题。由于有太多学习压力的我有时还不断朝你发脾气,可你仍耐心地一遍又一遍讲解直到把问题弄清楚。有时,太难的题连你也不懂,你会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题思路。就是你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学习要耐心、学习要细心、学习要用心。
感谢有你,我的妈妈,你为了让我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放弃了老家安稳的、令人羡慕的工作陪我来到了厦门。回忆儿时的我总是不争气,不懂事,时常惹你生气。而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你总是陪伴着我,呵护着我,生怕我有半丁点的伤害。你的爱在我的生命里穿梭,源源不断。
亲爱的妈妈,我要感谢你的太多太多!我要感恩你,我想报答你,但我还小,我知道我要用我最诚实的心,好好学做人;用最赤诚的心,认真学做事;用最快乐的心,努力学习,健康成长。争取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你。有朝一日,我长大了你年迈了,我会陪你身边,就像你照顾我一样来回报你!感谢你!我的妈妈,成长路上有你真好!
【点评】这是一篇精彩的写母爱的文章。文章线索清晰,主题突出,紧紧围绕题目娓娓道来。文章开头新颖别致,引起读者兴趣和思考。人物描写生动,栩栩如生。本文语言优美,语句流畅,主题积极向上,是一篇好的习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泰州市姜堰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选择题,句子默写,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对比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和运用,阅读理解,狡诈贪婪的孙侦探,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