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课件整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31页。
古诗词诵读无 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歌赏析这是一首秦地的军中战歌,大概写的是奉周王之命抗击犬戎的事。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其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歌颂了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就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自主检测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 。”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起行动的句子是:“ , 。”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阅读练习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因为有“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这首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C解析:“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的感情”分析有误,这首诗表现的是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3.《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慷慨赴敌的豪情。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者名片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诗仅存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历代传诵。诗歌赏析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这首诗以月为主体,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春宵月夜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之情。自主检测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 , ”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2)《春江花月夜》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江上的月亮仿佛在等待着什么人,而长江则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流水的句子是:“ , 。” (3)《春江花月夜》中,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了舟上的游子和楼上的女子分别后互相思念的句子是:“ ? ?”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阅读练习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诗歌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包含了诗歌内容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所体现的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B.诗人由春江的美景写起,写江上的明月,并由江月生发出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学思考。C.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在下半篇转到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上,借月写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D.全诗以江为主体,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赞叹自然的奇丽,讴歌爱情的纯洁,探索人生的哲理,构成奇妙的艺术世界。D解析:D项,“全诗以江为主体”错误。全诗以月为主体。此诗沿用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3.有些诗句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用字,请结合你对诗中情境和意象的理解,为它们选择最为妥帖的字,并说说理由。(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其中的“望”字,有些版本写作“只”,你觉得“望”好还是“只”好?(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其中的“待”字,有些版本写作“照”,你觉得“待”好还是“照”好?答案示例:(1)“只”字好。“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望”字虽然也写出了江月互望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但从对仗、语意来说,还是选“只”好。(2)“待”字好。“待”字表现出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将 进 酒李 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作者名片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色彩和浪漫精神的诗人,其诗作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集》。诗歌背景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到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诗歌赏析本诗写诗人豪饮高歌,借酒“销万古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了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这首诗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以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自主检测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将进酒》中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自我的诗句是:“ , 。” (2)《将进酒》中感慨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诗句是:“ , 。” (3)《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诗句是:“ ,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阅读练习2.对《将进酒》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两句,是诗的主旨句。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束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得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万”表现了豪迈诗情,但给人空浮之感。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全诗快慢多变,一泻千里。C解析:C项,“给人空浮之感”错误,应该是“豪迈之感”。 3.诗人为何写陈王曹植的典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能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就死了。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诗人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 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名片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诗歌背景苏轼十八岁时,与十五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六岁就去世了。这对苏轼是巨大的打击,其精神上的痛苦自不待言。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大沉痛。词题中“乙卯”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诗歌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自主检测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 ”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幸福生活情景。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 ”,写苏轼想象着死去的妻子,在这个月色凄清的夜里,该是多么孤独和伤心。 小轩窗 正梳妆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阅读练习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恩爱夫妻,阴阳相隔,时间倏忽,转瞬十年。B.词人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C.“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词人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心情非常复杂。D.正因“无言”,方显沉痛;“无言”胜过万语千言;“无言”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C解析:“心情非常复杂”错误,应该是“极为悲痛”。 3.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结合这首悼亡词的内容,概述词人是用什么艺术手法表情达意的。参考答案:①层层递进。第一句“两茫茫”是纲,以下层层推进,虽茫茫而难忘。进而千里相隔,无法对话。进而相逢也不相识。三层推进,把别恨提到无法再高的境地。②虚实结合。上阕写实,下阕从虚处设想,写梦中相逢,惊喜忧痛之情,万语千言无法表达,只有相顾泪流不止。接着写梦醒后回到现实,柔肠寸断。
古诗词诵读无 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歌赏析这是一首秦地的军中战歌,大概写的是奉周王之命抗击犬戎的事。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其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歌颂了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就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自主检测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 。”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起行动的句子是:“ , 。”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阅读练习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因为有“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这首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C解析:“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的感情”分析有误,这首诗表现的是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3.《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慷慨赴敌的豪情。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者名片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诗仅存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历代传诵。诗歌赏析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这首诗以月为主体,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春宵月夜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之情。自主检测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 , ”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2)《春江花月夜》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江上的月亮仿佛在等待着什么人,而长江则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流水的句子是:“ , 。” (3)《春江花月夜》中,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了舟上的游子和楼上的女子分别后互相思念的句子是:“ ? ?”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阅读练习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诗歌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包含了诗歌内容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所体现的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B.诗人由春江的美景写起,写江上的明月,并由江月生发出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学思考。C.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在下半篇转到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上,借月写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D.全诗以江为主体,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赞叹自然的奇丽,讴歌爱情的纯洁,探索人生的哲理,构成奇妙的艺术世界。D解析:D项,“全诗以江为主体”错误。全诗以月为主体。此诗沿用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3.有些诗句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用字,请结合你对诗中情境和意象的理解,为它们选择最为妥帖的字,并说说理由。(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其中的“望”字,有些版本写作“只”,你觉得“望”好还是“只”好?(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其中的“待”字,有些版本写作“照”,你觉得“待”好还是“照”好?答案示例:(1)“只”字好。“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望”字虽然也写出了江月互望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但从对仗、语意来说,还是选“只”好。(2)“待”字好。“待”字表现出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将 进 酒李 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作者名片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色彩和浪漫精神的诗人,其诗作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集》。诗歌背景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到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诗歌赏析本诗写诗人豪饮高歌,借酒“销万古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了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这首诗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以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自主检测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将进酒》中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自我的诗句是:“ , 。” (2)《将进酒》中感慨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诗句是:“ , 。” (3)《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诗句是:“ ,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阅读练习2.对《将进酒》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两句,是诗的主旨句。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束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得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万”表现了豪迈诗情,但给人空浮之感。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全诗快慢多变,一泻千里。C解析:C项,“给人空浮之感”错误,应该是“豪迈之感”。 3.诗人为何写陈王曹植的典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能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就死了。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诗人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 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名片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诗歌背景苏轼十八岁时,与十五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六岁就去世了。这对苏轼是巨大的打击,其精神上的痛苦自不待言。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大沉痛。词题中“乙卯”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诗歌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自主检测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 ”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幸福生活情景。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 ”,写苏轼想象着死去的妻子,在这个月色凄清的夜里,该是多么孤独和伤心。 小轩窗 正梳妆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阅读练习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恩爱夫妻,阴阳相隔,时间倏忽,转瞬十年。B.词人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C.“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词人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心情非常复杂。D.正因“无言”,方显沉痛;“无言”胜过万语千言;“无言”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C解析:“心情非常复杂”错误,应该是“极为悲痛”。 3.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结合这首悼亡词的内容,概述词人是用什么艺术手法表情达意的。参考答案:①层层递进。第一句“两茫茫”是纲,以下层层推进,虽茫茫而难忘。进而千里相隔,无法对话。进而相逢也不相识。三层推进,把别恨提到无法再高的境地。②虚实结合。上阕写实,下阕从虚处设想,写梦中相逢,惊喜忧痛之情,万语千言无法表达,只有相顾泪流不止。接着写梦醒后回到现实,柔肠寸断。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