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第1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陆地水体及其关系学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56681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第1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陆地水体及其关系学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56681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第1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陆地水体及其关系学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56681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第1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陆地水体及其关系学案
展开第一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陆地水体及其关系
[课标内容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结合图像、材料,对典型区域的水循环类型、环节以及各类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认知。 综合思维: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及地理意义,综合分析河流的补给类型及水文特征。 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认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身边的环境,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知识体系导图] |
一、水循环 ❶
1.概念: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 ❷
类型 | 主要环节 | 特点 |
海上内 循环 | A蒸发→B降水 |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
海陆间 循环 |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 |
陆地内 循环 |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❸
(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❹
(3)塑造地表形态。
二、陆地水体及其关系 ❺
1.河流的补给类型
(1)概念:河流水的来源称为河流补给。
(2)雨水补给
①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也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补给来源。
②世界大多数河流,我国绝大多数河流都属于雨水补给。
③特点: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及其变化与流域内降水量及其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冰雪融水补给 ❻
①补给水源: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
②我国主要分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河流。
③特点: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主要随流域内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
①作用:对河流径流量起调节作用,以湖泊水和沼泽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变化相对缓慢而稳定。
②影响因素:湖泊和沼泽的面积和水量。
(5)地下水补给特点
①是河流最常见的水源。
②是河流最稳定的补给水源。
③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变化更为平缓,径流量年内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2.陆地水体间的补给关系 ❼
(1)地下水和河流:一般来说,地下水与地表水特别是河流之间是可以相互补给的。 ❽
(2)湖泊、沼泽与地下水:
①湖泊水与地下水:可以相互补给。
②湖泊和地下水与沼泽:比较而言,湖泊和地下水对沼泽的补给相对多一些。
(3)湖泊和河流:相互补给。
①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等之间补给是相互的,相互补给关系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水位高的水体补给水位低的水体。
②冰川融水与其他水体补给是单向的,都是冰川融水补给其他水体。
❶水循环不同环节的能量来源
蒸发、水汽输送、凝结等环节是太阳辐射的结果;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是地球重力作用的结果。
❷水循环类型的判定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了植物蒸腾这一环节。
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❸不同水体循环更新周期不同,大气水、河流水等更新速度较快,深层地下水更新的周期很长。
❹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
❺各种水体之间可以相互补给,但在某个地区或某个时段内,只能是单向补给。
❻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和永久性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前者补给在春季,后者补给在夏季。
❼一般而言,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与雨季一致;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与高温期一致;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比较稳定;地下水与河水可能相互补给;河流与其沿途的湖泊也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❽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都存在互补关系吗?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考点一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2020·全国卷Ⅱ)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获取信息】
①由图可知地下淡水和地下咸水的分界线位置。
②依题意该岛地下淡水区主要来源于降水形成的径流下渗补给。
【尝试解答】(1)B (2)D 解析:第(1)题,结合信息②可知,“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首先要有数量较多且稳定的淡水补给,即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均匀。由信息①可知,海岛海岸线向内一定范围内为咸水区;若海岛较窄,即宽度较小,可能使海岛地下容易被咸水渗透,而不能保持地下淡水区的稳定存在。第(2)题,由信息①及第(1)题可知,人工岛的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如果过度采用,容易引发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为保护地下淡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
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
年降水量 |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呈正相关 |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 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
植被 |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 |
