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检测试题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54378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检测试题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54378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检测试题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54378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练习题整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检测试题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检测试题含答案,共14页。
第三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图中情况出现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D 材料反映了北宋为强化皇权和中央集权而过度分割权力导致“三冗两积”的现象。
2.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
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
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D.分化事权以相互牵制
解析:D 依据材料中“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转运使权力过重,分化事权以相互牵制,故D项正确;北宋建立后已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A项时间不符;材料为地方权力分割而非中央相权,B项错误;C项“集体议事”材料体现不出,且不是主要目的。
3.下表是宋初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
时间 | 州 | 县 |
960年 | 111 | 638 |
979年 | 297 | 1 860 |
——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
解析:B 题干中979年与960年相比,中央所辖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势力被削弱,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
4.下列中国古代主要行政区划的示意图,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①地方郡县二级出现于秦朝,②郡、王国并行出现于汉朝初期,④行省出现于元朝,故选C项。
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无法准确
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解析:C 从题干中可以得出,司马光站在当时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态度是贬低的,梁启超倡导戊戌维新运动,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态度是褒扬的。题干中人物处在不同的时代,受其时代背景的影响,对王安石变法的具体评价不同,因此C项正确。
6.《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中对古代史某一政治制度做出如下解释: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平时出猎、战时作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南北面官制
C.四等人制 D.猛安谋克制
解析:D 据材料关键信息“女真”“平时出猎、战时作战”可知该制度是带有兵农合一特点的猛安谋克制。
7.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抑制割据以加强集权 D.扩大元朝的统治区域
解析:C 元朝行省制的行政区划划分原则由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8.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元朝在边疆设行省,辽阔的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由此可见,元朝( )
A.造成地方权力过大局面
B.在疆域范围内普遍实行行省制度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解析:D 由册封和朝贡等间接管理到行省制的直接统一管辖,体现了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D项正确;行省利于中央集权加强,排除A项;元朝设十个行省,吐蕃由宣政院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等对西域管理,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
9.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解析:A 北宋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但与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B项错误;文娱场所多由私人经营,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C项错误;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二者功能上存在区别,D项错误;“通宵不绝”的夜市说明市经营的时间限制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A项正确。
10.在北宋初期,造船场多在江西、湖南等地,所造船只多为“纲船”
(漕运船)、座船(官员乘坐船)、战船、马船;北宋后期,造船场多分布在闽、浙等地,大多生产抗风浪能力较强、吃水较深的尖底船。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自然条件恶化 B.海外贸易兴盛
C.经济重心南移 D.海防建设加强
解析:B 材料强调北宋造船地点与造船形制发生的变化,地点更加近海,形制更抗风浪,所以更能适应海外贸易发展需要,故选B项。北宋自然条件恶化不能解释该变化,江西、湖南和闽、浙等地均处于江南,材料不能体现海防加强,A、C、D三项错误。
11.“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解析:A 宋代科举考试中“糊名”举措进一步减少了人为因素对人才选拔的影响,使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反映了考试程序更加严谨。
12.《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毛皮市、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
A.南北方物资交流频繁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
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
解析:A 题干材料信息表明,元大都的钟鼓楼一带因为靠近水运便利的积水潭而成为南方商品的聚集地,这从侧面表明,南北方通过大运河物资交流频繁,因此A项符合题意。B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国内贸易而非对外贸易,排除D项。
13.《朱子大全》中写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表明朱熹( )
A.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B.提倡格物致知之法
C.强调教育循序渐进 D.重视社会伦理和修身
解析:D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该遵循的基本准则;“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则是指人的个人修养方面的目标,故D项符合题意。
14.宋辽并立期间,杨业率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辽国古北口有纪念杨业的“杨无敌庙”,宋朝民间将杨家将故事演绎得更加丰富。据此可知当时( )
A.民族之间战争异常惨烈
B.理学成为宋辽的官方哲学
C.杨家将逐渐被民间神化
D.忠烈节义受宋辽民间推崇
解析:D 据材料可知无论是辽还是宋都传颂杨业率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反映了当时辽宋百姓对其忠烈节义民族气节的推崇和认同,D项正确;理学自南宋后期受到官方尊崇,排除B项;宋辽间民族政权对立,有战争但以和平交流为主,排除A项;C项“神化”表现不出。
15.《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代戏曲兴盛的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解析:A 材料揭示了因元统治者中断科举而导致才子们入仕无门,才转而创作戏曲,反映了国家政策对元代戏曲兴盛的推动作用。
16.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以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解析:C 运用季节性画面体现画家主观情感,符合文人画中山水画的特点,故选C项;中国画不强调逼真摹写,排除A项;花鸟题材不是山水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强调以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山水画不是以人物为核心,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到神宗朝时,人口约有百万之众,门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水产、牛羊、果品、酒、茶、纸、书籍、瓷器、药材、金银器、生产工具等,还有来自日本、高丽和大食(阿拉伯)等国的货物。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市内还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勾栏”、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是娱乐的中心。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宋之交,贵族社会转向平民社会,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整个社会有效凝聚起来,让国家的长远发展有一个稳定的根基,这是张载所深思的问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言简意赅、掷地有声的名言,就是张载给那个时代的答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载名言的积极意义。运用唯物史观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在联系。(6分)
答案:(1)特点:城市经济功能明显;市坊不再分开;市场交易打破了时间限制;商品种类丰富;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城市出现了娱乐场所;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6分)
(2)积极意义:体现了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担当和使命;有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自觉;增强民族和社会凝聚力;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分)内在联系: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奢靡享乐之风盛行。张载试图用理学来维护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进而规范社会秩序。(3分)
18.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风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仕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成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8分)
答案:(1)总体特征:呈现出浓厚的忧患意识。(1分)成因:宋代长期积贫积弱;而周边少数民族勃兴,民族政权对峙;两宋长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包围与进攻。(3分)
(2)原因: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强;知识分子阶层加入创作队伍;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4分)影响:创新了传统文学形式;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推动了古代戏剧艺术的发展。(4分)
19.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
——司马迁 《史记·管蔡世家》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 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在政治上的积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6分)
答案:(1)制度:分封制。(2分)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任答两点合理即可,2分)
(2)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深刻影响后世。(任答两点4分)
(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2分)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答两点合理即可,4分)
20.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正是宋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让许多后世的文人知识分子或多或少都有某种“梦回宋朝”的情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单位:万贯)
时间 | 赋税总额 | 农业税 | 商业税 |
宋太宗至道三年 (997年) | 约3 559 | 2 321 | 1 238 |
宋真宗天禧五年 (1021年) | 约5 698 | 2 762 | 2 936 |
宋神宗熙宁十年 (1077年) | 约7 070 | 2 162 | 4 911 |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二 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
——郭尚武《两宋良贱
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材料一所反映现象的内在联系。(8分)
答案:(1)变化:赋税总额不断增加;商业税收不断增加;商业税收逐渐超过农业税收。(4分)原因:商品经济(或商业)的繁荣发展。(2分)
(2)新气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生活(或娱乐生活、娱乐活动)丰富多彩。(6分)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且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任答一点即可,2分)