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课课件ppt
展开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思考:宋朝面临的“弊”是什么?统治者怎样改变弊政局面的?
收其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粮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①行政:派文官任“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夺节度使实权的措施:①“罢领支郡”,让节度使只负责其坐镇之州的政事。②资历较深的节度使调任中央,以文官知州代替空位。
②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宋太祖)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
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拥兵自重,朕以杯酒释兵权
太祖忽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皆问何故。太祖曰:“是不难知矣。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出自《宋史》、作者:[元]脱脱 等奉敕、第4108页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作者:[清]秦缃业、卷五十三、第311页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宋]李焘、第3981页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当时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发常自台谏。 ——苏辙
②中央: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调兵,后者统兵。③地方:设立“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④地方: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哲宗正史职官志》
①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严密考试制度、放宽录取名额、优礼进士)
劝学文——宋真宗富豪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屋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与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谣
据统计,唐代二百九十年中共得6442人,平均每年不过二三十名进士。 宋代进士人数自太宗即位(976)起便开始激增,至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十四年间已有9323人;……而在宋太宗执政的22年间,仅进士一科即取士近万名,平均每年450余人。……两宋300多年间,贡举进士科、诸科118榜,取士总数接近11万人,平均每年取士达130多人。
锁院制度弥封制度誊录制度别试制度
吸取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
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权力,机构众多
抑制武将,重文轻武
思考:根据所学,并结合书中P50“学思之窗”及P53的“问题探究”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影响:(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3)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增设官僚机构臃肿因循守旧
守内需外强干弱枝荒年募兵
①结束分裂,巩固统治
②减少内乱,有利安定
过度集权 → 政治危机、军事危机、财政危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占领燕云十六州。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给辽“岁币”绢10万匹,银10万两
①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宋太宗时,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③宋真宗时,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澶渊之盟”(1005年)。
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
①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②宋仁宗时,双方最终达成“庆历和议”。
契丹给宋造成的亡国威胁远大于西夏,而西夏给宋造成的国防压力则远甚于契丹。—李华瑞:《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
讨论: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不可取:北宋作为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签订和议,每年付出一大笔钱财,是一种屈辱的行为。可取:北宋军事积弱,“以钱财换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和约签订后,北宋在政治上并不屈辱,而经济损失有限。
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万。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蔡襄:《强兵篇》
宋初至元丰以前,官制最为繁猥,六部九寺皆为空官,特以寄禄秩、序班位,而别以他官判职事。如兵部事归枢密院,户部、工部归三司。 ——王士禛:《池北偶谈》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①“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②“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吏治方面)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吏治方面)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吏治方面)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吏治方面)均公田(官员等级职田)(吏治方面)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经济方面)修武备(整治军事战备)(强兵方面)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经济方面)推恩信(落实惠政信义)(法治方面)重命令(重视朝廷号令)(法治方面)
结局:遭到官僚集团抵制而失败。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1)富国之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2)强兵之法: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三舍法
用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资金问题,防止民间高利贷盘剥。影响: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强制贷款的做法。
“徙贵就贱”:灾荒歉收物价高涨的地区折征钱币,用钱币到丰收的地区贱价购买上供物资。“用近易远”:如果有多个地区同时丰收物贱,就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购买。
影响:使政府利用国家财力经商获利,与民间商人争夺市场。
影响:未能完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的任务,反而明显增加了基层农民的负担。
保甲之事……徒足以困百姓,而实无益于军实。——马端临:《文献通考》
1.成效: 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2.不足: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今介甫为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思考: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金军从开封撤退后,张邦昌傀儡政权得不到宋廷旧臣的支持,只存在了33天就瓦解了。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史称“靖康之变”。5月,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 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 后来高宗又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岳飞抗金。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主动求和,催令班师。1141年,“绍兴和议”。1142年,宋廷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岳飞。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继续南北对峙局面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与辽、西夏、金地位之对比
银10万两,绢20万匹
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
银25万两,绢25万匹
高中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图片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文书政令,崇文抑武文官政治,先战后和,王安石变法背景,王安石变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授课ppt课件,共1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堂教学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武功与文治前车之鉴,武功与文治防弊之策,武功与文治祖宗之法,繁荣与贫弱边患频仍,繁荣与贫弱弊端再现,问题三变还是不变,变与不变庆历新政,变与不变熙宁变法,文人之思与政治现实,北伐与偏安武穆御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