蒸发 |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
人类活动 |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减少 |
5.影响下渗的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 对地表水下渗的影响 |
地面性质 | 硬化地面,如水泥地不利于下渗;沙质土壤利于下渗 |
坡度 | 坡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
植被 | 植被越茂密,越利于下渗 |
降水强度 | 降水强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
降水持续时间 | 降水时间持续越长,越利于下渗 |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能储存众多的地下水。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有 利 影 响 | 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
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 |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 |
不利影响 |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
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 |
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 |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
运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问题
1.森林破坏的影响
2.沼泽地的形成
3.内流河断流的原因
水体更新速度快慢的原因分析
1.从水循环环节分析水体更新的速度
需要考虑的环节有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再结合各环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例如:
2.从进水量和出水量分析较封闭水体的更新速度
以湖泊为例分析如下:
(2021·江苏模考)某校位于华北平原,该地年降水量420 mm。学校面积约40 000 m2,有围墙与外部隔开。学校建设前,径流系数(指流域内径流量与降水量的比值)为0.2;学校建成后,径流系数为0.6。目前学校要进行校园海绵化改造,使径流系数恢复到0.2。下图为某校园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改造后该校园范围内全年产生的径流量接近( )
A.3 400 m3 B.6 800 m3
C.10 000 m3 D.17 000 m3
2.地面径流流入荷花塘前,先进入“前置塘”,其主要目的可能是( )
A.减少侵蚀力 B.沉淀悬浮物
C.提高蓄水量 D.创造新景观
1.C 2.B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地年降水量为420 mm,校园面积为40 000 m2,学校建成后径流系数为0.6,前后降水量不会在短期发生变化,径流量系数提高,主要与生活和地面污水有关,计算可得,学校污水相对于降水量增加了168mm,后进行改造,恢复为0.2,则校园内天然降水产生径流量相对于40 000*0.42*0.2 m3,污水部分为0.168*40 000 m3,相加可得,校园范围内全年产生径流量为10 080 m3,最接近10 000 m3,故选C。第2题,地面径流流入荷花塘前,先经过前置塘,雨水在前置塘中经过沉淀、过滤及水生生物净化后经溢流进入荷花塘,其作用应为沉淀悬浮物,B对。学校内地势平坦,径流流速慢,侵蚀作用较弱,A错。前置塘的设计对于需水量和创造景观意义不大,C、D错。故选B。
考点二 陆地水体之间的联系
(2020·山东等级考)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奥赫里德湖面积348 km2 ,湖面海拔695 m,平均深度144.8 m,湖水透明度21.5 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 km2 ,湖面海拔853 m,平均深度18.7 m,湖水透明度1.5~7.2 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1)、(2)题。
(1)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A.雨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2)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温 B.水深
C.水量 D.水质
【获取信息】
①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
②奥赫里德湖湖水透明度21.5 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
③普雷斯帕湖湖水透明度1.5~7.2 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
【尝试解答】(1)C (2)D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①可得,奧赫里德湖周围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好,地下水系相通,该地区雨水大部分渗入地下,所以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地下水。第(2)题,通过信息②可知,奥赫里德湖湖水水质好,湖中鱼类营养物质较少,渔产不甚丰富;由信息③可知,普雷斯帕湖湖水水质较差,湖中鱼类营养物质丰富,渔产颇丰。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也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 类型 | 补给 季节 | 主要影响因素 |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
雨水补给(最主要的类型) | 多雨 季节 |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 |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单向补给) | 春季 |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 东北地区 | |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单向补给) | 主要 在 夏季 |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 |
湖泊水补给 | 全年 |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 普遍 | |
地下水补给 | 全年 | 地下水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 普遍 |
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方法
1.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
气候区 | 补给时间 | 径流特点 |
热带雨林气候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 全年 (年雨) | 流量大,径流季节变化不大 |
季风气候区 | 当地夏季 (夏雨) | 夏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
热带草原气候区 | 当地夏季 (湿季) | 径流季节变化大 |
地中海气候区 | 当地冬季 (冬雨) | 冬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
2.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1)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河流冬季断流,总体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
3.径流量稳定——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
(1)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可调蓄洪水。
(2)地下水补给: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2021·广东模考)洞庭湖通江湖泊,是指洞庭盆地中由大堤围限的范围内直接连通外部江河、具有调蓄功能的湖区。下图示意清末以来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清末以来,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变化特征是( )
A.1896年至1949年间,面积缩减的速率最大
B.1949年至1958年间,面积缩减的速率最大
C.1958年至1978年间,面积增加的幅度最小
D.1978年至2019年间,面积减少的幅度最大
2.由此可以推断,自1896年以来该地( )
A.构造运动增强,洞庭盆地面积变小
B.沿湖大堤加高,湖盆水旱灾害减少
C.连江通海受阻,湖区调蓄功能下降
D.围湖造田减少,通江湖泊面积减小
1.B 2.C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49年至1958年间,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缩减的速率最大,B正确。A错。1958年至1978年间,面积总体还在减少,C错。1978年至2019年间,面积减少的幅度最小,D错。故选B。第2题,1896年以来,通江湖泊面积不断地减少,湖区调蓄功能下降,C正确。湖泊面积变小主要是围湖造田造成的,与构造运动无关,A错。随着湖泊面积的减少,水旱灾害不断增加,B错。围湖造田不断扩大,导致湖泊面积缩小,D错。故选C。
3.(2020·天津等级考)读图文材料, 回答问题。
伊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点。近年来,中伊两国合作领域日益广泛。
甲湖和乙湖所在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两湖都是内流湖,且湖面海拔相近,但甲湖为淡水湖,乙湖为盐湖。
分析甲湖为淡水湖,乙湖为盐湖的原因。
解析:读图可知,注入甲湖的河流较多,且有湖水顺河道流向乙湖,在湖水排出的同时,盐分也随之排出;乙
湖只有河流汇入,没有河流流出,加之乙湖蒸发强烈,湖中的盐分不断积累,最终成为盐湖。
答案:甲湖有多条河流汇入,丰水期水位升高;甲湖湖水顺河道流向乙湖,带走盐分。
乙湖只有河流汇入,但无河流流出;湖水蒸发强烈,使盐分积累。
湖泊是湖盆、湖水和水中所含物质(矿物质、溶解质、有机质及水生生物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并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星罗棋布的湖泊如镶嵌在大地上璀璨的明珠,构筑了地球陆地上的一片安宁。
【探究思路】
[探究思路一] 湖泊的类型、形成及特点
湖泊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堰塞湖、岩溶湖、冰川湖、风成湖、河成湖、海成湖、潟湖等;按照盐度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
[问题]
1.构造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区域认知)
提示:湖形狭长、湖岸陡峭且沿构造线发育,湖水一般都很深,水质清澈;经常出现一串依构造线排列的构造湖群。
2.堰塞湖是怎样形成的?(综合思维)
提示: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地震引起的山崩和冰川与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壅塞河床,截断水流出口,其上部河段积水成湖。
3.咸水湖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区域认知)
提示:内流区(或降水较少的地区)。
[探究思路二] 湖泊的水位变化
湖泊水位按变化规律分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周期性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水的补给。降水补给的湖泊,雨季水位最高,旱季水位最低;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湖泊,最高水位在夏季,最低水位在冬季;地下水补给的湖泊,水位变动一般不大。有些湖泊因受湖陆风、海潮、冻结和冰雪消融等影响,产生周期性的日变化;非周期性的变化往往是因风力、气压、暴雨等造成的。此外,由于地壳变动、湖口河床下切和灌溉发电等人类活动也可使水位发生较大变化。
[问题]
1.影响湖泊水位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区域认知)
提示:湖水补给、 气候、 地形、河流。
2.形成敦煌附近月牙泉涓流不息、天旱不涸的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内补充。
[探究思路三] 湖泊面积的变化
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发现,近年来很多世界著名的湖泊面积都在减小。譬如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岱海面积为182.46平方千米,而现今仅为70平方千米;2000—2009年加拿大的湖泊面积萎缩了6 700平方千米;1960年咸海面积6.8万平方千米,2010年咸海面积仅有8 739平方千米,50年间咸海面积一共萎缩了87.12%……
[问题]
1.武汉湖泊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地协调观)
提示:一是泥沙淤积;二是围湖造田。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岱海面积减小的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岱海为内陆湖,水量收入为降水和径流,支出为蒸发,流域内多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由于在河流上游建水库、引水灌溉和居民用水增加,使得入湖水量减少,从而导致面积减小。
【研究结论】
湖泊的特点与其形成原因有关,同时受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显著,其面积的变化既有自然因素影响,又有人为因素影响。此外,湖泊对周边的自然环境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案例应用】
纳木错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每年2月前后完全封冻。流域冬季盛行西风,大风天气多,湖区西岸风速大于东岸。下图示意纳木错流域。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水循环环节,分析纳木错成为咸水湖的原因。
(2)列举纳木错水源的主要补给类型。
(3)风力对湖冰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据此推测纳木错湖区东、西部封冻期的早晚及湖冰形成的稳定程度。
解析:第(1)题,根据河流向心状的水系特征及地形的分布可以判断该湖地势特点为四周高,中间低;河流由四周流向湖泊,将矿物质(盐分)带入湖泊,而没有河流流出,再加上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蒸发旺盛,长时期的湖水蒸发,导致湖水盐分升高,形成咸水湖。第(2)题,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可判断湖泊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川积雪融水、雨水、地下水。第(3)题,水体流动速度越快,越不易结冰,根据湖区西岸风速大于东岸可知,东岸水体流动较慢,更易形成稳定的湖冰,封冻更早。
答案:(1)河流由四周流向湖泊,将矿物质(盐分)带入封闭的湖泊;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导致湖水盐分升高,形成咸水湖。
(2)高山冰川积雪融水、雨水、地下水。
(3)东岸封冻更早,更易形成稳定的湖冰。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4章 课时23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4章 课时23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含解析),共1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第1节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第1节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第1节水圈与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第1节水圈与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时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水圈的组成,水循环过程及意义,陆地水体之间的联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